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各部分肌肉名称及起止点的功能

合集下载

人体所有肌肉起止点以及功能

人体所有肌肉起止点以及功能

人体所有肌肉起止点以及功能
人体的肌肉起止点以及功能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肌肉和它们的起止点以及主要功能:
1. 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起自肩胛骨的喙突和骨际间隙,止于半径骨。

主要功能是屈曲前臂和旋转前臂的掌心向上。

2. 肱三头肌(Triceps brachii):起自肩胛骨的下外侧部和上臂后侧三头粗隆,止于尺骨的长茎突。

主要功能是伸直前臂和旋转前臂的掌心向下。

3.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起自骨盆,止于肋骨的软骨和骨质。

主要功能是屈曲躯干和稳定腰椎。

4. 斜方肌(Deltoid):起自锁骨和肩胛骨,止于肱骨。

主要功能是使肩膀能够做各种动作,如屈伸、旋转和外展。

5. 腓肠肌(Gastrocnemius):起自股骨的髁状突和股骨外侧髁间沟,止于跟腱。

主要功能是屈膝和背伸足踝。

6. 股四头肌(Quadriceps femoris):包括股直肌(Rectus femoris)、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股内侧肌(Vastus medialis)和股中肌(Vastus intermedius)。

起自髂骨和股骨,止于髌骨和胫骨。

主要功能是屈膝和伸髋。

7. 母乳酸根(Serratus anterior):起自肩胛骨前侧面的肋骨,止于肩胛骨内侧缘。

主要功能是使肩胛骨能够向前平移和旋转。

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肌肉,人体内还有很多其他肌肉,每个肌肉都有特定的起止点和功能,共同协调运动和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医学专业英语 阅读一分册 第三章

医学专业英语 阅读一分册 第三章

肌肉( Passage One)肌肉是坚韧而又具有弹性的组织,能使身体部位活动。

除了最低级的动物外,所有的动物都具有某种形式的肌肉。

人使用肌肉进行各种运动,如走路、跳跃或投掷。

肌肉在人体成长和保持健康所需的活动中亦有帮助作用,例如,使用腭部的肌肉来咀嚼食物。

消化道的其它部位肌肉可帮助食物在胃部和肠道中移动,帮助消化。

心肌和血管肌肉迫使血液循环。

没有胸部的肌肉,呼吸也是不可能的。

肌肉的类型人体主要肌肉有600多块,其中240块有专有的名称。

总体上,肌肉可分为以下三类:(1)骨骼肌,(2)平滑肌和(3)心肌。

骨骼肌把骨架的各种骨头组合在一起,使人体有了一个形状。

它们也使身体能够运动。

骨骼肌在腿、手臂、腹部、颈和脸部的组合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这些肌肉视作用之不同,大小差异很大,例如,眼肌的体积就很小,且相对的脆弱,但是大腿的肌肉体积就很大,而且很强壮。

人直立时,许多骨骼肌都产生收缩,使身体直挺。

骨骼肌也可以使身体的一部分运动而另一部分继续地保持强直。

骨骼肌能同时做两动作,这是因为肌肉的成对运动。

每对中有一块肌肉被称为屈肌,它令关节弯曲,使肢体靠近躯体。

而另一块肌肉伸肌,则做相反的动作。

具体说,前上臂的肱二头肌就是一块屈肌,当它运动时,肘部弯曲,前臂和手就向肩部运动。

而后上臂的肱三头肌则是一块伸肌,当它运动时,肘部就伸直,而前臂和手就离开了肩部。

与此同时,肱二头肌放松,使肱三头肌能够把它恢复到原位。

如果您愿意的话,您可以通过曲臂来感受到你上臂肱二头肌的肌腹。

试着用手掌去抬桌子边,就可感受到肱二头肌,它应该更加坚实,因为它正在做更强有力的收缩。

顺肌腹摸向肘关节,可感受到肱二头肌的肌腱,如果你想感受一块肌肉时,可令它做某种运动以使肌腹强有力地收缩而更容易被察觉。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其它类的骨骼肌也被称为随意肌,这是因为它们接受入主观意愿的驱使。

随意肌均由肌性部位(肌腹)和末端的腱性部分(肌腱)组成。

肌腱跨过关节牢固连接相邻的两块骨头,而肌腹则与骨头紧密相接。

肌肉解剖学基础知识

肌肉解剖学基础知识

肌肉解剖学基础知识头部肌肉包括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一、面肌属扁薄的皮肌,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头面部的皮肤。

主要分布于面部的口、眼、鼻等孔裂周围,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同时可牵动面部皮肤,引起皮肤移位产生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故面肌又称为表情肌。

•恐惧:额肌、颏三角肌•厌恶:皱眉肌、降眉间肌、鼻肌、上唇方肌•高兴:上唇方肌、笑肌、颧肌、鼻肌•惊奇:额肌•轻蔑:下唇方肌、颏三角肌•生气:上唇方肌、口轮匝肌、皱眉肌、降眉间肌、(颏三角肌)•悲伤:颏三角肌、皱眉肌、额肌所有的面部肌肉均由颈外动脉分支供血【帽状腱膜】包绕在头颅上方的一层纤维膜,与覆盖它的皮肤紧密结合为一层,可在骨面上滑动。

它是头颅多个皮肌的起点。

【额肌】额骨正面,眉骨上方。

位于额部皮下,起于帽状腱膜,止于眼眶上缘的一块面肌。

该肌收缩能够拉紧帽状腱膜,并参与形成如提眉、皱眉等面部表情。

受面神经分支支配。

【枕肌】由两部分组成的扁平肌,起自帽状腱膜,向后延伸到达枕骨外侧区。

该肌收缩能够拉紧帽状腱膜,使其覆盖头颅。

受面神经分支支配。

【皱眉肌】一块细小纤薄的面肌,位于眼轮匝肌和额肌深面,从眼眶内区到眉内侧部皮肤。

该肌收缩形成皱眉。

受面神经支配。

【眼轮匝肌】位于眼裂周围,环绕在眼裂周围的环形面肌。

呈扁椭圆形,分眶部、睑部和泪囊部。

分布在眼内眦和外眦之间,并附着于眼睑皮肤。

该肌可开启、闭合眼睑,完成瞬目、眨眼等动作。

受面神经支配。

【颊肌】附着于口角周围皮下的面肌。

起自下颌骨上缘、上颌骨下缘,并延伸到面颊的深面,部分肌束起自下颌骨和颅底翼突之间的翼突下颌韧带。

该肌的主要功能是外拉口角,并与其他肌肉协作完成吹口哨、吮吸等动作。

尽管主要是作为面部表情肌,但它还具有帮助咀嚼、进食等功能。

它由上颌动脉的下行降支颊动脉供血,受面神经分支支配。

【口轮匝肌】由一侧口角向另一侧延伸的上下两股肌束环绕口裂构成的椭圆形面肌。

在口角,该肌附着于皮肤以及相对应的上颌骨。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2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科版(3)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2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科版(3)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课骨骼、关节和肌肉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课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是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认识骨骼、关节和肌肉及其运动和相互联系。

学情分析和设计思路:作为四年级学生,《我们的身体》这是一个神秘而有趣的内容,对于骨骼、关节和肌肉学生只能感受到却不能直接观察到。

要解决这个难题重点,老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视频、图片和动画,让学生体验、直接观察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从而感受到人体的精密和谐之美。

科学知识: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抓举哑铃动作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体验,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探究神秘而有趣的人体。

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知道骨骼、肌肉和关节相互协调作用,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PPT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中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准备:1、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PPT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

2、小组准备:哑铃50、记录纸。

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和动画来学习理解并体验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互协调运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问: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点击出示图片)采用了最先进的建筑科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建筑。

“鸟巢”上的钢网框架具有怎样的作用呢?生交流回答。

教师接着谈话:与钢网框架一样,我们的身体里也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第十二部分运动系统

第十二部分运动系统
类风湿 :小关节,对称性,多形,鸭爪样,晨僵
骨关节炎:一般肥胖,职业。负重关节,远端。关 节晨僵
2019/11/4
5.红斑狼疮
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针对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 此病同时侵犯多个系统
现象:乏力、贫血,发热,皮疹,关节炎,心包炎, 血管炎,肾炎,中枢神经异常,关节疼痛。男女 比例1:9
治疗:打激素
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 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 功能障碍
不好—引起功能障碍,多质变化,代谢障碍(渗出、增生, 细胞水肿,皮肤肿大) 血液停流等炎症病变所引起的各器官功能障碍,属于对身 体机能的作用。
好—代谢增强(流水、流脓)白细胞、免疫细胞增多使受损 组织得以修复(吃完美产品的叫好转反应) 炎症是损伤和抗损伤的矛盾斗争的过程。
18—25岁年纪再大就主要在关节, 关节负重
睡的地方:阴暗,潮湿,多A组菌
2019/11/4
2.类风湿性关节炎
定义:以关节炎症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 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小关节滑膜所致的关节肿痛,继而 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因严重骨质破坏、 吸收导致关节僵直、畸形、功能障碍。在我国类风 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为0.24-0.5%,女性多于男 性,约2-3: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50岁最多。 本病多为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致残率较高,预后 不良,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根治方法。
2019/11/4
2019/11/4
风湿性关节炎
常累及关节、结缔组织,在关节就形成风湿性关节 炎,而风湿性关节炎易出现的就是大关节。
表现有: ①身上红点,有一点痒,一个连着一个。 ②淤斑:散不掉 ③关节红肿、胀痛,对称性,游走性,环形红斑,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一(1)运动解剖复习题型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一(1)运动解剖复习题型

运动解剖复习题型一、名词解释(16)1.起点:通常是指靠近身体正中面或在四肢近侧端的附着点。

2.止点:通常是指远离身体正中面或在四肢远侧端的附着点。

3.定点:在肌肉收缩时,相对固定或运动幅度较小骨的附着点,叫定点。

4.动点:在肌肉收缩时,相对运动或运动幅度较大骨的附着点,叫动点。

5.近固定:当肌肉收缩时,起点相对固定,称为近固定。

6.远固定:当肌肉收缩时,止点相对固定,称为远固定。

7.生理横断面:是指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的横断面之和。

8.肌肉初长度: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9.哈佛氏系统:由哈佛氏骨板和哈佛氏管合称,是骨密质中最坚固的支持结构。

10.关节运动幅度:是指环节绕某一关节的运动轴从动作开始到结束所能转动过的最大角度。

11.复合关节: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其中的每个单关节都能单独活动,如肘关节。

12.联合关节:是指在结构上独立、但在运动时必须同时进行的两个或多个关节,如前臂的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

13.肌节:相邻两Z线之间的肌原纤维,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功能单位。

二、判断题(16)1.人的表皮是单层扁平上皮。

……(X)上皮组织是复层扁平上皮。

2.器官表皮是单层扁平上皮。

……(对)3.骨盆具有保护盆腔内器官,传递力及缓冲振荡作用外,还可围绕髋关节进行运动。

4.髋关节:关节囊厚。

高招腿(屈)跑步后蹬(伸)分腿(外展)5.膝关节:椭圆屈戍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

半月板具有加深关节窝,使上下关节面吻合,缓冲震动和保护膝关节的作用。

韧带:前后交叉韧带、腓侧副韧带(从外侧加固膝关节和限制膝关节过伸)、胫侧副韧带(从内侧加固膝关节和限制膝关节过伸)和髌韧带(从前方加固膝关节和限制膝关节过度屈)。

6.踝关节:在内翻的时候外侧韧带易受伤。

可做屈、伸的运动。

三、填空题(20)1.内收肌群的5个名称:耻骨肌、短收肌、长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2.四大组织的名称: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3.少年儿童骨的数量要比成年人多。

腹部肌肉介绍

腹部肌肉介绍

腹部肌肉腹肌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当它们收缩时,可以使躯干弯曲及旋转,并可以防止骨盆前倾。

腹部肌肉对于腰椎的活动和稳定性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还可以控制骨盆与脊柱的活动。

软弱无力的腹肌可能导致骨盆前倾和腰椎生理弯曲增加,并增加腰背痛的几率。

1.1 前外侧群(1)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及其附近肋软骨的前面。

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

⑵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为一宽阔扁肌,起于下8肋,肌束由后外上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

腱膜向内侧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构成,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

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称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⑶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内上方,下部肌束向内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

腱膜向内侧分为前后两层并包裹腹直肌,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构成,腱膜下内侧部与腹横肌腱膜形成联合腱,止于耻骨,又称腹股沟镰。

腹内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随精索出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包绕精索和睾丸而成为提睾肌。

⑷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内横行,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

腹横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内侧部分,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联合腱的构成。

1.2 后群腰方肌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后方有竖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于第12肋。

作用:使脊柱侧屈。

1.3 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在脐下4--5厘米以下,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全部转至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所以此处缺乏鞘的后层,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体育运动解剖学分析

体育运动解剖学分析

(四)中和肌 1.当原动肌对动点骨有两种以上的功能时,为了有效 地发挥其中一种功能,需借助其他肌肉抑制另外的功能, 这里其它肌肉就叫中和肌。起着抵消(中和)某种功能的 作用。 在向前踢腿时,如果不需要出现大腿 旋外的动作,就需要臀小肌、臀中肌 等旋内的肌肉收缩发力,抵消髂腰肌 收缩时可能出现的旋外动作,这时臀 小肌、臀中肌就起中和肌的作用。
4.肌力矩和阻力矩分别表示肌力和阻力对骨杠杆所产生 转动作用的大小。 5.在肌肉工作中,肌力矩和阻力矩的关系大致有了 3种 情况: ①.肌力矩等于阻力矩——肌肉做静力工作; ②.肌力矩大于阻力矩——肌肉做向心工作; ③.肌力矩小于阻力矩——肌肉做离心工作。
运动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是仅以人体运动器官系统为基础,结合体育动作的实际情 况,围绕运动环节来分析寻找原动肌,简称动作分析。 主要目的: 是研究骨、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规律。通过动作分析使我们 了解运动中一些静止和运动动作技术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并且 能以正确、合理的动作要求指导教学和训练,提高运动水平、 预防运动创伤。
快速起动的抓举
三 、肌群的分工与协作
人体动作,即使是最简单的体育动作,也是 许多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共同活动的结果。 根据肌肉在同一活动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 把它分为: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
(一)原动肌
可以主动收缩直接完 成动作的肌肉。 按原动肌在完成动作中 效率的不同,又可将原 动肌分为:主动肌和副 动肌。例如,握哑铃弯 举中的肱肌、肱二头肌 为主动肌,肱桡肌、旋 前圆肌为副动肌。
每一个环节运动都有 一组原动肌,当一个动作 是由多个环节运动组成时, 有几个环节运动就有几组 原动肌。如跑步时的后蹬 动作,下肢有骨盆、大腿、 小腿、足等 4 个环节运动, 原动肌也至少有4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斜方肌:上背及中背的表层肌肉,并根据其肌纤维走向分成上、中、下三部分。

起点:枕外隆凸,上颈线,颈韧带,第七节颈椎至第十二节胸椎的棘突。

止点:上束纤维——锁骨外侧1/3及肩峰突,中下束纤维——肩胛棘上唇及尖端功能上束纤维——上举及外旋肩胛骨,协助头部后仰,侧屈及旋转中束纤维——内收(缩回)肩胛骨,下束纤维——下压肩胛骨2.棘上韧带:棘上韧带,是架在各椎骨棘突尖上的索状纤维软骨组织。

起自第7颈椎棘突,止于骶中嵴。

棘上韧带在颈部特别发达,构成颈部两侧肌肉之间的中膈,故称项中膈或项韧带(据近年解剖学发现,该韧带止于第3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二十二,止于第4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七十三,止于第5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5。

从未发现骶椎上韧带附着)。

棘上韧带是由腰背筋膜、背阔肌、多裂肌的延伸(腱膜)部分组成。

分3层,深层连接相邻2个棘突,且与棘间韧带交织在一起;中层跨越2到3个棘突;浅层跨越3到4个棘突。

作用是与弓间韧带一起在棘间韧带帮助下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由脊神经后支的神经末梢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一旦受到损伤,可通过脊神经后支传入中枢,引起腰痛或牵涉性下肢痛。

3.背阔肌:是位于胸背区下部和腰区浅层较宽大的扁肌。

由胸背神经支配。

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胸背动脉和节段性的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可以肩胛线为界,线的外侧由胸背动脉分支供血,线的内侧由节段性动脉供血。

起点:6-12胸肋棘突、胸腰筋膜、髂嵴和下3-4肋。

止点:肱骨结节间沟由胸背神经支配作用:伸展、内收、内旋肱骨,攀爬时拉起肢体4.胸腰筋膜:胸腰筋膜在胸背区较为薄弱,覆子竖脊肌表面,向上续项筋膜,内侧附于胸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附于肋角,向下至腰区增厚,并分为前、中、后三层。

后层覆子竖脊肌后面,与背阔肌和下后锯肌腱膜愈着,向下附于髂嵴,内侧附于腰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在竖脊肌外侧缘与中层愈合,形成竖脊肌鞘。

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内侧附于腰椎横突尖和横突间韧带,外侧在腰方肌外侧缘与前层愈合,形成腰方肌鞘,并作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向上附于第12肋下缘,向下附于髂嵴。

中层上部张于第12肋与第1腰椎横突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腰肋韧带,肾手术时,切断此韧带可加大第12肋的活动度,便于显露肾。

前层又称腰方肌筋膜,位于腰方肌前面,内侧附于腰椎横突尖,向下附于髂腰韧带和髂嵴后份,上部增厚形成内、外侧弓状韧带。

5.骶结节韧带:骶结节韧带是由骶尾骨至坐骨结节之间的韧带,是构成骨盆出口后壁肛三角的重要韧带。

1.肩胛提肌:位于颈项两侧,肌肉向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深侧,下部位于斜方肌的深面,为一对带状长肌,起自上位C3.4横突的后结节,肌纤维斜向后下稍外方,止于肩胛骨上角和肩胛骨脊柱缘的上部。

2.菱形肌:位置,位于斜方肌深层,肩胛骨内侧缘和脊柱之间,肌纤维由内上向外下斜行。

起点,起于下2颈椎和上4胸椎的棘突。

止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近固定,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

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伸。

3.棘上韧带:棘上韧带,是架在各椎骨棘突尖上的索状纤维软骨组织。

起自第7颈椎棘突,止于骶中嵴。

棘上韧带在颈部特别发达,构成颈部两侧肌肉之间的中膈,故称项中膈或项韧带(据近年解剖学发现,该韧带止于第3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二十二,止于第4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七十三,止于第5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5。

从未发现骶椎上韧带附着)。

棘上韧带是由腰背筋膜、背阔肌、多裂肌的延伸(腱膜)部分组成。

分3层,深层连接相邻2个棘突,且与棘间韧带交织在一起;中层跨越2到3个棘突;浅层跨越3到4个棘突。

作用是与弓间韧带一起在棘间韧带帮助下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由脊神经后支的神经末梢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一旦受到损伤,可通过脊神经后支传入中枢,引起腰痛或牵涉性下肢痛。

4.下后锯肌:位于背阔肌中部的深面,借腱膜起自下位两个胸椎棘突及上位两个腰椎棘突,肌纤维斜向外上方,止于下4肋骨肋角外面,作用是下拉肋骨向后,并固定肋骨,协助膈的吸气运动。

受肋间神经支配。

5.竖脊肌:竖脊肌(erector spinae)为脊柱后方的长肌,下起骶骨背面,上达枕骨后方,填于棘突与肋角之间的沟内。

它以总腱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胸腰筋膜,向上分为三部:外侧为髂肋肌iliocostalis,止于肋角;中间为最长肌longissimus,止于横突及其附近肋骨;内侧为棘肌spinalis,止于棘突。

各肌还有一系列副起点发出的小肌束参与:髂肋肌的副加小肌束起于髂嵴、肋角和颈椎横突;最长肌的小肌束起于骶骨、肋角和全部横突;棘肌的小肌束起于胸椎和颈椎的棘突。

竖脊肌两侧同时收缩可使脊柱后伸,是维持人体直立姿势的重要结构,故又名竖躯干肌。

一侧竖脊肌收缩,可使躯干向同侧侧屈。

竖脊肌受全部脊神经后支支配。

6.胸腰筋膜:同上7.骶结节韧带:骶结节韧带是由骶尾骨至坐骨结节之间的韧带,是构成骨盆出口后壁肛三角的重要韧带1.胸大肌:两块胸大肌位于胸的两侧。

胸大肌通常称为胸肌,成扇型,且分裂为大小不等两部分。

在其窄端,两部分都附着于肱骨之上,在宽的一端,较小的部分附于锁骨上;较大的部分则附着于胸骨和肋骨上面的软肋骨上,胸肌可将手部向前拉和向内拉近身体,他还可使手臂转动。

2.腹外斜肌:为宽阔扁肌,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起始部呈锯齿状,起自下位8个肋骨的外面,肌束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后部肌束向下止于髂嵴前部,上中部肌束向内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于白线。

3.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内,为上宽下窄的带形多腹肌,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纤维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前面。

长度平均26cm,中点宽度8cm,收缩时使脊柱前屈和紧张腹壁,接受腹壁上动脉及腹壁下动脉的营养。

腹壁下动脉从腹股沟韧带上方自髂外动脉分出,两条静脉与其伴行,向内上行走,于弓状缘处从腹直肌外缘进入腹直肌,走行于腹直肌与后鞘之间,上行至脐部成终末支,与从腹直肌上端来的腹壁上动脉的终末支在脐周形成广泛的交通支。

4.胸小肌:位于胸大肌的深面,呈三角形。

作用:牵拉肩胛骨向前内下方,肩胛骨固定时可提肋以帮助吸气。

5.肋间外肌:其范围后方始于肋间节,前方近肋软骨处延为腱性的膜,称肋间外膜直至胸骨侧缘,此肌起自上位肋的下缘,肌纤维斜向前下,止于下位肋的下缘,肌纤维斜向前下,止于下位肋的上缘。

吸气时收缩。

6.腹内斜肌: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肌纤维方向与腹外斜肌相反,是从后上方斜向前下方,自髋结节下行,肌质逐渐为腱膜,与腹外斜肌腱膜相交织,止于腹白线。

.肩胛提肌:位于颈项两侧,肌肉向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深侧,下部位于斜方肌的深面,为一对带状长肌,起自上位C3.4横突的后结节,肌纤维斜向后下稍外方,止于肩胛骨上角和肩胛骨脊柱缘的上部。

2.三角肌(前部)3.三角肌(中部)三角肌为肩肱关节外层有力的肌肉,是肩部的重要肌肉。

三角肌起点广泛,纤维起自锁骨外1/3前缘,肩峰尖及其外侧缘,肩胛冈嵴,向下缩窄至远端变成一扁腱,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

在肱骨干中点稍上,其肌束分为前,中,后3部。

三角肌前部肌束较长,从前方走向后下方,与结节间沟的外侧唇在一线上。

中部纤维构造较为复杂,肌束较短,由肩峰向下行,三,五束肌纤维与由下部止点向上的腱索彼此镶嵌,腱性组织在近侧部伸展到整个肌点起始处,在远侧部则附着于不大的区域中。

后部肌束较长,从后方斜向前下方,构成桡神经沟的上界,向上与肱三头肌外侧头的起点在一线上。

上臂外展运动主要由三角肌中部纤维和冈上肌协同作用完成,其前部纤维收缩可内旋及屈曲上臂。

后部纤维收缩可以外旋及伸展上臂。

三角肌瘫痪时,肩肱关节可发生半脱位。

4.肱二头肌(长头)5.肱二头肌(短头)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上粗隆,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长,短二头于肱骨中部汇合为肌腹,下行至肱骨下端,集成肌腱止于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腱膜.近固定时.肱二头肌使前臂在肘关节处屈和旋外.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远固定时,肱二头肌使上臂向前臂靠拢.肌电观察表明,当前臂旋外使掌心向前并屈肘时,肱二头肌才有明显的肌电活动.而当前臂旋内即使掌心侧向身体或身后屈肘时,肱二头肌的电位活动很小或不出现电位活动.这也是肱二头肌练习基本上皆使掌心向前握持器械的主要原理之一,位于上臂前群肌浅层。

作用:屈肩、屈肘及使前臂旋后。

6.喙肱肌:起点:肩胛骨喙突。

止点:肱骨内侧1/2(与三角肌止点对应)在大臂的内侧肱肌上端,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之间,在大臂上举时能看到喙肱肌。

7.肩胛下肌:位于肩胛骨前面,呈三角形。

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上经肩胛关节的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

作用是使肩胛关节内敛和旋内。

8.前锯肌:位于胸廓的外侧皮下,上部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盖,将肩胛骨内侧向前拉的胸部肌肉,每组两块的前锯肌从胸前部的肋骨开始,围绕体侧延伸到肩胛骨。

前锯肌可将肩胛骨内侧向前拉而外翻,使肩膀抬高,“锯肌”一词描述此肌成锯形的,也就是参差不齐的。

前锯肌是块扁肌17.大圆肌:起止点:位于小圆肌的下侧,其下缘为背阔肌上缘遮盖,整个肌肉呈柱状,起于肩胛骨下角背面,肌束向外上方集中,止于肱骨小结嵴。

作用:肩关节旋内、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后伸(在无阻力的运动中,不表现出电的活动,但在做抗阻力动作时,它是原动肌),由于该肌对手臂的作用同背阔肌很相象,所以,被称为“背阔肌的小助手”。

1.肩胛提肌:位于颈项两侧,肌肉向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深侧,下部位于斜方肌的深面,为一对带状长肌,起自上位C3.4横突的后结节,肌纤维斜向后下稍外方,止于肩胛骨上角和肩胛骨脊柱缘的上部。

8.前锯肌:位于胸廓的外侧皮下,上部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盖,将肩胛骨内侧向前拉的胸部肌肉,每组两块的前锯肌从胸前部的肋骨开始,围绕体侧延伸到肩胛骨。

前锯肌可将肩胛骨内侧向前拉而外翻,使肩膀抬高,“锯肌”一词描述此肌成锯形的,也就是参差不齐的。

前锯肌是块扁肌。

前锯肌有多个起点,起于2~9肋骨的外侧面,分割到三组手指般大小的区域。

(1)上面部分,附着在第一和第二肋骨上,距离肋软骨几英寸;(2)中间部分,附着在第二和第三肋骨上;(3)下面部分附着在第四,五,六,七,八肋骨上,换句话说,前锯肌附着在从上往下数的第一到第八肋骨上。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具有“延伸的肋骨”,更准确的说,当体脂水平较低时,前锯肌类似肋骨,非常明显可见。

止点在肩胛骨的内侧和下角的前面。

9.小菱形肌:10.大菱形肌: 部位:斜方肌深层。

起点: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

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胸段伸。

11.冈上肌:冈上肌起始于肩胛骨的冈上窝,肌腱在喙突肩峰韧带及肩峰下滑囊下面、肩关节囊上面的狭小间隙通过,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