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案例—东北
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及其影响研究

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及其影响研究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及其影响研究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东北地区作为早期工业化地区,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困难。
因此,人口迁移流动成为东北地区的一种常见现象。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的研究,分析了其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引言人口迁移流动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地方向另一个地区或地方移动的过程,它是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现象。
对于东北地区来说,人口迁移流动一方面是经济转型带来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因此,研究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及其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的原因1.经济原因:东北地区早期以重工业为主,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许多企业倒闭或减少规模,导致大量劳动力失去工作机会,从而选择外出谋求生计。
2.就业机会的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较多,吸引了大量东北地区的年轻人前往就业。
相反,东北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年轻人外出就业成为常见现象。
3.教育资源的分布差异:东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教育质量较高,因此吸引了许多东北地区家庭将孩子送往东部地区接受更好的教育。
三、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1.人口净流出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大量的劳动力外流导致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这使得东北地区的生产力逐渐减弱,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2.人口迁移流动对东北地区社会结构带来重要变化:短期内大量年轻人的外出就业使得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老龄化程度增加,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3.人才流失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东北地区在经济转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人口迁移流动使得人才流失严重,对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四、应对措施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通过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留在东北地区发展。
2.加强教育投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提升东北地区的教育质量,吸引更多的家庭将孩子留在东北地区接受教育。
人口迁移的分类

小结
1.气候、土壤、水文 、资源、自然灾害等
自然 因素
2.经济发展、交 通通信、文化教 育、婚姻家庭等
社会经 济因素
3.政策、政治变 革、战争等
政治 因素
个人 因素
4.个人对生活或职 业需求的变化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 ,任何一种因素都有 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 移的决定性因素。
人 人口的
口 迁移
的
空
间 变 化
影响人 口迁移 的因素
概念
分类和影响 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变化
经济因素 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
(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 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 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北非等 快
短期流动的
调整了劳 动了空间 分布不均 的状况
人口增加
读图思考1:我国的人口迁移在80年代中期前后有何不同?
80年代中期以前
特点: 国家调动为主
流向:
经济发 达地区
边疆未开发地区
80年代中期以后
特点: 自发性迁移比重上升
流向:
经济落 后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
4.国内人口迁移
古代
新中国成立 到20世纪80 代中期
1.分析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归纳美国国内四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①美洲属于未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②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 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的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除障碍。 ④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的 过程。
③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外迁移
2.分类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人口机械增长(1)概念: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机械增长=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2)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人口净迁移率。
人口净迁移率>0,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当地迁入人口>迁出人口;人口净迁移率<0,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当地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3、人口迁移的影响从明清初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华北大批的迫于生计的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其中尤以山东人为多。
这股移民大潮,是我国近代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被称为“闯关东”。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由此导致了两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的现象。
这两次人口迁移对东北地区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思考:1、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闯关东”对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雁南飞”对东北地区有什么影响。
1、“闯关东”增加了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利于东北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发展。
但由于人口大量迁入,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问题突出。
2、“雁南飞”使人口迁出,缓解了东北地区的人地矛盾,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同时因劳动力减少,影响了地区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
人口迁移对区域其他方面的影响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们为什么要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呢?推拉理论解释了人口迁移的原因。
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 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1、“推力”因素:消极因素,促使移民离开。
2、“拉力”因素:积极因素,吸引移民迁入。
3、迁移阻碍:距离远近、语言相同/不同、文化和民族宗教信仰差异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往往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①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基础因素。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二节 人口迁移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知识导图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的差异,从区域认知的角度,认识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通过分析人口迁移对区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定义: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2.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4.人口机械增长率: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5.人口迁移的影响(1)正面影响⎩⎪⎨⎪⎧①迁移者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②减轻迁出地的资源环境压力③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短缺的状况④有助于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2)负面影响⎩⎪⎨⎪⎧①年轻人的迁出致使迁出地劳动力减少②给迁入地带来就业压力③可能导致迁出地人才外流④可能影响迁入地的社会治理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1)推力: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
如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等。
(2)拉力: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
如收入、教育、工作、医疗、和平、食物、城市生活等。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②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①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
②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1)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①总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②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扩张。
2020-2021湘教地理2教师用书:第1章 第3节人口迁移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湘教地理必修2教师用书:第1章第3节人口迁移含解析第三节人口迁移学习目标:1。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重点)3。
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
(重难点)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2.人口迁移的概念: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3.人口迁移的分类类型概念迁移范围主要方式国际迁移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超越国界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超越行政区边界库区移民、招生、分配等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迁移的作用力: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
2.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不协调的人地关系。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①影响: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
②表现错误!(2)经济因素(4①文化教育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②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③宗教信仰和种族、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也导致人口迁移。
(1)小王高中毕业后每年外出务工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2)小张高中毕业后选择到美国留学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接受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属于政治因素移民。
() (4)人口迁入对迁入地来说都是有利影响. ()(5)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迁移规模空前庞大,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务工与经商.影响该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资源因素 B.政治因素C.经济因素D.文化因素提示:(1)×小王每年外出务工属于人口流动。
(2)√小张在美国留学期间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接受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属于文化教育因素。
(4)×人口迁入对迁入地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7—1931年东北移民

弧inlpoIt纽t role ill nlis phenom锄on.By孤d l对ge,me perfomarlce w勰more
Shanhaig啪 prominent during the pefiod of 1 897-1 93 1.Re如gees inside
巩
日期:嘲年}A}于B
(’日
I
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
⑨
硕士擘位论炙
MASTER’S THESIS
序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内地人民向边疆迁移的传统。移民可以划分为政府性移民和 自发性移民两种,不同时期两者的主导地位不同。有时政府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有 时自发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政府为了开发边疆,扩大耕地面积,调节人口与耕地的 比例①,鼓励内地人民向地广人稀的边疆迁移。或者由政府有组织、大规模地向边 境移民。中国历代政府出于国防的需要,移民屯垦多设于边患地区、要冲之地。通 过移民可以巩固边疆、开垦荒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部分 汉族人民为了生存发展、逃避战乱灾荒等自发地到地广人稀的边疆定居,成为当地 的一分子,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本文以<1897—1931年东北移民》为论文题目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特别是1897一1931年间的 移民更值得深入思考,这一阶段是近代东北移民的高峰期,移民数量之多、规模之 大历史罕见,对东北的社会经济发展,边境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931—1945 年日本占领东北期间,东北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日本侵略,占东北人口多数的移民 起主要作用。从后面的学术动态简介中可以看出,对移民问题的研究,虽己有了一 定的学术积累,但与其他地区的移民史相比,近代东北移民史的研究仍十分薄弱, 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1897一1931年间的东北移民研究更为薄弱。 其次,笔者在读研期间就开始关注东北移民问题,收集移民资料,经过二年来 的积累,对东北移民问题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此外,笔 者的先辈是东北移民。笔者本人是在东北出生长大的,对东北社会的状况比较熟悉, 搜集东北移民方面的资料容易些,具有研究东北移民问题的优势。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选择<1897一1931年近代东北移民》作为硕士论文选题。 《1897—1931年东北移民》分析了移民社会背景、移民进程及对东北社会经济 的影响。“移民潮"的形成,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趋动的结果,是人们为生存发展 而进行的移民。本文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关内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人们
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人口迁移”为例

082课程建设┆学科案例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人口迁移”为例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高学通 黄日昌 李季瑶 李慧敏 牛继强摘 要:学科融合是认识现实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以“人口迁移”为例,通过情境化教学、问题式教学、表现性评价等手段,整合地理知识、数学方法、历史背景,分析了学科综合的内涵,总结了学科融合的价值,探索了高中地理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路径,并辅以案例说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学科融合;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1)01-0082-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1.01.040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学科间的融合。
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地理课堂中开展学科融合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现有教学研究中,教师虽有突破学科本位的意识,但多数还停留在将相近学科内容进行简单拼凑的阶段,在处理各学科关系时还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本文以地理学科为主导,厘清学科融合的内涵价值与教学路径,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涵学科融合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对至少两门学科进行整合,通过不同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化解难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科融合打破了以往“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但却并不是几门学科相互割裂的“拼盘式”整合,而是学科之间的有机统一、主次分明的配合过程。
它既允许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入,又保留了主导学科的个性特质。
基于此,学科融合首先要处理好学科之间的关系,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作用;其次,学科融合不宜喧宾夺主,要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最后,学科融合还应让学生感到自然有趣,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融会贯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案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稀虞捌试亢贸喑惕掏 惟欹扔霏憾钔猊窈诂 塄蹿铉紊藤漳错钅鍪 菝痃蜇极仿涣簖噙苜 蹇尾妹蒇纯厣苋暖镡慕晨堵窕氟创侮佼吹衤芩棋罕袷央 逵幼孕巍创笸灿蕤哓 犊湃噶钱阚痞床枚尽塑晾裉乩粗娼
材料四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巴尔干9个国家
中,除希腊、马其顿和斯洛文尼亚外,其 他各国人口数量均大幅度减少。1992— 1995年战争期间,波黑死亡人口超过10万, 为躲避战乱,从波黑逃离的居民达200多 万。尽管战后多数人重返家园,但仍有几 十万人侨居国外。克罗地亚目前流落在塞 尔维亚—黑山境内的克罗地亚难民就接近 22万人。科索沃迁移到塞尔维亚的塞尔维 亚族居民就有25万人。
为什么有人称土耳其国家足球队为“德国二队〞?
二战之主后要,成德绩国人在废 墟奇入中迹围建,世立但界了奇杯举迹决世的赛瞩背圈目后:的却经离济不 开大1量9外5籍4劳、工2的0奉0献2,年尤 其制入是的围土差欧耳异洲其,足人在球。2锦0由世标于纪赛社5:0会、体60 年代1到9德9国6打、工2的0外0籍0劳年工 当中,土耳其人是最多的。
材料五 1947年,英属印度被分割为印度和巴基斯坦
两国。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而巴基斯坦那么 是穆斯林建立的伊斯兰教共和国。为了躲避宗 教歧视或迫害,当时南亚次大陆出现了规模空 前的人口迁移。印度境内有1500万左右的穆斯 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那么有200万 左右的印度教徒迁入印度。目前,南亚次大陆 三个人口大国的宗教构成中,印度80%以上是 印度教徒,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穆斯林分别 占本国人口的98%和8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黑龙江省流出人口构成
黑龙江省流出人口结构的影响不包括( )
A.提高社会抚养比
B.恶化人口性别结构C.
农村土地利用率提高
D.劳动力短缺
鹤岗市,黑龙江省地级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北隔
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东南临松花江与佳木斯接壤,西
屏小兴安岭与伊春为邻,处在黑龙江、松花江、小兴安 岭“两江一岭”围成的“金三角”区域;总面积14684 平方千米,下辖2个县和6个区。2018年常住人口99.5万
经济凋落、城市转型困难、人口净流出
Hale Waihona Puke 东北人口为什么外流严重?!
一是市场经济驱动。经济因素是东北人口流出的最重 要因素,东北近些年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工资待遇普 遍较低。就业环境比较差,东北大多以国企为主,非 常难进,没有更多的民营性企业公司提供较多的工作 岗位。 二是东北气候环境因素。冬天严寒而漫长,无法开工 生产工作创造财富,南方冬天暖和的地区有工作的机 会或舒适的生活便利。 三是东北人的性格基因影响。历史上,东北人就是外 地人口交汇杂居而成,从日本殖民统治,到闯关东, 再到建国后能源和农业开发建设大会战,形成了许多 外地人口的流入,传统就有一种走天下的基因,乡土 束缚意识薄弱。
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
1985年后人口“雁南飞”现象 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有利 影响和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 不利影响: 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住房等管理困难。
2000年黑龙江省流出人口构成
1.图示显示( ) A.迁入地选择广泛,全国分布比较均匀 B.男女性别比例略有失调,青年受高等教育机会低 C.迁移目的地选择主要受距离影响 D.以社会型迁移(拆迁、婚姻、投亲等)为主
东北地区人口持续外流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对迁出地的一般影响: 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技术文化联系; 缓解人地矛盾,利于土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人才资金外流,经济发展受影响
1如果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良好,东北的人均GDP会提高。 人口减少为实现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促进 产业化种植经营发展。
2流失出了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和高学历、骨干 型人才,易导致社保失衡,经济发展失去了产 业链的劳动力支撑,最主要是人才支撑,创新 活力不足,会导致经济整体发展缓慢,难以实 现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