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献三大问题

合集下载

如何利用三大检索查

如何利用三大检索查

17
根据作者名以及作者单位
拼法多,既容易漏检,又容易多检,适合一次性查 找某人发表的较多文章
18
EI中人名的著录方法:
如:张建平
zhang, jianping(常见); jianping, zhang Zhang, jian-ping (常见); jian-ping, zhang(以上形式检索时带中划线与不带中划线的须分别输入) Zhang, J.P. Zhang, J.-P. (以上形式带中划线的和不带中划线的只输入一种即可) Jianping, z(很少) Zhang, J.(很少,由于增加了重名的机率,不建议使用)
12
•“CORE” Journals与其它刊在数据库中有 •“CORE” Journals与其它刊在数据库中有 何区别? 何区别? ——记录中是否有Ei controlled terms和 ——记录中是否有Ei controlled terms和 Classification Code Classification Code •如何查找“CORE” Journals? •如何查找“CORE” Journals? ——选择compendex后,点击limit by下 ——选择compendex后,点击limit by下 拉列表,选择“CORE” 拉列表,选择“CORE”
3. 年限限制为出版年,与SCI的收录年不同
26
SCI
《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 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 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 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 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 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是从文献 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 )表现出独特 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 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文献综述要求

文献综述要求

文献综述作业要求关于字体版式的规定:写论文名,并署名小组数和参与学生名;论文外形尺寸以A4本为准;论文文字排版的字号、行距、字距的大小,以版面清晰、容易辨识和阅读为原则,一般可参照下面要求进行排版:章和节的题名用黑体,字号分别用3号和4号;文章段落内容用小四号/五号宋体字,行间距不小于三分之二字高度;正文中标题一律左顶格。

关于注明引用文献:在论文中引用了文献内容的,应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

1.参考文献标注法,在正文中引用文献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

参考文献目录按正文中引用先后顺序排列,重复引用的文献,按第一次出现的顺序编号。

2.文科论文参考文献标注法,可按国际惯例,英文文献用作者姓氏和发表年份加上圆括号来标注,例如(Farrell,1997);中文文献用作者姓名和发表年份加上圆括号来标注,例如(张华,2000)。

当文献作者有两个时,标注方式如(Sommerset and Lovekin,2000)或(张华,李平,2000)。

当文献作者多于两个时,标注方式如(Sommerset et al,2000)或(李平等,2000)。

如果同一作者有一个以上同一年份的文献被引用,那么在文献标注和参考文献目录中要增加一个标识符,如(1985a),(1985b)。

如果论文中已经提到了作者姓名,则只需在作者姓名后面用发表年份加圆括号标注,例如“F.Modigliani(1960)指出……”。

参考文献目录按姓氏或姓氏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排列,汉字姓名以姓氏汉语拼音字母为序,英语姓名以姓氏字母为序。

3.可列于参考文献表的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会议论文集、专利和学位论文等。

其著录格式分别如下(注意标点符号):(1) 图书:[顺序编号] 作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形式,作者名之间用逗号分隔;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英文加“et al”)).书名.版本(第×版).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页~止页(2) 期刊:[顺序编号] 作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形式,作者名之间用逗号分隔;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英文加“et al”)).文章名称.期刊名称,年号,卷号(期号):起页~止页(3) 会议论文集:[顺序编号] 作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形式,作者名之间用逗号分隔;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英文加“et al”)).文章名称.见(英文用“in”):论文集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页~止页(4) 专利:[顺序编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年.起页~止页(5) 学位论文:[顺序编号] 作者.题名:[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

文献学三大主题

文献学三大主题

文献学三大主题第一大主题继承作用。

参考文献的继承作用是指作者引用他人文献中的具体理论、方法、结果、数据、观点和结论,目的是为自已的研究提供证据,进一步说明要论证的问题,它是参考文献引用的主要形式。

可以说,所有科研活动都是在前人和他人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任何科技创新都是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的。

因此,在科研实践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作者都需要通过引用参考文献为自已提供科研依据,表明本人研究的科学含量和可靠性。

第二大主题论证作用。

参考文献的论证作用是指作者用新的观点、方法来比对前人的观点和方法,借此对前人的研究结果或加以肯定,或提出质疑,或提出能够同时存在的另一观点。

目的一是提出新的看法,二是为后人拓宽思路。

也可以是作者引用前人具体的结果和结论,直接否定某个学术观点和理论。

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需要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不断纠正以前错误的认知,才能逐步揭示事物本身的规律。

这就是“实践论”所强调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客观地说,由于历史和科研条件的局限性,前人对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和科学,这正是论证性引用存在的基础和客观的必然。

第三大主题说明作用。

参考文献的说明作用是指作者并没有引用他人文献中具体的方法、结果、观点和结论,是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其论文内容,分析作者与前人研究结果的渊源关系给出一个说明,目的是为读者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和阅读背景。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尤其在论文的引言部分,作者往往要首先回顾某一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从而揭示自己的研究动机和目的。

在回顾历史和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在某一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及他们的主要成就,但并不讨论他们研究的具体结果和结论,仅仅是给读者以提示和说明,这种说明性的参考文献大多出在论文的引言部分。

它是参考文献引用的补充形式。

浅析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方法

浅析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方法

浅析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方法作者:张涛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6期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般局限于基础性知识的学习,而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则侧重于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老师和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不相同,两者间相互不熟悉对方的教学情况,自然会出现教学衔接的问题。

因此,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问题,有效提高阅读教与学的质量。

本文笔者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方法进行了阐述,以期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阅读能力;策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

而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阅读教学,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主要是阅读教学的衔接。

可见,对当前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学生直接面临着高考,自然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阶段,会感觉高中语文学习难度增大,特别对于那些依靠听课、反复复习取得高分数的学生而言,他们会感觉自己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阅读能力,都无法跟上高中老师教学的节奏,就会出现学习兴趣下降的现象。

所以如何合理的对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衔接,已成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高中新生语文阅读的现状分析1.高一新生语文阅读现状分析根据对高一新生语文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一新生阅读中存在三大问题:第一,阅读没有方向。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并不具备选购书籍与选择电视节目的能力,当他们想要看书或者电视节目时,总是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

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大部分依靠电视剧、电影等,很少接触作品原著,更没有深入阅读的意识。

第二,没有阅读的能力。

当前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较少,除了老师要求阅读书的名著外,学生很少自己主动购买语文刊物,这样学生既缺乏语文素材,又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阅读能力薄弱。

阅读文献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

阅读文献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

阅读文献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坐不住,记不住,想不开。

第一大问题:坐不住坐不住,指的是不喜欢看文献。

为什么我们喜欢看小说,看电视剧,却不喜欢看文献呢?首先是因为看文献难,其次是因为看小说、电视剧更有趣,而看文献却枯燥乏味。

“坐不住”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根据《兴趣从何而来》一文中的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是通过大量阅读使看文献成为自己擅长的事情。

人们总是对自己擅长的事情感兴趣,当大量阅读文献之后,积累了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领悟到了阅读文献的方法,再去看文献难度降低很多,就容易静下心来读了。

一开始看文献,好比跑马拉松,很痛苦;熟练了之后,好比散步,很轻松。

此外,在某一领域内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献之后,对该领域变得熟悉起来,而熟悉也可以增强兴趣。

其次,带着问题看文献。

问题一旦提出,就有了回答的需求。

带着问题看文献,满足了自己回答问题的需求,而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导致快乐,所以带着问题看文献会更有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之后,不要马上看文献,而要冥思苦想一段时间。

这就如同人在不是很饿时吃饭没胃口,如果饿了一天之后,随便吃什么都觉得很好吃。

冥思苦想的阶段,就好比忍饥挨饿的阶段,可以很好地“酝酿兴趣”。

第三,树立明确的目标。

例如,一天看一篇文献,或者一周精读一篇文献。

树立目标之后,就有了看文献的动力。

如果能找到同学和自己树立同样的目标,相互监督、交流,则效果会更好。

第四,用“爱屋及乌”的方法提高兴趣。

我曾经在一门课程上向大家介绍过日本科学家利根川进的一篇论文。

在介绍的同时,我顺便了解了他的一些事迹并对他产生了兴趣。

后来有一天,我在一期Cell上看到他的两篇论文,高兴不已,因为看到我“认识”的人发表的文章了!对某一位科学家的兴趣,常常也可以转化为对他写的论文的兴趣,这就是“爱屋及乌”。

因此,熟悉和喜欢一些科学家对看文献是有帮助的。

此外,一般大家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看到非兴趣领域的文章,把它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联系起来,自然就更有兴趣了。

阅读科研文献心得

阅读科研文献心得

三大牛人看外国文献的方法牛人一从Ph.D到现在工作半年,发了12篇paper,7篇first author。

我现在每天还保持读至少2~3篇的文献的习惯。

读文献有不同的读法。

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1.每次读完文献(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里最好确认一下。

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

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2.扩充知识面的读法,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读好的review也行,但这样人容易懒惰。

3.为了写文章的读法,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

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

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

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就不容易忘记。

牛人二牛人二告诉研究生怎么看文献,怎么写论文: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

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

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复试文献阅读

复试文献阅读

复试文献阅读
复试文献阅读是指在进行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时,对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的过程。

在进行复试文献阅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研究领域和主题:在开始阅读文献之前,需要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主题,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的学术文献。

2. 选择高质量的文献:在选择文献时,需要选择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尽量避免选择质量不高的文献。

3. 深入阅读和分析:在阅读文献时,需要深入阅读和分析,理解文献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内容,并做好笔记和总结。

4. 比较和分析不同文献:在阅读多篇文献时,需要比较和分析不同文献的观点、方法、结果等内容,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5.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在阅读文献时,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总之,复试文献阅读是进行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需要认真对待,深入阅读和分析相关的学术文献,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医学文献的阅读与评价

医学文献的阅读与评价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与流产增加是否有关 (2) 研究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 (3) 研究地点:美国旧金山地区 (4) 研究对象:纳入1055名孕妇,妊娠试验阳性与妊娠期40
天后,询问调查有关药物服用情况.
(5) 主要测量指标:怀孕20周以上的妊娠结果 (6) 研究结果:53名(5%)妇女怀孕期服用NSAID, 调整了可疑混杂因素后,产前服用NSAID与流产危险 的增加有80%关联(调整后的危险比率为1.8,95% CI为1.0~3.2)。如果NSAID服用在初期妊娠或服用 超过一周,关联性更强。产前服用阿司匹林在增加流 产危险性方面有类似的关联性,而产前服用扑热息痛 并不增加其危险性,详细结果见表17-7、8、9、10.
临床经济分析(clinical economic analysis) (1)是否提供了完整的经济分析?从什么角度出发来
考虑成本和效益的? (2)进行比较的干预措施其临床效果是否已被确定? (3)经济学分析的方法是否正确?
临床决策分析(clinical decision analysis) (1)研究设计是否合理,分析结果是否真实可靠? (2) 是否是对临床上重要的决策进行了可靠的决策模
扑热息痛
未服用 (n=760)
服用 (n=172)
流产 是(n=141)
117
24
危险比(95%CI) 否(n=793)
645
1.0
148
1.2(0.8~1.8)
(二)按照病因学研究文献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1.研究设计类型是什么? 该研究采用的是前瞻性队列研究, 其论证强度是观察性研究中最好的。 2. 研究对象是否明确?组间基线是否可比?是。研究对象 有明确的诊断,并有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组间年龄、受教 育程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等进行了亚组分析,组间基线基本 是可比的。 3. 研究的样本量是否合适? 该研究所观察的队列总数是大 的,但就暴露组来说,样本量不算大,尤其观察暴露于阿 司匹林组仅22人,很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精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文献三大问题
阅读文献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坐不住,记不住,想不开。

一:坐不住
坐不住,指的是不喜欢看文献。

为什么我们喜欢看小说,看电视剧,却不喜欢看文献呢?首先是因为看文献难,其次是因为看小说、电视剧更有趣,而看文献却枯燥乏味。

1.通过大量阅读使看文献成为自己擅长的事情。

人们总是对自己擅长的事情感兴趣,当大量阅读文献之后,积累了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领悟到了阅读文献的方法,再去看文献难度降低很多,就容易静下心来读了。

一开始看文献,好比跑马拉松,很痛苦;熟练了之后,好比散步,很轻松。

此外,在某一领域内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献之后,对该领域变得熟悉起来,而熟悉也可以增强兴趣。

2.带着问题看文献。

问题一旦提出,就有了回答的需求。

带着问题看文献,满足了自己回答问题的需求,而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导致快乐,所以带着问题看文献会更有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之后,不要马上看文献,而要冥思苦想一段时间。

这就如同人在不是很饿时吃饭没胃口,如果饿了一天之后,随便吃什么都觉得很好吃。

冥思苦想的阶段,就好比忍饥挨饿的阶段,可以很好地“酝酿兴趣”。

3.树立明确的目标。

例如,一天看一篇文献,或者一周精读一篇文献。

树立目标之后,就有了看文献的动力。

如果能找到同学和自己树立同样的目标,相互监督、交流,则效果会更好。

二、记不住
精简记忆内容,抓重点,舍次要。

把文献精简为一句话,几句话,或者很短的一段话。

对于重要文献,定期的复习很重要。

向别人介绍文献内容
马臻老师曾经在《解答读者问题——读文献等》的博文中说过:“好的文献至少要读三遍。

做试验前读一遍,实验中读一遍,写文章时再读一遍。

”这个建议很好。

做试验前看过的文献,可能在做实验中就会忘记,也可能没有注意到对自己有用的细节,在做实验中再看,往往有新的发现。

读文献当然不可能啥都记住的,很多细节问题(如这个峰、那个峰)大多记不住,也不必都记住。

但是关键在于领会:(1)这篇文章研究了什么东西?(2)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3)得到了什么关键结果和论断?如果你要开展后续研究的话,还可以思考(4)这篇文章有什么不足?怎样开展后续研究?
三、想不开
1.本文有多重要,为什么?判断研究重要性的能力是科研鉴赏力的主要构成。

经典文献,可以作为“重要研究”的阳性对照。

看一篇经典文献,“这篇文献重要吗?”,回答一定是肯定的。

“这篇文献为什么重要?”,才是重点思考的问题。

只有弄清楚了重要的原因,在分析将来的文献时,才能准确判断出其重要性。

所以,阅读文献,应该从经典文献开始,并弄清楚经典文献重要的原因。

2.作者为什么能想到这个选题?我能够想到吗?决定科研人员水平的关键就是选题。

选题关注三点:创新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选题一旦确定,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就都是技术活了,选题才是艺术。

3.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新的问题?
4.本文对自己课题有何启发?创造力的关键就是建立联系。

看完一篇文献,一定要与自己做的课题或者将来打算做的东西联系起来,问自己:本文对我的课题有何启发?哪些地方可以为我所用?
5.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高水平的科学家可以准确的预测未来,并根据对未来的预测
决定现在研究什么。

只有不断地对未来进行预测,才可以养成预测未来的习惯和提高自己对未来的预测能力。

看完一篇文献之后,要思考:这个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有哪些?其中哪一两个是最重要的?本问题与问题3有紧密联系。

6.本文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
7.结果是否有其他解释?同一个结果往往可以有多种解释,对这些解释考虑是否周全是决定结论是否可靠的关键。

如果细心分析的话,也许能发现不同于作者的解释。

这样的锻炼,不仅可以发现别人的不足,还可以帮助自己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在设计实验时考虑到多种可能并用对照增强文章说服力。

8.我有哪些新的想法?回答完前面七个问题之后,自然就想得开了,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

如果还不知足,那就再强迫自己想出几个idea来。

看文献中懂得抓重点,找思路。

主要是学习别人的IDEA 。

也就是看了文献问几个问题,文章的技术突破口在那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