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

合集下载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

• 2. 不以暴力抗恶 • 在托尔斯泰的心中,上帝和天国是在人的心中的,妨碍 人间天堂的仍旧是人的心中难以摆脱的魔鬼,而暴力革 命者认为,妨碍人间天堂之建立的原因不在人的内部, 而在人之外——在于他的社会状况,在于社会机制的不 完善。人与人本应努力创造的爱被改写成人们对社会机 制的恨。这样,革命就从本来意义上的建设性或创造性 的事业,变异成为消除和消灭障碍,也就是破坏。因此, 从对未来人类的巨大的爱中产生了对人的巨大的恨,建 立人间天堂的激情变成了破坏现实世界的激情。革命者 的破坏的心理动机和伴随物永远是恨。革命者认为他们 有恨的责任,恨在他们生活中起着深刻的和充满激情的 伦理动机的作用。 那么,从这一方面来说,托尔斯泰 的不以暴力抗恶非但并不是所谓的反动说教,而相反是 对人性的关爱,对人的善良和怜悯的催化。
• 名人是孩子的榜样,他们有勤奋, 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所 取得的成就如同历史天空的启明星, 永远被人们所追求和敬仰。我们要 学习他们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在 他们成才的启示里明确自己的人生 目标,并坚定地走下去。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 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 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 娜· 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 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 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 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 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 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 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 个小火车站上。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 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 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1851年,托尔 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 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 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 《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 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 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 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 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 快乐的。

名人传对托尔斯泰的评价

名人传对托尔斯泰的评价

名人传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名人对托尔斯泰的评价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引起了许多名人对他的关注和评价。

以下是一些名人对托尔斯泰的评价。

1. 贝多芬:托尔斯泰是一个天才的作家,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人性和真实的情感。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忘怀。

2. 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是一个思想家,他的作品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道德的问题。

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3. 弗洛伊德:托尔斯泰的作品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他对于心理学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变化,展现出人类复杂的心理结构。

4. 毛泽东:托尔斯泰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对于革命斗争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揭露,激励了无数人为正义而奋斗。

5. 高尔基:托尔斯泰是一个真正的人民作家,他的作品富有浓厚的社会意义。

他关注穷人和弱者的命运,用笔力挽狂澜,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改变社会现状。

6. 卡尔维诺:托尔斯泰的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幻觉,他的文学风格独特而富有艺术性。

他的小说中的情节错综复杂,令人沉浸其中,这种文学魅力令人难以抗拒。

7. 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流淌着真挚的情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逼真而生动,他的描写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8. 奥威尔:托尔斯泰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抗争精神。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勇敢而坚韧,他的笔触犀利而扎实,他的作品是社会正义的宣言。

9. 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是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他的作品探索了人类灵魂的深处。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激烈的内心斗争,他的笔触刻画出了人类内心的黑暗面。

10. 陈寅恪:托尔斯泰是一个对于历史和人类文明有着深刻研究的作家。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历史和哲学的元素,展现出了他对于人类文化的独特见解。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Nikolayevich Tolstoy),俄罗斯作家、思想家,被认为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融合了个人的思想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和他的重要作品。

生平概述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

他在一个宽容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长大,早年的教育对他的后来的作家之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接受了传统的家庭教育,并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接受了更加正规的教育。

尽管托尔斯泰在大学里学习法学,但他的热情很快转向文学。

他开始写小说和短篇故事,并逐渐获得了一些成功。

然而,这个时期的托尔斯泰仍然是一个自我怀疑、思考和探索的个体,他渴望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真实性。

1851年,托尔斯泰参军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

这段经历对他的精神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使他开始直面关于战争、人性和生命的基本问题。

从那时起,他的作品逐渐变得更加深思熟虑和关注社会问题。

托尔斯泰一生中经历了许多个人的和精神的转变。

他试图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并在宗教和哲学的思考中找到答案。

他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了这些主题,但他的思想始终围绕着个人的责任和真理的追求。

重要作品《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背景,描绘了一系列不同角色的生活和命运。

通过对人性和战争的深入分析,托尔斯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并呼吁人们追求和平与宽容。

《复活》《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具有启示性的小说,探讨了个人责任、悔恨和绝望的主题。

它讲述了一个富有的青年起诉的故事,他在与一个在农村受苦的妓女重新相遇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这部小说深入思考了道德和人道主义的重要性,并对社会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阿·托尔斯泰,苏联俄罗斯作家,列宁勋章获得者,苏联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苦难历程》和《伊凡雷帝》。

列夫·托尔斯泰中文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外文名: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国籍:俄国出生地:俄国亚斯纳亚-博利尔纳出生日期:1828年9月9日逝世日期:1910年1 1月20日职业:小说家,思想家流派:写实主义受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叔本华施影响:甘地、马丁路德金,维特根斯坦【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

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

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

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迷惘、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名人传》的三个主人公之一,在《托尔斯泰传》中。

《三作家》的三个主人公之一。

著作:《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概述

列夫托尔斯泰概述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 是肯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
“恕我不起来了!”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 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 上最准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 刻着:
“π=。
他是最糊涂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
附录
部位 脸
〔嘴上边〕胡髭 〔两鳃〕长髯 眉毛
〔弯曲) 鬈发
〔眼上方〕 额头
皮肤 〔狮子) 鼻
耳朵
嘴唇 眼睛 目光
目光
特点
比方、夸大
多毛〔长满胡须〕
浓密 浓密、长 宽约一指、朝上倒竖 灰白、一绺绺
皱树皮、低矮的陋室、吉尔吉斯人搭 建的皮帐篷、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 制滥造的小屋 卷起的滔滔白浪
黑貂皮面具
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
的样子。 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须发: * 浓密的胡髭 长髯掩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
的黝 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形”
其次局部 〔6—9 段〕 描写托翁 非同寻常
犀眼睛隐藏着 丰富的情感
8眼睛的威力
9赞美犀利的眼光, 提醒他人生的不幸
“神”
分析肖像画:
课文前半局部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 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 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平凡丑陋 反衬
灵魂的珍贵,眼睛的精巧
“最糊涂的现实主义”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 《战斗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 碑。小说构造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 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托尔斯泰十句名言

托尔斯泰十句名言

托尔斯泰十句名言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俄国作家,他的著名语录和名言充满了深刻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以下是一些托尔斯泰的著名名言:
1. 快乐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快乐的家庭各不相同。

2. 一切大的幸福,都是靠小小的幸福组成的。

3.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快乐,就是为别人而活的快乐。

4. 生活的意义在于无私的奉献和无条件的爱。

5. 真正的伟大行为源于对人类的爱和对人类的同情心。

6. 只有通过内心的伟大和善良,我们才能真正发现自己。

7. 即使走的路很长,也要迈出第一步。

8. 一个人的生活,不应该只是为了活着,而应该为了别人的幸福而活着。

9. 人生是一个水滴,流进社会之河的无意义的水波。

10. 伟大的人生在于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和持续的奉献。

这些名言充满智慧,反映了托尔斯泰对人性和生活的深
刻思考。

通过这些名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对人生的见解。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简介
俄国作家。

出身名门贵族。

自小酷爱文学和哲学。

在大学时代,他接触到平民出身的同学。

退学后,回到庄园,他企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为农民子弟兴办学。

1851年,赴高加索服军役。

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优秀品质。

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

托尔斯泰退役后,到欧洲游历,这让他看透了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冷酷和虚伪,激起他很大的愤慨。

由此也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

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因此招致农奴主的歧视。

反对沙俄暴政,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同情革命者,因此引起沙俄政府的不满,并企图将他监禁和流放。

他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地从事体力劳动,广泛参加社会活动,深入了解城市贫民的生活,增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他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她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紧张,后来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在车站病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森林中,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界最美丽的坟墓”。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

义基础上的。
“勿以暴力抗恶”“道பைடு நூலகம்自我完善”都
源于基督教教义。他要人们博爱、不抗 恶、道德完善、放弃财产,用最大限度 压制自己正常欲望的办法来消除不幸, 求得灵魂的安宁和幸福。
2、军旅生活
1851年到高加索服兵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6年的 军旅生活为他创作《战争与和平》提供 了珍贵的素材。
1856年退伍后,继续回到庄园改革,又 一次失败。
3、出国寻找救世之术
1857-1861年托尔斯泰两度出国,寻找救世良药 未遂,决心以自己的方式救治社会。 他办教育,亲自做地主和农民的调解员,从宗 教、哲学和伦理道德中探索俄国的出路,认为 宗法制农民代表道德的最高境界,贵族应该走 “平民化”道路。
《安娜· 卡列尼娜(1873-1877)
1873~1877年经过12次修改,第二 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 卡列尼娜》 问世。 小说体现了托尔斯泰对现实矛盾和 理想生活的思考。
第三阶段(1880-1910) 《复活》
作家世界观发生激变后的创作,主要体 现为托尔斯泰主义。 代表作《复活》,通过忏悔贵族聂赫留 朵夫和被损害妇女玛丝洛娃的形象,表 现: 贵族阶级的堕落及其出路; 妇女的悲惨命运及其救恕; 宗教意识;
三、思想观念
托尔斯泰一生思想矛盾重重,但与陀思妥耶 夫斯基略有不同,陀氏强烈关注人的内在冲 突,托尔斯泰更关注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 列宁这样评价: “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 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 产阶段革命到来前夕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又说他是“俄国革命 的一面镜子”。
4、对现实充满忧虑
60、70年代倾心创作了长篇小说《战争 与和平》( 1863-1869)和《安娜· 卡列 尼娜》(1873-1877 ),这是托尔斯泰 创作历程中的两座里程碑。 表现了作家对矛盾重重的俄国现实的思 考,对处在转型期的俄罗斯贵族命运的 担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尔斯泰:简述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特征。

托尔斯泰的创作有鲜明的特征:第一,主题思想严肃深沉。

多用自传体手法表现作者对道德、宗教、社会、人生归宿问题的探索。

第二,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更高的水平上更充分地挖掘了文学的真实性。

他从一开始就把真实奉为自己的创作原则。

他在创作中摒弃一切偶然的和幻想的因素,一切都是严格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不加粉饰地、如实地反映出来。

第三,对现实主义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大大地发展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他始终注意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的性格思想的变化。

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的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第四,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他注意写具有多方面性格的人物,而不写单一化性格的人物。

在他的作品中,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即使是他最喜爱的主人公,他也不美化他们,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写出他们身上的某种缺点,从不把人物性格绝对化。

第五,善于运用对比、讽刺、隐喻手法;注意细节描写与人物肖像的刻画;重视语言的鲜明、准确,尤其是朴素;他笔下的自然风景真实、准确、富有生命力,是影响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性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战争与和平》围绕战争问题,以四个贵族家族——罗斯托夫,包尔康斯基,库拉金以及别竺豪夫——的生活命运贯穿全书,展现了一幅19世纪初期俄罗斯社会的广阔画面.安德列是一个探索生活目的的贵族青年的典型,他忠于祖国,同情人民,恪守贵族的义务和传统,体现了托尔斯泰自己的贵族理想.彼埃尔也是一个思想探索者的典型.最后在农民普拉东卡拉达耶夫的顺从天命,"为上帝而活着","爱一切人"中找到了生活的理想.娜塔莎也体现了托尔斯泰关于女性的理想:做贤妻良母,在家庭中恪守妇女的天职.19世纪70年代是俄国社会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托尔斯泰直面俄国社会现实,创作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由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构成.一条是以安娜,渥伦斯基为主构成的与彼得堡上流社会相联系的线索,一条是以列文,吉提为主构成的与宗法制农村紧密联系的线索.两条线索由以奥布朗斯基,达丽亚为主的中间线索贯穿起来,形成一种圆拱形结构.小说的主人公安娜是个年轻美貌的贵族妇女,已经与卡列宁结婚8年.卡列宁是个十足的官僚,他们的婚姻生活毫无爱情可言.但安娜并没有丧失对爱情与幸福的渴望.渥伦斯基的出现,点燃了安娜的希望之火.她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独立的生活和属于自己的爱情.但卡列宁的冷酷无情,上流社会的排挤,特别是渥伦斯基的激情过后的冷淡,这一切又把安娜推上了绝路,最后只好卧轨自杀.导致了安娜的悲剧.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他既控诉了上流社会的不义,对安娜的不幸命运寄予了同情,又从宗法制立场出发,让安娜的追求蒙上一层罪人的色彩.19世纪80——90年代,托尔斯泰撰写了一系列社会论文:《什么是我的信仰》,《教条神学批判》,《什么是艺术》,《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办》,《论生命》,《天国在你们心中》等.19世纪90年代,托尔斯泰完成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2、《复活》《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托尔斯泰在世界观发生剧变化以后,从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出发完成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复活》描写了"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和妓女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的过程.《复活》是托尔斯泰所有作品中最富有批判性的一部小说.它把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沙皇专制的国家制度,而且还辛辣地嘲笑了反动的教会制度.托尔斯泰在对沙皇专制制度下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宗教制度进行猛烈批判的同时,指给人的又是一条"毋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之路.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的历程,便体现了托尔斯泰的社会与人性理想.在托尔斯泰看来,人身上存在着两重性,既有"动物的人",又有"精神的人".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发展历程就是两者此消彼长的过程.起初,他是个"正直,不自私的青年".在彼处堡和军旅生活中,他却染上了"自私自利的疯病","在他身上,动物的人就占了上风."当10年后他在法庭上作为陪审员与卡秋莎玛丝洛娃重逢时,他深感自己便是造成玛丝洛娃的"犯罪"的根源,终于良心觉醒,向玛丝洛娃忏悔,并为她多方奔走.他放弃一切,跟随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也在《福音书》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宿.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作品中"忏悔的贵族"系列人物中的最后一个.他的忏悔,既是一种人性的忏悔,也是一种阶级的忏悔,他所找到的宗教"真理",乃是一种基督教人道主义.基督教表现了一种神圣的,永恒的真理,向人们指出了一条从自我走向上帝,接近天国的完美的途径.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正体现了这一生命历程.《复活》在艺术上也体现了托尔斯泰创作的个性与特点.作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小说成为托尔斯基现实主义艺术的最后总结.首先,体现为深刻的心理刻画.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托尔斯泰的创作首先揭示"心理过程及其形态和规律",亦即"心灵的辩证法".而在其后的一系列作品中,这种心理刻画越发细致深入.《复活》同样体现了"心灵的辩证法",在聂赫留朵夫"复活"的心路历程中,深刻地刻画了他的灵魂的"猛烈,复杂,痛苦"的斗争过程.当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时,他的心灵受了震撼.其次,《复活》通过强烈的对比和讽刺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批判色彩.在《复活》中,贵族和贫民,贪官污吏和无辜囚犯,两个世界时时处在对立状态.再次,《复活》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和作家的思想自传色彩.复活:指的是主人公精神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反应了托氏的宗教思想即“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概括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玛斯洛瓦的精神复活,一是受到聂赫留朵夫的感化,二是受流放中所接触到的革命者的感染,在流放中宽恕了聂,在爱的教育中找到了归宿,精神的复活。

7、安娜形象的典型所在安娜是世界第一流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女主人公。

这是个年轻美丽、精力充沛,勇敢追求资产阶级女性解放的俄国贵族上层进步妇女的典型,是一个令人同情的感情丰富真挚、复杂的悲剧形象。

安娜形象: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

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

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

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

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悲剧原因:1、社会原因(1)个性解放的社会风气带来女主人公追求爱情的呼声。

(2)上流社会的排挤。

(3)卡列宁的阻挠和沃伦斯基的厌倦。

1、性格原因(1)虽然有追求幸福与新的生活的决心和勇气,但无法摆脱已有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束缚。

如道德上的负罪感,与上流社会的血缘关系,对未来的举棋不定。

(2)爱情的盲目。

安娜的爱情更多的是对沃伦斯基的仪表风度的倾心和情欲,与沃伦斯基缺乏思想感情的共同基础。

一旦新鲜感褪尽,爱情就成为负担。

(3)爱情的自私导致爱情的变质。

安娜把爱情当作整个生活,爱情中带有专横、肉感的成分,她的精神品质渐渐失去了光彩。

安娜由爱转恨,以死寻求解脱和进行报复。

3、作家的伦理观念:“托尔斯泰主义”:“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安娜形象意义: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

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样反叛自己的出身,简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屠格涅夫按传统道德标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恪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把欧也妮送上了归于传统的道路。

而安娜是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

安娜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

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

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心理描写“心灵辩证法”的特色。

作品的心理描写显现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人物之间的冲突,即作品是在动态中写心理过程的。

1、《安娜·卡列宁娜》在动态中写心理过程,一般是展示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或每一横断面,把人物内心的每一颤动显现出来。

这些过程一般不是直线式的,而其曲折反复也不是循环,而是螺旋形的进展,也就是从一种心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心理状态。

因此这种心理描写不是繁复累赘,而是步步深入。

基蒂参加舞会前后心境的变化,反映她对沃伦斯基的爱情从满怀希望到走向绝望的过程。

2、人物性格的变化体现在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中。

安娜对沃伦斯基的爱情变得愈来愈偏执专横而又充满痛苦的过程,由爱转恨的过程,展现出安娜选择自杀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3、人物心理的突变性。

如安娜决定通过死亡来寻求解脱并对沃伦斯基进行报复,她在自杀前的心理活动接近崩溃和疯狂,因此这里作家的心理描写具有意识流的跳跃性,省略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和焊接点,使得人物的思路迅速转换而又十分自然,各种思绪断断续续,此起彼伏,互不连贯而又不凌乱无序。

如安娜从莫斯科回彼得堡的车上的那种迷离恍惚的心态。

街上瞬息变换的各种外在印象不断引起她的自由联想,她不断由一种感触或回忆蓦地跳到另一种感触和回忆,她强烈激动、心烦意乱、百感交集的心境跃然纸上10、何为“托尔斯泰主义”?它的具体内含是什么?托尔斯泰主义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