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浅论武胜县近年经济建设

浅论武胜县近年经济建设作者:唐海洋专业:风景园林学院园林班级09级3班学号:20092307摘要:四川广安市武胜县以“巩固回升,加快发展”为基调,以“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为重点,深化区域合作,强化“四区建设”、狠抓“五件大事”,加速“三化进程”,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武胜县工业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5.3亿元、县属工业增加值36亿元,分别增长46.2%、29.1%。
关键词:武胜县;经济;建设清清嘉陵江水如甘甜的乳汁,既赋予大地美的神韵,又赐给人民以富足。
1 武胜县近年经济发展概况1.1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去年,武胜县工业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5.3亿元、县属工业增加值36亿元,分别增长46.2%、29.1%。
经开区建设突飞猛进:投入19.73亿元,拓展园区面积1.55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厂房8.8万平方米,新入园企业11户。
企业培育成效明显:新培育亿元企业3户、规模以上企业8户,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亿元企业分别达60户、32户。
1.2 农业经济稳步提升2010年,武胜县实现农业增加值24.7亿元,增长4.4%。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基地不断夯实,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5亿元,建成现代优质脐橙、优质蔬菜、优质蚕桑3个万亩示范园,初步形成一环、两轴、三基地、三核心的“1233”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布局;一基两主两特”产业加快发展,全县粮食总产37.1万吨、出栏生猪132.2万头、发展优质蔬菜20万亩、产茧191万公斤、实现水产品总量2.85万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7.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8.3亿元;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个,武胜脐橙”、武胜仔猪”申报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工作进展顺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8个,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户。
新建居民集中居住点3个、1+6”公共服务中心1个,新改扩建农房286户,完成白坪乡场镇整体风貌整治。
1.3 三产业加快发展去年以来,武胜县县积极推进大型商贸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乡市场消费环境。
以四川省武胜县为例分析旅游现状及发展方向

2019年4月下半月刊以四川省武胜县为例分析旅游现状及发展方向曹馨月1 黄学彬2本文主要以四川省武胜县为例,分析旅游规划的方向,主要从区位条件、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环境、农业状况、城镇发展状况、政策环境、文化背景和旅游整体发展背景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可以为整个未来的旅游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一、区位条件分析(一)地理区位武胜县属于中国四川省广安市西南部,东邻广安,西接遂宁,北倚南充,南靠重庆,扼川东川南进出之咽喉,踞川渝物资集散之门户。
同时,武胜位于嘉陵江中下游,千里嘉陵江纵贯全境,蜿蜒武胜117km。
(二)交通区位武胜水路交通条件优越,至2020年,嘉陵江黄金水道经梯级开发渠化后,千吨级船队可由武胜直到重庆,进而通江达海。
公路交通方面,武胜距离广安40 km、遂宁70 km、南充54 km、重庆100 km、成都250 km,国家高速G75兰海高速(渝武、南武段)、国道212线、省道304线在境内纵横交错,武胜到重庆、成都均实现了全高速连接,到重庆仅1小时,到成都2.5小时,到广安0.5小时,到南充1小时。
武胜紧邻广安、华蓥、庆华、南充和合川等火车站。
兰渝铁路将贯通县境设站,2014年兰渝铁路全线贯通后,武胜到重庆、兰州及沿线城市的时间大为缩短。
(三)旅游区位国家发改委2017年6月颁布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提出打造5条旅游带,分别是历史文化和地震遗址旅游带、红色精品旅游带、人文遗迹旅游带、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自然风光旅游带,其中,红色精品旅游带主要包含重庆、江津、铜梁、潼南、广安、南充、达州和开县等县市,武胜正好位于红色精品旅游带中的广安市。
二、社会经济环境分析2018年,全县GDP实现124.3亿元,同比增长15.2%。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2亿元,同比增长4%,拉动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2亿元,同比增长23.3%,拉动经济增长1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完成增加值50.6亿元,同比增长25.1%,拉动经济增长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1亿元,同比增长11.8%,拉动经济增长3.4个百分点。
武胜区位分析报告

武胜区位分析报告分析人:高婷班级:11资源本2学号:11111511067为了加强对区位要素的进一步认识,我对我的家乡展开了区位方面的分析,在这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向相关人士询问了情况和吸取经验,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调查有所局限,但还是加强我对经济地理的进一步认识,以下,就是我对家乡的区位分析。
1. 区域条件:武胜位于四川东部盆地、处于嘉陵江的中下游,武胜县临河分布,有良好的水源和便利的水运交通;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充足,雨丰沛,空气湿度大,日照少,霜期短,风力小,为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且靠近邓小平故居,旅游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靠近直辖市重庆,有较好的市场;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获得相关的政策优惠;人口数量多、基数大,具有良好的人力资源;靠近华崟山的煤矿资源。
1.1 劳动力:武胜人口数量多,基数大,男女分配比例较合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武胜劳动力的素质有所提高,这位武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劳动力基础。
1.2 地理位置:武胜位临嘉陵江中下游的右岸,在科里奥利力的影响下,下游右岸冲刷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港口,为武胜的发展起到了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增强了交通的便利性。
1.3 气候:武胜县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充足,雨丰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1.4 政策:武胜位于四川的东南部,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范围之内,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优惠,为武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在此次调查过程中我还发现,农业在武胜的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反之商业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而且,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有所加强,这就解放了大部分的劳动力,为工业和商业进一步的提供了客观的劳动力;武胜的副食产业也发展较快,特别的第三产业,兴起了“宝箴寨”等旅游景点,拉动了武胜的经济增长,以及啤酒、牛肉、套刀等也相继兴盛,更一步的吸引外资,以加速发展。
随着交通的发展,武胜与邻近的广安、重庆等经济发达的地方的联系日益加强,各种物资的引进和输出更加频繁,这就加大了武胜的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
武胜县旅游业分析2015

武胜县旅游业分析2015第一篇:武胜县旅游业分析20152015年武胜县旅游业发展分析2015年,武胜县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部署,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做好“古塞、江水、乡村”三篇文章,做靓“江湾休闲”城市名片,着力建设川渝旅游度假基地和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不断优化。
一、2015年旅游业发展现状和特点(一)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15年,武胜县旅游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态势,游客规模与旅游收入均呈快速增长态势。
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39.4万人次,同比增24.52%,实现旅游收入39.2亿元,同比增长33.38%。
(二)旅游品牌效应更加强劲。
随着宝箴塞旅游区和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4A级景区的命名,印山公园3A级景区的创建成功,以及龙女湖旅游区、沿口古镇文化旅游区等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丰富了武胜的旅游元素。
各旅游景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自驾游、自助游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旅游产业对武胜经济发展的贡献值日趋增多。
(三)景区主题活动日益丰富。
围绕节假日、景区特色等主题,武胜各旅游景区策划推出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活动。
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以“游乡村、觅年味”为主题,组织举办书画展,让游客漫步于景区景点,在农家小院、乡村客栈中品尝一道道地道的传统农家美食;宝箴塞旅游区举办的以“逛庙会吃庖汤游古塞”为主题的春节大团圆--庙会活动,推出品台湾美食、摘牛奶草莓、体验亲子兔乐园,参与探秘宝箴塞之旅等活动。
游客们参与多彩的旅游活动,观乡村风光、摘武胜甜橙、品农家饭菜、购麻辣牛肉、豆腐干等乡村特产,旅游活动的丰富多彩更加增强了景区吸引力。
(四)旅游基础建设更加扎实。
2015年,全县重点旅游项目共完成投资1.6亿元,同比增长4.4%。
龙女湖旅游度假区完成了滨江路、入口广场、翡翠湾度假酒店会议中心建设;宝箴塞旅游区新增了桃花岛、亲子休闲体验园等项目建设,荷塘垂钓区、木栈道建成、段家大院三期维修工程即将完工,景区旅游功能更加完善;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建成樱花园基地和牡丹园基地1000亩,完成礼俗文化大院的打造,运动中心、农业嘉年华、节气文化院落建设加快,剪纸文化院落文化氛围逐渐形成。
武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武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4月201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自觉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脱贫奔康、经济强县、宜人武胜”三大目标,加快重点区域建设,紧盯重要产业,主攻重大项目,全力推进各项经济工作,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203.1亿元,同比增长7.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3亿元,同比增长2.8%,对经济的贡献率为7.0%,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2.9亿元,同比增长8.9%,对经济的贡献率为57.2%,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9亿元,同比增长9.5%,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5.8%,拉动经济增长2.8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6:50.7:29.7调整为本年的18.9:50.7:30.4。
全年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2亿元,同比增长8.5%,占GDP比重为60.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64.2%。
其中,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118.8亿元,同比增长8.5%,占GDP的比重为58.5%,比上年提高0.4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62.4%。
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8亿元,同比增长2.4%。
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达 32.9、1.4、27.6、2.7、1.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5.5%、-0.3%、6.9%、8.9%。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94.6万亩,同比增长0.7%。
其中小春粮食种植面积28.8万亩,同比增长0.5%;水稻、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31.0万亩、9.4万亩、12.4万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7.3万亩,同比增长0.5%;蔬菜种植面积20.4万亩,同比增长1.2%。
全年粮食产量34.9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小春粮食产量5.9万吨,同比减少0.2%;水稻产量17.4万吨,同比增长1.9%;小麦产量2.1万吨,同比减少3.6%;玉米产量5.0万吨,同比增长1.1%。
武胜的调研报告

武胜的调研报告武胜的调研报告一、引言武胜县位于中国四川省内江市东北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地方。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武胜县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以了解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经济发展1. 主要经济支柱武胜县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工业和旅游业。
农业是武胜县经济的基础,种植业和畜牧业是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形式。
工业方面,县内有多家大型企业,如钢铁厂、化肥厂等,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产业效益。
旅游业是武胜县的新兴产业,该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2. 经济发展现状尽管武胜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但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技术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其次,工业发展还不够规模化和现代化,生产效率有待提升。
另外,旅游业发展仍然面临着市场宣传不足、旅游景点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三、文化传统1. 文化遗产武胜县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有许多古迹和历史遗址。
例如,武胜古镇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城,游客可以在其中体验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
此外,该地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木雕、剪纸等,代表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2. 传统节日武胜县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武胜牛王庙庙会。
每年的这个庙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朝圣者,同时也是当地农民的传统集市,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推动力。
四、社会问题与改善措施1. 教育问题武胜县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
一方面,城镇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校和教师资源相对较多;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数量不足,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面对这一问题,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升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条件。
2. 城市化问题近年来,武胜县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但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环境污染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湖北孝感各区发展情况汇报

湖北孝感各区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湖北孝感各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首先,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孝感市各区均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在工业方面,各区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并积极引进新兴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农业方面,各区加强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在服务业方面,各区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服务业,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在社会事业方面,孝感各区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教育事业得到了全面
发展,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教育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全面加强,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各区还大力推进就业扶贫工作,为贫困家庭提供了更多的帮扶措施,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孝感各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各区加大了对生态环
境的保护力度,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了水土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总的来看,湖北孝感各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贡献了力量。
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孝感各区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为湖北省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胜县做大做强“中国蚕桑之乡”的对策与建议

武胜县蚕桑产业历史悠久,一直以来主要是以四边桑(田边、土边、溪沟边、塘池边)的种植模式为主,由于桑园种植面积广而分散,生产经济效益不高的劣势逐渐凸显。
2017年以来,随着现代化蚕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武胜县蚕桑产业依托原有的基础,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引领,规模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
截至2019年,武胜县共建立标准化桑园2000hm 2,蚕茧产量为1300t ,产值8480万元,综合产值达2亿元,被授予“中国蚕桑之乡”荣誉称号。
为了进一步巩固蚕桑产业取得的成绩,武胜县制定规划,力争到2022年实现年产茧量4500t 以上,蚕桑产业化收入达到6.95亿元,蚕桑丝绸综合产值达到13亿元。
本文通过对武胜县蚕桑产业发展优势以及制约因素的分析,为做大做强“中国蚕桑之乡”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武胜县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武胜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成效1.1武胜蚕桑产业的历史与现状蚕桑生产一直是武胜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1985年,全县养蚕人均蚕茧产量5kg ,名列全省第一。
1988年,武胜县被列为四川省首批蚕桑基地县,在全县开展了“大育苗”“大栽桑”工作,巩固了蚕桑生产基础。
其中,插桑扦插技术项目曾在西安举办的国家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获得金奖,并且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年,全县种植桑树达到8000万株,以四边桑为主,桑园面积344hm 2,投产良桑达80%,蚕农达18万户,养蚕20余万张,蚕茧产量达到5093t ,首次突破5000t 大关,名列南充地区第一位,四川省第三位。
武胜县政府被省政府授予“蚕桑生产先进单位”,县蚕桑局得到国家、四川相关部门的表彰、奖励。
1991年,全县蚕桑生产达到顶峰,发种22万余张,蚕茧产量收稿日期:2020-11-15;接受日期:2021-01-25资助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科技扶贫专项)(No.2020ZHFP0071),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蚕桑创新团队项目(No.sccxtd -2020-17),武胜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No.2020-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胜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为了加强对区域结构跟组织的理解与评价,我进行了本次实践活动,对我的家乡武胜进行了产业方面的调查分析,武胜,商贸活跃,城乡繁荣。
县城沿口镇是嘉陵江水运的重要港口,是周边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市场载体配套,商业交易活跃,占地2万平方米经营面积7万余平方米的县城市场已经建成,具有开办百货、副食、工业品、服装等专业批发市场的能力;交通方便,离铁路站点距离近,具备畅通物流的基本条件;经营理念先进,以名牌名品名店引导,已逐渐成为商贸流通的枢扭和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以下是我的分析报告。
武胜的产业结构变化:
由图表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三大产业中比重下降,工业在三大产业中占较大比重并逐年增长。
为了使得三大产业平衡发展并驾齐驱,政府作出了以下优化政策:
1、立足发展比较优势,围绕农产品深度加工,,加强本地特色资源开发,跟邻近城市重庆市形成工业配套加工。
2、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特色农业比重,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3、加快城镇化建设为依托,搭理发展县城第三产业,优化县城经济结构。
一、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具有生产规模大。
产品输出率较高且与取悦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
武胜的主导产业是工业,依托重庆的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到重庆市的发展,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工业总量大幅攀升,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900亿元、增加值245亿元,分别增长49%、23.7%;新增规上企业58户、亿元企业47户,总量分别达到383户、229户。
产业优势更加突出,电力、煤炭、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五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化工、有色金属等潜力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二、基础性产业:
基础性产业能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武胜的基础性产业是农业,优质粮油、生猪、蔬菜、柑桔四大主导产业持续壮大,粮食总产达202.1万吨,出栏生猪524.8万头、家禽4674.5万只,新发展蔬菜22.7万亩,新植柑桔11万亩;葡萄、蚕桑、小家禽、水产等特色产业持续发展。
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突破100万亩。
新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6个。
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新培育龙头企业12户,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0个,连接带动农户7.3万户,土地流转50.5万亩。
标准化生产力度加大,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12个,龙安柚、黄花梨等产区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农产品商品率达到54%。
三:潜导产业:
潜导产业指的是当前规模小,对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武胜的潜导产业有旅游休闲、服务产业、特色农业。
未来促进发展,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特色农业,将本地资源发挥到极致,吸引外资,将特色农业的潜力挖掘到最大。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深度挖掘水产资源开发,做大做强特色水产养殖文章,积极推进水产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3500公倾,产量达3.5万吨,产值达2.5亿元,其特色鲜活鱼产品享誉川渝。
未来五年工作预期目标为: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到2016年,生产总值达160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成渝经济区平均水平,基本形成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初步形成组团式城市人口100万左右、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的川东渝北地区中心城市骨架,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水运综合配套、快捷高效的川东综合交通枢纽;开放合作更加深入,初步形成内陆对外开放示范窗口,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初步建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基本建成环境更加优美的宜居宜游宜业城市,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武胜特色农业,水产参考资料网站:/content/672010/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