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与日本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与日本
朱晓阳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2(000)006
【摘要】<正>从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德、俄、日、意、法六
国发出照会,正式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到1938年日本以武力关闭中国大门,在这将近4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对华政策始终打着们户开放”的旗号,借以标榜对
中国的“友谊”,对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维护”和对中国的“公正无私”.
美国以中国的思人自居,妄称中国之所以免遭列强瓜分的厄运,是其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功劳.我国学术界对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促进美在华利益的真实意图
并无争议,但是对于美国推行这一政
【总页数】8页(P101-108)
【作者】朱晓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美国争夺中国东北与“门户开放”政策 [J], 刘全顺
2.崛起国如何获得国际支持——以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为案例的研究 [J], 邢悦;;
3.崛起国如何获得国际支持——以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为案例的研究 [J], 邢悦
4.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历史条件 [J], 王江波
5.“门户开放”政策与美国中东石油战略的缘起 [J], 田宗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权威解读

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权威解读赴美留学黄金时期商科专业继续领跑2012年11月12日,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发布2012年在美留学生《门户开放(Open Doors)》报告,对2011-2012学年在美留学的国际学生情况进行了详实的数据分析,包括人数、国籍、学历层次、就读学校和专业等多个方面。
赴美留学或迎来黄金时期自2005年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宣布放宽政策以来,经过几年的酝酿和宣传,美国留学市场持续火热,特别是2008年奥巴马就任总统之后,仅中国赴美留学的学生人数就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09-2010学年中国留学生人数首次超过印度,成为美国最大的留学生群体。
《门户开放(Open Doors)》报告称,2011-2012学年,在美国就读的国际学生达到历史最高值76.4万人,比上一学年增长5.7%。
增长比例最大的是沙特阿拉伯,主要原因是沙特政府提供的大额奖学金,其次增长较大的是中国,比上一学年增长了23.1%。
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总人数达到历史峰值19.4万人,占在美国所有国际学生的比例为25.4%,即在美国四个外国留学生中,就有一名中国学生。
虽然中国留学生人数达到新高,但因为美国有4000所经过认证的大学,且地域广大,中国留学生的比例并不算高。
启德美国项目总监、资深美国留学专家涂攀老师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赴美深造,美国政府也不断出台各种利好政策,赴美留学已经迎来了黄金时期。
此次奥巴马获得总统连任,势必延续赴美留学的大好态势,对于想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是非常不错的时机。
本科人数增率首次超研究生2012《门户开放(Open Doors)》显示,2011-2012学年,赴美读本科的留学生总人数达30.9万人次(包括所有外国留学生),同比增长6.1%,而赴美读研究生的留学生人数增长率为1.3%,赴美就读本科的留学生人数增长率首次超过选择赴美读研究生。
其中,赴美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高达31%,高于研究生的增长比例,在美国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人数预计已经超过读研人数。
门户开放

各国对海约翰照会的反应
英国:是英国的一贯政策 法国:接受租借地实行平等待遇 日本:以其他国家接受为前提 俄国:认为辽东半岛已实行,回避东北 意大利:无条件接受 德国:实际上就是门户开放政策 俄国声明遵循类似原则,英 、德签定扬子协定,加以声 明,俄、日、法、美作出回 应。
“门户开放”政策的由来
现实背景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后, 伍廷芳对这一作法 极力拥护, 称赞说:“近日外部大臣辟画精说, 照 会各国共保中国洞辟门户, 不许欺凌, 各国相率 允从, 以其不背华盛顿公正和平之宗旨也” 革命派和维新派持批评态度. “保全云者、开放 云者,皆经济上之侵略”,”灭国新法“, “其为祸乃更烈也”; “无形瓜分更惨于有形 瓜分”
英国因素?
1894—1897年,英国在华势力受到俄法北南两方面的夹击,加之 德、日两国的中间渗透,英国政府感到,要阻止其他列强侵犯英 国在华权益,唯有寻求伙伴并打出保持中国领土完整的招牌。 1898年春,英国首选俄国,外交大臣沙利斯伯里指示驻俄大使与俄 国实力派人物维特商谈共同提出在华门户开放问题,但遭到拒绝。 1898年2月3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向美国代理国务卿巴尔弗尔以秘 密备忘录的方式提出与美国共同发表对华门户开放问题的看法, 后来,英国驻美大使又两次提出同一问题。但是,由于美国当时 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此事,所以拒绝了英国的建议。 此后,英国又与日本、德国接触,也没有得到响应。最后,英国 人又回到美国方面。
迟到说: 1895-98瓜分狂潮 美国在华利益受到威胁 实力说: —门户开放 大政策: 经济发展 孤立主义受到冲击 借用说: 英国的门户开放建议 柔克义(William Rockhill)和贺壁理(A Hippisley)
John Hay and William Rockhill
门户开放研究现状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现状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美国国务卿海提出的侵略中国的政策。
海于1899年 9月照会英、德、俄、日、意、法各国,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即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既得利益,各国所属口岸和铁路对一切船只货物通用现行中国约定关税率,并按同一标准收取路费。
1900年7月3日海再次照会各国,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
自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提出至今已有百余年,门户开放政策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他对世界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各国学者通过研究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背景和思想渊源、实施情况,以及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和中国的情况来探讨美国选择对华门户开放的政策缘由。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美国打赢了美西战争,意图走向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但当时的美国军事实力还远远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加上美国是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解放而成立的,旧有的殖民体系已经难有作为,所以门户开放成了美国的最现实的选择。
研究美国门户开放有助于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助于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要先于中国研究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而在国外的研究中多集中于美日两国,这首先跟美日两国本身的利益相关,而且在中美日关系敏感阶段,研究门户开放可以为国家的外交战略决策提供借鉴。
美国学界对门户开放的研究成果是令人瞩目的,美国最早的研究门户开放政策的著作是1919年由纽约阿拉伯出版社出版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中国领土的完整及日本的对抗》,从标题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这是一篇宏观分析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和政策本身内容的文章,而早期的分析也大多如此。
早期研究多只是对门户开放进行概念分析,认为门户开放只是美国外交史上一个阶段而已,站在美国的立场来分析,指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是出于对中国特殊商业利益的需要,或是寻求一项在远东机会均等的政策,强调门户开放的定位是美国的一项对华政策,立论大多侧重政策本身的内容和提出的背景,而忽视了门户开放照会阐释了美国亚太地区的总体战略目标。
高三历史浅谈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高三历史浅谈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一项重要的侵华政策,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这项政策,下面就谈谈有关"门户开放"政策的几个问题。
从背景看,第一,美国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相对薄弱。
第二,门户开放政策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提出的,当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参与对中国的争夺。
但是美国丝毫没有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美国的一个参议员直言不讳地宣称:"菲律宾群岛永远是我们的......中国无限广阔的市场就在菲律宾的近旁,这两者我们都不能放弃"。
美国海军部企图租界三沙湾或舟山群岛,但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人民又掀起了反战运动,最终因和英国利益冲突而没有如愿。
1898年,美国打败了西班牙,夺取了关岛和菲律宾,在西太平洋建立了侵略中国的基地。
但是美国来迟了,列强已在中国划定了带有独占性质的"势力范围"。
美国怎样才能在分割中国的争夺中也享有与其他列强相等的权益呢?1899年9月至11月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政府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照会意大利,是因意大利向中国提出了租借地要求,并且想找一个同盟者支持。
英、俄、德、日、法已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意大利也于1899年3月向清政府要求租借浙江沿海的三门湾,虽然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清政府的拒绝没有得逞,但美国还是向意大利提了"门户开放"的照会。
)从内容看,"门户开放"的基本内容有三点:(一)各国对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国际关系论文-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及其实质(含五篇)

国际关系论文-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及其实质(含五篇)第一篇:国际关系论文-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及其实质论述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及其实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政治、经济的军事大国。
战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基本对外战略目标和战略构想,总是以美国为中心,妄图独霸世界。
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依据其自身实力地位的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战后到60年代末期,实行的是进攻性的全球战略。
第二阶段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期,实行的是收缩和防守战略。
第三阶段是整个80年代,实行的是“以示力求和平”的战略。
第四阶段是进入90年代后的新战略,即实行“世界新秩序”和“三个支柱”。
一、战后到60年代末美国的全球战略这一阶段,美国依仗它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实施了“四面出击,全球扩张”的基本战略,即采取一切手段,实现美国的霸权地位。
虽然这一基本战略经历了几届政府,具体战略及其实施方法虽有差异。
杜鲁门时期实施了“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时期实施了“解放战略”,肯尼迪时期实施了“和平战略”,但遏制苏联,争当全球霸主的基本战略却是贯穿始终的。
二、七十年代美国的全球战略这一阶段,美国的全球战略可以概括为“维持均势,确保霸权”,即在力量不定的情况下,缓和对苏关系,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
“均势缓和”这一战略经历了尼克松、福特、卡特三届政府。
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随着其经济实力的衰退,其霸业也出现了全面的衰退。
首先,在争夺霸权的斗争中,美苏争霸的格局出现了递转,出现了美守苏攻的局面。
其次,与盟国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美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盟主,而仅仅是平等伙伴。
再次,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团结起来,开展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也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三、八十年代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推行了“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
即以实力为后盾,力争恢复美国的军事优势,立足于同苏联的全面对抗,同时不放弃“联系”与对话。
中国对门户开放政策的反应

中国对“门户开放”政策的反应张小路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乃至中外关系史上一项著名的政策。
多年来,中外学者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已达到相当的深度。
不过,这些探讨多是着力于研究政策的提出者即美国方面的情况以及政策本身的含义,而对政策实施的对象即中国方面的反应却极少涉及。
近年台湾学者发有文章<%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四、十三编,(台)商务印书馆发行。
),对这一问题作了评论。
本文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背景1894年中日战争的结果彻底暴露了清政府此前在体制上和军事上所作的现代化努力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的无能和中国的积弱。
加之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开创了新的侵略方式,这些都大大刺激了各列强对中国的野心,中国遂成为列强激烈争夺的场所。
战后,各国疯狂地在中国租借领土,掠夺开矿筑路特许权并划分势力范围,几将中国逼到被瓜分的绝境。
当其他列强在中国夺取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与西班牙的战争。
但是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即提出了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是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先后两次向有关国家发出照会的形式宣布的。
“门户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商业上的机会均等和政治上的“保全中国”(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450-452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
前者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既得权益前提下要求各国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对美国开放,对美国货物实行同等的关税、入港费和铁路运费(以后美国又不断在这方面增添新的内容,将其扩大到在工业和投资方面的机会均等)。
后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即保证美国通过条约所获得的利益的关键还在于中国政府能行使权力,而且这于亚洲力量的均势是十分必需的;反之,中国的崩溃将导致已经展开的列强之间的倾轧尖锐化,这就谈不上维护美国的在华利益。
因此,为了有效地、代价最小地保护自身的利益,美国提议各国在中国维持“门户开放”,并一致承诺“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解读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
①自鸦片战争以来,美国多次参与侵华活动;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实力比英国等国弱,难以单独对中国进行侵略活动。
②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较弱。
③1898年美西战争之时,列强已在中国强占了租借地,划分了“势力范围”。
为改变这种局面,为了分享西方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2)目的:
①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要把中国的“门户”向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开放:其目的是害怕中国由其他几个国家控制,使美国丧失在中国的利益。
②通过“门户开放”,美国可以插足于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从而分享其他国家的侵略权益,达到“利益均沾”。
③企图用自己的经济实力逐渐占领中国市场。
因此,力求缓和各国争夺的矛盾,在竞争中逐渐排斥其他国家,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
(3)结果:
①由于西方列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独占中国的地位,而且英国实力下降。
同时,“门户开放”政策并不损害其他列强的利益,这就使帝国主义对华的争夺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②美国利用“门户开放”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伐,影响越来越大。
③“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减少中国被瓜分的危险,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了。
“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摘要:本文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内容及实质、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三方面综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研究的成果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中国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一些以前已下“定论”的研究课题亦被学者重新拾起。
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风潮的鼓励下,近30年来,中外世界史学术界开始了以新的视野、新的角度,再一次审视、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华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
系统整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的新成果,有助于深化对美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认知。
相比起建国初期中国学术界一致地认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反映了美帝国主义阴险、虚伪的侵略本质不同,近30年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有了更多元化的认知。
一、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大多数的中外学者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出发,认同美国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起源国家,承认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于1899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两次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的照会表明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
然而,部分学者对此表示质疑。
蒋相泽、吴机鹏就在《简明中美关系史》一书中把“门户开放”政策的起源追溯到1843年美国政府派遣顾盛来华订立五口通商章程时国务卿韦伯斯特下达的训令[1](P28)。
而美国学者塞缪尔·比米斯则在其著作《美国外交史:第3分册》中界定“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时间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同中国建立条约关系至19世纪终结之间[2](P3)。
马士·宓亨利同意塞缪尔·比米斯的观点,在其著作《远东国际关系史》中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可溯源至十九世纪的上半叶[3](P419)。
还有学者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英国起源说。
牛大勇在《英国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一文中专述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由英国最先于19世纪末向列强提议实行的观点,认为由于英国倡导“门户开放”政策和参与瓜分活动的双重身份导致其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破产,不得不转而通过对美国施加影响促使其出面争取各主要侵华国家承认“门户开放”政策;该文章还进一步探讨得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经济原则,提出最惠国条款写进中英《虎门条约》是“门户开放”政策缘起的标志的看法[4]。
曾志赞同牛大勇的观点,在《英国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一文中指出“门户开放”不是什么新政策,而是老政策;不是美国的政策,而是在英国同中国的关系中由来已久的政策[5]。
P Joseph则在其著作《Foreign Diplomacy in China, 1890-1900》中提到“在向中国索取通商特权方面,英国是主要的发动者”以及“英国一向带头行动,开放中国向世界通商”的观点[6]。
Fairbank 也在《American China Policy to 1898》一文中赞同“门户开放”政策只是美国在英国的牵引下提出的观点[7]。
美国学者费正清对此也有独到见解,他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坚持美国宣布的商业“门户开放”政策是由英人所形成的、美国保持中国领土完整的政策得自英国人传统的观点,提出依靠各贸易国家的集体势力以保持中国对贸易的“门户开放”的思想最初由英国人提出[8](P304)。
我国台湾学者李定一别树一格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中国起源说,他在《中美早期外交史》一书中认为是中国在1843年自动采取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政策,依据是清朝采纳伊里布和耆英“一视同仁”的政策,决定以所谓的“最惠国待遇”给予各国[9](P90)。
杨天宏同意李定一的观点,在《晚清“均势”外交与“门户开放”》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清政府为应对列国交相入侵的复杂形势而制定出“门户开放”政策,并确定以“自开商埠”为其运作形式,试图通过维持在华各国力量“均势”的方式寻求自身的生存,但在实践层面却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因而仅留下了近代中国外交艰难竭蹶的历史记录[10]。
此外,在“门户开放”政策思想的溯源问题上仍有讨论的余地。
有学者认为“门户开放”的思想源于美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
金卫星就在《“门户开放”政策与20世纪大国的博弈》一文中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社会特殊的传统价值观念在外交政策上的反映[11],并在《从“门户开放”到世界贸易组织》一书中提出海约翰要求保持在华贸易的“机会均等”原则是美国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在帝国主义扩张时期的反映[12](P81)。
但有学者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才是“门户开放”思想原则的来源。
王玮在《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一书中主张“门户开放”思想是自由贸易理论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在美国社会文化体系扩展过程中的形成的中心概念,指出“在半个世纪前,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威廉·西沃德就已勾勒出门户开放政策的雏形”、“薄安臣所主张的合作主义已具备了20世纪初美国正式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雏形”[13](P116~117)。
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及实质在对“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及其实质的评价问题上,学术界中也出现分歧。
汪熙在其论文《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中认为“门户开放”政策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承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在此前提下要求美国贸易的机会均等;二是尊重中国的领土与主权的完整。
在对“门户开放”政策的评价上,汪熙认为,虽然“门户开放”政策包含着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利益的相对抗的一面,但它在客观上对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起过一定的作用[14]。
汪熙的观点受到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引发出一场学术争论。
张光灿同意汪熙的看法,在《“以夷制夷”外交和“门户开放”政策——兼论现代中美关系》一文中结合中国抗日史实,明示“门户开放”政策不仅是日本侵略中国道路上的障碍,而且对日本帝国主义要独占中国、称霸东亚的大陆政策实际上起到了抗衡和抑制的作用[15]。
王雁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对中日“二十一条”交涉的影响》一文中也认为美国与英国围绕“门户开放”政策及其条约权力做出的谨慎反应在客观上推动了事态向有利方向的发展[16]。
赵自坤则在《“门户开放”:美国拯救中国的“神话”》一文中认同“门户开放”政策当时提出顺应了当时发生在中国的国际政治形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免于被瓜分的命运的观点,但同时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只是客观上帮助了中国,而且该作用微乎其微[17]。
丁名楠、张振鹍则发表论文《中美关系史研究:向前推进,还是向后到退?——评<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反驳汪熙的观点,指出汪熙擅自将“保持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改为“尊重中国的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擅自改变了‘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含义”;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为变中国为其独占经济领土而采取的新殖民主义侵略方法的观点,认为“门户开放”政策非但没有在我国历次民族危机中起到抑制或延缓的作用,更使美国在国际上收获了虚誉,博得了历届中国反动政府的好感,扩大了美国的在华侵略利益,因而“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帝国主义强权外交的体现[18]。
向荣亦在其论文《论“门户开放”政策》中指正海约翰的照会原文应是“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认为“门户开放”政策为美国向列强要求分享在华投资及其它特权打下基础,奠定了美国帝国主义时期几十年对华扩张的基石,其侵略性显而易见;“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不过是为了防止列强进一步将势力范围变成真正割据的殖民地、关闭向美国开放的门户,为了巩固北京政府、使中国“无法逃避对缔约国履行其义务的手段而已[19]。
杨生茂则在其主编的《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中指出“门户开放”政策作为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目的始终是为更有力地向中国扩张其政治和经济实力[20](P227)。
杨令侠也同意上述看法,他在《试析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一文中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无论从制定者的主观动机上看还是从政策的客观效果上看,都没有也不可能在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进程上设置任何障碍[21]。
乔明顺在《美国垄断资本家与“门户开放”政策的制定》一文中,从“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分析认为“门户开放”政策不仅不排斥“势力范围”的存在,反而明确地承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因而促进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活动[22]。
王绳祖也在其主编的《国际关系史》中强调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是以承认列强在华的“利益范围”和既得利益为前提的,美国单方面提出这项对中国关系重大的政策,既没有事先同中国政府磋商,也没有在事后作出解释,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干涉[23](P281)。
吴双全甚至在《评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一文中以中美日三国关系为研究主线,得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逐步排挤他国在华势力、扩大自己在华权益、最终独占中国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结论[24]。
部分学者将“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与其造成的客观效果分开看待。
罗荣渠在《关于中美关系史和美国史研究的一些问题》一文中特意纠正学术界对“门户开放”政策内容的误区,指出两次“门户开放”照会都没有“保持中国领土及主权的完整”文字:第二次照会写的是“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的实体”,而“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的提法始于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
罗荣渠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由追随英国政策变为奉行独立的帝国主义大国政策,是美国向亚洲进行殖民扩张的对外政策,完全是根据美国利益的需要提出的;但他同时承认“门户开放”政策曾在中国的国际政治中起过微妙的历史作用[25]。
吴机鹏也在《评美国第二次“门户开放”政策照会》一文中提及“门户开放”政策所要“保全”的中国实质上是在帝国主义列强合作共管下的半殖民地国家,“门户开放”政策无论在协调列强间的矛盾或维持清政府的权位方面都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它绝对不意味着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而是意味着对中国人民的侵略的加强[26]。
一些学者则从世界史的视野评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
例如王玮在其主编的《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一书中就从新旧殖民主义差别的角度进行论述,指出“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进行海外扩张的外交总原则和战略总方针,是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施行的一种新型殖民主义政策,其核心是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开放式商业帝国,直接目的有两个:一是最大限度地扩大美国在中国的经济势力,二是提高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地位,这表明美国想要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打破列强的保护主义堡垒,把全世界变成美国操纵的开放市场[13]。
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背景与意义对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背景,吴于廑、齐世荣在其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中认为是在美西战争后,当时美国想立即加入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但碍于在中国参加角逐的主要列强的军事实力都远比自己强大,致使美国无力用军事手段从中国获得势力范围,于是美国决定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来实现其扩张利益[27](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