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语文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必背

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必背

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必背高一是学生进行高中学业的起点,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以及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是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必背的内容:1. 文言文常用句型和固定搭配:例如:“大展宏图”、“博大精深”、“汗牛充栋”等。

这些固定搭配具有特定含义,对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非常有帮助。

2. 古代文学名篇和作者:学习古代文学名篇以及关于作者的背景知识,如《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等。

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包括词类、成分、句子结构等。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唐诗宋词的赏析和背诵:高一必修一中包含了一些著名的唐诗宋词,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背诵这些古诗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提高了词汇量和写作能力。

5. 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掌握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表达能力。

6. 文学常识:包括古代文学史、文学流派、文学名著等。

了解文学常识可以增加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个人的文化修养。

以上内容是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必背的概括。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高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文学兴趣和文化修养的重要时期,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高一语文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1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1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1是学生高中语文教材的第一册,主要内容包括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现代文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必修1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文学的概念:文学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形态之一,通过语言艺术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意志。

2.文学的分类:包括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又可分为文言文和白话文,现代文学又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和诗歌等。

3.文学体裁:指文学作品按照构成形式、内容特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而划分出的一种作品类型,如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等。

二、文言文阅读和写作1.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的汉语文学体裁,有一定的古雅和庄重之美,包括古文常用的文体特点、词语特点以及句式特点。

2.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包括理解古文的字义、熟悉古文的词义、理解古文的句法以及把握古文的思想和主题等。

3.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包括积累古文词汇、模仿古文写作、多读古文名篇以及培养独特的古文写作风格等。

三、现代文阅读和写作1.现代文的特点:现代文是指近代以来的文学形式,相较于古代文言文而言,现代文更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更加自由灵活。

2.现代文的阅读:包括理解现代文的字面意思、理解现代文的修辞手法、理解现代文中的符号和象征等。

3.现代文的写作技巧:包括培养敏锐的观察力、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习修辞手法和修辞技巧等。

四、古诗词和现代诗的赏析1.古诗词的特点:古诗词通常由五言、七言或其他字数构成,形式上要求和声韵格律,内容上常包括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表达个人情感。

2.古诗词的赏析:包括欣赏古诗词的艺术特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解读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等。

3.现代诗的特点:现代诗是近现代以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形式上不拘泥于五言或七言,内容上更注重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4.现代诗的赏析:包括欣赏现代诗的艺术风格、理解现代诗的暗示和象征、解读现代诗中的意义和价值等。

高一语文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第一册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第一册主要涵盖了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和阅读技巧等内容。

下面将对本册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语言文字基础知识1. 词语的分类词语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不同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起到不同作用。

2. 词义的辨析有些词语在意义上相近,但用法和内涵略有差别。

例如“知道”与“了解”、“勇敢”与“坚强”等,需要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词语。

3. 词语的构词法构成词语的方法主要有前缀、后缀和词缀等。

例如,“可笑”中的“可”是前缀,“好心”中的“心”是词缀。

二、文学常识1. 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对于理解文学发展的脉络非常重要。

如《诗经》、《论语》、《红楼梦》等。

2. 古代文学艺术特点古代文学作品追求形式美和意境美,注重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

如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及意象描写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3. 现代文学作品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题材和风格,能够进一步拓宽对文学的理解。

如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作家的代表作。

三、阅读技巧1. 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为了获取整体理解,了解文章主旨,并能大致掌握文章的脉络和重点。

2. 精读与批判性阅读精读是为了深入理解文章,包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批判性阅读则是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和批判。

3. 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通常由导言、主体和结尾构成,通过分析结构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方式。

4. 文学常识的应用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理解作品中的典故、象征和隐喻等文学常识,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

以上是高一语文第一册的重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欣赏的水平。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善于思考、积极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语文。

1. 现代文。

- 字词积累。

- 重点生字词,如“彷徨(páng huáng)”“寂寥(jì liáo)”等,要准确掌握其读音、字形和字义。

- 词语辨析,像“遏制”与“遏止”,“遏制”着重于控制,“遏止”侧重于阻止。

- 文学体裁与手法。

2. 文言文。

- 实词虚词。

- 常见实词,如“爱”有“爱护”“喜爱”“吝惜”等义项,在“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是“吝惜”的意思。

- 虚词“之”的用法多样,可作代词(“君将哀而生之乎”中的“之”指代“我”)、助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相当于“的”)等。

- 句式。

-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被动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倒装句(宾语前置“何陋之有”、状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二、数学。

1. 集合。

-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

- 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所组成的整体。

可以用列举法(如A = {1,2,3})、描述法(如B={xx>0,x∈ R})来表示集合。

- 集合间的关系。

- 包含关系:若集合A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中,则A⊆ B。

当A⊆ B且B⊆A时,A = B。

- 真包含关系:A⊂neqq B表示A是B的真子集,即A中的元素都在B 中,但B中存在元素不在A中。

- 集合的运算。

- 交集A∩ B={xx∈ A且x∈ B},例如A = {1,2,3},B={2,3,4},则A∩ B = {2,3}。

- 并集A∪ B={xx∈ A或x∈ B},对于上述A和B,A∪ B={1,2,3,4}。

- 补集,设全集为U,A是U的子集,则∁_UA={xx∈ U且x∉ A}。

2. 函数。

- 函数的概念。

- 设A,B是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 = f(x)与之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一是语文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涵盖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基础语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对于学好这门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来总结一下高一语文必修一的知识点。

一、古代文学1.《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包含了诗人们丰富的情感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2.《楚辞》: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是以楚地民间歌谣为基础,有着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狂热情绪。

3.古诗文鉴赏:学习和欣赏古代名家的作品,了解古代文化、人生哲理以及修辞手法等。

二、现代文学1.白话小说:白话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它运用了口语化的文字,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2.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名著,能够开拓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并培养审美情趣。

3.文言文阅读: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学习古人的见解和思考方式,感受古人的智慧。

三、基础语法1.词类分类:学习词汇的分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用法。

2.句子成分:了解句子的主、谓、宾等基本成分的概念和作用,能够正确分析句子的结构。

3.从句和主谓结构:学习从句的种类和基本用法,以及主谓结构的构成和运用。

四、修辞手法1.比喻和拟人:通过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表达的效果。

2.排比和对偶:通过排比和对偶的句式安排,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整齐。

3.夸张和反问:通过夸张和反问等手法,使文章更加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阅读理解1.阅读技巧:学习使用标点符号、揣摩上下文等阅读技巧,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2.文本分析:通过对文章的结构、主题、情节等进行分析,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六、写作技巧1.议论文写作:学习运用论证和驳斥等写作技巧,提高论述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2.议论文素材:学习收集和整理素材,能够为论述提供有力的证据和例子。

3.作文表达: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一

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一

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一高一语文必修一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第一个学习模块,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对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一、古代文学知识点1. 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古代文学的起源背景,包括先秦文学、汉赋、魏晋风度、唐诗宋词等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和代表作品。

2. 先秦时期文学:包括《诗经》、《楚辞》等经典诗歌,介绍其内容、体裁和艺术特点,让同学们了解先秦时期文学的重要地位。

3. 唐诗宋词:介绍唐宋时期的古代诗歌,包括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代表作品,让同学们欣赏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

4. 古代散文:介绍古代散文的起源和发展,包括骈文和笔记体散文等不同体裁的代表作品,让同学们体会散文的独特魅力。

二、现代文学知识点1.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期文学:介绍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潮,包括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和影响等,让同学们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2. 现代散文:介绍现代散文的发展和特点,包括《边城》、《红楼梦》等作品,让同学们体会散文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

3. 诗歌和小说:介绍现代诗歌和小说的发展和特点,包括鲁迅的《呐喊》、《狂人日记》等作品,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4. 戏剧和电影:介绍现代戏剧和电影的发展和特点,包括曹禺的《雷雨》、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作品,让同学们体会戏剧和电影在文学艺术中的独特魅力。

三、学习方法和技巧除了以上的具体知识点,高一语文必修一还需要同学们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建议:1. 多读经典文学作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2. 注重课堂笔记的整理和归纳:及时整理和归纳课堂笔记,对于记忆和理解课文内容非常有帮助。

可以将知识点、重点段落、词语和句子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笔记体系。

新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必修一

新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必修一

新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必修一我国语文教育的转型与发展,使得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在不断修订和更新。

新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开篇之作,聚焦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以及批判思维能力。

下面将从诗歌鉴赏、古代诗词、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四个方面介绍新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必修一的内容。

一、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新高一语文必修一中也不例外。

其中,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包括:1. 诗歌的定义和特点: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 诗歌的格律和体裁:了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的基本格律,以及近现代自由诗等不受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

3. 诗歌的表现手法:熟悉修辞手法、比喻手法、拟人手法等诗歌的表现方式,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词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新高一语文必修一中需要重点了解的内容。

以下是其中的知识点:1. 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了解从初唐到晚唐的诗歌发展历程,理解不同时代的诗歌特点。

2. 古代诗词的名家作品:熟悉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词名家的代表作品,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

3. 古代诗词的赏析方法:掌握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包括理解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等。

三、古代文学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新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相关的知识点包括:1. 古代文学的分类:了解古代文学按体裁可分为诸子百家、儒家经典、史书、骈文等类型,理解不同文学类型的特点。

2. 古代戏剧:熟悉元曲、杂剧等古代戏剧形式,了解不同戏剧形式的发展及特点。

3. 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文言文中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四、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是新高一语文必修一中重点讲解的内容之一,下面是其中的知识点:1. 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

2. 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和作家:熟悉鲁迅、郭沫若、老舍等现代文学作家的代表作品,了解他们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探讨。

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大全(暑假预习)

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大全(暑假预习)

高一年级必修一语文知识(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通“至”,达到)(2)古今异义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高一必修一语文必备知识点特殊句式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劝学(《苟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高一语文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第一单元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词:是诗歌的一种。

词的全名为曲子词,又叫长短句,是与曲调相谐和的唱词。

词起源于隋唐之际,隋代已有声腔,曲调,但不见曲子词。

到了唐五代开始出现发间曲子,也就是有了乐谱后而按谱写词,名为曲子词,后简称为词。

现存最早的民间曲子词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

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

因而李白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发展于五代,到了宋代发展到顶峰。

根据风格特点,词有婉约和豪放之分;按照字数,词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之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课本中选入了他的作品《雨巷》。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

诗人、学者。

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诗人,有诗集《黎明的通知》,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

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

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第三单元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不朽杰作。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

(注意所学鲁迅文章的出处)2、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散文《旅途随笔》《随想录》等。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

3、梁实秋(1903-1987),现代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代表作品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第四单元1、新闻体裁有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评论等。

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

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

2、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

原名乃熙,字端先。

浙江杭州人。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

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

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

高一语文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1、重点词语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沉湎(miǎn):沉溺。

溺(nì)爱: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

惆怅(chóuchàng):伤感,失意。

抹煞: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怪癖(pì):古怪的癖好。

摭(zhí)拾:拾,捡。

涉(shè)猎:粗略地阅读。

翱(áo)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枝桠(yā):枝杈。

2、把握文意平等,对话,理解。

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方式。

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文章四个部分,循循善诱地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积极进去,健康成长。

十八岁:这一部分,作者概写十八年的时光流逝,在孩子十八岁的生日到来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把爱和理解在文字里表达的淋漓尽致。

“我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夹杂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东东,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依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这些话是爱与理解的集中体现。

两代人的矛盾:这一部分,写两代人的矛盾和冲突,主张父子之间以理解和交流增进了解。

读书的苦与乐:为孩子谈读书的苦与乐,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读书的建议。

但这样的要求不是一种强制和命令而是一种同情基础上的劝说。

作者说,你们处在一个“憎厌的读书环境”里,“我”当年读书的“闲趣”是当前为考试、升学、烦恼紧张的你们所难以想像的。

这都是作者对孩子充分理解和尊重的体现。

青春:这一部分,作者规劝自己的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让自己的青春之梦充满阳光。

作者在这里仍然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语气与孩子展开对话,以自己青春时的梦想与人到中年时的感触劝诫孩子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并在文章的最后最后一次表达自己面对孩子成长时的快乐,勉励孩子惜时如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