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学 第8章体力工作负荷
体力工作负荷测定实验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实验报告姓名:学号:班级:课程:《人因工程学》机电工程学院2012年3月《人因工程学》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体力工作负荷测定实验实验地点工业工程实验室实验时间20 12 年 3 月20 日 5 节指导教师谭云同组者一、实验目的及要求实验目的:掌握劳动强度测定原理和简单方法。
实验要点及要求:1.运用心率一耗氧相互关系确定劳动强度等级。
2.依据得出的劳动强度等级,制定劳动疲劳的宽放标准和劳动休息时间。
3.根据实验时的切身感受加深理解劳动强度等级的具体概念。
二、实验原理、设备、方法和手段实验原理:人体在维持自身生命和进行作业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能量的消耗。
能耗的测定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
直接法是通过热量计测定在绝热室内流过人体周围冷却水升温情况,换算成代谢率。
间接法是通过测定人体消耗的氧量,再以氧热价求出能量代谢率。
能量代谢过程中,年龄、性别、种族以及生产作业环境和心理因素等不同会影响能量消耗的变化。
它们各有其优缺点,直接法准确,但实施难、成本高,且代谢过程又受心情和环境变化而变化;间接法简单易行,但误差大,难于提高精确度。
工作疲劳是指劳动者在连续工作后,有疲劳感及劳动机能衰退的现象。
人体由休息状态转入工作状态时,其心率、血压、心的血液输出量、氧的消耗等生理状况都要发生变化,当工作停止后又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通过对劳动者在休息和工作状态的这些生理状况的研究,可以间接地判断劳动者的工作疲劳和疲劳恢复问题。
目的是为了研究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合理地使用人的劳动能力,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持续地发挥高效能。
本实验的指导思想旨在通过体力劳动时人体的调节与适应规律,在人体劳动氧消耗量的基础上进而间接推算出能量代谢率,确定劳动强度等级,其特点是简便经济。
方法是让被测者在不同的体力负荷下作业,测定被测者作业前(前安静期)、作业中(即负荷期)和作业后(后安静期)三个阶段的心率变化,判断作业负担及疲劳恢复的规律。
人因工程复习

⼈因⼯程复习《⼈因⼯程》课堂复习题总集编者—喵喵第⼀章概述1.⼈因⼯程学定义2.主要研究内容?3.研究的⽅法?问题回顾与讨论1.什么是⼈因⼯程学?2.⼈因研究的领域是那些?3.⼈因研究的主要⽅法是什么?4.⼈因研究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5.应⽤调查法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什么?6.举出⽣活中较好或不⾜的⼈因⼩案例。
第⼆章⼈的因素1.⼋⼤系统的基本功能感觉(视、听、味、嗅、肤)系统的最低极限值。
供能(三种)系统的适合场合。
2.⼼理影响因素的应⽤(五个)重点:基本概念问题回顾与讨论1.⼈体⼋⼤系统是什么?2.⼈的感觉(视、听、味、嗅、肤)的最低极限值。
3.有⼏种供能⽅式?分别适合什么场合?4.脑⼒劳动者⼯作时的特点是什么?5.⼈的精神状态可以从⼏个⽅⾯来描述?6.⼈的情绪有⼏种典型状态?当⼀串钥匙从桌上滑落,此时⼈的本能反应是什么?属于什么情绪状态?第三章微⽓候环境(1)微⽓候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对微⽓候条件的主观感受有哪些?(3)如何改善作业微⽓候环境?例:若测得空调⼤楼某实验室的⼲球温度为30℃,湿球温度为25℃,风速为0.5m/s;求在该环境中的有效温度?是否适合从事轻体⼒劳动?解:分别找出⼲球温度30℃和湿球温度25℃,连接这两点间的虚线与风速为0.5m/s曲线的交点,即可求出有效温度为26.6℃。
问题讨论:1.该有效温度是否适合从事做轻体⼒劳动?2.如若不适合,应该改变那些因素⼊⼿?3.⽬前环境下改变那个因素最有效?问题回顾与讨论1.什么是微⽓候?2.它的四要素是什么?3.⼈的最佳微⽓候环境指标数值分别是多少?4.什么是有效温度?它的优点与不⾜是什么?第四章境照明环1.基本概念:光的度量(光通、光强、亮度、照度)视觉特性(适应、视觉、视野、视度、视⼒)2.照明对作业的影响3.如何布置照明问题回顾与讨论1.光的四种度量是什么?2.什么是照度?某8平⽅⽶的房间⽤⼀只100w、1680lm的⽩炽灯照明,其平均照度为多少(单位)?3.⼈的视野与⾊彩有关,请将蓝⾊、绿⾊、⽩⾊和黄⾊四种颜⾊,按视野由⼤到⼩排列。
人因工程复习题及答案

人因工程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是(B)。
A.人和机器设备B.人、机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C.人、机器和环境D.人与广义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2.不属于能量消耗测定方法的是(C)。
A.直接法B.间接法C.观察法D.相关估算法3.马斯洛的需要层析理论中最低级的需求是(A)。
A.生理需要B.自我实现的需要C.安全需要D.归属的需要4.人机工程学的研究范围之一为(C)。
A.探讨人机系统的标准B.探讨人机系统的负荷C.探讨人和机器的合理分工及其适应D.探讨人和环境的特点5.英国是世界上开展人机工程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但本学科的奠基性工作实际上是在(B)完成的。
A.中国B.美国C.法国D.德国6.西欧国家的人机工程学命名多采用(A)。
A.人类工程学B.人机学C.人体工程学D.工效学7.美国的人机工程学命名多采用(A)。
A.人的因素工程学B.工效学C.人因工程学D.人类工效学8.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A)。
A.设计出符合人-机-环境系统方案,使人获得良好作业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工效B.改善作业环境C.改善人与机器的关系D.改善人机功能分配关系9.20世纪初,(B)进行了动作研究和工作疲劳研究。
A.泰勒B.吉尔布雷斯C.马斯洛D.赫兹伯格10.人机工程学的研究目的是(D)。
A.使作业者获得良好的作业条件B.使人和机器及环境达到合理的结合C.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D.使作业者如何达到安全、健康、舒适和工作效率的最优化11.下面不属于人机工程学主要研究方法的是(B)。
A.观测法B.运动分析C.心理测量法D.图示模型法12.下面方法中,不属于人机工程学主要研究方法的是(D)。
A.三磷酸腺苷(ATP)B.磷酸原(ATP-CP)系统C.乳酸能系统D.有氧氧化系统14.人的感觉印象最多的来自(B)。
A.耳朵B.眼睛C.嗅觉D.其他感官15.味觉有(D)四种类型,称为四原味。
体力劳动负荷

正常人一半,丌能工作. 体力负荷对人体尿蛋白含量有明显癿影响,即所谓“运劢性尿蛋白”现象。
人因工程学
第二节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 231.28 237.16 254.8 242.06 236.18 231.28 237.16 220.5 195.02
右手/N
19.6 28.42 36.26 50.96 65.66 75.46 95.06 113.68 160.72 186.2 221.48 230.3 229.32
— 248.92 251.86 267.54 249.9 246.96 245.98 247.94 237.16 198.94
第八章 体力工作负荷
人因工程学
本章内容
一、人体活劢力量不耐力 二、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三、体力工作时癿能量消耗 四、作业时氧耗劢态 五、劳劢强度分级 六、体力疲劳及其消除
人因工程学
第一节 人体活劢力量不耐力
人体活劢癿最基本特征有三 个:力量、耐力呾能量代谢,三者 联系密切。
本节将着重介绍人体活劢癿力 量特征呾耐力特征。
能量代谢率记为M。 能量代谢量=MSt
式中,M为量代谢率(kJ/ h m2 );S为人体表面积(m2);t为测定时 间(h)。
人因工程学
第三节 体力工作时癿能量消耗
四、相对代谢率RMR
为了消除作业者之间癿差异因素,常用相对代谢率这一相对指标衡 量劳劢强度。相对代谢率记为RMR。
RMR 能 量 代 谢 量 安 静 代 谢 量
右手/N
人因工程学知识点

⼈因⼯程学知识点⼀1.⼈因⼯程的定义:1)研究⼈在某种⼯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理学和⼼理学等⽅⾯的因素;研究⼈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研究在⼯作中、⽣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考虑⼯作效率、⼈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
2)研究⼈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及其合理结合,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的⽣理、⼼理等特征,达到在⽣产中提⾼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的。
2. ⼈因⼯程学就是按照⼈的特性设计和改进⼈—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机—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时间和空间的⼈与其所操作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简称⼈---机系统。
⼈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决策者,也是操纵者或使⽤者;机是指⼈所操纵或使⽤的⼀切物的总称,它可以是机器,也可以是设施、⼯具或⽤具等;环境是⼈、机所处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机、环境在其构成的综合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完成特定的⼯作过程。
3. 发展过程:1)20世纪初:泰勒最早提出,特点:以机器为中⼼,让⼈去适应机器。
2)⼀战初⾄⼆战前: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霍桑试验3)⼆战到20世纪60年代:从⼈适应机器转⼊到机器适应⼈的新阶段。
4)20世纪60年代后:研究领域不断扩⼤,应⽤范围越来越⼴泛,在⾼技术领域发挥特殊作⽤。
4. ⼈因⼯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机---环境系统。
在研究中特别注意客观性和系统性。
客观性是指研究者在⼯作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根据客观事实的本来⾯⽬去揭⽰事物的内在的规律性,不能以个⼈主观臆断解释客观事实。
5.主要研究⽅法:1)调查法:是获取有关研究对象资料的⼀种基本研究⽅法。
包括:(1)访谈法。
通过询问交谈来收集资料。
(2)考察法。
实地考察,发现系统的问题,为开展分析、实验和模拟提供资料。
(3)问卷法。
根据研究⽬的,以问卷或量表的形式收集答案。
2)观测法:研究者通过观察、测定和记录⾃然情境下发⽣的现象来认识研究对象的⼀种⽅法。
人因工程 08脑力负荷

篇章总汇总论☐第1章人因工程概述☐第2章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与工具基础篇☐第3章人体测量☐第4章人体生理特性☐第5章人的心理认知特征☐第6章人的信息处理☐第7章人的作业环境应用篇☐第8章作业空间设计☐第9章肌肉骨骼失调及其预防☐第10章脑力负荷与脑力工作绩效提升☐第11章人机界面设计扩展篇☐第12章可用性☐第13章安全性⏹第一节脑力负荷定义及影响因素⏹第二节脑力负荷的测量方法⏹第三节脑力负荷预测方法⏹第四节应激⏹第五节脑力疲劳及其消除脑力工作负荷第一节脑力负荷定义及影响因素一、脑力负荷定义mental workload脑力负荷是一个多维概念,它涉及到工作要求,时间压力,操作者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行为表现和其他许多因素。
心理负荷、精神负荷、脑负荷、脑力负担(1)脑力负荷是人在工作时的信息处理速度。
(2)脑力负荷是人在工作时所占用的脑力资源的程度。
(3)脑力负荷是人在工作中感受到的工作压力的大小。
(4)脑力负荷是人在工作中的繁忙程度。
第一节脑力负荷定义及影响因素•本书中,将脑力负荷定义为反映工作时人的信息处理系统被使用程度的指标。
•脑力负荷与人的闲置未用的信息处理能力之和就是人的信息处理能力。
•人的闲置未用的信息处理系统与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工作任务对人的要求、人工作时的努力程度等有关,因而脑力负荷也与这些因素有关。
二、脑力负荷的影响因素(1)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对脑力负荷有直接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作内容越多,越复杂,操作人员所承受的脑力负荷就越高。
时间压力、困难程度、工作强度(2)人的能力。
在脑力劳动中,个体之间的脑力劳动能力存在差异,干同样的工作,能力越大的人脑力负荷越低,能力越小的人脑力负荷越高。
努力程度(3)人的业绩(绩效)。
脑力负荷的适当与否对系统的绩效、操作者的满意感以及安全和健康均有很大的影响。
许多研究发现,工作绩效与脑力负荷强度存在明显的依赖关系。
检验、飞机调度、驾驶脑力负荷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三阶段”模式第二节脑力负荷的测量方法•主观评价法•主任务测量法•辅助任务测量法•生理测量法(一)主观评价法及其特点⏹主观评价法是最流行也是最简单的脑力负荷评价方法。
东南大学《人因工程学》(郭伏版)复习归纳

光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量,单位流明(lm),用字母Φ表示。
发光强度:简称光强,是指光源发出并包含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光通量,定义式I
=
∅ ������
亮度:发光面在指定方向的发光强度与发光面在垂直于所取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比,单位坎每平
方米(cd/m^2),定义式L = ������·������������������������������,θ为取定方向与发光面法线方向的夹角。
减光混合(将不同的颜料、涂料、染料等物质以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从而得到新的颜色), 颜色三原色青品红黄(CMY)
中性混合:以小点、小面或细线的形式将未调和的色彩在画面上并置,利用人的视觉合色能 力,当人的视线离开一定距离时将融合成新的色彩,混合后的色彩透明度是各被混合色的平均值,而且纯度 保持不变,因此又称平均混合或空间混合。
*工作场所照明 1.照明方式 按灯光照射范围可分为一般照明(也叫全面照明),局部照明,综合照明(一般与局部比例为 1:5 适宜), 特殊照明 照明配光方式按照光源发光方向可分为直接、半直接、全面扩散、半间接、简洁照明 5 种。 2.光源选择 平均显色指数������������ 3.眩光及其防控措施 当视野内出现过高的亮度或过大的亮度对比时,人们就会感到刺眼,影响视度,这种刺眼的光线叫做眩 光。 防控措施:限制光源亮度,合理分布广源,光线转为散射,避免反射眩光,适当提高环境亮度。 4.照度分布 照度均匀的标志:场内最大,最小照度分别与平均照度之差小于等于平均照度的 1/3 照度均匀主要从灯具的布置上来解决,边行灯至场边的距离保持在 l/2 至 l/3 之间(l 为灯具的间距) 5.亮度分布 视野内的观察对象,工作面和周围环境之间最好的亮度比为 5:2:1,最大允许亮度比为 10:3:1。 照明环境的设计、改善和评价 照明设计:自然光,灯具 照明环境的综合评价 评价方法,问卷法 评分系统, 项目评分及光环境指数计算 评价结果与质量等级 第五章 色彩环境 色觉特性:恒常性,适应性,显色性,明视度,向光性,反射性,负色性 *色彩的混合与表示方法 色彩混合:加光混合(将光谱中几种不同的色光进行混合,而得到新的色光),色光三原色红绿蓝(RGB), 牛顿色调环,色三角
2020人因工程学在管理中的应用

人因工程学在管理中的应用返回上一级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是人在绝对安静下维持生命所必须消耗的能量•A.基础代谢量•B.安静代谢量•C.能量代谢量•D.代谢量我的答案: 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2 .工作场所处得局部气候条件称为()•A.微气候•B.局部气候•C.感官气候•D.小气候我的答案: B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3 .能引起应激现象的因素称为应激源,下列选项中不是应激源的是()•A.工作因素•B.环境因素•C.组织、社会因素•D.人为因素我的答案: 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4 .以下不属于疲劳一般规律的是()•A.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恢复•B.疲劳没有累积效应•C.疲劳程度与生理周期有关•D.人体疲劳有一定适应能力我的答案: 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5 .下列不属于冷色的是()•A.青•B.绿•C.橙•D.蓝我的答案: 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6 .从功能上说,工作记忆是思维过程中()保持的地方•A.结果•B.记忆•C.过程•D.感觉我的答案: C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7 .动强度是指作业者在生产过程中()及紧张程度。
•A.体力消耗•B.脑力消耗•C.体力活动•D.脑力活动我的答案: 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8 .物体具有一定的亮度,才能在视网膜上成像,引起视觉感觉。
这种视觉感觉的清楚程度称为()。
•A.照度•B.光强•C.视度•D.亮度我的答案: 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9 .不属于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的是()•A.硫氧化物•B.氢气•C.氮氧化物•D.卤化物和有机物质气体我的答案: A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10 .觉醒水平即大脑皮层的()水平•A.绩效•B.记忆•C.兴奋•D.保持我的答案: 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11 .常用()指标衡量劳动强度•A.安静代谢量•B.能量代谢量•C.基础代谢量•D.相对代谢量我的答案: B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12 .安全评价的四个基本原理是相关性原理,(),惯性原理,量变到质变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内容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作业时氧耗动态 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
案例:煤矿工人体能负荷与工伤事故关系研究
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人体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有三个:力量、耐力和能量 代谢,三者联系密切。
本节将着重介绍人体活动的力量特征和耐力特征。
∑[各单项劳动占用的时间(min)] =——————————————————×100 工作日总工时(min)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3.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3)体力劳切强度指数计算方法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I——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I=T· S· 10 M· W·
第二节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二、 体力工作负荷的测定
(二)生化变化测定 经常的测定项目:乳酸和糖原的含量。体力负荷对人体尿蛋 白含量有明显的影响,即所谓的“运动性尿蛋白”现象。 (三)主观感觉测定 主观感觉测定是通过如图8-6所示 的自认劳累分级量表进行评价。经过 多次修改,目前普遍使用的是15点 (6—20点)量表,该量表的特征是 要求操作者根据工作中的主观体验对 承受的负荷程度进行评判。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级,如表8-10所示。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Ⅰ Ⅱ Ⅲ Ⅳ
≤15 >15~20 >20~25 >25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3.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1) 平均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
图8-6 自认劳累分级量表
第三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体内能量的产生、转移和消耗叫做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按机体所 处状态,可以分为三种:基础代谢量、安静代谢量、能量代谢量。
一、基础代谢量
基础代谢量,是人在绝对安静下(平卧状态)维持生命所必须消耗 的能量。 正常人的基础代谢率比较稳定,一般不超过正常平均值的15%。 我国人体表面积的公式为: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 (8-1) 基础代谢量=基础代谢率平均值(B)×人体表面积(S)× 持续时间 (t)=BSt (8-2)
6908~8039 8039~9295 9295~10970 10970~12477 12477~13942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我国于1984年颁布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 3869-83), 该标准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1997年重新确定标准(GB38691997)代替GB 3869-83,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 原则和级别,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1.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1)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c rade(M) (2)劳动时间率working time rate (T) (3)体力劳动性别系数sex coeffcient of physical work (S) (4)体力劳动方式系数way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 (W) (5)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intensity index of physical work (I)
第二节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二、 体力工作负荷的测定
可运用上述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测定人体工作负荷水平, 体力工作负荷可以从生理变化、生化变化、主观感觉等三个方面进行 测定。 (一)生理变化测定 生理变化测定主要通过吸氧量、肺通气量、心率、血压和肌电图 等生理变量的变化来测定体力工作负荷。生理变化的测定也可以使用 某些派生的吸氧量和心率指标。
一、氧债及其补偿
氧需:单位时间所需的氧量(氧需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循 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 氧上限:血液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供应的最大氧量(成年人的氧 上限一般不超过3L/min,有锻炼者可达到4L/min) 。
第四节
一、氧债及其补偿
作业时氧耗动态
氧债:氧需和供氧量之差(如图)。
a) 氧 需 小 于 氧 上 限
RMR
能量代谢率 安静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
M R B
M B RMR R B RMR 1.2B RMR 1.2 B
见例8-1
第三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五、相对代谢率资料
计算能量代谢量时,首先必须准备必要的相对代谢率资料,
专家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系统的相对代谢率数据。可以对研究的
式中,M为量代谢率(kJ/ h m2 );为人体表面积(m2);为 测定时间(h)。
第三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四、相对代谢率RMR
为了消除作业者之间的差异因素,常用相对代谢率这一相对 指标衡量劳动强度。相对代谢率记为RMR。
RMR
能量代谢量 安静代谢量 基础代谢量
能量代谢量=RMR 基础代谢量+1.2 基础代谢量= RMR 1.2 基础代谢量
b) 氧 需 超 过 氧 上 限
第四节
二、静态作业的氧需
作业时氧耗动态
静态作业的特征是能量消耗水平不高,但容易发生疲劳。即 使劳动强度很大,氧需也达不到氧上限,通常每分钟不超过1L。 但在作业停止后数分钟内,氧耗不像动态作业那样迅速降低,而 是先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到安静水平。具体如图8-8所示。
第三节
二、安静代谢量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安静代谢量是指机体为了保持各部位的平衡及某种姿势所消 耗的能量。 安静代谢量包括基础代谢量和为维持体位平衡及某种姿势所 增加的代谢量两部分。通常以基础代谢量的20%作为维持体位平 衡及某种姿势所增加的代谢量,因此,安静代谢量应为基础代谢 量的120%。安静代谢率记为R,R=1.2B。 安静代谢量= RSt=1.2BSt (8-3)
(2)手的操纵力。手的操纵力与人的作业姿势、用力方向等 因素有关。 1)坐姿手操纵力(图8-1 坐姿工作时不同角度得比例测定) 2)立姿手操纵力(图8-2 立姿操纵时手的拉力和推力) 3)卧姿手操纵力(图8-3 卧姿时不同肘角伸臂的臂力测定) 4)常见手部操作动作及其力量极限(图8-4为常见手部操作 动作及其力量极限推荐值)
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计算如下: 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时采用式: 1gM=0.0945x – 0.537 94 每分钟肺通气量8.0~30.9L时采用式: lg(13.26—M)=1.1648 -0.0125x 每分钟肺通气量7.3~8.0L时采用上面两式的平均值。 上式中,M为能量代谢率(kJ/min· 2);x为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 m min· 2。 m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3.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2)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3名,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 整个工作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 取平均值,求出劳动时间率(T)。 工作日内纯净劳动时间(min) T (%) =—————————————————— ×100 工作日总工时(min)
图8-8 静态作业的氧消耗动 态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二、以能耗量指标分级
不同劳动强度的能耗量与相对代谢率指标对照资料见表8-9。该 资料为日本劳动研究所发表。 性别 等级 A B C D E
主作业的 RMR
8h劳动能耗量/kJ 2303~3852 3852~5234 5234~7327 7327~9085 9085~10844
式中,为安静代谢率(kJ/(m2· h);为人体表面积(㎡);为持 续时间(h)。
第三节
三、能量代谢量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人体进行作业或运动时所消耗的总能量,叫能量代谢量。 能量代谢量包括基础代谢量,维持体位增加的代谢量和作 业时增加的代谢量三部分。也可以表示为安静代谢量与作业时增 加的代谢量之和。能量代谢率记为M。 能量代谢量=MSt (8-4)
静 态 作 业 的 氧 消 耗 动 态
第四节
作业时氧耗动态
三、氧耗量的测定与计算
相对代谢率(RMR)指标通过作业中氧耗量来计算,计算公式 如下:(要注意,对恢复期还氧债部分的氧耗量不能忽略)
RMR
作业时的氧耗量 安静时的氧耗量 基础代谢氧消耗量
其中作业时的氧耗量直接作业过程中测得 基础代谢氧的消耗量可以通过由体重、身 高计算的体表面积值查表求出 安静时氧的消耗量,一般以基础代谢氧消 耗量的1.2倍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手的用力能力。握 力大小因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变化而有很大的差异。表8-1是根 据对一组被试的测定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从表8-1可以看出,人 体力量与人的年龄、性别有关,年龄和性别对力量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节
一、人体活动力量
(一)手部力量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劳动强度是指作业者在生产过程中体力消耗及紧张程度。劳动强度 不同,单位时间人体所消耗的能量也不同。从劳动生理学方面来看,以 能量代谢为标准进行分级是比较合适的。这种分级法可以把千差万别的 作业,从能量代谢角度进行统一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对劳动强度分级的能量消耗指标主要有两种:
相对指标,即相对代谢率RMR。该指标在国外应用比较普遍,目前 在我国已开始使用;
绝对指标,如8h的能量消耗量,劳动强度指数等。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一、以相对代谢率指标分级
依作业时的相对代谢率指标评价 劳动强度标准的典型代表是日本能率 协会的划分标准,它将劳动强度划分 为5个等级。如表8-8所示。
作业的越高,规定的作业率应越低。 ≤2.7适宜的作业; <4的作业可以持续工作,但考虑精神疲劳也应安排适当休息; >4的作业不能连续进行; >7的作业应实行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