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及分析

血液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及分析
血液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及分析

血液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13T15:11:37.87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6期作者:黎畅

[导读] 探讨血液病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输血科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结果: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及病种无关,输血次数越多则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输血前使用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并不能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但如出现输血反应,可用激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用药。

关键词:血液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预防措施

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随着近年来血型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1],因为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反应已日渐减少,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为探讨血液病患者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我们特别抽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已取得满意成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12-71岁,平均年龄(4

2.3±1.6)岁,67例输血少于3次,33例输血3次以上,急性白血病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肺炎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6例,贫血16例。

观察组男性63例,女性27例,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46.2±1.3)岁,9365例输血少于3次,35例输血3次以上,急性白血病2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肺炎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5例,贫血14例。

1.2 方法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输血前静脉注射5mg地塞米松或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观察组患者输血前不注射任何激素类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如出现输反应立即抽取输血袋内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输血袋内血液是否出现血液污染并再次对患者血型进行鉴定。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

1.3 输血反应判定根据《临床输血学》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判断标准[3],如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则可判定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1)在输血或输血液成份期间及之后1-2小时体温升高1 ℃以上,且有发热症状。(2)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荨麻疹、瘙痒、皮肤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及发绀等过敏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涉及两组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0例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情况 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

9.00%,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详见表1。

3 讨论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很多,但相关研究指出,多次受血的患者血浆中存在的白细胞凝集素可作用于再次输入的白细胞而导致白细胞发生凝集反应,白细胞的大量凝集可引起网状内皮系统遭到破坏而出现发热反应[3]。同理,多次受血患者的体内血小板凝集素也可与输入的血小板发生凝集而引起发热发应。由此可见,反复输血可造成受血者免疫功能异常,降低患者体内杀伤细胞活力而引起输血反应[5]。

此次研究再次证实,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和病种与输血反应的发生并无明显关系,但输血次数越多则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机率越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无法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输血不良反应广义上包括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因输血操作、血液成分本身、血液质量、外来物质和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和疾病;输血不良反应下以上不包括血源性传染疾病传播。此外,输血不良反应的判定应通过实验室检查或其他方法证实不良反应与输血有关。 一般情况下,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开始出现症状、体征和临床表现的时间,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即发型反应(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和迟发型反应(delayed transfusion reaction)。即发型反应指输血当时和输血后24小时发生的反应;迟发型反应指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发生的反应。 按输血反应的机制分为免疫介导(immune mediated)和非免疫介导(nonimmune mediated)两大类。这两者皆有急性和慢性的分类,且皆有非感染性的和感染性的并发症。引起免疫性输血反应(immune transfusion reaction)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为免疫介导的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大部分与血型抗原相关。人类血型众多复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等血液成分都具有相应的血型相关抗原。仅红细胞而言,2002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型命名委员会已确认的红细胞血型有29个系统,200多个抗原。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子外,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因此,不同个体输血时所导致的免疫输血反应是困扰输血安全的一大难题。非免疫介

导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与血液质量反映安全、成分血液输注不当有关。 输血反应也可以按照临床表现及造成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如果过敏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空气栓塞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败血症等。其中红细胞输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严重,死亡率最高;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 输血反应还可以按照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进行划分。 以上4种分类方法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分类方法,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例如,溶血反应根据病发缓急可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根据免疫介导因素可分为免疫性溶血反应和非免疫性溶血反应。输血反应可能出现一种或多种输血反应,当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输血反应时,其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要进行综合判断。 输血不良反应的划分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别。原因在于:1.普通药物成分稳定,而血液制品随着储存时间的不同,其功能剂量有很大差别。2.一般药物质量安全的可控程度强,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灭活,而血液制品要考虑到血液成分的活性与功能,其病原微生物灭活问题一直亟待解决的难题。3.药物不良反应仅涉及药物本身性质,输血不良反应涉及输血全过程,既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输血操作等主观因素。 因此,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输血成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输

血液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及分析

血液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13T15:11:37.87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6期作者:黎畅 [导读] 探讨血液病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输血科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结果: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及病种无关,输血次数越多则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输血前使用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并不能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但如出现输血反应,可用激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用药。 关键词:血液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预防措施 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随着近年来血型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1],因为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反应已日渐减少,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为探讨血液病患者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我们特别抽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已取得满意成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12-71岁,平均年龄(4 2.3±1.6)岁,67例输血少于3次,33例输血3次以上,急性白血病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肺炎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6例,贫血16例。 观察组男性63例,女性27例,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46.2±1.3)岁,9365例输血少于3次,35例输血3次以上,急性白血病2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肺炎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5例,贫血14例。 1.2 方法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输血前静脉注射5mg地塞米松或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观察组患者输血前不注射任何激素类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如出现输反应立即抽取输血袋内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输血袋内血液是否出现血液污染并再次对患者血型进行鉴定。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 1.3 输血反应判定根据《临床输血学》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判断标准[3],如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则可判定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1)在输血或输血液成份期间及之后1-2小时体温升高1 ℃以上,且有发热症状。(2)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荨麻疹、瘙痒、皮肤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及发绀等过敏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涉及两组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0例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情况 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 9.00%,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详见表1。 3 讨论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很多,但相关研究指出,多次受血的患者血浆中存在的白细胞凝集素可作用于再次输入的白细胞而导致白细胞发生凝集反应,白细胞的大量凝集可引起网状内皮系统遭到破坏而出现发热反应[3]。同理,多次受血患者的体内血小板凝集素也可与输入的血小板发生凝集而引起发热发应。由此可见,反复输血可造成受血者免疫功能异常,降低患者体内杀伤细胞活力而引起输血反应[5]。 此次研究再次证实,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和病种与输血反应的发生并无明显关系,但输血次数越多则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机率越

溶血性与细菌性输血反应处置流程建立与实施

溶血性与细菌性输血反应处置流程建立与实施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1版)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临床科室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及时向输血科(血库)报告,并做好观察和记录。 《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与《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 年版)》4.19.5.4 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与实施情况记录。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注血液制品的过程中或输注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发生率可达1%-10%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输血反应是指发生于输注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后24小时内的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免疫性与非免疫性两种,免疫性:溶血反应;发热性非溶血反应;过敏性休克反应;输血相关性肺损伤等,非免疫性:细菌污染与感染性休克、循环超负荷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空气栓塞及输大量库存血导致枸橼酸钠中毒等慢性输血反应(又称:迟发性输血反应)是指发生于输注血液制品后数日、数周或数月的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可分为传播性和非传播性两种 传播性:输血传播性肝炎、AIDS、梅毒、疟疾等疾病 非传播性:迟发性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输血后铁超负荷等 1.组织机构 1.1成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置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分管院长任组长,医务处(科)分管处(科)长与输血科(血库)负责人分别任副组长,相关临床科室负责经治医生任组员 1.2制定溶血性输血反应紧急处置相关制度与流程 1.3定期组织相关临床科室医生进行溶血性输血反应紧急处置培 2.汇报与告知义务 2.1经治医师发现患者因输血疑是导致急性血管内溶血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实施治疗,同时应汇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置领导小组 2.2经治医师有义务告知患者近亲属或相关陪同人员 3.溶血性输血反应 3.1临床特点 ABO血型不合主要导致急性溶血即使输注5~10ml异型血也可以引起严重溶血Rh 血型不合可导致急性溶血或迟发性溶血急性溶血表现为发热、寒战、心率增快、低血压休克、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头痛、烦躁焦虑、腰背疼痛、少尿、血红蛋白尿、DIC等 3.2临床治疗主要步骤 3.2.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注器械,保持静脉通路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高浓度面罩吸氧 3.2.2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1)应记录尿量 (2)根据尿量与尿色大量补液,输注生理盐水20~30 ml/kg (3)碱化尿液,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125~250ml静滴,可根据血pH值进行剂量

血液病患者的护理

血液病患者的护理 血液病亦称为造血系统疾病,包括原发于造血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原发于骨髓组织等)和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等)。血液病可以是原发的,其中大多数是先天性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也可以是继发的,其他系统的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也可以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反应,血液或骨髓成分有较明显改变者,亦属血液病的范畴。 血液病患者做好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这对于病情的好转可康复至关重要,下面为您汇总血液病患者护理知识的相关内容。 血液病患者平常生活中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血液病患者由于白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容易发生感染,轻者需输注抗生素,增加医疗费用,重者会危及生命。 就感染部位来讲,口腔、呼吸道、消化道、肛周、泌尿道以及皮肤与外界相通的部位比较容易发生感染。就感染发生的病原体来讲,细菌、真菌、病毒是常见的,有时也会有寄生虫的感染。感染是可以预防的,注意以下几方面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的发生: 1.保持愉悦的心境,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念。悲伤与忧愁都与病无补,而且会减低抵抗力,增加感染机会。相反,保持心情愉快则可以提高免疫力。 2.进食洁净、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从饮食中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抵抗力,同时要注意洁净以防“病从口入”。 3.积极做好个人卫生及空气消毒:注意口腔、鼻腔、会阴的卫生,可以减少病原体侵入的机会,每日紫外线照射三十分钟,注意开窗通风。 4.减少互串病房及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5.如已发生感染,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及治疗,正确反映情况以利医务人员判断感染的真实情况做出治疗的选择,使感染尽快控制,节约人力、财力成本,促疾病痊愈。 6.应用中药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免疫功能、增加身体抵抗力。 血液病患者发生感染是很危险的,所以平时生活中一定要处处注意,除了注意卫生和饮食以外,还要少去人多的地方,尤其是眼下正是流感高发时期,出门

最新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

成都新都西桥医院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 一、输血不良反应分类 免疫性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后紫癜、血细胞或血浆蛋白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 非免疫性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循环超负荷、空气栓塞、出血倾向、枸橼酸中毒、非免疫性溶血反应、电解质紊乱、肺微血管栓塞、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血栓性静脉炎、某些输血相关疾病 二、引起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1、非免疫性反应:能够引起发热反应的各种微量物质,包括细菌性热原、药物中杂质、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杂质等。尤其是细菌性热源,其内毒素致热作用最强。 2、免疫反应:与多次输入HLA 不相合的白细胞及血小板抗体有关。有人发现54%的发热反应受血者的微量淋巴细胞毒反应呈阳性,输血次数与阳性反应率呈平行关系。由于多次接受输血,受血者血中产生白细胞与血小板抗体,再次接受含有白细胞血液成分的输血,则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使白细胞、血小板溶解,释放热原,导致发热反应。其发热反应的严重程度与输入血液成分中白细胞数量有关。

3、其他反应的早期症状:溶血性输血反应和细菌污染输血反应等早期或轻症也可表现为发热,要加以鉴别。 4、目前血站提供的血液全部经滤除白细胞,发热反应明显减少。 三、输血引起的发热反应有何临床症状?如何治疗和预防? 1、临床症状: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至2小时,出现畏寒、发热、出汗、体温可达38~41℃,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部分受血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血压多无变化,30分钟至2小时后症状渐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 2、治疗: (1)当有发热先兆,出现寒战时,应立即停止输血,但要保持静脉输液通畅,给予对症治疗,用镇静解热药如阿司匹林、地塞米松等。 (2)严重者进行物理降温,伴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苯巴比妥。 (3)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频率1次。 3、预防:采、输血器具和血液成分制剂的制备过程要做到无热原;采血和输血应严格无菌操作;要选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 四、输血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与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 1、原因: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范本 2013年11月10日 9:00 输血前评估 患者现存在上消化道出血,贫血症状重,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今日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56g/L,红细胞压积19%,血小板18×109/L。血色素低于60g/L,血小板低于20×109/L,有输血指征。为防止出血,纠正贫血,计划给予O型悬浮红细胞2U,O型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 医师签名:2013年11月10日 13:00 输血记录 患者于今日11:30在医护人员核对无误后开始输注O型悬浮红细胞2U,于13:00输血完毕。紧接着输注1个治疗量的O型单采血小板,于14:00输注完毕。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畏寒、发热、皮疹、瘙痒、恶心等特殊不适,生命体征平稳,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已送输血科。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治疗效果。 医师签名:2013年11月11日 10:00 输血后疗效评价 经治疗后,患者头晕乏力减轻,无明显心悸及气短,中度贫血貌。今日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6g/L,红细胞压积28%,血小板2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血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均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血有效。考虑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血小板计数还是明显偏低,患者随时有大出

血,甚至危及生命的可能,为防止出血,今日继续给予O型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 医师签名:2011年11月11日 13:00 输血记录 患者于今日13:30开始输注O型单采血小板,14:30输血完毕。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畏寒、发热、皮疹、瘙痒、恶心等特殊不适,生命体征平稳,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已送输血科。即刻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治疗效果。 医师签名:2013年11月11日 16:00 输血后疗效评价 今日复查血常规示:血小板4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血后,血小板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血有效。暂不继续予以交叉合血,继续观察病情变化。 医师签名: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图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二)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目的探究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FTR)的临床症状表现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本院于2010年6月~2011年12月接受输血治疗的287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与记录NHFTR的发生率,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输血成分的NHFTR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27例患者发生NHFTR,其中11例为首次受血者,16例为多次受血者,供血者的白细胞、血小板等均与NHFTR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次受血者发生NHFTR的概率略高于首次受血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FTR的发生率较高,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成分,能够有效抑制血液保存过程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增加,并有效预防NHFTR。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 clinical symptom manifestations and the prevention methods of non-hemolytic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 (NHFTR). Methods The clinical symptom of 287 patients who accepted blood transfusion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December 2011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incidence rate of NHFTR was observed and recorded,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done.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morbidity rate of different blood transfusion component(P<0.05);there were 27 cases of patients with NHFTR,among them,11 patients were the first blood recipients,16 patients were blood recipients more than once,the white blood cell,platelet and so on of blood donors all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occurrence of NHFTR (P<0.05);the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NHFTR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blood transfusion was a little high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ith the first blood transfusion,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NHFTR is higher,removal of white cells in blood products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increase of blood cell factor in the preservation process,and effectively prevent NHFTR. [Key words] Non-hemolytic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Febrile reaction;Transfusion reaction;White cell factor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on-hemolytic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NHFTR)在临床上比较常见[1-2],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或者输血结束后的体温升高幅度>1℃,虽与输血有关,但并不能用任何原因解释,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等症状,其不同于因细菌污染或溶血等导致的输血反应[3]。本研究对NHFTR 的临床症状特点、发病原因、治療方法及预防工作等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为临床的治疗与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6月~2011年12月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287例患者,其中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中国用医实药2019年4 月第2 卷第1 2期 C ihan P crit司M ei icn, d1e007, l2., 2 .1 2a dp A V oo N 作要用本。组 H P感染为率2 .3 , 9 %其中工 Hl〕感级率为染8 2 . 2% ,级P 感染H为3率. 7%, 3例1 级者无患 1例发1 2 而 1生 PH 感。染不同在龄年患中,者2 岁者中患无1 例发 ( 生0 溃疡 亦占不少例比说明 RE,可能继发或伴多发其他于胃、二指肠十疾。病 H 感p,染一岁4和一岁者患,中的染率感别分为 1 24 10 06HP 1.2 %和2 53 0%, 60 岁患者中,感染率仅为 2.0%,而 >P 5 说H 明HP感染与 E 的轻R重度不 存在程显明系关,也与龄 无年关。 综上所述,在地本汉族的生率较蒙古发族好发, R E在中青年群多人发,其病变的轻重度程与HP 感染无明关系,显与亦年龄关无可,能多发或伴继于发他其胃十、指二疾病。肠 考文参献 组本 1 例3 R E者患中有10 伴发胃例、4 5十指二疾肠,病发生率 7. %4其中以。慢性表浅胃性伴胆汁反流炎居, 3 球多 疡次之溃,同时食裂孔病、管烂性糜胃、炎十二指肠炎、球胃 中 华学会医消化内镜学会 .反性食流管( 病炎) 诊及治疗方断 (案试)行 .华消化内中杂镜志,9 , :32 一 6 .79 16 1 3 2钟,捷译.编食胃 管反流病 . 华消化杂中志 3 ,, :4 一2. 200 25 4 62 3临床 非溶性血发热输血反应性的理及机预防沈江 霞程风

玉盐悬水浮血的板部分小和上液中清血的部分浆,分别给者输患注间,隔间时 为 Z h,其热发反应发生率的后者显明于高前,者并测得血浆含的 CP中所含的几细 胞种因子明高于显生S理盐悬浮的水P , C S所认以为 P 中含有C的细胞子因引是 S起 NHFRT的重要素因目。研前表究: 献明者血液血含中活有性单细胞、核淋巴细胞 越,多胞细子因浓就越度高,当达其到足够平时,可水激刺前视区一丘脑下额部体 温调前节中枢,产花生生烯四,包酸括前素列E Z,导致温度感受经元神定点上移调,以于提至高温了度衡平,点从出现畏寒和而战。寒临床2特点与诊断 血是输床治临中疗种非一药替代物的要重手,段因输血实质上是一种组织移,所 植在输以血疗治的同,时往会发生往某些不良反应,溶非血性热性输反反血(应FHTNR)是输血反应中较为见的常种,一它是指者患输在血中或血后输现的以出发热、寒战为要主床症临状,且除排血溶,细菌染污,重过严敏等因原引发起的一热输类血应,反占临输血反应中床的 5% 一57 5%。为与便同交流道尽可能,避这一免不反 应或将良降至最其几率低,下面就 NHFRT的生机理及发防预 作简述一 1。发机理 生 1. 1细胞或/与和血小板抗 体有关早在2 世纪 5年,代 00 国外内学认为者F HTR N发的生与受血或献者者 血中含细有凝胞素有集关。着输血医随的学猛迅展发国内,外究研一步深进人发, 临现床血反输是与白应细胞/ 或和小血板抗体有关。其这主要是人类白中细胞原抗(LAH 抗)体,次是其粒细抗体胞。HA 抗体多L于多见次人含有输白细的胞血制或品多次 输未注配型血板小、产妇经血者,献前为认 NFTRH目发的生由供、是者受间之 H的A L相合不引的起种免同反应疫,另,外粒细胞可与也细胞特粒异体抗,小血板异性 抗原特 H(P)A 与特其性抗体异血即小板种抗体同均引起 F可HNT R ,通常白细抗胞 与体血小同种板抗共同存在,体LHA 白或胞细抗体合引起不受者体血抗内抗体反应原,造白成细胞凝集并在单核巨细胞系噬统破内、坏解,溶放出释源内性热致源引起F NHT。R .2 与血液1保存产生中的胞因子细有关液在血贮存期白 临床 表特点现:多在输血数间或输血完毕后期 1Z h一内出现战寒、发,热体可温升 上1 ℃一2℃ ,并有晕头、红面、恶、心脉速、肌肉痛酸发,热时间少几分则钟多, 1则Z h一,通常会不过超8 一1 h 0 少,数患者在热发后数小内时可出现口 疙疹,症唇状者轻常呈自性,严重限可者发并肺综合部征,呼吸困,难双肺现出 湿干口性罗音,一肺线有阴部,影 X肺底润浸。血压多无化变,更无胸腰背疼腹和痛酱色油。尿如是果复反输注P ,CS 可则能存在血小板输着无效注和或/并血发小输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原因,以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注率。方法观察210例患者的562例次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为26.4 %。其中急性白血病(AL)组为24.3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为15.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47.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组为23.0%。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应视患者情况作出综合断,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 输血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治疗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出血的重要措施,尤其是血液病患者在疾病治疗或进展过程中,大多数伴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输注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人们发现输注血小板时不仅有输血时可出现的一般反应,如发热、寒战等症状,反复多次血小板输注或既往大量输血的患者往往会引起血小板的无效输注[1],指血小板输注后不能达到预期血小板增加的效果,一般认为患者至少2次输注ABO相合保存时间<72h的血小板后若血小板计数增加值不能达到预期值,现将我院收治的210例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的疗效报告如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的输注血小板210例血液病患者,其中男性129例,女性81例,年龄14-70岁,平均41岁。其中AL116例,AA25例,ITP30例,MDS39例。 1.2方法血小板悬液由新疆省中心血站提供,ABO同型输注,输注前受体及供体作ABO正反定型,并在受体供体之间做血型交叉配合试验,分别测定每次血小板输注前、输注后18~24h的血小板计数,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发热、感染、脾肿大等情况。 1.3输注血小板的指征患者有血尿、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体表有紫癜、瘀斑和或外周血小板计数< 20×109/L或(20-30)×109/L合并明显的出血[2]、计数<40×109/L并有凝血指标异常[3]者输注血小板。 1.4判断标准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可根据直接观察如果输注足量血小板后,出血症状未改善和/或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趋势加重,以及输注血小板1h和24h后血小板计数未增加。输注效果评价:计算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orrectedcount increment CCI)。 CCI[4]=(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9/ L)×体表表面积(m2) ÷输注血小板数目(1011) ,其中体表面积=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01529。若18~24h后CCI< 415 ,则判定为血小板无效输注[5]。

麻醉手术中输血反应

麻醉手术中输血反应 急性免疫性输血反应 一、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可依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和迟发性。一般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呈血管内溶血,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呈血管外溶血。 (一)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烧、恶心呕吐、多处疼痛(腰、背、腹、鼠蹊、胸、头、输注处)、呼吸困难、低血压、心跳快、血红素尿、过度出血等。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烧、多处疼痛、黄疸、呼吸困难等。急性或迟发性血性输血反应的合并症有肾衰竭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可能致死。 (二)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处理 1. 停止输血、监护病人vital signs。 2. 核对病人及血品数据,若发现错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处理,也告知血库,并追查另一血袋是否错输至别的病患。 3. 换下输血器,以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4. 抽取输血后血标本3mL置紫头管,并将未输之血袋、输血后尿液送回血库。 5. 血库要观察血品有无溶血现象。 6. 观察病人输血前后血浆颜色。 7. 重作输血前、输血后血标本ABO血型、抗体筛检、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 T)。若抗体筛检发现抗体,要做抗体鉴定。 8. 若病人血浆中找不到与受血者不合的抗体,要对血品做抗体筛检及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并加作小交叉试验。 9. 若非免疫造成溶血,要调查输血的技术。 10. 若证实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要以生理盐水及5%葡萄糖(1:1比率)每天给3000mL/m2。但要注意病人液体及电解质平衡,尤其对年老或原来就有心脏病或肾脏病的人,要避免给水过多。若发生寡尿(oliguria),要避免给水过多。3 11. 给予利尿剂(静脉注射furosemide或mannitol)维持每小时尿量100 mL 左右。Mannitol 的初剂量为20%mannitol 100mL/m2于30-60分钟内给完。接着的12小时,每小时给 30mL/m2。3 12. 给予sodium bicarbonate维持尿pH值在7以上。3 13. g/kg/minutes)来扩张肾血管。 考虑使用低剂量的dopamine(1-5 14. 若发生低血压要考虑使用dopamine。 15. 须做全血球计数、血液抹片检查、血浆haptoglobin、血浆游离血红素、PT, aPTT, 纤维蛋白原、D-dimer、血清blood urea nitrogen, creatinine, 电解质等。并每日追踪之。要监护病人的生理征象,并维持液体进出量的平衡。 二、发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发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以前认为此反应是因病人血浆中的白血球抗体与所输血液中的白血球发生反应造成。近年来知道输红血球引起的发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血小板反应的病理机转不同,这也导致新的预防策略。 (一)造成发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机转 1. 抗体介导的反应 2. 于血品储存期间生物反应修饰物(Biologic Response Modifier)累积所介导 (二)发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广州血液中心田兆嵩 大多数血液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输血。鉴于输血可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还能传播疾病,故血液病也尽量少输血,可输可不输者尽量不输。如有输血指征也需开展成分输血。不能因为很多血液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而成为输全血的理由。血液病的病种较多,很多血液病患者的输血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这里只重点介绍常见血液病的输血治疗。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骨髓多能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害,或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改变导致骨髓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征。输血是再障患者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不能滥用输血。 (一)输血原则 1.再障患者的输血要严格控制,能不输者尽量不输,应将输血量和次数减少到最低限度。输血仅能减轻患者的症状,并不能治愈本病,多次输血会出现许多副作用。如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时,移植前的多次输血还会影响植入的成功。 2.慢性再障患者的贫血是缓慢发生的,多数患者通过代偿能够耐受血红蛋白(Hb)的降低。因此,Hb的高低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而要以症状为主。 3.本病应进行成分输血。因为再障多属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所以无须输全血。虽然多数患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但也不能输全血,因为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低,有的已丧失功能,疗效差。正确的输血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紧迫需要输给相应成分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二)输血指征 1.贫血 Hb < 60g/L 并伴有严重代偿不全的症状,或在安静状态下也有贫血的临床表现时,可适当输注红细胞。Hb >60g/L 一般不需要输血。过去曾认为少量多次输血能刺激骨髓造血,对再障的恢复有利。现已证实输血只能抑制红细胞的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 1.病程记录 1.1有专门的输血记录 1.2输血记录包含的内容: 1.2.1必须有输血前检测并原因评估:悬浮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 掌握各血液成分输血适应症: ①如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必须有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或有缺氧症状:胸痛、疲劳、气短,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衰,乳酸水平增高及年龄等因素的评价。②血红蛋白>100g/L,危重患者、老年患者、心血管手术患者、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创伤性脑损伤的评估等。 ③如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有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等评估。④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MA <45mm,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⑤如新鲜冰冻血浆:PT18或APTT56>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伴有出血表现、凝血因子功能低下、纤维蛋白原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INR >1.5、TEGR >12等评估。 ⑥冷沉淀输注,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0.8~1.0g/L;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1.2.2输入血型、血液品种、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要求精确到分钟,与输血护理实施记录相吻合)、输血过程是否顺利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有应注明何种症状及处置方法并记录于病历) 1.2.3必须有输血后的检测并疗效评价(输血疗效分析) 1.2.3.1单次输血后24小时检测指标 2016年6月13日18:21输血病程 术前患者贫血,患者术中出血较多,术中血常规检查示:HB:69.9g/L,红细胞压积:25.2%,红细胞:2.42×1012/L.提示贫血。根据上述情况,故准备输A型Rh阳性红细胞悬液4U,血浆400ml。患者于术中2011-06-13.11:40开始输血,输血开始15分钟无不适,输血过程中无不适,继续输注血液,术中输血未完毕,带回病房继续输血。2011-06-13.16:30输血完毕。输血结束后血压BP:142/85mmHg,心率122次/分,呼吸20次/分,输血后血压平稳。次日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3.5g/L,红细胞压积:26.9%,红细胞:2.65×1012 /L,输血效果良好。 1.2.3.2 多次输血每次输血后24小时检测指标 ①2016年8月20日23:30首次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2×109/L,红细胞2.04×1012/L,血红蛋白66g/L,红细胞压积0.192,血小板14×109/L。血色素低于70g/L,血小板低于20×109/L。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为防止出血,纠正贫血,今日给予O 型悬浮红细胞2U及O 型单采血小板1U 静点。于今日19:00 开始输血治疗,于今日23:30 输完上述血液成分。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 ②2016 年8月21日18:30再次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1×109/L,红细胞2.43×1012/L,血红蛋白75g/L,红细胞压积0.216,血小板2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注血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注血液有效。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输注治疗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108例血液病患者,均采用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观察本组研究对象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结果本组血液病患者完成血小板输注后,输注有效率为72.22%,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3.24±6.82)×109/L、(37.31±7.26)×109/L,与输注前对比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由于血液病患者需要反复输血治疗,输注血小板次数对治疗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血小板输注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标签:血液病;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 血小板输注主要是对各种血小板功能障碍或者减少造成出血症状进行治疗、预防,其有着其他药物无可比拟的效果[1]。为了对血小板制品的输注效果进行分析,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输注方式进行治疗,获得的血小板输注效果更为明显,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均来自2012年1月~2015年9月到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血液病患者108例,男患者68例,女患者40例,年龄15岁~88岁,平均年龄为(49.32±16.3)岁。 1.2血小板来源本组研究对象所采用的血小板均通过我市中心血站供应。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为≥ 2.5×1011/L。 1.3血小板输注指征若患者体表存在瘀斑以及紫癜、牙龈出血、鼻出血、阴道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PLT低于20×109/L,则进行输注血小板治疗。本组研究对象在接受本次研究之前排除曾经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在输注时进行单采1单位血小板单采操作,在输注治疗前对患者的Rh血型、ABO血型进行复查,同型血小板进行交叉配血实验,采用地塞米松进行静脉注射,防止出现输血反应,如果在输注时没有白细胞滤器,通过分析患者血小板计数以及临床症状合理的选择输注时机,以患者耐受情况作为基础,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血小板输注治疗。 1.4血小板输注效果判定[2] 分别在输注前24h、输注后24h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外周血小板计数,通过血小板回收率(PPR)、输注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来对输注效果进行判定。若患者在血小板输注治疗24h后CCI>4.5×109/L或者PPR>20%,则表示血小板输注有效;若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则代表血小板输注为无效。CCI=[血小板增加值(×109/L)×体表面积(m2)]/输注的血小板总数(×1011个)×100%;PPR=[血小板增加值(×109/L)×血容量(L)]/輸注的血小板总数(×1011个)×100%;体表面积=0.006 1身高(cm)+0.012 8体重(kg)-0.152 9;其中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值-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值=血小板增加值。

迟发性免疫性输血反应——输血反应介绍

(一)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症状此反应发生于曾因输血或怀孕产生红血球抗体者。此抗体于数月或数年后测不出。但病人若再接受有该抗体所对应抗原之红血球输血时,该抗体数天内增加,造成溶血、发烧、血红素下降、bilirubin上升,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变成阳性反应。偶尔有血红素尿,但是罕见急性肾衰竭。(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治疗及预防一般不需特殊治疗。要监测病人的尿量、肾功能、凝血功能。若仍需输血,要选择没有该抗体所对应抗原之红血球输血。要书面告知病人此信息,以便转知以后负责输血的医疗人员。即使以后抗体又减弱至测不到,输血都要选择没有该抗体所对应抗原之红血球输血。 二、移植物抗宿主疾病(一)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病因及症状当输含具有功能T 淋巴球的血给严重免疫不全患者时,这些T 淋巴球不会被受血者所除移,反而会攻击受血者的细胞,造成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发生此反应需有:1.捐血者和受血者的HLA抗原不同,2.血品内有具功能的T淋巴球,3.受血者不能排斥这些输入的T淋巴球。此输血反应临床症状有:发烧、皮肤炎或红疹、肝炎、黄疸、肠炎、水泻、各种血球减少、骨髓细胞减少、免疫不全。目前此症的死亡率超过90%. (二)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预防血品照放射线可以抑制T 淋巴球功能,而能防止输血所引起之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但不会影响红血球、血小板和颗粒球之功能。白血球过滤器并不能有效预防之。下列情形输含有具功能之T 淋巴球的血(包括:全血、红血球浓厚液、颗粒球、新鲜血浆、血小板)须申请血品照放射线。但新鲜冷冻血浆、冷冻沉淀品不必照放射线。 1. 接受自体或异体骨髓或外围血液干细胞移植者:(1)在收集自体外围血液干细胞前及收集期间所输血品须照放射线(2)建议血品照放射线的期限: a. 接受异体骨髓或外围血液干细胞移植者,至少到停用免疫抑制药物,且免疫功能恢复为止。 b. 接受自体骨髓或外围血液干细胞移植者,至少到移植后3个月,且免疫功能恢复为止。 2. 何杰金氏疾病。 3. 颗粒球输血。 4. 接受近亲捐血。 5. 接受子宫内输血之胎儿或曾接受子宫内输血之新生儿。 6. 早产儿(<1500公克)。7. 先天性细胞免疫不全者。8. 血液系统癌症(Hematologic malignancies)接受高剂量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后暂时免疫力差者;或病人之骨髓受到抑制,淋巴球少于500/cumm者。9. 接受HLA相合(HLA-matched)或交叉配合试验相合(crossmatch -compatible)之血小板输血者。10. 其它情况,主治医师认为有必要者。 三、输血后紫斑症(一)输血后紫斑症的病因输血后紫斑症很罕见。于曾输血或怀孕者输血后平均9天后(范围:1-24天)发生。大多数的病例缺乏HPA-1a抗原,产生对抗HPA-1a 的抗体。白种人少于2%的人缺HPA-1a抗原,国人则少于0.3%.抗HPA-1a的抗体不但破坏了有HPA-1a抗原的血小板,也引发自体抗体破坏了病人自己的血小板。(二)输血后紫斑症的治疗:第一线的治疗为输注IVIG,大多数的病人有效。无效者则使用血浆交换移除抗体。类固醇有帮助。四、免疫调节输血使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发生改变。于有些病例此免疫效应有益,例如延长移植肾的存活期或预防自然流产。但此免疫效应于某些临床情况却有害,例如增加肿瘤复发率及手术后感染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