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特色文化(1)
淮安风俗文化礼仪知识

淮安风俗文化礼仪知识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文化,不知大家是否了解过淮安的风俗文化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淮安风俗文化礼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文化古琴山阳琴派,其溯源悠久,风格独特,为历代琴家所重视。
其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八大琴派之一,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之下,淮安的古琴艺人博采众长,精心潜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琴艺素质,逐步改进、创新和优化演奏技法,用淮安琴弹独特的艺技演奏手法反映作品、表达作品,才让淮安的古琴演奏艺术、演唱技法成为流派,由古传来,流传至今。
弈棋消夏图梁魏今,字会京。
淮安区人。
雍正、乾隆年间,位列清朝围棋四大国手之首。
梁魏今自幼学棋,一生清贫,没有功名,更未做过官。
他凭着棋艺游历四方,以棋会友,并为清廷供奉。
在云游江浙一带时,结交了许多江淮名流,与画家郑板桥等有过交往。
梁魏今棋艺高超,棋风绵密细致,奇巧多变,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
梁魏品行高雅,超凡脱俗,名满天下,在当时围棋界享有盛誉,标志着中国古代围棋的最高水准,为围棋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
淮安区位于苏北平原中部,文化积淀厚重,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运河之都、淮扬菜美食之乡。
淮安自古人才荟萃,书法名家辈出,吴承恩、边寿民、龚开、刘鹗、罗振玉等大家享誉华夏。
风俗文化方言淮安地处江淮官话区,属于官话方言区与吴语方言区的过渡地带。
淮安语音,有“淮平子”之称。
南称蛮北称侉,而淮安的语音也就是不蛮不侉的意思,相对较平。
淮安内部来说,南部县区方言,具备典型的南方方言特征,入声词汇众多,无卷舌音,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人难以听懂,而北部县区,北方方言色彩开始呈现,一些词汇、发音有别于南部县区,并开始出现卷舌音。
戏曲淮安北部流行粗犷、豪放的淮海戏,而淮安南部则流行较为柔情的淮剧。
两个剧种都是“淮”字打头,然而唱腔风格各异,淮海戏与流行于安徽的泗州戏、徐州和鲁南地区的柳琴戏,同属拉魂腔;而淮剧起源于盐城,又名江淮剧,以盐城一带方言为基调,故显得柔情。
淮安文化特色

淮安文化特色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淮安的文化特色也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文化。
一、运河文化漕运以盐粮为主,而粮食和盐都是国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中华王朝的命脉所在。
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1、水利文化淮安段大运河的开凿、治理和相关治河保运衙署的兴废过程,以及相关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兴废过程是淮安历史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淮安一直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也是水利设施工程最多的一段。
清康熙时,河道总督行馆设于淮安清江浦。
清代雍正后,江南河道总督署设在淮安。
2、漕运文化隋代开南北大运河,唐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漕粮和漕盐运输,北宋时漕运量大幅增加,南宋时南北漕运受阻。
明、清时漕运为最盛。
一千多年的漕运文化反映了漕运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漕运有关的漕船制造文化以及与漕粮运输装卸地点相关的漕运码头文化和与漕粮储存、转搬相关的漕仓文化等。
3、淮安城市商业文化由于淮安一直是运河线上的一座枢纽城市,因此淮安商业文化很丰厚,并且打上大运河的烙印。
唐、宋时淮安商业就很繁荣。
明、清时漕运总督署、清代河道总督署,明、清淮北盐运分司、税关的设立和造船厂、漕粮转搬仓建成后,淮安商业达于鼎盛期。
4、榷关文化明清时淮安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朝廷为了保证商品税的征收,在淮安设立税关。
淮安关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税关之一。
淮安税关折射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其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5、运河宗教文化淮安历史上的水神崇拜很兴盛,建有很多庙宇祠堂,如淮渎庙、陈潘二公祠、惠济祠、栗大王庙、风湖大王庙、金龙大王庙等,除史书有相关记载外,今还有若干遗存。
淮安非遗新入选项目

淮安文化特色

淮安文化特色淮安文化特色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淮安的文化特色也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文化。
一、运河文化漕运以盐粮为主,而粮食和盐都是国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中华王朝的命脉所在。
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1、水利文化淮安段大运河的开凿、治理和相关治河保运衙署的兴废过程,以及相关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兴废过程是淮安历史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淮安一直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也是水利设施工程最多的一段。
清康熙时,河道总督行馆设于淮安清江浦。
清代雍正后,江南河道总督署设在淮安。
2、漕运文化隋代开南北大运河,唐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漕粮和漕盐运输,北宋时漕运量大幅增加,南宋时南北漕运受阻。
明、清时漕运为最盛。
一千多年的漕运文化反映了漕运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漕运有关的漕船制造文化以及与漕粮运输装卸地点相关的漕运码头文化和与漕粮储存、转搬相关的漕仓文化等。
3、淮安城市商业文化由于淮安一直是运河线上的一座枢纽城市,因此淮安商业文化很丰厚,并且打上大运河的烙印。
唐、宋时淮安商业就很繁荣。
明、清时漕运总督署、清代河道总督署,明、清淮北盐运分司、税关的设立和造船厂、漕粮转搬仓建成后,淮安商业达于鼎盛期。
4、榷关文化明清时淮安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朝廷为了保证商品税的征收,在淮安设立税关。
淮安关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税关之一。
淮安税关折射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其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5、运河宗教文化淮安历史上的水神崇拜很兴盛,建有很多庙宇祠堂,如淮渎庙、陈潘二公祠、惠济祠、栗大王庙、风湖大王庙、金龙大王庙等,除史书有相关记载外,今还有若干遗存。
淮安无形文化遗产

淮安无形文化遗产
淮安的无形文化遗产类型多样,独具特色。
淮安与扬州同为淮扬菜的起源地。
淮菜代表菜品有软兜长鱼、白炮虾仁、开洋蒲菜、盱眙龙虾、高沟捆蹄、涟水鸡糕、淮安茶馓、文楼汤包、平桥豆腐、钦工肉圆等等。
淮安也是淮剧和淮海戏的起源地之一。
其中江苏省淮海剧团即设在淮安。
另外淮安的京剧也有一定的规模,历史上出过周信芳、王瑶卿等京剧大师,现代京剧大师、“红娘”宋长荣也常驻淮安。
以上戏剧形式均被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淮安的一些民间歌舞也被列入该名录中,如十番锣鼓、工鼓锣、南闸民歌、洪泽湖渔鼓、莲湘舞蹈等。
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

目录民间文化1、韩信的传说2、娃娃井传说3、大禹锁镇巫支祁的传说4、九牛二虎一只鸡的传说5、白马湖来历的传说6、老子山的传说7、水漫泗州城的传说8、淮扬菜传说民间音乐1、金湖秧歌2、十番锣鼓3、南闸民歌民间美术1、传统结艺2、车桥剪纸民间舞蹈1、洪泽湖渔鼓2、泾口高跷3、马灯舞4、跳判戏曲1、淮海戏2、淮剧3、香火戏4、京剧(荀派艺术)曲艺1、工鼓锣2、淮海琴书民间手工技艺1、码头羊肉的烹饪技艺2、文楼汤包烹饪技艺3、淮安茶馓制作技艺4、高沟酒(今世缘酒)酿造技艺5、洪泽湖渔具制作、使用技艺6、朱坝活鱼锅贴烹饪技艺7、黄集羊肉烹饪技艺8、蒋坝酸汤鱼园烹饪技艺9、平桥豆腐烹饪技艺10、淮扬菜烹饪技艺11、洪泽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人生礼仪1、洪泽湖渔民婚嫁礼仪民间信仰1、安淮寺庙会民间知识1、吴鞠通与山阳医派淮海戏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淮海戏属拉魂腔系统,是江苏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
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的淮安、连云港、宿迁和盐城、徐州的部分县区以及鲁南、皖东北一带。
淮海戏起源于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结社发展成为打地摊演出的小戏。
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声腔,丰富了表演。
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淮海区抗日民主根据地。
先后组织了“艺术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等现代戏。
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
解放后,流行区域各地专业的淮海戏剧团纷纷成立,并一直紧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编演新戏,淮海戏逐步发展为颇具特色的地方性剧种。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淮海戏既演全剧,也演折子戏。
传统剧目有《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罗鞋记》、《催租》、《骂鸡》等三十二整本、六十四单出。
淮安文化

淮安文化特色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淮安的文化特色也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文化。
一、运河文化漕运以盐粮为主,而粮食和盐都是国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中华王朝的命脉所在。
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1、水利文化淮安段大运河的开凿、治理和相关治河保运衙署的兴废过程,以及相关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兴废过程是淮安历史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淮安一直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也是水利设施工程最多的一段。
清康熙时,河道总督行馆设于淮安清江浦。
清代雍正后,江南河道总督署设在淮安。
2、漕运文化隋代开南北大运河,唐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漕粮和漕盐运输,北宋时漕运量大幅增加,南宋时南北漕运受阻。
明、清时漕运为最盛。
一千多年的漕运文化反映了漕运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漕运有关的漕船制造文化以及与漕粮运输装卸地点相关的漕运码头文化和与漕粮储存、转搬相关的漕仓文化等。
3、淮安城市商业文化由于淮安一直是运河线上的一座枢纽城市,因此淮安商业文化很丰厚,并且打上大运河的烙印。
唐、宋时淮安商业就很繁荣。
明、清时漕运总督署、清代河道总督署,明、清淮北盐运分司、税关的设立和造船厂、漕粮转搬仓建成后,淮安商业达于鼎盛期。
4、榷关文化明清时淮安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朝廷为了保证商品税的征收,在淮安设立税关。
淮安关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税关之一。
淮安税关折射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其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5、运河宗教文化淮安历史上的水神崇拜很兴盛,建有很多庙宇祠堂,如淮渎庙、陈潘二公祠、惠济祠、栗大王庙、风湖大王庙、金龙大王庙等,除史书有相关记载外,今还有若干遗存。
淮安非遗文化传统项目

淮安非遗文化传统项目
淮安非遗文化传统项目是指淮安地区传承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
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传统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
这些项目代表了淮安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者。
淮安地区作为江苏省的一个重要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淮安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非遗文化传统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反映了淮安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还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其中,淮安地区的传统手工艺非常有特色,如剪纸、刺绣、陶瓷等,这些手工
艺品精美绝伦,工艺精湛,是淮安地区的文化瑰宝。
另外,淮安地区还有许多民俗文化项目,如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民间戏曲表演、民间舞蹈等,这些项目都承载着淮安人民的情感和文化记忆。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因此,
淮安非遗文化传统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加大对非遗文化传统项目的保护力度,通过立法、宣传、教育等多种途径,推动非遗文化传统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应当注重挖掘非遗文化传统项目的内在价值,让这些项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淮安地区的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淮安非遗文化传统项目是淮安地区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淮安人民的文化
记忆和精神家园。
我们应当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文化传统项目,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为淮安地区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年 才
他 科 考
下 笔 立
极 群 书
“ 性 敏
淮 安 府
幼 聪 明
) 人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山 阳 (
射 阳 山
说 家 。
承 恩
贴,”补不成,而志过吴江人字 (
家长,上利。为多》人承苏,汝 明
用期后 ,”诗慧载,恩淮怀忠 代
。
,
,
梁红玉
韩信
关天培
水利遗址
• 水利遗址以清江大闸、清口枢纽、洪泽湖大堤、镇水铁牛、双金闸、 淮安钞关遗址为代表。淮安有“中国运河之都”之称,兴衰皆因运河, 与运河有关的遗址很多。清江大闸和清口枢纽始建于明代,用以调控 运河水流,便于漕运船只穿行。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直到清代建 成了现存的规模。大堤抵御洪水,保护了淮安城的安全,显示了我国 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技艺。洪泽湖大堤旁原有“九牛二虎一鸡”的铜 塑,现存五只牛塑,并称为“镇水铁牛”,做工精细,也体现了古人 的哲学思想。双金闸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用于控制南下夺淮的黄河水 流。民国年间双金闸坍圮,由英国工程师重建,保留至今。淮安钞关 设置于明清两代,是中国八大钞关之一,也是最大的钞关,是中央设 在地方的税务机构。目前京杭大运河沿线的35座城市联合将大运河沿 线遗产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上的几处水利遗址均被列入了首批提 交的遗产点中。
明清 委派大员驻淮治河。淮安城(今楚 州)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 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 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 “四大都市”。
淮安简介
• 淮安曾用名淮阴、楚州、山阳、清江浦、清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之一。传说大禹治水于此,故其名取意“淮水安澜”。
• 淮安在夏商时期已有开发,春秋时期建成从扬州到淮安的邗沟,为京 杭运河有史记载最早开挖的河段。秦朝正式置淮阴县。隋唐时期淮安 凭借其运河交通枢纽地位成为大都市——楚州。南宋时期宋金隔淮河 对峙,淮安衰落。元代之后,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要道,淮安再度复 兴。明清时期,漕运总督驻节淮安,河道总督也长时间驻节淮安,淮 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近代伴随交通方式 的变更,运河交通衰落,淮安沦落为苏北小城。直到进入21世纪后, 淮安再度快速发展,苏北中心城市初见规模。
名人活动遗址
• 名人活动遗址以淮阴侯韩信和开国总理周恩来两位名人的 活动遗址为代表。关于韩信的遗址有韩侯祠、韩侯钓台、 漂母祠、漂母墓、韩信城遗址等。关于周恩来的遗址有周 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纪念馆等。另外还 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老残游记》作者刘鹗 的故居,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的祠,明代水利官员陈瑄、 潘季驯的祠,清代水利官员吴棠的祠,鸦片战争抗英将领 关天培的祠和墓,京剧大师周信芳、王瑶卿故居,教育家 李更生故居,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 父的实际葬地明祖陵等。
吴鞠通,江苏淮阴安楚州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 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 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 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 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 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 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 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 的完善。
靠流“至但文博他《自安安号小吴
卖 文 补
寓 南 京
岁 贡 生
周恩来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 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 的创建人之一。
周恩来故居及纪念馆
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专为纪念 周恩来同志的丰功伟绩而建,供 广大的周恩来先生崇拜者拜祭, 希望大家喜欢。希望周恩来这座 时代丰碑,能够激励中国的青年 人,不断的奋发进取,为中华之 崛起而奋起读书。
古城镇
• 古城镇主要以河下古镇和码头古镇为代表。河下古镇有两 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出过赵嘏、梁红玉、 吴承恩等名人,进士辈出,三鼎甲齐全。河下古镇也是淮 扬菜发源地之一,淮安茶馓、文楼汤包、长鱼宴皆出于此。 河下古镇保存完好,七成以上为清代以前的建筑,九成路 面为石板路,很有开发价值。码头古镇有两千三百多年的 历史,有淮阴故城遗址、秦甘罗城遗址,出过韩信、枚乘、 枚皋等名人,也有淮扬名菜码头牛羊肉。
魅力淮安--淮安特色
淮安在哪里?
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淮河与京 杭运河交点,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 “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夏商周时期 “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
隋唐五代时期 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 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 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 督办漕运。
府衙建筑
• 府衙建筑主要以淮安府署、总督漕运公署为代表。淮安府 署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地方府衙,关汉卿的《窦 娥冤》即以淮安府署为背景。总督漕运公署是明清时期漕 运总督的府衙。漕运总督总管运河漕运,史可法、林则徐 等均担任过漕运总督。
楼阁建筑
• 楼阁建筑主要以镇淮楼和清江浦楼为代表。镇淮楼始建于 南宋,是一座位于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淮安区)中心的城 楼。镇淮楼上陈列了诸多历史遗物,有古代兵器、木乃伊 等,还有淮安区名人展。清江浦楼是一座建于清代的城楼, 是当时的漕运都市清江浦繁荣的见证,是清江浦的标志, 也是被列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之一。
淮安的历史文化资源
• 淮安的历史遗迹主要有:
• a.历史遗迹:主要古人类遗迹、古城遗址、名人活动遗址、 水利遗址四类
• b.历史建筑:主要有府衙建筑、楼阁建筑、古城镇、古代 园林四类。
• c.无形文化遗产:淮安的无形文化遗产类型多样,独具特 色。
古人类遗迹
• 古人类遗迹以青莲岗文化遗址为代表。“青莲岗 文化是我国黄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 布在鲁中南和苏北地区。”青莲岗文化距今约六 千余年,因最早发现于淮安县(今淮安市淮安区) 青莲岗而得名。青莲岗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原 始遗物,对于研究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具 有重要价值。
古城遗址
• 古城遗址以东阳城遗址和泗州城遗址为代表。东阳城兴起 于秦汉,南北朝时期因战乱荒废。古城遗址保存完好,发 现大量秦汉遗物,城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墓葬。泗州 城始建于北周,因其水路交通枢纽地位而繁荣一时,同时 它也是佛教圣地之一。到清康熙年间黄河南下夺淮,泗州 城被淹没,埋没于洪泽湖底。其遗址完整地保存了三百多 年前古城的原貌,因而有“东方庞贝”之称,遗物众多, 十分具有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