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的表现形态

合集下载

美的存在形态与表现形态教学课件

美的存在形态与表现形态教学课件
(3)生产劳动美: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体现的美,包 括生产活动美、生产工具美、劳动产品美等方面;
(4)社会变革美:是指人们在从事推动历史前进的变 革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美。
3、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是最典型的美的 存在形态
(1)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①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 ②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③生活推动了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
b、作品以丑为题材,但因艺术家真实地展现出丑的事物必须被 历史抛弃的命运,以否定的态度对其加以表现,并通过这样 的表现寄寓了美的理想,从而使丑的题材具有审美价值,如 果戈里小说《死魂灵》;
C、作品以某种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表现丑,但因艺术家高超 的技巧和独创的形式使丑的题材具有可欣赏的外观,其中丑 的内容与美的形式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如波德莱尔《恶之 花》的某些诗篇。
(4)艺术中的崇高 ①艺术中的崇高是对自然中和生活中崇高进行反映和
创造的产物。宏伟、规模大、巍峨是反映在艺术中 的崇高的典型形式。
②崇高在艺术中的表现:a、对现实中崇高客体的集中表现,
包括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和自然景观的崇高; b、艺术作品容量、艺术结构形式的壮美; c、艺术家的博大情怀。
③崇高的来源:a、崇高之美所由产生的心理根源是人类理想
从有限向无限扩张的需求,是理想和需求的无限性; b、崇高之美是一种伟大之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最突出的显现; c、崇高美的产生和存在更具有痛苦和悲壮的历程,丑恶的伴随
更能突现崇高的价值; d、艺术中的崇高来源于客体的崇高品性和艺术家创作激情的相
互结合。
2、优美 (1)优美和崇高的区别 ①在审美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审美对象都可以划分为
(1)技术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典型的有 “自然派”和“社会派”两个美学派别, “社会派”又分为两种意见,“生产派”影响最大。

美术审美特征

美术审美特征

美术审美特征美术审美特征是指在艺术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审美标准和特点。

不同的文化、时代和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会有所不同,因此美术审美特征也会有所差异。

然而,总结起来,美术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线条美线条是美术创作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能够传达形态、节奏和情感。

线条美主要包括线条的流畅、有力、变化和节奏感。

流畅的线条能够给人以舒适、和谐的感觉,有力的线条则能够传递出力量和决绝感。

线条的变化和节奏感能够增加作品的动感和韵律感。

二、色彩美色彩是艺术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的元素之一,它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和共鸣。

色彩美主要包括色彩的明暗、对比和配合。

明暗的色彩能够营造出深度和立体感,对比的色彩能够增强作品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而配合的色彩能够营造出和谐、平衡的氛围。

三、形态美形态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物体的外形和结构。

形态美主要包括形态的韵律、比例和构图。

韵律的形态能够给人以和谐、流畅的感觉,比例的形态能够给人以稳定、协调的感觉,而构图的形态能够给人以层次、动感的感觉。

四、空间美空间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物体之间的位置和关系。

空间美主要包括空间的透视、层次和节奏感。

透视的空间能够给人以深度和立体感,层次的空间能够给人以分隔和层次感,而节奏感的空间能够给人以律动和动感。

五、意境美意境是艺术作品所传递出的情感、思想和精神体验。

意境美主要包括意境的主题、氛围和内涵。

主题的意境能够给人以思考和感悟,氛围的意境能够给人以情感和共鸣,而内涵的意境能够给人以启迪和震撼。

六、创新美创新是艺术创作中的灵魂和核心,它能够带来新的思维和表现方式。

创新美主要包括创新的构思、表现和表达。

构思的创新能够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觉,表现的创新能够给人以新鲜、生动的感觉,而表达的创新能够给人以深刻、震撼的感觉。

美术审美特征是在艺术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审美标准和特点。

它包括线条美、色彩美、形态美、空间美、意境美和创新美等方面。

这些美术审美特征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和表现力。

第五讲美的表现形态

第五讲美的表现形态
第二部分
美的表现形态
一、崇高
1.崇高 的特征 外形上——粗犷博大 威力——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 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心理效应上——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 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精神效应——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 叹,催人奋进
2、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论述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213-273罗马时 代) 朗吉弩斯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从美学角 度提出崇高的。

(2)叔本华和斯宾塞的“乖讹说” “乖讹”就是不合常理、不协调,这类对 象在那些按照正常的规律和实力做判断的 人眼里,就构成可笑的对象。马戏、小丑 和杂耍。

(3)帕格森的“生命机械说” 生命是活生生的、流动的、自由的,当有 些生命落入了机械的、僵化的、空间花的 状态,这样,对那些充满活力的、自由的 人来说,着种种僵化和机械化就是可笑的。 契柯夫的“套中人”。
二、优美的美学特征

根本的特征——和谐,显示主客体平 衡、统一状态。
感性形式——小巧、柔和、淡雅、细腻、 光滑、圆润、精致、轻盈、轻缓、嫩弱。 内容——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 心理感受——平缓、亲切、轻松、随和、 舒坦、闲适、恬静、愉快的心旷神怡的心 境。


2、优美的有关论述


18世纪英国美学家荷加斯,把蛇形线、波 状线作为最优美的线条。 英国美学家博克对优美作了规定,他认为 优美的品质应该是:第一,比较小巧;第 二,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第四, 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融成一片;第五, 身材娇弱;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 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 其他颜色,使它在变化中有所冲淡。
喜剧欣赏

【原 片 名】Modern Times, 【中 文 名】摩登时代 【首映日期】1936 【国 家】美国 【导 演】查里 卓别林Charles Chaplin

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

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

线是点的移动轨迹,具有 方向性、连续性和长度。 线的不同形态和组合可以 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如水平线表现平静、垂直 线表现崇高、曲线表现优 美等。
面是线的移动轨迹,具有 二维空间的特征。面的不 同形状和组合可以形成不 同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如 方形表现稳重、圆形表现 圆满、不规则形表现自由 等。
色彩是形式美中非常重要 的要素,具有色相、明度 、纯度三个基本属性。色 彩的不同搭配和运用可以 产生不同的情感和心理效 应,如冷暖色调的对比、 色彩的和谐与对比等。
形是点、线、面等要素的 综合体现,具有三维空间 的特征。形的不同变化和 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立体 感和空间感,如对称与均 衡、节奏与韵律等。
形式美的原则与运用
• 对比与统一:对比是形式美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主题、强化视 觉效果;而统一则是将对比的双方进行协调,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在运用中 ,要注意对比的强度和统一性,避免过度对比或缺乏对比。
• 比例与尺度:比例是指图形或物体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尺度则是指图形或 物体与周围环境或其他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在运用中,要注意比例关系的协 调和尺度的适宜性,避免失调或不合比例。
PART 04
艺术美
REPORTING
WENKU DESIGN
艺术美的定义与特点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美的 形态和内涵,是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 创造出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和情 感表现。
PART 05
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 艺术美的关系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四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都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审美活动中共同构成了 一个多元化的美学体系。

艺术美的三种表现

艺术美的三种表现

艺术美的三种表现艺术是一种为了追求美的表现形式。

而美是一种超越常规的感官体验,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艺术的表现中,有许多方式透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对美的追求。

本文将介绍三种艺术美的表现方式。

第一种表现:艺术的形式美艺术的形式美是指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美感,包含了色彩、形式、空间、形态等要素的构成。

形式美的表达方式多样,适用于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

例如,绘画可以透过色调、线条、造型等表达形式美;雕塑可以透过几何形状、比例等表达形式美;音乐可以透过旋律、节奏等表达形式美。

艺术形式美是一种视觉上的体验。

作品的每一个元素都可以构建出一种美的感官体验。

例如,色彩的搭配可形成和谐的感觉,线条的流畅可展现出动态的美感。

色彩、构成、线条等元素的组合,构成了作品的整体形式,给观众带来复杂的美感体验。

第二种表现:艺术的情感美情感美是指艺术作品背后所表达的情感,非常抽象、直接和个人化。

情感美不同于形式美,因为它透过表达情感来传达信息,而非仅仅停留在视觉上的赏析。

情感美可以包含各种不同的情感元素,例如爱、悲伤、喜悦、恐惧等。

艺术家透过表现自己的情感,使观众引起共鸣,营造出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

具有情感美的作品往往具备一定的叙事性,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表达。

通常,情感美需要透过更深层次的理解,需要艺术家的许多细节表达和观者的共情。

这种艺术表达方式适用于绘画、雕塑、建筑、电影等。

第三种表现:艺术的精神美艺术的精神美是指作品中内在展现出来的哲学、文化以及精神价值。

它是最为抽象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方式。

通过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思想,艺术家和观众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社会、文化和人类的哲学价值。

艺术的精神美通常表现在具有强烈文化背景的作品中,例如古典艺术、书法、小说、诗歌等。

这些作品背后透过艺术家对本质的追求和对文化传承的担忧,表现了景观、人物、事件和时代的文化价值。

总结艺术是表达美的不同形式。

形式美、情感美和精神美是三种展现艺术美的方式。

三种表现方式的结合,可以创造出许多惊人的艺术作品。

浅谈舞蹈艺术中“美”的表现形式

浅谈舞蹈艺术中“美”的表现形式

线 条, 在有 节奏 的旋 律下 , 使身体 线条 在一 定 的空 间和时 间里 随着 动作 的延 伸 来 表达感 情 , 人们从 那灵 巧躯 体得 到 艺术上 的美 感 与美 的享受 , 情上 获得 使 感
满 足或 受到 鼓舞 启迪 。
Hale Waihona Puke 表现 出来, 以便 人从 视觉和 听 觉上感 受 韵律美 感, 从而 强化 了舞 蹈艺术 的表 现
域, 也使人们 透过虚 拟象 征的舞 蹈想象, 生联想, 产 从美 的艺术 享受 中获得心 灵 上 的感 应和 净化 。
2舞 蹈 艺术 的 基本 特 征
舞蹈 艺 术是用 肢 体动 作 的组合 、造型 来表 达 思想 感情 的 一种 艺术 式样 。 但 也不 是所有 的 四肢运 动都 可 以称为 “ 蹈艺 术 ”的 。舞蹈 是经 过提 炼 、加 舞 工 、 织、 化 了人体 动作 , 组 美 是用 以表 达人 们思想 感情 血存 在 的一 门独 立的舞 台表 演艺 术 。 特征 主要 有如 下 三条 : 其 一是 舞蹈 的动 作性 , 众所 周知 , 舞蹈主 要
绵 不 断 的有 节律 的 动 作之 中。所 以舞 蹈 家 以哲 学 的力 度 和 诗意 的 柔情 、最
类 身心 需要 的本 质特 征, 具有愉 悦 身心 , 美肢 体, 络情 感 和 团结群 体等 功 健 联 能, 成为 人们 生活 中 个 不 可缺少 的部 分 。在 现代 生活 中, 蹈 已成为 人们 审 一 舞 美 活动 的重 要形 式 , 舞蹈 作 为美 育 的一种 形 式 已成 为共 识 。舞蹈 是 “ 艺术 之 母 不 仅 久远, 且渊 深 , 人敬 而 远之 。舞蹈 欣赏 能够 使 人 通过 千 姿百 态 而 令
的人体 动作 来认 识 不 同地理 、 不同 民族 的文 化历 史 , 高欣 赏舞 蹈 的视 、听 提

第七讲 美的表现形态

第七讲 美的表现形态

(2)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 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博克。 从外在形式和心理情绪两个方面,对比了优 美与崇高的不同。 他说:凡是能以某种方式适宜于引起苦痛 或危险挂念的事物,即凡是能以某种方式令 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是类似 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 来源。
(3)康德深化了崇高的理论基础 。
官 员 娱 乐 , 别 拿 工 作 当 幌 子
(四)悲剧的表现形态
[根据西方美学史的发展,有三种类型悲剧:命运 悲剧,性格悲剧,存在悲剧 。]
1、体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牺牲。 2、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 一种是旧制度与新生世界的冲突; 一种是旧事物之间的冲突 3、小人物的悲剧。
思考题:用悲剧的本质,即矛盾冲突来分析 悲剧作品. 例如《俄狄浦斯》 中国有没有悲剧作品?
美论
美学理论核心 审美客体
形态论
存在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
美感论
表现形态: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
审美主体
第七讲 美的表现形态
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
一、优美
1、含义 2、感性形式特征:和谐、均衡、宁静、单纯 等。审美在感性结构上体现出统一性、整体 性。
3、特点: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的平衡 状态 。 (1)和谐感 (2)自由感 (3)纯粹的形式感
二、喜剧
1、内涵:喜剧是相对于悲剧而言的审美范畴, 它是指人物或事物在其实质与外表之间产生 的一种悖谬关系,又称滑稽。 ※ 喜剧所表现的都是生活中的否定现象。喜 剧是通过对丑的彻底否定和批判,来表达人 们对美的理想追求,并体验胜利后主体人格 的愉悦与轻松。 ※ 喜剧引起的效果是笑 。
2、喜剧的基本特征: 第一,揭穿旧势力、旧世界的内在空虚 本质和无价值形式, 以激起人们最后 埋葬它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喜剧的最基 本特征。 第二,笑是喜剧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第三,夸张也是喜剧的重要表现形式。 夸张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和本质

7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7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一、装饰的人文意义
人生艺术化使装饰成为艺术美改造日常生活的手段和组成内容。装饰既指主体 在审美理想指导下按照美的规律使对象审美特性凸显的装点和打扮活动,又指经 过主体一系列装点、打扮之后具有审美效果的成品本身。
装饰活动与装饰作品构筑了主体审美生活的情趣空间,主体在其中完成人生的 审美建构,思考人生的价值,展示人文意义,从而捍卫装饰在人生艺术化中的合 理性地位。
图3 .铜车马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2.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艺术的自主性萌生了艺术独立的总体要求,艺术的自律则在自主性的要求下演 绎了艺术独立的现实步骤,而艺术自身的合法化就是艺术独立的最终结果。 在艺术自主性原则指导下,主体视野由“向外” 转移到“向内”,主体这样的 视野转移更有利于保证艺术独立,使艺术中美的本质得到更加稳定而持久的表达。
图12.书房装饰
图13.客厅装饰
一、装饰的人文意义
1.装饰中人文意义的产生 审美活动由人按照美的理解来进行,艺术审美以人为本,审美中的人文意义不 容忽视。装饰中的人文意义代表了艺术审美主体的人生思考。装饰艺术主体的人 文思考在装饰中逐渐沉淀,就变成了某些固定的符号,形成人文意义。装饰中人 文意义的产生是艺术美作用于社会人生的自然结果,装饰在整体层次上完成了对 单纯意义上美的超越,使美的内涵更加丰富。
五、艺术的终结
“艺术终结”论的代表观点: 意大利美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 认为艺术的历史是一个类似生命发展 的过程,同样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最后走向 衰亡。
图11.乔治奥·瓦萨里
五、艺术的终结
黑格尔认为古典艺术是完美的、达到理想境界的, 在有缺点的浪漫艺术之后,艺术终将被哲学和宗教所 取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美的表现形态摘要:建筑美来源于人对建筑的审美活动,是建筑的审美属性与人对建筑的审美需要相契合而生成的一种价值。

建筑美的生成总是通过建筑的某些特定的物质构成形式,或造型、或环境、或意境,来引发人的情感,进而使人获得审美享受的,从而表现出一些共通的形态,概而言之,即造型美、环境美和意境美。

关键词:建筑美;造型美;环境美;意境美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211-02建筑起源于人类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

人类最初利用自然界的现成条件,在树巢和洞穴中居住,后来才发展到创造各种建筑物,即以一定的相对封闭的空间体系来与自然界相隔离。

如果说,早期的建筑物,其形式粗糙、单调,还未包含有追求形式美的意图,因而当时人们从它上面所观照的内容,其善(实用)的因素具有压倒性的意义;那么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才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恩格斯指出,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有了“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

①建筑的审美价值来源于人对建筑的审美活动,人对建筑的审美活动是人生存活动的一部分,丰富了人的生命活动。

通过人对建筑的审美活动,一方面,作为主体的人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从而确证人的生命的本真存在,另一方面,作为客体的建筑的一些属性激起人的情感愉悦,从而也确证了自身向人生成的审美意义。

正是在人对建筑的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建筑处在审美关系的实际状态,才使建筑的审美属性和人的审美需要发生契合,从而使作为主体的人产生一种精神愉悦感,由此才产生了建筑美。

建筑的美不等于美的建筑。

建筑美来源于建筑的审美属性,取决于人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产生于人对建筑的审美和创美的实践活动之中,“建筑的美及其美感之所以产生,既不能脱离建筑审美对象,也不能单纯地归结于审美主体……只有二者的协同作用,才能产生建筑审美效应,建筑的美感才得以发生。

”②建筑美离不开建筑本身的审美属性,但建筑的审美属性只是建筑美存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建筑美的产生更依赖于人对建筑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

换言之,建筑美是建筑的审美属性与人对建筑的审美需要相契合而生成的一种价值。

从主观方面看,建筑美依赖于人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而人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的生存基础则是人的生命情感活动。

而人总是具体的、历史的,由此决定人的生命情感活动的具体性、历史性,进而决定了人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从客观方面看,建筑不是直接模仿自然或再现生活中的美,它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以一种美的形体结构概括地体现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精神风貌,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民族、文化的烙印。

所以,由主客两方面契合而生成的建筑美也总是历史的、具体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把握建筑美,综观历史,建筑美的生成总是通过建筑的某些特定的物质构成形式,或造型、或环境、或意境,来引发人的情感,进而使人获得审美享受的,从而表现出一些共通的形态,概而言之,即造型美、环境美和意境美。

一、造型美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把建筑中的诸多因素概括成为“适用、坚固、美观”三大因素。

③在这一概括中突出了建筑的造型美。

而审美经验也告诉我们,首先作用于人的审美感官以致激起审美观照的正是建筑的外观造型及其风格。

建筑艺术总是通过建筑艺术语言——形体、材质以及色彩等,构成一个丰富复杂如乐曲般的形体体系,体现一种造型的美。

“优美的形象,形体的变化,几何律的一致,达到了能给人以协调的深刻感受,这就是建筑艺术。

”④建筑的造型形式在建筑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引发审美主体进入广阔无垠的审美想象中,经过情感体验的过程而获得性情愉悦和审美享受。

例如古老的哥特式教堂首先让人注意到的是它的尖顶,这种高直挺拔的造型将人的视线自然引向高空,通过凝神屏息的仰视,使人的精神为之战栗,得到一种向上飞腾之感,仿佛受到了灵魂的洗礼。

位于马尔摩的海岸上的“hbs 扭转大楼”从底部即开始扭转,到顶部则形成90度的转折,宽大的玻璃窗和室内许多开放式结构使得每一个房间都能充分采光,这种巨大的扭转造型最先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以其奇特的造型美带给人们强烈的精神震撼,进而感受到人类的强大的本质力量。

就建筑的造型美而言,在建筑审美活动中,作为客体的建筑形式可以从建筑单体的形式结构和建筑组群的风格两个主要方面来分析。

中国建筑体系和欧洲建筑体系分属于两大异质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文化中,更多的强调的是人的群体性和社会性,这种强调的结果是,作为个体的人消弭了个性,融入了群体当中。

这表现在建筑中,则更注重建筑组群的风格气势。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轴线最多、气势最为宏伟的建筑群,以其严整的中轴线布局,有前序、有过渡、有高潮、有结尾,十几个院落和几百所殿宇纵横穿插,高低错落,再加上对比强烈的色调和各种装饰物的烘托,把皇帝的权威渲染的淋漓尽致,使身临其境的人自然会产生对皇权威势的感受和联想。

在欧洲建筑体系当中更注重单体建筑的营构,主要通过巨大的体量——巨大的空间体积、奇特的形式取得一种具有崇高感的造型美。

比如上文中所分析的哥特式建筑和“hbs扭转大楼”。

虽然在中国建筑体系中更注重建筑组群的风格气势,但是中国的单体建筑也很有特色,呈现出别样的造型美。

中国的单体建筑主要分做三个部分:屋顶、屋身、台基。

其中屋顶是最受重视的,“中国建筑之屋顶,其斜面皆以成凹曲线为原则。

檐不作水平,左右两端,翻而向上。

即屋顶之轮廓,由曲线画成者。

”⑤中国的曲线屋顶的造型是美丽动人的,“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而不同于欧洲或伊斯兰以及印度建筑。

”⑥二、环境美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在建筑活动中表现出十分强烈的重视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亲和与共的价值取向,以及因地制宜,力求与自然融合协调的环境意识。

中国南北方建筑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北方建筑多用土木,墙体厚重,屋顶平展,正是由于天气寒冷,而这样的建筑形式利于防寒保暖的缘故。

而南方的建筑则多用竹木,屋顶不是那么平展,这样的建筑形式则有利于防潮、排水、通风,正适应我国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

木架构体系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建筑材质来源于树木,而树木则显示着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木结构的建筑则与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同时中国建筑特别注意建筑中的装饰,常常在院中植上几杆翠竹,种上几株花草,都取得环境美的效果。

由于自然环保等观念的提倡,现代建筑也注重环境美的营造。

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一——悉尼歌剧院,它耸立在澳大利亚悉尼市的一个岬角上,三面环海,造型新颖奇特,雄伟瑰丽,外形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又像朵朵莲花花瓣,与周围海上景色浑然一体,富有诗意。

赖特的代表作流水别墅也由于对自然的适应性特征而表现出强烈的环境美。

“流水别墅最成功的地方是与周围自然风景紧密结合。

它轻捷地凌立在流水上面,那些挑出的平台像是争先恐后的伸进周围的空间。

……它的体形疏松开放,与地形、林木、山石、流水关系密切,建筑物与大自然形成犬牙交错,互相渗透的格局。

在这里,人工的建筑与自然的景色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并且似乎汇成一体了。

”⑦三、意境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意境是中国艺术和美学所独有的。

指的是在各门艺术中,作者运用独特的匠心熔铸成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深刻表现宇宙观念或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之身心超越感性具体,进入物我合一的无比广阔空间的艺术化境。

中国古典建筑,特别是与文人有关的建筑,都少不了意境的体现。

林徽因1932年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曾说:“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

这也许是个狂妄的说法——但是,什么叫做‘建筑意’?我们很可以找出一个比较近理的含义或解释来。

……天然的材料经人的聪明建造,再受时间的洗礼,成美术和时间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鉴赏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合,神智的感触,这话或者可以算是说得通。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步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

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

但是建筑师要郑重郑重的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存在。

”⑧在古代文人心中,建筑的实体感并不占多少分量,他们关注更多的是建筑背后的自然和人文情趣。

王勃登滕王阁,从“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广阔空间中,得到“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宇宙感和历史感。

除了山水之间的建筑,园林是表现意境的另一典范。

古典园林的魅力根本上就在于它不以构建出客观呈现于人们面前的景观环境为目的,不只是提供给人一处消遣娱乐的场所,而创造的是传情表意的时空综合艺术。

通过具体的、有限的园林形象传达微妙的耐人寻味的情调气氛,使游者睹物会意,触景生情,感受到有限空间环境中的无限丰富的意趣。

园林有意境,也就有了灵动的生气,景不再是一览无余的固定物质形态,而是散发着深蕴情致的活生生的精神游弋。

为创造这种意境,“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

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

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

‘望’最重要。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

”⑨通常采用借景、分景、隔景等手法,采用山重水复,独钓寒江,世外桃源等艺术处理,用以构成广阔、深远、多姿多彩的艺术境界,丰富人们的美的感受。

苏州拙政园,在西部一片荷塘旁,有阁曰“留听阁”,取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意。

其阁的形式并没有什么特别,其全部意趣只在于一片荷池和一颗空静的心。

独坐阁中环绕半周山石,面临影波浮碧,浅层意思是在取雨滴点点打击荷叶的声趣,更深一层,却是在追求雨声所烘托出的寂静和空灵。

注释: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页.②汪正章.建筑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195页.③张敕,赵洪恩.建筑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26页.④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第31页.⑤[日]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48——51页.⑥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第59页.⑦同济大学等编.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第101页.⑧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第343页.⑨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6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