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生长时期》教案

合集下载

幼儿园生物教案:《了解小动物的生长过程》

幼儿园生物教案:《了解小动物的生长过程》

幼儿园生物教案:《了解小动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小动物的生长过程一、引言在幼儿园的生物教学中,了解小动物的生长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通过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和变化,可以让幼儿们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关注。

本文将分享一份针对幼儿园生物教学的教案,帮助教师们组织课堂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小动物的生长过程来探索生命奥秘。

二、目标与任务1. 目标:通过该教案设计,使幼儿能够了解小动物如何从出生到成长,并能够简单描述它们不同阶段形态上的变化。

2. 任务:a. 学习观察记录: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b. 了解小动物的基本生存需求:食物、水和适宜的环境。

c. 描述观察结果:运用简单形容词描绘不同阶段小动物外貌上的变化。

三、教学活动设计1. 生活经历分享(5分钟)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向幼儿们询问他们是否养过小动物。

鼓励幼儿们分享自己的宠物或家中小动物的经历,比如他们是如何来到家中的,它们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变化等。

2. 观察并记录(15分钟)a. 准备几只小动物,如蚕宝宝、蝌蚪、小鸡等,并将它们放在合适的容器中供幼儿观察。

b.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这些小动物,并帮助他们记录下观察到的变化。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问题指导观察,比如:你看到了什么变化?这个动物的身体是怎样改变的?3. 分享观察结果(10分钟)让每位幼儿分别介绍他们观察到的变化,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留意到的不同之处。

鼓励幼儿用简单形容词来描绘小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外貌上的变化。

4. 小组探究活动(20分钟)分成小组,请每个小组从教师提供的小动物中选取一个,观察该动物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其变化。

然后,请他们利用图片、贴纸、玩具等材料制作一个小展板,展示这只小动物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

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并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

5. 总结(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们回顾探究活动并总结各类小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需求,强调食物、水和适宜的环境对于小动物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动物生长的时期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动物生长的时期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动物生长的时期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生长时期。

2. 培养学生对不同动物的兴趣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3. 增加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同动物的生长时期。

2. 动物生长过程中的需求和变化。

3. 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 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不同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环境。

2. 引发问题:动物是怎么长大的?不同的动物有什么样的生长时期?步骤二:知识讲解1. 介绍不同动物的生长时期,如昆虫的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鸟类的卵期、雏鸟期和成鸟期等。

2. 讲解动物生长过程中的需求和变化,如幼崽需要母亲的喂养和保护;幼虫需要适合的食物和温度等。

3. 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方式展示不同动物的生长过程和变化。

步骤三:实践探究1. 分小组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动物,了解这种动物的生长时期和生长过程中的需求和变化。

2. 要求学生用图表或文字记录他们的研究结果。

3. 学生之间交流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步骤四:总结归纳1. 组织学生总结不同动物的生长时期和生长过程中的需求和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和人类的生长过程有何相似之处?有何差异?3. 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总结出一些结论。

步骤五:作业布置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自己选择的一个动物为主题,写一篇关于该动物生长时期和生长过程的文章。

2. 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和排版,可以加入自己观察和研究的结果。

3. 鼓励学生多使用描写性的词语,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实践报告和作业文章。

2. 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前往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地参观,观察和学习动物的生长过程。

2. 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科普活动,如动物生长展览、演讲比赛等。

3.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选择一种特殊动物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六、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2. 教学过程中是否使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实践探究等?3. 学生是否有效地运用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和总结?4. 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否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注:文档为助理根据标题生成,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

初中生物动物的成长教案

初中生物动物的成长教案

初中生物动物的成长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认识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和特点。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让学生回答问题“你知道动物是如何成长的吗?”
2. 展示不同动物的生长发育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学习(15分钟)
1. 介绍动物的生命周期:从生长、发育、成熟到衰老、死亡的整个过程。

2. 讲解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及特点:比如青蛙、蝴蝶、狗等动物的发育过程。

3. 与学生讨论人类与动物的生命周期有何异同之处。

三、实践(15分钟)
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通过图片或绘画的形式展示该动物的生命周期。

2.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研究的动物生命周期和特点。

四、总结(5分钟)
1. 回顾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及不同动物的特点。

2. 强调生命的可贵,要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五、作业(5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家养的宠物或邻居养的动物,写一篇日记描述该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而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1.3动物的生长时期第一课时

1.3动物的生长时期第一课时


成虫 生殖
死亡
受精卵
若虫
成 虫 生殖
死亡
出生
生长发育
生殖
死亡
• 作业本 • 预习下一课
第3节 动物的生长时期 第3节 动物的生长时期
回忆人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生长时期?
婴幼儿期→ 少年期→ 青春期→ 成年期→ 老年期
动物的生长时期有哪些?都一样吗?
青蛙的生长和发育
问题:青蛙的生长和发育要经历哪些阶段?
青蛙的生长和发育
成蛙
受精卵
胚胎
蝌蚪
幼蛙
对上图青蛙的生长和发育的顺序进行填图
青蛙的生长时期:
幼虫


幼虫
问题: 1、青蛙和家蚕的一生都要经历哪些共同的阶 段呢? 出生 生长发育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
生殖 死亡 ———、————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的时间就是动 物的寿命。
生命就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进行中使生命代代相传种族得以 延续
2、为什么动物的种类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 亡而灭绝?
因为动物具有生殖现象。动物的新个体都是通 过生殖产生的
气候、食物、敌害等生活环境因素的 变化对动物的寿命会有较大的影响。
剑竹枯死——大熊猫死亡
水体污染——鱼类死亡
人、青蛙、蚕和蝗虫的一生都要经历哪些阶段?
受精卵 婴儿 幼儿 儿童 青春期 …… 死亡
生殖 受精卵 胚胎 蝌蚪 幼蛙 成蛙 生殖 受精卵 幼虫 死亡
死亡或 冬眠
死亡
成蛙
生 殖
受精卵
出生
幼蛙 胚胎
蝌蚪
生长发育
比一比,赛一赛:
用你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片,分析蝌蚪和成蛙 有哪些不同。

《青蛙的生长过程》》幼儿园活动教案

《青蛙的生长过程》》幼儿园活动教案

《青蛙的生长过程》》幼儿园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幼儿园动物生长主题的教材,具体章节为《青蛙的生长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描述,向孩子们展示了青蛙从卵到成蛙的生长过程。

内容包括青蛙的孵化、蝌蚪阶段、变态发育、成蛙特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增长见识。

2. 培养孩子们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孩子们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其特点。

难点:理解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青蛙生长过程图片、实物模型等。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青蛙的生长过程视频,让孩子们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2. 图片观察:展示青蛙生长过程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每个阶段的特点。

3. 实物模型:拿出青蛙实物模型,让孩子们触摸和观察,加深对青蛙生长过程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青蛙生长过程中最神奇的部分。

5. 讲解与解答:讲解青蛙的孵化、蝌蚪阶段、变态发育、成蛙特征等知识点,解答孩子们的问题。

6. 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用彩纸、剪刀等制作青蛙生长过程的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青蛙的生长过程1. 孵化2. 蝌蚪阶段3. 变态发育4. 成蛙特征七、作业设计1. 画出青蛙的生长过程。

答案:画出青蛙从卵到成蛙的生长过程,包括孵化、蝌蚪阶段、变态发育、成蛙特征等。

2. 描述一下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答案: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包括从孵化出的卵到蝌蚪,再到幼蛙,发育成成蛙。

在这个过程中,青蛙的外形和内部结构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图片观察、实物模型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青蛙的生长过程。

在实践活动环节,孩子们积极参与,制作了青蛙生长过程的模型,提高了动手能力。

总体来说,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动物的生长时期(教案)

动物的生长时期(教案)

浙教科学七年级下册动物的生长时期第1课时教学设计
(2)蝗虫的生长时期
与家蚕不同,蝗虫、蟋蟀、蝼蛄、臭虫、螳螂等昆虫的一生只经过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不经历蛹期。

动画:蝗虫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特征
生长时

受精卵在土中产卵
幼虫翅发育不全,不能飞行
成虫幼虫经过蜕皮后形成成虫,成虫能飞行蜻蜓的发育也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视频:蝉的不完全变态发育
思考与讨论
青蛙、家蚕和蝗虫等的一生分别要经历哪些阶段?有何共同特征?
【青蛙和家蚕的一生,都要经历受精卵、幼体(或幼虫)和成体(或成虫);共同特征是它们的幼体(或幼虫)和成体(或成虫)的形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往往有较大的变化。


(2)动物的寿命
动物的生长时期所经历的时间就是动物的寿命。

你知道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动物是什么?世界上寿命最短的动物是什么?
【海龟蜉蝣】
(3)影响动物寿命的因素
动物的寿命受气候、食物、敌害等生活环境因素
(1)图中B和D分别表示受精卵期和蛹期。

(2)由B→C→D→A的发育过程称完全变态发育,属于这种发育过程的昆虫有(举两例)苍蝇、蝴蝶等。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了解动物的生长变化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了解动物的生长变化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了解动物的生长变化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问好。

2.布置任务: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大家准备好了吗?二、热身活动(10分钟)1.老师出示动物图片,让学生说出动物的名称。

2.老师讲解:其实,这些动物不是一开始就是长成这个样子的,它们也是慢慢长大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探究环节(30分钟)1.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生长变化的表格,然后分别拿出青蛙、毛虫、蝴蝶、小鸟等模型,让学生观察动物的生长变化。

2.通过观察动物的生长变化,让学生了解动物生长的基本原理,明白一些生命现象的发生是有其规律性可循的,例如:小鸟从蛋里出来变成小鸟、毛虫变成蝴蝶等。

3.问答环节,让学生口头表达它们看到的动物的变化过程。

四、总结(5分钟)1.请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学习了动物的哪些生长变化?2.请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一张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的图,并写出自己的观察感受。

五、作业布置(5分钟)1.老师发放作业。

2.布置作业: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的图,并写出自己的观察感受。

请父母帮忙拍照,下个星期交作业。

教学方法:1.导入方法:性格开朗、幽默风趣。

2.热身活动:通过让学生说出动物的名字,增强学生对动物的认识。

3.探究环节:通过模型的观察,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4.总结:让学生总结自己所学,提高学生的反省意识。

教学手段:1.语言教授。

2.黑板悬挂式教学。

3.模型教学。

4.问答式教学。

5.作业教学。

教学资源:1.动物模型。

2.黑板。

3.作业本。

4.笔。

5.记忆卡片。

教学后记:借助这次教学活动,学生们不仅在观察和思考上得到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学生们更多地认识了动物的成长过程,这对他们今后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课《动物的生长变化》教案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课《动物的生长变化》教案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课《动物的生长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动物的生长变化》是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第二章第二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动物的生长变化,了解动物生命周期的基本特征。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动物的生长变化概述、不同动物的生长特点、影响动物生长的因素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动物的生长变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动物的基本特征,对于动物的生长变化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动物生长变化时,可能还缺乏系统的思考和方法指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的生长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动物的生长特点,掌握影响动物生长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动物的生长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动物的生长特点,掌握影响动物生长的因素。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动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分析讨论:教师学生分析讨论动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具体的动物生长变化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小组合作: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动物的生长变化图片和案例。

2.动物生长变化的视频材料:准备相关的动物生长变化的视频材料,用于辅助教学。

3.学习任务单:制定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动物的生长变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长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生长时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人、青蛙、蝗虫生命周期的共同性。

2、理解生命周期与生命代代相传的关系。

3、知道环境变化对动物寿命的影响,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人、青蛙、蝗虫生命周期的共同性
教学难点:
对生命周期的循环、生命代代相传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引课:你知道一只蝴蝶能活多久吗?一只海龟又能活多少年呢?(一只蝴蝶活不到1 年,
只有几个月,一只海龟能活上百年,据说能活175 年。

)动物的寿命有长有短,但最终都会死亡。

那么为什么地球上的动物不会灭绝呢?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2、人的生命周期:
人的生长过程:婴儿期T幼儿期儿童期T青春期T中年期T老年期
3、讨论:人类是通过什么方式使种族得以延续的?思考回答:
受精卵T婴儿T幼儿T儿童T青春T中年T老年T老年
4、讲述过渡:与人一样,各种动物也都有自己特有的生命运动和延续生命的方式。

那么它
们与人有没有共同点呢?又有哪些差异呢?我们知道青蛙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就能听到田
野里青蛙悠扬的鸣叫声。

如果你到池塘边去观察,可以看到许多不同生长时期的蛙。

5、填出不同生长时期的蛙的名称。

并填写青蛙的生长发育顺序
6、比较:在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各自的特点,你知道吗?用你已有的知识填表。

7、过渡:我们从每年的新闻联播得知:每年的夏季,特别是西北地区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蝗灾。

在我们的周围也能发现蝗虫,它生长在荒草地或庄稼地里,冬季你还可以地土里挖掘到蝗虫的卵块。

雌蝗虫每次产到向阳处受精卵有几十颗。

8、展示:图不同生长时期的蝗虫
1)卵T幼虫(若虫是蝗虫的幼虫。

它们要经过五次蜕皮后变为成虫)7成虫
2)其他例子:蟋蟀、蝼蛄
3)其他例子:蚊子、苍蝇、蚕
9、思考:
1)人、青蛙和蝗虫的一生都要经历哪些阶段?
2)为什么动物的种类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
10、讲解:生命周期的构成: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等阶段1)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等阶段的共同性。

2)构成动物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是指人、青蛙、蝗虫、一生的不同阶段,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个体。

否则,就不能使生命周期周而复始地进行,就不能使种族延续。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

2、了解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3、知道人衰老的实质和死亡的标志。

4、知道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增强尊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衰老和死亡的实质。

教学难点: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有性生殖:像人那样,通过精子和卵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受精方式:鱼类和两栖类是体外受精,昆虫、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是体内受精。

2、思考讨论:
1)体外受精的动物所形成的受精卵一般在什么环境中发育?
2)这两种受精方式哪一种更优越(有利于受精卵的形成)?
3、讲解: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联系动物的生活环境,能说出受精卵在水中发育,与体内受精相比,受精率要低的多,所以体外受精的一般是卵生的,通过产生大量的卵来保证卵的受精。

4、展示设问:不同种类的动物胚胎发育的方式也不一样。

卵生和胎生是两种主要胚胎发育方式,它们本质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哪里?
5、学生思考:联系生活,学生得出动物的胚胎发育的不同点:发育场所和营养来源,并分别说出具体的区别。

6、提问:你能举出常见的一些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吗?
7、学生举例:胎生有猫、狗等,卵生有鸡、鸟、鱼等。

8、展示提问:利用多媒体展示变形虫和水螅的生殖过程的录象和图片
9、得出结论:变形虫是分裂生殖;水螅是出芽生殖。

芽体从母体上脱落下来,可以长成新个体。

10、思考讨论:变形虫和水螅的生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与动物的有性生殖方式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11、学生比较:比较发现都是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没有涉及到精子和卵的受精过程,确认这种生
殖方式与有性生殖是不同的
12、无性生殖:像变形虫和水螅那样,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结合,直接由一个母体产生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13、小节:动物的生殖方式具有多样性,你能整理出,完成课本中框架图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