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螳螂捕蝉》原文翻译及道理

合集下载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螳螂捕蝉》是一篇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原文如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不知黄雀在后,只顾捕蝉。

黄雀不知有鹞子在后,只顾捕螳螂。

鹞子不知有猎人在后,只顾捕黄雀。

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螳螂、黄雀、鹞子和猎人的连环追逐,表达了“自欺欺人,自作自受”的道理。

以下是《螳螂捕蝉》的现代汉语译文:
螳螂在捕捉蝉,黄雀在它后面。

螳螂不知道黄雀在后面,只顾着捕捉蝉。

黄雀也不知道有鹞子在后面,只顾着捕捉螳螂。

鹞子也不知道有猎人在后面,只顾着捕捉黄雀。

这个寓言故事通过螳螂、黄雀、鹞子和猎人的追逐,告诉人们不要贪心,否则会自食恶果。

文言文螳螂捕蝉的翻译

文言文螳螂捕蝉的翻译

昔者,有一螳螂,生于深林,长于茂草。

其形如鸟,而体似鼠,善捕飞虫。

一日,螳螂见蝉于枝头,吸树汁而歌,其声清亮,悦耳动听。

螳螂心动,欲捕之。

螳螂遂隐身草丛,静待蝉至。

蝉不知有螳螂在侧,自顾吸汁,悠然自得。

螳螂伺机而动,疾如风,跃起于树,伸臂欲捉。

蝉惊觉,急欲飞去,然螳螂已捷足先登,以其锋利之爪,抓住了蝉翼。

蝉痛苦哀鸣,声震林间。

螳螂视之,心中窃喜,以为得手。

未料,此时树上一鹊,见螳螂捉蝉,心生贪念,欲取蝉而食之。

鹊乃飞至,欲啄螳螂。

螳螂见鹊来,惊慌失措,急忙松手,欲逃脱。

然蝉翼已伤,无力飞去,遂被鹊啄食。

螳螂眼睁睁地看着蝉被鹊取去,心中懊悔不已。

螳螂遂飞回林中,叹曰:“吾自恃捕蝉之技,岂料鹊之贪心,使我功亏一篑。

今日之事,教我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可妄自尊大。

”自是以后,螳螂每有所行,必先观察四周,谨慎行事,不敢再轻举妄动。

而世间之人,亦由此寓言,悟得世间事物,强弱难分,须谨慎行事,不可贪心不足,自取灭亡。

螳螂捕蝉,其事虽小,其理甚大。

螳螂之捕蝉,喻人有所欲,必先观察时机,方能成功。

鹊之啄螳螂,喻人贪心不足,往往自食其果。

蝉之被鹊取,喻人过于自信,易遭人算计。

故此寓言,意在告诫世人,行事须谨慎,不可轻信他人,更不可贪心不足。

螳螂捕蝉,鹊取螳螂,蝉被鹊啄,环环相扣,皆因贪心而起。

若能以此为鉴,慎思明辨,则可免于灾祸,安享人生。

夫螳螂捕蝉,虽为小事,然其中蕴含之哲理,却足以启迪人心。

愿世人以此为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度美好人生。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螳螂捕蝉是成语,拼音táng láng bǔchán,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吴王欲伐⑦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⑧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⑤也;黄雀延颈⑥,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刘向《说苑;正谏》)螳螂捕蝉文言文注释①荆:楚国②舍人:宫廷侍从③少孺子:年轻人④委身曲附:弯着身子,屈着前脚⑤傍:通“旁”⑥延颈:伸长着头颈⑦伐:进攻⑧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⑨罢:停止⑩则:就。

11.三:多次12.子:你13.委:缩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他像这样子了多(三:虚词即为多次)个早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一边放声得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缩着身子贴紧树枝向前爬去想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好处,却没有想到它们身后的灾祸!”吴王说:“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吴国国君执意要攻打楚国,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国君竟然大怒道:“谁反对,我就处死谁!”此语一出,大臣们当然惊慌起来:再劝说会遭到杀身之祸;不阻止又所国家遭殃。

这时,有个侍卫小官想了个办法,天天拿着弹弓在国君的花园里转来转去,引起君王注意。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寓意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寓意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寓意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翻译: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

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整体含义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

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

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

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黄雀在后: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课文: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螳螂捕蝉》译文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

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

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

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

”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注释(1)吴王:指吴王寿梦。

欲:想要。

伐:征讨,讨伐。

荆,指楚国。

(2)谏:规劝。

以下劝上为谏。

(3)舍人:门客(4)少孺子:年轻人。

(5)怀丸操弹:怀揣子弹,手拿弹弓。

操:持、拿。

(6)三旦:三个早晨,三天。

三,泛指多次。

天,古汉语里“旦”就是“早晨”的意思。

(7)子:你。

(8)悲鸣饮露: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

古汉语中悲并不一定指代“悲伤”。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摘要:
1.螳螂捕蝉的寓意
2.螳螂捕蝉原文及注释
3.螳螂捕蝉的文学价值
正文:
1.螳螂捕蝉的寓意
螳螂捕蝉,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古人眼中却有着丰富的寓意。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意味着捕食者只顾着捕捉眼前的猎物,却忽略了自己背后的危险。

这句话用来形容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患,具有很深的哲理。

2.螳螂捕蝉原文及注释
原文:
汝之不知,吾之不幸。

汝自以为聪明,吾将捕蝉,而汝不知吾之真意。

吾将捕蝉,而汝不知吾之机也。

注释:
汝:你(指捕蝉的人)
吾:我(指螳螂)
不幸:不幸运,这里指未能成功捕蝉
3.螳螂捕蝉的文学价值
螳螂捕蝉这一自然现象,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广泛地运用在诗词、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中,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在诗词中,螳螂捕蝉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散文中,螳螂捕蝉则常常被用来讽刺人类的短视和盲目,如《庄子·逍遥游》中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在小说中,螳螂捕蝉则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就像螳螂捕蝉一样,只顾着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忽视了身后的危机。

螳螂捕蝉文言文译文鉴赏

螳螂捕蝉文言文译文鉴赏

螳螂捕蝉文言文|译文|鉴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大家都听过。

那么大家知道是出自怎么样的文言文吗?螳螂捕蝉文言文吴王欲伐⑦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⑧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⑤也;黄雀延颈⑥,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刘向《说苑·正谏》)译文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他像这样子了多(三:虚词即为多次)个早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一边放声得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缩着身子贴紧树枝向前爬去想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好处,却没有想到它们身后的灾祸!”吴王说:“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吴国国君执意要攻打楚国,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国君竟然大怒道:“谁反对,我就处死谁!”此语一出,大臣们当然惊慌起来:再劝说会遭到杀身之祸;不阻止又所国家遭殃。

这时,有个侍卫小官想了个办法,天天拿着弹弓在国君的花园里转来转去,引起君王注意。

君王终于问他:“你干什么呢?露水把衣服打湿了还在转。

”侍卫回答道:“你看花园中有个蝉,它爬在树梢上,一边吃着露水一边唱,叫得很欢却没发现有只螳螂正向它靠近。

螳螂只顾捕食鸣蝉美餐一顿,可哪知道旁边逼近的黄雀正要扑向自己。

黄雀想吃螳螂之际,怎知我的弹弓已经瞄准了这只黄雀呀!这三个家伙,都只知道他们眼前的那一点甜头而已,看不到自己身后潜伏的灾难杀机呀!”吴王听了,自愧自悔只看小利而忽略了大祸,断然停止了攻楚的计划。

螳螂捕蝉的译文和注释

螳螂捕蝉的译文和注释

螳螂捕蝉的译文和注释以下是《螳螂捕蝉》的译文:春秋时期,吴王想要攻打楚国,他跟大臣们说:“我下定决心要攻打楚国,谁要是敢来劝阻,我就处死他!”有个年轻的侍从,早上拿着弹弓在王宫的后花园里溜达。

他看到有一只蝉在树枝上,美滋滋地喝着露水呢,可它不知道身后有一只螳螂,正弓着身子,想把它当美餐。

那螳螂呢,一心盯着蝉,完全没注意到旁边有只黄雀,伸长了脖子,正准备一口吞了它。

这黄雀呢,也光顾着盯着螳螂,压根儿没察觉那个年轻的侍从正把弹弓拉得满满的,要打它呢。

侍从就去见吴王,把他看到的这一幕讲给吴王听,然后说:“大王呀,您看,蝉只顾着喝露水,没留意螳螂;螳螂一心想吃蝉,没发现黄雀;黄雀就想着吃螳螂,没注意到我。

这楚国就好比是那蝉,咱吴国就像螳螂,而其他强国可能就是黄雀啊!您要是去攻打楚国,别的国家说不定就会趁机来攻打咱们吴国,那可就麻烦啦!”吴王听了,恍然大悟,说道:“哎呀呀,你说得太对啦!我差点就犯大错喽!”于是,吴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处:这个故事出自《说苑·正谏》。

咱来说说啊,这吴王也是够冲动的,啥都不想,一门心思就要打楚国,还放出狠话,谁敢劝就处死谁,这脾气可真够大的!那个年轻侍从倒是聪明,没直接硬劝,而是讲了这么个有趣的事儿。

你想啊,那蝉多享受啊,喝露水喝得美滋滋的,哪知道危险就在身后。

螳螂呢,眼睛就盯着蝉,心里估计在想:“嘿嘿,这顿美餐跑不了啦!”可它自己也没留神还有个黄雀在边上等着呢。

黄雀也是,光想着螳螂好吃,根本没注意还有人拿着弹弓瞄着它。

这就跟吴王要打楚国一个道理,光想着打楚国能得到好处,没考虑到可能有别的国家在后面等着捡便宜呢。

还好吴王最后听进去了,不然吴国说不定得吃大亏!所以啊,咱们做事得前前后后都想想,别光看眼前,不然一不小心就掉坑里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螳螂捕蝉》原文翻译及道理
文言文《螳螂捕蝉》原文翻译及道理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翻译: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

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整体含义
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

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

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

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
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黄雀在后:
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课文: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便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讲解】园子里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一边放声的叫,一边吸饮这露水。

却不知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弯曲着脖子,想抓住蝉后把它吞掉。

螳螂正要吃蝉,却不知黄雀在它背后。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过螳螂吞掉他。

黄雀正想吃螳螂,却不知有一个孩子正在榆树下面,他拉开弹弓,就要射向黄雀。

12下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