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病理病例-泛生子
miR-7-5p

miR-7-5p/FGFR4轴与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陈正民① 李乃树① 刘子祥① 姚超① 孙发缔① 许兆龙① 【摘要】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7-5p(miR-7-5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轴与胆囊癌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胆囊癌患者108例为胆囊癌组,按照2∶1比例选取同期收治的良性胆囊疾病患者54例为良性组。
比较两组miR-7-5p mRNA、FGFR4 mRNA表达水平,分析二者表达与胆囊癌病理特征的关系。
以患者入院第1天作为随访起始日,截至2023年4月30日,记录随访期间的生存率,分析miR-7-5p mRNA、FGFR4mRNA表达与胆囊癌预后的关系。
结果:胆囊癌组miR-7-5p mRNA表达低于良性组,FGFR4 mRNA表达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胆囊癌患者miR-7-5p mRNA与FGFR4 mRNA表达呈负相关(P<0.05)。
临床分期Ⅲ~Ⅳ期、肿瘤最大直径≥3 cm、有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患者的miR-7-5p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临床分期Ⅰ~Ⅱ期、肿瘤最大直径<3 cm、无淋巴结转移、中-高分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分期Ⅲ~Ⅳ期、肿瘤最大直径≥3 cm、有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患者的FGFR4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肿瘤最大直径<3 cm、无淋巴结转移、中-高分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miR-7-5p mRNA高表达组生存率高于低表达组,平均生存期长于低表达组,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GFR4 mRNA高表达组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平均生存期短于低表达组,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OX回归分析提示,miR-7-5p mRNA表达增高是胆囊癌预后的保护因素,FGFR4 mRNA表达增高是胆囊癌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
泛生子胶质瘤基础 项(glioma basic)

泛生子胶质瘤基础项(glioma basic)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泛生子胶质瘤基础项是一种高度恶性的颅内肿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
这种类型的肿瘤在成人和儿童中均有发生,约占所有脑瘤的20-30%。
泛生子胶质瘤基础项通常表现为快速生长和浸润性生长,对治疗的反应也较为有限,给患者的生存率带来极大挑战。
泛生子胶质瘤基础项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可能参与包括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异常增殖等。
在研究这种疾病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与泛生子胶质瘤基础项相关的重要基因,例如EGFR、IDH1和PTEN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和异常表达与泛生子胶质瘤基础项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临床上,泛生子胶质瘤基础项通常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
MRI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治疗方面,手术切除通常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由于泛生子胶质瘤基础项浸润性生长的特点,手术切除并不能完全治愈患者。
放疗和化疗也常常与手术切除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泛生子胶质瘤基础项的治疗结果仍然不容乐观,临床研究表明,患者的生存率往往不高,术后复发的可能性也较大。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有望为泛生子胶质瘤基础项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泛生子胶质瘤基础项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脑肿瘤,对患者的生存率带来极大的挑战。
科学家们正在不懈努力,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泛生子胶质瘤基础项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机会。
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泛生子胶质瘤基础项的治疗水平将会有所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也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愿所有泛生子胶质瘤基础项患者都能早日康复,重返健康的生活。
第二篇示例:泛生子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
它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之一,占所有脑肿瘤的约30%。
泛生子胶质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与一些遗传性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突变基因有关。
恶性黑色素瘤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方法概述下

恶性黑色素瘤: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方法概述(下) 尊敬的各位订阅用户:光动力技术微信平台每周三晚上8:30准时向您推送最新皮科资讯,感谢支持!文章转载:皮肤科周迅然而,即便是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诊断的专家,也可能在疑难病例方面存在很大分歧。
这些罕见的疑难病例包括Spitz痣(Spitz痣样黑色素瘤),一些蓝色型黑素细胞性肿瘤,和儿童期黑色素瘤。
近期刚划分的类型是恶性潜能未定的黑素细胞病变。
免疫组化被广泛用于色素性病变的诊断中。
自产生该项技术以来,已引入几个特定黑色素瘤的标记,如HMB-45,Melan-A,MART等。
现今,仅单个标记物并不能确切区分黑色素瘤和痣。
免疫组织化学主要用于查证特定肿瘤的黑素细胞来源。
近年来,除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外,研究DNA拷贝数畸变的分子技术揭示了有趣的发现:即FISH(荧光原位杂交)和CGH(比较基因组杂交)已被用于皮肤病理学诊断。
目前为止,这些技术至少代表在黑色素瘤诊断方法中的一种进步。
No.3手术切除黑色素瘤(尤其是非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如果可能,完全切除活检应优先于切开活检,从而确保选择最小样本和恰当的Breslow厚度测量。
然而,对于大型、粘膜或临床上非典型病变,切开活检仍有使用价值,并且显示对预后无影响。
切除边界应依据肿瘤的Breslow厚度确定。
标准的狭窄边界适合原发性皮肤黑色素瘤。
由于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生殖器黑色素瘤和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的皮损为多灶性(除了部分皮损消退)且边界不清,因而需要更宽的安全边界。
手术计划制定应包括评估3D安全边界 (图1)。
Fig. 1 a Melanoma arising from a giant melanocytic nevus. An ulceration could be seen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lesionbecause of the infiltrative and destructive growth pattern. b Lentigo maligna melanoma. c Acral localized (acrolentiginous) melanoma. d Multiple melanomas.e Amelanotic melanoma on the scalp图1. a 由巨大的黑色素细胞痣引起的黑色素瘤。
《核糖体蛋白RPS14泛癌分析及对肝癌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范文

《核糖体蛋白RPS14泛癌分析及对肝癌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核糖体蛋白RPS14(Ribosomal Protein S14)在肿瘤生物学中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一种关键且多功能的分子组件,RPS14不仅参与了细胞的基本翻译过程,而且其在泛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全面地研究RPS14在多种癌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肝癌细胞功能的影响,以期为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二、核糖体蛋白RPS14的泛癌分析(一)RPS14的基因结构与功能RPS14是一种核糖体蛋白,是核糖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对于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RPS14在多种癌症中表达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二)RPS14在泛癌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分析公共数据库中的数据,我们发现RPS14在多种癌症中表达水平均有所上升,包括肝癌、肺癌、乳腺癌等。
这一现象表明RPS14在泛癌中具有重要作用。
进一步分析表明,RPS14的表达水平与癌症的分期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RPS14对肝癌细胞功能的影响(一)RPS14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在体外培养肝癌细胞并对其进行基因敲除或过表达RPS14的实验,我们发现RPS14能够显著影响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具体而言,过表达RPS14的肝癌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而敲除RPS14则抑制了肝癌细胞的增殖。
(二)RPS14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我们还发现RPS14对肝癌细胞的凋亡也具有重要影响。
过表达RPS14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凋亡,而敲除RPS14则促进了肝癌细胞的凋亡。
这表明RPS14可能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肝癌细胞的存活。
(三)RPS14对肝癌细胞其他功能的影响除了增殖和凋亡外,我们还发现RPS14对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分化等功能也具有重要影响。
泛生子胶质瘤基础 项(glioma basic)

泛生子胶质瘤基础
泛生子胶质瘤(Glioma)是一种源自神经胶质细胞的恶性肿瘤,它通常起源于大脑或脊髓的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的一类支持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髓鞘细胞等。
泛生子胶质瘤的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肿瘤学等。
以下是泛生子胶质瘤基础的一些重要项:
细胞类型:泛生子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这些细胞在神经系统中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不同类型的胶质细胞可能形成不同类型的泛生子胶质瘤,如星形细胞胶质瘤、少突细胞胶质瘤等。
分子标志物:泛生子胶质瘤通常会表达一些特定的分子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在诊断、分型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常见的分子标志物包括EGFR(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IDH( 异染色质酶)、MGMT 甲基化岛)等。
遗传变异:泛生子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与一系列遗传变异密切相关。
例如,IDH突变在一些泛生子胶质瘤中很常见,并与肿瘤的预后和治疗反应相关。
分子通路:多种细胞信号通路在泛生子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PI3K/AKT/mTOR通路、MAPK通路、Wnt/β-catenin通路等。
这些通路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细
胞增殖、生存和转移等异常。
治疗策略:泛生子胶质瘤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近年来,针对泛生子胶质瘤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疗法也在不断发展和研究中。
综上所述,泛生子胶质瘤的基础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对于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泛素—蛋白酶途径降解蛋白质与疾病

泛素结合酶
目前有 50 种泛素结合酶( E2 )被发现, 其中酵母中13 种,哺乳动物中有20 多种,由 此推测E2 的多样性与靶蛋白泛素化特异性有 关; 多数E2为小分子量蛋白,其共性是有14- 16KD 核心区域,核心区域内含有维持其活性 所需的半胱氨酸残基;其主要功能是把泛素连 接到靶蛋白或E3上。
单泛素化
单泛素化是一个由多种酶( E1 、 E2 、 E3 )和ATP 参与的级联反应。与磷酸化相 似,泛素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泛素 化酶和去泛素化酶维持平衡。单泛素化不 能降解靶基因,只是起到调节作用。泛素 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1 泛素化的过程
多聚泛素化
多聚泛素化,即由数个泛素分子形成的泛素链 C端的甘氨酸与单泛素化底物特异性结合。Ub 与 靶蛋白的共价连接,至少需要4 - 5 个Ub 连接到 靶蛋白上,形成多聚泛素链。
2.1 UPP对p53蛋白的调控
• p53蛋白是细胞内重要的凋亡 调控因子,可通过激活一系列 靶基因实现凋亡调控功能。 MDM2是E3家族成员,促进 p53从核内向细胞质转运,使 之被泛素化后降解,从而发挥 抗凋亡作用。 多种肿瘤细胞中发现UPP活性 上调,p53蛋白降解增加,肿 瘤细胞增殖明显上升。
•
•
2.2 UPP对转录因子NF-κB的 调控
• 细胞转录因子NF-κB可以激活 抗凋亡基因如bcl-2等,发挥 抗凋亡作用 。 正常情况下, NF-κB 活性被 IκB抑制 。 肿瘤细胞中参与IκB 降解的蛋 白酶体活性增加,细胞内NFκB 水平升高,细胞增殖增加。
达尔文的泛生假说

伟大科学家的重要错误:达尔文的遗传学达尔文进化论的精髓,广为证明。
不断出现的发对,从来没有撼动其根本。
但是,达尔文提出对遗传的想法,却有问题。
科学文献讨论,常规自然是最新文献。
但是,读史有些时候也可以有好玩、甚至有意义体会。
我想在今天组会简介达尔文对遗传的想法。
达尔文1868年在《家养动植物变异》一书讨论“泛生假说”(Hypothesis of Pangenesis)的一章。
起因是我近年上《生物学思想和概念》课程时,和本科生一道读孟德尔1866年的遗传学论文。
有趣的是,达尔文不仅做过类似实验,而且还脱离实验,提出过遗传理论,就是“泛生假设”。
比较达尔文和孟德尔的文章,可以有多种讨论,特别是不同的科学思维方法。
其中,有些问题并未过时,而很有现实意义。
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有高度的选择,而得出清晰的结果、推出明确的理论。
而达尔文,将多个现象联系在一起,提出一个假说可以同时解释这些现象。
科学研究过程中,大家遵循一个规则,所谓Occam剃刀,以最简单的理论解释实验的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如果简单理论可以,就不用复杂理论来解释。
如果用复杂理论来解释,那么复杂加复杂可以叠很多层,就很难讨论和验证。
以简单理论作为基本步骤,科学虽然前进很慢,但较扎实。
Occam剃刀是经验模式,并无标准公式。
比如,是用简单的理论尽量解释很多的现象,还是对于所解释的现象要有所局限、有所选择?1868年,达尔文把五类现象,代间遗传、发育、再生、植物嫁接、用进废退,全部联系在一起讨论,他提出的理论,把我们现在认识到的“细胞全能性”(全身很多细胞一直保持整套基因组)、和遗传规律混在一起。
他的泛生论确实好像可以解释多个现象,但事后我们可以看到是不同性质和不同层次的现象,因为他求全,所以得出的反而是错误的理论。
他提出生物体全身体细胞都产生泛子gemmules(后人亦称pangenes),进入性细胞中,这些gemmules的组合决定了性细胞内含,形成不同的性细胞,再产生不同的后代。
分子诊断学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诊断

1. α地中海贫血的分子机制 α+地贫
缺失型 α0地贫
1)α+地贫: 左侧缺失:α2基因
右侧缺失:α2基因3ˊ端和α1基因5ˊ端构成 融合 基因
2) α0地贫
①缺失α珠蛋白到α1基因5ˊ端缺25kb ②只有ζ基因缺17.4kb ③ζ和Ψζ基因缺17.5kb ④ 缺失α2基因和α1基因5ˊ端缺5.2kb
临床表现:进行性恶化的运动、认知及精神障 碍的三联征。
七.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 FraX)
遗传性智力缺陷疾病 FMR-1基因 分子诊断方法: ① Southern blotting ② PCR法 ③ 微卫星序列分析法
Section 3 产前(包括胚胎植入前)遗传缺陷 的分子诊断
Cystic fibrosis:囊胞性纤维症 heteroduplex:异源双链核酸分子 Hybridization:杂交
6. Huntington’s disease(HD) involves a polymorphic(CAG) repeat sequence located in exon 1 of the IT15 gene at 4p16.3. HD can be accurately confirmed or excluded by PCR-based assay.
2. 片段性突变的检测:指DNA分子中较大范围的 碱基发生突变
方法:Southern blotting、多重PCR
二.基因多态性连锁分析
间接诊断,在家系中进行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第3代遗传标记
三.基因突变的定量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3/20
23
术后47个月
右额叶占位较前明显增大,PET可见高代谢,SUV 2.7
16/3/20
24
诊断决策
Ø 患者一般情况可。 Ø 动态对比出现异常强化灶增大,PET/CT在相应
部位出现高代谢,结合结构影像学和代谢影像学, 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为病灶复发。
治疗决策
Ø 病理类型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 Ø 分子病理存在MGMT启动子甲基化,1p/19q联
Ø MGMT启动子甲基化也是预后良好指标。
三维适形放疗
Ø 患者术后1个月在本院放疗科行放疗;
Ø 放疗方式:三维适形放疗(6MV-X线),放疗靶区: 以双侧额叶瘤床外1cm为CTV,
Ø 放疗剂量:60Gy(2Gy/次,5次/周,常规分割), 治疗期未诉特殊不适。
放疗后复查头部CT(2007-5-12)
• 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提示存在启动子 区甲基化。
意义
Ø 1p和19q联合杂合性缺失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典型分子遗传 学特征,发生率约为60%~70%,而这种缺失在其他类型胶 质瘤,特别是星形细胞瘤中较少发生。
Ø 1p/19q LOH是一项独立的具有显著意义的预后影响因子, 与少突胶质细胞瘤具有较好的预后密切相关,1p/19q LOH 与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Ⅲ级)的放/化疗敏感性相 关,可用于鉴别具有较好预后的肿瘤分子亚型。
16/3/20
27
Neyns B, et al. Cancer. 2010;116:2868-77
33
0
9
30
2006
Perry 2010
50 mg/m2/d 连续给药 GBM
116 100
NR
队列1a
27.3
队列2b
7.4
RESCUE
队列3c
35.7
Khan 2002
75 mg/m2/d 42/70 d GBM
35
77
0
19
OS, 月 9.5 12.9 9.1 5.9
10
NR
7.7
a 在前3-6 个月TMZ辅助治疗期间复发的患者 b 在TMZ辅助治疗>6个月后复发的患者 c 在停止辅助化疗后复发的患者
等性格改变。3天前开始出现剧烈头痛,伴有恶心症状。
Ø 查体:神质清、对答切题,言语流利,查体合作,四肢肌力V级,
病理反射未引出。
16/3/20
3
术前CT平扫(2007-2-24)
可见点状钙化灶
16/3/20
4
术前增强MRI(2007-2-27)
16/3/20
5
诊疗计划
Ø 根据病人的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临床拟诊为: 双侧额叶少突胶质细胞瘤;
复查增强MRI(2007-3-22)
16/3/20
8
组织病理
Ø 经显微镜下组织学观察,本病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额 叶)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Ⅲ)。
(150×)
16/3/20
9
免疫组化
Ø GFAP(-)、S-100(+)、LCA(-);PTEN(++)、TopoⅡ(+), 进一步提示肿瘤细胞为少突胶质细胞来源。
合性缺失,IDH1有突变。 Ø 患者既往对TMZ 5/28方案反应良好。 Ø 决定采用泰道增强密度方案。
剂量增强替莫唑胺方案
用于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的临床研究 研究项目
TMZ方案
组织学
例数
前次化疗, PR+CR, 6个月PFS
%
%
率,%
Wick 2007
150 mg/m2/d 7/14 d GBM
90
64
15
43.8
Neyns 2008 100 mg/m2/d 21/28 d AA,AOA 19
0
10
56
Strik 2008
100 mg/m2/d 21/28 d GBM
18
100
22
39
Berrocal 2006
85 mg/m2/d 21/28 d HGG
29
100
6.7
NR
Brandes
75 mg/m2/d 21/28 d GBM
Ø 手术治疗:遵循最大限度的安全切除的手术原则,采用 神经导航指引,实施双侧额叶脑胶质瘤切除术;
Ø 明确组织病理诊断并获得分子病理检测指标; Ø 同步放化疗; Ø 放疗结束间隔4周后,给予 Ø 泰道化疗(5天/28天给药方案)。
手术治疗
Ø 入院后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全身麻醉,神经导航 指引下行双侧额叶脑胶质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 呈囊实性,质软,血供一般,超声刀将肿瘤粉碎 后切除。深部肿瘤切除至脑室前脚,脑室开放, 考虑到后方肿瘤和内囊、丘脑关系密切,为保存 功能,导航引导下深部残存余部分肿瘤。
PTEN 10×40
TOPO II 10×40
分子病理诊断
• IDH1/2基因突变检测示:IDH1基因132密码子 检测出突变:c.395G﹥A(p.R132H);IDH2 基因172密码子未检出突变。
• 神经胶质瘤1p-/19q- FISH(荧光原位杂交)检 测示:1p36缺失,19q13缺失,缺失率分别为 78.00%和72.00% 。
检查。 Ø 本例患者在辅助化疗中胃肠反应轻微,未出现骨髓抑制。
术后6个月(2007-8-27)
患者无头痛和神经系统体征
16/3/20
16
术后11个月
患者无头痛和神经系统体征
16/3/20
17
术后15个月(2008-6-19)
患者无头痛 和神经系统体征
16/3/20
18
术后18个月(2008-9-10)
分子病理在间变胶质瘤中的作用: 病例学习交流
马文斌 王裕 刘帅 颜成睿 何华钰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16/3/20
2
病例1
Ø 姓名:张**
入院日期:2007-2-27
Ø 性别:男
年龄:53岁
Ø 主诉:记忆力下降半年,突发剧烈头痛3天。
Ø 现病史:入院前半年开始出现记忆力下降,伴有沉默寡言、易怒
16/3/20
14
辅助化疗期
Ø 放疗结束,间隔28天后给予泰道 5天/28天标准化疗方 案。第一个周期按照150mg/н给药,患者未出现化疗 相关毒性,自第二个周期泰道剂量推高至200mg/н, 共完成18个标准化疗周期。
Ø 每周期化疗第三周复查血象及肝肾功能。 Ø 辅助化疗期,每周期均要求患者随诊,并定期行影像学
患者无头痛和神经系统体征
16/3/20
19
术后25个月(2009-4-9)
患者无头痛和神经系统体征
16/3/20
20
பைடு நூலகம்
术后33个月(2009-12-23)
患者无头痛 和神经系统体征
16/3/20
21
术后38个月
患者无头痛和神经系统体征
16/3/20
22
术后40个月(2010-7-19)
患者无不适主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