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教案
血液 幼儿园教案

血液幼儿园教案引言血液是人体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液体,我们身体中50-60%都是由血液构成的,血液通过心脏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也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中。
本文将从血液的概念、构成和功能等方面,对幼儿园的小朋友进行科普教育。
课程目标1.初步了解血液的概念和构成。
2.了解血液的功能和作用。
3.学习如何保护我们的血液和身体健康。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血液的概念和构成1.血液是什么?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红色液体,它流动在我们的身体中,通过心脏泵送,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位。
2.血液的构成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细胞,它们负责向身体各个部位输送氧气。
每一毫升的血液中含有500万个红细胞。
•白细胞可以帮助人体抵御疾病和感染,它们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血细胞,它们帮助人体止血,保护血管不受损伤。
•血浆是血液中含有大量蛋白质、酶、激素等物质的液体,它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血液的功能和作用1.输送氧气红细胞是人体内输送氧气的重要载体,它们通过血液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器官中,让我们的身体能够正常运转。
2.运输营养物质血液还负责将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中,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养分。
3.维持体温血液可以帮助维持我们的体温,它们流经身体各个部位,将体温分布均匀,防止身体温度过高或过低。
4.免疫系统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抵御疾病和感染。
第三部分:保护血液和身体健康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和血液不受污染和感染,例如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定期洗浴等。
2.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可以帮助我们维持身体和血液的健康,例如多吃水果和蔬菜,适量运动,保持足够的睡眠等。
3.定期检查身体健康状况定期检查身体健康状况可以及早发现疾病和病症,帮助我们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保护我们的血液和身体健康。
初中生物苏教版血液教案

初中生物苏教版血液教案
目标:了解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认识不同类型的血细胞。
一、引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血液在我们的身体中流动,我们的身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二、呈现:展示一张血液的结构图,并简要介绍血液的组成。
1.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盐类等组成,起到运输养分、废物和荷尔蒙的作用。
2. 血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使氧气从肺部传递到身体各处。
3. 白细胞:主要负责清除体内的病菌和病毒,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三、讨论: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血液在身体中的重要性,并找出不同类型的血液细胞在身体中的作用。
四、练习: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 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 血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3. 白细胞的作用是什么?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血液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着我们的健康。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血液循环系统相关知识。
六、作业: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总结血液的功能及组成,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PBL生理学血液教案

PBL生理学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掌握血液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3. 了解血液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2. 血液的功能:输送氧气、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免疫防御3. 血液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4. 血液疾病:贫血、白血病、血栓症5.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输血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细胞的特点和作用2. 案例分析:分析血液疾病的临床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血液疾病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4. 实践操作:观察血液涂片,识别血细胞形态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图文并茂的教学PPT2. 血液涂片:准备血液涂片供学生观察3. 临床案例:收集血液疾病的临床案例4. 讨论材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讨论材料和参考文献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血液涂片,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讲授: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细胞的特点和作用3. 案例分析:呈现一个血液疾病的临床案例,让学生分析病因和治疗方法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血液疾病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5. 实践操作:学生观察血液涂片,识别血细胞形态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血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血液涂片识别:评估学生对血细胞形态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问题解决能力。
4. 练习题: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血液疾病研究进展:介绍当前血液疾病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治疗方法。
2. 临床病例讨论:组织学生参与临床病例讨论,提高其临床分析和决策能力。
3.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室操作课程,让学生亲手进行血液细胞培养等实验。
血液幼儿园教案

血液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血液的基本构成和作用2.掌握不同血液类型的特点及常见疾病3.培养科学探究和团队合作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型及其相关知识三、教学准备•PPT课件•血型实验器材•血型实验盒•血液样本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1.教师展示PPT图片,让幼儿认识人体内的液体,询问幼儿是否知道人体中有哪些液体。
2.让幼儿描述一下血液的颜色、形态等基本特点。
3.通过铺陈引入,让学生知道今天的课程会讲解关于血液的知识。
2. 知识讲解环节(30分钟)1.教师向幼儿解释血液的基本构成和作用,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并用PPT展示。
2.讲解各种血型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如:A型血、B型血、AB型血和O型血,并通过实验器材和样本进行演示。
3. 实验环节(20分钟)1.小组合作进行血型实验,让孩子亲身参与,并理解血型实验的操作过程。
2.分享试验结果,让幼儿们互相分享实验结果,并介绍不同血型可能患上的病症。
4. 活动环节(20分钟)1.教师设置互动环节,让两个小组共同合作,完成血液作业。
2.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游戏活动锻炼幼儿团队合作的意识,如:血型抽象绘画等。
5. 总结环节(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2.结合实际生活,让幼儿了解不同血型的病症和症状。
五、课后作业1.学生以“我是什么血型”为题,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血型的特点。
2.家长协助孩子进行观察,让孩子找出身边亲人或朋友的血型,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六、教学效果通过此次教育,孩子们认识到了血液的基本构成和作用,掌握了不同血液类型的特点及常见疾病,发展了科学探究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通过互动、游戏等不同形式培养幼儿的音、视、触、嗅、味五感,切实引导幼儿扩大知识视野,掌握与记忆知识,进而快乐成长。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与能量供给第二节血液循环(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自学、实验,并利用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活动: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并让学生描述血液流动情况。
设问:鱼的体内血液流动是按着一定的路线流动的,那么人体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自学与思考有关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的图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教师活动: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
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
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及反思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及反思学科:生物年级:初中主题:血液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以及血液在身体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2. 血液的功能:氧气运输、营养物质运输、废物排泄、免疫功能和凝血功能。
3. 血液在身体中的作用:维持体温、调节体内环境、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侵袭。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血液的概念。
2. 授课: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重点讲解每种成分的作用。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血液在身体中的作用。
4. 总结:梳理血液的重点知识点。
5. 练习:进行问答或小测验,巩固学生对血液知识的掌握。
教学反思范本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认为教学反思非常重要。
通过反思,我可以总结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本节课中,我发现学生对血液的概念理解较为模糊,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困惑。
在导入环节时,我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血液这一主题缺乏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更多的引导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另外,本节课中我还发现对于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部分,我的讲解比较枯燥,没有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设置互动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来理解血液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反思,我觉得本节课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方面仍有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思维能力,使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血液成分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关注生命健康的意识,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
3. 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难点: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血液成分实验材料。
3. 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
2. 探究血液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浆、血细胞的特点。
3. 了解血液功能:教师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学生总结血液的作用。
4. 探讨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分析血液在体内的运输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流动的组织”的含义。
七、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强调关爱生命健康,提倡关爱他人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绘制血液成分结构图,加深对血液组成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十、拓展活动1. 开展血液知识竞答,增加学生对血液的了解。
2. 组织参观血站,让学生亲身体验献血过程,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
2. 探究血液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浆、血细胞的特点。
3. 了解血液功能:教师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学生总结血液的作用。
血液的教案幼儿园

血液的教案幼儿园1.引言血液是我们身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
它流动着,将有益的物质输送到身体各处,并帮助身体排毒。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血液的作用,这里为幼儿园老师提供一份“血液的教案”。
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幼儿能够:1.了解血液的作用及其重要性;2.学习如何保持健康的血液。
3.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3.1 血液的作用3.1.1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人体内流动的过程。
将图书馆、公园、街道等不同的场景引出来,向幼儿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3.1.2 血液输送的物质与幼儿分享身体内由血液输送的物质,如氧气,食物和水分等,这些物质对我们的身体有很重要的作用。
3.2 保持健康的血液3.2.1 健康饮食阐述一些有助于保持血液健康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
告诉幼儿那些食物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的摄入这些食物可以让血液更健康。
3.2.2 运动分享一些有助于血液循环的体育锻炼,如跑步、骑自行车等。
告诉幼儿要定期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的健康。
4.教学活动教师需要配合相关的活动来帮助幼儿加深理解。
4.1 血液图书馆在教室内建立一个图书馆的场景。
教师可以通过读书来引出血液循环的问题。
幼儿可以通过制作手工书、绘画等方式,创造出各自的血液循环图。
4.2 血液堆垛教师在教室内布置一些饮食健康和体育锻炼的项目,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血液堆垛活动。
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总结一下,哪些饮食项目和运动项目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
5.总结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通过引导幼儿了解血液的作用以及保持健康的血液,可以帮助孩子们掌握更多的常识并保持身体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观察新鲜血液和人血涂片,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3.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列表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体验血液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初步认同无偿献血
2.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
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作课件辅助教学、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2)、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3)、我们呼吸运动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2.讲授新课:
师:(大屏幕展示录象)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及进入肺泡的氧气都进入哪里,再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生:血液。
师:上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师: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过出血的经历(大屏幕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
生:疑惑
师:一起进入流动组织--血液,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后一切都会弄明白。
板书:流动的组织--血液
(二)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师:(出示课件)认真观察试管1(加入抗凝剂)和试管2里的家畜血液,发现什么现象?
生:观察并回答:试管1里的血液出现分层现象,试管2里的血液凝固了。
师:结合实验,提出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
2)、试管中的血液分几部分?各呈什么颜色?各部分的容积比例大致是多少?
生:观察和思考,小组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回答问题(教师参与讨论):
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不一样。
三部分,上半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容积的55%,下半部分是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液体,约占血液容积的45%。
在交界处,还有一层很薄的白色物质。
师:(归纳、总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位于试管1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和交界处的白色物质,统称血细胞,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下半部分是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交界处白色的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过渡)师:为什么把血液称作“流动的组织”?
生:思考、小组讨论,找代表回答
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
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
血液可以流动,因此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师:现在哪一位同学能详细的描述一下血液的成分?(鼓励表扬)
出示课件: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过渡)知道了血液的组成,各种成分又有什么功能呢?请看《血浆成分示意图》
(三)血浆
师:观看课件《血浆成分示意图》,通过饼状图,你能否了解血浆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呢?
生:观看、思考,回答
主要成分:水(90%)、血浆蛋白(7%)、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含氮废物等(3%)。
师:通过了解血浆的成分你能试着推断一下它的功能吗?水在血浆中占有这么高的比例,与血浆的功能有什么关系?(完成表格填写)
生:思考,分析血浆的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还能运输细胞产生的废物。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这只是血液的一部分功能,另一部分功能是由血细胞来完成的。
那么血细胞呈什么“模样”呢?你有过作血常规化验的经历吗?检验科的医生从我们身体上抽取一滴血,放在载玻片上制成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知道检验科的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用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示显微镜下血细胞图)
(四)血细胞
1.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课件展示低倍、高倍显微镜下的人血永久涂片:
2)观察时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
(1).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血细胞?
(2).你是如何分辨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3).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不能直接找到血小板?猜一猜这是什么原因?
(4).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这与哪种血细胞有关系?
(学生观察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下列问题:a.红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红色,细胞边缘较深,中央部分颜色较亮,不要误认为它是细胞核;b.白细胞是被染成蓝色的,这并不是白细胞本身的颜色;c.不要把血涂片或显微镜上的灰尘当作血小板。
)
师:从外观上了解了血细胞,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各自的功能怎样呢?请大家自主阅读课本52—54页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2.自主阅读,并完成表格。
3.
(1)出示贫血化验单:贫血患者会表现出那些症状?根据血红蛋白的成分,在饮食中应注意什么?
(2)身体某处有外伤时,不注意卫生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应怎样处理?
(3)为什么身体患了炎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会增加?
(4)身体有了小伤口,伤口流血后会自己止血,为什么?
4.播放视频:红细胞运输氧气的过程,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血小板参与止血的过程。
(五)小结
师: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各自对血液的认识。
生: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少就会导致贫血。
有炎症时,白细胞会多。
生: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生:血液在人体内不仅担负着体内物质运输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吞噬病菌的防御功能以及止血和凝血作用。
所以失血过多会死亡。
师总结:血液有运输、防御、保护的作用,所以血液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因此血常规化验单被作为医生的诊病依据。
(六)课堂小练
五、学以致用:课后练习1和3
六、拓展延伸:白血病及骨髓捐献
1. 血液对于我们人体来说,意义重大.但是,如果造血系统出现了恶性增生病变,就会得白血病。
.
2. 骨髓捐献教育. (献出你的爱心,重新点燃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之光!)
3. 除了骨髓移植可以获得造血干细胞,科学家又发现,新生儿的脐带血中也有造血干细胞,请同学课后阅
读资料(关注生命,关爱他人)
【板书设计】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血液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节奏较快,容量较大,是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而定的。
总体上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上课比较感兴趣,思维较活跃,且有过这样的学习模式训练,大部分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较强。
从的情况来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课堂提问学生人数多,可以吸引更多同学的注意力,同时也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
对求知欲强烈、基础好的同学尽量给以空间,任其思维、设计、探究,对一些惯于被“牵”着走的同学则通过具体问题递进式的启发与点拨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条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
本节内容的另一个教学点即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知性认识,培养科学素养和进行情感教育。
采用方法是以贴近生活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感悟,认识科学的内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整合探究式学习方法,使学生思维既有拓展发散的机会,最终又能回落到知识脉络上,达到收放一体。
根据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有待加强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也有其优势体现。
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但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珍惜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也要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倾听、协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