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奶牛营养需要(中文版)

合集下载

奶牛的营养需要3

奶牛的营养需要3

奶牛的营养需要----干物质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基本上全包括在干物质之中,所以,干物质的采食量对奶牛来说十分重要,尤其是高产奶牛随着奶量的增加,采食量必然增加。

干物质采食量受下述因素的制约,体重(0.062×体重0.75)、产奶量(系数×标准奶量)、泌乳阶段(干奶初期2.8%~3.5%、干奶后期1.5%~2%) 、环境条件(18~20℃时为100%的话,-10℃时增加到150%。

35 ℃时日产奶量下降33%,而40℃时能达到50%以上,前者气温下降,需要能量增加而干物质采食量增加,后者气温上升干物质采食量减少,入不敷出因而产奶量相对的减少) 、饲料类型与品质(日粮水分过高、干物质采食量相对变低、粗饲料适口性与消化率可左右其干物质采食量)以及饲喂方式和体况等。

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计算首先是体重的计算公式:胸围×体斜长×0.9=青年母牛用胸围×体斜长=成年母牛用其次是根据混合饲料中精粗饲料比的不同计算,如精粗比为60:40时,干物质采食量=0.062×体重0.75+0.4×标准奶量(千克/头·日)如饲料比为50:50 时干物质采食量=0.062×体重0.75+0.45×标准奶量如果精粗饲料单独饲喂时,以粗饲料为主辅以精饲料的话,粗饲料干物质量占70%~50%,精饲料干物质占30%~50%,总干物质量为100%。

用精饲料干物质代替粗饲料的干物质的关系是,代替的越多,粗饲料的采食量就减少的越多。

每增加1千克精饲料影响的粗饲料采食量按下表规律表现。

每增1千克精饲料采食量(千克) 减少粗饲料采食量(千克)放牧时0~6 0.3 放牧时7~12 0.5舍饲时0~4 0.3 舍饲时4~8 0.59以上0.7用于难持需要的干物质量举例:体重350千克时需干物质量为5.02千克体重400千克时需干物质量为5.50千克体重450千克时需干物质量为6.06千克体重500千克时需干物质量为6.56千克体重550千克时需干物质量为7.04千克体重600千克时需干物质量为7.52千克体重650千克时需干物质量为7.98千克用于生长牛和泌乳牛各阶段时的干物质采食量举例:月龄或阶段产奶量干物质占体重百分比(%)2月龄以前的犊牛1.53~6月龄间的犊牛2.512月龄的育成牛2.118月龄的育成牛1.619~初产前的青年牛1.6前期(600千克体重) 2.0~2.5干奶期后期(围产前期) 2.0~2.50~6天1.5~2.0产后期(围产后期)7~15 天2.2~2.7泌乳盛期20千克奶时2.5~3.530千克奶时3.5~4.540千克奶时4.0~4.5泌乳中期15千克奶时2.5~3.020千克奶时2.8~3.530千克奶时3.0~3.5必乳后期2.8~3.0干物质与体重的百分比受每千克干物质所含产奶净能的影响,奶量偏低时单位净能含量应在1.42兆卡/千克,而奶量偏高时单位产奶净能含量应在1.72~1.76兆卡/千克。

奶牛营养需要标准

奶牛营养需要标准

奶牛营养需要标准
1. 粗蛋白质:奶牛的日粗蛋白质需求量与其产奶量和体重有关。

一般来说,奶牛每日摄取粗蛋白质的量应该在16%至18%之间。

2. 粗纤维:奶牛需要适量的粗纤维来促进消化和维持牛群的健康。

理想情况下,干物质中粗纤维的含量应在20%至25%之间。

3. 粗脂肪:奶牛需要适量的粗脂肪来提供能量。

粗脂肪的含量通常应在2%至4%之间。

4. 矿物质和维生素:奶牛需要适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来维持骨骼健康、促进繁殖和产奶。

常见的矿物质包括钙、磷、镁、钾等。

常见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等。

5. 水分:奶牛需要充足的水分来满足消化和代谢的需求。

通常情况下,奶牛每日需要饮水量为其体重的2%至3%。

以上标准仅为一般性指导,实际的奶牛饲养需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年龄、健康状态和环境条件来综合考虑和确定。

因此,为了确保奶牛的营养需求,建议饲养者咨询兽医或营养师以获得更具体的奶牛饲养指导。

2001nrc(第七次修订)奶牛营养需要特点

2001nrc(第七次修订)奶牛营养需要特点

2001nrc(第七次修订)奶牛营养需要特点
奶牛营养需要都是动态变化的。

由于年龄、生产状态以及环境条件等原因,奶牛所需
要的营养也不断变化。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些饲料营养需要方面的特点。

首先,奶牛营养需要的主要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不同的饲料成份中,这些物质的量并不相同,所以要尽量满足奶牛营养需求,饲料中应当
限定总蛋白质的比例。

此外,营养需要的物质随年龄的不同而变化,例如,酪蛋白的需要
量在牛群中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性。

其次,奶牛营养需求中碳水化合物的体积和质量也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它们也有明
显的年龄差异,例如,新鲜和磨碎的穗粒小麦,其可消化率会随随牛的年龄增长而增加。

另外,奶牛营养需求也与其产乳有关,即产乳期间,奶牛需要更多的质量和体积营养素,其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多维度营养素,以满足奶牛的需求,比如低蛋白的去氧法牧草
种类,而产蛋和半产蛋期间奶牛则可以直接摄入一定数量的蛋白质等。

此外,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的奶牛在营养需求方面也表现出明显差异,所以在喂养饲
料营养需求时,要根据牛的年龄、品种等特性,以及季节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相应的
调整。

总的来说,奶牛营养需求主要表现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它们的量及比例都会根据牛的年龄、生产状态以及环境条件而异,因此饲养者对它们的需
求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奶牛营养需要

奶牛营养需要

奶牛营养需要-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需要根据矿物质占动物体比例的大小,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是指元素占动物体比例在0.01%以上;反之则为微量元素。

现已确认有20多种矿物质元素是乳牛所必需的。

在常量元素中有钙、磷、钠、氯、镁、钾、硫等;微量元素中有铜、铁、锌、锰、钴、碘、硒等。

矿物质的主要功能是:①用作体组织的生长和修补物质;②用作动物体的调节剂;③用于乳品生产中(母牛乳的干物质中含有5.8%矿物质)。

下面就一些重要的矿物质元素加以分别说明。

1.钙钙是乳牛需要量最大的矿物质元素,特别是对于产乳牛来说。

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组织及体液中仅占2%左右。

钙的功能包括肌肉的兴奋、心脏的调节、神经传导、血液凝固、奶的生产等。

钙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等。

钙的排出有3条出路,即粪、尿和汗,其中以粪中的排出量最多。

若饲料中钙的供应不足,而机体又很需要时,则会动用骨骼中的钙。

如泌乳早期、产乳高峰期等。

若钙严重不足时会导致产乳量急剧下降。

但奶中含钙量却维持一个高水平。

生长期的动物若缺钙时,常发生佝偻病、软骨病等。

钙的需要量受乳牛个体情况、生产状况等的影响。

据测定,奶牛每日每100kR体重维持需要的钙为8g,每产1.0kg奶需要有效钙量为1.23g。

泌乳早期每日约需30g,泌乳后期约需10g。

2.磷磷除参与组成有机体的骨骼外,其在许多生化、生理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是体内物质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

磷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上皮吸收,其吸收率受磷的来源、肠中环境、年龄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它的排出主要依靠肾脏。

若磷不足,可影响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食欲减退、乏情、产奶减少等。

由于钙、磷同时参与骨骼组成,所以,当磷不足时同样会使机体发生软骨症、佝偻病等。

补充钙、磷时应注意其比例,一般情况下钙、磷比例应在2:1—1:1的范围内。

乳牛对磷的需要量因体重、年龄、产乳量等有很大变化。

据报道,奶畜每日每100kg体重维持所需的磷为5.0g,泌乳后期8.0g,怀孕后期13g,日产奶30kg的奶牛每天需磷100g左右。

新版nrc奶牛饲养标准简介

新版nrc奶牛饲养标准简介

新版NRC奶牛饲养标准简介奶牛,像其他反刍动物一样,对营养有两个基本需求:一是动物个体或机体的营养需要,另一个是反刍动物体内微生物的营养需求。

反刍动物与寄生于体内的微生物是共生关系,反刍动物为微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和适宜的生存环境,微生物又为反刍动物提供营养来源。

就我们所知的奶牛对营养的需求,应该包括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以及该种营养物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反应来共同作用于机体健康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和动物生产,以及体内微生物的需要,这是奶牛最基本的营养需要。

奶牛营养需要(NRC—2001)是一套关于奶牛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和管理的详细饲养标准。

NRC-2001 对于经产母牛、初产母牛和犊牛的营养需求是一份很详尽的参考。

NRC-2001还、5~6对至少在35周以前,将第一泌乳期与第二泌乳期和以上的奶牛分开饲养的重要性。

泌乳奶牛的DMI预测公式可以很好的估测出DMI的需求量,但不是农场奶牛的真正需要量。

DMI在满足动物营养需求方面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如下:(1)动物每天需要一定数量的养分来维持健康和生产(绝对数量),而不是日粮养分的浓度;(2)某些养分如饲料中能量和瘤胃非降解蛋白(RUP)浓度受动物采食量的影响。

例如随着DMI采食量增加,饲料中能量浓度降低,可利用瘤胃非降解蛋白量减少,可以被反刍微生物吸收的RDP降低。

关于更详细的解释在每个物种的部分详细介绍。

能量需求:泌乳和干奶牛泌乳和干奶牛的饲料、日粮和需求(维持,泌乳,运动,妊娠,生长)的能值以净能单位来描述。

维持需要:维持的能量需求NE L (Mcal /d)=0.08*BW0.75 ,体重BW为千克。

维持能量是动物每天生存所必须的包括采食和短距离运动。

维持NE L需要包括增加10%的运动耗能,应该满足很多不进行放牧的室内饲喂奶牛。

泌乳牛奶的能量组成包括:脂肪蛋白质和乳糖。

预测产奶所需的NE L的计算公式以乳脂和粗蛋白(CP)百分率有或没有乳糖的百分率来表达:NE L(Mcal/千克)=0.0929*脂肪%+0.0547*粗蛋白%+0.0395*乳糖%或者:NE L(Mcal /千克)=0.0929*脂肪%+0.0547*粗蛋白+0.192妊娠期在怀孕190日龄前,在维持正常能量需求上不用额外添加能量,在190到279日龄加工校正系数(PAE):淀粉利用率能被理化反应所影响,PAF用于计算饲料中淀粉及能值消化率的不同。

奶牛养殖——1营养需要

奶牛养殖——1营养需要

奶牛养殖——1营养需要能量的需要维持能量的需要当动物处于饥饿状态是,机体每天所产生的热量可以用呼吸测热室测量。

这种热称为基础代谢热。

可通过通式饥饿代谢热(兆焦/天)=0.293W^0.75来表示。

(1)栓系饲养时的维持需要临界温度下栓系饲养牛的维持净能(NEm)每千克代谢体重(W^0.75)需要量0.277兆焦,逍遥运动可以增加15%,每千克代谢体重(W^0.75)需要量0318兆焦。

(2)放牧时的维持需要水平行走,每千克体重每千米能量消耗1.84-2.00千焦。

每千克代谢体重(W^0.75)需要维持净能(NEm)为:行走1000米,0.322兆焦;行走2000米,0.34兆焦;行走3000米,0.353兆焦;行走4000米,0.365兆焦;行走5000米,0.386兆焦。

垂直运动时,每千克体重垂直运动1米,能量消耗27.17焦。

(3)不同气温条件下的维持需要母牛最适温度为4-24度,18度基础上,平均每下降1度,产热增加每千克体重24小时为2.5千焦。

在热环境下,产奶母牛从21-32度,平均每上升1度,要多消耗3%的维持能量。

生长时能量的需要用消化能(DE,兆焦)表示。

(1)非反刍期 DE(兆焦/头·日)=0.763 W^0.75[1+0.58·日增重(千克)](2)反刍期 200-275千克时 DE=0.497*2.428G* W^0.75276-350千克时 DE=0.483*2.164G* W^0.75351-500千克时 DE=0.589*1.833G* W^0.75W^0.75=代谢体重(千克) G=日增重(千克)怀孕牛能量的需要母牛怀孕的789三月,每天所需增加的产乳净能分别为:7.11兆焦、12.55兆焦和20.92兆焦。

泌乳牛能量的需要(1)每千克牛奶含的能量(兆焦/千克)=1433.65+415.30*含脂率(2)每千克牛奶含的能量(兆焦/千克)=750.00+387.98*含脂率+163.97*乳蛋白率+55.02*乳糖率(3)每千克牛奶含的能量(兆焦/千克)= -166.19+249.16*乳总干物质每减重1千克产生20.58兆焦的产奶净能。

奶牛的营养需要简介

奶牛的营养需要简介

畜禽养殖Livestock Breeding1能量能量不足为奶牛日粮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如果日粮的能量太低,则母牛产乳量不能达到高峰水平。

大部分需要的能量,是由饲草和谷物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与脂肪供给。

除每头日产奶量,不超过15~20kg的低产牛以外,所有的母牛要达到高水平的产量,需要喂一些谷物饲料。

另外,虽然粗纤维素未被当作营养物质来看待,但它对促进奶牛的健康和提高产奶量却像营养物质一样重要。

饲喂低粗饲料日粮,高产母牛可能发生各种消化混乱,其中有皱胃移位、酸中毒、瘤胃角质化和乳脂低。

一般推荐产奶母牛每100kg体重至少要喂1.0~1.5kg干物质的粗料。

在大多数生产中,至少有1/3的干物质来自粗料,以及1/3来自谷物。

剩下1/3是由粗料或谷物供给,要看所喂牛的产奶水平。

2蛋白质蛋白质是生长、修补组织、产奶和胎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

最近研究表明,高产奶牛饲用合成的蛋白质不能满足需要。

因此,某些饲用蛋白质必须避免反刍的降解作用,以获得最高的生产性能。

在混合精料中,蛋白质的需要量,取决于饲草的种类与品质,如增加豆科饲草的数量,则精料中的蛋白质百分率可以减低。

绝大多数母牛,一个全价的日粮(饲草+谷物及蛋白质和能量的补充料)总蛋白质的数量至少不能低于14%。

如果首蓿干草蛋白质为16%,喂量又占采食量的一半,其他饲料只要含有蛋白质12%,即可构成蛋白质总量平均达14%。

尿素和非蛋白质含氮物:与所有反刍动物一样,奶牛可以将尿素和非蛋白氮转换成微生物体蛋白质,最后消化吸收这些蛋白质用于体组织。

可是日产奶超过60kg的泌乳母牛不饲喂尿素的话,微生物不可能合成足够的蛋白质以满足需要。

因此,应在饲料中提供优质蛋白质,以避免瘤胃发酵。

3矿物质在不同年龄和生产阶段的奶牛饲料中,磷仅次于食盐比其他矿物质更易缺乏,更加需要添加矿物质。

可提供钴、铜、碘、锰和锌来防止微量矿物质的缺乏。

用微量矿物质混合料,加微量元素的食盐或在家畜本身日粮中可提供这些微量矿物质。

第七版奶牛营养需要(中文版)

第七版奶牛营养需要(中文版)

一、干物质采食量1. 概述干物质采食量(DMI)在营养学上极为重要,这是因为它决定着维持动物健康和生产所需养分的数量。

真实或精确估计DMI对于制定饲料配方尤为重要,它可以防止供给养分的不足或过剩,以及促进养分的有效利用。

养分供应不足会限制动物的生产性能,并影响健康;养分供应过剩,会导致饲料成本增加,并造成排放到环境中的养分增多。

超量的养分排放对环境有毒害作用,并对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有多种因素影响奶牛的干物质随意采食量。

已经提出了各种用以确定和预测干物质采食量的理论,其中包括基于瘤-网胃物理充满程度(Allen,1996;Mertens,1994)、代谢-反馈调节因子(Illius和Jessop,1996;Mertens,1994)和氧消耗(Ketelaars 和Tolkamp,1996)等理论。

虽然每种理论在一定的条件下是适用的,但更可能的是,包括在上述几种理论中多种刺激因素的加性效应在共同调节DMI(Forbes,1996)。

据认为,消化率较低的饲料限制DMI,原因是它们在瘤胃中被清除的速度和通过消化道的速度慢。

在瘤-网胃(可能还包括皱胃)的胃壁上分布着连续的接触性受体。

这些受体随着食糜重量增多和体积增大的刺激,会限制饲料DMI(Allen,1996)。

饲料中中性洗涤纤维(NDF)组分的消化速度通常较慢,所以被认为是与瘤胃充满程度效应相关的主要饲料成分因子。

代谢-反馈调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动物本身具有最大的生产潜力,并具有为了满足生产需要而最大限度利用养分的能力(Illius和Jessop,1996)。

当养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能量)的吸收超过需要或者吸收的养分比例不当时,机体启动负代谢-反馈调节机制来调节DMI。

另外一个代谢调节理论是Ketelaars和Tolkamp(1996)提出的基于氧消耗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动物会以一定的速率消耗摄入的净能,在这一速率下,动物利用氧的程度最优,而产生导致衰老自由基的数量最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干物质采食量1. 概述干物质采食量(DMI)在营养学上极为重要,这是因为它决定着维持动物健康和生产所需养分的数量。

真实或精确估计DMI对于制定饲料配方尤为重要,它可以防止供给养分的不足或过剩,以及促进养分的有效利用。

养分供应不足会限制动物的生产性能,并影响健康;养分供应过剩,会导致饲料成本增加,并造成排放到环境中的养分增多。

超量的养分排放对环境有毒害作用,并对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有多种因素影响奶牛的干物质随意采食量。

已经提出了各种用以确定和预测干物质采食量的理论,其中包括基于瘤-网胃物理充满程度(Allen,1996;Mertens,1994)、代谢-反馈调节因子(Illius和Jessop,1996;Mertens,1994)和氧消耗(Ketelaars 和Tolkamp,1996)等理论。

虽然每种理论在一定的条件下是适用的,但更可能的是,包括在上述几种理论中多种刺激因素的加性效应在共同调节DMI(Forbes,1996)。

据认为,消化率较低的饲料限制DMI,原因是它们在瘤胃中被清除的速度和通过消化道的速度慢。

在瘤-网胃(可能还包括皱胃)的胃壁上分布着连续的接触性受体。

这些受体随着食糜重量增多和体积增大的刺激,会限制饲料DMI(Allen,1996)。

饲料中中性洗涤纤维(NDF)组分的消化速度通常较慢,所以被认为是与瘤胃充满程度效应相关的主要饲料成分因子。

代谢-反馈调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动物本身具有最大的生产潜力,并具有为了满足生产需要而最大限度利用养分的能力(Illius和Jessop,1996)。

当养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能量)的吸收超过需要或者吸收的养分比例不当时,机体启动负代谢-反馈调节机制来调节DMI。

另外一个代谢调节理论是Ketelaars和Tolkamp(1996)提出的基于氧消耗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动物会以一定的速率消耗摄入的净能,在这一速率下,动物利用氧的程度最优,而产生导致衰老自由基的数量最少。

除了物理、代谢和化学稳恒因素的错综复杂性及其相互作用影响动物DMI外,动物的心理和感觉因素也起作用(Baumont,1996)。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准确预测反刍动物的DMI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其原因主要是调节DMI的刺激因素复杂、纷乱和了解甚少。

其他有关DMI的讨论和综述文章,请参见Baile和McLaughlin(1987);Forbes(1995);Ketelaars和Tolkamp(1992a,b);Mertens(1994),以及NRC(1987)。

对于泌乳奶牛来说,产奶(消耗能量)高峰通常出现在产后4~8周,而DMI(能量采食量)高峰通常滞后,在产后10~14周才能达到(NRC,1989)。

关于是否采食促进产奶还是产奶促进采食? 至今仍存争议。

基于能量进食调节理论和其他理论(Baile and Forbes,1974;Conrad等,1964;Mertens,1987;NRC,1989),似乎是奶牛消耗饲料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能量需要,也就是说产奶促进采食。

泌乳奶牛通过增加能量采食量来补偿其能量消耗的情况,在许多添加生长激素的试验中得到明确证实。

在这些试验中,干物质采食量随产奶量的升高而增加(Bauman,1992;Etherton和Bauman,1998)。

2.泌乳奶牛干物质采食量预测方程式1.1 泌乳奶牛以前版本的《奶牛营养需要》采用了不同方法来预测DMI。

1971年版《奶牛营养需要》(NRC,1971)简单地推荐泌乳牛前6~8周及以后阶段根据能量需要来预测随意采食量。

在1978版本的《奶牛营养需要》(NRC,1978)中,DMI指南的建立是根据一套精心挑选的试验结果建立起一个修正数据表格。

将奶牛体重和4%校正乳作为因子来估测DMI,DMI一般占体重的2%~4%。

在NRC(1989)版本中,预测DMI以能量需要理论为基础,并简单地表示为:式中产奶净能(NEL)包括用于维持、产奶和补偿体重损失所需的能量。

预计的干物质采食量还需要进行校正,在产奶最初3周阶段DMI预测值应减少18%;当饲喂发酵饲料时,饲粮水分含量在50%基础上水分含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100kg体重的DMI应减少0.02kg。

在NRC(1989)的版本中,DMI的预测完全是以能量平衡为基础,也就是说,奶牛长期饲养时能量摄入量和能量消耗量应相等。

这一方法不能用于估测短期饲养奶牛每日的DMI,这时需要准确预测体组织的成分变化(尽管预测方程式是以体重的变化为基础,但其假设体重的变化与体成分变化情况相同)和饲粮中NE L的浓度。

由于胃肠道充满程度的变化和准确测定方面的难度,短期体成分的改变和能量需要量或供给量是难以准确测定的,同理,饲粮中NEL的浓度也不能准确测定。

为了提高该方程式的可利用性,本届奶牛营养分委员会研究决定,采用一个经验方程式来预测短期内奶牛的DMI。

有人提出了几个可用于实际生产预测奶牛DMI的方程式,但这些方程式很少在科学文献中公开发表,更没有对它们应用的准确程度进行过检验(Fuentes-Pila等,1996;Roseler等,1997a)。

文献中报道的方程式是以动物采食的干物质用以满足其能量需要为原则,并将影响DMI的不同因素与DMI实际观察值建立起了回归关系。

Holter和Urban(1992)和Holter 等(1997)发展了考虑动物、饲粮和环境等因素的DMI预测方程式。

在本版本建立DMI预测方程式的方法中,DMI预测是基于实际生产数据,同时仅仅考虑动物因素,而且也只是那些容易测定或已知的因素。

饲粮原料组成的因素在泌乳牛DMI的预测模型中没有考虑,这是因为,在泌乳牛常用的配方方法中,首要的是明确养分需要量和估计的采食量,然后才考虑饲料原料的组成。

考虑饲粮组成因素的预测方程式最好用来评价饲喂效果,而不是预测应该使用什么饲料原料。

评价和建立荷斯坦奶牛DMI预测方程式的有关数据均来自1988-1998年间发表在《乳业科学杂志》上的文章(参见第16章的参考文献)、俄亥俄州立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1994年5月)的研究结果。

这些数据源包括17087个泌乳牛周(每头牛泌乳1周为1泌乳牛周,译者注)(包括5962个第一泌乳期和11125个第二泌乳期或更高泌乳期的泌乳牛周)、多种类型饲粮、添加或不添加牛生长激素、时间从1988-1997年10年间的资料。

泌乳周龄从第1~80周,其中绝大部分为第1~40周龄。

评价方程式的建立基于Roseler等(1997b)和May(1994)提出的方程式及Raybum和Fox(1993)报道的根据NRC(1989)《奶牛营养需要》中DMI值的方程式。

最好的预测方程式是Roseler和Fox(1993)提出的结合型方程式,预测偏差为-0.27kg /d;还有Roseler等(1997b)推荐的采用泌乳周龄进行校正的方程式,其预测均方为3.31(kg) 2/d。

用来预测荷斯坦泌乳牛DMI的方程式为:式中FCM=4%校正乳产量(kg/d);BW=体重(kg);WOL=泌乳周龄;(1-e (-0.192×(WOL+3.67)) )=校正泌乳早期DMI下降的校正项。

对于泌乳早期的产奶牛来说,方程式1-2预测的结果与Kertz等(1991)所建立方程式的预测结果相一致。

最初14周龄泌乳牛干物质采食量以不同方程式预测的比较结果列于图1-1。

用方程式1-2预测泌乳牛最初10周DMI结果与DMI 实际观察值非常接近,但在随后的泌乳期内预测值略低于实际观察值,但与Kertz等(1991)方程式的预测结果相吻合。

方程式1-2的数据全部来自荷斯坦奶牛。

目前还没有公开发表关于DMI的数据用于发展或修正目前预测DMI的方程式,以便能用在荷斯坦牛以外其他品种牛上。

关于娟姗牛DMI的预测问题,请参见Holter等(1996)的文章。

DMI预测方程式用于经产奶牛可不必进行校正。

预测偏差和均方值在初产奶牛(-0.16kg/d和3.05(kg) 2/d)和经产奶牛(0.12kg/d和3.20(kg) 2/d)相近,而且综合全部预测结果发现它们在统计上也没有差异。

但是,对于初产和第二胎的奶牛来说,为了准确地估计其DMI值,有必要考虑其体重和产奶量。

用来建立和完善泌乳奶牛DMI预测方程式的实际DMI、FCM和体重数据示于图1-2。

奶牛本身体重变化主要由于泌乳17周以前的怀孕引起,之后泌乳期的体重变化则反映了奶牛本身和胎儿体重的增加情况。

在热中温区(5~20℃)以外,泌乳牛的DMI受到环境的影响。

Eastridge等(1998)和Holter等(1997)的研究都表明,当环境温度在20℃以上时,DMI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由于没有足够的数据来确定热中温区以外环境对DMI的影响程度,本版NRC泌乳牛DMI预测方程式(方程式1-2)没有考虑温度或湿度校正因子。

但是,在热应激时,利用低产奶量可以表明DMI的减少,这种情况与热应激时的实际结果相一致。

Eastridge等(1998)认为,当温度超出热中温区以外时,泌乳奶牛DMI的变化如下:温度>20℃时,DMI ×(1-((℃-20) ×0.005 922));温度<5℃时,DMI/(1-((5-℃) ×0.004 644))。

将上述校正因子应用于DMI预测方程式1-2进行热应激条件下产奶量降低时DMI的预测,可能导致DMI预测值过低。

3.青年母牛干物质采食量预测方程式1.2 预测DMI的方程式青年母牛有关体重60~625kg阶段青年母牛DMI方面的资料很少。

多数试验的奶牛数量少于40头,而且体重变化范围较窄,试验观察期也有限。

利用在New Hampshire和Minnesota进行数月试验测出有关饲粮组成、青年母牛生长速度和DMI的数据,对Quigley等(1986)和Stallings等(1985)提出的青年奶牛DMI预测方程式和《肉牛营养需要》(NRC,1996)推荐的肉用犊牛DMI预测方程式进行了检验。

在Quigley等(1986)和《肉牛营养需要》(NRC,1996)推荐的方程式中,均考虑了饲粮能量浓度和动物体重的因素。

在方程式中考虑饲粮组成的因素不如仅考虑动物因素更好。

然而,只有Stallings等(1985)公开发表的青年母牛DMI预测方程式没有考虑饲粮组成的因素。

在评价中,Stallings等(1985)报道的较少考虑动物因素的预测方程式比Quigley等(1986)和《肉牛营养需要》(NRC,1996)推荐的任何一个方程式都具有更大的预测误差,对于体重在350kg以上的青年母牛来说尤为如此,但后两个方程式预测DMI的准确度较高(表1-1)。

由于肉牛营养需要(NRC,1996)肉用犊牛采食量预测方程式采用了比Quigley等(1986)方程式更新和更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我们利用来自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普瑞纳饲料公司的实际数据对该方程式预测DMI的可行性进行了进一步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