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与硬膜下积液的鉴别
慢性硬膜下积液

定义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指头部外伤时蛛网膜撕 破,脑脊液在硬膜下腔积聚
形成机理
1、 “活瓣”学说:颅脑损伤后,引起脑蛛网膜 发生小的破裂,形成单向渗到硬膜下腔,结果 形成硬膜下积液。
2、渗透学说:颅脑损伤后,破坏了血脑屏障,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成分大量渗出, 其蛋白含量增高,渗透压高,将周围脑组织, 水分蛛网膜下腔水分渗入积液内,积液不断 增大而形成。
^ Yilmaz N, Kiymaz N, Yilmaz C, Bay A (2006). "Surgical treatment outcomes in subdural effusion: a clinical study". Pediatr Neurosurg 42 (1): 1–3. doi:10.1159/000089502. PMID .
3、压力学说:颅脑损伤时因外伤瞬间产生的颅 内各腔的压力平衡失调,导致蛛网膜破裂, 脑脊液向低压区聚集,形成硬膜下积液。
病情特点
1、积液多发生于枕部着地,入院时GCS3-12分的原发 性颅脑损伤患者。
2、大部分患者合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 以额颞叶脑挫裂伤为多见。
3、积液部位多在幕上额颞区或波及邻近部位,多发 生受力的对冲部位,发生于幕下者极少见。
诊断
1、头部外伤史。 2、有神经系统的症状或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可确诊。
鉴别诊断
慢性硬膜下血肿: 血肿T1和T2一般为高信号,积液与脑脊液信 号一致,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即可 鉴别。
硬膜下积液
慢性硬膜下血肿
治疗
㈠非手术治疗: 1、慎用或不用脱水剂,以免颅压过低导致积液增多。 2、应用神经营养药、脑血管扩张剂、抑制脑脊液分泌的药物、
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概述】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属头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
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为硬脑膜下血肿的25%,其中双侧血肿的发生率高达14.8%。
本病头伤轻微,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容易误诊。
从受伤到发病的时间,一般在1~3个月,文献中报告有长达34年之久者。
【诊断】由于这类病人的头部损伤往往轻微,出血缓慢,加以老年人颅腔容积的代偿间隙较大,故常有短至数周、长至数月的中间缓解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
嗣后,当血肿增大引起脑压迫及颅内压升高症状时,病人早已忘记头伤的历史或因已有精神症状,痴呆或理解能力下降,不能提供可靠的病史,所以容易误诊。
因此,在临床上怀疑此症时,应尽早施行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以往多采用脑超声波、脑电图、同位素脑扫描或脑血管造影等方法协助诊断。
近年来依靠CT更提高了早期诊断水平,不仅能从血肿的形态上估计其形成时间,而且能从密度上推测血肿的期龄。
一般从新月形血肿演变到凸形血肿,约需3~8周左右,血肿的期龄平均在3.7周时呈高密度,6.3周时呈低密度,至8.2周时则为等密度。
但对某些无占位效应或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必要时尚需采用增强后延迟扫描的方法,提高分辨率。
此外,MRI更具优势,对CT呈等密度时的血肿或积液均有良好的图像鉴别。
【治疗措施】目前,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意见已基本一致,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而且首选的方法是钻孔引流,疗效堪称满意,如无其他并发症,预后多较良好。
因此,即使病人老年病笃,亦需尽力救治,甚至进行床旁锥颅引流,只要治疗及时,常能转危为安。
现存的问题主要是术后血肿复发率仍有3.7%~38%(古贺久伸等1983)①钻孔或锥孔冲洗引流术:根据血肿的部位和大小选择前后两孔(一高一低)。
于局麻下,先于前份行颅骨钻孔或采用颅锥锥孔,进入血肿腔后即有陈血及棕褐色碎血块流出,然后用硅胶管或8号尿管小心放入囊腔,长度不能超过血肿腔半径,进一步引流液态血肿。
正常颅内压脑积水与脑萎缩的鉴别及分流疗效随访

a ay i f t er ci ia a ie tt n ,m g n e t r s( T a d M I n e e r s i a u d e a i a in t x l d e tiu o e ay n lss o h i l cl m n fsa i s i a i g fa u e C n R )a d c r b o p n l f i x m n t o e c e v n rc lm g l n o l o u d e t e e r l ar p y c s s 1 c s s . ai n s wih n r l v n rc l -p r tn a h n . e ut I 0 p te t n y o e l e o u o c r b a to h a e a e ) P te t t o ma e tiu o e i e l s u t R s l 0 o s n 2 a in s o l n i f n
【 图 分 类 号 lR6 1 中 5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 7 - 7 2 2 1 ) 6c- 0 9 0 文 6 4 0 4 (0 oo () 0 0 - 2
To I v si a e Th r a r su e Hyd o e hau n r b a r p y I e tf n e tg t e No m l P e s r r c p l s A d Ce e r l At o h d n iy An d Tra e E fc c l w -u ig fia y Fo l o p
论
著
Cl Rl EI L HA oEN D A NF GM C
盛固
正 常 颅 内压 脑 积 水 与 脑 萎 缩 的鉴 别及 分 流 疗 效 随 访
临床硬膜下积液与脑萎缩疾病发病年龄、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临床硬膜下积液与脑萎缩疾病发病年龄、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硬膜下积液1、年龄。
多见于老年人及婴幼儿。
2、病因。
多见于外伤后,也可发生于v-p术后、开颅术后、脑膜炎后。
又称硬膜下积液。
系外伤引起蛛网膜撕裂,形成活瓣,使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不能回流,或液体进入硬膜下腔后,蛛网膜破裂处被血块或水肿阻塞而形成。
水瘤内液体为水样,呈淡黄色或淡红色,蛋白含量较脑脊液高。
硬膜下水瘤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少见,在数小时内形成,慢性则有被膜包裹。
3、CT表现。
多发生于一侧或两测额颞骨内板下。
50%在双额区,长深入纵裂前部呈M形,表现为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近似脑脊液密度,无或只有轻微占位表现。
周围无脑水肿。
4、MRI表现。
在T1加权和T2加权图象上,硬膜下水瘤信号与脑脊液相似,部分病例在T1加权图象上可表现为高信号,这可能与水瘤内蛋白含量有关。
5、临床。
可分为急性与慢性。
表现为颅高压和占位。
急性可钻孔引流,慢性可行钻孔引流或开颅骨瓣成形包膜切除术。
少数可自行吸收。
脑萎缩1、病因。
脑萎缩是由于各种因素所致的脑组织细胞的体积和数量减少,继发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可分别或同时发生在脑白质和灰质。
主要原因有外伤、感染、药物性、老年性及其他疾病。
依其程度和范围不同,可分为局限性脑萎缩与弥漫性脑萎缩两类。
2、临床。
部分患者早期可发生记忆力下降,继而出现定向障碍,说话不流利,最后发展为痴呆。
3、CT与MRI表现(1)弥漫性脑萎缩①脑皮质型脑萎缩以脑沟、脑池增宽(扩大)为主,脑室扩大较轻或正常;②脑白质型脑萎缩以脑室扩大为主,脑沟脑池增宽较轻或正常;③混合性弥漫性脑萎缩,灰质与白质均受累,显示脑沟、脑池及脑室均扩大。
(2)局限性脑萎缩局限性脑沟、脑池增宽。
脑室扩大产生负占位效应;其范围可只限于几个脑回,也可以是一个叶或一侧半球,后者为单侧脑室扩大,中线结构向脑萎缩侧移位。
判断有无脑萎缩,往临床工作中一般多采用目测法,即:①将脑沟、脑池及脑室的大小与正常同龄人对照,若有明显增宽则为脑萎缩;②脑沟宽度>5mm可提示脑萎缩;③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变圆钝,则提示相应脑叶萎缩,但应注意生理变异存在的可能性。
婴儿硬膜下积液外科治疗

婴儿硬膜下积液外科治疗
王浩岩;郎铁成;李福义;杨文佳;李明军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
【年(卷),期】1999(22)3
【摘要】目的:探讨婴儿硬膜下积液形成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全部行囟门外角穿刺引流,结果:其中36例治愈,余4例中3例手术治愈.结论:硬膜下积液形成的原因除破裂的蛛网膜的单向活瓣作用及积液蛋白含量高的渗透作用外,还与脑萎缩、颅脑发育不相称、脑积水使硬膜下腔增宽、脑脊液的吸收和循环障碍有关.对反复穿刺引流不愈的病例,应尽早行硬膜下腔一腹腔分流术或大网膜颅内移植术,以利于患儿脑功能恢复.
【总页数】1页(P33)
【作者】王浩岩;郎铁成;李福义;杨文佳;李明军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医学院一附院神经外科;佳木斯大学医学院一附院神经外科;佳木斯大学医学院一附院神经外科;佳木斯大学医学院一附院神经外科;佳木斯大学医学院一附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婴儿硬膜下积液与良性蛛网膜下腔增宽 [J], 苏英姿;袁新宇;张玉林
2.婴儿硬膜下积液的外科治疗 [J], 王贤书;张晓茹;程征海;杨志国;岳芳;陶靖平;李德泽
3.经前囟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婴儿创伤性硬膜下积液 [J], 张叶华;张荣伟;袁绍纪;吕学明
4.婴儿脑积水分流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分析 [J], 娄元华;李小勇;陈红伟;潘栋超;解东成;刘东升
5.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早期诊断 [J], 蓝明平;蒋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17例诊治分析

血肿 ,行手术治疗 ,其 中一 例行 骨瓣 开颅 治疗 ,其余 2 例行钻 孔 引流治疗 ; B积液厚度大于 1r : e 4例均行钻孔引流术 。 a 1 结果 :1 例患者经治 疗后 ,随访 6 1 月 ,均恢复 良 。 . 4 7 —2 好
2 讨论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又称外伤性硬膜下 冰瘤 ,是 因颅脑损伤 时 ,脑组织在 颅腔 内强烈移动 ,致使 蛛网膜被撕破 ,脑积液经 破 裂孔流至硬膜下 与蛛 网膜之 问的硬膜下 间隙聚集而成 ,发生 率为颅脑损伤 的 1 1 %,约 占外 伤性颅 内血肿 的 1%左右 ,其 -6 0 及 机理是 由于蛛 网膜破 孔恰似一个单 向活瓣 ,脑脊液可 以随着 病 人挣扎 、屏气 、咳嗽等用力动作而 不断流出 ,却不能返 回蛛 网膜 下腔 , 终至硬膜 下形 成冰瘤 样积液 , 从而引起局部脑受压 和进行性颅 内压增高 的后果 。关 于外 伤性 硬膜 下积液 的发生机 理 还有 以下几种学说 : ) 1 血脑屏障破坏学说 , 2 渗透压学说 , ) 3 颅 内压平衡失调学说 。目前大多数人接受单向活瓣学说 ,国 ) 外 也 已广泛认可 “ 往返 翻动活 门”假说 。外 伤后至硬膜下积液 形 成 的时间 2~ 4周 左右 , 下积液 至形成血 肿时 间 自 4 硬膜 周 ~ 3月及 6 不等。 月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通过 C T或 MR 可 明确诊断 ,但需与硬 I 膜 下血肿 、脑萎缩鉴别 。硬膜下 积液 可能 与等密度或低密度 的 硬膜下 血肿相混淆 , 不过在 M d图像上积液的信号与脑脊液相 P 似, 而血肿信号较强 , 特别 是 , 加权像时 , I ’ 2 血肿均呈 高强 信号 , 可 资鉴 别 。硬膜下积液 需与脑萎缩引起 的积液 鉴别 ,硬膜下积 液C T扫描时局部有 占位效应 ,局部脑 回受压 、 沟变 浅 , 脑 脑受
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液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为注射乙肝疫苗提供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 、 稳
定性强等优点 。 而且随着检验 医学的发展 , 对微 量 、 超微量 的测
3 可 以动态观察病情 及药 物治 疗效果 ,为 医生选药 及 . 2
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 3 . 对病人用药前后 的血清学标志物浓度进行检测 , .1 2 可
3 定 量检测可 以为 乙肝 预防提供 依据 : B A 3 H s b含量 达
婴幼J ¥部性脑积液的 C Lb 杨 宏伟
( 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 湖北 仙桃 4 3 0 ) 3 00
【 要 】 目 的 探 讨 婴 幼 儿 外 部 性 脑 积 液 (x r l 摘 et a e n
定和需求会越来越多 , 因此 , R I T FA具有越来越大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以了解药物疗效大小 , 为医生选药提供指导 。
32 定量分析 H s g HBA .2 . BA 和 s b的浓度变化 ,可以预见 急性 乙肝是否处 于恢复期 。 323 定量检测核 心抗 体浓度 的高低可 以反 映病毒感 染 . -
池增宽 2 3例 ,脑室轻度扩 张 6例 ,额顶区脑沟加深增宽者 6 例。 所有病例均于 6个月及 1 2个月时复查 C , 个月时复查全 T6
C T特 征 为 大 脑 半球 叶 间 裂 前 部 增 宽 ( 6i 1, 纵 裂 池 增 宽 > n )前 n
( 7m 。 > m)后纵裂 池不宽 , 严重者 可伴 双侧 侧裂池增 宽及鞍上
维普资讯
一 国幽国嘧国
31 通过 T FA定量检测可发现较低浓度 H s g .I 3 RI B A 携带
者, 对其密切监测并 采取措施 防止其发展成为 乙肝 或慢性病 携 带者。 10ml/l 0 U m 以上才具有抵抗 H V人侵的作用 。因此 , B 定量检测
慢性硬膜下积液

目录
• 慢性硬膜下积液概述 • 慢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断 • 慢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 • 慢性硬膜下积液的预防与康复 • 慢性硬膜下积液的预后与影响因素
01 慢性硬膜下积液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慢性硬膜下积液是一种常见的神 经外科疾病,主要发生在硬脑膜 和蛛网膜之间,导致脑脊液的异 常积聚。
体征
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受损等。
并发症
脑疝、颅内感染等。
02 慢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断
诊断方法
头部CT扫描
CT扫描是诊断慢性硬膜下积液 的首选方法,可以清晰显示硬 膜下积液的位置、范围和量。
头部MRI检查
MRI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积 液的性质,如是否为血性或蛋 白含量高低,有助于鉴别诊断 。
脑脊液检查
术后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包括体温、呼吸、心率和血压等。
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和肢体
活动等。
预防并发症
术后应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如感染、出血和脑脊液漏等。
04 慢性硬膜下积液的预防与 康复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 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避免头部外伤
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头部受到 撞击或跌倒等外伤,以免诱发慢性硬 膜下积液。
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于可能导致慢性硬膜下积液的原发 病,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病等,应积 极进行治疗和控制。
定期进行体检
通过定期进行头部的影像学检查,如 CT或MRI,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慢 性硬膜下积液。
康复训练
认知功能训练
语言能力训练
针对慢性硬膜下积液可能导致的认知障碍 ,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功能训练,如记忆 力训练、注意力训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萎缩与硬膜下积液的鉴别
脑萎缩:
病因:
脑萎缩是由于各种因素所致的脑组织细胞的体积和数量减少,继发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可分别或同时发生在脑白质和灰质。
主要原因有外伤、感染、药物性、老年性及其他疾病。
依其程度和范围不同,可分为局限性脑萎缩与弥漫性脑萎缩两类。
临床:
部分患者早期可发生记忆力下降,继而出现定向障碍,说话不流利,最后发展为痴呆
CT与MRI表现:
(1)弥漫性脑萎缩:
①脑皮质型脑萎缩以脑沟、脑池增宽(扩大)为主,脑室扩大较轻或正常;
②脑白质型脑萎缩以脑室扩大为主,脑沟脑池增宽较轻或正常;
③混合性弥漫性脑萎缩,灰质与白质均受累,显示脑沟、脑池及脑室均扩大。
(2)局限性脑萎缩:局限性脑沟、脑池增宽。
脑室扩大产生负占位效应;其范围可只限于几个脑回,也可以是一个叶或一侧半球,后者为单侧脑室扩大,中线结构向脑萎缩侧移位。
判断有无脑萎缩,往临床工作中一般多采用目测法,即:
①将脑沟、脑池及脑室的大小与正常同龄人对照,若有明显增宽则为脑萎缩;
②脑沟宽度>5mm可提示脑萎缩;
③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变圆钝,则提示相应脑叶萎缩,但应注意生理变异存在的可能性。
鉴别:
弥漫性脑萎缩致脑室扩大时应与脑积水鉴别。
但单纯脑萎缩:
①脑实质内无异常低密度区,而脑积水在脑室周围可出现间质性水肿的低密度区;
②脑萎缩时脑室形态改变不明显,冠状位重建时,左右侧脑室顶部夹角变大(>140°),脑积水时脑室向四周扩大,左右侧脑室额角呈球形,而侧脑室顶部夹角缩小(<120°);
③第三脑室扩大,脑积水比脑萎缩明显,可呈球形;
④脑萎缩时脑沟、脑池以增宽,而脑积水时则脑沟变浅或消失,脑池不宽。
硬膜下积液:
年龄:多见于老年人及婴幼儿。
病因:多见于外伤后,也可发生于v-p术后、开颅术后、脑膜炎后。
又称硬膜下积液。
系外伤引起蛛网膜撕裂,形成活瓣,使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不能回流,或液体进入硬膜下腔后,蛛网膜破裂处被血块或水肿阻塞而形成。
水瘤内液体为水样,呈淡黄色或淡红色,蛋白含量较脑脊液高。
硬膜下水瘤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少见,在数
小时内形成,慢性则有被膜包裹。
CT表现:多发生于一侧或两测额颞骨内板下。
50%在双额区,长深入纵裂前部呈M形,表现为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近似脑脊液密度,无或只有轻微占位表现。
周围无脑水肿。
MRI表现:在T1加权和T2加权图象上,硬膜下水瘤信号与脑脊液相似,部分病例在T1加权图象上可表现为高信号,这可能与水瘤内蛋白含量有关临床:可分为急性与慢性。
表现为颅高压和占位。
急性可钻孔引流,慢性可行钻孔引流或开颅骨瓣成形包膜切除术。
少数可自行吸收。
老年性脑萎缩一般表现为双侧脑回变宽,脑沟加深,脑实质萎缩,常有脑室系统的扩大。
而硬膜下积液由外伤引起,单侧者易于鉴别,双侧常见额颞顶区的条带状低密度区(CT),由于占位效应,脑沟,脑回变浅,脑室缩小。
对于合并脑萎缩者,积液处的脑沟,脑回也比其它部位要浅。
另外,硬膜下积液常有外伤史,可伴有智力,行为障碍,以及脑受压症状等。
如症状不明显,硬膜下积液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因为老年人颅内代偿空间较大,对于积液量大(>100ml,或厚度>1.5cm),产生明显脑受压症状者,可手术,一般钻孔引流即可,但注意放液不可过快,不用脱水利尿药物,注意补液,头位可稍低,有利于引流。
也可辅以高压氧治疗,有利于恢复。
还有一点,硬膜下积液可逐渐转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因此对于保守治疗者,应定期复查CT。
在临床上常见大于50岁外伤后出现硬膜下积液,常为双侧.
诊断上,首先看有无颅压增高表现,不易鉴别时,应用甘露醇实验性诊断。
积液多在额叶,看脑室额角是否受压。
治疗上,少量积液不需处理,量大者可动态观察症状及CT,进行性加重时,可钻孔引流,否则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