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模型_边界效应与中国区域间贸易_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
log X ij = α 0 + α1 log Yi + α 2 logY j + α 3 log(Yi / Popi ) + α 4 log(Y j / Pop j ) + α 5 log dij + α 6 Aij + α 7 RTA + α8 log IIT + α 9COLONY + α10OPENNESS + uij
(18.10)*** 0.14
(3.54)*** 0.08
(1.79)** -0.78
(-12.32)***
(4) -13.84 (-14.25)*** 0.95 (18.96)*** 0.96 (18.19)*** 0.15 (3.67)*** 0.10 (2.48)*** -0.78 (-12.34)***
尽管表述形式比较简单,但是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引力模型已经在国际贸易实证研 究中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它被广泛应用于测算贸易潜力、鉴别贸易集团的效果、分析贸易模 式以及估计边界成本等领域,并较好地的实证结果,确实是国际贸易实证分析中罕见的现象,以 致 Leamer 和 Levinsohn(1995)称其为“……经济学中仅有的明了而又显著的实证发现之 一”。
Ұɺ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起源于牛顿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即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 量成正比,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 Tinbergen(1962)和 Poyhonen(1963),他们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 济总量呈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 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则构成了两国之间 贸易的阻力因素。接着,Linnemannn(1966)又将人口变量加入引力模型。随后,经济学家 为了检验贸易政策、历史等因素对贸易流量的影响,逐步将优惠贸易协定、贸易限制措施、 殖民关系、文化联系等指标加入到引力模型中来。这些变量可以被分别归结为助力和阻力因 素两类,它们的加入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引力模型的内涵与应用范围。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工具。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自2002年启动以来,其建设和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为双方带来了显著的贸易效应。

深入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对于理解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以及进一步优化自由贸易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基于引力模型,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引力模型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的工具,能够有效地揭示贸易流量的决定因素,从而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自由贸易区对贸易流量的影响。

通过引力模型,我们可以控制其他可能影响贸易流量的因素,如两国的经济规模、地理距离等,从而更准确地估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贸易流量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出口、进口以及贸易平衡等方面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引力模型进行简要的介绍,并阐述其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我们将基于引力模型,构建适合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静态贸易效应的模型。

接着,我们将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研究结果。

我们将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自贸区,自2002年启动以来,在促进成员国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静态贸易效应作为评估自贸区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了自贸区成立后对成员国间贸易流量的直接影响。

深入研究CAFTA框架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对于评估自贸区建设成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优化贸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引力模型,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在CAFTA下的静态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实证分析.doc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实证分析.doc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一一基于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彭景文章采用20022015年,屮国与世界上173个国家的农产品出门相关数据,运用加入固定效应的引力模型来分析影响区域贸易协议签订的因素以及测算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给中国带来的贸易效应。

这解决了传统引力模型估计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分析结果表明,CAFTA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增长主要来自贸易创造。

关键词:CAFTA;农产品贸易;引力模型;W定效应;贸易效应;基金: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创新基金资助一、引言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己经证实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井同繁荣与发展的成功之路。

到2015年底,地区或双边层次的自由贸易协议(FTA)己达299个,区域经济组织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來,随着对外开放的领域在不断拓展,开放程度不断深化,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与周边相邻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了国际区域合作的新局面,其中区域贸易合作占非常重耍的地位,而最具代表性的区域贸易合作组织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早在2000年11月,我国就提出建立CAFTA的设想,但直到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屮国 ---- 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才正式开始了自贸区的建设。

CAFTA的建设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共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启动阶段:2002~2010年,从2002年11 双方签署以CAFTA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始,到2010年1月1H,中国对东盟有93%的产品贸易实现零关税;2.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201广2015年,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緬甸四国在内的东盟成员国与中国贸易的绝大部分产品的关税为零,与此同时,双方也实现了更为广泛深入的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3.巩固阶段:2016年至今,自由区功能不断优化升级。

引力模型对我国服务贸易的效应分析和定量研究

引力模型对我国服务贸易的效应分析和定量研究

一、文献综述(一)引力模型的提出和基本构架Tinbergen(1962)和Poyhotnen(1963)最早分别独立地提出了贸易引力模型。

简单来说,这个模型表现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特征,是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这一特性与物理学引力经典模型的共通之处使它得名。

引力模型的基本表达形式为Tij=AY i Y j/D ij。

其中T ij为j国和i国两国的贸易量,A为常数,Yi 和Yj分别为i国和j国的经济总量,Dij为两国间的距离。

Tinbergen在运用双边贸易流量模型的简化形式和最小二乘法时间回归分析系列技术时,先对15个发达国家和3个最不发达国家共18个国家1959年的贸易数据进行了分析,后选用了42个国家的样本做了同样的计算,均发现国家间距离对于贸易的扩张效用具有很强的作用,可以解释所谓名义贸易值的75%。

Poyhonen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截面数据(panel data)对1958年欧洲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了整理计算。

通过建立结构性的通用国际商品交换模型(general model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goods),他得出了与Tinbergen相似的模型。

Linnemann(1966)在随后的研究中将人口作为变量引入模型,在模型构造和变量设计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技术路径和学术思想。

Bergstrand(1985)则在模型中引入了人均收入和汇率及多个虚拟变量,使模型包含更多影响贸易量的因素。

他根据SITC把贸易量分为9个行业,对1965、1966、1975、1976年OECD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行业分析,发现不同行业的回归系数差别很大,但单个行业的历年回归系数相对稳定,他同时指出,系数差别可能是因为不同行业资本或劳动要素密集程度不同造成的。

(二)引力模型研究的发展随着对引力模型的重视和发展,对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研究可分为两个流派:一派是以Anderson(1979)、Wincoop(2003)为代表的独立理论推导引力模型;另一派是以Bergstrand(1989)、Deardorff(1995)、Evenett和Keller(2002)为代表的基于国际贸易理论推导引力模型。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贸易影响因素探究——14个国家面板数据的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贸易影响因素探究——14个国家面板数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998-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 . [2]林玲,王炎.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实证检验和政策含义[J]. 世界经济研究 .2004 年第 7 期 . [3]何金秋.贸易引力模型的演进与中国出口贸易[J].财经分析.2018年 第7期.
三、政策含义
(一)决定中国出口贸易额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国的经济
26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19.8
规模与地理距离。地理距离、国土面积、两国国内生产总值这些 因素直接地影响了两国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进而间接地影响了 双边贸易额。
(二)一国的国土面积对于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 额存在着阻碍因素。在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实证研究中,国土面积 是中国进行双边贸易较为显著的的阻碍因素(其系数为 -0.22)。 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大致有两点。第一,一国的国土面积越大, 进出口贸易在一国国内之间进行运输的成本就越高,导致国际贸 易的减少。第二 , 一国国土面积越大,其资源也就越丰富多样。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这些国家发达的国内贸易可能会取代部分国 际贸易。
二、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建立及实证检验
(一)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建立。本文将以过去学者对 于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及探索为基础,建立能够准确反应中国双 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同时也要考虑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 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等基本国情。主要的扩展及修正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1. 在 GDP、人口、地理距离这三个基本变量的基础上, 引入国土面积这一新的解释变量。2. 将是否加入贸易优惠协定这 一变量细化。引入 OECD 及 ASEAN 两个虚拟变量。
(四)中国与其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优惠协定可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贸易伙伴国是否加入经济合作发 展组织 (OECD) 对于双边贸易存在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其原因可 能有:第一,OECD 成员国基本为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与其地理 距离较远,加大了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进而阻碍了两国之间 贸易的发展。其二,中国的许多贸易伙伴,如韩国、东盟等都 不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个虚拟变量的阻碍作用也恰好 反映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表明中国进一步融 入世界经济一体化。

基于引力模型的CAFTA边界效应分析

基于引力模型的CAFTA边界效应分析

(二)样本选择及变量处理
出 口 贸 易 额 Xij 为 从 自 贸 区 成 员 国 i 出口到成员国 j 或贸易伙伴国 j 的贸易。
Xii 即国内 贸 易 流 , 本 文 采 取 国 内 生 产 总 值减去净出口作为一国与自己发生的贸
易额。 经济规模 Yi 和 Yj 用 GDP 来衡量。 而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其出口成正相关,故 预 期 gdp 的 系 数 为 正 。 距 离 dij 主 要 使 用 两国的首都距离表示。有学者提出用国家 间的航海费用所表示的经济距离代替地
二、边界效应模型的构建 (一)边界效应模型的构建 边界效应模型在学者们的深入研究 下不断拓展 。 McCallum(1995)首先将 “边 界” 作为一个虚拟变量引入贸易引力模 型中,研究边界对贸易量的屏障效应;在 此之后的很多学者都以引力模型为基 础, 添加可能影响贸易量的变量 (如人 口、国内生产总值、是否使用共同的语言 等)拓展引力模型,研究边界对贸易量的 真 实 影 响 。 Anderson 和 Wincoop (2001) 认 为 McCallum 的回归 模 型 (及 他 之 后 的 后续研究)存在省略变量,其结果是有偏 的,故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了修正,在垄 断竞争框架下引入代表两个贸易伙伴各 自面对的备选贸易机会程度的解释变量 “多边阻力”。 该模型假定:两种商品的替 代 弹 性 (CES) 连 续 , 且 商 品 因 原 产 地 而 不同。 将约束条件带入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函数,得到:
与贸 易 伙 伴 国 贸 易 时 ,变 量 值 为 1;其 他
72 2010.06 (上)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
集体经济·学术探讨
贸 易 时 为 0。 预 期 该 变 量 的 回 归 系 数 为

中印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_基于引力模型的计量分析

中印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_基于引力模型的计量分析
σ22 是证券交易印花税调整后对数收益的方差。 下表是 Levene 检验的结果: 税率调整前后上证 A 股收益率方差相等检验
次,第二次,第六次,这三次显示税率调整前后 200 个交易日内, 上证 A 股收益率方差存在显著差异,即拒绝原假设,从而表明股 市波动存在明显的变化。 而在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七次以 及第八次,Levene 检验表明方差相等检验的结果不显著,表明股 市波动不明显。
说明: 表中的 ** 表示符合 5%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符合 1%的 显 著 性 水 平
根据拟和的结果,可以得到经验方程:
公 式 (7)可 以 写 成
(8) 公 式 (8)表 明 了 各 变 量 的 弹 性 值 :若 其 它 条 件 不 变 的 话 ,中 国 的 GDP 每增加 1%,那么印度出口中国贸易值将要增加 4.203%; 印度的 GDP 每 增 加 1%,印 度 出 口 中 国 贸 易 值 将 要 增 加 1.38%; 中国 人 均 GDP 增 加 1%, 印 度 出 口 中 国 贸 易 值 减 少 0.764%;印 度人均 GDP 增 加 1%,印 度 出 口 中 国 贸 易 值 将 要 减 少 0.48%;其 余变量的情况也同样可以据此推导出来. 五、回归分析结果的解释 1.论中国出口 印 度 ,还 是 印 度 出 口 中 国 ,两 个 模 型 的 拟 和 度 都 很 高 ,超 过 了 90%,超 出 了 本 文 的 设 想 ,说 明 本 模 型 能 较 好 的 说明中印两国的贸易基本情况。 2.以上两个模型中,中国 GDP 的弹性系数比印度 GDP 的 弹 性系数大的多,说明中印双边贸易受中国经济总量影响较大,而 受印度经济总量影响较小。 3.无 论 在 中 国 出 口 印 度 模 型 中 ,还 是 印 度 出 口 中 国 的 模 型 中 ,贸 易 额 都 与 中 印 两 国 的 人 均 GDP 成 负 相 关 ,这 与 本 文 的 设 想截然不同。 从附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印 两 国 人 均 GDP 差 距 不 大 。 产 业内贸易理论认为:“两国相近的收入水平代表了相近的需求结 构,相似的需求结构代表了较大的贸易机会。 ”这一理论适于发 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 但对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却缺乏解释 力。 正如模型回归结果所显示的,中印两国相近的需求结构非但 没有创造贸易机会, 反而还阻碍了双边贸易。 从总的需求结构 看,发达国家间的相互需求集中在生活消费品,而发展中国家则 不然。 发展中国家肩负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进口首先是为满 足生产需要。 中国与印度都处于经济复兴时期,两国相近的人均 国民收入一方面代表了相似的进口需求结构, 而这种需求都不 能从与对方的贸易中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相近的国民收入也代 表了相近的出口结构, 使得两国在美国、 欧洲市场上存在着竞 争。 4.中 国 出 口 印 度 的 模 型 回 归 结 果 中 ,中 国 对 印 度 的 出 口 额 与 印度进口自由度成很强的负相关。 也就是说印度进口自由度增 加的同时,会减少中国对印度的出口额。 印度改革后,不断开放 国内市场,进口量逐年涨幅很大,使得印度的进口自由度逐年递 增。 印度进口自由度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印度进口对任何国家都 一视同仁。 由于印度对我国出口商品一定的歧视性, 就造成了中国出 口额与印度进口自由度成负相关的结果。 5.印 度 出 口 中 国 的 模 型 回 归 结 果 中 ,印 度 对 中 国 的 出 口 额 与 印度出口自由度成负相关。 也就是说印度出口自由度增加的同 时,会减少印度对中国的出口额。 6.本 模 型 虽 然 拟 和 度 较 高 ,但 显 然 有 一 些 影 响 中 印 贸 易 的 因 素没有被引入模型中,其中主要是无法量化的双边历史、政治及 社会因素。 一直以来,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中国西藏问题是制 约两国关系的直接诱因,某种程度上成为双边关系的晴雨表,印 度对中巴友好关系耿耿于怀,并将中国视为潜在竞争对手,这些 深层的因素妨碍了中印贸易的发展。 此外,根据国际贸易实践,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同时,由于服务贸易的崛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争论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应用厘清略思路。

关键词:引力模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引力模型概述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

20世纪40年代James 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

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

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 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

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

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假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力模型、边界效应与中国区域间贸易: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分析行伟波李善同摘要:区域间贸易反映了中国内部区域整合和市场一体化的程度。

在贸易理论中,一般采用引力模型来分析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并且可以通过估计边界效应来分析各种难以量化的地区间贸易壁垒对区域贸易的影响。

本文采取由2002年中国分省投入产出表估计出的省际贸易流量数据,在引力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中国地区间贸易的结构以及省际边界效应。

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引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中国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同时较大的边界效应也反映了地区间贸易存在较大的本地偏好。

另外,本文也估计了中国省际分行业贸易的边界效应。

最后的灵敏度检验指出内部贸易距离的设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

关键词:区域间贸易;引力模型;本地偏好;边界效应;投入产出表一、引言近十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也迅速融入全球经济,进出口贸易屡创新高,逐渐成为世界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但是,从各国的经验来看,经济全球化之前往往要先进行国内市场和经济的一体化。

克鲁格曼(2000)认为,“理解世界经济运行方式的最好方法就是从研究国家内部的情况开始。

”因此,在参与全球市场的背景下,对于中国国内市场是逐步一体化还是持续分割、哪些因素引起了或阻碍了市场一体化、地区间的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是否明显改变,以及市场分割是否增加了省际收入不平等的问题也应该成为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内部市场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关键的意义,其好处显而易见。

例如,通过保障货物自由流通不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竞争和增进社会福利,而且能够扩大市场规模,进而扩大有效需求和化解失业等问题。

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大国中,出现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

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各地区的保护主义非常严重,出现了棉花大战、汽车大战和啤酒大战等区域经济冲突,即所谓的“诸侯经济”。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促进市场一体化的重要性,先后出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以及《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等反对地方保护的法规,试图逐步走上协调区域经济和市场整合的道路。

但是,随着改革的进行,在现实中地区间依然存在许多障碍,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跨省际边界商品的流动,全国缺乏合理布局的市场一体化进程。

例如,The Economist(2006)的一项报道显示,从中国商品零售业来看,几乎没有全国范围内的零售商和全国性的品牌,大多数零售商都是从大量的小供货商采购货物。

然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中国内部的省际贸易也获得了更快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国家实施的一些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和协调区域发展的政策也推动了省际贸易的发展,如对重复建设的控制促使区际分工,对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促进了空间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日益增多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则加深了区际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地区协调发展及区域政策分析模型研究”(70233002)。

行伟波: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100081电子信箱:xingweibo@;李善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32-和商品的交换。

区域间贸易能够直接反映中国内部区域整合和市场一体化的程度。

现实中,影响省际贸易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地理距离、产业结构、区域差距、要素流动、市场垄断、价格差异、信息不充分、地方保护主义和财政分权等。

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各国学者提出了很多种估计中国的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方法。

其中,一种经典的方法是直接分析地区间贸易的流量,特别是在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设定下,分析中国省际边界对省际贸易的阻碍作用有多大。

本文就是试图在引力模型的一般设定下,根据几类不同理论基础设定多种实证模型,以分析中国省际贸易显示的内部市场一体化程度。

本文的数据来自2002年各省投入产出表,这是关于产品及服务在中国省际之间流动的最新数据。

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本文的重点在于:第一,采用从2002年全国30个省级区域投入产出表中估计出的地区间调入调出量,因此统计口径较为全面;第二,本文是对Young(2000)、Poncet(2003)以及行伟波和李善同(2009)的延伸研究,用新的数据和方法分析中国的市场一体化问题;第三,检验了引力模型的各种设定,包括基本模型、加入双边阻力的模型、具有严格微观基础的“多边阻力”模型以及泊松回归模型等;第四,本文也估计50个产业水平上的省际贸易;第五,通过改变内部贸易距离的定义进行灵敏度检验。

二、文献回顾按照研究方法的差异,讨论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用地区间贸易直接测量地区间贸易壁垒的大小,例如运输成本以及其他形式的贸易壁垒。

如果地区间贸易壁垒增加了,则认为市场的分割程度扩大。

第二,相对价格的变动也能提供间接的证据。

从分割的市场到一体化的市场意味着不同地区同类产品的价格差异会趋向于零,即“一价法则”。

第三,通过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来考察一体化的程度。

如果产业结构的差异缩小,则认为市场的分割程度加大,反之则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提高。

第四,分析各地区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如果相关程度高,则市场一体化的程度高。

本文主要根据第一种方法即贸易量法分析地区间贸易。

研究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地区间的贸易量会显著增加。

反之,较大的贸易量也反映了地区间市场整合的程度。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地区间进行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

例如,Heckscher-Ohlin模型指出贸易由地区间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当贸易壁垒下降时,地区专业化增强,相互间的贸易量更多。

新经济地理理论则强调经济规模是地区间贸易的驱动力之一。

但是,无论哪类贸易理论都认为地区间贸易会受到空间距离、各类非关税壁垒等运输成本的显著影响。

在国际贸易领域,引力模型是研究双边贸易量的重要工具。

引力模型是指两个国家(或区域)之间的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Tinbergen(1962)最先使用了这一方法,随后该模型在很多实证分析方面得到了成功的验证。

目前,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引力模型的文献。

另外,已有不少论文试图给出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如Bergstrand(1989)、Deardorff (1995)、Head and Mayer(2000)和Anderson and van Wincoop(2003)等。

Silva and Tenreyro (2006)则认为通常的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存在着较大误差,应该采用泊松回归的形式。

特别地,Mac-Cllum(1995)采用了边界效应方法研究美国和加拿大省际间贸易壁垒。

随后,许多学者开始使用这一方法来研究国内市场一体化问题①。

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国内市场一体化的问题②。

一些研究发现,中国国内的市场并没有在改革过程中走向整合,相反却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分割的迹象。

World Bank(1994)认为中国各省市场被各类人为的壁垒分割开来,像各种独立经济体的简单集合。

Young(2000)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后反而出现了更加零碎分割的内部市场。

Poncet(2003)依据1987、1992和199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认为中国内部各省份之间的市场分割程度甚至大于欧盟内部的国家间市场。

银温泉和才婉茹(2001)指出行政性分权是地方市场分割的深层原因,而传统体制遗留的工业布局、地方领导的业绩评价等因素也强化了-33-地方市场分割倾向。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国国内市场是存在整合的趋势(如Naughton,1999;白重恩等,2004;陈敏等,2005;行伟波和李善同,2009)。

Rozelle,Park,Huang and Jin(1997)根据食品价格数据,指出自由化政策与商业运行可能激励农产品交易商通过交易获得利润,这种成功产生了相当一体化和高效率的农产品市场。

周一星和杨家文(2001)从货运比重的角度指出各省区运输联系的开放性在不断增强。

范剑勇(2004)利用两位数水平的制造业数据,发现改革以来中国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一体化水平已有提高,但中国现阶段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总体上仍较低,且滞后于对外的一体化水平。

Li等(2003)认为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地方政府将面临一个竞争性越来越强的市场环境,在国内采取分割市场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昂,最终促使地方政府逐渐减少分割市场的活动。

三、数据与统计1.数据本文的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2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这是一种横截面数据。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涵盖了中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投入产出核算。

其中每个省的每个部门都有调入、调出该省的核算值,这可以视作是区域间的“进出口”贸易。

用该区域的总产值减去调出值大约为该地区的区内贸易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研究部根据分地区投入产出表估计出了30个省区间相互的调入调出值(即区域间贸易),以及各省区的内部贸易值,这直接反映了2002年一年中中国区域间和区域内的贸易量。

2002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是50个部门的核算平衡表,总的样本是30*30=900个。

这50个部门是对三大产业的细分。

因此,不仅可以得到地区间和区域内总贸易额的估算值,也可以得到地区间和区域内每个部门产品的贸易额。

这样既可以估计总的区域贸易模式,又可以估计各类产品部门的区域贸易空间分布。

这时总样本是50*30*30=45000个。

来自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有如下优势:第一,由于部门中既有农业和制造业又有服务业,因此数据的统计口径既包含了产品贸易也包含了服务贸易,而很多贸易统计数据往往只包含产品贸易;第二,投入产出数据是根据平衡方法核算出来的,能够满足经济体系的平衡,是一种较为自然地衡量区域贸易的方式。

事实上,包括Poncet(2003)在内的很多相关研究都是采用投入产出数据估计出的区域贸易额。

但是,投入产出数据也存在不足。

特别是由于贸易额来自调入调出的估算,因此可能与真实的贸易流有差距。

除了贸易数据之外,本文还采用了其他各类宏观统计数据。

首先是2002年省级的GDP、地区工资以及其他宏观变量,用来反映经济规模,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其次是贸易距离,采用省会城市间的最短铁路客运距离,数据来自铁道部;最后是各省区的面积,用来计算内部贸易距离,目的是进行灵敏性检验。

2.描述统计本部分采用统计方法对中国区域间和区域内贸易的现状进行简单的描述。

首先来分析每个省的省内贸易、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各自的相对规模。

每个省区的总产出流向三个方向:满足本地的需求(省内贸易)、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出口(省际贸易)、向国外出口(国际出口贸易)。

其中,各省的“本地需求”等于该省总需求减去从国外进口和从国内其他地区进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