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第1课时)课标解读一、学科地位及主要内容本章节是本册书的开篇,它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从140 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即从个体水平出发,来展示人类探索遗传规律的历程。

人类对遗传现象的科学解释,最早是从孟德尔对豌豆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他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使自然科学中诞生了一门崭新的学科——遗传学。

本章内容的学习就是引导大家沿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来探索遗传的奥秘。

本章的重点内容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难点内容有:对分离现象、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分离定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时间,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科精神。

教材分析1、分离规律是遗传的基本规律。

掌握好分离规律可以为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等知识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通过学习分离规律还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认识。

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这其中包括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科学价值观教育的极好素材。

因此,在介绍基因的分离规律时重点有三:(1)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的假设和对假设的验证过程,以及现代遗传学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规律的内容、实质及其与减数分裂的关系。

(3)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基本规律,是建立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这个分析、推论(假设)、求证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极好素材。

为要达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难点可能会有三:(1)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结果的介绍并不难,难在通过介绍这个实验,讲清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过程。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基本信息设计者学校年级高二年级使用教材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单元教学主题分析单元教学主题名称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单元教学主题概述概述如下内容:1.课标对本单元的基本要求及核心素养的侧重点。

本文选取的“种群及其动态”单元内容属于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1章,共包含三节。

新课标对其具体要求具体如下:种群主要涉及到大概念2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互相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大概念2下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具体包含3个次位概念,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分别与新教材三节内容一一对应。

本单元种群的学习是掌握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基础;关于人口有关内容的学习为第4章“人与环境”中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内容铺垫;与本模块其他概念共同支撑大概念2。

2.单元内容安排特点。

在“种群及其动态”这一单元中,注意到了生物学的核心知识,增加了与生产、生活、社会的联系,通过多种多样的栏目,介绍了更为广泛的生物学内容,拓宽了视野,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打下基础。

从本单元开始,学生从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关于个体水平的生命系统过渡到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本单元是基于生物与环境水平的种群分析,是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种群内容的细化;更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 6 章第3 节内容的宏观延伸,有助于理解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而不可逆转的进化使得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才能永续发展,最终形成生态观和进化观。

本单元内容安排体现了新教材的三大特点:设置一连串的问题驱动、突出种群研究的科学方法并且密切联系社会实际。

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过程和遗传学意义。

2、掌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的变化,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1、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培养学生构建模型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用简约的科学术语概括、总结和表达生物现象的能力。

3、识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猜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激发学生对于未知现象的探索、质疑精神,养成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模型建构法等。

【教学用具】学生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或其他可以表示染色体的材料、大白纸【教学过程设计】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复习回顾: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引入:人的个体生命的起始点是?精子和卵细胞会不会是通过有丝分裂而来回顾旧知思考、回答的?请推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同学们的推测与科学家是否一样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魏斯曼的理论上的预测。

预见需要证实,在19世纪80年代被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16页的相关信息,一、减数分裂的概念:绘图介绍同源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讨论: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是不是任意减半的呢?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到底哪种情况是符合事实的呢?教师讲述:减数第一次分裂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这叫联会。

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变短,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板书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板书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板书
课题: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分类和特点。

3. 认识细胞的生物膜、细胞器和细胞质等结构。

4. 理解细胞的生物化学基础。

5.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细胞内各种结构的相互关系。

3. 细胞的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教学PPT和其他教学工具。

2. 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案。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细胞的形态,引出细胞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二、探究细胞的基本结构(15分钟)
1. 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样品,讨论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2. 介绍细胞的分类,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3. 讲解细胞膜、核、细胞质等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三、实验探究(20分钟)
1. 给学生准备显微镜和显微镜片,让学生亲自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实验,探究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四、总结(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细胞的重要性,并解答学生疑问。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细胞的相关资料,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准备下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下节课将引入细胞的代谢和调控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细胞的生物化学基础。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课件1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课件1

经典回顾
发现问题 作出假设 假说—演绎法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1)——发现问题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 ——实验现象
正交

P F1
×
高茎

矮茎 高茎
P♀
反交 对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你 能提出哪些问题?
×

矮茎 高茎 ◇为什么F1全为高茎? ◇为什么F2中出现了矮 高茎 F 1
×
茎,并且高:矮接近于3: × 1?是偶然的吗?其他几 对相对性状如何呢?
F2
高茎 矮茎
F 2 ◇为什么 F2中矮茎又出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3 : 1
现了呢? 高茎
矮茎
3

1
F2中出现3:1的比例是不是偶然?
3:1
其结果同样在子二代发生性状分离,并且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尝试解释——作出假设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决定显性性 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 遗传因子。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纯合子高茎 的遗传因子为DD,纯合子矮茎的为dd,F1为杂 合子Dd。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课时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孟德尔选择了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
豌 豆
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 原因:(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 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原因1:是自花传粉植物 雌蕊 雄蕊
人工杂交实验 闭花受粉
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人工异花传粉
母本去雄
套袋
传粉
再套袋

《第2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

《第2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

《细胞中的无机物》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中无机物的组成和作用。

2. 掌握水在细胞中的含量和作用。

3. 了解无机盐的种类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细胞中无机物的组成和作用,尤其是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 教学难点:了解无机盐的种类和作用,以及它们在细胞中的功能。

三、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包括各种无机物的图片和相关知识点。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显微镜、试管、滴管等,以便学生观察细胞中的水。

3. 准备相关视频或音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无机盐的作用。

4. 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在教室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直接导入:教师直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细胞中的无机物。

2. 情境导入:教师展示一些与无机物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水分子在荷叶表面滚动、钙离子在肌肉收缩中的作用等,引导学生思考无机物在细胞中的重要作用。

(二)展示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水在细胞中的作用,了解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图片和视频等方法,掌握无机物的存在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无机物对于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新课教学1. 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和作用:(1)展示水在细胞中的分布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水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含量。

(2)介绍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水在细胞中的运输方式和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如水的跨膜运输、水分子的渗透作用等。

2. 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和作用:(1)介绍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如离子形式存在、参与细胞代谢等。

(2)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无机盐在细胞中的运输方式和作用,如离子通道、载体蛋白等。

(3)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与无机盐相关的疾病,如钙缺乏导致的佝偻病、铁缺乏导致的贫血等,强调无机盐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优秀课件: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一)》(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优秀课件: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一)》(共30张PPT)
答案 父母都是杂合子,图解如下:
1.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孟德尔选择的一对相对性状是子叶
活学活用
颜色,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如图是孟德尔用杂交得到的子
一代(F1)自交的实验结果示意图,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C ) A.①②③都是黄色子叶
B.③的子叶颜色与F1相同 C.①和②都是黄色子叶、③是绿色子叶
种豆得豆
种瓜得瓜
课堂导入 遗传,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那么是谁发现了遗传的奥秘呢?
孟德尔——遗传学的奠基人,他利用豌豆 做实验材料,经过八年的实验发现了遗传 规律。让我们循着150多年前孟德尔研究 豌豆的足迹,共同探索遗传规律,体会科 学探索的过程。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C.若子代中出现显性性状,则亲代中必有显性性状个体
D.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双亲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
解析 隐性性状并非一直不能表现出来,只是在子一代中不能表现;在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双亲并非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而是只研
究其中的一对相对性状。
4.用纯种高茎豌豆(DD)与纯种矮茎豌豆(dd)杂交,得到F1 1 2 3 4 5 全为高茎,将F1自交得F2,F2中高茎∶矮茎为3∶1。下列选项中不是实现 F2中高茎∶矮茎为3∶1的条件的是( D ) A.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两种配子 B.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随机结合 C.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组合的种子必须有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 D.只需A项条件,而不需B、C两项条件 解析 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条件有:①F1形成配子 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D配子和d配子; ②这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且结合机会相等; ③含各种遗传因子的种子必须有实现各自遗传因子表达的环境条件。

高中生物必修2的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2的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2的说课稿高中生物必修2的说课稿高中生物必修2的说课稿【1】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内容。

这一节课内容较多且难度大,大量的专业名词和实验推导过程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本节内容我分为两个学时,第一个学时重在介绍概念和杂交试验过程,第二课时推论和讨论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基础,也是第二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这节知识的重要基础,又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所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2的重点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

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接着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与原教材比较,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

其次,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

最后,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

1.2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1.3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2学情分析后代的许多特性与亲代相似,是随处可见的现象,在此基础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基因分离规律是遗传学最基本的规律,掌握好这个规律可以为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等知识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还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认识。

同时,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这其中包括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科学价值观教育的极好素材。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1)阐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及分离定律。

(2)理解与遗传学实验相关的遗传学基本概念。

(3)阐明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孟德尔勇于创新和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归纳能力。

(2)在复杂的问题中抓住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的辩证思维能力。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测交的方法及其意义,使学生知道对假设作出证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意义,充分认识孟德尔所发明的测交在遗传学的重要作用。

本课时侧重1-(3),2,3-(2),(3)目标。

二、教材分析本课时为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二课时。

本节内容是按照孟德尔对生物性状遗传的探索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

其顺序即是: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归纳总结分离定律(总结规律)。

这就是本节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这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内容上也便于学生沿着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考和从实际中领悟孟德尔的科学方法。

为了加深学生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体验孟德尔的假说,课文中穿插了模拟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提供的思路,引领学生分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科学方法。

其中发现问题环节,应突出孟德尔运用的数学统计方法和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真谛的执着精神;提出假设环节,突出孟德尔大胆想象、严谨推理和敢于质疑、敢于冲破原有观念的创新精神;验证假设环节,突出首创测交实验,用全新的科学实验设计证明自己观点的创新思维。

三、学生情况分析本设计面向使用人教版《生物》教材的高中年级学生,根据各学校开设生物课程的时间不同,学生处于高一或高二年级,该阶段的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在科学方法,主动获取信息和分析逻辑推理等方面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策略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将模拟实验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机结合,理解孟德尔的假说的合理性,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是对孟德尔假说的间接的具体的体验。

孟德尔遗传实验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2.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3.子二代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4.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完全相等;5.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模拟实验的条件与实际的实验条件越接近,其结果越能准确地体现实际实验的结果。

所以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亦应满足上述条件,如确保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相等,即模拟了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选择形状、大小、质量等同的彩球,其意义是保证学生抓取彩球的随机性,模拟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重复一定次数地抓取彩球,进行组合,记录结果,即满足了实验样本数目足够大的条件。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亲身活动中,探讨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结合与遗传结果的关系,为进一步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打基础。

在指导学生做模拟实验时,必须使学生明确实验过程中每一步骤的意义,引导学生明确不同彩球与遗传因子之间的对应关系;随机抓取彩球与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关系,进而理解生物在有性生殖时,由于遗传因子分离以及受精作用,结果导致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

教学中应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教学的全过程。

注重引导学生领悟科学家在研究基因分离规律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的程序;感悟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献身精神和严谨的研究作风。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制定实验记录表,也可以使用本设计提供的电子记录课件。

可提高统计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附件1:六、配套练习(1-6题最基础题,7-10题中等难度题,11-12题难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连续抓取 3 次,小球的组合都是 Dd ,则他第 4 次抓取D d 的概率是( )A . 1/4B . 1/2C . 0D . 1答案:B;解析:从甲桶内抓取 D 小球的可能性为 1/2 ,从乙桶内抓取 d 小球的可能性为 1/2 ,两者组合在一起,可能性为(1/2) (1/2) = 1/4 。

同样,从甲桶内抓取 d 小球,乙桶内抓取 D 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也为 1/4 ,因而从两桶内抓 Dd 小球组合的可能性为 1/4 + 1/4 = 1/2 。

每一次抓取都是独立的,对下一次抓取无影响,尽管该同学前 3 次抓取均为 Dd ,第 4 次抓取 Dd 的概率仍为 1/2 。

2、若一只小桶内全部放 D ,另一只小桶内一半放 D 一半放 d ,某同学连抓三次均为 Dd 组合的可能性是( )A . 0B . 1/8C . 1/4D . 1/2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某同学一次抓取 Dd 组合的可能性是,则连抓三次均为现组合的可能性是。

3、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每次抓取统计过的小球都要重新放回桶内,其原因是( )A .表示两种配子的数目要相等B .避免小球的丢失C .小球可能再次使用D .避免人为误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 F1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类型、数目的有关知识。

小球重新放回,能保证每次抓取小球时,成对的、控制相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小球)。

4、分离定律的实质是()A . F2(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B . F2 性状分离比是 3 :1C .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D .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1 :1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分离定律的实质。

遗传规律是通过相对性状的传递规律的研究而总结出来的。

其核心问题是指个体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传递情况。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指杂种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故 A 、 B 、 D 等三个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而只有 C 选项才符合题意。

5、采用以下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一④中的遗传问题(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④检验杂种子一代的遗传因子的组成A .杂交、自交、测交、测交B .杂交、杂交、杂交、测交C .测交、杂交、自交、测交D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杂交、自交、测交概念的理解。

鉴定某生物是否为纯种,对于植物来说可采用自交和测交的方法,自交方法最简便,对于动物则只能用测交方法,要区分某种生物相对性状的显、隐关系,可让某生物进行杂交,若是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又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若相对性状的同种生物个体杂交,子代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不断地自交可明显提高生物品种的纯合度。

测交是可以用来鉴定显性性状个体的遗传因子的组成的方法。

6、孟德尔遗传规律不适于原核生物,是因为原核生物( )A .没有细胞核B .没有遗传物质C .没有完整的细胞器D .主要进行无性生殖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分离定律的研究范围。

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的遗传规律,它发生在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

原核生物因主要进行无性生殖,不在孟德尔规律的研究范围,细胞质中遗传因子的遗传同样不在孟德尔的规律的研究范围。

7、一般人对苯硫腺感觉味苦,由显性遗传因子 B 控制,也有人对其无味觉,叫味盲,由隐性遗传因子 b 控制。

对味盲家族统计,若三对夫妇的子女味盲各是 25 %、 50 %和 100 % ,则这三对夫妇遗传因子组成的最大可能是( )① BB BB ② bb bb ③ BB bb ④ Bb Bb ⑤ Bb bb ⑥ BB Bb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④②⑤D .④⑤②答案:D;解释:第一对夫妇的子女味盲占 25 % (隐性),则显:隐 = 3 :1 ,根据孟德尔杂交实验解释,F1自交后代比例为 3 :1 ,所以第一对夫妇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大可能为 Bb Bb 。

第二对夫妇的子女显:隐= 1 :1 ,根据 F1测交后代比例为 1 = 1 ,所以第二对夫妇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大可能为 Bb bb 。

第三对夫妇的后代全为味盲,所以第三对夫妇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大可能为 bb bb 。

8、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他们的双亲也都正常,但双方都有一个白化病弟弟,则他们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可能性是()A . 1/3B . 1/4C . 1/6D . 1/9答案:D;解析:由题意知:该夫妇双亲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均为杂合子,可设为 Aa ,又因为该夫妇肤色正常,所以这对夫妇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是 AA 或 Aa ,而且为 AA 的几率是 1/ 3 ,为 Aa 的几率为 2 / 3 。

这对夫妇只有遗传因子组成都是 Aa 时,才有可能生出患病孩子,而且可能性是 1/4 。

所以该夫妇生出一个患病孩子的可能性是: 2/3 2/3 1/4 = 1/9 。

9、小麦的抗锈病对易染锈病为显性。

现有甲乙两种抗锈病小麦,其中一种为纯种,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小麦,下列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 )A .甲 乙B .甲 乙的 F1再自交C .甲乙分别和隐性类型测交D .甲 甲,乙 乙答案:D;解释:根据题意,纯合杭锈病小麦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不发生性状分离,而杂合杭锈病小麦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利用自交方法最简单易行,省去了杂交等需要人工去雄授粉的麻烦,并且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小麦可直接作种子进行推广使用。

二、填空题10、下图是某家族性遗传病的系谱图(假设该病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A 是显性、 a是隐性),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