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三产业结构分析报告共23页
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_以杭州市为例

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以杭州市为例谢守红1内容提要2本文介绍了城市选择主导产业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方法,依据比较优势理论、赫希曼产业关联理论、罗斯托经济理论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杭州市主导工业进行优选,认为杭州宜发展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
1关键词2城市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形式。
主导产业由于处于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与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其发展往往能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扶持和优先发展主导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引起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与国家和省相比,城市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地域单元,往往不具备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而且城市经济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因此,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既要遵循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原则,又要结合城市经济的特点,特别是要考虑到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高一级地区发展战略的协调,与相邻城市和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
一、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方法11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是指能够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部门,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主角。
主导产业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
但第一次提出主导产业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稍后罗斯托对主导产业进行了明确、系统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规划日本产业结构时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个新准则。
此后,一些经济学家对主导产业作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准则,如短缺替代弹性准则、瓶颈效应准则和增长后劲准则、可持续性准则等。
(1)比较优势理论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0理论的基础上,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提出了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杭州市房地产行业市场环境分析报告

目录11历史回顾122简况22.1空置房22.2交易状况32.3厂商333行业环境53.1经济环境53.1.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增长53.1.2居民收入逐步提高53.1.3住宅产业正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53.2政策环境53.2.1房改政策53.2.2产业政策63.2.3金融政策63.3“住在杭州”73.3.1房地产业成为“住在杭州”战略实现的产业依托73.3.2“住在杭州”促进房地产业从经济新增点成长为支柱产业,促进了产业升级73.3.3“住在杭州”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善83.3.4“住在杭州”促使房地产业内部优胜劣汰,实现房地产业现代化83.4社会因素—观念83.4.1从业人员素质93.5风险因素分析93.5.1开发企业资质过小93.5.2调查测算不周93.5.3宏观形势变化93.5.4理解判断偏差103.5.5灾害事故103.5.6价格上涨103.6企业行为103.6.1精品之路103.6.2“外侵”之路103.6.3开发热土113.7WTO对房地产业的影响123.7.1机遇123.7.2挑战1344住宅市场154.1中心区154.2城西区164.2.1产品特色164.2.2销售价格164.2.3热销住宅164.2.4客户构成及购买目的174.3城东区174.3.1产品特色174.3.2市场状况174.3.3客户构成及购买目的174.4城北区184.4.1产品特色184.4.2市场状况184.4.3客户构成及购买目的184.5城南区184.6外围区184.6.1余杭三墩镇区块194.6.2之江旅游度假区204.6.3下沙区块214.6.4钱江南岸区块224.7需求特点234.7.1付款方式234.7.2价格的承受能力234.7.3地段与价位之间的平衡关系244.7.4居住环境254.7.5住房面积254.7.6商品房类型264.7.7户型274.7.8地域分布274.7.9购房目的284.7.10购房主体2855写字楼市场295.1简况295.1.1城站广场区块295.1.2吴山广场区块295.1.3文教区块305.1.4武林广场区块305.1.5城西区305.1.6中心区305.2市场驱动因素315.2.1政策因素315.2.2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315.2.3省会的独特位置315.2.4写字楼投资客户的出现315.3竞争特点315.3.1老牌房产开发商介入写字楼市场315.3.2住宅建设民营企业介入写字楼市场315.3.3次中心与城郊结合部首先启动325.3.4开发商跟风操作明显325.3.5开发商对建筑品质的追求不够325.3.6营销竞争低层次325.4需求特点分析325.4.1需求地段特点325.4.2需求价格特点335.4.3需求面积特点335.4.4需求关键因素345.5写字楼发展趋势345.5.1写字楼开发以政府城市规划为依托345.5.2准确定位市场和目标客户群,量体裁衣迎合市场梯式需求345.5.3突破原有营销策略,积极引进新的理念3566二手房市场366.1市场简况366.1.1成交量376.1.2价格386.1.3供求比例396.1.4支付方式406.1.5客户构成406.2阻碍二级市场发展的因素416.2.1配套政策相对滞后416.2.2房改房没有完全产权416.2.3房改房上市手续繁杂,时间长416.2.4货币化分配政策不明朗426.2.5售房户心理价位过高426.2.6按揭利率过高,时间过短426.2.7房改房硬性评估426.3主要厂商4277单身公寓市场447.1市场简况447.1.1区域分析447.1.2购买目的447.1.3购买影响因素447.2市场特点447.2.1缺乏品牌产品447.2.2缺乏开展租赁业务的开发商457.2.3缺乏老年公寓457.2.4适宜白领的中档单身公寓不足45 88行业关键成功因素468.1土地468.2规划设计478.3品牌4799主要厂商分析499.1浙江绿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499.1.1公司简况499.1.2竞争能力499.1.3经管能力499.1.4优、劣势499.1.5经营理念499.1.6经营目标509.1.7已完成工程509.1.8产品特色509.1.9人才策略509.1.10土地储备策略519.1.11营销策略519.2南都房地产529.3金都房地产539.3.1公司简况539.3.2经营理念539.3.3工程情况539.3.4产品特色539.3.5技术水平541011历史回顾以住宅为主体的杭州市房地产市场,与全国其它城市一样,经历了1992以后的超速发展和及时调整,现已进入平稳发展期。
2018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杭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2019年3月4日)2018年,全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杭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实施“六大行动”,统筹抓好发展、改革、建设和民生各项工作,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一)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3509亿元,比上年增长6.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57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632亿元,分别增长1.8%、5.8%和7.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34.6:62.9调整为2.3:33.8:63.9。
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40180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1184美元)。
2012年-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356亿元,增长15.0%,占GDP的24.8%。
电子商务产业增加值1529亿元,增长17.5%;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2508亿元,增长17.0%;数字内容产业2098亿元,增长15.8%。
六大产业群整体势头良好,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3347亿元,增长11.6%;旅游休闲产业1038亿元,增长13.0%;健康产业809亿元,增长10.0%。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8175亿元,占GDP的60.5%。
年末,全市私营企业55.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5.3%;个体工商户51.0万户,增长8.2%。
全年新设个体工商户10.6万户,增长13.1%。
(二)财政收支。
全年财政总收入3457.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5.1亿元,分别增长14.5%和12.5%。
其中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0.7%、19.5%和17.0%。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17.1亿元,增长11.4%。
其中民生支出1333.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6%。
2012年-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长速度(三)市场价格。
2013—2015年中国杭州市分城区经济分析

2013—2015年中国杭州市分城区经济分析第一节上城区一、城市经济分析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0.42亿元,总量继续领跑六城区,同比增长9.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在六城区排第二。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0.02亿元,同比增长7.5%,在六城区排第二。
从往年的经济发展来看,据统计,2011年,上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15.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
按全区2011年末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88179元,同比增长16.3%,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达到29135美元,比去年增加5242美元,高于全市人均水平13435美元。
按产业分,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78.88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工业增加值259.45亿元,同比增长12.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7.10亿元,同比增长8.0%。
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6.3%,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4个百分点。
二、三产业结构为45.3︰54.7。
财政收支。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90.01亿元,同比增长12.3%,列全省第13位。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3.55亿元,同比增长6.6%,列全省第10位。
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地方部分)4.61亿元,同比增长19.2%;营业税23.71亿元,为上年的99.4%;个人所得税5.09亿元,为上年的93.5%;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9.87亿元,同比增长47.5%;城市维护建设税2.90亿元,同比增长12.6%;房产税2.76亿元,同比增长51.6%。
全年一般预算支出23.66亿元,同比增长7.6%。
其中:教育支出4.85亿元,同比增长16.3%;科学技术支出0.96亿元,同比增长10.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1亿元,同比增长18.6%;医疗卫生支出1.11亿元,同比增长7.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19亿元,为上年同期92.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7亿元,同比增长10.8%;公共安全支出1.85亿元,同比增长8.3%。
杭州都市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21 0 0年是我 国 “ 十一五 ”规划收官之年 ,也
是 “ 危机 时期 ”推进结 构 调整 的关 键之 年 。面对 后
州都市经济圈经济实现了较快的恢复性增长 , 综合
实力 进 一步增 强 。
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以杭州市区为核心 ,杭州 市域为主体 ,湖州 、嘉 兴和绍兴三市市 区为副中 心 ,德 清 、安 吉 、海 宁 、桐 乡 、绍 兴 、诸 暨等 杭 州相邻6 县市为紧密层的杭州都市经济 圈,联动长
一
21 0 0年 ,杭州都市经济 圈按常住人 口计算的
、
杭 州 都市 经济 圈经 济 运行概 况
人均生产总值为56 9 ,折合8 美元 ,比上年 96 元 84 1 增3 l8 n 18美元 ,高于浙江省 11 3 2美元 。区域人均 生产总值达到世界银行划分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经
( )综 合 实力进 一 步增 强 一
浙江 省03个百 分点 。 .
兴 、嘉善、平湖 、海盐 、上虞 、嵊州等县市 ,全面 贯彻 落 实科学 发 展观 ,着 力转 变经 济 发展 方式 ,有
效巩 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 ,呈现经济平 稳较快增长 、民生持续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 步的良好态势 ,区域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
21 0 0年 ,在全球经济缓 慢复苏 ,国内宏观调 济水平 。其 中杭州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美元 ,达到 控持续深人 ,经济结构调整明显加快的背: 下 ,杭 1 13 景 0 0 美元 ,湖州 、嘉兴 、 绍兴人均生产总值分别
杭州研 究 第2 卷第4 6 辑
达 68 67美元 、7 9美元 和 86 66 4 8美元 。
年减 少05 和26 . % . %。
金 融业 较快 发 展 。2 1 00年都 市 经 济 圈实 现金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产业发展特点及建议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产业发展特点及建议朱如江;汤金星;汪小洪【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较大但占比较低,发展中存在低层次、缺特色等问题。
建议遵循因地制宜和突出重点的原则,以专业市场和城市化建设为载体,坚持“科技兴三产”的思路,促进萧山区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
【期刊名称】《统计科学与实践》【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2页(P55-56)【关键词】第三产业;特点【作者】朱如江;汤金星;汪小洪【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829.2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在分析近年来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产业发展变化的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萧山区第三产业发展特点改革开放前,萧山是一个以粮食、棉花和络麻种植为主的农业小县,第三产业主要是以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服务部门。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下发以来,全区第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日趋合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1992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越第一产业,达到18.4%,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调整为“二、三、一”。
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6 5.5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5.1%。
第三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较大。
2012年,萧山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6 5.54亿元,在杭州区、县(市)中位列第一,超出第二位的下城区22.39亿元;在浙江省17个经济强区、县(市)中也遥遥领先,比第二名义乌市多117.85亿元;在全国十强区、县(市)中居第八位。
2.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改革开放以来,萧山区第三产业以年均22.5%的速度递增,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发展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9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速为19.1%,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0.6个百分点,比工业年均增速低0.8个百分点,但三者基本同步;第二阶段是1990—2000年,得益于国家政策,第三产业以年均增速为31.4%快速发展,比同期GDP年均增速和工业年均增速均高7.9个百分点;第三阶段是2000—2005年,由于这个阶段全区经济的工作重心在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年均增速为19.4%,分别比同期GDP年均增速和工业年均增速低1.7和4.6个百分点;第四阶段是2005—2012年,得益于结构调整和“两轮驱动”,第三产业年均增速为18.4%,比同期GDP年均增速和工业年均增速分别高3和4个百分点。
杭州市三产业结构分析报告25页PP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杭州市三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调研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3)二、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4)2.1 总体概况 (6)2.2 分行业分析 (7)2.2.1 电子信息产业 (8)2.2.2 生物医药产业 (10)2.2.3 新材料产业 (11)2.2.4 现代服务业 (13)三、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15)3.1 优势分析 (17)3.1.1 创新能力强 (19)3.1.2 产业链完整 (20)3.1.3 市场机制灵活 (21)3.1.4 政策支持力度大 (22)3.2 挑战分析 (23)3.2.1 核心技术不足 (24)3.2.2 人才短缺问题 (25)3.2.3 环境压力增大 (26)3.2.4 国际竞争加剧 (28)四、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0)4.1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31)4.2 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 (32)4.3 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 (33)4.4 推动绿色发展 (34)4.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6)五、结论与展望 (38)5.1 调研结论总结 (39)5.2 发展前景展望 (40)一、内容概要本报告主要围绕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报告首先概述了浙江产业集群的总体情况,包括产业规模、产业集群分布、发展特色等。
分析了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与意义,指出其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现状分析:通过对浙江各产业集群的实地调研,分析了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包括产业集中度、技术创新、品牌影响力、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情况。
问题剖析:结合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资源环境约束、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压力等。
案例分析:选取浙江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进行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其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
对策建议:根据现状分析、问题剖析和案例分析,提出了推动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品牌影响力、强化产业链协同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