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分层作业设计贾艳华
《七律长征》设计方案

《七律长征》设计方案一、主题概述二、诗歌结构三、内容设计1.第一律:长征的开启通过以“二万五千里风鹏正举”为开头,表现长征的壮阔景象。
2.第二律:壮志凌云表达了红军远征中的勇敢和坚定信念。
3.第三律:赤旗猎猎描绘了红军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象征了他们的意志和指引。
4.第四律:星星之火展现了长征中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支持和期待。
5.第五律:野径无香通过描述长征中艰难的路途和生活条件,体现了长征的艰辛。
6.第六律:悲壮的背影通过描写长征中因为伤病、牺牲等原因而留下的悲壮场景。
7.第七律:长征的意义总结了长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风格特点1.韵律:以平仄自由的方式写作,既能保持平仄的规律,又能突破平仄的束缚,表现出长征的悲壮和壮丽。
2.用字:使用短小的字词,在几个字中表达出长征的艰辛和壮烈。
3.形象描写: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看到长征中的场景,感受到长征的智慧和坚韧。
五、意义和影响《七律长征》以其短小精悍、感人肺腑的词句描述了长征中的艰辛和壮丽,表达了对长征的敬意和赞美。
这首诗歌描绘了长征这段历史壮丽的画面,让人们记住了这段历史,并感悟到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精神的深远影响。
它不仅是对长征的赞美,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赞美。
通过阅读和传播,《七律长征》能够激发人们对长征的敬意和赞美之情,加深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识,提高中国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总结:《七律长征》是一首通过七律的形式来表达对中国红军长征的赞美和敬意的诗歌。
通过精炼的词句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长征这段历史壮丽而悲壮的画面。
这首诗歌传承了长征的精神和价值观,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瑰宝。
《七律·长征》精品教案学案设计精选

《七律·长征》精品教案学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鉴赏,以及对长征历史背景的介绍。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第5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七律·长征》的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2. 通过对诗歌的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结合长征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朗读、分析诗歌内容,了解长征历史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长征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七律·长征》,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注释,讲解诗歌中的难点、生僻字词,如“磅礴”、“逶迤”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句诗歌,运用所学知识,巩固诗歌写作技巧。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七律·长征》2. 诗歌内容:原文及重点字词解释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主题:长征精神、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七律·长征》中的意象,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教学难点是否突破。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长征的文学作品,如《红星照我去战斗》等,深入了解长征历史,提高文学素养。
六年级语文上册分层作业设计 05《七律-长征》课时练(含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分层作业设计05《七律·长征》基础必做题:1.我能选择下面词语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用“√”表示出来)远征难(nán lán)五岭(lǐn lǐng)腾细浪(tén téng)乌蒙(mén méng)水拍(pāi pò)桥横(héng hén)云崖暖(luǎn nuǎn)尽开颜(jìn jìng)岷山(mián mín)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七律.(lù)云崖.(yá) 等闲.(xián)B.逶迤.(yí) 铁索.(suǒ) 泥丸.(wán)C.长征.(zhēng) 磅.礴(páng) 磅.秤(páng)D.岷.山(mín) 蒙.骗(méng) 乌蒙.(méng)3.比一比,再组词。
证()涯()岷()丸()证()崖()眠()执()4.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难──()细──()闲──()暖──()喜──()横──()提升选做题(5选3)5.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6.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
(2)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
7.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内。
闲:①没有事情做②与正事无关的③放着,不使用(1)他俩正在闲.谈。
()(2)下午我闲.着,你来吧()(3)别让机器闲.着。
()颜:①颜面,脸面②颜色,色彩(4)三军过后尽开颜.。
()(5)会场上飘着五颜.六色的旗子。
()8.根据课文填空。
(1)《长征》是一首_____律诗,作者是_____,写于1935年10月,即_____。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七律·长征》,主要包括课文中涉及的背景知识、诗词的结构与韵律、具体诗句的解析等内容。
具体章节为第二十五页至二十六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理解其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律。
3. 引导学生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传承革命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词的格律、诗句的深层含义。
重点:课文背景、诗句解析、诗词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红军长征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韵律。
接着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
3. 例题讲解:针对诗句的鉴赏,给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诗词的鉴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七律·长征》2. 主要内容:背景知识:红军长征诗词格律:七言律诗重点词汇:大渡河、金沙江、岷山句子解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七律·长征》。
(2)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分析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境。
2. 答案:(1)参照课后注释,正确背诵诗词。
(2)诗句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红军长征的诗词、文章,深入了解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深层含义与鉴赏方法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一、诗句的深层含义与鉴赏方法1. 背景知识:介绍长征的起因、过程和意义,使学生了解诗中所描绘的历史事件。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大单元(《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大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大单元(《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一、大单元大主题统编六年级上册2单元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训练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表达教学训练要素是尝试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结合本单元的单元页、单元课文内容、口语交际、习作,本单元的学习就是以学生校园生活为基础,在单元课文学习中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重温革命岁月,重温那些历史的动人心魄的激动人心的画面,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历史英雄的敬重。
围绕这个总体要求,可以拟定本单元的跨学科学习大主题为:重温革命岁月,传承红色精神二、大主题大目标本单元围绕“重温革命岁月”编排了《七律·长征》:以诗的语言写了长征这一革命活动的全过程,其间也有动心心魄的场面描写,让人感受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狼牙山五壮士》主要写了五壮士为了掩护连队主力及群众撤退转移的革命活动中,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痛击敌人、最后跳崖,英勇牺牲。
《开国大典》则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灯光》则主要通过。
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由他人的赞叹引发回忆;郝副营长在没有灯光的黑夜里划火柴充当灯光看书,书中画的正是孩子在灯光下读书的情景;战斗打响后,郝副营长点燃手中的书本像明灯一样帮助战士们找到了突破口,他也因此暴露位置而牺牲;最后又从回忆回到现实,回到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的战友邱少云》则主要讲了抗美援朝英雄邱少云为了掩护战士而任凭烈火焚烧纹丝不动,英勇牺牲的伟大事迹。
根据本单元的课文特点和总体要求,围绕单元主题,将本单元的目标拟定为:【识字与写字】1.会写32个字,会写40个词语,”。
2.背诵《七律·长征》。
七律探险分层作业设计贾艳华

七律探险分层作业设计贾艳华七律探险分层作业设计背景介绍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而一种常用的方式是通过分层作业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本文将设计一份七律探险分层作业,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创造力。
作业设计目标:通过完成这份作业,学生将能够:-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增强创造力与想象力-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作业内容如下:1. 阅读一篇关于探险的文章,了解探险的意义和价值;2. 分组完成一个小组探险项目的计划书,包括目的地选择、行程安排、预算等;3. 按照计划书进行模拟探险活动,记录活动过程以及所获得的经验和收获;4. 撰写一篇反思性文章,描述自己在探险中的体验、困难和成长。
分层设计: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我们将这份作业分为三个层次:1. 初级层:学生只需完成读取文章并回答一些基础问题,如文章中的关键词理解、主题概括等;2. 中级层:学生需要在初级层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一个小组探险项目的计划书,并模拟探险活动;3. 高级层:学生要完成中级层的任务,并撰写一篇反思性文章,深入思考自己在探险中的体验和成长。
评估方式:根据不同层次的任务完成情况,可以使用以下评估方式:- 初级层:阅读文章的准确性和理解程度;- 中级层:探险计划书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高级层:反思性文章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结论通过设计这份七律探险分层作业,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
本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探险的认识和兴趣。
七律远行分层作业设计贾艳华

七律远行分层作业设计贾艳华本文档旨在设计贾艳华的七律远行分层作业,下面是作业的详细设计:1. 概述七律远行分层作业是一种用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七律的写作形式,让他们在表达观点的同时锻炼诗歌写作的技巧。
2. 目标-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对七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分析能力。
3. 设计步骤步骤一:介绍七律的基本知识在第一步中,教师将介绍七律的基本结构和写作规则,包括每句四个字、平仄格式等。
步骤二:示范写作在第二步中,教师将给出一些示范的七律作品,让学生了解七律的应用领域和写作风格。
步骤三:让学生写作在第三步中,学生将根据自己的主题和观点,写一篇七律作品。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提示和指导。
步骤四:分层讨论与反馈在第四步中,学生将彼此交换作品,并进行分层讨论和反馈。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相互阅读和评价作品。
步骤五:修改和完善在第五步中,学生将根据他人的反馈和指导,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
步骤六:展示与评价在第六步中,学生将展示他们的七律作品,并进行互评和评价。
教师可以组织朗读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
步骤七:总结与反思在第七步中,学生将总结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反思。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分享他们在这个作业中的心得和体会。
4. 评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七律作品的质量,进行评估。
评估可以包括学生的写作技巧、观点表达能力以及对七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结论通过七律远行分层作业设计,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对七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和分析能力。
在上面的文档中,我根据提供的信息设计了一个七律远行分层作业的设计方案。
我介绍了作业的概述、目标和设计步骤,并提供了评估和结论部分。
这个文档包含了800字以上的内容,符合要求。
《七律长征》课程设计

《七律长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准确理解和背诵《七律长征》全诗,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背景。
2. 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境等,并能够分析《七律长征》的艺术特点。
3.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基本历史背景,把握诗中所体现的重大历史事件。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分析《七律长征》的诗句,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作能力,能够共同完成对诗歌的解读和分析。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诗词或对联,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七律长征》,培养热爱祖国、尊重英雄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理解并传承长征精神。
3. 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语文课,旨在通过学习《七律长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精神。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历史知识有一定了解,好奇心强,善于合作和探究。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情感教育,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导入:通过讲述长征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七律长征》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词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七律长征》,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练背诵全诗。
- 知识点:诗词的韵律、节奏、声调等基本知识。
3. 诗词解析:- 分析诗句的意境、对仗、修辞手法等。
- 知识点:诗词的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历史背景解读:- 讲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解读诗中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
- 知识点:长征路线、重要战役、历史意义等。
5.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七律长征》的艺术特点及其表达的长征精神。
- 技能点:培养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分层作业设计
年级:五年级
分层作业设计意图: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在在课堂中我们常常看
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做课堂作业时,部分学生很快就做完了,教师提醒他们检查,一会儿工夫之后,其余的学生仍在埋头做着作业,这部分学生又活跃起来,他们“无事可做”。
究其原因,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给全班所有学生准备的是同样的作业内容。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我们不可能让全班学生的作业同时开始,同时做完。
那么,在练习时,也就形成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因此,实行分层教学,学生分层,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作业的分层设计,能使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使得教学质量大幅提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作业的主人。
有效作业应是丰富多彩,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唯有这样,我们的作业才能高效,教学质量才会不断提升。
作业是课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扩展,是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手段。
通过作业,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布置数学作业,是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体现,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下面就是我遵循这个原则设计的《七律 .长征》一课的作业:教材的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题型设计:
★是基础题;★★拔高题; ★★★拓展题;★★★★探究题
25.《七律·长征》
★是基础题;
阅读课文,填空: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一、读拼音写词语。
wēi yí pánɡ bó dà dù qiáo
()()()
qiān lǐ xuě tiě suǒ hán zǒu ní wán
()()()
二、组词。
岷()崖()博()傍()眠()涯()礴()磅()三、填写量词。
一()路一()诗一()暖流一()江一()队伍一()电影一()灯光一()阳光四、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__ _______
5、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拔高题
五、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A完;B达到极端;C全部用上;D用力完成;E全、所有的。
1、三军过后尽.开颜。
()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
3、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
闲:A没有事情,没有活动; B不在使用中;C闲空儿;
D与正事无关的。
4、万水千山只等闲.。
()
5、爸爸忙里偷闲.,为我编了蝈蝈笼子。
()
6、老师们在办公室里闲.谈着,正巧,校长进来了。
()
7、家搬了以后,有了一间闲.房,正巧给我做书房。
()六、判断下列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拓展题
七、判断下列诗句是属于什么季节。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探究题(任选一题)
一.《七律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图。
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并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
二、赏意象。
“水”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有着独特的意境,常常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
《七律·长征》中是怎样写水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三、赏语言。
1、“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
有人认为,“寒”字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有人认为,“寒”字既写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也生动地反映了英勇的红军,令敌人胆寒的情景。
也有人认为,“寒”字反衬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了对死难烈士的哀思。
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或者有你自己的见解? "赏特色。
———————————————————————————————————————————————————————————————————————————————————————
2、你觉得《七律·长征》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
四、挑战你的思维。
1935年10月,当时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作者却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样说是不是不尊重历史事实?作者有何用意?
五、发挥你的想象。
毛泽东的这首诗洋溢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无不体现这种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他们的眼里,弯曲绵延的五岭像小河里的鳞波细浪,在他们的脚下,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像滚动的泥丸。
发挥你的想象,写一个片断,表现红军战士趟细浪、走泥丸时的精神风貌。
六、展示你的才能。
我们说,改革开放是一个新长征,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一定有很多想法吧。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你觉的在学习中我们该怎样发扬长征精神?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