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100例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回顾分析

医护 论 坛 ・
2 0 1 3 年 5 月 第 2 O 卷 第 1 4 期
1 0 0 例 血液病患者成 分输血 回顾分析
徐 玉 秀
河南 省驻 马店市 中心 医院血 液科 , 河 南 Biblioteka 马 店4 6 3 0 0 0
【 摘 要1目的 回顾 分析 1 0 0例 血 液病 患者 成分 输 血 的输 注指 征 ,指 导 临床合理 输 血 。 方法 选 择 郑 州市 某 医院 2 0 0 9年 1月~ 2 0 1 1年 1月 收 治 的 1 0 0例 经 临床 相关 检 查证 实 为血 液病 患者 的 临 床 资料 , 男5 0例 , 女5 O例 : 年
『 关键 词】 成 分输 血 ; 血液 病 ; 白血 病 ; 不 良反 应
【 中图分 类号】 R 5 5 2
[ 文 献标 识码】 B
f 文章 编号】1 6 7 4 — 4 7 2 1 ( 2 0 1 3) O 5 ( b ) 一 O 1 8 O 一 0 2
Th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0 f 1 00 b l o o d pa t i e nt s wi t h b l o o d c o m po ne n t
的有 效 率 为 9 4 . 9 0 %, 其 不 良反应 发 生 率 为 3 . 7 7 %; 输 注 全 血治 疗 贫 皿 的有 效 率 为 6 5 . 6 3 %, 不 良反 应 发 生率 为
5 . 8 8 %; 输 注 粒细 胞治 疗 血 液病 粒 细胞减 少 的有 效 率为 6 7 . 8 0 %. 其 不 良反应 发生 率为 1 6 . 9 5 %。 结论 成 分输 血 治疗 血 液病 的有 效率 高 , 不 良反 应低 , 并 且 可 以分 离 血液 成分 , 节约 血源 。
血液病患者输血论文

血液病患者输血的分析摘要:血液病患者通常就是指在血液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和不同问题的人群,他们对于输血往往要求很高,这就对血液的输注提出可新的要求。
与我们就采取了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有针对性强,制品浓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可使一人献血,多人受益等优点。
但在输注过程中,临床护士应掌握各种成分血的特点,保证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关键词:血液成分;血小板;护理;安全【中图分类号】r7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45-01临床上常用成分血种类: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浓缩血小板、血浆、冷沉淀等五类。
1悬浮红细胞(红细胞悬液)这是一种从全血中尽量移除血浆和抗凝保存液后的高浓缩红细胞,然后加入红细胞添加剂制备成的,红细胞压积可高达0.90,保存期随添加剂成分不同而异,一般为21-35天[1]。
悬浮红细胞制剂浓度高,能提高携氧能力,输注量少,可避免循环超负荷,最适用于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老年、幼儿及手术后需要输血的病人。
2洗涤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是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除去全血中80%以上的白细胞和99%以上的血浆,保留了至少70%的红细胞,在洗涤过程中同时去除了钾、氨、乳酸、抗凝剂和微小凝块等,血小板也随血浆被去除[2]。
主要适用于有输血过敏史、血身免疫性盆血及iga缺乏等;对已产生白细胞抗体的病人,而又需要输血时,可输洗涤红细胞,以降低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
3浓缩血小板手工分离血小板,采集新鲜全血后立即分离制备而成,外观淡黄色无明显可见的红细胞,如同混浊的血浆,每200ml全血制备的血小板为一单位,含量2.4×1010个血小板,容量25~30ml.机器单采血小板是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一献血者采集血小板,纯度高,外观半透明,橙黄色,所含血小板数≥2.5 ×1011个血小板,供1个病人1次输用[3]。
输血相关知识汇总

输血相关知识汇总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救治手段,可用于治疗贫血、止血和血液病等疾病。
本文将为您介绍输血相关的知识,包括输血的适应症、禁忌症、输血的种类、输血前的准备和输血后的护理等方面内容。
1. 输血的适应症输血适应症是指需要将血液或血液制品注入患者体内,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输血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 失血过多导致贫血,如严重外伤、手术出血等;- 血液病患者,如再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预防或治疗手术相关的贫血;- 具备并发症风险的患者,如围手术期出血风险高的患者;- 某些遗传性疾病导致的贫血,如地中海贫血等。
2. 输血的禁忌症输血的禁忌症是指某些情况下禁止进行输血,以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输血的禁忌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无明确的输血指征;- 患者主张拒绝输血或宗教信仰不允许输血;- 存在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或者肺水肿等情况;- 既往输血反应严重或出现畸胎儿综合征;- 存在输血引起的传染病风险,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 过敏体质或存在输血相关的过敏反应。
3. 输血的种类输血可以根据血液的来源和治疗目的进行分类。
常见的输血种类包括以下几种:- 全血输注:将含有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成分的全血直接输注给患者;- 红细胞悬液输注:将红细胞经过特殊处理悬于生理盐水中输注给患者,用于治疗贫血;- 血小板浓缩物输注:将从全血中分离出的血小板浓缩物输注给需要的患者,用于止血;- 血浆输注:将血浆注入患者体内,用于纠正凝血异常和改善循环容量;- 白蛋白输注:将人体制备的白蛋白制剂输注给患者,用于改善血浆蛋白缺乏;- 适宜者间输血:指亲属或者恩人之间通过配型合适的血液互相输血。
4. 输血前的准备输血前的准备是确保输血过程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完善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过敏史、既往输血史和疾病情况;- 进行血液学和血型学检查,确定输血所需的数量和类型;- 存储血液和制备输血设备;- 静脉通路的建立和输血前的护理措施;- 输血前进行兼容性试验;- 进行输血性疾病的筛查。
临床常用血液制品的种类及输注方法

临床常用血液制品的种类及输注方法血液制品是一种可以治疗和预防临床血液疾病的医疗药品。
它们是从献血者的血液中提取、分离、制备而成的。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浓缩剂和人血白蛋白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常用血液制品的种类及其输注方法。
一、红细胞悬液红细胞悬液是一种含有红细胞的血液制品,用于改善贫血患者的血液氧运输能力。
它通常由新鲜献血提供,通过离心分离红细胞,再添加适量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进行稀释,最后进行灭菌和保存。
输注红细胞悬液时,需要注意确认病人的血型和配型是否匹配,以避免输注不合适的血型引发输血反应。
二、血小板悬液血小板悬液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等疾病。
它可以通过血小板浓缩和血小板血浆分离而制备而成。
输注血小板悬液时,一般使用血浆呈黄色、透明的包装袋,注意避免剧烈摇晃,以防止血小板受损。
三、新鲜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是从新鲜全血中提取并在冷冻保存后制备的一种血液制品。
它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可用于急性出血、凝血因子缺乏等临床情况。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需要解冻,并在输注前进行冷沉淀清除。
为确保安全,输注时需注意过敏反应的可能性。
四、凝血因子浓缩剂凝血因子浓缩剂是从血浆中提取并制备的一种含有凝血因子的血液制品。
它可用于治疗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在输注凝血因子浓缩剂前,需要明确病人凝血因子的缺乏类型,以确定使用的浓缩剂种类,并仔细检查过敏史和补充其他辅助治疗手段。
五、人血白蛋白人血白蛋白是一种提取自血浆中的蛋白质制品,具有维持血容量、调节血浆渗透压和增加细胞外液等作用。
它广泛应用于烧伤、感染、手术和创伤等情况下的血容量不足或血浆蛋白减少。
输注人血白蛋白时,需注意其浓度和输注速度,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风险。
综上所述,临床常用的血液制品有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浓缩剂和人血白蛋白。
在进行输注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血型配型、过敏史等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注方式和速度。
血液病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

b r a i n i n j u r y : u s e o f S P G R MR j t o p r e d i c t s e v e i r t y a n d o u t c o me [ J ] .
i n c hi l d r e n a nd a d ol e s c e nt s wi t h mo de r a t e t o s e v e r e t r a um a t i c
证实脑 底部 有广 泛脑挫 裂伤 。发生 尿崩症 的原 因可 能为下丘 脑广 泛
[ J ] - J Ne u r o t r a m a u , 2 0 0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4 ( 1 ) : 1 2 8 — 1 3 5 .
【 5 】 S c h e i d R, Wa l t h e r K, Gu t h k e te t a 1 . C o n g i t i v e s e q u e l a e o f d i f u s e
D e c e mb e r 2 0 1 3 , V o 1 . 1 1 , No . 3 4
参考 文献 [ 1 】 江基 尧, 朱诚 , 罗 其 中. 颅 脑创 伤 临床 救 治指 南 【 M】 . 上海 : 第 二 军 医大学 出版社 , 2 0 0 7 : 9 2 — 9 3 . 【 2 】 戴 自英 . 实用 内科学 [ M] . 北 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社 , 1 9 9 3 : 1 8 6 4 - 1 8 6 5 . [ 3 】 叶任 高. 内科学 】 .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社, 2 0 0 1 : 7 2 1 .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分析与护理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分析与护理【摘要】目的对临床8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效率进行分析,探讨提高输注效率的护理对策,降低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血小板输注效率。
分析影响血小板输注率的因素和护理要注意的问题。
结果8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25%,白血组和再障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0%和40%。
结论血小板输注效率可能与再障组病例数以及患者输注血小板之前多次输血导致抗体的产生有关。
临床护理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预防不同诱因发生破坏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无效输注。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效率;因素分析与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57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977-02对于临床中患有因血小板的缺失和减少或者血小板功能合成障碍等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往往采用输注血小板的方法进行干预,实施干预以后,患者不会因为放化疗以后血小板骤然降低而致出血增加,减少了出血的致死率,因此,血小板输注率直接影响患者病死率,临床意义重大。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概念指的是患者实际的血小板输注增加值低于预期值的状态,一般无效输注率在30%-70%[1]。
本次实验回顾性分析我院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分析影响因素和护理评价,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0例;按不同血液疾病分为白血病组6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20例;纳入的80例患者无脾肿大,且均入院前均已经过多次输血,输血次数为3-20次,平均次数为(8.9±3.2)次,合并感染的患者有48例;入院治疗输注单采血小板悬液的有35例,输注多人份混合血小板悬液的45例。
1.2方法采用静脉输注血小板。
输血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输血的流程及注意事项输血是指将血液或其成分经过特定的处理,通过输血管道输送到患者体内的治疗方法。
它是治疗严重贫血、失血性休克、血液病等疾病的有效手段。
但是,输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风险,因此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一、输血的流程1.准备工作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血型、体重、年龄、病情等信息,以确定输血的血型和血量。
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检查是否有输血禁忌症。
2.血样检测在确定输血血型之后,还需要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以确保输血的血型与患者血型相符。
这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步骤。
3.输血前处理在输血前,需要对输血管道进行消毒,并给患者进行充分的解释和告知,告知输血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同时,需要将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以确保患者安全。
4.输血过程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需要和输血计划,按照一定的速率和时间进行输血。
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如出现过敏反应、发热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5.输血结束输血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观察有无输血后反应。
同时,需要及时处理输血管道,以确保输血后的安全。
二、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输血血型输血前需要对患者的血型进行确定,并选择与其相符的输血血型。
如果输血血型不匹配,会引起输血反应等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2.注意输血速率输血速率过快或过慢都会引起不良反应。
过快会导致循环负荷过重、心脏负担加重,过慢会导致输血效果不佳,甚至引起输血不足。
3.注意输血时间输血时间过长会导致输血不足,过短会导致输血过多。
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需要和输血计划,合理安排输血时间。
4.注意输血禁忌症有些患者存在输血禁忌症,如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感染性疾病等。
因此,在进行输血前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排除输血禁忌症。
5.注意输血后观察输血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观察有无输血后反应。
如出现过敏反应、发热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粒细胞输注
中性粒细胞过低的患者采用预防性粒细 胞输注已废弃,治疗性粒细胞输注弊多 利少,甚至有人认为无临床治疗价值, 应从严掌握输注指征。
“高量”输血方案 此方案为通过输红细 胞使Hb维持在100g/L左右。开始宜短期 内反复输注,待Hb达到上述水平后适当 延长输血的间歇期。经此治疗后,患者 的肝脾肿大及骨骼的病变明显减轻,胃 肠道对铁的吸收也随之减少。
“超高量”输血方案 该方案为保持患者 的Hb在130g/L左右。有人观察从婴儿期 开始采用这种输血方案治疗的患者,无 典型的地中海贫血面容,亦无病理性骨 改变。由于此方案极大地增加了输血的 需求量,不易实现,国外已基本放弃使 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血制品的选择
地中海贫血患者不存在血容量不足 的问题,有输血指征者只能输红细 胞,无须输全血。
选择何种红细胞制品应根据病情决 定,最好选用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 (如:过滤法制备的红细胞或新型 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法获得的红细 胞)。
过去曾提倡输注年轻红细胞以减少 输血次数及延长输血间歇期,由于 只能降低输血需求量的12﹪~16﹪, 且年轻红细胞制备相对繁琐,费用 高,现已较少采用。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大多数血液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输 血。鉴于输血可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还 能传播疾病,故血液病也尽量少输血, 可输可不输者尽量不输。如有输血指征 也需开展成分输血。不能因为很多血液 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而成为输全血的理 由。血液病的病种较多,很多血液病患 者的输血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这里只重点介绍常见血液病的输血治疗。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 特征是骨髓中一种或多种白细胞成 分恶性增殖,并侵润各脏器,使正 常造血细胞生成受到抑制的全身性 疾病。本病在病程的某一阶段需要 输血以支持治疗,这是获得缓解或 延长生命的重要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广州血液中心田兆嵩大多数血液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输血。
鉴于输血可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还能传播疾病,故血液病也尽量少输血,可输可不输者尽量不输。
如有输血指征也需开展成分输血。
不能因为很多血液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而成为输全血的理由。
血液病的病种较多,很多血液病患者的输血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这里只重点介绍常见血液病的输血治疗。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骨髓多能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害,或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改变导致骨髓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征。
输血是再障患者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不能滥用输血。
(一)输血原则1.再障患者的输血要严格控制,能不输者尽量不输,应将输血量和次数减少到最低限度。
输血仅能减轻患者的症状,并不能治愈本病,多次输血会出现许多副作用。
如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时,移植前的多次输血还会影响植入的成功。
2.慢性再障患者的贫血是缓慢发生的,多数患者通过代偿能够耐受血红蛋白(Hb)的降低。
因此,Hb的高低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而要以症状为主。
3.本病应进行成分输血。
因为再障多属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所以无须输全血。
虽然多数患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但也不能输全血,因为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低,有的已丧失功能,疗效差。
正确的输血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紧迫需要输给相应成分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二)输血指征1.贫血 Hb < 60g/L 并伴有严重代偿不全的症状,或在安静状态下也有贫血的临床表现时,可适当输注红细胞。
Hb >60g/L 一般不需要输血。
过去曾认为少量多次输血能刺激骨髓造血,对再障的恢复有利。
现已证实输血只能抑制红细胞的生成,而无刺激造血的作用。
2.出血因血小板减少而有严重出血的患者,特别是有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的危险时应及时输注血小板。
曾有人认为血小板< 20×109/L者应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可是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的血小板虽低于20×109/L,但无出血的表现,而血小板高于20×109/L者却有活动性出血。
现在认为仅根据血小板数量高低来决定是否给患者输注血小板并不可靠,需要根据临床表现来决定。
多数人认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征为:①血小板<20×109/L,无出血表现,病情稳定,可密切观察,暂时不输;②血小板<20×109/L,虽无出血,但有发热和感染,或存在潜在出血部位(如:眼底出血)要输;③血小板<15×109/L,为预防颅内出血可考虑输;④血小板<5×109/L应尽快输(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⑤要作侵入性检查或腹部手术,血小板应提升至50×109/L(骨髓穿刺例外)。
3.感染当再障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0.2×109/L=并发感染时,应进行保护性隔离,选用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
必要时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静脉注射的免疫球蛋白治疗。
一般不考虑输注浓缩白(粒)细胞。
至今还未证明输注白细胞对本病有临床价值。
二.地中海贫血综合征本病是由于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肽链合成受到部分或全部抑制,形成红细胞无效性生成的溶血性贫血。
轻型地中海贫血很少需要输血,而重型地中海贫血则依靠输血才能维持生命。
(一)输血指征1.中间型α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H病)患者在有感染或妊娠时贫血显著加重,此时若有代偿不全的贫血症状时,则可适当输注红细胞。
2.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输血治疗。
其理由是这类患者出生6个月后开始出现贫血,此后贫血呈进行性加重。
患者有发育障碍,逐渐出现心脏扩大,肝脾肿大,骨病变等。
骨髓无效性造血促使胃肠道对铁吸收过多,发生继发性血色病。
如能尽早输血,特别是采用“高量”输血,可延缓上述病理改变的发生。
3.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如有感染、妊娠及手术等应激情况亦需临时输注红细胞。
(二)输血方案1.“中量”输血方案此方案为间歇输红细胞,使Hb维持在60~70g/L 的“安全”水平。
其目的是减轻患者的贫血症状,使生命得以维持。
这种输血仅是一种支持治疗,不能纠正或减轻患者的各种病理改变。
国内多采用这种输血方案。
2.“高量”输血方案此方案为通过输红细胞使Hb维持在100g/L左右。
开始宜短期内反复输注,待Hb达到上述水平后适当延长输血的间歇期。
经此治疗后,患者的肝脾肿大及骨骼的病变明显减轻,胃肠道对铁的吸收也随之减少。
3.“超高量”输血方案该方案为保持患者的Hb在130g/L左右。
有人观察从婴儿期开始采用这种输血方案治疗的患者,无典型的地中海贫血面容,亦无病理性骨改变。
由于此方案极大地增加了输血的需求量,不易实现,国外已基本放弃使用。
(三)血制品的选择1.地中海贫血患者不存在血容量不足的问题,有输血指征者只能输红细胞,无须输全血。
2.选择何种红细胞制品应根据病情决定,最好选用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如:过滤法制备的红细胞或新型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法获得的红细胞)。
3.过去曾提倡输注年轻红细胞以减少输血次数及延长输血间歇期,由于只能降低输血需求量的12﹪~16﹪,且年轻红细胞制备相对繁琐,费用高,现已较少采用。
(四)长期输血的风险1.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胃肠道对铁的吸收过多,加上长期输血可导致血色病。
这是由于过多的铁随输血进入患者体内,而机体排泄铁的能力较恒定,铁负荷过度累及器官或组织,形成纤维化病变,影响器官的功能甚至致死。
2.长期输血容易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并降低输血疗效,还能传播疾病。
三.白血病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中一种或多种白细胞成分恶性增殖,并侵润各脏器,使正常造血细胞生成受到抑制的全身性疾病。
本病在病程的某一阶段需要输血以支持治疗,这是获得缓解或延长生命的重要保证。
(一)红细胞输注1.Hb<60g/L伴有明显贫血症状者。
2.Hb>70g/L紧跟着要进行强烈化疗,贫血症状虽不明显(尤其是儿童和老人),亦可考虑输注红细胞。
(二)粒细胞输注1.中性粒细胞过低的患者采用预防性粒细胞输注已废弃,治疗性粒细胞输注弊多利少,甚至有人认为无临床治疗价值,应从严掌握输注指征。
2.手工法制备的浓缩白(粒)细胞中混有大量淋巴细胞,所含粒细胞很少,无治疗价值。
如有粒细胞输注指征应采用单采浓缩粒细胞。
3.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并发严重的细菌感染,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可考虑输注粒细胞。
4.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并有真菌感染的患者是否需要输注粒细胞尚存在争议,多数人认为无效。
5.一旦确定进行粒细胞输注,必须给予足够剂量且要每天输注(每次输注剂量应大于1.0×1010个粒细胞),直到感染被控制或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为止。
6.粒细胞输注效果不是以白细胞数是否升高为依据,而是观察感染是否控制,体温是否下降。
7.白血病并发肺部感染不宜输注粒细胞。
因为输入的粒细胞会聚集在肺部的毛细血管里,从而使肺部炎症加重,甚至发生呼吸窘迫。
粒细胞与二性霉素B应分开输注,二者同时输注能相互作用引起致死性肺部反应。
(三)血小板输注1.预防性血小板输注能显著降低白血病患者出血的机率和程度已获公认。
2.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尚有争论,60﹪以上的医疗机构以血小板小于2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
3.诱导化疗期间,因血小板降低快,常伴有感染,发热,脾大等原因,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标准可适当放宽,当血小板小于40×109/L时可考虑预防性输注。
4.巩固化疗期间,因患者发生严重出血的机会少,病情稳定,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征应从严掌握,这样有利于减少血小板无效输注和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
5.对白血病患者进行任何侵入性操作(骨髓穿刺例外)应将血小板提升到50×109/L以上。
血小板在50×109/L以上时,可安全地进行大多数外科手术。
有人认为血小板大于20×109/L,腰穿的危险性并不大。
6.白血病患者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严重出血均有治疗性血小板输注的适应证。
(四)关于白血病患者血型抗原改变问题1.白血病可出现ABO血型抗原减弱或消失,容易错定血型,有人称之为血型抗原改变。
2.人的血型抗原是由遗传决定的,终生不变。
白血病血型抗原改变是疾病恶化的表现,随着治疗的好转或缓解,原有的血型可以恢复。
3.血型改变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有人认为患者病情恶化后,体内某些糖基转移酶的活性发生改变或缺乏,导致A或B抗原表达减弱或消失。
4.为避免输血发生差错,在给白血病患者检查血型时一定要做正反定型。
若正反定型不一样,应迅速查明原因,采用多种方法鉴定血型。
5.正确的血型一经鉴定,即应输注同型血液,而不应当输O型血液。
四.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粒缺)是药物或化学毒物等因素通过免疫反应引起粒细胞极度缺乏的急性病。
(一)浓缩白(粒)细胞输注指征1.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2.有明确并且严重的细菌感染,特别是怀疑有败血症;3.用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无效,估计短期内尚难用抗生素治疗控制者。
(二)粒细胞输注无效的原因1.每次输入的粒细胞数量不足;2.在细菌感染的基础上又合并病毒或霉菌感染;3.产生了同种免疫抗体。
五.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浆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
其它的浆细胞病有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等。
(一)临床特点临床上可有贫血,出血和高粘滞综合征的有关表现。
(二)输血原则1.贫血严重者可输红细胞悬液,不宜输全血;2.血小板小于20×109/L伴严重出血者输浓缩血小板;3.严重感染者可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不宜输注浓缩白细胞。
(三)血浆置换(PE)1.MM伴有高粘滞综合征可施行PE,但本病2/3为IgG型,1/3为IgA型。
由于IgG和IgA在血管外含量高,且容易渗入到血管内,故PE疗效并不理想;2.巨球蛋白血症为IgM型,分子量大,主要存在于血管内,PE疗效显著;3.PE应隔日一次,成人每次换出血浆量800~1500ml,2~3次即能缓解症状;4.这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浆和冷沉淀不宜用作置换液。
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TP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出血性疾病。
(一)临床特点1.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分急性和慢性两型;2.急性型儿童多见,多为自限性疾病;3.慢性型病程迁延,部分患者经各种治疗不易奏效而呈难治状态;4.本病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其次是免疫球蛋白治疗,必要时可脾切除。
(二)输血小板指征由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小板很快破坏,故不轻易输注血小板。
有下列情况可输:1.血小板低于20×109/L伴有活动性出血而危及生命者;2.怀疑有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者;3.脾切除术前或术中有严重出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