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年语文高考题及答案
天津历年语文高考题及答案

天津历年语文高考题及答案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本是诗书礼仪之邦t重视读书的历史十分悠久。
早在用朝,国家就设有图书馆,当时称“藏室”,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名闻古今中外的古代哲学家老子就是看守藏室的史官。
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特别是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尤其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
人们每每谈到阅读,往往立刻会想到个人的学习和修养。
古往今来,我们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俯拾皆是,最为深入人心的还是那些关于“读书改变命运”一类的名言,譬如“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等。
一周恩来青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位中国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使命感。
…阅读目的的崇高价值决定了读者将付出艰辛努力。
于是就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一不知勤学旱,白首方悔读书迟”一类劝读诗,以及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一类勤学苦读故事,这些故事称得上启人心智、鼓舞精神。
至于做研究的专业人士,更是对清未大学者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有真切同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表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
诚然,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并不是为了改变命运,也不都要“望断天涯路”,不少人是作为道德传承而读书,更有不少人为个人修养而读书,还有的只是以读书为人生乐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为读书而读书。
上述关于阅读的目的,大致可以分威两类,一为学以致用,二为学以修为;前者强调实际效用,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取的动力,后者注重审美愉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这两类阅读的目的建构了我们民族的主要传统。
其实,从阅读的发生发展过程采看,这两大传统并非泾渭分明,阅读可以同时具有传递知识信息、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语言文字运用)汇编(附答案)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语言文字运用)汇编一、(2023ꞏ天津卷ꞏ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乐,充满奇情幻想,它对人类来说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
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说有“绕梁三日”之感。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诗和音乐结合的盛况,表现在诗被谱之以曲,可以随处演奏咏唱;也表现在音乐已成为诗人们创作诗歌时喜爱的(),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美结合得很好的作品。
其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不仅表现了无比美妙的音乐世界,而且也体现了令人惊叹的音乐美,堪称精品中的精品,被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这些作品把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白居易描摹形象,严格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全部运用人们生活中()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李贺则运用了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足使鬼泣,极其浪漫;而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音乐效果,既不乏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又让人虽感到奇险而不觉得怪诞。
清代方扶南评价这三首诗说:“__________。
”这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恰好说明了这三首诗在音乐描写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取材于郑喜林文章)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题材司空见惯渲染 B.题材触手可及浸染C.体裁司空见惯浸染 D.体裁触手可及渲染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惊天,白足以泣鬼B.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惊天C.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D.韩足以泣鬼,李足以移人,白足以惊天3.文章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B.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2024年天津高考语文试卷

高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基础1.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②军队驻扎一个月,没有动过群众的一针一线。
③他的日历上是工作,工作,工作,从来没有节假日。
2.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A.曹禺——《雷雨》——周冲B.海明威——《老人与海》——桑地亚哥C.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D.施耐庵——《水浒传》——冷子兴3.仿照示例,运用所给三组材料仿写三个句子,要求逻辑严密,语意连贯,信息完整,句式一致,并与所给示例构成一组排比句。
示例:卧冰求鲤,叨陪鲤对,敬养母聆父训,中国人向来都不缺乏孝顺意识。
第一组:诚信建功抗争第二组:诛暴秦御外侮轻生死重然诺持金戈破巨浪第三组:立木取信闻鸡起舞军民抗倭尾生抱柱破釜沉舟击楫中流A.①借代②夸张③排比 B.①比喻②夸张③排比C.①借代②比喻③反复 D.①比喻②借代③反复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及乐曲与你之间的故事,如《童年》让你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②不管你什么年龄,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重新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会触动你那颗敏感的心,引起你久久的怀念。
③这些故事包括乐曲本身的故事,如《月光曲》与贝多芬、《二泉映月》与阿炳。
④感人的乐曲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
⑤想一想,哪一首最让你怀念,哪一支曲子最让你浮想联翩,由此你联想起怎样的故事。
A.②④①⑤③ B.②④⑤①③C.④②⑤③① D.④②①③⑤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
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
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
天津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天津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而语文作为高考的一科,对于提升综合素质和考试成绩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题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是需要考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道大题。
下面我们以去年的天津高考语文真题为例,来进行解析。
文本:我所认识的鲁迅,是一个既有过人才华,又忍辱负重又顶天立地的人。
正因为有这样的品质,他的生活曾经历了磨难,同时也绽放着光彩和希望。
1.题目:下面对于鲁迅评价符合原文的是?A. 他是一个天才,却没有经历过磨难B. 他忍辱负重却没有自尊心C. 他才华横溢光彩夺目D. 他的生活充满挫折和无助答案解析:根据原文可知,鲁迅是一个有过人才华、忍辱负重、顶天立地的人,而且生活曾经历了磨难,所以选项C和D是正确的。
选项A和B与原文内容不符。
二、作文题作文题是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一道较难的题目。
以下是天津某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尊重劳动,珍惜付出》。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以尊重劳动和珍惜付出为话题,进行写作。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篇作文的解析。
作文范文:劳动是人类的本质,付出是成功的关键。
在我们寻找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劳动,珍惜付出。
尊重劳动,首先体现在尊重他人的劳动。
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大家庭,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对待他人的劳动成果和付出。
我们不应该看不起任何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每个人的辛勤工作都应该得到尊重。
珍惜付出,意味着我们应该懂得珍惜自己的付出。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目标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这时候,我们不应该灰心丧气,而是要坚持努力,相信自己的付出终将得到回报。
总之,尊重劳动,珍惜付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
只有当我们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自己的付出,我们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语法填空题语法填空题是考察学生对于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一种题型。
2024年天津语文高考试题

选择题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脍灸人口B. 舶来品C. 渲泄情绪D. 独劈蹊径(正确答案:B)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深入浅出,让在场的听众都如坐针毡。
B.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令人叹为观止。
(正确答案)C. 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总是敷衍了事,让人无可奈何。
D. 这场音乐会的票价高昂,让人望而却步,但场内却座无虚席。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罗贯中。
B.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C.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纪实小说。
D.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正确答案)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B. 能否坚持体育锻炼,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C.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语言流畅,深受读者喜爱。
(正确答案)D.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们纷纷参与,热情很高涨,气氛很活跃。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你吃饭了吗?”妈妈问,“还没吃呢。
”我回答道。
B. 他喜欢的书有:《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C. “到底去不去呢?”我犹豫不决,心里七上八下的。
D. 这个地方,春天花儿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果实累累;冬天白雪皑皑。
(正确答案:A)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弱冠”指的是男子二十岁,这时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B. “谥号”是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
C. “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 “三甲”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指的是殿试后录取进士的第三等。
(正确答案)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他笑得像朵花一样。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 “这难道不是真的吗?”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天津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天津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以下是一些天津地区历年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的汇总)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阅读下列短文,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短文一恐龙的秘密恐龙是地球上的“物种霸主”,它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时间比人类长很多。
据科学家推测,恐龙起源于距今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它们一直生活到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那么,恐龙的生活方式和特点是怎样的呢?首先,恐龙是爬行动物,它们有四只脚,体形庞大,许多恐龙的长度超过了100米。
因此,它们在行走时需要四肢支撑和波动各个节段的身体。
其次,恐龙的牙齿形状各异,不同的恐龙根据自身食性演化出了各自独特的牙齿结构。
有些恐龙长着利齿,适合咬食植物和小型动物,而有些则长着锯齿状的牙齿,适合撕咬食物。
此外,恐龙的眼睛和耳朵都比较大,它们的视觉和听觉相对敏锐,能及时察觉周围的危险。
古生物学家对恐龙的生活方式也做了一些推测。
通过化石发现,恐龙的足迹遍布各个地方,推测它们是以群体方式活动的,可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此外,由于恐龙的大部分化石是在河流旁边发现的,使得科学家推测它们在水域附近生活并取食。
不过,这些只是一些推测,目前对恐龙的了解还有待更多的科学研究。
1. 恐龙可能在行走时需要依靠什么运动方式?A. 动蛙泳B. 四肢支撑和波动各个节段的身体C. 直立行走D. 用两肢支撑身体前进2. 恐龙的牙齿形状为什么各异?A. 恐龙的牙齿结构与它们的食性有关B. 恐龙进化的结果C. 恐龙是杂食动物,所以牙齿有多种形状D. 恐龙的牙齿与其体型有关3. 恐龙的眼睛和耳朵的特点是什么?A. 大B. 小C. 锋利D. 尖4. 根据化石发现,古生物学家推测恐龙可能是以什么方式活动的?A. 分散活动B. 独自活动C. 群体活动D. 依靠其他动物的帮助活动5. 科学家通过什么发现了恐龙可能生活在水域附近?A. 化石的大小B. 化石的种类C. 化石的位置D. 化石的颜色答案:B、A、A、C、C短文二文明古国:埃及埃及是古代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其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众多的世界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历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天津卷)参考答案

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A项,偌( ruò)大;B项,发轫(rèn),烘焙(bèi);C项,“契(qì)合。
2.【答案】B【解析】A项,“膏梁”应为“膏粱”,“豆寇年华”应为“豆蔻年华”;C项,“磨肩接踵”应为“摩肩接踵”;D项,“开城布公”应为“开诚布公”。
3.【答案】C【解析】“崇敬”指推崇尊敬。
一般指对人或事物的敬仰。
“尊崇”指尊敬推崇。
对象一般为人。
这里对象为“图书馆”,应用“崇敬”。
“望而生畏”指看见了就害怕。
“敬而远之”指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
根据句意,只能用后者。
最后两空,“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关系,“不应是……而应是……”表并列关系。
句中显然表达的是并列关系,只能用“不应是……而应是……”。
4.【答案】B【解析】 A项,语意重复,“尤其”与“更”二者只能保留其一。
C项,搭配不当,“执行……工作”不搭配,可将“工作”改为“任务”D项,句式杂糅,应改为“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高鹗续作这一说法”,或“现在大家一般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5.【答案】A【解析】B项,“常人之心,年月可现”与后面的内容构成并列,其后应用分号。
C项,用了省略号,就不能再用“等等”。
D项,大并列与小并列中间的标点运用不当,可将“小到家庭”后的顿号改为逗号。
6.【答案】C【解析】A项,所叙述的内容于文无据。
B项,“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于文无据,“为大众建构生活的幻象”的是偶像而不是“微博粉丝”。
D项,“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错,原文说的是“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7.【答案】B【解析】“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只是“微博粉丝”的特点。
8.【答案】D【解析】“微博粉丝”与传统的“粉丝”的区别是:“微博粉丝”可以在微博上与偶像“互动”。
“到某明星的音乐新专辑发布会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并不属于这一区别,因此D项的推断是不成立的。
天津高考语文试卷2024

天津高考语文试卷2024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美丽B. 漂亮C. 骄阳似火D. 迫不急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首诗的作者是:A. 李白B. 杜甫C. 孟浩然D. 王维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淹没(mò)跳跃(yuè)B. 镜子(jìng)高兴(xìng)C. 长大(cháng)弯曲(qū)D. 睡觉(jiào)暖和(hé)“水滴石穿”这个成语告诉我们:A. 水滴很厉害,能穿透石头B. 做事要持之以恒,才能成功C. 石头很容易被水滴穿透D. 水滴和石头是好朋友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你吃过饭了吗”小明问B. “你吃过饭了吗,”小明说。
C. “你吃过饭了吗?”小明问。
D. 你吃过饭了吗小明说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____,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句诗出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五湖四海”中,“五湖”指的是_____、太湖、巢湖、洪泽湖、洞庭湖。
《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
“亡羊补牢”中,“亡”的意思是_____。
写出含有“月”字的连续两句古诗:,。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句话出自《刻舟求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仗势欺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的“万水千山”是泛指,形容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这句诗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四、默写题(共10分)默写《静夜思》全诗。
(5分)默写《春晓》的前两句。
(5分)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30分)五、课内阅读(共15分)(阅读材料略,假设为《富饶的西沙群岛》节选)西沙群岛一带海水呈现出哪些颜色?为什么会有这些颜色?(5分)文中提到了哪些海洋生物?请列举至少三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历年语文高考题及答案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本是诗书礼仪之邦t重视读书的历史十分悠久。
早在用朝,国家就设有图书馆,当时称“藏室”,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名闻古今中外的古代哲学家老子就是看守藏室的史官。
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特别是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尤其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
人们每每谈到阅读,往往立刻会想到个人的学习和修养。
古往今来,我们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俯拾皆是,最为深入人心的还是那些关于“读书改变命运”一类的名言,譬如“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等。
一周恩来青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位中国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使命感。
…阅读目的的崇高价值决定了读者将付出艰辛努力。
于是就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一不知勤学旱,白首方悔读书迟”一类劝读诗,以及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一类勤学苦读故事,这些故事称得上启人心智、鼓舞精神。
至于做研究的专业人士,更是对清未大学者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有真切同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表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
诚然,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并不是为了改变命运,也不都要“望断天涯路”,不少人是作为道德传承而读书,更有不少人为个人修养而读书,还有的只是以读书为人生乐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为读书而读书。
上述关于阅读的目的,大致可以分威两类,一为学以致用,二为学以修为;前者强调实际效用,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取的动力,后者注重审美愉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这两类阅读的目的建构了我们民族的主要传统。
其实,从阅读的发生发展过程采看,这两大传统并非泾渭分明,阅读可以同时具有传递知识信息、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
在~-春秋时期,社会阅读、教育就同时体现了阅读的两大传统。
孔子在教育上的“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和学术上的“六艺之学”(《诗》《书》《礼》《乐》《易》《春秋》),非常显然是实用与修养功能并存。
直到汉代被尊儒术,官员进阶需要对儒术有所研读,这时候功利性阅读才逐渐浮动于朝野。
到了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为官场人才选拔设计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的制度,学以致用阅读、专业性阅读、功利性阅读、应试性阅读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学习赶考成了知识分子阅读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尽管其间也有居于科举“官学”、“私学”之外的书院教育,主张以德为先、格物致知,但学以修为的阅读传统始终未能成为大多数学子读书学习的主流。
直到当代,应试教育仍然是其最终归宿。
此外,社会的价值取向,也过分地强调功利实效、精英目标。
功利性阅读的教育目的,加上相对呆板的阅读教育方法设计,应试与成功就变成了阅读者、受教育者的唯一任务,他们是否在学习、考试的同时达到修身的目的,通常不在考量范围,因而许多时候这种阅读几乎与精神、灵魂无关。
(摘自《新华文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重视读书的历史很悠久,我们的祖先在周朝的时候,就设有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的“藏室”,老子还担任过看守藏室的史官。
B.中华民族是诗书礼仪之邦,早在春秋时期,那时诸子百家争鸣,尤其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更是我国很早就有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的有力证明。
c.中华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虽然从古至今一直很多,但人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学而优则仕”这一类关于“读书改变命运”的名言。
D.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其中既有执着追求和刻苦钻研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这些引起做研究的专业人士的同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与一般读书人“十年寒窟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之类的想法不同,他的这句名言说出了他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B.虽然阅读或许能够改变命运,但是其过程是艰辛的,而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一类的故事就具有启人心智、鼓舞精神的激励作用。
c.不少人选择读书,不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也不是为了刻苦钻研去搞学术研究,而是为了道德传承或个人修养而读书,当然还有人只是为读书而读书。
D.阅读的目的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可以大致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强调实际效用的学以致用,二是注重审美愉悦的学以修为,两者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阅读的目的不同,所获得的效果也不相同。
在先秦春秋时期,社会阅读和教育就同时具有传递知识信息、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
B.孔子的“六艺之教”和“六艺之学”说明阅读的学以致用和学以修为这两大目的并不矛盾,相反,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人的提高和社会进步。
C.功利性阅读并非与生俱来,随着汉代官员晋升官阶对儒术提出要求,功利性阅读才逐渐浮动于朝野,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学习赶考成为知识分子阅读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D.当代的应试教育注重功利性阅读,在这种教育体系中,阅读者、受教育者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应试与成功,他们的阅读许多时候也几乎与精神、灵魂无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
少豪荡,有膂力,形质魁岸,善骑射。
节帅高继冲欲召至帐下,汉不往。
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累迁内殿直都知。
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
刘继元降,以所部安抚城中。
师还,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三迁右班都虞候、领涿州刺史。
雍熙中,改马步军都军头。
端拱初,出为宾州团练使,历冀、贝二州部署,徙天雄军。
二年,入为侍卫马军都虞候、领洮州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
契丹南侵,汉忠合诸军击败之,斩馘甚众。
真宗即位,自中山召归。
俄复出为高阳关都部署,进领威塞军节度。
成平三年,又为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兼安抚使,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改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路都排阵使。
契丹掠中山,汉忠率诸将阵于野,契丹遁,追斩甚众,获其贵将。
加殿前副都指挥使,改领保静军节度。
五年,罢西面经略使,命汉忠为邻宁、环庆两路都部署,李允正、宋沆为钤辖,领戍兵二万五千人,委汉忠分道控制。
数月召还,坐违诏无功,责为左屯卫上将军、出知襄州,常奉外增岁给钱二百万。
未上道,暴得疾卒。
赠太尉,以其长子内殿崇班从吉为阁门祗候,次子从政、从益为左右侍禁。
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日:“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
”故所部无益。
性刚果,不务小节,轻财乐施。
好读书,颇能诗,喜儒士,待宾佐有礼,名称甚茂,以是自矜尚,群帅不悦。
(节选自《宋史·王汉忠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B.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C.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D.园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汉忠身材出众,年少豪放不羁。
他膂力甚强,身形魁梧高大,面对高继冲的征召,他却不肯前往应召,最后因为斗殴杀人而跑到京城。
B.王汉忠作战勇敢,得到皇帝赏识。
他在攻打太原的战斗中,受伤不下火线,受到太宗皇帝的赏识,皇上将其由内殿直都知升为东西班指挥使。
C.王汉忠受到重任,英勇抗击契丹。
他在两次抗击契丹入侵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杀敌甚多,并在第二次战斗中,活捉了契丹地位显要的将领。
D.王汉忠爱好读书,军队纪律严明,他爱好读书,喜欢读书人,并且还能作诗,但是因为对待将士们要求严格,所以将领们都不太喜欢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
(2)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日:“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水边偶题罗隐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
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
③浆邑先生:庄子。
8.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常常会导致一个国家灭亡的两句是“,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两句,正面描写琵琶士在我们的再三邀请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神态。
(3)辛弃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方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老鲁汪曾棋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
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
想,大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
再过几天,我们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藿菜的嫩头。
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芰了一下。
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
这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