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重庆三峡博物馆古琴

重庆三峡博物馆古琴
重庆三峡博物馆珍藏的古琴有:
1.北宋“松石间意”琴:此琴长12
2.5厘米,肩宽20.7厘米,
造型简洁,是传统的仲尼式古琴。
琴以桐木为面,梓木为
底,金徽玉轸,玉制雁足,足见用料之考究。
琴名“松石间意”出自一个诗情画意的典故。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
博研究馆员黄小戎说,“宋史的《萧思话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太祖登钟山,路中休息的时候,在一个有山泉、
有石、有松树的地方,让琴师弹琴,然后说“相赏有松石间意也”。
意境非常好,画面感非常强。
所以,好多古琴
在给琴取名字的时候,都喜欢用这个名字——'松石间意'。
”
而让这张“松石间意”琴更弥足珍贵的,还在于琴底刻满的
铭文。
包含琴名在内,共有文字题刻12则,印章一个。
2.唐代“襄”琴、北宋“凤鸣”琴、明代潞王“中和”琴等:这些
古琴都是三峡博物馆珍藏的精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
价值。
其中,“襄”琴和“凤鸣”琴更是被誉为顶级至宝。
以上信息供参考。
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物介绍

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物介绍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巫山上宾楼附近,是中国规模最大、藏品丰富的一座博物馆,也是三峡文化的重要载体。
馆内陈列着众多珍贵的三峡文物,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三峡文化的宝贵机会。
下面将对中国三峡博物馆内的一些重要文物进行介绍。
首先是三峡博物馆最重要的展览之一,中国国宝级文物之一的“长江龙”。
这是一件汉代青铜器,代表了汉代晚期艺术的最高成就。
它长约40厘米,造型栩栩如生,昂首挺胸,栩栩如生地展示出龙的威严和神秘感。
这件青铜器被视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二件重要文物是清代的一件宫廷用瑰宝,巨型红木螺钿镂空板榻。
这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家具文物,为清代皇家家具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巨大且精雕细琢,全长约3.5米,宽1.86米,高1.2米,重约1200公斤。
整个床面雕有纹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一件兼具欣赏与实用价值的艺术珍品。
三峡博物馆还展示了许多与三峡有关的文物,如汉代青铜剑、唐代玉佩等。
这些文物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反映了古代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发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出土于三峡地区的竹简文物。
这些竹简经过专家的研究,揭示了古代三峡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农业生产和人文风貌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一批三峡地区的民间文艺作品,如山歌、竹编、蜡染、剪纸等。
这些民间艺术作品表达了三峡地区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生活态度。
这些作品既具有文化内涵,又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是了解三峡地区民俗文化的窗口。
除了以上介绍的文物,还有许多其他的展品,如陶俑、瓷器、书画等。
这些文物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和审美趣味,让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博物馆。
馆内展示的文物丰富多样,涵盖了三峡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和文化,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供研究和学习。
游三峡博物馆作文

游三峡博物馆作文•相关推荐大弧形,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弧形外墙上镶嵌着古朴的砂岩和清透的蓝色玻璃,看起来清新雅致。
博物馆正面右上方,有一个4米见方的巨大篆体印章,印章上刻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九个大字。
整座博物馆有四层楼,一楼到三楼是展厅,四楼是辅助用房。
我和外公先走进《壮丽三峡》展厅。
一进展厅,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三峡风光油画。
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
而我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
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同时在我耳边响起,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壮丽三峡。
对三峡不是很了解的我,观看了电视片,才知道了是经过几十亿年的海相沉积和陆地沉积,在地质运动作用下,才造就了如今长江三峡地区奇特的地貌景观和山川形胜。
我们上二楼参观了《远古巴渝》展厅。
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这里陈列着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
它主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最后,我们来到《抗战岁月》展厅。
展厅的核心部分是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展厅。
我坐在动感座椅上,忽然凄厉的警报声响起,天空黑压压的机群由远而近,随之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房屋倒塌、大火燃烧,人群开始奔逃。
在长达四年的轰炸中,日本帝国主义炸毁了无数的房屋,炸死无辜的中国人民,但是,他们炸不毁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在这个展厅里,我不仅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也感受到了抗战的艰难,与坚持不懈的信心。
游三峡博物馆作文篇2今天,我和奶奶在三爸,三妈的带领下参观了三峡博物馆,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在向我诉说着他们辉煌的历史,让我收获颇多。
三峡博物馆坐落在渝中区人民大礼堂的正对面的小山坡上。
站在人民广场上,向三峡博物馆望去,一个弯弯的月牙形建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恰似三峡大坝锁住了长江的滚滚洪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代官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代官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座以三峡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沙坪坝区陈家坪街道石井坡村。
博物馆馆藏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其中明代官印是馆藏中的一大亮点。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官印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代官印制造工艺精湛,刻印精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这些官印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更重要的是承载着官员的身份和权威,是明代官方文化的重要象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数量众多,种类繁多。
它们既有正式的官印,也有私人印章。
这些官印多为方形和圆形,由青铜制成,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
印面上刻有各种图案和文字,如龙纹、凤纹、云纹等,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明代官印的用途广泛,它们不仅用于官方文书的鉴定和盖章,还用于文人雅士的印章和收藏品。
许多明代文人和官员都有自己的官印,它们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文人风采的体现。
明代文人常常将自己的诗句或名言铭刻在印文上,以示自己的才华和学问。
明代官印的刻制工艺非常讲究,它们通常由名匠亲自刻制。
刻印官印需要具备扎实的刻印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还需要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技艺。
明代刻印匠人多以家族为单位,父子相承,代代相传。
他们的刻印技术独特,每一把官印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不仅展示了明代官印的独特风采,更重要的是展现了明代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通过观赏这些官印,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官员的身份和职位,感受到他们的权威和威严。
也可以从这些官印中感受到明代文人的才华和学识,触摸到他们凝结在官印上的智慧和情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通过展览和研究这些官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历史和文化,感受到古人智慧的传承和创造力的灵感。
也可以通过这些官印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重庆三峡博物馆文物介绍

重庆三峡博物馆文物介绍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超过17万件。
其中十大镇馆之宝是先由文史专家在馆藏17万件展品中选出29件文物,再由市民投票,最后由专家确定报政府部门审批通过的一级珍贵文物,具有重大考古影响,并为公众所熟知。
以下是其中部分文物的介绍:
- 乌杨汉阙:汉代文物,雕刻有青龙、白虎等图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200万年前的“巫山人”下颌骨化石: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对于研究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 鸟形尊: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整体似一只立鸟,造型生动,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风格。
- 偏将军印章:为东汉时期文物,印面刻有“偏将军印”四字,对于研究汉代官职和军事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明代画家唐寅的作品,描绘了韩熙载宴请宾客的场景,是中国古代绘画的经典之作。
- 三羊尊: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器身上有三只羊的图案,造型精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珍品。
- 何朝宗制观音像:明代瓷器,观音像姿态优美,面容慈祥,是德化窑的代表作品之一。
- 江竹筠烈士遗书:是革命烈士江竹筠在牺牲前留下的遗书,表达了她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坚定信仰。
- 虎钮淳于: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器身上有一只老虎的图案,造型精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东汉景云碑:东汉时期的石碑,碑文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于研究东汉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重庆历史文化的见证。
重庆三峡博物馆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重庆三峡博物馆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三峡大坝(图片来源于网上)5年来,绵延数百公里的三峡库区展开了举世罕见的文物大抢救工作,展示这一成果的“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10月在山城重庆开展。
展览分为序厅、“古老的三峡”、“神女传说与陶写的历史”、“神秘的巴人”、“秦汉雄风”、“晋唐风流”、“千年遗韵”和“永远的三峡”等8个展厅,展出了116件(组)文物,绝大多数是1997年以来抢救三峡库区文物时出土的,也有少量属重庆文物机构与三峡地区有关的藏品。
展出文物中,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巴文化青铜器、汉代神鸟、汉魏象棋子、南宋金腰带等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从1997年正式启动三峡文物保护及抢救工作以来,三峡重庆库区已完成考古发掘任务40余万平方米,完成全部规划发掘任务的文物点共44个,出土珍贵文物数千件,一般文物3万余件,完成地面文物留取资料项目62项,原地保护工程38项,实施搬迁保护1项,其中有85项搬迁保护项目完成了初步设计工作。
国家发行的以三峡库区古迹设计的邮票。
大昌古镇、石宝寨、屈原墓、张飞庙三峡水库淹没范围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上)长江三峡淹没景区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上)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鼋要发祥地之一。
平方公里的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曾是古代先民们劳动耕作休养生息的晕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在三峡工程建设期及后三峡期保护好长江峡工程库区文物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惠及子孙造福人类的事业是国家和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也是三峡程建设本身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一、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效和经验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的峡库区文物保护数量众多根据《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经国务院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审批三峡库区文物保护项目共处其中地面项目处地下项目处考古发掘面积万平方米。
重庆三峡博物馆为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展设计的展板重庆三峡博物馆为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展展区三峡库区文物的考古与文化价值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古生物化石地点有多处许多遗址中含有大量的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特征的砍砸器、刮削器是研究我国石器文化南北分界的重要依据。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乌杨阙石汉魏乌杨阙石质砂岩,主阙通高5.4米,进深1.7米,自下而上依次由脊饰、阙顶盖、上枋子层、扁石层、下枋子层、主阙体、阙基七部分构成。
乌杨阙发现于忠县乌杨镇,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是我国目前幸存的、絕大多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的30余处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
乌杨阙今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庭,也是所有汉阙中第一个作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汉阙。
阙为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具表征意义的楼观,常左右成对。
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具有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构造简洁的特点,因而显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具有鲜明的重庆地方特征和时代风格,其建造时间大致在东汉末至魏晋时期。
阙身雕刻丰富。
其仿木构建筑雕刻对于无一幸存的汉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狩猎图、习武图、送行图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长达两米多的青龙、白虎雕刻,造型生动,展现了汉代雕刻艺术神韵。
“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石早更新世巫山龙骨坡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于1984年发现,1998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先后经历了1985—1988年、1997—1998年、2003—2004 年等多次发掘,出土文物上千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巫山人”(Homo erectus)一段左侧下颌骨化石。
与“巫山人”化石同一层位出土的还有步氏巨猿(Gigatopithecus blacki)牙齿和120种脊椎动物化石。
龙骨坡遗址的石制品数量超过百件。
遗址堆积地层时代属早更新世早期,含人化石层位的年代,经古地磁和铀系等多种方法测定,为距今200万年。
龙骨坡遗址是迄今中国乃至东亚早更新世早期的相同时序中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地点,为探索东亚人属(Homo)兴起的年代不是几十万年而是200万年提供了佐证。
鸟形尊青铜战国2002年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墓地。
通体长28CM、宽16.8CM、高29CM。
重庆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重庆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嘿,各位朋友,今儿咱们聊聊重庆那地界儿,有个超牛气的地方——三峡博物馆,里头藏着十大镇馆之宝,件件都是国宝级的宝贝,听着就让人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咱们就像逛庙会似的,一件一件细细品来。
头一件,得说说那“战国青铜虎钮錞于”。
这玩意儿,外形酷毙了,就像个大铜铃铛,但上面还蹲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虎视眈眈的,看着就让人肝儿颤。
这可不是普通的装饰品,想当年,这可是古代战场上用来鼓舞士气的神器,一敲起来,那声儿能响彻云霄,士兵们听了,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勇猛无比。
接下来,咱们瞅瞅“汉代规矩纹铜镜”。
这镜子啊,不光能照人,还透着股子古朴的美。
镜面上那规矩纹,就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古时候的姑娘们,拿着这样的镜子梳妆打扮,那得多有范儿啊!再来说说“东汉陶俑”。
这一排排的小陶人,站得整整齐齐的,有的好像在低头沉思,有的好像在抬头眺望,每个表情都那么生动。
它们就像是穿越时空的使者,告诉我们古代人的生活是咋样的,让人忍不住感叹:“嘿,这手艺,绝了!”还有那“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俑”,这可真是个大家伙!骆驼背上搭了个小舞台,乐手们吹拉弹唱,热闹非凡。
这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了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说到宋代,就不得不提“大晟编钟”。
这一套编钟,敲起来那声音清脆悦耳,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
在古代,这可是皇家才能享用的乐器,现在咱们也能在博物馆里一饱耳福,真是三生有幸啊!还有“明玉珍龙袍”、“战国巴蜀青铜剑”、“汉代石辟邪”……每一件宝贝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让人看得目不暇接,心里头那个感慨啊,就像是喝了杯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特别是那“战国巴蜀青铜剑”,剑身寒光闪闪,一看就不是凡品。
想当年,这剑的主人一定是位武林高手,仗剑走天涯,快意恩仇。
现在剑虽已沉睡千年,但那份锋芒依旧,让人不敢直视。
最后,咱们得说说“汉代石辟邪”。
这玩意儿,看着就让人心里头踏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杨阙石汉魏
乌杨阙石质砂岩,主阙通高5.4米,进深1.7米,自下而上依次由脊饰、阙顶盖、上枋子层、扁石层、下枋子层、主阙体、阙基七部分构成。
乌杨阙发现于忠县乌杨镇,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是我国目前幸存的、絕大多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的30余处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
乌杨阙今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庭,也是所有汉阙中第一个作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汉阙。
阙为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具表征意义的楼观,常左右成对。
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具有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构造简洁的特点,因而显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具有鲜明的重庆地方特征和时代风格,其建造时间大致在东汉末至魏晋时期。
阙身雕刻丰富。
其仿木构建筑雕刻对于无一幸存的汉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狩猎图、习武图、送行图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长达两米多的青龙、白虎雕刻,造型生动,展现了汉代雕刻艺术神韵。
“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石早更新世
巫山龙骨坡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于1984年发现,1998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先后经历了1985—1988年、1997—1998年、2003—2004 年等多次发掘,出土文物上千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巫山人”(Homo erectus)一段左侧下颌骨化石。
与“巫山人”化石同一层位出土的还有步氏巨猿(Gigatopithecus blacki)牙齿和120种脊椎动物化石。
龙骨坡遗址的石制品数量超过百件。
遗址堆积地层时代属早更新世早期,含人化石层位的年代,经古地磁和铀系等多种方法测定,为距今200万年。
龙骨坡遗址是迄今中国乃至东亚早更新世早期的相同时序中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地点,为探索东亚人属(Homo)兴起的年代不是几十万年而是200万年提供了佐证。
鸟形尊青铜战国
2002年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墓地。
通体长28CM、宽16.8CM、高29CM。
整体呈鸟形,具有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
通体饰细蜜的羽纹,在羽纹上有规律的镶嵌绿松石。
造型、纹饰及装
饰极其精美。
青铜器中的尊本是酒器,这件尊通体上下除鱼形嘴外,了无一孔,不具备容器的实用性,应系学习中原地区的鸟兽尊而作。
其体轻、壁薄、中空,铸造难度极高。
出土于巴人的贵族墓地,是研究巴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铸造技术难得的艺术精品。
该文物目前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远古巴渝”展厅。
偏将军印章金西汉
“偏将军印章”是1982年市民刘定全在嘉陵江边拾得,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收藏。
此印系龟纽方形金印,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
含金96%。
篆刻印文“偏将军印章”五字三行,前2字为第一行,中间2字为第二行,后1字为第三行,是一方汉代官印。
据文献记载,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
偏将军印沿袭了两汉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龟纽,中下级官吏用鼻纽的制度。
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为希罕之物,至为珍贵。
目前该件文物陈列在“壮丽三峡”展厅。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卷绢本明
绢本,工笔重彩,纵31厘米、横548厘米。
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南唐大臣韩熙载因政治失意而与阁僚、歌伎放纵声色之事,该画对后世人物绘画影响颇大,明清时期多有临本。
此卷为明代唐寅的临本并有所改编,是诸多临本中的佳作。
唐寅,字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四家”之一。
此卷设色鲜丽华贵,笔触精细,尤其是韩熙载的眼神,使我们能窥视到其痛苦、矛盾的内心世界,的确是“传神”之笔。
此卷中两处唐寅的书法也为画卷增光添彩。
自唐寅绘此卷后,数百年来为收藏者秘不示人,向不见著录,今一“醒”惊天下。
目前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历代书画”展厅。
三羊尊青铜商
1980年出土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畔的李家滩,通高42.8厘米,原由巫山县文管所收藏,2005年6月调集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目前陈列在“远古巴渝”展厅。
该器造型呈喇叭口、束颈、折肩、弧腹、高圈足。
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夔纹和饕餮纹;造型与纹饰总体呈中原文化商末时期的特
征,而模糊的地纹,粗犷的铸造风格,又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因此,三羊尊应该是巴人在商文化强烈影响下的一件自制重器,是迄今所见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铜容器。
该器对于研究古代巴人的矿冶技术、文化进程以及商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何朝宗制观音像瓷明
高19.1厘米。
何朝宗是明代德化窑瓷雕大师,他刻意追求瓷的质地美与雕塑美。
观音脸型饱满大方,双目微闭,右手抚膝趺座,左手执如意,胸部饰璎珞。
脊背处有“何朝宗”葫芦印纹。
立像通体施象牙白釉,釉面温润如凝脂,雕塑手法细腻,线条流畅,衣纹处理似有随风飘拂之感。
该文物曾参加全国精品文物展,并被《中国文物报》登在第一版正中。
该文物系重庆市博物馆旧藏,目前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历代瓷器”展厅。
江竹筠烈士的遗书纸质近代
江竹筠烈士(1920——1949),女,四川自贡人。
幼年做过童工,1939年加入共产党。
1940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学运工作。
1947年4月随爱人彭咏梧去下川东发动武装起义。
1948年6月,因
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重庆军统集中营渣滓洞监狱。
狱中,她经受了难以想象的酷刑,但坚贞不屈,被难友们誉为“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军统集中营电台岚垭英勇就义。
江竹筠烈士遗书写于1949年8月。
她爱人彭咏梧已不幸在起义中牺牲,自己又身陷囹圄。
面对死亡,她是从容无畏的。
然而,在充满黑暗、暴力的渣滓洞狱中,却时刻思念着寄养在亲戚谭竹安家中的儿子彭云。
于是,带着酷刑留下的累累伤痕,留下了这份遗书。
信中告诫要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为建设新中国献身,决不可娇宠溺爱,饱含着一个革命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厚爱和殷切希望。
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有的字着墨较重,大约是狱中书写工具低劣所致。
这页手掌般大的遗书,对人们的教育、启迪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自陈列展出以来,广大观众无不为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崇高的思想境界所感动。
遗书纵14.5厘米,横13厘米,淡黄色毛边纸。
从右向左直行书写,字体娟秀。
1950年,西南博物院发现后随即征集入库。
现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城市之路”展厅。
虎钮錞于青铜战国
高68cm,上径36cm,底径28cm,重30公斤。
1989年夏,万州甘宁乡发大水,这件錞于从红旗水库泄洪道巨石缝中被发现,由万州博物馆收藏。
2005年6月,调集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目前陈列在“远古巴渝—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展厅。
錞于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都有发现,其中以巴人故地发现最为集中,成为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
这件錞于属战国晚期的巴人作品,其通体完整,音质优良,造型厚重,形体特大,有“錞于王”之誉。
其上部的钮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漩纹勾画出神物特征,是巴人虎崇拜的又一重要例证。
虎钮的周围,分布着五组“图语”:椎髻人面、羽人击鼓与独木舟、魚与勾连云纹、手心纹、神鸟与四蒂纹。
这些图语对研究巴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资料,其中羽人击鼓与独木舟已经被选取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外墙浮雕的中心图案。
景云碑石东汉
出土于三峡库区云阳县旧县坪遗址,东汉朐忍令雍陟于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为纪念70年前的朐忍令景云而立。
碑文记述了景云的祖先由楚国迁入汉中、广汉等地,景云为官“政化如神”,深得人民爱戴等情形,反映了三峡地区的政治、地理、移民等史实,是目前三峡地区唯一出土的汉碑,具有极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碑为浅灰色细砂岩,造型古朴。
碑额正中雕刻妇人倚门像,左右为朱雀和兔首人身像,碑侧浮雕青龙、白虎。
碑面打磨光滑,中间为隶书碑文,共13行367字,书法美,雕刻精,保存好,是汉碑中的
精品,极具艺术价值。
该碑由于南北朝时期即已入土,近年发掘获得,品相极佳,在存世的汉碑中十分罕见。
该碑目前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