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合集下载

6月9日《语言学概论》讨论主题:语言系统的发展

6月9日《语言学概论》讨论主题:语言系统的发展

6月9日《语言学概论》讨论主题:语言系统的发展语言学概论教材第七、八、九章虽然分立为三章,但实际是一个整体,讲的都是语言发展变化的有关问题。

第七、八章讲授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理论。

主要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谈语言的发展变化问题的;第八章讲授语言接触的种种现象,实际是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的扩展。

第九章主要从语言内部结构要素角度阐述语言的发展演变。

正确理解、把握这三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对语言发展变化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语言作为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这个问题的认识。

第七章辅导1、语言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万物皆流,万物皆变,发展变化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世界上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事物。

语言也一样,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

如我们今天用普通话去读古代的诗词,会发现许多词语不押韵了;英语当中有许多词的写法与读音不相一致了。

语言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

语言也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样,变化发展是永恒的,语言如果一旦停止了发展,也就没有了生命。

只不过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缓慢,不易被人们感觉到罢了。

语言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这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第一,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同样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

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如我国的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分裂的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社会的分化,因而形成了"言语异声"的局面。

而两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对外交往较多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也是吸收最多时期之一。

第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

最新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最新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一、填空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

“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2、语音演变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二是(时间性),三是(地区性)。

3、从宾动语序变为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变中(组合)规则的变化。

4、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

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

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

6、“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7、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8、研究语音变化的凭借主要有(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

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变是上(转喻)认知机制引起的。

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产生(屈折成分)。

二、单项选择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化。

A.语义B.语法组合规则C.语法聚合规则D.形态2、以下哪一项表明词义发表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则性( C )A.词义随着祔的发展而发展B.基本词汇变化慢,一般词汇变化快C.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变化D.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词。

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 (妇女)成为一个词了。

这是( D )。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4、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 英语的“pen”原指羽毛,因为人们用它来 作为书写工具,因而后来就用来指钢笔。
思考与练习
• 一、填空 • 1、研究语音变化所凭借的材料主要是()
和()。 • 2、语音演变主要包括()的变化,如音位
的合并、消失和分化,从而又引起音位() 的变化。 • 3、语音演变的三个特点是:()、()和 ()。
• 2.上海话的ph对应北京话的ph
• 3.上海话的b对应北京话的p和ph,其条件 是古仄声字对应p,平声字对应ph。
• 有的方言随社会的分化可以变成亲属语言, 亲属语言之间也一定存在着语音对应关系。
• 像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 这些拉丁系语言,英语、德语这些日耳曼 语言之间,都分别存在着有规律的语音对 应关系。
中古汉语 /b/ /d/ /g/ /dz/
现代汉语北方话 例词
(平)/ph/
蒲、爬、皮、菩
(仄)/p/
步、部、备、倍
(平)/th/
徒、桃、头、谈
(仄)/t/
杜、道、豆、但
(平)/kh/
狂、逵
(仄)/k/
共、柜
(平)/tsh/
慈、曹、层
(仄)/ts/
字、造、增
• 3、语音演变的三个特点:条件性、时间性、 地区性。
• 8、词汇系统的演变具体表现在()、() 和()方面。
• 9、声调的平仄是汉语实现浊音清化规律的 重要条件,()指上声、去声和入声。
• 10、“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 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
• 11、汉语为了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 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用()为 主的格局来取代()为主的格局。
• 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变成后置,也是类推 作用的结果。古汉语中,“动-宾”是占优 势的结构格式,“宾-动”中在一定的条件 下出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动-宾”替代 了“宾-动”。

语言学概论答案(六月)

语言学概论答案(六月)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可推测一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

有了这个起点,整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分化、发展的过程也就能得到说明。

所以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

这种方法曾经系统地应用于印欧系语言的研究,拟测出各个语族乃至整个语系的原始母语,使印欧系语言的演变过程大致得到了说明。

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用来研究其他语系的语言。

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的中古音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2.词语的替换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

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如“邮差”改为“邮递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而“目”改为“眼睛”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3.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布”,古代只指麻织物,而今天则是棉、麻、化纤织物及混纺织物的统称,这是由于现实现象的变化而引起的词义变化。

再如“虹”,古人认为它是一种有生命的虫,能饮水,而今天人们则认识到“虹”是由于阳光照在水滴上,经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在雨幕或雾幕上的彩色圆弧,是一种天气现象。

这是由于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而引起的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4.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就是词义的扩大。

如汉语中的“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现指所有的江河;“皮”原专指野兽的皮,现则泛指皮肤,这些都是词义的扩大。

5.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

如“丈人”,原指年长的男子,现专指妻子的父亲;“臭”原指一切好闻和难闻的气味,现则只指臭味,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一、填空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

“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2、语音演变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二是(时间性),三是(地区性)。

3、从宾动语序变为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变中(组合)规则的变化。

4、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

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

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

6、“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7、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8、研究语音变化的凭借主要有(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

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变是上(转喻)认知机制引起的。

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产生(屈折成分)。

二、单项选择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化。

A.语义B.语法组合规则C.语法聚合规则D.形态2、以下哪一项表明词义发表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则性( C )A.词义随着祔的发展而发展B.基本词汇变化慢,一般词汇变化快C.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变化D.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词。

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 (妇女)成为一个词了。

这是( D )。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4、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叶蜚声 语言学概论 第九章 语言系统发展

叶蜚声 语言学概论    第九章 语言系统发展

齐:九 kiou → tiou 撮:虚 xy
尖团合流:
ts ts‘ s(齐、撮) k k‘ x(齐、撮)
这种规律性的特点:
1.有一定条件限制; 2.有时间性; 3.有地区性
语音的发展各地不平衡,但有整齐的对应关系。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1. 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2. 亲属语言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3.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 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测拟原始“母语”的方法。
10
语言学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略)
11
语言学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演变
12
语言学
知识要点: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二、词语的替换 三、词义的演变
13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1. 新事物、新认识的产生引起新词的产生 2. 旧事物的消失引起旧词的消亡
二、词语的替换
1. 什么是词语的替换
只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 发生变化。“名变实不变”。
1. 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
古音
b d ɡ dz 病蛋柜皂
例字
平潭葵曹
今音
规律
p‘ t‘ k‘ ts‘(平:送气清音) p t k ts (仄:不送气清音)
8
2. 尖团合流
古尖音 ts ts‘ s
齐:酒 tsiou → tiou 撮:须 sy
→ y → y
→ t t‘
9
古团音 k
k‘ x
1. 通过方言和亲属语言
①古无轻唇音:分、肺、饭、甫 (古念重唇p…)
②古无舌上音:直、朝、张、车
③娘日二纽归泥:娘;日、儿、燃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九章语⾔系统的发展第九章语⾔系统的发展第⼀节语⾳的发展⼀⼀、何以知道语⾳的发展语⾳⼀发即失,如何知道语⾳在发展变化呢?主要有以下⼏条线索。

⼀是⽅⾔和亲属语⾔,⼆是记录了语⾔过去状态的⽂字。

(⼀)⽅⾔和亲属语⾔第⼀条,利⽤语⾳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语⾔的地区差别中发现语⾳发展的线索。

语⾔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使同⼀语⾔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代表某⼀语⾔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正可以从地域的差别中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

例如尖团⾳的演变:所谓尖⾳是指⾆尖前塞擦⾳、擦⾳与齐、撮⼆呼的组合;所谓团⾳是指⾆⾯前塞擦⾳、擦⾳与齐、撮⼆呼的组合。

汉语中的有些⽅⾔齐、撮⼆呼前的⾆尖前塞擦⾳、擦⾳因腭化⽽变成⾆⾯前塞擦⾳、擦⾳,这种现象属于尖团合流,在语⾔中不分尖、团⾳。

有些⽅⾔仍要分尖、团⾳。

我们只要把⽅⾔的有关差别稍加排列,就可以找到尖、团合流的轨迹。

⼀种语⾔在地域上的差别可以反映它在时间上的发展序列。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差别作⼀个系统的⽐较,⼏乎可以整理出⼀部活的汉语史来。

总之,研究⽅⾔或亲属语⾔的差别就探索语⾔的发展史是⼀个重要的途径。

(⼆)记录了语⾔状态的⽂字第⼆条,利⽤⽂字的保守性发现语⾳发展的线索。

⽂字是记录语⾔的书写符号,⽂字的读⾳和拼写规则要适应语⾔的状况。

但⽂字具有保守性,语⾔起了变化,⽂字往往还是⽼样⼦,或者虽然作了调整,但过了⼀些时候⼜会落在语⾔的后⾯。

⼈们就可以利⽤⽂字的保守性去探索过去的语⾔⾯貌和它的演变线索。

这在⼀些采⽤拼⾳⽂字的语⾔中是⼀种⾏之有效的⽅法。

英语“fight”“lighi”“height”等词中的“- gh-”不发⾳,根据拼法并参照现代⽅⾔的读⾳,我们可以知道它过去念[x],后来消失了。

汉字虽然是意⾳⽂字,具有跨时代、跨地域的特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凭借汉字知道汉语语⾳的发展。

1、利⽤古代韵⽂发现语⾳发展的线索。

诗⽂⼀般是押韵的,于是⼈们可以从诗⽂的⽤韵中看到古⾳的痕迹。

语言学概论指导书练习题部分答案【精选】

语言学概论指导书练习题部分答案【精选】

导言:一:填空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_中国_印度和希腊---罗马2:语言学是19世纪成为独立的学科的,其标志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3:现代语言学的标志性著作是瑞士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4:语言交际过程可以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5:印度最早的经典所用的语言是古代的梵语6: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是中国”小学”的主要研究内第一章:语言的功能一:填空1:语言的功能包括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的思维功能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语言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左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右半球制约。

5: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的出现和从独词句到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一:填空1:说出的话语的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是由有限的造句规则和词汇材料组合而成的。

2: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3: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它所指代的一类心里现实的概括。

4:我们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到“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这个知识信息的。

5:语言的表达是对心理现实的编码。

6: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和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7: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8:语言系统的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形式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层的最小单位。

9: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大基本关系。

10: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理基础来看主要是不具有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四章语法二、填空1、和动词有关的句法范畴有时、体、态和人称。

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合成词。

23、在workers中,worker这一部分可以称为词干。

4、按照词法结构类型,语言可以分为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和复综语。

5、句子的最大特点是一般前后都有停顿并有一个完整的语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属精组的中古时是舌尖前塞擦音,与现在的 “栽猜赛”(ts、tsh、s)的声母同组。属见 组的中古时是舌面后塞音,与现在的“该开 孩”(k、kh、x)的声母同组。 精(ts)组:挤妻西取须酒尖煎钱仙先千全旋选 接节绝雪心进亲信旬集习七将枪想雀削井清 静性积席 见(k)组:鸡欺希去虚九检肩乾掀件牵拳权圈 结劫掘血今斤勤欣均急吸吉姜强香脚却京轻 敬形击激
2.利用文字的保守性探索过去的语音面貌 和演变线索。 1)拼音文字。如:英语light , fight , height 等词中的“-gh-”不发音,根据拼法并参照现 代方言的读音,我们知道,它过去念[x],后 来消失了。 2)从诗文的用韵中考察古音的痕迹。 如: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 生小不相识。(崔颢《长干曲》)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 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 牧《山 行》)
(1)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一律变为同部 位的清声母,在平声字里变为送气的,在仄 声字里变为不送气的。“浊音清化,平声送 气,仄声不送气。” (2)全浊擦音声母一般变为同部位或部位相 近的清擦音,无送气不送气的区别。
浊音清化过程总体上是一个合并过程: (1)浊擦音和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 (2)平声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相应的送气 清音合并,仄声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相应 的不送气清音合并。
狭义的尖团音只指与广义尖团音有关的一种 音值表现:来自精组细音的字像中古音那样 以ts、tsh、s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尖音”; 来自见组字细音的字像现北京音一样以舌面 前声母tɕ、tɕh、ɕ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团 音”。 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 读tɕ、tɕh、ɕ声母,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 字合流为同音字了。如“西=希、酒=九、全 =权”等等。这种变化就叫做“尖团合流”。 参见教材P243吴方言尖团音分合情况。
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里有一种“小名+ 大名” 的类型,小名在前,限定后面的大名,例如 “桑树”、“北京市”。 但是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此相反的词序。 “城颖”(隐公元年)、“城濮”(僖公二 十八年)、“城隶”(襄公五年)等地名来 看,大概在更早的汉语里表示地名是以大名 在前,小名在后的词序为常。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 间的差别来推测古音的方法,叫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推测一群方言原始面 貌。 历史比较法是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和它们的 发展规律的一种特殊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 本出发点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中,必然有 共同来源的成分。用古汉语和古藏语对比, 就会发现两种表面上结构不同的语言却分享 着众多的同源词,比如:
汉字的意音文字体系以形声字为主,声符代 表音,形符代表义。在造字的时候,同声符 的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很多汉字的声符现 在已经不再代表汉字的实际读音了,例如 “通”从“甬”得声,“移”从“多”得声, 它们现在的读音和声符相去甚远,这是语音 演变的结果。按照谐声造字的原则,它们在 古代的读音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现在不 同,这说明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二、聚合类的演变 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 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聚合规则在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态的改变,以 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原始印欧语富于 形态变化,据推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 格的变化,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这些形 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 的遗迹。名词的性的范畴已经消失;数的范畴剩下 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在表示有生物 的名词中还剩下一个属格的形-'s(如people's, student's)。代词中还保存着三个格(如he,him, his)。至于第三人称单数的性的区别(he,she, it)已和自然性别一致,不起语法作用。
例如:拉丁语 matrem——母亲 宾格 puella——女孩儿 主格 amat——爱 Matrem puella amat。 Matrem amat puella。 Amat matrem puella。 Amat puella matrem。 Puella matrem amat。 Puella amat matrem。

下面举一较为简单的例子说明。 汉语意义 英 语 德 语 瑞典语 房屋 haus haus hu:s 老鼠 maus maus mu:s 手 hæ nd hant hand 人 mæ n man man 脚 fu:t fu:s fo:t 出去 aut aus u:t
端甫道:“其实广东话我句句都懂,只是说不上来。 象你便好,不拘那里话都能说。”我道:“学两句话 还不容易么,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 有‘举一反三’的效验。”端甫道:“奇极了!学说 话怎么用起《诗韵》来?”我道:“并不奇怪。各省 的方音,虽然不同,然而读到有韵之文,却总不能脱 韵的。比如此地上海的口音,把歌舞的歌字读成‘孤’ 音,凡五歌韵里的字,都可以类推起来:‘搓’字便 一定读成‘粗’音,‘磨’字一定读成‘模’音的了。 所以我学说话,只要得了一个字音,便这一韵的音都 可以贯通起来,学着似乎比别人快点。”端甫道: “这个可谓神乎其用了!不知广东话又是怎样?”我 道:“上海音是五歌韵混了六鱼、七虞,广东音却是 六鱼、七虞混了四豪,那‘都’‘刀’两个字是同音 的,这就可以类推了。”端甫道:“那么‘到’、 ‘妒’也同音了?”我道:“自然。”端甫道: “‘道’、‘度’如何?”我道:“也同音。”端甫 喜道:“我可得了这个学话求音的捷径了。”
3)从古代借词中去考察。如佛教借词、日 语借词。 古音还可以从古代的借词去探索。东汉以后, 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了大量经文。很多词 语都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这些译名的 读法在汉语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原 文是梵语的拼音,我们可以从拼写中知道相 应汉字的古代读音。例如佛经中“佛陀”是 梵语buddha的译音,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 在当初翻译的时候,“佛”大致念“bud”, “陀”大致念“dha”。把这些读音和今天的 语音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找到音变的线索。 这是古汉语从外语借入的词所提供的线索。
汉语缺少形态,它的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主 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 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 特有的量词; 一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 -子,-儿,-头等等) 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一了,-着, - 过)。

总之,通过对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语音遗存、 文字的读音变化和音节的拼写、借词的读音, 我们可以知道一种语言的的语音发展的轮廓 和线索。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和演变机制 汉语语音的演变规律 1)浊音清化。 中古汉语声母中有一整套全浊声母:并、定、 群、澄、从、邪、匣等。 后来,这些全浊声母逐渐向同部位的清声母 演变,到近古时期,浊音清化过程基本完成, 元代《中原音韵》里全浊声母大部分已经消 失,到了普通话里全浊声母一个也没有了。 浊音清化的主要内容是:
目、孔、死、龙、其、二、名、飞、主、力、 头、夏、汁、毒、吉、孟、寝、沉、南…… 这些成分是在基础母语里有过而在各亲属语 言中保留下来又有了不同发展的部分,因而 把不同的语言材料加以比较,研究它们之间 是否存在着规则的对应关系。 如果有对应关系,就能确定它们有亲属关系。 首先应比较基本词汇中那些最古老的词, 其次是比较语法构造。 无论是比较基本词 汇还是比较语法结构,亲属语言之间的共同 性都表现在一系列的语音对应规律上。语音 对应规律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的最重要的条 件。
“五四”以后,汉语由于受到西方语言的影 响,在句法结构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例如汉语中的主从复合句一般都是从句在前, 主句在后,受到英语等西方语言的影响,汉 语中的从句也出现了后置的情况。例如, 可是我得省些钱,万一妈妈叫我去……我可 以跑,假如我手中有钱。(老舍:《月牙 儿》) 总的看来,汉语的词序从古以来变动不大。
但是由声调的平仄变为同部位的送气和不送 气两套清音又可说是音位的分化。

2)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平 清声母(诗) 阴平 浊声母(时) 阳平 上 清声母(使) 上声 浊声母(是) 去(试、事) 去声 入(湿、食、脚、剧)
3)尖团合流。

语音演变规律的特点: 1.条件的制约——条件性 2.时间的制约——时间性 3.地域的制约——地区性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第一节 语音的演变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 语音的变化分两种,一种是历史音变,一种 是非历史音变。 语音演变的三个依据:一是方言和亲属语言; 二是记录了语言的从地域的差异探索语音的发展 如现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古入声已经派到四 声里去了。但方言里入声还很普遍,人们正 是从方言中入声的发音状况总结出了这一声 调的发展规律;再如,上古、中古汉语的语 音系统里有-m、-n、-ng三个鼻韵尾,原 来的-m全部并入-n尾,可以想见其中有一 个缓慢的演变过程,而现在的粤方言、闽方 言、客家方言中还保留有-m韵尾。如广州 话里的“监、庵、淹”等字的韵母仍是-m, “安、碗、烟”等字的韵母仍是-n,这种现 象跟普通话语音系统对比我们就可得出-m 全部并入-n尾的规律来。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 语法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和演变方式与途径 两方面来看。 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可以分为组合规则 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这两个互有联系的方 面。 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主要有类推、结构的 重新分析与语法化。
一、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印欧语最早的词序,从古印度的文献《梨俱 吠陀》中可以看出,宾语在动词前面。 “宾——动”的次序是当初句法的主要特点。 与此相联系,关系从句在主词之前,修饰语 在中心语之前。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系语 言大多是:上面的位置颠倒过来。这个变化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现在,英语修饰语的 位置还处在两可之间,例如“学生的书”既 可以是“the student’s book”,也可以是 “the book of the student”。用“of”表示原 来属格所表示的意义,使修饰语后置,是后 起的格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