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
人之初课文原文

人之初课文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人之初》《读唐诗》

《人之初》《读唐诗》根据公开资料,《人之初》是三字经,内容如下: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人之初的全文解释

人之初的全文解释《三字经》是南宋王应麟所作。
全文如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日黄道、日所躔、日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
《人之初》原文及译文

《人之初》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之初》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之初》原文:王应麟〔宋代〕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人之初》译文: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人之初》注释:1、初:开始,开头。
2、性:性格,本性。
3、习:习惯,习性。
4、苟:如果;假使。
5、教:教育,指导。
6、迁:改变。
7、专:专心致志。
8、宜:合适,应该。
9、幼:年幼,小时候。
10、琢:雕琢。
11、器:器物,这里指成才。
12、义:古同“仪”。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作者简介: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
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
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
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
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
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
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人之初这首古诗

人之初这首古诗《人之初》是南宋诗人王应麟的作品,原文如下: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
人之初全文解释

人之初全文解释篇一:《人之初》是三字经中的一句话,全文为:“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这句话讲述了人之初的本性,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
在这句话中,“人之初”指的是人的本性,即人之初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其本性是善良、纯真和无邪的。
这种本性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存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从而使其本性发生改变。
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和习惯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性本善”指的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同情心、慈爱心和友善心等美好品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些美好品质将会得到进一步发扬和传承。
“性相近”指的是人的本性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和纯真的。
因此,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本性,因材施教,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
“习相远”指的是人的本性会因为周围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人的习惯和性格会因为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父母应该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使孩子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善良和纯真的品质,并不断学习和成长。
这句话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本性,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使孩子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善良和纯真的品质,并不断学习和成长。
篇二:《人之初》是一首著名的三字经,全文共三十三句,主要讲述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如何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下面是《人之初》的全文解释和拓展: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诗告诉我们,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没有善恶之分,只是因为环境和习惯的不同,导致了每个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巨大差异。
这句话也强调了家庭教育和环境的影响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品质和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形成的。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好好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变得邪恶不良。
人之初一年级课文原文

人之初一年级课文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人之初课文翻译

人之初课文翻译: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环境不一样,性情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不打磨它,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课文主题
《人之初》一文通过琅琅上口的三字经,让我们懂得了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让我们明白从小用功学习、刻苦磨炼,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之初》教案(1课时)教学内容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识别和正确拼写“苟”“教”“择”“处”“杼”“窦”“惰”等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3.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重点处文字文稿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孟子的有关资料;了解课文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古人教子的事例。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
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
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
学生跟读至少2遍。
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识字写字1.板书,把生字写在黑板上:“苟”“教”“择”“处”“杼”“窦”“惰”步骤:每写一个字,先出示字形结构,然后给拼音,并让学生跟读。
2.写字:(1)要求学生边读边写,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写字。
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写字习惯。
(2)点名抽查学生,让他们到黑板上写字,纠正不良的写字习惯。
四、诵读感悟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
让其他孩子注意他读得对不对,指出读错的音。
提醒孩子要注意自己读不好的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他们校正自己读音。
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
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
读2遍之后,交替读。
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
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五、内容选讲1.内容梗概略讲:第一行: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初”:开始。
“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
“性”:与生俱来的东西。
“习”:后天环境的影响。
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
——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
先天为性,后天为习。
第二行: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苟:如果乃:就迁:变化道:方法、规律贵:可贵以:认为、以为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
第三行: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择邻处:播放动漫或图片:《孟母三迁》老师讲故事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为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断机杼: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
这块布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问什么要这样做?(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第四行: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师: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
扬:传播小结:无论孟母还是窦禹钧,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是在讲哪三个字的含义?(有义方)第五行: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学生解释后,老师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引导体会:家长的过错:实际上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育子女,还要选择好的方法。
老师的怠惰: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懒、不可倦怠。
小结:这句话讲了为人父母、老师的一种责任。
2.讲“日积月累”模块“弈秋教棋”的故事。
(1)这一故事以弈秋的两个学生学棋的不同效果为正反教材,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
(2)两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本来接近,但是学习的效果却迥乎不同,为什么?(3)这里所提供的弈秋的故事,只是辅助领悟《人之初》的文章精义,无需在这一典故上做过多引导,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大概,形成整体的生动认识即可。
3.“诗歌赏读”模块。
诵读杜甫的《春夜喜雨》。
(1)点出:春雨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间飘落,细微得听不到一点响声。
这正是家庭教育的特点。
(2)范读一下生字。
(3)播放这首诗的音频,让学生跟读。
(4)让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
(5)让学生齐读,分角色对读,加深印象,达到背诵的程度。
六、结束布置作业。
生字练习或诵读。
第2课子不学一、教材解读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1.经典研读(1)整体把握第2课选取的文段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孩子学习须趁早,否则老大徒伤悲,否则不知义。
学习的首要内容是做人,即亲师友、习礼仪,做人的基本点是孝和悌(两个典故是为了说明这点)。
小孩子在父教、师严的情况下,应该专心求学。
本课旨在让学生树立小发奋读书的观念。
(2)字句梳理①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子”,指小孩子。
“不学”,即不肯读书。
“非所宜”,不应如此。
“幼”,年少之时。
“老”,年老之时。
“何为”,是反问句,可以解释为“有什么作为呢?”或“有什么用处呢?”②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琢”,雕刻玉石。
“器”,指器物。
“义”,做人的道理。
“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学记》。
“君子比德于玉”,美玉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
制玉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
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
③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
“少时”,小时候。
“亲”,亲近。
“师友”,良师益友。
“礼仪”,礼节、仪式。
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学习礼貌,懂规矩。
如果懂得礼节,一言一行合乎节度,就是一个彬彬君子的样子。
④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香”,黄香,东汉湖北安陆人。
“九”,九岁。
“执”,坚持始终,身体力行。
这是一个讲孝顺的故事。
黄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曾经担任过尚书令。
皇帝赞叹:“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⑤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融”,指孔融,东汉鲁国人。
“弟”,即悌,在这里当动词解,意思是弟弟敬爱哥哥,名词当动词用。
“长”,兄长。
“知”,明白。
“宜先知”,应该早早就知道。
孔融让梨的故事能够传诵千百年,关键就在于“谦让”二字。
兄弟之间,要“兄友弟恭”,而孔融表现的就是弟恭。
(3)全文翻译小孩子不努力学习,是不应该的。
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哪能有所作为。
玉石不经过打磨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
人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为人子弟,正当年少的时候,应该亲近良师益友,学习为人处世的礼仪。
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在冬天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
尊敬兄长,是从小就应该明白的道理。
2.辅助练习⑴神奇汉字“学”字,本作“壆”,像双手构木为屋形。
后来下面加“子”字,为义符,表示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
本义是学习。
老师通过对“学”字字形与字义关系的讲解,告诉学生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增加学生书写的积极性。
⑵日积月累“聪明的孔融”的故事,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是课文“融四岁,能让梨”关于孔融故事的扩展,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
这一模块突出了孔融的思维敏捷,聪明机智。
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的概念,将孔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可谓机巧。
孔融面对陈韪的轻视与刁难,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机智。
这一模块可以和课文中的“融四岁,能让梨”一句结合起来讲,最好配以形象生动的图画或视频,以直观的形象加以传授。
激发学生的才思潜能,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长期坚持下去。
⑶诗歌赏读孟郊的这一首古诗《劝学》比较浅显易懂。
它旨在说明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
此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强调了学习知识和实践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如同击石有火一样,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才能获得,人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自然而然地获得。
3.思考与练习说明“说一说”模块是围绕“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又列举了庄子、诸葛亮、岳飞等人的劝学格言,鼓励学生反复阅读,体会其中的道理。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可以增进对原文的理解与回忆。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2.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要注意“宜”“琢”“义”“方”“执”“融”“弟”等字。
3.了解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故事,初步理解幼年学习知识和重视孝悌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1.在教法上可以参考以下几点:(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诵读课文,了解关于孝悌的两个历史典故。
教师还可以添加自己熟悉的故事。
(2)导入环节,可以从现在入手,引导学生讲讲自己孝顺父母和对人友善的故事,然后导入。
(3)课堂实践环节,可以结合“读一读”模块进行。
在诵读和讲述内容结束后,可以安排学生做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4)教学准备方面,教师要找到课文那些故事的相关图片,至少要有课文中相关人物的图片,以辅助教学。
另外,如果能够备好相关的动画故事或视频,就更理想。
2.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参考以下几点:(1)认读生字本课要特别注意“宜”“琢”“义”“方”“执”“融”“弟”等字。
①教师要示范读音,要求学生将不懂的字标出来。
②教师对难懂的生字,要给予讲解。
课文中“方”“弟”等字和现代汉语的意思差别很大,教师尤其要注意讲解,避免学生误解。
(2)诵读感悟教师要通过增加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感知文义。
教师的诵读指导很重要,避免单纯机械的模仿。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
②教师将较难读的词语点出来,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③教师在保证识字和诵读的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地加以讲解,同时要将“日积月累”“诗歌赏读”模块的内容结合进来。
建议以故事的形式重点讲讲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两个故事。
其一,黄香温席,可见参考资料2,如有图片或者动画更佳。
其二,孔融让梨,可见参考资料3、4、5,介绍孔融的生平以及让梨的故事,引导学生谈谈如何谦让。
(3)课堂实践适当引导,联系生活实际。
令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尊敬长辈,善待他人。
力图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社会观,懂得一些基本的礼仪。
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孝悌的事例,来讲述课文,使学生更生动地理解经典。
四、参考资料1.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