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教案
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课题
1、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课型
两课时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准确的测量自己在运动前、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1分钟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能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心跳、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运动可以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1、讲述:每时每刻我们的心都在跳动,请各位同学用右手掌平伸进胸部左侧,紧贴心脏的部位,有什么感觉?
2、讲述:请同学们测一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3、小结:测得每分心跳60一100次,都属正常的。
(三)测量静坐时,自己每分脉搏跳动的次数
1、提问: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图。这个学生在做什么?你在哪里见过类似的情景?
(2)测量一般性运动及剧烈运动后,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1、谈话:当我们做一般性运动和做剧烈运动后,每分心跳的次数是不是和刚才测得一样呢?
2、小结:剧烈运动后,测得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每分心跳的次数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比较3次心跳数。
3、分析数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呢?
4、师生小结。
学生直接表述自己的感受
每分心跳60一100次,都属正常的
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一致的
教
后
记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二、测量自己静坐时1分钟呼吸、心跳和脉搏次数
一、测量自己运动后1分钟呼吸、心跳和脉搏次数
二、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
第一课时
1、提问:我们在运动时,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可能的答案: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嗓子发干、会出很多汗、腿发软等)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教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 3 分钟后1 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
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
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
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
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
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 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教案-最新

学具
秒表、简易听诊器、记录表
板书
设计
1.测量呼吸和心跳
呼吸→次数/分钟
心跳→次数/分钟
作业
设计
1在安静状态下,你测量一下你一分钟呼吸和心跳。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1.提问:我们在运动的时候,身体会有哪些变化?
2.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二、测量呼吸和心跳
1.测量活动指导
测量呼吸和心跳
第( 四)单元 第_1课
课题
1.测量呼吸和心跳
作课时间
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知道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3.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课时教学
重难点
重点:知道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难点: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三、分析、整理数据
1.提问一位学生,比较一下她三次测量的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小结:因为人在运动时所消耗的能量比平静时要多的多,所以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都会比较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大家运动后呼吸与心跳的次数不一致的情况。
4.小组活动:分组测量。
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是否一样。
6.提问:参加运动后,我们每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会有什么变化?
7.一分钟热身活动。活动结束,小组合作马上测量一位同学运动结束时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8.学生休息后再进行一次测量。
五年级上册科学《 测量呼吸和心跳 》教案

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1、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目标1、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知道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3、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之后心跳呼吸又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在运动的时候,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呢?学生回答:喘不过气来了,心咚咚的跳,嗓子干,腿发软。
2、是的,当我们剧烈运动之后,就会出现呼吸加速,心跳加快的现象。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测量我们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3、板书课题:1、测量呼吸和心跳二、测量呼吸和心跳。
测量活动指导1、怎样才算呼吸一次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且演示一下什么才叫做呼吸一次。
2、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你们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教师引导学生静坐体会自己心跳的声音,然后告诉学生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晰的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
3、教师引导学生把科学书卷起来,当做简易的听筒来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4、引导学生预测,你静坐的时候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大概是多少?5、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并在活动记录上做好记录。
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心跳的次数,然后再换一换。
6、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分小组活动,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做好活动记录。
7、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结果,这个数据跟你预测的数据是不是一样?8、提问:我们参加活动之后,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次数是增加呢还是减少呢?学生预测。
9、在教室里组织学生进行一分钟的下蹲——起立运动。
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一位同学运动结束后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10、组织学生休息,休息之后,让学生再进行第三次测量,测量每分钟呼吸次数和心跳次数。
三、分析整理数据1、我们的数据已经全部测出来了,我们一共测量了三次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第一次是我们上课的时候测的,第二次是我们在做了一分钟下蹲——起立运动之后测得的数据,第三次是我们休息之后测得的数据,请大家看一看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没有?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测量呼吸和心跳》优秀教案

11学生小组内完成记录和计算,并讨论其变化规律。安静状态和休息后的接近,而运动起来后人体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
12生质疑。
板
书
设
计
1.测量呼吸和心跳
运动前呼吸次数 心跳次数
运动后呼吸次数 心跳次数
教
后
记
说明:
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教后反思随笔或生成等以短文形式上传于个人工作室和协作组。
13进过以上测量,我们对人体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
14鼓励学生课后收集资料来了解。
1生:大口喘气心跳加快流汗……
2跃跃欲试。
3“一呼一吸”为一次呼吸。
4学生预测,教室随机板书下来。
5学生数呼吸次数。
6简单汇报。
7学生预测。
8生用秒表来计时测心跳一分钟内的跳动次数,并记录。
9小组为单位,可以独立完成,可以互相帮忙。
5教师计时。
6指导学生记录下数据。
7你们认为我们人体静坐时一分钟内的心跳次数时多少呢?
8教师发给学生秒表,指导学生使用,并用秒表来计时。
9组织学生进行运动,(到操场跑一圈或跳绳一分钟等)并测量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10引导学生谈谈前后数据的差别。
11组织测量休息后的心跳和呼吸速度。
1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据摘录和计算平均值。讨论其变现出来的规律。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41 测量呼吸和心跳 教学设计
课 题
1.测量呼吸和心跳
课 时
1
复 备 人
复备时间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目
标
知识能力
1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过程方法
2知道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教学设计

《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整理的《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1、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知道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3、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呼吸、心跳又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难点: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教学准备:听诊器、秒表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医叫扁鹊。
有一天,他和几个徒弟来到一个国家,看到人们在议论着什么,上前一打听,原来是这个国家的太子死了,而从人们的议论中这位太子是否真的死了还有些可疑,于是扁鹊就要求看看这位太子,国王赶紧将扁鹊迎了进去,扁鹊(动作)然后对国王说:"太子没有死,只是休克了。
"果然经过扁鹊的医治,太子很快就醒了过来。
那么同学们,为什么扁鹊那么有把握的说太子没有死呢?2、引导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二、测量安静状态下1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
1、测量活动指导。
(1)怎样才算呼吸一次?一呼一吸称为呼吸一次。
(2)方法点拨:闭住嘴巴,用右手感觉呼气,我们数呼气的次数;摸上腹部(皮带略上),有什么感觉?(3)让学生试一试,教师巡回指导。
(4)怎样测量心跳呢?(5)方法点拨:示范手放在胸口上感受心跳,用简易听诊器并讲解。
(6)让学生试一试。
可能有时摸不准。
那么,测脉搏也是测量心跳的一种简便的方法。
2、做出预测,你静坐时每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是多少次?3、两人一组,自己测呼吸,同伴测心跳。
并在记录纸上做好记录。
4、互相交换测量,5、数据分析,小组长进行统计,算出小组平均值。
苏教版(三起)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教学设计

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教学目标1、能够比较准确地测量出自己在一分钟内的呼吸、心跳和脉搏;2、引导学生用统计的方法记录测量结果;3、能够在对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测量、比较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知道呼吸、心跳和脉搏都是人生命存在的主要表现;2、知道人在静坐时、运动后的呼吸与心跳的频率是有明显区别的。
3、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录像放映:医院里的显示屏上病人心跳的图像(最好是从正常跳动到逐渐停止跳动)。
2.提问:谁知道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学生能够说出它表示人的心脏从跳动到从停止,说明病人失去了生命等等。
)3.讲解:心跳是人最重要的生命症状,一般来说心脏停止跳动,那么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来判断人生命的存在呢?(学生可能会提到呼吸、脉搏、体温甚至是脑电波等。
)4.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人的呼吸、心跳和脉搏方面的内容。
(板书课题)二、测量安静状态下一分钟的心跳和脉搏1.猜测:你觉得自己一分钟的心跳是多少次呢?2.集体体会:用手捂在胸部偏左的地方,能感觉到心脏在扑通扑通地跳动。
心脏扑通跳动一下就叫做是一次心跳。
3.下面我们来测量自己一分钟的心跳是多少次。
这次测量我们重复进行三次,然后将三次的总数除以3,这样能够使得测量结果比较准确。
记得将最终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一分钟呼吸、心跳和脉搏记录表心跳脉搏呼吸静坐时跑步后休息3分钟后4.汇报交流:你平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是多少?最少的是几次?最多的是几次?5.你发现大家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有什么特点?(大多数同学的心跳次数都非常接近80次。
)6.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一次脉搏以及怎样测量脉搏,然后进行测量脉搏的活动。
将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7.交流讨论:通过测量脉搏你有什么发现?三、测量安静状态下一分钟的呼吸1.教师讲解什么是一次呼吸:人的口或鼻会不停地吸气和呼气,与此同时腹部就像这个小气球一样也会一起一伏,我们把口鼻的一吸一呼或腹部的一起一伏叫做一次呼吸。
【精选】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测量呼吸和心跳 苏教版

《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了解自己在正常情况下和运动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2.认识到运动会影响到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心跳和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
科学探究:1.能用体检宝正确测量自己呼吸和心跳的次数;2.能运用学习过的数学方法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3.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搜集科学数据的准确性的意义;2.关注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1.了解自己在正常情况下和运动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2.认识到运动会影响到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心跳和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
教学难点:1.能运用学习过的数学方法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2.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解释。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一、导入1.交流谈话:俗话说得好,生命在于运动。
老师知道,我们五(1)班很多同学都热爱运动,有些同学还是运动员呢!谁来说一说,平时你喜欢做哪些运动?2.在运动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是不是?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呢?相机板书:呼吸、心跳3.小结:这些都是我们身体正常的反应!4.你知道我们平常用什么来呼吸吗?5.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呼吸的过程,我们是用什么来呼吸的?(鼻)6.小结:鼻是我们主要的呼吸器官,嘴巴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
7.怎样算一次呼吸?(吸一口气、再呼出去算一次呼吸)我们把手放在鼻子下面,感受一下。
猜一下,1分钟你呼吸多少次?8.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心跳,心跳就是心脏的跳动。
猜一下,心脏每分钟跳动多少次?9.同学们都感觉到运动后呼吸和心跳加快了,怎么知道加快了多少呢?(测量)10.怎么测量?(先测什么?后测什么?)11.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测量呼吸和心跳。
板书:测量呼吸和心跳二、测量平静状态下的呼吸和心跳1.平常我们用哪些方法测呼吸和心跳?小结:测呼吸有一般有两种方法:(1)把手放在鼻孔下,通过呼气和吸气测量。
(2)把手放在肚皮上,通过肚子鼓和瘪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
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
变化?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
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
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
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
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
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
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
测量结束后交换。
4、小组活动:分组测量。
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6、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7、三分钟热身活动。
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
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
)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
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
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靠平静时的次数了?
四、拓展延伸
1、小资料: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呼吸频率
年龄每分钟呼吸次数
新生儿40—50次
5岁儿童20—30次
10岁少年25次以下
15岁青少年20次以下
成年人16—18次
心跳频率
年龄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140
3岁儿童110
4岁儿童100
10岁少年90
成年男子70—722
成年女子76
德国综合理科教材(初中版2)。
感觉这些数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所以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向学生作推荐。
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资料来自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