人口的迁移教案中图版必修二

合集下载

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学案中图版必修2

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学案中图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了解人口迁移的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3.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①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②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
3.国际人口迁移
(1)新大陆发现以前: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③旧大陆。

(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④跨洲迁移活动,如欧洲人向⑤美洲移民,⑥非洲
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⑦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移民等。

(3)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⑨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发展中国家⑩优秀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移
(1)不同时期的表现
a.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

b.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河北、山东一带人口迁往?东北地区
“走西口”:?河南一带人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c.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主要表现为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内地、
1。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学教案设计)(无答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学教案设计)(无答案)

不平坦。

【活动2】: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的中国,建国头四年“人多好办事”是主导思想,建国后四年,经济得到发展,社会趋于稳定,大规模战乱终结。

4年来全国净增人口4600多万,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了23%。

1949年后的首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超过了6亿人。

讨论:1、世界人口变动的主要要素有?2、这些要素的关系是?3、分析图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具有特点?4、分析图还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的转变是的下降开始的。

二、人口增长模式(继续分析图),(一)、讨论:~1、原始低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二)、讨论1、高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三)、讨论1、增长下降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材料三:诺特斯特,美国人口学家,1902年8月16日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阿尔马小镇,1936年他建立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口研究所,1946年帮助联合国建立人口处(1969年扩大为人口司),并担任第一任处长,1959年任联合国人口诺特斯特:理事会主席。

诺特斯特从宏观方面论证了人口转变的经济根源,把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人口转变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现代化使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控制疾病的新手段等原因,促使死亡率下降。

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子女培育费用增长,妇女就业率提高和社会地位上升,摒弃了传统的家庭观念,使人口生育率下降。

早在1944年,他就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发达地区人口的发展将会出现以往西欧曾经历过的人口转变过程:出生率升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加速增长,从而构成人口压力,阻碍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他证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不仅适用于欧洲、北美等国,也适用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是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所必然导致的普遍的客观规律。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迁移》教案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迁移》教案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迁移》教案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学目标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懂得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具有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积极作用。

2.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在原因、形式以及流向上的不同特点。

3.使学生了解新建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概况与特点、原因及作用。

教学重点造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新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作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新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示意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与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大势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内容,但是人口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移动的,不是静止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和我国人口的迁移问题。

【引导阅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阅读课本国际人口迁移的有关内容以及“19世纪以前人口迁移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和分布有哪些关系? 2.人口迁移有哪些作用?3.什么叫人口迁移?并根据要求填写下表: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迁入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引导归纳】请同学们思考: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前面大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小结如下: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人口迁移的不同点是:其一是主要流向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即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而战后,则是从发展家流向发达国家。

其二,迁出、迁入的地区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区是欧洲,主要迁入地区是南、北美洲,、印度、日本等国的劳工迁出,以及非洲黑人的贩卖。

而战后,除去北美洲、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外,欧洲则由原来的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则由原来的迁入变为迁出。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2 人口的迁移2-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2 人口的迁移2-中图版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共分为两部分,一是人口的迁移,二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本节的重难点。

教材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的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结合课程标准在教学时应适当的多举案例引导学生来分析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实和所了解的历史实例展开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对于我市的人口迁移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环境背景储备知识。

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结合我市基本情况及学生认知,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

通过前面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和开放式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并结合案例让学生能够分辨人口迁移。

培养学生判断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案例及图表,使其能够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关注家乡人口迁移的现状,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1.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视频、文字、图片资料平板电脑【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并整理人口迁移相关的资料、案例。

2.利用电脑软件,编制有关于调查本市人口迁移的问卷。

二、教学活动三、板书设计(一)人口的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图版 必修2

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图版 必修2

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种族歧视人口迁移的原因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是没有要求的。

但在其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学习中,都会涉及人口在不同地区间流动的问题。

高中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对人口迁移现象的认识条理化,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本节教材从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入手,讲述了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和影响因素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说明按不同标准人口迁移可分为多种,接着又重点介绍了国际、国内两种人口迁移方式,尤其是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本节重在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如果学生只能复述出几条原因,我们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原因;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表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

背景资料背景材料: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工程,其淹没涉及范围之广、淹没损失之大、移民人数之多,在国内外工程建设史上是空前的。

据1992年统计,三峡水库按正常蓄水位175米方案,库区淹没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当时属四川省管辖)21个县(市、区),需要移民84万。

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等因素,到2009年工程建成,共需动迁113万人。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是非常艰巨的。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困落后,特别是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力容量低,使得移民环境容量不足,这是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

●三峡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加上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给移民安置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障碍。

●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在水库移民问题上,如果处理不当,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可能会留下闹返迁的后遗症,成为影响地区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上述情况说明,三峡移民不仅规模大、难度大,而且关系重大,甚至可以说,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移民。

中图版地理必修2二第1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全章)教学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2二第1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全章)教学案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12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您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宗旨,欢迎您下载使用!超级资源(共4套51页)中图版地理必修2二第1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全章)教学案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1.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2.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工业革命之前比较缓慢工业革命后一些工业化较早的国家人口持续增长20世纪后半叶亚非拉国家和大洋洲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世界人口总数急剧增长二、人口增长模式1.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世界各国人口的变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

2.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点经历了“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过程。

3.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增长模式特点“高高低”模式(Ⅰ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十分缓慢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Ⅱ期)高出生率, 死亡率却急剧下降, 自然增长率增大, 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增长下降阶段(Ⅲ期)出生率以较快速度下降, 死亡率缓慢下降, 自然增长率下降“三低”模式(Ⅳ期)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状态。

有些国家甚至已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变动不宜等待自然地进入增长下降阶段, 以至低增长阶段。

要大力发展经济, 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采取各种措施, 延缓人口的增长速度。

[温馨提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原因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 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 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 这也正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原因。

中图版必修二1.2《人口的迁移》word学案

中图版必修二1.2《人口的迁移》word学案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知识梳理1.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___________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①新大陆发现后,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主要有:_________人口向_________移民,_________被殖民者贩卖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居民向国外移民等。

②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__________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__________移民;人口迁移__________发生一些变化。

(2)国内人口迁移①我国历史上,经过西晋的__________、唐朝的__________、北宋的________引起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后,使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

②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_________、_________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________地区,________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

③建国后,又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_____________的制度,人口自由迁移较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间的人口流动_________,迁移规模_________,人口迁移主要从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迁移。

④20世纪初,_____________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__________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往往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的人口迁移。

(3)社会文化因素中_________、_________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__________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导学案设计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导学案设计

1.2人口的迁徙导教案(上)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虑问题)一、人口迁徙的空间形式1、人口迁徙的观点:人们出于某种目的,挪动到以外,改变其2、人口迁徙的种类:永远性迁徙、迁徙;自觉迁徙、迁徙、集体迁徙;自觉迁徙、人口迁徙、国内人口迁徙的行为。

迁徙迁徙3、国际人口迁徙⑴新大陆发现前,人口迁徙主要集中在。

⑵新大陆发现后,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活动。

⑶二战后国际人口迁徙的特色:①(劳务输出)为其主要形式。

②数目增添,连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

④人口迁徙发生了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徙⑴不一样期间的表现①古代历史期间:西晋永嘉之乱、唐朝由向迁徙。

②清朝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走西口”③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援、工农业建设。

④改革开放后到目前:人口迁徙规模地域迁徙。

⑵重要形式:的人口迁徙。

从、北宋靖康之难,是人口大规模的一带的人口迁往一带的人口迁往、等地迁徙较少,主要表现为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支,主要表现为从地域向向的迁徙是目前生界各国特别发展中国家广泛人口迁徙现象。

第二部分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以下问题)★★1、对于人口迁徙观点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域之间的空间挪动,均为人口迁徙B.参加国际旅行活动属于人口迁徙的范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徙D.属人口迁徙范围的迁徙人口,其空间挪动距离一定达到1000千米以上★★2、以下人口的空间挪动现象,属于人口迁徙的是()A.某老人去外处旅行B.某学者出国讲学C.某家庭乔迁新居D.三峡移民★★3、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徙的主要种类是()A.乡村到城市B.城市到乡村C.乡村到乡村★★4、二战前后都是人口主要迁出地的是()D.城市到城市A.亚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5、以下地域在国际人口迁徙中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是()A.亚洲B、拉丁美洲C、欧洲D、大洋洲★★6、20世纪80年月中期以来,我国迁徙的特色有()A.从城市迁往乡村B、规模小、频次低C、由内陆迁往边疆D、流感人口大量增添★★7、读以下图,联合国情剖析,当时我国人口迁徙的方向和年纪组成是()①城市迁往乡村②乡村迁往城市③人口浓密地域迁往人口稀少地域④人口稀少地域迁往人口浓密地域⑤主要迁出人口是中青年⑥主要迁出人口是老年人A、②③⑤B、①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8、左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徙表示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人口的迁移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分析人口的迁移因素
[重点难点]:
人口的迁移原因
[讲授过程]:
[探索活动]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世界人口的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
[问题]为什么人口要迁移?经济因素,因为人口是从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人口的迁移
人口的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移动。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按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在新大陆发现后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人口移动?
新大陆发现:
从欧洲→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从非洲→美洲(黑人的血泪史)
从中、日、印等国→东南亚、美洲(华工的血泪史)
[问题]二战后国际人口出现了哪些特点:
劳务输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西亚
国际难民: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移向发达国家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的变化:欧洲(出—入)拉美(入—出)北美、大洋洲(入)
2、国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中国历史时期和解放后分别发生了哪些人口的移动?
历史上:
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
河北、山东——东北(闯关东);河南、山西——甘肃、内蒙、新疆(走西口)新中国成立后:
支边:东部——西部边远地区
改革开放后:落后地区——发达地区
乡村人口——城市
二、迁移的原因:
分析前面的迁移,赋予很种迁移一个原因
得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历史时期的大迁移
现代社会的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发达区(图1—2—5)
城市化过程(乡村人口——城市人口)
大型工程项目移民(区域经济开发)三峡移民100万。

2、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争(例)
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例)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文化传统(中国的叶落归根)(例)4、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的差异(逐水草而居)
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灾害等)
5、其它因素:
家庭和婚姻
投亲靠友
逃避种族歧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