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合集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怎么治疗恢复快

溃疡性结肠炎怎么治疗恢复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溃疡性结肠炎怎么治疗恢复快
导语:溃疡性结肠炎给患者带来的症状主要有腹泻、腹痛、脓血便等,在经过检查后可以发现黏膜发生充血,且伴有水肿,而且往往还会存在一些小的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给患者带来的症状主要有腹泻、腹痛、脓血便等,在经过检查后可以发现黏膜发生充血,且伴有水肿,而且往往还会存在一些小的溃疡或者是糜烂,可在中医指导下进行治疗。

1、大肠湿热型症状:腹痛、下痢脓血,肛门灼热,泻而不爽。

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导滞,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20克、黄柏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大黄5克、槟榔10克、当归10克、木香10克、炙甘草15克。

2、寒湿凝滞型症状: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腹痛,里急后重。

苔白腻,舌质淡,脉滑或濡。

治法:温化寒湿。

方药:胃苓汤加减:苍术10克、白术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炮姜10克、木香10克、炒白芍10克。

3、脾胃虚弱型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兼有粘液,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

肢倦乏力。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扁豆10克、山药15克、陈皮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炮姜10克。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及调理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及调理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及调理方法分型㈠湿热内蕴型:腹痛泄泻反复发作,便中夹脓夹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身热,口苦口臭,脘痞呕恶,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

㈡脾肾两虚型:久泻不愈,下痢脓血及黏液。

形寒肢冷,腹胀肠鸣,腹痛隐隐,喜暖喜按,常于泻后痛减,食减纳呆,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脉沉细。

㈢阴血亏虚型:久泻不止,便下脓血,腹中隐痛。

午后低热,头晕目眩,失眠盗汗,心烦易怒,消瘦乏力。

舌红,少太苔;脉细数。

㈣气滞血瘀型:肠鸣腹胀,腹痛拒按,痛有定处,泄下不爽。

嗳气少食,腹部或有痞块,肌肤甲错。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

辨证施护㈠腹痛1、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卧床休息。

2、疼痛甚者,属湿热瘀阻,可予针刺止痛。

㈡腹泻1、多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以减少胃肠蠕动和体力消耗。

2、禁食生冷食物和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勿食牛奶、乳制品、生蔬菜、冰汽水和辛辣食物等。

3、病情严重时应禁食,及时就医,静脉供给营养。

4、确诊未炎症性肠病可采用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溃疡散、白芨粉、锡类散等配置成100-200ml溶液,尽可能保留1小时以上。

5、便后清洁肛周皮肤。

㈢粘液脓血便1、以清淡、高热量、少纤维、易消化、富营养、富含多种维生素的低渣饮食为宜,如鱼、瘦肉、水蒸蛋、豆制品等。

急性发作期时进无渣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病情严重时应禁食,由静脉供给营养。

2、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以减少胃肠蠕动和体力消耗。

3、中药汤剂。

4、若毒血症明显,出现鼓肠、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时应立即就诊。

食疗1、湿热内蕴型:予清热利湿,理气止痛之品。

如:冬瓜、马齿苋等。

2、脾肾两虚型:温脾益肾,涩肠止泻。

如山药、乌梅等。

3、阴血亏虚型:养阴清热,益气固肠之品。

如百合、白木耳。

4、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健脾益气之品。

萝卜、番茄等。

健康指导1、起居有常,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饮食有节,少量多餐,避免肠道感染,诱发加重本病。

振兴灸法,肠腑病症灸疗新突破——记“灸法治疗肠腑病症的技术与

振兴灸法,肠腑病症灸疗新突破——记“灸法治疗肠腑病症的技术与

的认识与实践 , 在提 出理论并进行 临床
之学术 思 想 , 针对 难 治性 肠 腑病 症 之 本 虚标 实并见 ,以本 虚 ( 脾 胃虚 弱 ) 为 实证 的基础上 , 形成 “ 艾灸温 养脾 胃理 病机 , 灸法恰 好可以发挥温养脾 胃之优 主”为肠 腑病症 的病机特点 ; 提 出溃疡 论与治 法”, 振 兴 了灸 法 的临床应 用 , 势。因此 , 自2 0 世纪8 0 年代起 , 吴焕 淦 性结肠 炎、 克 罗恩病 、 肠易激 综合征发 促进 了针灸学科 的发展 。
胃, 调和肠腑 气血” 的治疗学新观点, 以临床规 范化和推广应用为切入点 , 历经3 0 年, 形成了3 项疗效确切 的 中医艾灸治疗难治性肠腑病症特 色技术 , 得到行业内的公认, 取得了 创新 戈果。
振兴灸法, 肠腑病症灸疗新突破
— —
记 “ 灸 法治 疗肠 腑病 症 的技 术与 临床 应 用 ”项 目
符合 中医针 灸特点 的一 种科 研思 路 与 第一批 中医临床 适宜技术推 广项 目, 在
方法, 那就 是 : 课题 来源 于长期 大量 的 全国1 0 余个 省市 推广应用。建立了 “ 艾 临床积 累, 通过基础研 究探索其机理 ,
吴焕淦
男, 博士、 教授 、 博 导、 国
灸温养脾胃、 疏调肠腑气 血治疗腹泻型 家 “ 9 7 3 计 划”项 目首席科 学家 , 上海市
二等奖获得者马晓芄研究 员, 上海市首 批 中医药 临床领 军 人才施 茵 主任 医师
内建 立了中医针灸 溃 疡性 结肠 炎 特 色 等一批优秀 中医针 灸人才。 难 能可贵 的是, 吴焕淦 率领他 的团 专科 , 形成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技术 队在该 项 目科 学研 究过程 中, 还 探索出 规范化方 案, 被 列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概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875年Wilks及Moxon首先对本病进行了描述,将其从慢性腹泻疾患中独立出来。

1903年Wilks及Boas定名为“溃疡性结肠炎”,数十年来沿用此名。

1973年WHO所属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但在临床工作上,国内一般习惯地称本病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

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亦有急性爆发者。

可产生严重的局部和远处并发症。

急性爆发型死亡率高,慢性持续性癌变机会多。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多。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明确。

引起其发病的因素是多种的,目前一般认为与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酶因素、保护物质缺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

组织学的基本特点是肠腺紊乱,基底膜断裂、以至消失,粘膜和粘膜下层各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继发发生坏死,产生广泛糜烂或多发性溃疡。

长期反复发作,可形成多发性炎性息肉。

一般认为,隐窝炎及隐窝脓肿是原发病变。

祖国医籍中,虽然没有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泄泻、痢疾等病证相似。

因所下之物如涕如脓、粘滑垢腻,排出噼噼有声,故《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肠噼”。

如《素问·太阴阳明篇》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稹满闭塞,下为慎泻,久为肠噼。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帝曰:肠噼便血如何?歧伯曰:身热者死,寒则生。

帝曰:肠噼下脓血如何?歧伯曰:脉悬绝死,滑大生”。

因其病程长久而缠绵,时愈时发,《诸病源候论》称为“久痢”、“休息痢”。

艾灸在脾胃病中的运用

艾灸在脾胃病中的运用

艾 灸 的运 用
胃脘 痛 中的运 用 : 张 氏等 【 6 1 通 过 艾 灸 手三 里 、
足三 里配 内庭 穴通 调 胃肠 气 机 . 得 出艾 灸 有双 向调
论: 艾 灸止 泻 穴加脐 贴 治疗 婴幼 儿腹 泻 , 具 有 快速 而 显 著 的疗 效 。崔 氏 等【 1 3 】 采 用 中西 医 结合 疗 法 治 疗 小儿 秋季 腹 泻, 即在 西 医治疗 的基 础 上. 加 用艾 条温 灸腹 部 , 比 单纯 西医 治疗 疗效 好 、 疗程 短 。 容 氏I 1 4 1 对
用灸法对 1 4 2 例 均为近 年门诊小 儿腹泻 患儿治疗 受
参 考 文 献
[ 1 ] 王 启 才.针灸 治 疗学 [ M] . 北 京 :中国 中 医药 出版 ,
2 0 0 3. 1 0 6—1 2 7
到 满 意 疗效 ,全 部病 例 均 符 合 国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 中医病 证 诊 断疗效 标 准》 相 关标 准 , 中医 辨 证均 为 脾 虚证 或脾 肾阳虚 证 。严 氏【 1 6 】 对 脾 虚泄 泻患 者 8 4
蒋丽华
王 氏等 …于教 材 中提 到 : 灸 法是 用艾 绒 或药 物 为 主要 灸材 , 点燃 后 放 置 腧穴 或 病变 部 位 进行 烧 灼 和熏 熨借 其温 热 刺激 及药 物作 用 温 通 气血 , 扶 正祛 邪 以防 治疾病 的一 种外 治方法 灸法 主要 有疏 风解 表、 温 散寒 邪 、 温 通经 络 、 活血 逐痹 、 温 中散寒 、 升 阳 举陷、 温 阳补 虚 、 回 阳 固脱 、 行 气 活血 、 消瘀 散 结 及 通 经 活络 等 功效 因而 常 用于脾 胃疾 病 如 胃脘 痛 、 腹 泄、 腹 胀等 。 林 氏【 z 】 等提 到 常 用艾 灸方 法 有艾 绒 直接 灸 、 间 接灸( 隔姜. 隔盐. 隔 药 饼等 ) , 艾 条悬 灸 、 温针灸、 温 灸

艾灸适应症

艾灸适应症

艾灸治病病种大约在二百种左右,其主要适用病证如下:1.内科病证:感冒、急性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性腹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肝硬化、支气管哮喘、呃逆、慢性胃炎、胃下垂、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高血压病、流行性出血热、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肥胖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艾滋病、硬皮病、中风、遗传性共济失调、急性脊髓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雷诺病、红斑性肢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不宁腿综合症、精神分裂症、癫痫、慢性肾炎、肾下垂、阳痿、功能性*不能症、精液异常症、恶性肿瘤、放射反应等。

2.外科病证:急性炎症、疖、指(趾)感染、急性淋巴管炎、颈椎病、骨折、切性腰扭伤、急性乳腺炎、褥疮、狭窄性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骨关节炎、慢性前列腺炎、骨结核、血栓性浅静脉炎、腹股沟斜疝、痔、直肠脱垂、输血输液反应、乳腺增生病、前列腺肥大症等。

3.皮肤病证:带状疱疹、白癜风、斑秃、银屑病、冻疮、神经性皮炎、寻常疣、黄褐斑、腋臭、鸡眼等。

4.妇产科病证:子宫脱垂、习惯性流产、外阴白色病变、胎位不正、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慢性盆腔炎等。

5.儿科病证:脑积水、流行性腮腺炎、婴幼儿腹泻、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等。

6.五官科病证:近视眼、麦粒肿、单纯性慢性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内耳眩晕症、颞下颔关节紊乱症、复发性口疮等。

7.保健、戒烟、抗衰老、抗疲劳等。

灸法适应范围虽然广泛,但和其他疗法一样也有其禁忌症,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颜面部、心前区、大血管和关节活动处不可用瘢痕灸。

(2)禁灸和慎灸的穴位有睛明、丝竹空、瞳子髎、人迎、经渠、曲泽、委中等。

(3)妇女妊娠期、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用瘢痕灸。

(4)对外感热病、阴虚内热、*不足及邪热炽盛的病人一般不宜施灸。

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操作技术

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操作技术

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操作技术主讲:史筱亮一、疾病简介1.定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年夜或脓血便为临床主要表现的慢性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肠辟”等范畴,多由脾胃虚弱,湿热蕴结,肝郁脾虚,脾肾阳虚所致。

2.特点:病程缓慢,病情轻重不一,有缓解和反复发作的趋势,失治或治疗不当造成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3.后期常会导致肠纤维化,甚至恶变而引发结肠癌。

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1.临床方面:具有慢性腹泻,粘液便,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复性发作性或持续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少数患者仅有便秘或不出现血便。

既往史体检中要注意关节,口腔,眼,浆膜,皮肤,肝脾等肠外的临床表现。

2.乙状结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①受累结肠呈现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肿;病变多由直肠起始,往往累及结肠,成弥漫性分布。

②肠粘膜外观粗糙不平,呈现细颗粒状,组织脆弱易出血,或可覆盖有脓性分泌物,似一层薄苔附着。

③结肠袋往往变平或变钝,以致纽袋消失,有时可见到多个大小不等的假息肉。

④结肠粘膜活检病理变化呈炎症反应,同时常可见到粘膜糜烂,隐窝脓肿,结肠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改变。

3.钡剂灌肠可见:①结肠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或结肠呈管状外观。

②复发性溃疡或有多发性假息肉表现。

③结肠粘膜粗糙,紊乱或见细颗粒样变化。

4.病理检查: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特异性感染性结肠炎与肉芽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

5.判断方法:①根据临床方面和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检查之①②③三项之一(或)粘膜活检可诊断本病。

②结合临床方面和钡剂灌肠有①②③三项之一者可以诊断本病。

③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有典型的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典型改变者,诊断成立。

④临床方面有典型症状或有典型既往史,而此次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无典型变化者,应列为“疑诊”,应予追踪检查。

三、治疗简介1.西医:主要采用内科治疗(口服水杨酸偶氮磺吡啶SASP),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病情,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但疗效不理想且副作用多。

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9例

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9例

颈椎 病 ( ev a S o dls ) 是 中老年 人 常见 病 C ri l p n y i , c os 之一 , 在世 界卫 生组 织 ( WHO) 新 公 布 的《 球 十 大 最 全 顽症》 中被 列为 世 界第 二 大顽 症 。颈 椎 病 常见 的基 本 类 型有 颈 型 、 经 根 型 、 动 脉 型 、 感 神 经 型 、 髓 神 椎 交 脊
灸 的有 机结合 , 绒燃 烧 的热 力 可通 过 针 身 传 入 体 内 艾
使其 发挥 针与 灸 的作用 , 到治疗 的 目的 。 达
上 巨虚 、 三里是 足 阳 明大 肠 经 和 足 阳 明 胃经 的 足
界华人消化杂志 ,0 0,( ):1 3 20 83 9- . 9
[ ] 董 秀娟 , 向红 , 梁 . 疡 性 结 肠 炎 中 医治 疗 进 展 [ ] 北 京 中 医 3 邱 唐 溃 J. 药 大学 学 报 ( 中医 临 床 版 ),0 77 4 :4 . 2 0 ,( )4 45 [ 任 建平 , 文 . 灸 对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影 响 的 临 床 研 究 现 状 和 展 望 4] 桂 针
进行治疗, 观察疗效。结果 5 例中基本治愈4 例, 3 显效6例, 0 ; 9 4 占7 %; 占1% 有效7例, 2 无效2 占3 占1%; 例, %。总有效率为
9%。 7 结论 辨证取穴, 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疗效肯定。
关键词: 肠游; 温针灸; 溃疡性结肠炎
di1 .99 ji n 10 —9 4 2 1 . 103 o:0 36 /. s.0 38 1 .0 1 1 .6 s 文 章编 号 :0 38 1 ( 0 I 一127  ̄2 10 —94 2 1 )1—2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黏液或脓血便为临床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肠澼”等范畴。

此病病程缓慢,病情轻重不一,失治或治疗不当造成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在后期常会导致肠纤维化,甚至恶变而引发结肠癌。

现代医学至今尚未找到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良好对策,目前西药治疗本病存在着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等问题。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近期痊愈率为48.57%,因此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疗法介绍
本疗法在患者穴位上施以隔药饼灸,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研究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疗法。

经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证明隔药灸疗法的临床痊愈率为48.81%,总有效率为91.67%。

研究证明,本疗法较西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且本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经济实用。

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标准,选择脾胃虚弱型为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主症:①腹泻便溏,粪有黏液及少量脓血;②食少纳差;③食后腹胀;④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⑤脉细弱或濡缓。

次症:①腹胀肠鸣:②腹部隐痛喜按;③肢体倦怠;④神疲懒言;⑤面色萎黄;⑥肠黏膜水肿较充血明显;⑦肠黏膜溃疡浅表,周围红肿不明显,表面为白色分泌物;⑧肠黏膜粗糙,呈颗粒状。

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或主症1项、次症3项,即可确定本证型。

禁忌证
1.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2.合并有心脑血管系统,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3.局部皮肤糜烂、溃疡、痈疖等感染及皮肤病患者;
4.中医辨证非本型的患者;
5.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等。

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
药饼灸组成:附子10克,肉桂2克,丹参3克,红花3克,木香2克。

精制温灸纯艾条。

2.操作步骤
(1)腧穴处方天枢(双)、气海、关元。

(2)腧穴定位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

天枢穴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取穴;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取穴;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取穴。

(3)药饼配制每只药饼含药粉2.5克,加黄酒3克,调拌成厚糊状,用药饼模具按压成直径2.3厘米、厚度0.5厘米大小。

(4)艾炷选用质量可靠之华佗牌精制温灸纯艾条,截为1.5厘米长的艾条段,以保证其大小及密度达到相同的规格。

(5)施灸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将做好的药饼放在待灸穴位,点燃艾条段上部后置药饼上施灸,每次每穴各灸2壮,每壮约燃15分钟,感觉较烫时适当移动药饼。

3.疗程
12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6个疗程。

4.关键技术环节
(1)患者必须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
(2)治疗过程需按照标准进行规范化操作,以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3)药物的组成需采用统一规格,打成100目细粉,密封保存,药饼应严格按照配方制作,药饼大小、药物含量及艾条段的规格均须统一。

5.注意事项
治疗过程中,严格操作规范,药饼的放置应当平稳,移动时要小心谨慎,同时注意患者对温热刺激的接受程度,如感到烧灼,应当及时处理,以防烧伤的发生。

6.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烧伤:移除艾炷,涂紫药水,贴敷烧伤药膏。

不良反应
灸法治疗操作不当容易发生烧伤事件,为了预防此类事件发生,本研究在统一培训规范医者操作的同时,制作了纸板,中间有与药饼大小相同的孔洞,施灸时将药饼置于孔中,再予以施灸,可防止烧伤的发生。

用艾灸治疗结肠炎,可以调整阴阳、补胃健脾、驱寒补热、健脾和中,没有药物的副作用。

只要坚持配合治疗,有效率是100%。

灸疗是绿色疗法,对人体没有伤害,结肠炎的治疗只要坚持下去,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复发的几率很少。

结肠炎和人的心态有直接的联系,在特别焦虑的时候,结肠炎很容易发病,所以,能保持健康的心态配合结肠炎疾病的治疗并走向恢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艾灸对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就是调整胃肠气机、祛邪利湿、温肾健脾。

取穴:神阙穴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梁丘穴说明:用艾条悬灸,或隔姜灸、隔蒜灸都可以,如果直接灸会更好一些。

每天艾灸1-2次,每次,每穴10分钟。

10天为一个疗程,20天后统计疗效。

灸法:如果用艾条灸,可以采用艾灸盒,这样节省了你自己拿着的方法,同时可以进行多个穴位。

1、、隔姜灸——把姜片切成3mm厚的姜片,上面用牙签扎上眼后,放在穴位上,上置艾柱,开始艾灸,每穴5状左右。

2、、隔蒜灸——隔蒜灸的方法和隔姜灸一样,就是需要独头蒜,现在新蒜刚好上市,估计新蒜也好买。

如果中气下陷,可以增加穴位百会和长强,如果肾阳虚弱,可以增加脾俞、肾俞、命门、天枢。

结肠炎的治疗属于
中医“泄泻”范畴,泄泻是多种间接灸的适应症,间隔物有盐、姜、蒜、附子等。

虚寒之泄泻,非温热之力不能止,加之艾和间隔物的药性作用,是针刺疗法所远不能比拟的。

神阙为任脉腧穴,与督脉、冲脉,胃经等也有密切联系。

《针灸资生经》云:“若灸溏泄,脐中第一”梁丘为足阳明胃经之郄穴,能治疗胃病、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故用于泄泻效果显着。

【治疗】
艾灸
(一)取穴
主穴:分2组。

1、中脘、天枢、关元;2、上巨虚。

配穴: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太溪、太冲、三阴交、中膂俞。

(二)治法
主穴任选一组,亦可一组无效时改为另一组,或两组同用。

配穴据症酌取,每次2~3穴。

均用艾灸,但方法不同,分述如下:
第1组主穴灸法:取艾灸盒二个,将1~3寸长艾条4~5段,点燃后,放在艾灸盒内。

令病人平卧暴露腹部,然后,将艾灸盒分别置于可覆盖中脘、天枢至关元的穴区(中脘穴上可用小号艾灸盒,天枢至关元穴,须用大号)。

盒盖留1~2毫米孔隙。

灸治部位温度渐升,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如太烫,可将盒内艾段分散,或略抬高艾灸盒。

30分钟后温度渐减,40分钟灸毕。

第2组穴灸法:选双侧上巨虚,取准穴后以2%普鲁卡因注射液作一局麻皮丘,并涂以蒜汁,用黄豆大之艾炷,连续行直接灸,一般灸21~25壮,使穴区形成一直径0.8~1毫米的焦痂,痂下硬结厚度须达0.5毫米以上。

5~7日形成灸疮,注意保持清洁,灸疮在3~5周内愈合。

配穴灸法:用艾条以雀啄灸,每次15~20分钟,以穴区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每日或隔日1次,15次~20次为一疗程。

为加强疗效,尚可配合捏脊法:共分5条线,即大椎至长强穴1条,大杼至白环俞左右2条,附分至秩边左右2条。

病人伏卧,术者双手拇食指指腹相对,自长强穴捏起肌肤,边捏边推,渐到大椎穴,如此反复3~5遍,每次捏至腰俞、肾俞、脾俞时,用力往上提拉几下肌肤,依上手法再捏其他诸线。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肠镜检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遗留疤痕;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镜检正常,肠镜或钡透示粘膜为轻度炎症性改变;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肠镜及钡透示病变程度有减轻;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肠镜、钡透病变均无改善。

艾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65%~98%。

50例以上法艾灸并以上述标准评判,基本痊愈为37例(74.0%),显效10例(20.0%),有效2例(4.0%),无效1例(2.0%),总有效率迷98.0%,另观察50例,总有效率为92.0%,一年后随访,复发率为30.0%,再于足三里施以化脓灸,全部有效[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