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矿床知识点总结

矿床知识点总结

矿床知识点总结一、矿床形成的基本过程地球上的矿床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历史过程,也是地球演化的产物。

矿床的形成一般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矿源的形成、矿化作用、成矿作用等过程。

1. 矿源的形成矿源是矿床形成的第一步,它是形成矿床的必要条件。

矿源的形成涉及到地质物质的起源和富集过程,形成矿源的方式主要有地壳物质的迁移、聚集和富集。

2. 矿化作用矿化作用是矿床形成的重要过程,它指的是地质物质中一些元素的赋存状态发生了变化,以产生矿化体为主要表现的地质过程。

矿化作用包括了成矿流体的运移、矿石物质的富集和矿床内部组构的形成过程。

3. 成矿作用成矿作用是地球内部热液活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现象,使在地壳中原有散布的矿物质和元素重新聚集、富集而形成矿床的过程。

成矿作用包括了构造热液作用、岩浆热液作用、沉积成矿作用等。

二、矿床的分类矿床按成因、地质时代和地质构造特点等不同来分类,通常可以分为矿床的类型和矿床的类别。

1. 矿床的类型按照矿床形成过程和表现特征的不同,通常可将矿床分为构造矿床、岩浆矿床、沉积矿床和变质矿床等几种不同类型的矿床。

- 构造矿床:由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质构造变形和断裂,形成各种规模形态和产状的矿床;- 岩浆矿床:在岩浆活动作用下形成的富集矿床;- 沉积矿床:在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大规模富集的矿床;- 变质矿床: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矿床,主要是由岩石变质后与热液作用形成的矿床。

2. 矿床的类别按照矿床的地质时代和地质构造特点的不同,矿床可以分为原生矿床、沉积矿床和分异矿床等几种不同类别的矿床。

- 原生矿床:由地球内部活动形成的矿床;- 沉积矿床:通过沉积作用形成的矿床;- 分异矿床:由岩石矿物或地球化学作用引起的富集矿床。

三、矿床的特点1. 矿床的地质特点矿床的地质特点是指矿床所处的地质构造、地质时代、地质体制和产状等特征。

地质特点对矿床的成因、规模和品位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矿床的矿物学特点矿床的矿物学特点是指矿床中的主要矿物种类、组合、产状和空间分布规律等特征。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矿床学复习资料矿床学是研究矿床形成、分布和开发的科学,它涉及地质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等多个学科。

对于学习矿床学的同学来说,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矿床学复习资料的内容。

1. 矿床形成机制矿床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热液作用、沉积过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复习矿床学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形成机制,并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矿床的形成过程。

例如,热液矿床是由热液在地壳中循环流动形成的,而沉积矿床则是通过沉积作用形成的。

2. 矿床分类根据矿床的形成机制和地质特征,我们可以将矿床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型。

在复习矿床学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分类,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常见的矿床类型包括热液矿床、沉积矿床、变质矿床等。

每种类型的矿床都有其特定的地质特征和矿物组成,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它们。

3. 矿床勘探技术矿床勘探是矿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寻找新的矿床资源的过程。

在复习矿床学时,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矿床勘探技术,并能够评估其适用性和效果。

常见的矿床勘探技术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遥感勘探等。

每种技术都有其优缺点,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4. 矿床开发与利用矿床开发是将矿床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过程。

在复习矿床学时,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矿床开发方法,并能够评估其可行性和效益。

常见的矿床开发方法包括露天开采、地下开采、浮选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和技术要求,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5. 矿床环境保护矿床开发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矿床环境保护的问题。

在复习矿床学时,我们需要了解矿床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并能够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矿床开发可能导致土地破坏、水源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矿床学复习资料应该包括矿床形成机制、矿床分类、矿床勘探技术、矿床开发与利用以及矿床环境保护等内容。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 矿产一、概念及分类1、概念1)矿产(useful mineral /ore):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目前可被利用的矿物资源。

矿产是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资源。

它是一种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矿产资源通常指地壳中可供人类利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矿物原料。

2)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矿产资源是指尚未开发利用的矿物原料,是一种自然财富。

一方面体现了客观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物质的天然富集,另一方面在目前或可以预见的将来,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矿产(资源)分类:1)二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2)三分:如塔塔林诺夫等(1954)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可燃有机矿产。

其中,金属矿产又分为黑色金属矿产、特种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放射性金属矿床和稀土金属矿产六类;非金属矿产又分为化学工业原料和农业原料、天然建筑石材和铁路石材等九类。

3)四分:如袁见齐等(1985)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和地下水资源四大类。

4)六分:如宋瑞祥(1997)[3]将矿产分为六大类,即(1)能源矿产、(2)黑色金属与冶金辅助原料矿产、(3)有色金属、贵金属及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矿产、(4)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5)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和(6)水气矿产。

二、我国矿产资源特点1、资源总量较大、人均占有量不足。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 %,居世界第53位。

2、矿产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尽理想。

35种矿产资源中(1)具有世界性优势的矿产占第一位有钨、锡、铋、锑、稀土、石墨、滑石、重晶石、菱镁矿等,,其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三位的有钼、铅、锌、煤、钒、萤石、膨润土、芒硝等;(2)储量虽不少,但品位低或成分复杂难选冶,成本高的矿产有铁、锰、镍、铝、硫、磷等;(3)探明储量不足的矿产有石油、天然气、铀、铜、金、银、硼、耐火粘土等;(4)严重短缺的矿产有铬、铂、钴、钾盐和金刚石等。

矿床学总结概念各类矿床

矿床学总结概念各类矿床

矿床学总结概念各类矿床矿床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矿床的形成、类型、分布特征和开采等方面。

矿床是自然界中含有一定矿产的固体岩体,具有经济价值的矿物质集合。

矿床的形成与地质因素、构造环境、岩石矿物的特性、流体作用等因素有关。

在国民经济中,矿床是重要的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本文将总结概念与各类矿床。

一、矿床学的基本概念1. 矿床:指地球上储藏有可开采或潜在开采价值的固体岩体中的矿物质集合。

2. 预测:根据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对目标区域潜在的矿床做出预测。

3. 矿源:指构成矿床的矿物质来自原始的岩石矿物。

4. 成因:矿床形成的地质过程,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热液活动等。

5. 矿床类型:可通过识别矿床的成因、地质特征、矿物质组分来进行分类。

6. 矿石:具有大量有用矿物成分的自然矿物体,可经过选矿或冶炼处理得到金属、非金属等矿产品的矿石。

二、各类矿床1. 火成岩型矿床:由岩浆、岩浆流体中的矿物质析出,主要包括斑岩、粗面岩、岩浆热液等矿床。

其中斑岩矿床是指由深源岩浆中高温、高压、高浓度的矿质溶液在晶体基及交代岩石中形成的矿床;粗面岩矿床是指由熔岩或熔体与下伏地层的反应所产生的特殊类型岩体,包括铬、铜、镍等;岩浆热液矿床指由岩浆热液所形成的矿床,特点是铅锌银以及稀有金属等。

2. 沉积岩型矿床:由沉积作用与地质构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矿床,主要包括铁矿和磷矿等。

3. 变质岩型矿床:由岩石成因中的某些化学元素被迁移、淋滤、结晶、交代过程中的矿物质形成的,主要包括金、铜、铜钼等。

4. 热液型矿床:由地壳中高温高压、带有各种化学元素的热液所携带的矿物质在地质体中沉淀、结晶、交代而成,主要有铜铅锌矿床,铜矿、黄铁矿脉状矿床等。

5. 矽卡岩型矿床:由矽卡岩中含有的铜、钼、铝等元素被热液输送到适当环境下沉淀形成的矿床,钼、铜、铝、锂、锗等都是矽卡岩型矿床的常见矿产。

6. 火山岩型矿床:由火山喷出物中的矿物质、熔岩与火山烟气中的矿物质在火山活动以及周围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主要包括硫铜矿、玄武岩型铜镍铂族元素矿床等。

矿床学中一些基本概念-83页文档资料

矿床学中一些基本概念-83页文档资料


不同的矿物集合体组成。
关 矿石——如果岩石中含有经济上有价值,技术

上可利用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即称为矿石

(ore)。

– 矿石也称原矿、粗矿或毛矿。
基 本
虽然矿石与岩石都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矿 物集合体,但是矿石中含有在一定技术经济条
概 念
件下可被提取和利用的有用组分。简言之,矿 石即是一种可利用的特殊岩石。
明伴生有益组分的含量及赋存状态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矿石中有害组分的存在,对矿石质量有很大的 影响,如铁矿石中含硫高,会降低金属抗张强度, 使钢在高温下变脆;含磷高又会使钢在冷却时变脆 等,因此需要限制有害组分的含量。由此可见,伴 生有益组分和有害组分也是衡量矿石质量和利用性 能的重要标志。

– 根据矿石中所含有用组分的情况,可把矿石分为简

条件下暂时不能被利用的矿物,如铜矿石中的

石英、绢云母等,石棉矿石中的白云石等。
本 – 并不是所有金属矿物都是矿石矿物,同样,并

不是所有非金属矿物都是脉石矿物。矿石矿物

和脉石矿物的划分只有相对意义,而无绝对界
限。
二、矿石的矿物组成和元素组成

一 节
2. 夹石与脉石
– 夹石——矿体内这些达不到工业要求而不被
2 不等粒结构

石结构有等
粒自形结构、
有 关 矿 石 的 基
不等粒结构、 纤维状结构、 3 片 状 结 构 环带状结构、 叶片状结构、 乳滴状结构、 胶状结构、 4 纤 维 状 结 构 破裂结构、

骸晶结构、

草莓状结构

等(图2-
5 环带状结构

矿床学基础知识

矿床学基础知识

一、有关矿床的基本概念〔一〕矿产的种类矿产的分类有多种方式,如按产出状态可分为气体矿产、液体矿产、固体矿产三种;按矿产的性质及其主要工业用途,又可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和地下水资源四类。

1、金属矿产是从中可提取金属元素的矿物资源,按工业用途又分为:〔1〕黑色金属:铁、锰、铬、钒、钛等。

〔2〕有色金属:铜、铅、锌、镍、钴、钨、锡、钼、铋、锑、汞等。

〔3〕轻金属:铝、镁等。

〔4〕贵金属:金、银、铂、钯、锇、铱、钌、铑等。

〔5〕放射性金属:铀、钍、镭等。

〔6〕稀有、稀士和分散金属,可分为三类。

①稀有金属:钽、铌、锂、铍、锆、铯、铷、锶等。

②稀土金属:包括原子序数39和57-71的16个元数。

根据地球化学性质又分为:ⅰ轻稀土金属〔铈族元素〕:包括镧、铈、钕、钷、钐、铕等。

ⅱ重稀土金属〔钇族元素〕:包括钇、钆、铽、镝、钬、铒、铥、镱、镥等。

③分散金属:如锗、镓、铟、铊、铪、铼、镉、钪、硒、碲等。

2、非金属矿产是从中可提取非金属元素或可直接利用的矿物资源。

按工业用途又可分为:〔1〕宝玉石及工业美术材料矿产:如钻石、翡翠、红宝石、蓝宝石等。

〔2〕建筑及水泥材料:如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砂岩、珍珠岩、松脂岩等。

〔3〕陶瓷及玻璃工业原料:如长石、石英砂、高岭土、和粘土等。

〔4〕压电及光学原料:如压电石英、光学石英、冰洲石、和粘土等。

〔5〕工业制造业原料:如石墨、金刚石,云母、石棉、重晶石、刚玉等。

〔6〕化学工业原料:如磷灰石、磷块岩、黄铁矿、钾盐、岩盐、明矾石等。

〔7〕冶金辅助原料:如萤石、菱镁矿、耐火粘土等。

3、可燃有机矿产是指可为工业或民用提供能源的地下资源。

按产出状态可分为三类:〔1〕固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煤、油页岩、地蜡、地沥青等。

〔2〕液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石油。

〔3〕气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天然气等。

4、地下水资源包括地下饮用水、技术用水、矿泉水、地下热水和卤水等。

〔二〕同生矿床和后生矿床1、同生矿床是指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

矿床学重要知识点

矿床学重要知识点

矿床学资料矿产:泛指一切埋藏于地下的或分布于地表可供人类利用的天然矿物资源。

矿产与岩石区别在于它能否被人们所利用,有无经济价值。

矿床: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有用矿物的数量和质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天然矿物集合体。

矿床学是地质学科的重要学科之一,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的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及措施:1.人口多资源少,人均资源位于世界100位之外;2.资源配置不合理:少富铁矿、富铜矿、金刚石、钾盐、铝土矿等,稀土矿较为富。

措施:向海洋进军,向地壳深部进军,开发优势能源换取稀缺能源。

矿床=矿体+围岩矿体=矿石+脉石矿石=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矿石矿物=有用部分+无用部分矿体:它是矿产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是矿山开采的对象,是客观实在的地质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产状,一个矿床由一个或多个多个矿体组成。

矿点:规模不清或者是比小型矿床还要小的矿床。

矿化点:指仅有矿化作用显示,但无成矿价值的地质点。

围岩:指矿体周围的岩石。

母岩:在成矿作用中,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的岩石。

主岩:指后生矿床的围岩。

矿石:指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从中提取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集合体。

脉石:泛指矿体中无用的物质,包括围岩碎块、夹石以及无工业价值的矿物集合体。

矿石矿物:指矿石中可被利用的有用矿物。

脉石矿物:指矿石中不能利用的矿物。

夹石:指夹在矿体内部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它可能会造成矿石的贫化。

矿源层:仅指层控矿床地层中的成矿物质已初步富集,但未成矿,经受后期地质作用导致成矿元素活化、迁移成矿的岩石或岩层。

同生矿床:指矿体和围岩基本上是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

后生矿床:指矿床形成明显晚于围岩,矿体和围岩是在不同的地质作用中所形成。

叠生矿床:指在先期形成的同生矿床之上,又叠加了后期形成的后生矿床。

再生矿床:指先形成的矿床,在后来不同成因的一种地质作用或者多种地质作用中受到改造,使其中的成矿物质活化、迁移重新富集形成的新矿床。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

1.矿床:是指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质和量适合于工业要求,并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被开采和利用有用矿物或有用物质的集合体。

2.矿床学:是应用地质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矿床的质、量、产状、形成机制与时空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3.矿产资源:是指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经各种长期地质综合作用形成的存在于地壳中可供人类利用的呈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矿物原料。

其特点是①开拓性②可变性③不可再生性。

分类①金属矿产②非金属矿产③可燃有机岩矿产④地下水资源。

4.矿床模式或成矿模式:是指在对大量矿床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某类矿床或某种成矿作用基本特征的概括。

5.矿石:指从矿床中开采出来,并在当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其中提取一种或多种有用组分(元素或化合物)的天然矿物集合体。

矿石即是一种可利用的特殊岩石6.矿石矿物:也称有用矿物,系指可以被利用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

如铜矿中的黄铜矿,斑铜矿。

7.脉石矿物:指那些虽与矿石矿物相伴,但不能被利用或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暂时不能被利用的矿石。

8.脉石:一般指矿体中与矿石伴生的的无用固体矿物(包括脉石矿物、夹石、围岩碎块等)9.夹石:矿体内达不到工业要求而不被利用的部分。

最大夹石厚度:夹石厚度指标10.矿物: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影响下,通过结晶作用,升华作用,化学反应作用等途径形成的岩石。

矿物以集合体(单个矿物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矿物)形式出现。

11.矿体与围岩的关系a、接触关系①突变接触②渐变接触b、时间关系①同时或近同时形成②矿体明显晚于围岩12.母岩:在成矿过程中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

(岩浆岩)矿源层:能为后期的热液活动提供成矿物质的岩层。

(沉积岩)14.工业品位:指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供工业开采和利用的矿石的最低品位要求。

影响因素:①开采条件②加工利用的难易程度③交通运输条件④综合利用程度的高低15.边界品位:也称最低工业品位,指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用来划分矿体与非矿体界限的最低品位, 是在圈定矿体时对单个矿样中有用组分所规定的最低品位数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床学基础知识————————————————————————————————作者:————————————————————————————————日期:一、有关矿床的基本概念(一)矿产的种类矿产的分类有多种方式,如按产出状态可分为气体矿产、液体矿产、固体矿产三种;按矿产的性质及其主要工业用途,又可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和地下水资源四类。

1、金属矿产是从中可提取金属元素的矿物资源,按工业用途又分为:(1)黑色金属:铁、锰、铬、钒、钛等。

(2)有色金属:铜、铅、锌、镍、钴、钨、锡、钼、铋、锑、汞等。

(3)轻金属:铝、镁等。

(4)贵金属:金、银、铂、钯、锇、铱、钌、铑等。

(5)放射性金属:铀、钍、镭等。

(6)稀有、稀士和分散金属,可分为三类。

①稀有金属:钽、铌、锂、铍、锆、铯、铷、锶等。

②稀土金属:包括原子序数39和57-71的16个元数。

根据地球化学性质又分为:ⅰ轻稀土金属(铈族元素):包括镧、铈、钕、钷、钐、铕等。

ⅱ重稀土金属(钇族元素):包括钇、钆、铽、镝、钬、铒、铥、镱、镥等。

③分散金属:如锗、镓、铟、铊、铪、铼、镉、钪、硒、碲等。

2、非金属矿产是从中可提取非金属元素或可直接利用的矿物资源。

按工业用途又可分为:(1)宝玉石及工业美术材料矿产:如钻石、翡翠、红宝石、蓝宝石等。

(2)建筑及水泥材料:如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砂岩、珍珠岩、松脂岩等。

(3)陶瓷及玻璃工业原料:如长石、石英砂、高岭土、和粘土等。

(4)压电及光学原料:如压电石英、光学石英、冰洲石、和粘土等。

(5)工业制造业原料:如石墨、金刚石,云母、石棉、重晶石、刚玉等。

(6)化学工业原料:如磷灰石、磷块岩、黄铁矿、钾盐、岩盐、明矾石等。

(7)冶金辅助原料:如萤石、菱镁矿、耐火粘土等。

3、可燃有机矿产是指可为工业或民用提供能源的地下资源。

按产出状态可分为三类:(1)固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煤、油页岩、地蜡、地沥青等。

(2)液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石油。

(3)气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天然气等。

4、地下水资源包括地下饮用水、技术用水、矿泉水、地下热水和卤水等。

(二)同生矿床和后生矿床1、同生矿床是指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

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矿床,由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岩浆矿床等。

2、后生矿床指矿体的形成明显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

例如某些热液矿床,其矿脉切穿围岩,其形成时间明显晚于围岩。

(三)矿体的形状和产状矿体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开采和利用的对象。

一个矿体往往是由多个矿体组成,矿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产状。

1、矿体的形状按矿体在三度空间长度比例的不同,可将矿体的形状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1)等轴状矿体:指三轴在三度空间大致均衡延伸的矿体。

按其规模又有不同各称,例如直径数十米以上的称矿瘤;直径只有只米的称矿巢;直径更小的称矿囊或矿华袋等。

这种矿体在宝玉石矿床中也较为常见。

(2)板块矿体:是指主要呈二维延伸的矿体。

又有两种基本类型:矿层:是指沉积堆积作用形成的板块矿体。

宝玉石矿床中的砂矿、残坡积矿床可呈这种类种产出。

矿脉:是指产于各种岩石裂隙中的脉状矿体,属典型的后成矿床。

宝玉石矿床呈这种形式产出和矿体较多。

(3)柱状矿体:是指一个方面延伸较大、而其它两个方面延伸较小的矿体类型。

金刚石矿体常呈这种形状产出。

2、矿体的产状指矿体产出的空间位置和地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矿体的空间位置。

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

(2)矿体的埋藏情况。

是露出地表(露天矿)或埋于地下(隐伏矿)。

(3)矿体与岩浆岩的关系。

(4)矿体与围岩的关系。

(5)矿体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四)围岩和母岩1、围岩指矿体周围的岩石。

由于矿床成因的复杂性,因而矿体与围岩的关系也变化多端。

2、母岩指在矿床形成过程中,为成矿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与矿体的空间上、时间上、主要在成因上存在密切的联系。

(五)矿石和脉石1、矿石是指从矿床中开采出来的,能从中提出有用组份(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

矿体一般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部分组成。

矿体矿物是指可被利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如红宝石矿床中的刚玉;脉石矿物是指不能被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如红宝石矿床中的石英、云母等。

2、脉石一般泛指矿体中的无用物质,包括围岩的碎块、夹石、的脉石矿物。

它们通常在矿床开采过程中被废弃掉。

(六)矿石的构造和结构1、矿石的构造:是指组成矿石的矿物结合体的特点,即矿物集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等所反映出来的形态特征。

如玛瑙的条带状构造等。

矿石的构造主要靠肉眼观察。

2、结构是指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特点,即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等所反映出来的形态特征。

如翡翠常的粒状镶嵌结构等。

矿石的结构主要靠镜下观察。

(七)矿石的品级和品位1、品位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称为品位。

例如泰国蓝宝石矿床一吨土中所含蓝宝石大约为4克(20克拉),则我们就说,泰国蓝宝石矿床的品位为4克/吨。

品位越高,矿体的价值越高。

在具体勘探过程中,我们还经常使用边界品位和工业品位两个名词。

边界品位是用来划分矿体与非矿体的最低品位,即超过这个品位是矿体,达不到这个品位值不是矿体。

边界品位值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对矿产品不断的追求而不断变化的。

工业品位是指在当前科学技术及经济条件下能供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

只有矿段或矿体达到工业品位才能作为工业储量,被设计和开采。

2、品级主要根据矿石的品位和有益、有害组成的含量来确定。

矿石的品位越高,有益组分含量越高,有害组分含量越低,矿石的品级就越高。

(八)决定矿床工业价值的因素决定矿床工业价值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因素有下列三个:1、矿床本身的特征和性质包括矿体的形态、产状和储量,矿石的质量(品位、品级),矿石综合利用价值和矿床开采、选矿、冶炼技术条件等。

对宝玉石等非金属矿床,则不仅要注意矿床的储量和品位,而且要注意有用矿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工艺技术特点。

2、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对矿产的要求主要包括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计划中对各类矿产的需求量,矿床的地理分布,该地区的发展远景计划等。

对宝石矿床则主要考虑市场的需求,所能创造的经济效益等。

3、矿区的经济因素如劳力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交通运输以及粮食、劳动力供应等。

(九)矿床成因类型和工业类型1、矿床成因类型是指按照矿床的形成作用和成因划分的矿床类型,如伟晶矿床、热液矿床、沉积矿床、风化矿床、变质矿床等。

2、矿床工业类型是在矿床成因类型基础上,从工业利用的角度来进行划分的类型。

二、成矿作用总论(一)元素的富集和成矿元素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含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在地球各种内部或外部力量的作用下,总处于来断变化的运动变化之中。

运动变化的结果,或导致元素分散,或是导致元素集中。

元素这种运动变化和迁移的过程,称为元素的迁移。

可以说,没有元素的迁移,就没有成矿作用发生。

即元素必须通过一定的地质作用发生迁移,并富集达到能成为矿床的程度,才能成为矿床。

元素迁移富集的程度可用浓度系数表示。

所谓浓度系数是该元素矿床工业品位与其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的比值,便如铁的地壳平含量为 5.8%,工业品位为30%,则浓度系数为5,即说明铁要富集5倍以上,才能成为矿床;又如铜,地壳平均含量为0.006%,工业品位为0.5%,必须富集80倍以上才能成为矿床;又如金,地壳平均含量为4×10-7%,工业品位为0.001%,浓集系数为2500,即需富集2500倍才能成为矿床。

上述举例也说明,各种元素富集成矿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浓度系数越大,成矿越难。

在自然界中,元素聚合形成矿石矿物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的作用如下:1、结晶作用按性质和特征又分为:(1)岩浆结晶作用:岩浆是一种以硅酸盐为主的熔融体。

当岩浆冷凝到一定程度时,达到了其中某一些矿物的饱和点,矿物就从岩晶中结晶出来,矿物高度集中形成矿床。

如金刚石、磷灰石、铬铁矿、钛铁矿等就是岩浆结晶作用形成的。

(2)凝华作用:岩浆的热能使一些易挥发物质气化,并沿着裂隙逸散,它们沿火山口、喷气孔或者浅成侵入体周围,直接结晶形成凝华物。

如火山口附近的自然流,玛瑙也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

(3)蒸发作用:在天然盐池中,由于海水来断蒸发,盐不断浓缩,并最终结晶出来形成矿床。

2、化学作用通过化学反应而生成矿石矿物,导致元素集中。

主要的作用有:(1)化合作用:化合作用发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

(2)胶体化作用:如高岭土吸收溶液中的铜,形成硅孔雀石等。

(3)生物化学作用:如礁灰岩即就是又各种造礁生物通过生物化学作用而形成。

3、交代作用实际上也是一种化学作用。

但它是特指溶液与岩石在接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组分代入和另一些组分代出的地球化学作用。

这种作用广泛发生于岩浆岩与围岩相接触的地带。

宝玉石中许多矿床的形成与此相关,如矽卡岩型红宝石矿床,石榴石矿床等。

4、离子交换作用这种作用在内生和外生作用中均广泛存在,在宝玉石矿床成作中也占显著地位。

5、类质同象置换作用是指矿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被性质相同的另一种或多种元素置换,而矿的结晶学性质未发生变化,仅某些物理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类质同象置换作用在宝玉石矿床形成中至关重要,对大多数宝玉石矿床而言,没有类质同象置换,就没有这类矿床的形成。

例如红宝石,其矿物是刚玉,仅其中铝被铬类质同象置换而使其成为红宝石。

若没有该作用,则仅为无色刚玉,没有宝石学价值。

(二)成矿作用成矿作用是指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元素地壳和上地幔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富集形成矿床的作用,它是地质作用的一部分。

按作用的性质和能量来源,可将成矿作用划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和变质成矿作用三大类。

1、内生成矿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作用导致形成各种矿床的地质作用。

地球内部能的来源有多种方式,如放射性元素蜕变能、岩浆热能、在地球重力场中物质调整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等。

内生成矿作用按其物理化学条件不同,可分为岩浆成矿作用、伟晶成矿作用、接触交代成矿作用和热液成矿作用等。

2、外生成矿作用主要是在太阳能影响下,在岩石圈上部、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导致元素集中,从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外生成矿作用可分为风化成矿作用和沉积成矿作用两大类。

外生成矿作用对宝石矿床而言,意义十分重大。

3、变质成矿作用在内生作用和外生作用中形成的岩石或矿床,由于地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温度、压力的变化,并有其它气液的参加,造成它们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经及结构构造等都要发生改变,造成元素集中,形成矿床的过程。

许多玉石矿床就是变质作用的产物。

变质成矿作用按其产生的地质环境不同,可分为接触变质成矿作用、区域变质成矿作用和混合岩化成矿作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