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髋,膝关节置换的现状及发展规划
中国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行业现状

中国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行业现状一、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行业概况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主要用于辅助医生开展全髋置换、全膝置换、单髁关节置换等关节置换手术。
关节置换手术主要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关节病变致顽固性疼痛,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包括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骨缺血坏死或肿瘤等病变所致的严重疼痛和(或)功能障碍等。
关节置换手术可以划分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及全髋关节置换术(THA)。
关节置换手术分类关节置换手术分类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二、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背景1、社会我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骨科患病率不断增多,骨科行业长期需求旺盛。
但与美国相比,国内整体骨科手术治疗渗透率仍然较低。
随着学术推广带来医生和患者观念的转变,预计中国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到2026年渗透率将增长至3.1%。
2020-2026年中美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渗透率对比2020-2026年中美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渗透率对比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政策国家多项政策助力,手术机器人有望进一步普及。
近年来多项利好手术机器人的政策出台,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被列入重点支持方向。
随着越来越多新产品获批上市,以及昂贵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手术机器人有望在全国加快普及。
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政策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政策资料来源:政府网站,产业研究院整理相关报告: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三、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行业现状1、关节置换手术量2016-2019年我国关节置换手术量持续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2021年中国关节置换手术量达到131万台,预计2022年将增至163万台,同比增长24.43%。
2021年我国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量约为0.24万台,渗透率仍有待提升,未来增长空间较大,预计2026年将增至0.5万例。
2024年人工髋关节假体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人工髋关节假体市场前景分析1. 简介人工髋关节假体是一种用于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或髋关节退化的医疗器械。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工髋关节假体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本文将对人工髋关节假体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
2. 市场规模根据数据统计,全球人工髋关节假体市场在过去几年中保持了稳定增长。
据预测,未来几年内,人工髋关节假体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这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中患有髋关节疾病的比例逐渐增加,进而推动了人工髋关节假体市场的增长。
•医疗技术的进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髋关节假体的品质和使用寿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更多的患者能够接受手术治疗。
•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更愿意通过手术治疗来改善生活质量,这推动了人工髋关节假体市场的增长。
3. 市场竞争人工髋关节假体市场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
目前,全球有多家知名医疗器械公司参与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生产和销售,并且市场上还有许多中小规模的厂商。
主要竞争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品质量和性能:人工髋关节假体是一种高度精密的医疗器械,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要求非常严格。
生产商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改进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以赢得市场份额。
•价格竞争:人工髋关节假体市场价格竞争激烈,许多厂商通过降低价格吸引顾客。
低价策略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扩大市场份额,但同时也可能对企业的利润率造成影响。
•品牌影响力:知名品牌在市场中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知名品牌往往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信赖,从而获得更多的销售机会。
4. 市场发展趋势未来人工髋关节假体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多功能产品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患者需求的增多,多功能人工髋关节假体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多功能人工髋关节假体不仅可以替代患者原有的髋关节,还可以提供其他功能,如监测患者健康状况等。
•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增加:随着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个性化定制的人工髋关节假体将逐渐增加。
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国内外临床应用报告

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国内外临床应用报告国内外临床应用报告显示,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和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根据国内外医学研究数据统计,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成败率在90%以上。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此项手术使得他们可以重新获得活动能力,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功能。
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另一种是半髋关节置换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最常见的一种,适用于髋关节发生了严重磨损或损坏的患者。
半髋关节置换术则适用于仅仅需要替换髋臼部分的患者,手术创伤相对较小。
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在国内外的临床应用中,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手术感染。
尽管术中和术后采取了多种预防措施,但仍有少部分患者会发生手术感染。
二是人工髋关节的寿命。
由于手术后人工髋关节的使用寿命有限,有的患者需要再次手术进行更换。
三是手术复杂度。
对于一些复杂病例,比如骨质疏松、骨折等,手术的复杂度较高,需要更加细致的手术操作和术前术后的护理。
为了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临床效果,国内外的医学界一直在不断探索和改进。
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是使用三维打印技术制造个性化的人工髋关节。
通过对患者个体骨骼结构的精确测量,可以制造出与患者骨骼结构完全匹配的人工髋关节,从而提高手术效果和髋关节的稳定性。
另外,国内外医学界还在探索利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疾病的可能性。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骨细胞的能力,可以用于修复或再生患者受损的髋关节组织。
这一技术的研究尚处于实验室阶段,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总的来说,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在国内外取得了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
随着医学研究和技术的进步,相信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在未来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并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康复和改善生活品质的机会。
13中国髋、膝关节置换的现状及展望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的现状及展望发表者:1843人已访问中国髋、膝关节置换的现状及展望作者:裴福兴 2012-7-23 13:17:07 关节置换术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各类中晚期关节疾病的标准手术之一,关节置换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重建关节功能。
目前全世界每年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已超过了100万,而且接受关节置换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地增长。
我国目前尚无详细的数据,但据估计每年接受关节置换患者数量已在20万左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过去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接受治疗的中晚期关节疾病患者将有机会接受关节置换治疗。
与此同时,在广大关节外科医生和材料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关节外科领域在假体设计、新材料的应用、手术操作技术以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
国内许多生产厂商也不断增加投入,研究、开发适合于中国国人特点的关节假体。
同时,越来越多的医院重视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随访。
虽然关节置换经过多年的努力,临床效果大大提高,但是一些问题如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磨损碎屑引起的骨溶解导致假体松动、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问题尚不能完全避免,进而影响关节置换效果,使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假体固定失败需要翻修的数量同样也在不断增加,翻修对关节外科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本文就关节外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我国关节外科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一探讨,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关节外科技术总体提高。
一、初次关节置换(一)初次髋关节置换1. 流行病学:据各类假体使用情况初步估计,我国每年接受关节置换患者数量在20万左右,接受髋关节置换的主要原发疾病包括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创伤性、股骨颈骨折、强直性脊柱炎、、感染治愈后骨以及各类髋关节疾病继发骨(如儿童期Perthes病、股骨头骨骺滑脱)等;在我国股骨头坏死是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主要原发疾病之一,而西方国家接受髋关节置换的多是骨。
2.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负重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已经成为最成功的外科手术之一。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有效的围术期处理措施,降低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从而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
ERAS在髋、膝关节置换术(total hip/knee ar-throplasty,THA/TKA)中的重点在于提高手术操作技术和优化围术期管理,包括减少创伤和出血、优化疼痛与睡眠管理、预防感染、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以及优化引流管、尿管和止血带的应用等,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项目编号:201302007)和《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联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委员会共同邀请国内共78位专家,复习国内外24篇meta分析,350多篇论著,结合26家项目组医院和50家推广医院数据库共20 308例THA、TKA和股骨头置换术病例数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编辑整理完成本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医院条件和患者情况参考和应用。
一、患者教育患者教育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同时缓解患者的术前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信心,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推荐】①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方案和加速康复措施,达到良好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合作;②强调主动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增强肌力和增加关节活动度;③鼓励吹气球、咳嗽或行走锻炼,提升心肺功能。
二、营养支持低蛋白血症易导致切口延迟愈合,增加感染风险。
Berend等证实白蛋白水平低是延长术后住院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THA和TKA患者中27%存在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其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60岁)。
2024年人工膝关节假体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人工膝关节假体市场发展现状简介人工膝关节假体市场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医疗器械市场,主要为那些需要膝关节替换手术的患者提供解决方案。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膝关节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促使人工膝关节假体市场快速增长。
本文将对人工膝关节假体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综述。
市场规模根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人工膝关节假体市场在过去几年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
据预测,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几年内继续扩大。
这主要得益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膝关节问题和膝关节疾病发病率的增加。
技术发展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人工膝关节假体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传统的全膝关节假体已经逐渐被个性化定制的部分膝关节假体所取代,这种产品可以更好地适应患者的膝关节情况,并提供更好的手术效果。
市场竞争目前,人工膝关节假体市场竞争激烈,有多家知名医疗器械公司在这一领域展开竞争。
市场上主要的参与者包括特耐、德尔格、赛美康等公司。
这些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和推出新产品来争夺市场份额。
市场驱动因素人工膝关节假体市场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
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膝关节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促使需求不断增长。
其次,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此外,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关注度提高,也推动了人工膝关节假体市场的增长。
市场挑战尽管人工膝关节假体市场发展迅速,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高昂的手术费用限制了一些患者的接受能力。
其次,手术风险和复杂性也限制了一些患者的选择。
此外,竞争激烈的市场使得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以保持竞争优势。
市场前景总体而言,人工膝关节假体市场的前景是积极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继续,膝关节疾病的患者数量将继续增加,推动市场需求增长。
此外,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也将推动市场的发展。
然而,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手术费用和复杂性问题仍然是市场发展的挑战。
结论人工膝关节假体市场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医疗器械市场,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和阻碍。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

深静脉血栓是髋、膝关节置换术的另一常见并发症。应采取以下措施预防深静 脉血栓形成:
(1)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活动, 促进血液循环。
(2)使用弹力袜、间歇性气压 装置等物理预防措施。
(3)对于高风险患者,可考虑使用药物预防,如抗凝药物等。但需要注意的 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照医嘱,定期检测凝血功能,避免出现出血等 不良反应。
3、饮食建议
合理的饮食对加速康复也至关重要。建议患者摄入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 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提供营养支持,同时注意控制血糖和血脂,保持身体健 康。
并发症的管理
1、感染
感染是髋、膝关节置换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应采取以下措施预防感染: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加强手术室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管理。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 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
01 引言
03 加速康复
目录
02 围术期管理策略 04 并发症的管理
引言
髋、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和膝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但手术本身和术后 康复期仍存在许多挑战。近年来,加速康复理念在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 受到。本次演示将就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的围术期管理策略进行深 入探讨,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术后管理主要包括疼痛控制、感染预防、功能康复等方面:
(1)疼痛控制: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如口服、静脉注射、局部浸润等,以 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
(2)感染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伤口护理,以降 低感染风险。
(3)功能康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早期活 动、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以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2)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 染。
人造关节概述及我国发展现状

《生物材料与人体仿生》——结业论文论文题目:人工关节置换概述及我国人工关节技术的现状学院:理学院班级:物理10-1班学号: 1010 4558姓名:何栋指导老师:王庆良人工关节置换概述及我国人工关节技术的现状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制造技术装置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中期才出现的一门新的边缘科学。
仿生学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新技术。
从仿生学的诞生、发展,到现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它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可观。
仿生学的问世开辟了独特的技术发展道路,这就是向生物界索取蓝图的道路,它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
多年来人们就采用各种关节成形术治疗关节强直、关节畸形和各种破坏性骨关节疾病,力图将这些有病的关节矫正和恢复功能,使之成为稳定的、不疼的并有一定功能的关节,为此许多学者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迄今已研制出膝、髋、肘、肩、指、趾关节假体用于临床。
1980年Gluck首先应用象牙制造下颌关节;1938年,Wiles用不锈钢做髋臼与股骨头;而后Moor开展了人工股关节置换术;1940年Woler兄弟用合成树脂制造人工关节;1951年开始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
1952年Habowsh用固定牙的丙烯酸酯固定人工髓关节,由此合成树脂开始用于人工关节与骨的结合。
1958年Charnhey根据重体环境润滑理论,用聚四氟乙烯髋臼和金属股骨头制成低摩擦的人工关节,接着在1962年,Charnley把高密度聚乙烯髋臼和直径为22毫米的金属股骨头组成全髋人工关节,并用骨水泥固定,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自此,人工关节置换术进入实际应用的新阶段。
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来重建关节功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随着材料科学和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医疗保健、康复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体器官及骨折缺损的修复和置换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
据统计资料表明,今年来关节炎等疾病患者逐年增加,美国每年大约有50万人动手术将髋部、肩膀、手肘和膝盖等部位置换成人工关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的现状及展望关节置换术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各类中晚期关节疾病的标准手术之一,关节置换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重建关节功能。
目前全世界每年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已超过了100万,而且接受关节置换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地增长。
我国目前尚无详细的数据,但据估计每年接受关节置换患者数量已在20万左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过去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接受治疗的中晚期关节疾病患者将有机会接受关节置换治疗。
与此同时,在广大关节外科医生和材料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关节外科领域在假体设计、新材料的应用、手术操作技术以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
国内许多生产厂商也不断增加投入,研究、开发适合于中国国人特点的关节假体。
同时,越来越多的医院重视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随访。
虽然关节置换经过多年的努力,临床效果大大提高,但是一些问题如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磨损碎屑引起的骨溶解导致假体松动、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问题尚不能完全避免,进而影响关节置换效果,使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假体固定失败需要翻修的数量同样也在不断增加,翻修对关节外科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本文就关节外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我国关节外科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一探讨,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关节外科技术总体提高。
一、初次关节置换(一)初次髋关节置换1. 流行病学:据各类假体使用情况初步估计,我国每年接受关节置换患者数量在20万左右,接受髋关节置换的主要原发疾病包括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感染治愈后骨关节炎以及各类髋关节疾病继发骨关节炎(如儿童期Perthes病、股骨头骨骺滑脱)等;在我国股骨头坏死是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主要原发疾病之一,而西方国家接受髋关节置换的多是骨关节炎。
2.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负重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已经成为最成功的外科手术之一。
而THA术后关节负重界面磨损产生磨损颗粒并由此引发局部产生异物反应,进而导致假体周围发生骨溶解、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无菌性松动已经成为影响THA远期临床效果最主要的原因。
特别是年轻患者,THA术后对关节功能要求高、活动量大,因此这类人群THA术后关节负重界面磨损产生的磨损颗粒数量相对较多,结果导致产生假体周围骨溶解、无菌性松动的危险性增加。
因此,如何降低关节负重界面的磨损以及减少磨损颗粒的产生、降低磨损颗粒诱发局部的异物反应,从而延长假体生存期、提高THA中远期临床效果就成为关节外科领域所关注的重点。
过去近30年里,第二代金属材料、高交联聚乙烯、及新型生物陶瓷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关节外科的整体治疗效果。
(1)金属-高交联聚乙烯(metal- highly cross-linked polyethylene,HCLP,M-P):HCLP在我国的应用已有超过10年的时间。
从目前国内外报道来看,与以往高分子聚乙烯相比较,HCLP磨损率大大降低,与此同时与聚乙烯磨损颗粒密切相关的假体周围骨溶解发生率也大大降低。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HCLP抗磨损性能,在聚乙烯中添加抗氧化剂维生素E以降低聚乙烯在处理过程中残留的氧自由基。
目前在我国已经逐步应用添加维生素E的HCLP。
但长期效果尚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2)金属-金属假体(metal-metal prosthesis,M-M prosthesis):第二代金属假体表面摩擦系数大大降低,超过1 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其摩擦率低于1~20μm/y,而M-P摩擦率为70~600μm/y,显示了良好的耐磨效果。
M-M假体的另一个优势在于通过增加股骨头直径降低脱位发生率。
M-M负重界面主要应用于表面置换和大头金属-金属全髋关节置换。
过去几年里,我国部分大型医院针对年轻患者逐渐开展表面置换和大头THA,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特别是中青年人群,表面置换可以最大限度保留骨量、增加关节活动度、不改变关节结构及生物力学环境、降低脱位率,曾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
但是表面置换手术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对术者手术技术要求较高。
有个别厂家的M-M假体因失败率较高被召回。
M-M术后体内金属离子增加,金属离子介导的免疫反应、金属过敏等导致肾毒性风险增加。
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金属-金属负重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体内金属离子浓度明显升高的报道。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接受M-M负重界面患者术后2年随访检测,发现体内金属离子(钴、铬)浓度分别升高20倍、46倍,结果与国外报道接近。
同时,国外文献报道M-M负重界面术后假体周围炎性假瘤的发生以及长期体内高浓度金属离子聚集对全身的潜在影响等。
目前我国尚无金-金负重界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及炎性假瘤发生的报道,但并不意味着我国人群不发生以上问题,这与我国使用假体时间相对较短有关,因此也要加强对这类人群的定期随访。
(3)陶瓷-陶瓷(ceramic-on-ceramic bearings,C-C):新型生物陶瓷的出现,降低了陶瓷碎裂的风险,极大地促进了关节外科的整体治疗效果。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超过150万例患者接受陶瓷关节置换。
我国目前C-C负重界面的使用同样逐年增加,但具体占THA 患者多大比例尚无具体数据。
陶瓷假体可以增大股骨头直径(36mm),意味着增加关节稳定性,降低脱位、磨损等。
但是,C-C负重界面THA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假体安放角度精确性较高。
C-C假体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是陶瓷假体碎裂。
我国目前已经有报道陶瓷碎裂翻修的病例,华西医院也曾翻修过在外院采用陶瓷-聚乙烯负重界面THA术后陶瓷头碎裂的病例。
但在我院所接受第四代C-C 患者中,尚无一例发生陶瓷碎裂。
还有报道C-C假体在部分患者中出现异响。
国外报道C-C负重界面THA术后异响发生率在0.7%~3.6%之间,我国同样也有关于C-C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异响的报道,但尚无具体数值。
华西医院观察到术后关节异响发生率在1%左右,多发生在髋关节屈曲过程中,而且绝大多数患者异响感在术后3-6个月内逐渐消失。
目前认为C-C负重界面术后异响发生与假体安放角度、假体设计以及早期关节界面润滑度密切相关。
3. 关节固定方式的选择:目前关节置换假体固定方式有骨水泥固定和非骨水泥固定(生物固定)两种。
(1)股骨柄:非骨水泥假体植入时,基本保留了患者原来的骨质,对以后可能进行的二次手术预留了相对较多的骨质。
目前我国生物学固定成为首选方式,只有在高龄患者、严重骨质疏松和一些特殊假体如肿瘤人工关节中才考虑使用骨水泥型假体。
经过30多年的临床应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的优势逐渐体现并成为目前的主流。
目前我国骨水泥柄使用比例逐渐减少,主要用于个别骨质疏松明显的老年患者。
但是,在一些基层医院,仍然有部分医生在选择使用骨水泥柄,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2)髋臼的选择:目前国内外几乎达成共识,即髋臼侧以非骨水泥髋臼假体为主,骨水泥臼仅用于翻修术中髋臼存在严重骨缺损需要结合髋臼加强环打压植骨或结构植骨时。
非骨水泥生物固定型微孔面髋臼仍然是目前最流行的固定形式。
膝关节置换(TKA)发展十分迅速。
随着手术技术的日臻成熟和膝关节假体设计、材料和相关器械的不断完善、改进,临床效果也不断提高,目前TKA术后10-15年假体生存率在95%以上,平均生存期在20年左右。
国内外应用最多的是全髁型假体,固定方式大多为骨水泥固定。
假体有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和不保留后交叉韧带(后稳定)型,有活动负重平台和固定平台,以及近年应用于临床的高屈曲假体,单髁置换近年来再次引起广大关节外科医生的兴趣。
(二)初次膝关节置换1.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TKA)近10年来,接受TKA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每年接受TKA人数在5~7万左右,接受TKA原发疾病主要是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由于我国国情,一些膝关节疾病严重程度、畸形以及复杂程度要比发达国家重,但是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在严重屈曲畸形、严重内外翻畸形中晚期膝关节疾病的TKA技术方面,目前处于先进水平,中远期随访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但是,目前TKA手术主要在一些大型医院开展。
膝关节置换假体选择方面目前我国主要以后稳定型假体为主,对于侧副韧带损伤明显者,选择半限制性假体。
(1)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PS)和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CR):目前保留和不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应用于临床已经有超过15年以上的随访报道,这两种假体的总体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但关于保留和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的争论仍然在继续。
(2)固定平台和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负重平台方面,目前固定平台随访时间长,临床结果良好。
尽管活动平台在理论上和实验研究均表明较固定平台有许多优点,但活动平台的出现只有10年左右时间,其临床效果尚需要大样本病例长期随访观察,从术后5-10年的临床结果来看,其效果与固定型平台无显著差异。
我国目前TKA整体水平不平衡,目前TKA主要集中于大型医院。
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普及,一些市级医院也逐渐开展膝关节置换手术。
目前主要以骨水泥固定、后稳定型假体为主,旋转平台以及高屈曲假体已经在我国部分医院开展,但目前尚缺乏详细的临床资料,特别是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面的治疗,以证明其设计的优势。
2. 单髁置换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已有30多年的历史,早期由于失败率较高而弃用。
其优点在于保留膝关节正常结构和活动状态,术后康复时间短。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以及手术操作技术的成熟、假体设计和手术器械的改进,膝关节单髁置换近年来逐渐增多。
因为单髁置换提高假体生存率和手术创伤小,对关节结构破坏小。
从目前10年左右临床报道结果来看,单髁置换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和具有持久的假体生存率。
目前我国在部分医院开展单髁置换,但是总体开展数量较少,缺乏中长期临床随访。
单髁置换的手术适应证包括非类风湿性关节炎且不伴随严重畸形、前交叉韧带功能良好、年轻、活动量相对较大的膝关节单间室疾病。
二、关节翻修(一)髋关节翻修随着关节置换适应证的不断拓宽和接受关节置换人数的不断增加,THA术后失败需要翻修患者数量也会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同样存在翻修人群逐年增加的趋势。
华西医院分析近10年病例,各类原因导致翻修比例逐年上升,2008年占全部关节置换患者的10%。
但是,全国总体比例目前尚无详细数据。
目前翻修手术主要在一些大型教学医院开展。
翻修主要原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松动以及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
而美国最常见的导致翻修原因为关节不稳、假体松动,其次是感染。
与美国相比,我国感染是导致翻修的主要原因。
由此提醒我们,初次关节置换术前患者体内潜在感染病灶的筛查、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层流手术室的使用等因素尚待进一步完善提高,以降低感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