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贸易恶化的原因和后果

贸易恶化的原因和后果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的恶化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首先,它把相当一部分财富和收入从处于外围的国家无偿地转移到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从而减少了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和财富,使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通过外贸来促进发展。其次,贸易条件的恶化使得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状况趋于恶化,赤字不断增加,这就不得不减少国内工业发展所需的进口设备和材料,从而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为了维持一定的进口水平,不得不向国外借款,这样就使得外债负担加重,一旦外债负担过重,造成债务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极为不利的。
2.由于技术进步,替代初级产品作为原料的合成品、替代品大量涌现。这些新产品的出现降低了对非食品类初级产品的世界性需求。例如,化纤纺织品与棉纺织品竞争,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竞争,合成洗涤剂取代了由植物油脂制成的肥皂,人造皮革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动物皮革,塑料和金属制品代替了很大一部分木制品,等等。
3.技术进步还降低了工业生产中原料的消耗系数,因而对初级产品原料的进口需求并不随进口国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而同比例增加。例如,金属容器减少了含锡量,现代化织布机减少了棉纱浪费并使用更多的合成纤维,锯木机将木刨花加工成木板,汽车使用较少的钢,等等。
5.发达国家的要素收入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在工业化国家中,由于工会的强大压力和大厂商垄断势力的存在,由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不是价格的下降,而是工资和利润的不断上涨:“当收入增加得比生产率多时,价格就是上升的,而不是下降的”。(普雷维什:《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载郭熙保主编:《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1版,425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发展中国家则是另一种情形:工会势力弱小,要求增加工资的压力较小,而且由于劳动力丰富,工资被压到很低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市场是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很差,农业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只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下跌。简而言之,“工业化国家作为初级产品的消费者和工业品的生产者而拥有两个世界最好的东西,而欠发达国家作为工业品的消费者和原材料的生产者却拥有两个世界最坏的东西”。(辛格:《投资国和借款国的利益分配》,载郭熙保主编:《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1版,448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中国贸易顺差背后的原因与影响

中国贸易顺差背后的原因与影响

中国贸易顺差背后的原因与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之一,贸易顺差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

然而,这种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贸易顺差背后的原因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贸易顺差的原因1. 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市场庞大,相对来说,劳动力成本较低。

这使得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大量商品。

这也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2. 产业结构中国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需求。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发展了一系列完善的产业体系,各个产业之间相互支持,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

这种产业结构使得中国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且具备出口的能力。

3. 外国投资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

外国投资的流入不仅带来了资本和技术,还促进了贸易顺差的形成。

外国企业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和市场,然后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4. 汇率政策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人民币的汇率,保持相对低水平的汇率。

这使得中国的出口产品相对更具价格竞争力,从而提高了贸易顺差。

二、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1. 经济增长中国的贸易顺差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通过对外贸易,中国获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为国内经济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贸易顺差还带动了就业增长和国内消费的增加,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 进口依赖性贸易顺差也意味着中国对进口并不是很依赖。

虽然贸易顺差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外汇储备,但过度依赖贸易顺差也意味着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一些自主性。

如果贸易环境发生变化,中国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3. 国际关系中国的贸易顺差一直是中美贸易争端的焦点之一。

贸易逆差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政策提出批评,并呼吁中国采取措施减少贸易顺差。

这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关系带来了挑战。

4. 环境影响中国的贸易顺差也给环境带来了压力。

为了满足大量出口需求,中国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这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

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结果与讨论
实证结果显示,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水平、贸易政策、汇率波动以及成 本因素均对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 水平的增加有利于促进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符合一般经济学原理。贸易政策 的调整也会对贸
易进出口总额产生显著影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变化会影响国内市场和国 际市场的竞争格局,进一步影响贸易进出口。汇率波动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较为 复杂,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增加进口,另一方面,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增加 出口。
实证分析
本次演示将采用相关数据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与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关联性分析。 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定量地评估这些因素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例如,通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可以估计汇率波动、利率等因素对出口或进口的 影响程度。
具体数据说明各个因素如何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例如,数据可能显示汇率 波动与出口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人民币升值可能导致出口减少。此外,数据 还可能显示利率与进口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利率上升可能导致进口减少。
谢谢观看
以合理制定贸易政策和企业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贸易的发展。
未来研究方向方面,一方面可以拓展影响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其他潜在因 素,如国际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另一方面可以运用更复杂的模型和方法,如 面板数据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等,以更准确地估计各因素对贸易进出口总额的 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
参考内容二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可能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此 外,通货膨胀还可能增加外贸企业的进口成本,从而对其经营产生压力。
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些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例如,汇率波动可能对出口产生影响,而利率和通货膨胀则可能对进口产生影响。 此外,政策法规的变化也可能对这些因素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进出口贸易。

中国的贸易顺差:原因、影响、趋势

中国的贸易顺差:原因、影响、趋势

中国的贸易顺差:原因、影响、趋势中国的贸易顺差是指中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超过了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导致贸易收支出现盈余的情况。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巨额的贸易顺差,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趋势。

一、原因1. 产业结构优势: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拥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使得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大量出口商品使得贸易顺差形成。

2. 低成本生产:中国拥有庞大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使得国内企业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

这导致了大量外国企业将生产基地迁至中国,进一步促进了出口。

3. 外资投资:外资对于促进贸易顺差起到了重要作用。

外国企业在华投资建厂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还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

这些外资企业多数以出口为主,进一步拉动了中国的贸易顺差。

4. 领导:中国领导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出口的,例如出口退税、贸易便利化措施等。

这些为出口企业提供了支持和便利,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贸易顺差。

二、影响1. 经济增长:贸易顺差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持。

外汇储备可以用于国内投资、消费等方面,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2. 就业机会:贸易顺差带来了大量的出口订单和生产需求,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这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3. 国际地位提升:贸易顺差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

这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4. 货币问题:长期以来的贸易顺差使得人民币汇率承受着压力。

人民币升值对于控制通胀、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趋势1. 出口结构升级: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中国的出口结构将逐渐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转变。

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但也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2. 进口需求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进口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将增长。

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根源及其调整措施

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根源及其调整措施


近些年 ,我国外贸顺差连续增加 ,导 致 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越 来越严重 ,外汇 储备连 年攀 升。顺差增 加,当然有 明显 的 积极意 义,但是顺差增加到一定程 度 ,其 积极 意义就 大打折扣,负面作 用就 开始增 加 。如要有效地调节我 国国际收支的不平 衡 问题 ,首 先就必须分析 国际贸易顺差 出 现 的原因。
济发展 的 “ 瓶颈 ”是 内需不足 ,因此 ,多 年来 中国一直在设法提高 内需 ,使 内需能 够拉动 中国的经济发展 。扩大 内需是解决 贸易顺 差也是发展 中国经济 的重要举措 。 2 、产业的跨国转移促进 了出口增 长。 自上个世纪 9 年代初 以来 , 0 我国连续成为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 多的发展 中国家,并 形成 了以外 资企 业为主 的加工贸易基地 。 正是在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持续增 加的 推动下 , 0 4 2 0 年我国大陆的加工贸易顺差 达 16 亿 美元 ,2 0 年攀升到 12 . 亿 03 05 44 5 美元 , 0 6 外资企业在我 国大 陆进 出 口 20 年 总额 中所 占比重更达 5 . 7 8 4 %。外商 投资 企业在我国生产和销售的大幅度增加 ,形 成 了进 口替代 。 3 我 国的劳动力 资源 优势 。 、 我国是劳 动力资源总量最大的 国家 ,劳动力成本低 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是造成我国出 口产品 价格 低、竞争力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 国外资本来华投 资的强大吸 引力 ,外商可 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 进一步降低生 产成 本 ,实现规模 经济效应 ,既可以推动 我国 出 口贸易的发展 ,也可 以为 我国消费 者提 供更多 的进 口替 代产品 。 4 国际市场对 中国生产的商 品需求比 、 较大。 由于经济发展 水平的制约 , 国目前 我 生产的基本特征仍是以劳动 密集型产 品为 主, 而与我国贸易量最大的欧盟、美国、日 本等国的经济结构都是 以较高 的技术含量

影响浙江省贸易条件的诸因素分析

影响浙江省贸易条件的诸因素分析

影响浙江省贸易条件的诸因素分析【摘要】浙江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省份之一,其贸易条件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

本文旨在分析影响浙江省贸易条件的各种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内部因素、政策因素、市场需求和竞争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浙江省贸易的局势和趋势。

在外部环境因素方面,浙江作为沿海省份受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内部因素如基础设施、技术水平等也对贸易条件起到重要作用;政策因素、市场需求及竞争因素也是影响浙江省贸易的重要考量。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为未来浙江省贸易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浙江省、贸易条件、外部环境、内部因素、政策、市场需求、竞争、综合因素、发展趋势、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展望。

1. 引言1.1 浙江省贸易条件的重要性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大省,贸易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浙江省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之一。

浙江省在对外贸易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优势,其贸易条件的好坏对于提升浙江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浙江省贸易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浙江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优良的贸易条件能够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

良好的贸易条件还有助于拓展市场和促进地方产品的国际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浙江省贸易条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提升贸易条件,才能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分析影响浙江省贸易条件的各种因素,深入探讨外部环境、内部因素、政策、市场需求以及竞争对浙江省贸易的影响机制,总结影响浙江省贸易条件的综合因素,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此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浙江省贸易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为政府制定贸易政策、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调整经营策略提供参考。

看中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及对策

看中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及对策

看中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及对策中国贸易顺差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全球贸易的深化,中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加大。

本文将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原因一: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有一部分,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具有价格竞争力。

这种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前来在中国设立工厂,从而促进了中国的出口。

对策一: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要减少贸易顺差,中国需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可以使中国的劳动力更有竞争力,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质量。

此外,还可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增加出口的附加值。

原因二:中国政府支持出口导向型经济中国政府一直鼓励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出口。

比如,中国政府给予出口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降低了出口成本。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拓展了出口市场。

对策二:加强进口促消费政策为了减少贸易顺差,中国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进口,促进消费。

比如,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增加进口配额等。

通过增加进口,可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减少对出口的依赖,降低贸易顺差。

原因三: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产业链分工越来越密切。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参与了全球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在加工贸易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将生产环节外包给中国,从而导致了贸易顺差。

对策三:促进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发展为了减少贸易顺差,中国需要加大对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提高中国的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从而减少对外国的依赖,降低贸易顺差。

贸易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贸易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贸易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摘要:本文揭示了世界经济的近期走势,尤其是泛亚经济体的快速发展所引起的世界贸易流向和产品构成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不同类别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及其国民收入增长的。

首先阐述了在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的情况下,贸易条件的概念。

接着分析了国际供需方式的变化所引起的贸易条件的近期变化。

然后探讨了贸易条件变化对具有不同出口结构和不同对外贸易开放度的国家的实际国民收入的影响。

再后分析了贸易条件收益和损失是如何在国民经济和外国投资者之间进行分享和分担的。

最后分析了石油和采掘业租金的分享问题。

一、引言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变动与贸易量及其产品构成的变化影响着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能够获得的收益。

这种收益一般用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价格相对其进口价格的变动)和出口购买力(出口值/进口价格)来衡量。

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价格变动对这两个衡量标准的影响,从短期看取决于一国进出口产品构成,从中期看取决于其进出口产品构成对不断变化的国际供需环境的适应性。

显然,贸易条件的变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随着对外贸易在该国GDP中的相对比重的上升而上升。

在国际贸易理论(Benham,1940)中,贸易条件概念的重要性很早就已被认识到。

最初,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问题的讨论集中在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制成品价格的变动上。

20世纪50年代初,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1950,1952)和汉斯·辛格(Hans Singer,1950)的研究引发了关于这一问题的更为广泛的争论。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对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是趋于长期下降的,这一发现构成了被称之为“普雷维什·辛格命题”(Prebisch-Singer thesis)的基础。

随后有关大量商品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理论(见Bleaney, 1993;Akiyama 和Larson,1994;世界银行,1996: 55;TDR 1993: 98.102;Ocampo 和Parra, 2003;以及UNCTAD, 2003a: 13.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1980-2012年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总体上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建立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德国、南韩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恶化中国的净易货贸易条件,台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改善中国的净易货贸易条件。

中国工资水平的上升会改善中国的净易货贸易条件。

美国和日本劳动生产率及工资水平变动对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的影响不显著,德国、南韩和台湾工资水平变动对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的影响不显著。

文章最后给出改善中国贸易条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净易货贸易条件;劳动生产率;工资水平净易货贸易条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也称为价格贸易条件,表示为NBT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反映了该国一个单位的商品出口能够换回多少个单位的商品进口。

NBTT走高,表明一国价格贸易条件改善,单位商品出口能够为该国换回更多单位的商品进口;NBTT走低,表明一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单位商品出口只能为该国换回更少单位的商品进口。

贸易条件改善表明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贸易条件恶化表明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

图1 中国1980-2012年净易货贸易条件变化情况(2000=100)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STAD数据库。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STAD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如图1所示,从1980-2012年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NBTT)总体来看是趋于恶化的。

具体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1-1986)贸易条件急剧恶化,第二阶段(1986-1998)贸易条件逐步改善,第三阶段(1998-2012)贸易条件急剧恶化。

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中国需要出口更多的货物才能换回与之前等量的进口货物,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越来越便宜,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越来越昂贵。

图2显示了1980-2012年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EX )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PIM )的变化情况。

1980-1983年,1989-2002年,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EX )大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PIM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1984-1988年,2003-2012年,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EX )小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PIM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尤其是近些年来更为不利。

图2 中国1980-2012年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EX )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PIM )情况(2000=100)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STAD 数据库。

理论模型净易货贸易条件*PNBTT P =(1) 其中P 为出口商品价格,*P 为进口商品价格。

假设本国和外国贸易品生产部门的生产函数是Cobb-Douglas 生产函数,且为线性齐次型。

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是完全竞争,本国和外国的资本边际产出都为0r 。

本国的资本产出弹性为α,01α<<;外国的资本产出弹性为β,01β<<。

加*的变量为外国,不加*的变量为本国。

本国贸易品生产部门的生产函数为:1Y AK L αα-= (2)(2)式两边同时除以L ,得()Y KA L Lα= (3) 假设本国贸易品生产部门的利润函数为:1YP rK wL PAK L rK wL ααπ-=--=-- (4)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110PA K L r K ααπα--∂=-=∂ (5) (1)0PA K L w Lααπα-∂=--=∂ (6) 解得:110PA K L r r ααα--== (7)(1)()K PA w Lαα-= (8) 把(3)式代入(8)式,可得:1wP Y Lα-= (9)假设外国贸易品生产部门的生产函数为:****1Y A K L ββ-= (10)按照同样的演算,可得:***1*w P Y L β-= (11)由于****1/**1/P w Y L NBTT P w Y Lβα-==- (12)对(12)两边取对数,可得:***1ln ln ln ln ln ln 1Y Y NBTT w w L Lβα-=+-+-- (13)令1ln1cβα-=-,***YyL=,YyL=,并代入(13)式,可得:ln ln ln*ln*lnNBTT c w w y y=+-+-(14)这样净易货贸易条件就和本国和外国的工资水平,本国和外国的劳动生产率建立起了联系。

从(14)式可以看出,本国工资水平的上升,外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本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外国工资水平的上升,本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

实证检验1.数据说明本文选取和中国进出口贸易量较大的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和台湾地区进行实证检验。

中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和台湾的劳动生产率数据为每年从业人员创造的人均GDP,基于购买力平价的1990年美元计算的,数据为1980-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和台湾的工资水平为该国制造业产业工人每小时的工资,数据涵盖1980-2009年。

以上数据来源于国际劳工组织的KILM数据库。

由于KILM数据库没有中国的小时工资数据,本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提供的1980-2012年的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按照当年汇率换算成美元之后的数据作为中国工资水平的数据。

为了实证检验的便利,以上数据皆取自然对数处理。

Ln表示取自然对数,lp(labor productivity)表示劳动生产率,比如lnlpcn,表示中国劳动生产率取自然对数,w(wage)表示工资,比如lnwus,表示美国工资水平取自然对数,其他数据依此类推。

本文使用的统计软件为EViews5.0。

2.ADF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注:检验形式(c,t,k),其中c为常数项,t为趋势项,k为滞后阶数。

滞后阶数由系统根据SIC准则自动生成。

*代表1%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代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代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

3.协整分析由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lnlpus和工资水平lnwus都是I(0),我们在协整分析中剔除美国数据。

其他国家的数据都是I(1),我们可以考虑建立协整方程。

在建立协整方程的过程中,不断剔除不显著的变量,最后得到如下的协整方程:=-+--+nbtt lpcn wcn lpg lpsk lptw ln8.88920.8133ln0.2414ln0.5975ln0.8613ln 1.5389ln标准误: 2.8614 0.1592 0.0726 0.2878 0.4393 0.4071t统计量: 3.1065 -5.1075 3.3254 -2.0763 -1.9608 3.7801P值: 0.0045 0.0000 0.0026 0.0479 0.0607 0.0008 2R统计量为0.8730,调整的2R统计量为0.8485,回归标准差为0.0519,残差平方和为0.0700,对数似然值为52.6015,D.W.统计量为1.3179,因变量均值为4.5678,因变量标准差为0.1333,AIC信息准则值为-2.9126,SC信息准则值为-2.6378,F统计量为35.7304,F统计量对应的P值为0.0000。

对残差进行ADF 检验,检验结果如下:残差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方程所表明的协整关系成立。

结论及政策建议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1%将会导致净易货贸易条件恶化0.8133%,中国工资水平上升1%将会导致净易货贸易条件改善0.2414%,德国劳动生产率提高1%将会导致净易货贸易条件恶化0.5975%,南韩劳动生产率提高1%将会导致净易货贸易条件恶化0.8613%,台湾劳动生产率提高1%将会导致净易货贸易条件改善1.5389%。

美国和日本劳动生产率及工资水平变动对我国净易货贸易条件的影响不显著,德国、南韩和台湾工资水平变动对我国净易货贸易条件的影响不显著。

对中国给出的政策建议如下:1.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1%会导致净易货贸易条件恶化0.8133%,我们可以考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尽量少恶化贸易条件,或者还可以使得贸易条件改善。

加快产业结构调优升级,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升级;由国际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的生产活动提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国内生产和出口的技术水平,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的质量,形成品牌效应,最终从整体上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从***1ln ln ln ln ln ln 1Y Y NBTT w w L L βα-=+-+--中的1ln 1c βα-=-可以看出,当01αβ<<<时,1011βα-<<-,0c <,即本国资本产出弹性α小于外国资本产出弹性β时,会恶化本国净易货贸易条件;当01αβ<=<时,111βα-=-,0c =,即本国资本产出弹性α等于外国资本产出弹性β时,对本国净易货贸易条件没有影响;当01βα<<<时,111βα->-,0c >,即本国资本产出弹性α大于外国资本产出弹性β时,会改善本国净易货贸易条件。

可以看出,提高本国的资本产出弹性α可以改善净易货贸易条件。

要提高本国的资本产出弹性,首要的是不断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其次,把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知识、品牌、创新优势;第三,对于中国来说,还可以通过制度改革,管理创新,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

3.中国工资水平上升1%会导致净易货贸易条件改善0.2414%,提高国民工资水平,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使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造福于广大的中国人民,有利于经济发展转变到主要依靠内需的轨道上来,而且有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

4.美国、日本的水平和中国悬殊巨大,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上,美日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对中国的净易货贸易条件影响皆不显著。

德国劳动生产率提高1%会导致我国净易货贸易条件恶化0.5975%,德国工资水平变动对我国净易货贸易条件的影响不显著。

德国的技术和劳动生产率很有优势,在和德国的贸易中我国处于劣势,我们应该不断地向德国学习。

我们在学习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同时,更多要关注的是新兴市场国家,他们既是我们合作的伙伴也是重要的竞争对手。

协整方程显示,南韩劳动生产率提高1%会导致我国净易货贸易条件恶化0.8613%,台湾劳动生产率提高1%会导致我国净易货贸易条件改善1.5389%;南韩和台湾工资水平变动对我国净易货贸易条件的影响皆不显著。

与新兴市场国家要妥善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参考文献:[1]王苍峰,王恬. 对中美贸易条件恶化的经验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2009 年第8 期.[2]韩青.中国贸易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1980-2002[J]. 经济科学,2006年第6 期.[3]蓝大威. FDI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与贸易条件的影响[D]. 暨南大学,2010年.[4]汪素芹. 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影响因素探[J]. 中国流通经济,2008 年第9 期.[5]赵甜. 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 兰州商学院,2010年.[6]Paul R. Krugman & 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M].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2011.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a’s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Managemen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Abstract: China's 1980-2012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generally shows a worsening trend, the paper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model, then carry out empirical analysis, and find that: improvement of labor productivity in China, Germany and South Korea will worsen China's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labor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in Taiwan will increase China's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Increase of China’s wages will improve China's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wages in U.S. and Japanese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hina's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Wages in Germany, South Korea and Taiwan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hina's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Finally, the paper offer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China’s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Key Words: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Labor Productivity; the Level of Wag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