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等差数列》教案

合集下载

《等差数列》三维目标教案

《等差数列》三维目标教案

课题: §2.2等差数列授课类型:新授课(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过程与方法:经历等差数列的简单产生过程和应用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性质●教学过程Ⅰ.课题导入[创设情境]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和表示的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

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①0,5,10,15,20,25,…②48,53,58,63③18,15.5,13,10.5,8,5.5④10072,10144,10216,10288,10366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误: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应指明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一个名字——等差数列Ⅱ.讲授新课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 ”表示)。

⑴.公差d 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⑵.对于数列{n a },若n a -1-n a =d (与n 无关的数或字母),n ≥2,n ∈N +,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 为公差。

思考:数列①、②、③、④的通项公式存在吗?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d n a a n )1(1-+=【或=n a d m n a m )(-+】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d a a =-12即:d a a +=12d a a =-23即:d a d a a 2123+=+=d a a =-34即:d a d a a 3134+=+=……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d n a a n )1(1-+=∴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1a 和公差d ,便可求得其通项n a 。

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等差数列》优秀4篇

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等差数列》优秀4篇

等差数列是常见数列的一种,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你对等差数列了解多少呢?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等差数列》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数学等差数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2、体会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3、会简单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体会倒序相加求和的思想方法;2、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历史的了解,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倒序相加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解决策略】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

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过程】一、明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确定本节课中心任务: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那么什么叫数列的前n项和呢,对于数列{an}:a1,a2,a3,…,an,…我们称a1+a2+a3+…+a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用sn表示,记sn=a1+a2+a3+…+an,如S1 =a1, S7 =a1+a2+a3+……+a7,下面我们来共同探究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二、问题牵引,探究发现问题1:(播放媒体资料情景引入)印度泰姬陵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图),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

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圆宝石吗?即: S100=1+2+3+······+100=?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会算,闻名于世;那么小高斯是如何快速地得出答案的呢?请同学们思考高斯方法的特点,适合类型和方法本质。

等差数列第二课时教案

等差数列第二课时教案

2.2等差数列第二课时人教A版必修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理解等差数列定义及如何判定等差数列, 学习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基础上, 掌握等差中项的定义及应用, 明确等差数列的性质, 并用其进行一些相关等差数列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工具, 探究等差数列的性质,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 总结的一些数学探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重点(1)明确等差中项的定义及应用.(2)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性质.教学难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性质的应用.教辅手段PPT,多媒体投影幕布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温故知新【内容设置与处理方式】借助课件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所学的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1. 等差数列的定义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公差二、 新知探究(一) 等差中项【内容设置与处理方式】直接给出等差中项的定义: 由三个数 组成的等差数列是最简单的等差数列, 此时 叫做 和 的等差中项.同样,在等差数列}{n a 中,就有212+++=n n n a a a 成立.等差中项可应用于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二) 等差数列的性质列举几个数列, 观察数列的特点, 研究公差与数列单调性的关系.问题1: 数列1: 1,3,5,7,9,11, ……数列2: 30, 25,20, 15,10,5, ……数列3: 8,8,8,8,8,8, ……引导学生观察, 得到等差数列的一个性质.性质1:若数列 是等差数列, 公差为 .若 >0,则是 递增数列;若 <0,则 是递减数列;若 =0,则 是常数列.2.问题2:在等差数列}{n a 中,探究等差数列中任意两项m n a a ,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d m n a a m n )(-+=参考证明: 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得d m a a m )1(1-+=∴d m n d m a d n a a a m n )(])1([])1([11-=-+--+=-即等式成立由此也可得到公差的另一种表示:mn a a d m n --=性质2: d m n a a m n )(-+=;m n a a d m n --= 问题3: 在等差数列 中, 若 ,则 一定成立吗?特别地, ,则 成立?启发学生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来证明该问题。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及教案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及教案

教案: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及教案第一章:等差数列的概念1.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计算连续自然数的和)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

1.2 等差数列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即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一个常数。

解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1)d,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1.3 等差数列的性质探讨等差数列的性质,如相邻两项的差是常数,首项和末项的关系等。

第二章:等差数列的求和2.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概念,即前n项的和。

解释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 n/2 (a1 + an),其中Sn表示前n项的和。

2.2 等差数列的求和应用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前n项和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和。

探讨等差数列求和的其他方法,如分组求和、错位相减等。

第三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解释如何推导出该公式。

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和数学归纳法推导出通项公式。

3.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应用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运用通项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特定项的值。

探讨等差数列的特定项的性质,如第n项的值与首项和公差的关系。

第四章:等差数列的性质和求和4.1 等差数列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性质,如相邻两项的差是常数,首项和末项的关系等。

利用性质解决问题,如找出等差数列中的特定项的值。

4.2 等差数列的求和引导学生运用前n项和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和。

探讨等差数列求和的其他方法,如分组求和、错位相减等。

第五章:等差数列的综合应用5.1 等差数列的应用问题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工资、统计数据等。

5.2 等差数列的综合练习提供一些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知识解决问题。

分析和解答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等差数列的知识。

第六章:等差数列的图像和性质6.1 等差数列的图像引导学生绘制等差数列的图像,展示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等差数列》教案

《等差数列》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等差数列的性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及性质。

2.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教案、PPT、例题及练习题。

2. 学生准备:预习等差数列相关知识,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

3. 例题解析:分析并解答典型例题,让学生体会等差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及时解答疑问。

5. 总结提高: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等差数列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

2. 查找生活中运用等差数列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关注学生的听课情况,观察学生对等差数列概念和公式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对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审阅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等差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等差数列在金融、统计等方面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 等差数列与其他数列的关系:介绍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其他数列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八、教学反思1. 课堂讲解: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讲解不清楚、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等差数列教案

等差数列教案

《等差数列》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含义及推导过程,并能准确识别等差数列。

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运用等差数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互动环节和例题讲解,激发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准备黑板或多媒体展示设备,用于展示公式、例题和解题步骤。

准备学生互动所需的道具,如卡片、答题板等。

收集或设计一些与等差数列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讨论和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个有趣的故事或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如“国王与棋盘”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等差数列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

2. 公式展示与解释展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 - 1)d,解释公式中各个字母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如何应用该公式。

展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 n/2 ×[2a1 + (n - 1)d],同样解释公式含义,并举例说明。

通过图形或动画展示等差数列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等差数列的特点。

3. 学生互动环节一:找规律填数准备一系列等差数列的卡片,每张卡片上缺少一个或几个数字。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一套卡片。

学生需通过观察和推理,找出等差数列的规律,并填上缺失的数字。

每组完成后,展示答案,并解释找规律的过程。

4. 例题讲解选择几个典型的等差数列例题进行讲解,包括求通项、求和以及实际应用问题。

关于等差数列的具体例题和知识点,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和解释:一、知识点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是指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的一种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通项公式:an = a1 + (n - 1)d,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n表示项数。

这个公式用于计算等差数列中任意一项的值。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2.2《等差数列》 教案5篇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2.2《等差数列》 教案5篇

2.2 .1等差数列的概念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建立等差数列模型,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情景1:把班上学生学号从小到大排成一列:如:1,2,3,4,…,63,64.问题1:请学生归纳出上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521(,+∈≤≤=N n n n a n 。

问题2:把上面的数列各项依次记为64321,,,,a a a a ,学生填空:()()()1,,1,163642312+=+=+=a a a a a a问题3:上面的数列有什么特点,你能用数学语言(符号)描述这些特点吗?(教师引导,学生完成)11+=-n n a a (2≥n ),或者写成 11=--n n a a (2≥n ).注:强调2≥n ,原因在于1-n 有意义。

问题4:提问学生,能用普通语言概括上面的规律吗?数列后一项等于前一项加“1”,或者 数列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为“1”. 上面的数列已找出这一特殊规律,下面再观察一些数列并也找出它们的规律。

情景2:看幻灯片上的实例(1)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共设置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 ): 48,53,58,63.(2)水库的管理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

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18m ,自然放水每天水位下降2.5m ,最低降至5m 。

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 ):18,15.5,13,10.5,8,5.5.(3)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一期的利息。

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

如,按活期存入10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组成的数列是:10072, 10144, 10216, 10288, 10360.(4)全国统一鞋号中,成年女鞋的尺码最小的是21码,相邻两个鞋号间隔0.5码,最大的是25码,组成的数列:21,21.5 ,22 ,22.5 ,23 ,23.5 ,24 ,24.5 ,25.问题5:请学生写出上面的数列,观察这些数列的特点,并用数学语言(符号)描述这些特点:(1)51=--n n a a ,2≥n ,+∈N n ;(2)5.21-=--n n a a ,2≥n ,+∈N n(3)721=--n n a a ,2≥n ,+∈N n ;(4)5.01=--n n a a ,2≥n ,+∈N n 问题6:观察并归纳上面这些数列的共同特征,用数学语言(符号)描述这些特点:1n n a a d --=(d 是常数),(2≥n ,+∈N n )满足这种特征的数列很多,我们有必要为这样的数列取一个名字?)--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及教案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及教案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及教案第一章:等差数列的概念1.1 等差数列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顺序性和连续性。

引入等差数列的定义,解释公差的概念。

1.2 等差数列的性质探讨等差数列的性质,如相邻两项的差为常数,首项和末项的关系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归纳总结等差数列的性质。

第二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回顾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概念,理解通项公式与数列的关系。

通过示例和引导学生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应用探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求指定项的值等。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题目的方式,加深对通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3.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数列的前n项和的概念,理解前n项和的含义。

引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定义,解释首项和末项的关系。

3.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探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公式。

通过示例和练习题目,引导学生应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问题。

第四章:等差数列的求和性质4.1 等差数列的求和性质引导学生回顾数列的求和性质,如等差数列的求和与项数的关系等。

引入等差数列的求和性质,如等差数列的求和与首项和末项的关系。

4.2 等差数列的求和性质的应用探讨等差数列的求和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求特定项的和等。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题目的方式,加深对求和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第五章:等差数列的综合应用5.1 等差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等差数列的综合应用,如人口增长模型、投资收益等。

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2 等差数列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探讨等差数列在数学竞赛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在竞赛中的应用。

提供一些数学竞赛题目,引导学生挑战自我,提高解题能力。

第六章:等差数列的图像与性质6.1 等差数列的图像引导学生回顾数列图像的基本知识,如数列的点表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主题§2.2《等差数列》主备人韦龙轩
备课时间2020年6月16日星期二备课地点312
参加人员高一全体教师参备人高一全体教师
主备人教学案例备课组意见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上课时速度慢一些
教学目标1.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加深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认识,能参与编拟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利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首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
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导学案教学板块三个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表示法,请同学们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其表示法都有哪些?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主体设计
教学过程
通项公式反映了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当
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求).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求.”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
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运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则-397是该数列的第______项.
(2)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则公差
(3)已知等差数列中,公差,则首项
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2)已知等差数列中,,求.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最好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
是确定的,由和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条件(等式)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和,和称作基本量.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和的二元方程,这是一个和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已知等差数列中,…
由条件可得即,可知,这是比较显然的,与之相关的还能有什么结论?若学生答不出可提示,一定得某一项的值么?能否与两项有关?多项有关?由学生发现规律,完善问题
(3)已知等差数列中,求;;
;;….
类似的还有
(4)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性的判断?引出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考察随项数的变化规律.着重考虑的情况. 此时是的一次函数,其单调性取决于的符号,由学生叙述结果.这个结果与考察相邻两项的差所得结果是一致的.
4.研究项的符号
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所做的准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
(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问数列从第几项开始小于0?
(2)等差数列从第________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
课堂小结1. 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2. 用函数思想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
作业
教学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