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样本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070602)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的培养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德、智、体全面发展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人才。
1.研究生学位:研究生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本专业领域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关于研究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应具备一定创新性或应用前景。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基本理论,具备辽阔和坚实基本和基本技能,理解本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关于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规定具备重要学术意义或应用前景,应具备创新性。
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需达到相应规定。
二、研究方向1.大气物理:旨在研究大气中发生宏观和微观物理过程(涉及边界层物理、大气辐射、云雾物理等),揭示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和制约依存关系。
掌握当代大气探测和人工影响天气基本理论,培养在有关领域应用技能。
2.大气环境:研究污染成分在大气层内扩散、输送和运动规律和它们在大气中经历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大气中二次污染物形成机理及其影响。
掌握当代大气扩散和大气化学理论及模式,培养在大气环境应用方面能力。
三、招生对象1.研究生研究生:已获学士学位应届本科毕业生,已获学土学位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研究生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面试合格者。
2.硕-博连读:已获学士学位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研究生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面试合格者,入学后两年完毕基本课及学位课,享有研究生生待遇,在第三学期中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先进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直接转为博士生并享有博士生待遇。
中期考核未通过者继续按研究生生规格培养。
3.博士研究生:已获研究生学位在职人员,应届研究生毕业生。
经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面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研究生研究生:二年半硕-博连读研究生:五年博士研究生:三年五、课程设立(一)研究生阶段A类:科学社会理论与实践(2学分)自然辩证法(2学分)英语(4学分)B类:偏微分方程数值解(3学分)大气问题数值模仿(3学分)C类:大气边界层动力学(3学分)大气气溶胶(3学分)大气扩散理论与模式(3学分)大气辐射传播(3学分)D类:云雾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2学分)大气化学(2学分)大气污染模仿进展(2学分)雷达气象探测进展(2学分)卫星遥感技术(2学分)大气湍流(2学分)云和辐射互相作用(2学分)都市气象学(2学分)(二)博士阶段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外语大气环境模仿研究气候数值模仿近代大气动力学中数理基本六、培养方式1.研究生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拟定导师,制定培养筹划,导师负责所有培养工作。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培养方案

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专业教学计划『来源:兰州大学教务处』『阅读:2196』『日期:2004-6-16』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坚实的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和大气科学基础;掌握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大气环境、大气探测和大气物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从事大气科学理论和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宜到气象、环保、民航和部队等有关业务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大气科学、天气气候、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等方面的科研、教学、科技管理和业务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基本培养规格(一)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逐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走科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有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3、热爱科学事业,养成良好的学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勤奋、求实、进取的学习和创业精神。
4、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 遵纪守法, 自觉维护社会公德。
(二) 业务方面本专业分设为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两个专业方向。
1、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学、外语及计算机应用和大气科学基础知识; 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试验研究的训练。
2、具有一定的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了解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以及相关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气象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天气分析与预报、大气探测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从事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基础和应用研究及业务工作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达到国家四级以上水平,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专业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大气科学是以地球大气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气探测、信息分析处理以及预测的现代学科。
大气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基础,掌握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大气科学理论、应用气象学和大气环境科学的研究以及业务工作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到气象、环保、民航、核电、城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国防军事、防雷业务管理、防雷技术及其设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相关的科研、教学及业务工作,优秀毕业生还可以继续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遵纪守法,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热爱科学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勇于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热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
2、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能阅读所学专业的外语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
4、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格,能够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学制为四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课程类别学分数所占比例备注公共必修课3824.5%公共选修课1610.3%专业必修课6441.3%专业选修课3723.9%毕业总学分(实践教学学分)155(39)课内总学时2700五、专业核心课程大气科学基础、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统计分析与预报、天气分析与预报、数值天气预报。
六、专业特色课程热带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现代气候学基础、大气化学、边界层气象学、污染气象学、气象资料处理及可视化、并行计算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等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附表大气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分总学时开课学期/周学时课程负责人大学英语1College English122162/3、3/3、5/3、6/3王哲体育Physical Education41442/2、3/2、5/2、6/2何江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oral Character Cultivation andBasis of Law3543(东)/3古南永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2362(东)/2柳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Introduc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62726(东)/4黄寿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The Principles of Marxism3545(东)/3夏银平军事课Military Course2+14周31/古添雄公益劳动Physical Labor for PublicWelfare200小时每周1小时漆小萍黄毅形势与政策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2362-12/每学年9学时漆小萍钟一彪A类课程就业指导Employment Guidance12011/岳军公共必修课B类课程4大学语文College Chinese2362/2倪彩霞模块一:中国文明4722-12/模块二: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2362-12/模块三:全球视野2362-12/公共选修课核心通识课程模块四:科技、经济、社会2362-12/甘阳1 2013级《大学英语》课程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按12学分列入公共必修课板块。
大气科学 研究生 培养方案

大气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大气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引言:大气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大气系统的学科,涉及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等多个领域。
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大气科学研究生,我们制定了以下培养方案。
一、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包括大气科学导论、大气动力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等,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如气象数值模拟、气候变化与预测、大气辐射与遥感等,以提高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
3. 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程和实习实训,通过实际操作和实地观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
二、科研训练1. 科研导师指导:每位学生将分配一位科研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帮助学生选择研究课题,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2. 科研项目参与:学生将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与导师和团队成员一起开展研究工作,提升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学术交流与发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学者交流思想,展示研究成果,并鼓励学生在相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三、学位论文要求1. 选题:学生需选择一个具有一定科研价值和创新性的课题,经过导师审核后方可确定。
2. 论文撰写:学生需按照学术规范和要求,撰写学位论文,包括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等部分,并进行严格的论文评审和答辩。
四、学术活动1. 学术报告: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学术报告,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2. 学术研讨会:组织学术研讨会,学生可就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报告和讨论,提高学术交流和表达能力。
五、实习与就业1. 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增加实践经验。
2. 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
结语:大气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术活动,学生将全面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未来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和相关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
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6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和系统的气象学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近代气象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能分析和处理气象资料,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应用气象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并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撰写本学科相关的专业论文。
二、研究方向
01.应用气象学和环境气象学
02.农业气象学与林业气象学
03.气候变化影响
三、招生对象
招收本科毕业生
四、学习年限
一般为2-3年(课程学习1年,论文、实践2年)
五、课程设置
1.政治、英语等公共必修课按研究生处统一要求。
2.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见下表
气象学专业硕士培养课程计划。
(完整word版)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专业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大气科学是以地球大气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气探测、信息分析处理以及预测的现代学科。
大气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基础,掌握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大气科学理论、应用气象学和大气环境科学的研究以及业务工作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到气象、环保、民航、核电、城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国防军事、防雷业务管理、防雷技术及其设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相关的科研、教学及业务工作,优秀毕业生还可以继续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遵纪守法,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热爱科学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勇于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热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
2、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能阅读所学专业的外语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
4、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格,能够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学制为四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专业核心课程大气科学基础、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统计分析与预报、天气分析与预报、数值天气预报。
六、专业特色课程热带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现代气候学基础、大气化学、边界层气象学、污染气象学、气象资料处理及可视化、并行计算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等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附表大气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12013级《大学英语》课程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按12学分列入公共必修课板块。
大气科学学科0706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气科学学科(0706)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1.政治思想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诚挚合作的精神;服从祖国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
2.业务水平掌握扎实的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熟练地应用大气科学的基本研究技术和方法从事大气科学业务和科学研究等技术工作;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与先进的仪器设备;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和写作能力;能独立胜任大气科学的科学研究、教学、业务以及技术管理工作。
3.学术素养及能力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技术实验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术方向大气科学的主要学科方向包括: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3个方向。
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与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研究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形成机理、预报的理论和方法、气候变化对天气的影响等。
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气象学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巨大作用越来越显著,其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广,它包括天气学、大气动力学、动力气象学、大气环流、中小尺度气象学、应用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等。
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门类理学一级学科代码0706 一级学科名称大气科学二级学科代码0706Z3 二级学科名称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一、培养目标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科技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对硕士研究生的具体要求是1. 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开拓进取,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有协作和奉献精神,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在大气遥感科学与技术方面, 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技能,以及熟练的计算机技能, 熟悉所从事研究领域的科学技术新发展与新动向;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 并具有一定的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工作、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独立承担大气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
二、研究方向01.微波、红外、可见光等波段电磁波在晴空大气和云雾降水中的传输特性及其与自然地表相互作用的机理的研究,02.大气遥感技术与其他观测技术的综合应用,03.多参数多普勒雷达等遥感探测新技术研究,04.雷达、卫星遥感信息反演与数字图像处理,05.卫星和雷达遥感在各种时空尺度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研究,06.卫星和雷达遥感在农业、林业、环境、资源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07.激光雷达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08. 雷电探测与灾害研究09. 遥感资料同化应用研究三、学习年限和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20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英语能力要求参加PETS5考试,达到本专业要求。
四、学习进度安排其中前一年半左右时间进行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完成开题报告, 参加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后一年半时间进行科学研究, 撰写硕士论文, 进行论文答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科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6一、培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气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诚挚合作的精神;服从祖国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
2.掌握扎实的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熟练地应用大气科学的基本研究技术和方法从事大气科学业务和科学研究等技术工作;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与先进的仪器设备;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和写作能力,通过国家6 级外语等级考试;能独立胜任大气科学的科学研究、教学、业务以及技术管理工作。
3.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 年。
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可适当提前或延期毕业时间,但须按有关规定,经本人申请,导师及所在专业和院领导同意,研究生部审核,报校长批准。
原则上提前或延期毕业时间不超过1 年。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 年。
三、研究方向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设以下三个研究方向:1. 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关系及有关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由农业科学与大气科学交叉、渗透而成,既是气象科学中应用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又是农业科学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重要研究领域包括:(1)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模拟技术研究;(2)作物高产栽培的农田小气候研究; (3)作物对UV-B增加的适应性机制的研究;(4)设施农业的环境调控技术研究。
2. 应用气候学应用气候学是将气候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生态及社会经济各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
重要研究领域包括:(1)研究历史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规律;(2)研究过去气候变化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农业、草地和牧业生产的影响;(3)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气候生产潜力估算;(4)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减缓、农林业碳排放交易、气候变化影响与农业适应技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固碳潜力及其驱动因素、不同土壤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界面内痕量气体的产生、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3. 气象卫星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气象卫星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模型方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方向,随着高时间分辨率地球观测卫星的不断增加,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
本学科方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气象卫星等地球观测卫星的数据处理和应用方面研究,特色在于面向应用层的气象卫星/资源卫星信息处理。
重要研究领域包括:(1)遥感信息处理平台开发,包括系统的设计以及多机并行计算、多核计算以及GPGPU等高性能处理领域研究;(2)遥感应用领域,包括遥感估产和作物长势监测方面研究、遥感地表温度反演研究、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的研究、遥感荒漠化监测研究、遥感监测大范围病虫害研究等;(3)三北防护林工程遥感监测与评价。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总学分达到32 学分以上(不包含文献综述和教学实践等)。
课程分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
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外国语和政治理论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一)学位课1.学位公共课(1)自然辩证法概论 2.5 学分(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5 学分(3)第一外国语 6 学分2.学位专业课(1)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 2.5 学分(2)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 2.5 学分(3)生物气象学研究进展 2.5 学分(4)环境遥感 2.5 学分(5)专业外语 1 学分(6)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 2.5 学分(二)选修课选修课的设置以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使之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为重点。
研究生应选课程的门数为4—7 门。
此外,在导师的指导下还可选修其它有关专业的课程。
详见附表1。
(三)补修课跨专业或同等学历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应用气象本科主干课程:气象学、天气学原理、生物气象学和气候学,考试必须及格,不计算学分。
(四)其他天气预报实习 2 周。
五、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导师指导和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
l.指导教师负责制每个研究生必须有指导教师负责指导。
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由学术水平较高在科学研究中有成就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
在以导师指导为主的同时,建立导师指导小组。
小组成员可以是聘请校外知名教授和专家。
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
包括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的指导等。
入学三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出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并提交到研究生部。
2.课程学习硕士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各门课程,打好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研究方法及综合分析能力。
学习方式采取听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文献综述与学术报告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在阅读本学科大量文献基础上,在学科范围内做2 次以上学术报告。
4.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
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教学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专)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
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应参加公益劳动。
在完成实践教育环节后,填写《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表》。
实践环节总工作量不少于10 标准学时。
5.文体活动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艺术素养。
六、考核方法1.课程考核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一般以笔试为主,专业课可采用笔试和课程论文或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
2.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末之前提交书面文献综述(要有一定数量的外文资料)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
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
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3.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须进行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选题和身体状况等。
具体办法按《沈阳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七、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应引导硕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其论文研究内容,学位论文应观点鲜明,理论正确,思路清晰,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1.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实施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
在第二学期内确定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要有创新性和先进性,选题力求与导师主持或参加的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开发项目进行接轨,同时也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选题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提交阶段性报告,并取得导师或指导小组的帮助。
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必须由作者独立完成。
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必须以硕士生本人完成的第一手实验、观测或调查的材料为主。
论文还应反映作者所查阅的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掌握的本领域科学动态,并能对本课题范围内的重要文献有全面的评述。
2.学位论文撰写时间硕士研究生用于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5 年(即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5 年)。
3.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硕士学位论文必须严格按研究学术论文要求撰写,否则,不接受答辩。
撰写格式,一般包括:中文封面,英文封面,目录,中文摘要,前言,材料和方法或调查过程,结果与分析(中、英文对照表格和图的说明),结论和讨论,参考文献,附录,索引,英文摘要,致谢等,按照《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要求》进行。
4.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应在该领域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如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等,同时也应重点表现出硕士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5.发表论文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前,至少发表1 篇与毕业论文直接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综述除外);具体要求详见《沈阳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有关规定》。
6.学位论文提交的时间硕士研究生一般在正式答辩20 天之前,必须向本学科的学位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部提交正式论文。
八、答辩与学位授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和要求,学生在按规定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的全部工作后,需向所在学科的学位委员会和校研究生部提出答辩申请,经批准后,由学位分委员会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必须有1 名以上外单位专家。
论文答辩要严肃认真,做到公正、公开、严格。
答辩合格者经学位分委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九、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求研究生除了学好必修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外,还必须参加规定的政治学习,形势与任务教育。
公益劳动等活动,自觉加强道德品质修养。
充分发挥导师及任课教师的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健全研究生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及研究生会的作用,组织研究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附:本学科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科学出版社农业科学百科全书-农业气象卷.农业出版社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气候变率诊断与预测方法.气象出版社大气物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气象学报应用气象学报气象应用生态学报中国科学大气科学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气候与环境研究热带气象学报气象科学中国农业气象A Complete Cource of Meteorology by Kaemtz L.F.;Walker,Trans. Hippolyte Bailliere,LondonModern Meteorology:A Series of six Lectures. Biblio Bazaar 2008附表1 大气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