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影响研究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背景】1、《导言》是为了推动德国思想界由宗教批判向现实批判转变的要求,进一步将德国社会变革的目标由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提升到无产阶级的人的解放的高度而写作的。
2.也是马克思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的产物。
(书P257)《论犹太人问题》人类解放现实力量和现实途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背景】手稿写于1844年4月-8月,是他进行政治研究的最初著作,是马未完成的一部早期著作。
1、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双重需要(突破思辩哲学、欧洲工人阶级)2、对物使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于1842-1843年到《莱菌报》工作,期间过对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状况的研究,促使他开始关注物质利益问题并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思考。
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肯定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1843年底,到达巴黎,直接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并参加工人阶级斗争,使他更力领悟到,对现存世界的批判绝不仅仅是理论问题,而是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的实践问题,要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省,需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3、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与恩格斯交往)恩格斯《大纲》的发表,用社义的观点直接研究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济学的基本范畴,指动马克思进行政治学研究。
1843年10月,马以极大热情投入了广泛政治学研究之中,先后阅读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詹姆斯穆勒等人的经济学著作,写了若干手稿和笔记(巴黎手稿)。
【内容】异化劳动概念及其规定异化劳动理论是贯穿《手稿》的中心内容。
在《手稿》中,异化劳动特指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劳动。
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不同,马克思是从工人阶级的处境来看待异化的,并将其与对象化相区别。
所谓对象化,就是劳动的现实化。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内容对马克思的影响

( 6期 , 第 12期 ) 第 总 8
【 经济新视 野】
社 会科 学家 S OCI L S I NT S A C E IT
J n .0 2 u e 2 1 , பைடு நூலகம் o6Ge ea o12 N .. n r l . ) N S
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内容对马克思的影响
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
3 9
思辨加工的著作作为结束。由于种种原因 , 这个计划 统研究经济学 , 所以理解不了黑格尔在《 法哲学原理》 没有实现。 但为了写这部著作而准备的笔记和手稿却 中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 , 然就更谈不上超越 了。于 自 部分地保存 了下来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 巴黎 是 ,一 个 深 刻 的 问题 必 然 要 出现 在 马克 思 视域 的 中 笔记》 1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和(84 。 心, 即剥离 去 唯 心 主 义前 提 之 后 , 格 尔 为 什 么会 用 黑 在 克 罗茨纳 赫 和《 法年 鉴》 德 时期 , 克思 通过 对 国家 与法 来否定 性 地制约 客观 的市 民社 会?这是 因为 马 黑 格 尔法哲 学 的批 判 , 开 了黑格 尔 的客 观唯 心 主义 在 黑格 尔 看 来 , 密 、 嘉 图 等人 那 种 以孤立 的个 人 离 斯 李 立场 , 同时也和青年黑格尔派 的主观唯心主义划清 了 为基 础 的商 品经 济 的市场 “ 自然秩 序 ”实 际上 只 是绝 , 界限。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提 出了一系 对观 念 ( 中, 主体 ) 于社 会历 史 经济 物化 中 的异化 状 态 , 处 列 新 的思想 , 如 , 民社 会决 定 着 国家 , 例 市 而不 是 国家 是 由一种 盲 目自发 的 “ 不见 的 手 ”操 纵着 市 场 。黑 看 决 定 着 市 民社会 ; 私有 财 产 决 定 政治 国家 , 而不 是 政 格 尔认 为 , 更 高 的一 个 阶 段 上 , 对 观念 会 以 国家 在 绝 治 国家 决定 私有 财产 ;政 治 国家是 虚幻 的共 同体 , 它 与法 的 自觉 调节 来使 “ 看不 见 的手 ” 直接呈 现 出来 。 这 代 表 虚幻 的共 同利 益 ,它不 是 市 民社会 的统 一 和 调 也是 从 物 化 的必 然 王 国 的最 后 阶段 走 向 观念 的 自由 和 , 而是市 民社会 自身 矛盾 的表现 , 反 等等 。 其是 把 王国的飞跃。14 年 , 尤 8 3 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国家归 结为 市 民社会 、 在市 民社 会 中寻找 国家 问题 中将 国家 与市 民社 会 的关 系颠 倒过 来 的时候 , 是 正 要 他 的一切 答案 和谜 底 的思想 , 映 了马 克思 唯物 主 义历 确 的 , 却 是不够 深 刻 的。 反 但 史 观 的基本 方 向 。与 黑格 尔 的观 点相 反 , 马克 思从 历 在 创建思 辨哲学 的时候 ,黑 格尔 对资 本主义 经济 史 发 展 的方 向来 研 究 市 民社 会 与 国家 发 生分 离 的过 结构和英 国古典经济学曾作过深入的研究。在一定意 程 号 陛质 。在他 看来 , 民社 会与 国 家相分 离 是历 史 义上 ,我们可 以认 为黑格 尔哲学 的发 展直接 开始 于其 市 的一种 结果 , 种分 离作 为一 种矛 盾也 只有 在 历史 发 对英 国古典经济 学 的研 究 。在 后来 的《 这 法哲 学原理 》 一 展 的一 定水平 上才 能获 得解决 。 此 马克思第 一 次 明 书里 , 尔 曾专 章表 明 了 自己对古典 经济 学 的看 法 , 在 黑格 确 指 出 了市 民社 会在 历史 中的重要 作 用 , 而 开 始着 当黑格 尔研究市 民社会 问题 的时候 ,他是 站立在 经济 进 手 开展对 市 民社会 的研 究 。 学 的高 度上进行 的 , 他对 市 民社 会辩证 法 的揭示 , 依托 对国家和法的初步批判已使马克思认识 到, 它们 的是业 已形成的并正在演进着 的英 国古典经济学传 的基 础 和原 动力存 在 于市 民社 会之 中。 马克思 的这 统 。 对 黑格尔 哲学 中包 含着两个 重大 的现 实历史 主题 , 一 批判成果 ,恩格斯也曾作出概括性的阐述。他说 : 是法 国大革命 , 二是英 国的工业革命 。 如果 说拿破 仑是 “ 马克 思从 黑格 尔 的法哲 学 出发 , 出这样 一 种见 解 : “ 得 马背 上的绝对 精神 ”那 么 , 国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在《序言》中简单地介绍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及经过(马克思自19世纪40年代起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放下这一研究投身于革命斗争。
革命失败后马克思逃亡伦敦,从1850年秋重新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
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经济原因:三件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和地产分析的讨论:莱茵省总督沙培尔就摩塞尔地区农民同《莱茵报》所展开的公开论战;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
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丝毫没有退却),介绍了他从19世纪40年代起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主要结论。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精辟的概括,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
而《序言》第四段是本文最重要的一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中引用率最高的一段。
所以我们就在此着重分析本段。
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部分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部分可以概括为:马克思通过研究黑格尔的法哲学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即黑格尔所说的“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我们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也讨论过,黑格尔认为法的关系和国家的形式一样,一方面应当从他们自身来理解,另一方面应当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国家和法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特殊表现。
黑格尔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因为他是从“绝对精神”出发来看待一切的,而整个宇宙被看作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也就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而国家和法等仅仅是绝对精神展开了一些环节。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糟粕,把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建立在物质的经济基础之上,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内核,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_一种新阐释_罗伯特_法恩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一种新阐释[英]罗伯特#法恩著山小琪编译[摘要]很多学者一直按照马克思自己所做的说明去理解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关系,这样就不会看到二者之间在方法上的一致性。
只有把马克思和黑格尔放在一起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各自对批判资本主义所做的贡献,看到他们之间的一致性,特别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黑格尔法哲学之间的一致性,黑格尔探讨了构成政治现代性的权利诸形式,而马克思探讨了构成经济现代性的价值诸形式。
研究马克思时,/回到黑格尔0的意义就是为了发掘出马克思那里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5大纲6 法哲学一致性马克思的二重身黑格尔的幽灵在马克思的作品中神出鬼没。
马克思在赞扬黑格尔发现了/辩证法的正确规律0后,马上批评黑格尔是以唯心主义和神秘形式提出了辩证法。
1858年他给恩格斯写信说,黑格尔的5逻辑学6对于他分析资本的方法帮助甚大,但黑格尔把辩证法搞得很神秘。
¹1868年他写信给库格曼说,他自己的阐述方法和黑格尔不同,因为他是唯物主义者,而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但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形式一旦被剥去后,其辩证法的基本形式才保留下来。
º1873年在5资本论6的5跋6中,马克思承认自己是那个/大思想家0的学生,并且评论说:/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
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必须把它倒过来。
0»马克思强调自己的辩证法不但与黑格尔不同,而且截然相反。
他指出黑格尔的5法哲学原理6本质上是服务于/美化现存事物0的国家哲学。
他提出了自己的/辩证法的理性形式0/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0。
¼然而马克思也斥责那些一点也不理解黑格尔的方法的/华而不实的冒充科学0的教授和/坏脾气、傲慢自大、普普通通的模仿者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一、本文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转向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也预示了他对经济学的深入批判和唯物史观的形成。
本文旨在探讨《手稿》中的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的思想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揭示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如何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分析,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唯物史观,并将其实践辩证法作为理解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
本文将首先概述《手稿》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马克思如何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出发,逐渐走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批判,进而提出自己的唯物史观。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在《手稿》中所阐述的实践辩证法的思想,揭示其实践性、革命性和批判性的本质特征。
本文将分析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在《手稿》中的相互关系,指出它们是如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以及它们对马克思后续思想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手稿》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历程,把握其唯物史观和实践辩证法的核心要义,从而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大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阐述了他的大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这一观点在后来的《资本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大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不是超自然的、神秘的或偶然的过程,而是由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所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构成了社会的物质基础。
这些物质条件不仅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结构,还进一步决定了社会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观念。
大唯物史观还指出,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改变着生产关系,还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
马克思在手稿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和暂时性,预见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两条原因

浅谈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两条原因【摘要】马克思思想从辩证的唯心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转变。
通过对马克思经典原著的阅读,本文认为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孕育、诞生、反思与成熟的过程中,以下两点原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黑格尔思辨哲学与现实物质利益问题的矛盾,促使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自觉清算与批判,实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转变。
二是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引导和启发,促使了马克思由一个坚定的唯心主义者转到了唯物主义这一边,并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
接下来,本文试通过对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并结合原著进行分析,证实以上两点结论。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转变;黑格尔思辨哲学;费尔巴哈;物质利益—、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继承1.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到《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1841年,马克思写出了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直接继承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把黑格尔“绝对精神”而来的精神或“自我意识”看做世界的本源。
此时,马克思是一个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家,其在博士论文中深入挖掘和批判改造伊壁鸠鲁哲学的过程中,虽也表现出了超越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些思想,但此时马克思还停留在黑格尔实践观的理论框架内,还不了解理论批判与生产实践的真正关系,不了解理论批判的力量和能动性来自政治实践和生产实践。
1842年,伴随着鲍威尔等人在大学讲师的职位被罢除,马克思也失去了在大学教书的机会。
他开始在《莱茵报》担任主编。
8月,马克思为《莱茵报》撰写了第一篇文章《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
通过考察,马克思在这里首次探讨了物质利益的问题,认识到了德国的社会结构,觉察到了省议会辩论后深深隐藏着的各等级利益的对立,从而发觉决定议员思想和态度的并不是如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理性,而是受着一定物质利益的制约。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感感想

伟大的过渡——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感最近,在信仰课程上老师带领我们读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关于古典经济学、共产主义和黑格尔著作的经济学哲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体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但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32年才首次公布,被世人所知。
通过学习此篇手稿,我认为这手稿也是马克思思想的过渡大作。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的各种思想元素开始融合,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一次创造性的思想。
通过《手稿》的课堂学习,若不是授课老师的课堂解释,我还真搞不明白这本《手稿》的意义。
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始讲述这本书,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总结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个方面是“私有财产”。
《手稿》指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
因此,随着一方的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造成了很多奴役关系,两者根源就是私有制。
老师也从异化劳动去解释私有制。
一开始说“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句话体现了人的分化更严重,富的人更加富,穷的人更加穷。
老师说任何人“只要他使任何东西脱离自然所提供的和那个东西所处的状态,他就已经掺进他的劳动,在这上面掺入他自己所有的某些东西,因而使他成为他的财产。
……从而排斥了其他人共同权利。
”这一句话我的看法说明了资本家剥夺了无产阶级的独立、自由、平等的权力。
这时我发现手稿的内容与马克思所奉行的共产主义是一致的。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它的是把劳动提高为‘唯一原则’,并探讨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的规律。
它把私有财产当作当然的前提,把私有财产的规律想象为永恒的自然规律。
这就深刻暴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私有制辩护的立场。
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反对私有制。
第二是“异化劳动”。
异化是指一个应然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丧失自身,并寻求重新回归的故事。
而异化劳动的源起于1843年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黑格尔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黑格尔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都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与挑战,无论是在哲学上还是政治经济学上,黑格尔作为一个哲学大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思想渊源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而这篇文章就是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野出发,来探讨黑格尔在哲学上的贡献以及如何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要谈到黑格尔给西方马克思主义带来的思想贡献,就必须先从黑格尔的哲学出发。
黑格尔的哲学被视为是“绝对理性”,他所主张的逻辑思维是一种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进一步获得更深层的认识,这是一种超越经验的认识方式。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黑格尔的哲学中汲取思想的灵感,尤其是在思考世界本质问题上,不断地挑战着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推动了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和演进。
例如,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被列宁和马克思主义批判,从而产生了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种哲学通过对人类历史的研究和对经济、政治的分析,进一步探求了经济发展和社会演进的规律,对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黑格尔的哲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的政治哲学强调“国家至上”,认为政治是“道德的实现”,强调国家是真正代表人类精神理念的代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马克思主义者就从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中得到了启示,但他们从国家至上的观点中看到了国家权力和资本主义的利益重重,因此将国家统治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认为只有通过消灭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当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是从黑格尔哲学中吸取了启示,同样也在对黑格尔的观点进行不断思考和挑战。
例如,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存在着思想的自由和普遍性的理念。
但是,马克思主义者从经济和社会层面剖析了人的思想,认为思想是受现实条件而制约的,因此自由的思想可以从社会基础和政治条件上得到解放。
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还从黑格尔的哲学中发掘出了类似于阶级斗争这样的基本概念和一系列理论工具,如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但是他们对这种哲学观点的理解与黑格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影响研究作者:王嘉曦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8年第06期[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是一种绝对的观念,而且是一种颠倒客观世界本质的世界观,但是其中所涉及到有关“市民社会”经济学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经济学探究的缘由入手,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哲学;黑格尔哲学;经济学;市民社会[作者简介]王嘉曦(1990-),女,汉族,天津市人,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6-0031-02一、关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经济学探究的缘由分析马克思在读大学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针对历史和哲学,并没有涉及到有关经济学相关的内容。
随着马克思对社会情况的认知程度加深,他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且逐渐走上了与政治思想进行斗争的道路。
在《莱茵报》工作的那一段时间里,让马克思从一名纯粹的哲学家逐渐转化为主张如何更好的解决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的现实主义思想家,同时马克思意识到:“人们之所以要斗争、要争取,其实都与人们的利益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倘若不从利益关系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将永远无法正确理解为什么不同的阶级对同一个问题的态度居然如此之不同;还有基层农民的生活状况,这些都将直接涉及到人们的基本利益。
就是因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促使马克思开始对经济学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
尤其是从1843年到1844年,马克思加深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还意识到了经济问题才是当前社会民众更为关注的问题。
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立场彻底划清了界限。
此时,马克思也提出了与青年黑格尔派彻底相反的观点,认为倘若要探讨市民社会与国家发生分离的原因、性质、过程,那么就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入手,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之所以会与国家出现分离,这是历史不断发展的结果,并且认为这种“分离”是社会矛盾所造成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入手,并且要在历史发展到一种水平之上才能将其解决。
在这个阶段,马克思还明确指出: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市民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对市民社会进行研究,为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内容分析从马克思经济哲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在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的这个过程中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转变,虽然在此时他还没有系统的对经济学进行研究,所以也无法理解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对古典经济的批判,更谈不上超越,但是这个阶段的发展为后续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其经济学观点主要以理论形式进行表达,其目标是为了能够证明“政治经济学”这种具有个人主义内容的经济学观点属于公共领域范围之中的内容,并且认为“政治经济学”具有在经济领域中“整体性”特征。
关于“市民社会”很多哲学家都认为其意思其实应该与“政治国家”这个词的意思一样,即与自然状态对应的一种状态。
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黑格尔法哲学内容当中隐藏着哪些经济学内容?马克思是如何理解这些经济学内容以及对他自身研究的影响?具体如下:(一)“自由”是黑格尔构建“市民社会”的基本概念从市民社会的特点来看,每一个人的行为都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就必然变现为“法律”。
从黑格尔法哲学来分析,能够得知黑格尔的观点是:在所有权的基础上,人才能作为理性而存在,同时提出人的性质应该由私有财产来决定。
在这个观点之后,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之中有关商品交换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物本身都是无目的之物,倘若将人的意志与物品结合,那么物则会成为“我之物”,这是黑格尔法哲学中所提出的社会产品商品化的原则,也就是任何东西,包括人都可以作为买卖的对象。
之所以说“自由”是黑格尔构建“市民社会”的基本概念,主要还是因为黑格尔还将这个商品化原则与当时的一些宗教活动、艺术活动以及科学活动进行结合。
由此可见,黑格尔崇尚这种“自由”,并且认为所有财产的本身就是本质的目的。
所以,从黑格尔的种种观点来看,“自由”是黑格尔构建“市民社会”的基本概念。
(二)注重私有财产的合理性从黑格尔的观点来看,他非常注重私有财产的合理性,因为他认为人的意志在作为占有对象的物中是以单个人的意志出现的,黑格尔反对公有财产,并反对均分财产,而且认为所谓“平等”那只是一种原始的概念,在现行社会中是根本行不通的。
在对物的转让的论述中,黑格尔表明了对工人出卖劳动力的看法,他认为工人把自己的体力和精神力量的一部分转让(出卖)给资本家,这是符合自由原则的,因为工人的出卖只是局部的和暂时的,工人自己本身还是自由的。
(三)市民社会等同于经济关系从黑格尔的观点来看,市民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并且指出:在市民社会中,人通常都会以个人意志为主,选择利己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沟通,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一般都会以自己为中心,除此之外的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
众所周知,社会决定了人是无法独立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工作、权力、福利是交集在一起的,人是社会团体的一员,一旦离开这个社会团体就难以生存。
黑格尔以自己的观点为基础,将资产社会划分成为:实体性的等级,主要指农业等级;产业等级,主要指手工业、工业以及商业等级;普遍等级,主要是指国家的公职人员,即没有直接参与劳动的人。
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市民社会有这些特点:第一,崇尚资产阶级“自由观”,并且认为人与人的交流是建立在个人意志(利己主义)基础上;第二,私有财产合理的重要性,商品交换是市民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这一点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是一样的;第三,黑格尔对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这方面他充分考虑到了生产运动本身会发展和进步,而且生产运动对社会作用存在一定的规律,综合分析之后猜测社会可能出现两极化。
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着很难解决的矛盾。
三、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影响(一)在物质利益上,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是敌对关系由于受到黑格尔法哲学中经济学内容的影响,马克思经济哲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三大阶级,在关系上并不是和谐的,而是敌对关系。
将社会划分成为三大阶级,这是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斯密(Adam Oliver Smith)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变动,但是这种变动仅仅体现在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衰落、繁荣这三个状态之间的变化。
然而与这种永恒制度有着对应关联的,就是将人们划分成为三个阶级,即土地所有者、资本家以及工人。
国民由三个阶级组成,并且他认为这种结构是人类社会唯一的合理结构,称之为“天然秩序”。
然而,马克思则针对性的指出:三大阶级之间的关系,并非和谐,而是敌对,甚至是斗争,并且还对市民社会普遍性的特点进行了阐述:从国民经济学相关理论角度来看,各种利益的敌对性对立、斗争、战争,被承认是社会组织的基础。
然而出现这样的情况似乎与黑格尔将市民社会描述成矛盾体系有着一定的关联,也很有可能因为这个矛盾性的启发才使得马克思从现实社会关系矛盾的角度去对资本资本主义进行深入考察。
(二)市民社会阶级构图将走向两极分化“竞争”可以将其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社会机体之间的普遍规律。
从市民社会的特点来看,最明显的竞争就是阶级对立。
马克思经济哲学也主要是根据“竞争”进行研究的,进而将整个社会的基本历史规律揭露出来,并且进一步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暂时性”性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竞争不仅会促使资本加快积累并成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而且由于大小资本家的竞争。
还有一部分土地拥有者则开始利用资本主义的方式来经营自己的土地,从而将地租转化成为资本,使其土地所有者与农奴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为资本家与农业工人之间的矛盾。
此外,由于大小地产之间也需要进行不断的竞争,这样便会导致这些大地产会逐渐“集中”,大小地产之间的竞争以及地产的不断“集中”会将资本主义更多的贫民以及相关的活动逐渐推向了敌对方面,进而导致敌人的势力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大地产也无法幸免的被陷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竞争的泥潭当中。
一旦陷于“竞争”,那么必然会受到商品生产规律的支配。
因此,马克思指出: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其结果是土地所有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差别会逐渐消失,使其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只剩下两个阶级,即资本阶级与工人阶级。
从政治经济学的三阶级市民社会到马克思的两阶级市民社会,从这种社会结构变化的实际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是对现实经济运动进行深入研究考察而得出的结论。
(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探讨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探讨,马克思受到市民社会矛盾运用思想方面的影响,提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居民对于生产的数量、性质、质量以及适应程度方面的确定,这些都应该是完全自由的。
每一个人都只需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自由自在的交换自己的物品。
因此,构成自由经济统一整个的主要因素有这些:权力滥用、无限制竞争、自由交换,随着这些因素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将进入到一个无政府的状态。
在这种盲目状态下,必然会导致生产过剩,分工更加深化。
一方面,在分工的趋势下,能够加快资本的积累;另外一个方面,随着分工人数的增长与分工的发展,两个因素会实现相互促进的目标,并且会成正比例不断增加。
随着分工的发展以及人数的增加,能够引起劳动力生产力的提升以资本的预先积累为基础,因此,资本的不断扩大会使其同一劳动量生产的产品不断增加。
马克思在《手稿》中,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其目的是为了对市民社会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理解耸立于之上的国家大厦。
一开始,马克思的批判对象是黑格尔的法哲学,但是随着批判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个人科学思维的习惯决定了他应该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中的经济学内容进行深入去分析与把握,并且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1]许天熙.论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论”中的自由观[J].桂海论丛,2017,33(05):36-43.[2]康倩倩.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启程——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8):19-20.[3]徐志坚,解雨晴.“人的解放”理论的出场路径与意识形态批判方法的现实检验——重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J].学术交流,2017(06):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