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输血论文
血液病论文血小板输注论文: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血液病论文血小板输注论文: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观察与分析[摘要] 目的对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后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本科室收治的128例血液病患者根据其常见种类分为四组:急性白血病(al)组、再生障碍性贫血组(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骨髓增生异常(mds)组,各组相同年龄段每次均输入相同容量、相同血小板数目的血小板,输注次数根据患者病情而定。
每次输注24小时后观察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差异的影响因素。
结果 al组的有效率为75.6%,aa 组的有效率为72.5%,itp 组的有效率为52.3%,mds组的有效率为65.8%,具有统计学意义(p20%或cci>4.5×109/l 判断为输注有效。
未达到者为无效。
ppr=(输注后的血小板数-输注前的血小板数)×全血容量×100%,全血容量=体重(kg)×0.075。
cci=(输注后的血小板数-输注前的血小板数)(109/l)×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体表面积=0.0061×身长+0.0128×体重(kg)-0.1529[3]。
2 结果 al组的有效率为75.6%,aa 组的有效率为72.5%,itp 组的有效率为52.3%,mds组的有效率为65.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l组和aa 组同组中发热患者的有效率低于未发热患者,脾脏肿大患者的有效率低于未肿大患者;无并发症(发热、脾肿大)患者的输注效果随输注次数的增多而递减,有并发症患者的输注效果与输注次数关系不大[2]。
3 讨论四组结果中itp的有效率最低,是因为itp患者体内存在破坏血小板的同种抗体;发热患者的有效率低于未发热患者,其原因为有病原菌感染时,血小板吸附抗体而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使血小板消耗增多;脾脏肿大患者由于血小板被破坏消耗而易引起输注无效。
临床输血论文期末总结范文

临床输血论文期末总结范文首先,本文回顾了临床输血的历史发展。
输血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可以追溯到古代。
然而,直到20世纪,输血技术才得以飞速发展,并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代输血技术包括血液采集、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输血途径的选择和输血监测等环节,这些技术的不断改进确保了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次,本文讨论了临床输血的时间安排。
在临床实践中,输血的时间安排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的输血时间安排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通过临床试验和观察研究,我们可以确定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输血时间安排,并制定相应的临床指南。
同时,本文还讨论了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输血并发症是输血过程中常见的并且非常严重的问题。
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输血相关的感染、输血反应、血液透析相关的凝血问题等。
针对不同的并发症,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另外,本文还讨论了临床输血的规范管理。
输血是一项复杂的医疗技术,需要严格的规范管理。
临床输血中应遵循的规范包括输血适应症的确定、合适的输血量和速度的选择、输血前后的检测和监测等。
通过规范管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并确保患者的安全。
最后,本文展望了临床输血未来的研究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输血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输血替代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的改进、输血时间安排的优化等。
综上所述,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与输血相关的临床难题。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改进,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效果,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特殊内科情况输血论文

特殊内科情况的输血探讨【关键词】特殊内科疾病输血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328-01临床输血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为了更安全和有效地输血,我站制备的各种血液制品如全血、浓缩红细胞、除白细胞全血、紫外线照射全血和血小板等,完全满足辖区内的用血需求。
现将几种特殊内科情况输血时应注意的问题分述如下[1]:1 冠心病冠脉循环依靠从血红蛋白中摄取足够的样衣维持其功能,冠心病合并中至重度贫血病人,输注浓缩红细胞有利于心肌供氧。
输血时应采取类似充血性心衰所需的预防措施。
病人主观症状的好转,时输血治疗的最好监护。
但要注意,突然改变血粘度或红细胞流动性,也可以能进一步损害血流,必要时检测血液粘滞度。
2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病人纠正贫血可减少心肌负荷,改善心肌供氧,有助于心衰治疗。
但是,充血性心衰病人合并贫血需要输血时,必须牢记循环负荷过重的问题,应取下述方法:2.1 弄清楚贫血的原因,针对贫血的病因给予治疗,尽可能避免输血。
如营养性贫血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通过有针对性的有效治疗贫血可能很快缓解,则不必输血。
2.2尽可能输注浓缩红细胞,最好是采近期内的血液制剂。
2.3 以多次少量为原则,每次输200ml为宜。
输注时应严密监护,滴速要慢,每分钟不超过30滴。
2.4 每输注一单位血液,可适当应用快速利尿剂。
2.5 若合并急性失血,在针对低血容量和贫血而补充液体及输血时,应精确地注意液体平衡。
创伤性监护是绝对必要的,如测定中心静脉压或填充压。
2.6 若病人要作选择性操作(如麻醉或手术),应在输血之后心血管系统稳定了一段时间再进行。
此外,给病人保温,用输血过滤网输注,尽量避免晚上输血等都是重要的。
3 肝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伴有大量血液丧失,特别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大量快速输血,将加重肝脏对抗凝剂,稳定剂(腺嘌呤磷酸)和为聚集物的代谢及清除负荷,而导致枸橼酸炎等中毒。
临床输血作文2000字

临床输血作文2000字摘要:探讨临床输血的注意事项,注意输血的安全性,控制输血风险,减少输血纠纷的发生。
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输血不安全因素,减少或消除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输血注意事项输血是重要的抢救生命的措施之一。
临床上输血一般采用静脉注射。
输血时必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要选择正确的输血方式。
一、血的分类:新鲜液体血浆(FLP)含有新鲜血液中全部凝血因子血浆蛋白为6-8g/%;纤维蛋白原0.2-4g%;其他凝血因子0.7-1单位/ml规格:新鲜冰冻血浆(FFP)含有全部凝血因子。
血浆蛋白为6-8g/%;纤维蛋白原0.2-0.4g%;其他凝血因子0.7-1单位/ml规格:自采血后6-8小时内(ACD抗凝剂:6小时内;CPD抗凝剂:8小时内)速冻成块规格:200ml,100ml,50ml,25ml。
普通冰冻血浆(FP)FFP保存一年后即为普通冰冻血浆规格:200ml,100ml,50ml,25ml。
冷沉淀(Cryo)每袋由200ml血浆制成。
含有:Ⅷ因子80-100单位;纤维蛋白原约250mg;血浆20ml规格:20ml。
二、血液的主要用途新鲜液体血浆(FLP)补充凝血因子,扩充血容量。
适用:①补充全部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的凝血因子V、Ⅷ);②大面积烧伤、创伤。
新鲜冰冻血浆(FFP)扩充血容量,补充凝血因子。
适用:①补充凝血因子;②大面积创伤、烧伤。
普通冰冻血浆(FP)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
作用:①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缺乏,如Ⅱ、Ⅶ、Ⅸ、Ⅹ因子缺乏;②手术、外伤、烧伤、肠梗阻等大出血或血浆大量丢失。
适用:①甲型血友病;②血管性血友病(vWD)③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最重要的是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因为当含有A(或B)凝集原的红细胞与含有抗A(或抗B)凝集素的血清混合时,由于相对抗的凝集原和凝集素(如A与抗A)的相互作用,使红细胞凝集成团。
凝集成团的红细胞可以堵塞小血管,引起血液循环发生障碍。
医学检验输血科毕业论文

医学检验输血科毕业论文标题:医学检验输血科毕业论文引言:输血科作为医学检验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人口增加和疾病负担的增加,对于安全有效的输血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本文将探讨医学检验输血科的相关内容,包括输血指征、血液检验的重要参数、输血反应及其检测方法等。
一、输血指征输血指征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输血的标准。
常见的输血指征有:术后失血、严重贫血、休克、血液系统疾病以及急症等。
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和相关检查,在确定输血指征时需要综合考虑病情、血液学指标、影响因素等。
二、血液检验的重要参数在输血科中,常见的血液检验参数有: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凝血功能、血型与血凝型等。
血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从而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和凝血功能。
血红蛋白浓度可以判断患者的贫血程度,以及补充红细胞的需求量。
凝血功能的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以及输血后可能出现的凝血异常风险。
血型与血凝型的检测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步骤,包括ABO血型、Rh血型、院内常用血液类型及配型规则等。
三、输血反应及其检测方法输血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反应和迟发性反应两种。
急性反应主要包括过敏反应、输血反应和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迟发性反应则主要包括输血相关感染和输血相关免疫反应。
对于输血反应的检测,常用的方法有:临床观察、血液学检验和特异性检测。
临床观察是最常见的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是否发生输血反应。
血液学检验可以检测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指标的变化,从而评估是否发生输血反应。
特异性检测则可以进一步判断输血反应的类型,包括过敏试验、凝集试验和免疫学检测等。
结论:医学检验输血科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输血指征、血液检验的重要参数、输血反应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血液病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分析

血液病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分析蔡娟;袁婷婷【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科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1~4月在本院血液科进行红细胞输注的患者,记录患者输注前后的血红蛋白变化情况,进而评价各组输注RBC的效果,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各组之间输血后Hb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输血次数越多,输血效果不佳的频率越高.悬浮红细胞输注效果输注不佳率最高的是骨髓增生不良组,其输注不佳率达53.2%.结论应尽量减少输血次数,及时合理地输注红细胞对于血液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临床红细胞输注效果与患者疾病状况密切相关,应对不同的输血患者,制定独立、安全、有效的个体化输血策略,提高输血效果.【期刊名称】《临床输血与检验》【年(卷),期】2014(016)004【总页数】3页(P403-405)【关键词】血液病;红细胞;输注效果【作者】蔡娟;袁婷婷【作者单位】237005 六安,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输血科;237005 六安,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血液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2;R331.1+41红细胞输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输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血红蛋白和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输血在血液病患者的治疗上具有很大的作用,随之而来的红细胞输注效果越来越引起关注。
笔者对本院血液科的患者分组,分析输血前后Hb变化以及输注效果,以促进临床合理、科学、有效的输血。
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 2013年1~4月在本院血液科患者进行261次红细胞输注,其中男性110次,女性151次,年龄8~79岁,平均年龄49±17岁,按《内科学》血液病学分组:骨髓增生不良组(再障、骨髓纤维化);红细胞病组(缺铁性贫血、巨幼性贫血、MDS);造血系统肿瘤组(急粒、急淋、慢粒、慢淋、多发性骨髓瘤)。
2 检测方法所有患者输血前均进行交叉配血,采用盐水法和凝聚胺方法交叉配血均相合。
分别检测红细胞输注前和输注后24h内Hb(排除继续失血、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稀释、临床未见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其他输血不良反应)。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输注治疗的临床有效性。
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108例血液病患者,均采用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观察本组研究对象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
结果本组血液病患者完成血小板输注后,输注有效率为72.22%,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3.24±6.82)×109/L、(37.31±7.26)×109/L,与输注前对比有明显差别(P<0.05)。
结论由于血液病患者需要反复输血治疗,输注血小板次数对治疗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血小板输注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标签:血液病;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血小板输注主要是对各种血小板功能障碍或者减少造成出血症状进行治疗、预防,其有着其他药物无可比拟的效果[1]。
为了对血小板制品的输注效果进行分析,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输注方式进行治疗,获得的血小板输注效果更为明显,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均来自2012年1月~2015年9月到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血液病患者108例,男患者68例,女患者40例,年龄15岁~88岁,平均年龄为(49.32±16.3)岁。
1.2血小板来源本组研究对象所采用的血小板均通过我市中心血站供应。
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为≥2.5×1011/L。
1.3血小板输注指征若患者体表存在瘀斑以及紫癜、牙龈出血、鼻出血、阴道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PLT低于20×109/L,则进行输注血小板治疗。
本组研究对象在接受本次研究之前排除曾经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在输注时进行单采1单位血小板单采操作,在输注治疗前对患者的Rh血型、ABO血型进行复查,同型血小板进行交叉配血实验,采用地塞米松进行静脉注射,防止出现输血反应,如果在输注时没有白细胞滤器,通过分析患者血小板计数以及临床症状合理的选择输注时机,以患者耐受情况作为基础,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血小板输注治疗。
输血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输血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干细胞,或影响造血系统伴血液学异常的一类疾病,其有良性及恶性之分。
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输血是临床上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输血在改善恶性血液病患者贫血症状的同时,对其临床输注效果、疾病进展、疾病预后等方面均存在影响,这是因为输血影响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免疫功能,而目前大量研究大多集中在实体瘤、手术创伤患者输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探索,本文主要就输血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Abstract] Blood disease is a type of disease of primary in th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or affecting hematopoietic system with hematological abnormality,and is divided into the benign and the malignant.For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hematologic disease,blood transfusion is clinically the important adjuvant treatment measure.Blood transfusion can improve the symptom of anemia at the same time had influence 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nsfusion,disease progression and prognosis,etc. for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disease,this is because blood transfusion affecting immun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hematologic disease.At present,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are mostly concentrated on the effect of blood transfusion on immun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r and surgical trauma and its related mechanism.The paper is mainly to do a review on the effect of blood transfusion on immun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hematologic disease.[Key words] Blood transfusion;Malignant hematologic disease;Immune function;Lymphocyte;Immune globulin恶性血液病,主要包括淋巴瘤、白血病以及多发性骨髓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病患者输血的分析
摘要:血液病患者通常就是指在血液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和不同问题的人群,他们对于输血往往要求很高,这就对血液的输注提出可新的要求。
与我们就采取了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有针对性强,制品浓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可使一人献血,多人受益等优点。
但在输注过程中,临床护士应掌握各种成分血的特点,保证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关键词:血液成分;血小板;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r7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45-01
临床上常用成分血种类: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浓缩血小板、血浆、冷沉淀等五类。
1悬浮红细胞(红细胞悬液)
这是一种从全血中尽量移除血浆和抗凝保存液后的高浓缩红细胞,然后加入红细胞添加剂制备成的,红细胞压积可高达0.90,保存期随添加剂成分不同而异,一般为21-35天[1]。
悬浮红细胞制剂浓度高,能提高携氧能力,输注量少,可避免循环超负荷,最适用于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老年、幼儿及手术后需要输血的病人。
2洗涤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是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除去全血中80%以上的白细
胞和99%以上的血浆,保留了至少70%的红细胞,在洗涤过程中同
时去除了钾、氨、乳酸、抗凝剂和微小凝块等,血小板也随血浆被去除[2]。
主要适用于有输血过敏史、血身免疫性盆血及iga缺乏等;对已产生白细胞抗体的病人,而又需要输血时,可输洗涤红细胞,以降低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
3浓缩血小板
手工分离血小板,采集新鲜全血后立即分离制备而成,外观淡黄色无明显可见的红细胞,如同混浊的血浆,每200ml全血制备的血小板为一单位,含量2.4×1010个血小板,容量25~30ml.机器单采血小板是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一献血者采集血小板,纯度高,外观半透明,橙黄色,所含血小板数≥2.5 ×1011个血小板,供1个病人1次输用[3]。
目前主要用机器单采血小板。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人。
4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是血液采集后6-8小时内分离出来,在-20度以下快速冰冻而成,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保存期为1年;普通冰冻血浆是血液采集8小时以后分离出来,在-20度以下快速冰冻而成,保存期为5年,和新鲜冰冻血浆区别是v因子和viii因子很少或缺乏[4]。
适用于抗休克、止血、解毒、免疫功能低下和肝病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等。
5冷沉淀
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在4℃条件下融化后分离制备出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
主要成分为ⅷ因子、第xiii因子、纤维蛋白原和
血管性血友因子等,在-30℃以下冰箱内贮存有效期1年。
主要用于儿童血友病甲、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的患者。
针对血液成分不同和患者对于输血的方式也各有不同,要求医务工作者对于输血的护理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护理方法一般可分为:心理护理、严格的查对、输注过程中的护理、红细胞输注及护理、血小板输注的护理、血浆输注的护理、冷沉淀输注的护理、血液中不能加入除生理盐水以外的其它药物、输血速度的掌握。
5.1心理护理:输成分血和输全血一样,也有发生输血传染病的危险,病人担心害怕在所难免。
护士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输血风险二者关系,做好解释工作;并做好输血前病人各种传染性指标检测工作,让病人放心。
5.2严格的查对:在抽血做交叉配血及输注过程中,认真严格地查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床号、住院号、血型及输注成分的种类,确保输血安全。
5.3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的一般护理要求
5.3.1输注前要轻轻摇动血袋,切忌粗鲁摇动,以防红细胞、血小板等损伤。
5.3.2输注前肉眼观察应为血浆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血小板为红色雾状液体,如发现颜色异常或有凝块不能输用。
5.3.3融化后的新鲜冰冻血浆应尽快用输血器输入,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和不稳定的凝血因子丧失活性。
5.3.4血液中不能加入除生理盐水以外的其它药物,因为药物加入后,不仅可能因改变血液中的ph、离子浓度或渗透压,而使血液中的成分变性,甚至发生溶血[5],而且药物本身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失效。
5.3.5掌握输血速度,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5-10ml/分钟,急性大出血需快速输血时,输血速度可达50-100ml/分钟,年老体弱、婴幼儿及有心肺功能障碍者,输血速度宜慢,1-2ml/分钟。
参考文献
[1]刘景汉,林武存,主编.临床输血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5-17
[2]叶兵.输血后血小板同种免疫:一项117例心脏外科手术病人的前展性研究[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8,21(3):200
[3]刘景汉.二十一世纪输血医学展望[j].中国医师杂志,2002,4(12):1299-1300
[4]moiz b,arrif fm,hashmi kz.appropriate and inappropriate use of frozen plasina[j].j pak med assoc,2006,56(8):356-340
[5]snadler sg,yu h,rassai n.risks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their prevention[j].clin ade hematol oncol,2003,1(5):30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