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第二章 肌肉活动

• 神经肌肉接点的兴奋传递特点: ①化学传递 • 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传递。 ②兴奋传递节律是一对一的 • 每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 ③单向传递 • 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肌肉,而不能相反。 ④时间延搁 • 兴奋的传递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多个环节,
因而传递速度缓慢。 ⑤高敏感性 • 易受化学和其它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
(二)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 三个主要环节: (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3)终池中的Ca2+释放和再聚积
• 运动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运动终板→产生动作电位, 并沿肌膜传导→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纤维内部→深入 到三联管的终池→使终池释放Ca2+ →触发肌丝滑行。
• 分类:非等动收缩和等动收缩
• 非等动收缩(等张收缩)
• 特点:在整个收缩过程中负荷是恒定的;但在不 同的关节角度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收缩速度不 相同。
• 在非等动收缩中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是张力最小 的关节角度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
• 非等动收缩发展力量只有关节力量最弱点得到最 大锻练。
• 等动收缩 • 特点: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始终与
Ach → Ach进入突触间隙→
扩散到达突触后膜(运动终
板) → Ach与突触后膜的受
体结合→引起运动终板对钠
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导致运
动终板去极化,形成终板电
位→终板电位通过局部电流
作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
化产生动作电位→实现兴奋
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胆碱酯酶:2ms内将Ach水解失活,维 持神经—肌肉接头正常的传递功能。
(化学递质)。
• 接点间隙:宽50nm,与细胞 外液相沟通。
运动生理 第二章肌肉活动

第二章肌肉活动一、是非题:()1、肌肉收缩需要有ATP的分解,而肌肉舒张即无需ATP的参与。
()2、肌肉舒张也需要ATP,是因为钙泵将Ca2+泵回肌浆网需要ATP。
()3、等速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4、ATP不仅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也是腺体分泌、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直接能源。
()5、在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成分的长度完全不变。
()6、短跑时,要求尽量抬高大腿(屈髋)其作用之一是利用弹性贮能。
()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CP含量下降很多,而ATP的含量变化不大。
()8、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大于慢肌纤维,主要原因之一是快肌纤维的氧化生能速度快。
()9、要使ST优先发生适应性变化,训练时强度要小,时间要短。
()10、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适合于长跑运动。
()11、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当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K+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而触发的。
()12、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13、运动电位又称Na+平衡电位,它是不能传播的。
()14、肌肉收缩时,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部滑行,肌丝本身的长度不变,肌节缩短。
()15、等动收缩时在关节运动的整个范围内肌肉都能产生最有效的收缩,这是因为负荷能随关节运动的进程而减少。
()16、骨骼肌的张力-速度曲线表明,肌肉作等张收缩时,其产生的张力和收缩的初速度之间呈正变关系。
()17、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速度的变化,都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
()18、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时,粗肌丝和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迭状态,因而能取得最好的收缩效果。
()19、肌肉收缩的力量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成正比。
()20、在不同强度运动中肌纤维募集程序的差异,主要由两类肌纤维兴奋阈的不同所决定。
()21、力量训练能使肌纤维运动性肥大,有氧氧化能力提高。
()22、快肌百分比占优势的人,通过训练也能获得很高的有氧氧化能力。
二、选择题:()1、在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A、Na+B、K+C、Mg2+D、Ca2+ E 、Cl-()2、吊环十字支撑是:A、向心收缩B、等长收缩C、等张收缩D、离心收缩E、等速收缩()3、快肌纤维75%以上的人,较为适宜于A、800M跑B、1500M跑C、100M跑D、1万米跑E、1500M游泳()4、在下楼梯时,股四头肌做:A、向心收缩B、等动收缩C、离心收缩D、等长收缩E、等张收缩()5、骨骼肌中的收缩蛋白是指A、肌动蛋白B、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C、肌球蛋白D、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E、原肌球蛋白()6、骨骼肌中的调节蛋白是指A、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B、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C、肌钙蛋白和肌动蛋白D、肌球蛋白和原肌球蛋白E、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 )7、安静时,阻止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的结构是A、肌钙蛋白B、原肌球蛋白C、肌钙蛋白I单位D、肌球蛋白E、以上都不是()8、肌肉中的弹性成份是A、肌动蛋白丝B、肌球蛋白丝C、肌中结缔组织、肌腱、Z线D、肌原纤维E、肌动-球蛋白复合体()9、在等张收缩时,负荷与速度的关系是A、负荷恒定,速度恒定B、负荷改变,速度改变C、负荷恒定,速度改变D、速度恒定,负荷改变E、二者同步变化()10、按照物理学定律,等长收缩时肌肉A、做正功B、做负功C、先做正功后做负功D、未做功E、做外功()11、慢肌纤维在80%以上的人,较为适宜于A、掷标枪B、举重C、跳高D、马拉松跑E、100m自由泳()12、训练对肌纤维直径的影响表现为A、可使两类肌纤维均肥大B、对肌纤维直径大上无影响C、使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D、举重训练可使慢肌纤维肥大E、长跑可使快肌纤维肥大()1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膜两侧的A、电位的绝对值B、电位差C、平衡电位D、比值E、负后电位()14、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特征的错误叙述是A.电传递;B.单向性;C.时间延搁;D.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理学 第2章细胞

传播,但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其电位变化幅度减
小最后消失故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 (3)可以总和 ①空间性总和 ②时间性总和
01:04
小结:局部反应与动作电位之比较
项 目 局 部 反 阈下刺激 较少 小(在阈电位以下波动) 有(时间或空间总和) 无 呈电紧张性扩布,随时间 和距离的延长迅速衰减, 不能连续向远处传播 应 动 作 电 多 大(达阈电位以上) 无 有 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 连续而不衰减地向远 处传播 位
01:04
(三)产生机制
产生条件主要有两个: •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外Na+内K+状态), 即存在浓度差; • ②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安静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K+顺浓度差外流, 随着K+外流,膜内外K+浓度差(化学驱动力)↓ , K+外 流引起的由细胞外向细胞内的电场力(阻力)↑,当动 力和阻力相等时,K+净移动为0,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 也稳定于某一数值,称为K+平衡电位。
01:04
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一些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 性结合并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蛋白质。可分为膜受体和胞 内受体,通常指膜受体。 受体基本功能: 1.能识别和结合体液中的特殊物质,具有高度特异性,
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可靠。
2.能转导各种化学信号,激发细胞内产生相应的生理 效应。
01:04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门控离子通道分为三类: 1) 电压门控通道:在膜去极化到一定电位时开放,如神经 元上的Na+ 通道;K+ 通道等。
第二章细胞膜的功能和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

B K+
C Na+
D Cl-
【正确答案】 C
13. 增加细胞外液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正确答案】 B
14. 减少神经细胞外液中Na+浓度,动作电位幅度将() ×
A 减小
B 增大
C 不变
D 先减小后增大
【正确答案】 A
15. 对静息电位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注:选项中K+=K+)() ×
【正确答案】 A
6. 当前负荷不变而增大后负荷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 肌张力增大
B 肌肉缩短出现晚
C 肌肉缩短的初速度小
D 肌肉缩短程度增大
【正确答案】 D
7. 能不断回收肌浆中Ca2+的钙泵主要分布在() ×
A 肌膜
B 肌细胞核膜
C 横管膜
D 终池膜
【正确答案】 D
8.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的共同表现是() ×
A K+平衡电位
B Na+平衡电位
C 静息电位绝对值和超射值之和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和超射值之差
【正确答案】 C
11. 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
A 钠离子平衡电位
B 钾离子平衡电位
C 锋电位
D 钠平衡电位和钾平衡电位之和
【正确答案】 B
12. 动作电位峰值接近于______离子的平衡电位(注:选项中Na+、K+、Ca2+、Cl-=Na+、K+、Ca2+、Cl-)。() ×
A 动作电位
B 局部电位
发育生物学___第二章___细胞命运的决定

离,发现分离裂球的发育命运、分裂速度和分裂
方式都和留在完整胚胎内的相同裂球一样。
• 分离裂球本身不但含有决定分裂节奏和分裂方式
所必需的全部物质,而且还含有不依赖于胚胎其 他细胞而进行自我分化所必需的全部物质。
帽贝成纤毛细胞的分化
极 叶
• 某些呈螺旋卵裂的胚胎(主要是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在 第一次卵裂时卵子植物极部分形成一个胞质凸起,称为极 叶(polar lobe)。 • 第一次卵裂结束时,极叶缩回。
结论:海鞘胚胎后端的发育命运由卵细胞质中特 定的胞质决定子决定。而前端的发育命运则由缺 乏PVC所决定。 总结:海鞘卵子受精时,卵质发生运动,产生独 特的胞质区域;不同的胞质区域含有不同的形态 发生决定子,并在卵裂时分配到不同的裂球中。
(二)软体动物:极叶和中胚层,背-腹轴的决定 • Wilson把帽贝(Patella coerulea)早期裂球分
合胞体前端细胞的细胞核暴露于前端细胞质的转录因 子中,这些转录因子在后端细胞质并不存在。 合胞体后端细胞的细胞核暴露于后端细胞质的转录因 子中,这些转录因子在前端细胞质也不存在。 细胞核和转录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就发生共同的细胞质 中,而这一作用最终导致细胞发育命运向不同方向特 化。 通过转录因子行使形态发生素作用,果蝇合胞体内每 个细胞核都获得一个位置信息,也就是细胞核是成为 身体前端、中部或者后端一部分。 当合胞体细胞核最终分隔到细胞内时,这些细胞的发 育命运大体已经定型。每个细胞特定的发育命运将通 过自主特化(由从卵子内继承的转流因子作用)和渐 进特化(由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共同作用而决定。
海鞘分裂球的决定谱系海鞘的肌肉细胞谱系自主肌肉特化有条件肌肉特化海鞘的三种组织胞质决定子的运动比较肌肉肌肉第一期卵质分离8细胞胚胎第二期卵质分离表皮内胚层海鞘胚胎前后轴决定与胞质定域?海鞘受精卵植物极后端胞质pvc相对于其余部分细胞质呈显性
运动生理学2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二节 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
一、 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肌细胞(肌纤维)的组成:
细胞膜(肌膜 )
细胞核(多个)
细胞质(肌浆):肌原纤维、肌管 系统、线粒体、糖原、脂滴等
1、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呈长纤维状,纵贯于肌纤维全长,直径约为1-2微米。由若干 个肌小节构成。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肌丝构成。肌丝及其支持结构是肌 原纤维的结构基础。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强度 时间 强度-时间变化率
2、强度-时间曲线
3、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阈强度
时值: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时,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 用时间。
2、兴奋本质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返回
时值的应用:项目不同,肌肉不同,训练水平不同,
时值不同。
速度练习者<力量练习者 屈肌<伸肌 训练水平提高,时值缩短,且拮抗肌之间的比例 缩小,说明协调性提高了。 疲劳后、肌肉损伤或萎缩后时值延长
(A带)
(I带)
返回
粗肌丝和细肌丝
粗肌丝直径约10纳米,其长度与暗带相同,M线则把成束 的粗肌丝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 细肌丝直径约5纳米,由Z线结构向两侧明带伸出,有一段 插入粗肌丝之间(或暗带中)。
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myosin,又称肌凝蛋白)分子组成。每条 粗肌丝大约含有200-300个肌球蛋白分子,每个肌球蛋白由两条相同的 重链和四条轻链组成,分子量约为500kD。
机能、代谢特征
收缩速度快 收缩力量大(较慢肌)
易疲劳 无氧代谢为主
与运动的关系
较大强度运动 速度、爆发力训练 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发展无氧代谢
慢肌纤维:毛细血管丰富,
肌红蛋白、线粒体较多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8学时)

ABCDE
第三节 肌细胞的Βιβλιοθήκη 缩Sti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神经-肌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神经肌接头动画
重点内容
(一)传递过程:
当AP传到神经末梢时,接头前膜去极化→电
胆碱酯酶 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囊泡向接头
前膜靠近、融合, ACh 释放到接头间隙→与
Na+
K+ ClCa2+
145
3 120 1.2
18
140 7 0.1 umol/L
+56
-102 -76 +125
1、离子在膜内外不均匀分布:
K+内>>K+外 Na+内<<Na+外
膜外 膜内
2、膜对不同离子通透性不同
安静时:膜对K+通透性大
K+平衡电位(Ek)—静息电位
膜内
膜外
Nernst公式计算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The basic function of cells
目 录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电现象 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膜蛋白质的作用:
( 1)构成膜的载体、通道或离子泵,与物质转 运有关。 ( 2)构成膜的受体,与激素结合后把信息传入 细胞内。 (3)酶:起催化作用。
基强度
图:可兴奋组织 的强度-时间曲线
时间
正反馈
膜去极化 Na+内流 Na+通道开放
局部反应及其特性
(1)概念:P42 (2)特点: a. 电位随刺激强度增 大而增大—非“全或无” b.呈电紧张性扩布; c.可以叠加(总和), 包括空间总和与时间 总和。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一>磷脂的分子组成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具有流动性<二>细胞膜蛋白质镶嵌或贯穿于脂质双分子层分类:表面蛋白、整合蛋白<三>细胞膜糖类多为短糖链,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膜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指物质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不消耗细胞提供的能量.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指物质逆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需消耗细胞提供的能量.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影响因素:浓度差通透性特点:①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②不需另外消耗能量、顺浓度差转运物质:O2、CO2、N2、<NH3>2CO、乙醇、类固醇类激素等少数几种.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1〕概念: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非常小的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分类:原发性主动转运〔简称:泵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简称:联合转运〕〔1〕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概念:指物质在细胞膜"生物泵"的帮助下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Na+-K+泵又称Na+-K+-ATP酶,简称钠泵.机制:当膜内[Na+]↑/胞外[K+]↑,钠泵激活↓ATP酶〔钠泵〕ATP------------------→ADP + 能量↓2K+泵至细胞内;3Na+泵至细胞外↓维持[Na+]膜外高、[K+]膜内高的不均匀分布状态生理意义•胞内低Na,维持细胞体积•胞内高K,酶活性----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势能储备钠、钾的易化扩散继发性主动转运,联合转运•生电效能〔2〕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概念: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分类:①同向转运: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Na+-氨基酸同向转运体〔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②逆向转运:钠钙交换体〔心肌细胞〕4. 入胞和胞吐①离子通道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②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③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跨膜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1.概念: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稳定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2.与RP相关的概念:••➢极化:RP存在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反极化:细胞膜由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极性反转过程.3.机制原理:带电离子跨膜转运条件:①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机制: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A-不能向膜外扩散↓[K+]内↓、[A-]内↑→膜内电位↓<负电场>• [K+]外↑→膜外电位↑<正电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结论: RP是K+的平衡电位影响因素:•细胞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钠泵的活动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1.概念: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时,在RP的基础上发生的一个快速的、可逆的、可远距离传播的电位变化.2.动作电位变化过程3.特征:①具有"全或无"的现象:即同一细胞上的AP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②是非衰减式传导的电位.③动作电位之间不融和4.动作电位的意义: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即AP=兴奋5.与AP有关的概念➢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刺激: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所有内、外环境的变化.➢反应:细胞或组织对刺激产生的应答表现.有两种形式:兴奋:组织受刺激后由静息→活动或由活动弱→强的过程.抑制:组织受刺激后由活动→静息或由活动强→弱的过程.●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兴奋性的指标————阈值〔threshold>阈强度〔阈值〕:刚能引起细胞或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值与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刺激强度的表示方法1、阈刺激:刚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此刺激的强度即称为阈强度〕2、阈上刺激:3、阈下刺激:6.形成机制原理:带电离子跨膜转运条件:⑴. 细胞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电化学驱动力•等于膜电位和该离子平衡电位之差•对Na+的驱动力:E m -E Na =-70-60 = -130mv•对K+的驱动力:E m -E k = -70+90 = 20mv⑵.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增加,继而对K+通透性增加.结论:①AP的上升支由Na+内流形成,下降支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是Na+-K+泵活动引起的.②AP去极相末=Na+的平衡电位.7.相关实验和实验结论实验1: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电压钳〔voltage clamp〕技术实验结论1•内向电流,形成AP上升支〔去极化〕;外向电流,形成AP下降支〔复极化〕.内向电流是Na+电流;外向电流是K+电流•时间依赖性——先产生内向电流〔Na+通透性↑〕,继而产生外向电流〔Na+通透性↓,K+通透性↑〕.实验结论2⑴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电压依赖性:如果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可使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则会产生膜去极化和钠电导之间存在正反馈〔图1〕,即再生性循环<regenerative cycle>,进一步去极化产生AP〔图2绿线示〕;〔如果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细胞膜去极化幅度低,没有达到阈电位,则不会产生这种再生性循环,无法产生AP〔图2黑和红线示〕图1 图2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因此动作电位的引起过程:阈刺激↓Na+内流,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AP⑵.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时间依赖性:先Na+通透性↑,继而Na+通透性↓,K+通透性↑实验2:细胞膜通透性〔膜电导〕变化的实质——膜片钳技术<patch clamp technique>概念:指已兴奋与邻近未兴奋的心肌细胞之间形成电位差,出现电荷移动,称为局部电流电流方向:作用:使未兴奋部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产生AP.这样的过程在膜表面连续进行下去,就表现为兴奋在整个细胞的传导.有髓鞘N纤维AP的传导——跳跃式三、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概念: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称局部电位.特点:①不具有"全或无"现象.其幅值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②衰减式传导;③具有总和效应: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和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收缩形式1.单收缩和强直收缩<1>.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一次收缩和舒张的过程称为单收缩.<2>.复合收缩①不完全强直收缩: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内②完全强直收缩: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内2.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当负荷等于或大于肌张力时,出现等长收缩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当负荷小于肌张力时,出现等张收缩<二>影响收缩因素外在因素:前负荷和后负荷内在因素:肌肉的收缩能力1.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前负荷<preload>:肌肉在收缩之前所承载的负荷肌肉初长度<initial length>:前负荷使肌肉被拉长到某一长度可以用肌肉初长度表示前负荷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前负荷↑,粗细肌丝重叠↑,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反之亦然2.后负荷<after load>:肌肉收缩时遇到的负荷和阻力后负荷过大,虽肌缩张力↑,但肌缩速度、幅度↓,不利作功;后负荷过小,虽肌缩速度、幅度↑,但肌缩张力↓,也不利作功.3.肌肉收缩能力:指与负荷无关、决定肌肉收缩效应的内在特性.肌缩能力↑→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肌缩能力↓→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第二章小结练习• 1. Na+-K+-ATP酶每分解1分子A TP可将__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__个K+移入胞内.• 2. 在肌肉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是____.• 3. 细胞内外正常Na+、K+浓度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_______的作用• 4.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使〔〕A、乙酰胆碱释放增加B、乙酰胆碱释放减少C、胆碱酯酶活性增加D、胆碱酯酶活性降低E、骨骼肌终板处的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案例Case 1.A 43-year-old man presents to the physician’s clinic with plaints of epigastric pai n. After a thorough workup, the patient is diagnosed with peptic ulcer disease. He is started on a medication that inhibits the "proton pump" of the stomach.QUESTIONS:•What is the "proton pump" that is referred to above?•What type of cell membrane transport would this medication be blocking?•What are four other types of transport across a cell membrane?ANSWERS TO CASE 1: MEMBRANE PHYSIOLOGY•◆Proton pump: H+-K+-ATPase <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pump.•◆Type of cell membrane transport: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Other types of transport: Simple diffusion, facilitated diffusion,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cotransport and countertransport [exchange]>, endocytosis and exocytosis.Case 2.某男性患者,16岁,近来运动后感到极度无力,尤其是在进食大量淀粉类食物后加重.门诊检查血清钾正常〔4.5 mmol/L〕,但运动后血清钾明显降低〔2.2 mmol/L〕,经补钾治疗后症状缓解.1.为什么低血钾会引起极度肌肉无力?2.为什么在进食大量淀粉后症状加重?3.血钾增高时对肌肉收缩有何影响?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16
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 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
例如:负荷小于肌肉收缩力的情况下 注意:整体情况下常是等长、等张都有
的混合形式的收缩。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17
二、平滑肌
平滑肌广泛分布于人体消化道、呼吸道 以及血管和泌尿道、生殖等系统。
最大的特征是分布于不同器官的平滑 肌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故,不能把 体内平滑肌当作一种具有共同功能特性的 组织来看待。
11
(2)细肌丝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7:1:1)
原肌凝蛋白
肌钙蛋白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肌纤蛋白
12
2.肌肉收缩的过程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胞质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原肌球蛋白变构,暴露出 肌动蛋白上的活化位点
处于高势能状态的横桥与 肌动蛋白结合
横桥头部发生变构并摆动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18
(一)平滑肌的微细结构 平滑肌内的肌丝结构不像骨骼肌那样 整齐、规律和有序; 平滑肌细胞中的细肌丝不含肌钙蛋白, 其它同骨骼肌类似;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19
没有骨骼肌那样发达的肌管系统, 肌细胞膜上只有一些纵向排列的袋 状凹入, 肌浆网也不发达; 平滑肌横桥激活的机制需要较长时 间,这和平滑肌收缩缓慢是一致的。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6
(二)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特点: 含有大量的肌原纤维和发达的肌管系
统,且在排列上是高度规则有序的。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7
1.肌原纤维和肌节:
光镜 → 明带(Z线) 、暗带 肌节是肌肉进行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8
(三)横纹肌的收缩机制:肌丝滑行理论
滑行学说: 肌肉收缩时,在每一肌小节内发生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酸碱功能
3.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4.生理止血功能和机体防御功能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25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1.血浆plasma 水、电解质、小分子化合物; 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2.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BC);白细胞(WBC); 血小板(TC)
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
肌节缩短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13
(四)评价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14
张力和(或)缩短程度 肌肉收缩效能
产生张力或缩短的速度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15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 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
例如: 人站立时对抗重力的肌肉收缩
作用: 保持一定的肌张力,维持人体的 位置和姿势。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20
(二)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平滑肌收缩缓慢而持久,耗能较少;
接受自主性神经纤维的支配;
对体液因素较敏感。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21
作业题
1、简述细胞信号转导的方式。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各有哪些特征? 3、简述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22
第三章 血液
即70-80ml/kg。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29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1.全血:1.050~1.060,取决于血细胞数量 2.血浆:1.025~1.030,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二)粘度(以水为1) 1.全血:4~5,取决于血细胞比容高低 2.血浆: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终板电位(EPP)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肌膜动作电位
5
3.注意
①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是“电-化学-电”过
程;
② 一个囊泡中所含的ACh,称为一个量子的ACh,
量子式释放;
由一个ACh量子→终板膜电位变化(微终可刺激周围具有
电压门控Na+通道的肌膜产生动作电位。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26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27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男:40%~50%; 女:37%~48%
中性粒细胞
血浆
红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血细胞
全血
血细胞比容测定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白细胞和 血小板
离心后
28
二、血量
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循环血量、补充循环血量 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23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理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教学要求: 掌握血液的组成与正常含量,及各组分的 生理功能,熟悉血型和输血原则。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24
血液 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 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⑵ 接头间隙: 50nm宽,与细胞外液相通;
⑶ 接头后膜:又称终板膜, 有①N2型ACh受体;② AChE;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4
2.传递过程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 接头前膜去极化
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
Ca2+进入神经末梢
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 ACh释放
ACh结合并激活ACh受体通道
终板膜对Na+、K+ 通透性↑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②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由于0.85%NaCl溶液或5%葡萄糖 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
30
(三)血浆渗透压
1. 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晶体物质如无机 离子、尿素等所形成的渗透压。 为5790mmHg。
2. 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等高分子物质 所形成的渗透压。 约25mmHg,其中白蛋白因分子量小、
数量多,故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31
几点说明: ①渗透压的作用:
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相邻的Z 线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9
1. 肌丝的分子组成 (1)粗肌丝:肌球蛋白(亦称肌凝蛋白)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10
横桥的特性
①一定条件下,可
以和细肌丝上的肌
动蛋白分子呈可逆
性的结合;
②具有ATP酶作用,
分解ATP→能量→
横桥摆动。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1
肌肉的分类
横纹肌 根据形态学特点
平滑肌
骨骼肌
根据功能特心性肌 平滑肌
随意肌 根据神经支非配随意肌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2
一、横纹肌 (骨骼肌和心肌)
(一)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1.结构基础: (电镜)
第二章细胞肌肉活动
3
神经肌接头的结构:
⑴ 接头前膜: ①突触囊泡,内含ACh; ②电压门控Ca2+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