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气的指导
朗读技巧—停连重音语气

朗读技巧—停连重音语气朗读是一种有效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能够吸引听众,并让文字更加生动有趣。
为了提高朗读的质量和效果,以下是一些朗读技巧:停顿、重音和语气。
1.停顿停顿是朗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你控制节奏,让听众更好地理解你的意思。
停顿有不同的类型和用途:-自然停顿:在句子的适当位置停顿一下,这样可以给听众一点时间理解所听内容。
一般来说,在逗号、句号和段落结束处停顿是必要的。
-意义停顿:在强调一些词或短语时,可以在其前后停顿,以突出重点。
通过合理运用停顿,可以使句子更加流畅和易于理解。
2.重音重音是指在朗读过程中强调一些词或短语,以突出其重要性或引起听众的注意。
重音有以下几种类型:- 词内重音:将重音放在一个单词内的一些音节上,通常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中使用。
比如,"photoGRAPHY"、"proDUCE"和"beauTIFUL"。
- 词间重音:将重音放在一个句子中不同的单词或短语上,以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I didn't say he stole my MONEY",可以通过重音来强调不同的词汇,表达不同的含义和语气。
合理使用重音可以增加朗读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3.语气语气是指朗读时候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改变语气,可以更好地传达文章的意思和引起听众的共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气:-愉快的语气:用于朗读欢乐、搞笑或轻松的内容,通过较高的音调和快节奏来表达快乐。
-悲伤的语气:用于朗读悲伤、悲惨或伤心的内容,通过较低的音调和缓慢的节奏来表达悲伤。
-惊讶的语气:用于朗读惊讶、震惊或紧张的内容,通过突然的变化、强烈的语调和停顿来表达惊讶。
使用适当的语气可以让听众更好地理解你的朗读内容,并产生共鸣。
总而言之,通过合理运用停顿、重音和语气等朗读技巧,可以提高朗读的质量和效果。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所读内容,吸引听众,并增加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播音主持朗读技巧——语气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播音主持朗读技巧——语气语气,给人的感觉就是态度。
“你这是什么语气?”,说的就是态度。
播音主持朗读技巧中,关于语气,有专门的学习和训练。
语气,包含了个人内心对人、事、物的理解、看法和态度,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看法和态度决定了朗读可问的语气。
语气包括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和祈使语气。
在播音主持培训中,这些语气都有具体的训练方法。
(1)陈述语气,指客观叙述、描写、判断、说明特定事实的语气,如“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朗读陈述句时,可以运用平直调:全句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从头至尾,句调平直舒缓;气息运用上均匀、平稳;常用于叙述、说明和解释的语气,表示冷淡、迟疑、思索、严肃的感情。
(2)疑问语气包括:①询问语气,如“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②反诘语气,如“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③揣度语气,如“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朗读疑问句时,可以运用高升调:全句调子由低到高,在句末有明显的上扬,气息多呈短促状态;常用来表现惊讶、疑问、号召、命令、鼓动的语气。
(3)感叹语气是表示喜怒哀乐等强烈的感情,句末常用感叹号。
朗读感叹句时,可以运用曲折调;句调变化多样,或者前升后降(\),或者前降后升(/),或者两头低中间高(/\),或者两头高中间低,音波像“U”形;气息呈深浅、长短、缓急、粗细等复杂状态;常用于表示感叹、讽刺、愤怒、怀疑的语气,同样的感叹语气,因为表达的感情色彩不同,朗读的语气就不一样。
比如《凡卡》,朗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就要用较快的语速和既强又高昂的语气,语调趋于上升,表示欢快的心情;朗读“要不,我就要死了!”表示悲痛、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哀惋的语句时,则要用较慢的语速和下降、低沉的语气,语调趋于下滑,表示沉痛悲悯的心情。
学生在播音主持培训中,老师会针对多样的感叹语气做指导训练。
(4)祈使语气是表示请求、命令或让某人做某事的语气,如“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朗读祈使句时,可以运用降抑调:由高至低,句末有明显下降;气息一般呈缓慢、深长的状态;多用于表示肯定、感叹、请求的语气。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有助于学生提高发音准确性、语调抑扬顺畅性以及语速协调性。
以下是一些朗读指导的方法:
模仿朗读: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标准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正确的发音、语音语调等。
整体朗读:学生可以选择一篇短文或课文进行整体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准确的发音,流畅的语调,特别是注意停顿和语气的处理。
分段朗读:将一篇较长的文章分成若干段落,学生分段进行朗读。
这样的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
合作朗读:让学生组成小组,互相合作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可以互相指导和纠正发音错误,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
音标训练:对于一些发音困难的词语,可以进行音标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音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
配音朗读: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或片段,让学生进行配音朗读。
通过模仿角色的声音和情感表达,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语调的准确度。
除了以上的方法,朗读指导还需要结合其他教学活动和教材内容进行综合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朗读、课外朗读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同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指导朗读的十大技巧

指导朗读的十大技巧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针对学生读书拿腔拿调这种情况,我先给同学们讲了应怎样读,读通读顺。
告诉学生读书时不要拖腔拖调,要用说话的方式来读。
即把作者的话变成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语气和情感来读。
根据文章的特点,先确定朗读训练的重点,可采用老师指导,学生领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进行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充分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二、朗读时始终贯穿着“读”字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应该是无处不在的。
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讲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边读边思考。
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以及关键词句来读,并在这个环节进行必要的品词析句,做好笔记和板书的补充和归纳小结工作。
复习时也要以朗读为主线。
该说的说,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写的写。
只有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三、朗读时要抓住重点词句朗读并不是要学生漫无目的地机械重复,而是要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文章中关键的字词往往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师应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抓住课文中感情表达最鲜明、最精炼的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难忘的一课》一课时,先让学生理解“光复”的意思。
“光复”是“收复失地”的意思,文中指台湾被收复了。
学生联系词语所在的前后句子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后明确:“我是中国人”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强调了“我”是台湾人。
“我的民族是炎黄子孙。
”“这里原来是一位总督教我们的小老师在教我们……心中充满了悲哀和感伤”,体现出失去台湾是多么的悲痛与无奈!但台湾光复后,“我”与老师一起学习“我是中国人”,表现出台湾人民浓浓的爱国之情。
理解了句子意思后,学生自然就读出了句子的感情来。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可能千篇一律的使用上述步骤与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大家应当灵活机动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第四课时朗读的技巧训练——语气语调教学目的:1掌握朗读各种语气、语调

第四课时朗读的技巧训练——语气语调教学目的:1掌握朗读各种语气、语调第四课时朗读的技巧训练——语气语调教学目的:1掌握朗读各种语气、语调2能够准确运用语气、语调进行朗读重点与难点:辨析各种不同的语气、语调语气、语调的运用教学设备:幻灯片教学设计:讲解训练内容与步骤:一、复习导入运用内在语朗读:我认识你(1) 热情肯定地 (2)惊讶疑问地 (3)轻蔑嘲讽地 (4)冷崛接露地内在语不同促使我们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
二、教师讲授语气语气一词是由“语”和“气”组成。
“语”是指有声语言,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气”是指朗读时支撑有声语言的气息状态,指具有声音和气息合成形式的语句流露出来的气韵。
这当中,不但有语意,而且有情感;不但动于衷,而且流于外;不但音随意转,气随情动,而且以情运气,以气托声,以声传情。
因此,声音的气息状态和表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语气既有称之为“神”的内在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又有称之为“形”的外在的快慢、高低、强弱、虚实的声音形式。
所以说,语气是朗读中语句的“神”与“形”的结合体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气息;有什么样的气息,就会有什么样的声音状态。
语气运用的一般规律是:爱则气徐声柔。
例如:我爱妈妈。
憎则气足声硬。
例如:我恨你。
悲则气沉声缓。
例如:唉~太惨了。
喜则气满声高。
例如:啊~我们终于胜利了。
惧则气提声抖。
例如:我,我再也不敢了。
急则气短声促。
例如:不好了~不好了~月亮掉到井里了。
冷则气少声淡。
例如:啊,我早就知道了。
怒则气粗声重。
例如:你给我滚~疑则气细声粘。
例如:这是真的吗,语气的运用虽然有一定规律,但并不能完全依规律而行。
朗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感情上的千变万化,才有气息上的千姿百态,也才有声音上的姹紫嫣红。
各种语气在朗读中都是交错使用的,运用中有主次之分,但又不能截然分开。
例如:“敌人想收买刘胡兰,对她说:‘告诉我,村子里谁是共产党员,说出一个,给你一百块钱’。
刘胡兰大声回答:‘我不知道~’敌人又威胁她说:‘不说就枪毙你~’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提示:敌人说话的目的不同,态度不同,朗读的语气也就不同,前一句狡诈,后一句凶狠。
语气掌握及朗诵技巧

语气的掌握及朗诵的技巧朗诵时怎样才能让听众 (观众 )们被你吸引 ?朗诵的技巧你又掌握了多少?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语气的掌握及朗诵的技巧,希望对大家有用。
语气的掌握之语气的魅力语气就是说话的口气,就是语句在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下的声音形式。
有声语言的魅力主要表达在复杂鲜活的语气上。
一、语气的表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 、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这是语气的灵魂;2 、是语气的声音形式,这是语气的形象;在灵魂的支配下,形象发生姿态万千的变化。
语气的感情色彩是指语句中包含的态度倾向和感情情绪。
态度和倾向是建立在判断和分析墓础上的赞成、反对、歌颂、抨击、赞扬、批判等等 ;感情的分量就是程度、分寸、火候。
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的综合形成稿件的基调。
在稿件的基调和目的的统领之下,不同语句自身的语气,按照一定的联系融合、贯穿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最终体现基调,实现目的。
二、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四个原那么。
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的确定,从宏观和共性的方面讲,要符合四个原那么:1 符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和积极的精神理念 ;3.符合真、善、美的标准 ;4.符合群众传播的根本规律和要求。
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具体操作方法:(1)精心、细致、周到的理解和感受文字的思想感情、内涵和意图;(2)把文章和个人的特点、风格统一起来,协调把握。
(3)将个人的真实情感、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特点融入到文章中,唯此,朗诵作品才有自己的特色、个性。
四、语气的声音形式问题。
对语气的感情色彩、分量的分析和把握根底上,还要进行感受的积累和酝酿阶段,形成蓄势待发之势,最后通过声音形式表达出来。
语气包括三个要素:气息、声音和口腔状态。
1、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它来自思想感情的运动。
思想感情的运动导致气息的运动,气息的运动使声音形式发生变化。
2、声音是音色、音高、音强和音长的综合。
此四者通常是协同发生改变,它们的变化也会导致声音形式的变化。
朗读语气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朗读的基本技巧: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
2. 不同文体作品的朗读特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3. 朗读时的情感表达和角色扮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朗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一段优秀的朗读作品,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
2. 讲解朗读技巧(1)停顿:讲解停顿的种类、作用,并举例说明。
(2)重音:讲解重音的位置、作用,并举例说明。
(3)语调:讲解语调的种类、作用,并举例说明。
(4)语速:讲解语速的调节,并举例说明。
3. 朗读练习(1)教师选取一篇适合朗读的课文,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朗读错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4. 不同文体作品的朗读特点(1)诗歌:讲解诗歌的节奏、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2)散文:讲解散文的意境、情感,指导学生朗读散文。
(3)小说:讲解小说的人物、情节,指导学生朗读小说。
(4)戏剧:讲解戏剧的对话、表演,指导学生朗读戏剧。
5. 情感表达和角色扮演(1)教师选取一篇适合角色扮演的课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表达情感,如何进行角色扮演。
(3)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教师点评。
6. 总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朗读技巧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朗读练习,并尝试进行角色扮演。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表现,如朗读技巧、情感表达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教学效果,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教师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朗读指导中的重音

朗读指导中的重音、停顿、语速、语气、语调朗读指导中的重音、停顿、语速、语气、语调重音重音实为音强,在句子中可分为两类:一类与语法结构有关,称为“结构重音”;另一类与说话人强调的某个意思有关,称为“强调重音”。
结构重音是指说话人无特殊需要强调的情况下反映出来的,与语法结构有关的重音。
大致规律如下:1、主谓句中谓语要重读。
如:风停了,雨住了。
大水冲来,房屋倒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2、动宾句子中宾语要重读。
如:这叫中国石。
皂荚树像大伞。
3、补语要重读。
如:跑得快,跳得高。
在绿叶间,花儿显得更加艳丽。
大家都乐得前俯后仰。
4、表示特指的疑问词要重读。
如:谁在那里?你的家在哪里?5、修饰语要重读。
如: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
强调重音无固定位置,要根据说话人强调的意思决定。
朗读时可通过上下文联系得到启示。
例如《趵突泉》第三自然段中一句:“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
”离开上下文,便可以赋予多种不同的强调重音: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
(强调水流的欢快不是吗?)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
(强调就是那样的。
)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
(强调水花的透明与闪亮。
)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
(强调总是那样。
)但是,联系上下文,稍作思考就会知道,应是第四种情况,重音在“永远”上,这样才能与上文的“没昼没夜”,下文的“永远……不知疲倦”相照应,充分表现原文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强调重音切忌割裂句子。
往往在把句子分段之后会产生片面性。
例如“人们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这句话如果分段来看,很容易误认为重音在修饰成分“凶恶残酷”或者在宾语“借口”上。
但是纵观全句(假设复句)就不难发现,作者愿意是说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所以很显然,重音应该放在“存心”和“很容易”上。
这样,两个分句才能相互响应,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特别是作为故事的结尾,更不可能仍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不去提示道理,不是吗?在实际的朗读中,结构重音与强调重音往往并存,相比之下,强调重音更为明显,此时结构重音便要服从强调重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语气有以下几种:
1、喜悦--气满声高。
《观潮》中,在人们久等之后,出现潮由远及近的壮观,这段文字要吸足气,高声朗读,读出人们见到大潮时喜悦、兴奋之情。
2、悲伤--气缓声沉。
《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灵车开来的一段文字,朗读时吐气要缓慢,声音低而深沉,这样才会让人感受到失去总理的悲痛之情。
3、赞美--气平声柔。
《南京长江大桥》中由远及近看大桥的两段文字,朗读时送气要平而匀,声音要柔和,以表达出作者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赞美之情。
4、焦急--气短声促。
《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描写敌机轰炸,环境越来越危急的句段,用气断而不连,声速急促,这样才能反映出人们为白求恩生命安全担忧的焦急心情。
5、狠毒--气粗声重。
《"你们想错了"》一课中,敌人在方志敏身上什么都没搜到,气疯了,威吓方志敏的几句话,朗读时送气要粗,声音要重,这样才能把敌人恼羞成怒的神态活现在人们的眼前。
6、愤恨--气足声硬。
《圆明园的毁灭》中写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毁灭圆明园的一段文字朗读时要吸足气,发音铿锵有力,表达出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7、陶醉--气舒声平。
《瀑布》中描写瀑布声、色、形的语句,如诗如画,朗读时轻轻送气,声音平稳稍慢,听来使人浮想联篇、陶醉其中。
文章的写作顺序是
1、事情发展的顺序,
2、时间的顺序,
3、游览的顺序,
4、空间转移顺序,
5、逻辑顺序(总分总、总分、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