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新年寒暄语之比较

合集下载

中日春节比较

中日春节比较

中日両国のお正月における民間習俗の比較序論日本の古代は古くから中国文化の影響を受け、多くの伝統的な祝日は中国から伝えられた。

昔から日本と中国は伝統祝日を祝う時に習俗の面において共通点がたくさんあったが、時間の経つことにつれて、その習俗も段々変わってきた。

本文では両国の国民にとって最も重要な伝統行事であるお正月の習俗について検討してみたい。

正月の習慣は日本と中国では異なるが、日中両国民の新年を過ごす気持ちは同じだろうと思う。

両国におけるお正月の習俗の異同点を分析することを通して、民俗学の角度から両国の伝統文化のそれぞれの特徴と両国民の独特な文化心理、更に両国文化の伝承関係などをより深く理解するには特別な意義がある。

お正月を祝う民俗習慣は日本と中国では異なるが、日中両国民の新年を過ごす気持ちはきっと同じだろうと思う。

本論一、日本のお正月と中国の春節の起源1.1日本正月は、日本に古来から存在する先祖を敬う祖霊信仰と結びついているようだ。

年の初めに、天からそれぞれの家に帰ってくる「歳神様」を迎え五穀豊穣を願う行事で、飾り付けや習慣にもこれらの行事に関係した意味を含んでいる。

「歳神様」は「若年さん」とか「年徳様」とも呼ばれ、昔の日本に関係の深い穀物霊、つまり農耕の神様である。

日本人と農耕は切っても切れない関係があるので、正月はその点から見ると最も日本人らしい行事だといえるかもしれない。

また、初詣ももともと氏神様の祀られた神社にお詣りして、先祖のご加護を願うものだったそうである。

これはお正月の元来の意味だといえるだろうと思う。

そして、日付を巡って言うと、日本の新年は毎年1月1日からである。

1868年の明治維新以後、日本はヨーロッパの西暦が採用されているので、新年も新暦になっていたようである。

1.2中国中国の春節は旧暦12月8日の「臘祭」、もしくは12月23日の祭竈(かまどの神を祀る儀式)に始まり、旧暦正月15日の「元宵節」まで続く。

中日寒暄语与日语教学对策探讨

中日寒暄语与日语教学对策探讨

中日寒暄语与日语教学对策探讨导言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日益频繁,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加深。

在这种大背景下,学习日语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选择。

日语的学习对于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常常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日语中的寒暄语。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寒暄语的异同以及日语教学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日语学习者和教师有所帮助。

一、中日寒暄语的异同1.1 中文的寒暄语在中文中,尊敬语是一种表达尊敬和礼貌的语言形式。

在日常交际中,尊敬语通常用于对年长者、上级、客人等表示尊重和礼貌。

在见面时我们可能会说“老师好”,在道歉时说“对不起”,在感谢时说“谢谢”。

这些都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寒暄语。

而在日语中,寒暄语的使用则更为复杂。

日语中有丰富的敬语和礼貌用语,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需要使用不同的敬语。

比如在向别人引荐自己时会说“初めまして”,在对长辈或上级表示尊敬时会用“いらっしゃいませ”等。

日语中还有大量的敬语后缀、敬语动词等,使得日语的敬语使用更加复杂。

1.3 异同比较从上述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寒暄语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中文的尊敬语相对简单,常用的尊敬语词汇有限,主要是围绕着“老师好”、“对不起”、“谢谢”等固定用语,而日语的敬语则更为复杂,有更多的敬语用法和词汇,而且需注意敬语的高低分别和场合使用等。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否正确使用日语的敬语成为了日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

二、日语教学的对策2.1 切实提高日语敬语的教学质量面对日语敬语的复杂性和难度,日语教学需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要加强对日语敬语的系统讲解和丰富教学材料的编写,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日语敬语的使用原则和基本规则。

二是要通过听力、口语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日语敬语,切实提高日语敬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2.2 加强中日文化的交流了解中日文化的不同之处,有助于加深对日语敬语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中日文化的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日寒暄语的异同,增强对日语敬语的学习动力。

管窥汉日寒暄语中的语言文化异同

管窥汉日寒暄语中的语言文化异同

管窥汉日寒暄语中的语言文化异同汉日寒暄语言文化异同简介:汉日寒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交际方式之一,也是展示个人礼貌和待人接物能力的重要途径。

汉日两国的冷暖交际方式有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对汉日寒暄语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

相似之处:第一,寒暄语的基本功能相似。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寒暄语的核心目的都是表达友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你好“还是”こんにちは“,都是一种礼貌的问候方式,展示了主动友善的态度。

第二,寒暄语的人称称呼相似。

不论是中文还是日文,人们在寒暄中通常会使用对方的姓名或称谓,比如”王先生“、”田中さん“。

这种称呼方式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关心。

第三,寒暄语的问候语相似。

在寒暄过程中,汉日两国人民都会用一些寒暄语表达问候,例如”你吃饭了吗?“、”お元気ですか?“。

这不仅是对对方身体健康的关心,也是一种互相询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彼此的关切。

不同之处:第一,称谓的使用方式不同。

在中文中,人们通常用对方的姓氏加上先生/女士来称呼对方,例如”李先生“、”刘女士“。

而在日文中,通常会使用对方的名字加上さん来称呼对方,例如”山田さん“。

这一差异反映了对称谓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在两国之间的差异。

第二,寒暄语的表达方式不同。

中文寒暄语通常会涉及到一些比较个人化的话题,如家庭、工作等。

而日文寒暄语则倾向于一些更加宽泛的话题,比如天气、体育等。

这一差异可能是因为中文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发展,而日本文化注重维持稳定的社交关系。

第三,寒暄语的动作表现不同。

在中文的寒暄中,人们通常会加上一些肢体动作,如握手、拥抱等来表达对对方的诚挚问候。

而在日文寒暄中,则不会有太多肢体动作,一般通过对方的表情和语调来判断对方的态度。

这一差异可能是因为汉文化更加注重肢体表达,而日本文化则更注重言语的含义。

结论:通过比较汉日寒暄语言文化的异同,可以看出,虽然汉日两国在寒暄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友好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日寒暄语与日语教学对策探讨

中日寒暄语与日语教学对策探讨

中日寒暄语与日语教学对策探讨在中日两国的日常交流中,寒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日两国有着相似的寒暄习惯,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日语教学中,了解中日寒暄语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能够提高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的能力。

一、中日寒暄语的差异1. 打招呼方式的差异中文中的寒暄常常以“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简洁的方式来表示,日本人寒暄时则更注重细节,例如“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こんにちは”(你好,白天用)、“こんばんは”(晚上好)等。

2. 对话内容的差异在中文寒暄中,常常会关心对方的身体状况、家人情况等,而日语的寒暄中,更注重关心对方的工作、学习状况等,例如“お元気ですか”(你好吗)、“お仕事はどうですか”(工作怎么样)、“勉強は順調ですか”(学习顺利吗)等。

3. 寒暄语的使用方式中文的寒暄语常常随口而出,没有特定的场合,而日语的寒暄语更注重特定场合的使用,例如在上班、上课等正式场合使用较为严谨的寒暄语,而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简单的寒暄语。

二、日语教学对策1. 注重听说训练在日语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

通过大量的听力训练,让学生熟悉日语寒暄语的表达方式和语音特点。

也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2. 对比中日寒暄语针对中日寒暄语的差异,可以进行中日对比教学。

通过对比中日各自的寒暄语,让学生了解差异,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以使用中日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制作中文和日文的寒暄语对话,并进行演练和讨论。

3. 创设情境,强化实际应用在日语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寒暄场景,提高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

可以设计寒暄场景,要求学生以日文进行对话,模拟实际交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寒暄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重要一环,教师在日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通过教授日本的寒暄习惯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对于寒暄的重视程度和表达方式,为他们日后的交际能力提供保障。

从寒暄用语看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

从寒暄用语看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寒暄用语,中日,文化,差异
在初级日语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学生问到的问题就是,现在的时刻进行打招呼是应该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还是“こんにちは(上午好)”。因为在日语中,上午,下午,晚上打招呼的用语差异很大。而且分的很细。用错了,会招致笑话。在有一次日语演讲比赛中,正好遇到阴天,报考厅里很暗,再加上主持报告的人比较紧张,主持人脱口而出“皆さん、こんばんは”。意思是“各位,晚上好”。上午九点钟开始的报告,再怎么说还差12个小时,结果当场弄了个笑话。在汉语中就简单得多,除了“你吃了吗?”之类的问候语之外,我们一天中用“你好”完全可以。而且也不显得失礼。下面我们从具体层面来分析两国打招呼的不同之处。
在古代中国,打招呼问候是非常被看重的。《旧五代史》中有这样一个记载,“明宗即位之初,安重诲用事,镠尝与重诲书云:‘吴越国王致书于某官执事’,不叙凉,重诲怒其无礼。”吴越王镠尝在给明宗帝递奏折的时候,因其举止傲慢,没有先进行寒暄,被明宗帝安重诲削去官职。当然这些固然因打招呼的方式不对,但是更多地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但是我们也由此能看出古人对寒暄的重视。
其次,我们在看一下打招呼用语。日本非常重视打招呼用语,从早起到上午10点钟左右的这一段时间打招呼时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接近中午时用“こんにちは”;傍晚到晚上八九点左右时用“こんばんは”。即使是一天好几次遇到同一个人,那么也要一一进行打招呼。在中国,同样的情况,我们只要点点头就可以了。但在日本这是绝对不容许的。记得在学校的时候,上课途中正好遇到我导师,打了一个招呼。在中午的时候又遇到他,当时我正好牙疼,所以点了点头表示礼貌,结果,这一下却让他耿耿于怀。在我的评语中,明显地写着我的失礼。为此我在以后的邮件中还郑重地向他道歉。结果是越解释越觉得我在找借口。

从中日寒暄语看两国文化差异

从中日寒暄语看两国文化差异

从中日寒暄语看两国文化差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彼此都很重视寒暄语。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又受孔子儒家思想的熏陶,有着“礼仪之邦”的称号。

日本也不例外。

刚学日语的时候,日语的上午,下午,晚上打招呼的用语差异很大,有点搞。

“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こんにちは(上午好),こんばんは(晚上好)”。

记得大一的时候在上老师课时,老师要求我们每天轮流一人抽签上讲台用日文即兴演讲,不巧那次抽到我,对我这个初学日语没几天的人来说,这问候就是个大难题。

我一上台,就来了句,“皆さん、こんばんは。

”意思是“各位,晚上好”,连老师都被我逗笑了。

日语中这些招呼分得太细,而我们中国人见面,简单得多,除了“你吃了吗?”之类的问候语之外,我们一天中用“你好”、完全可以,而且也不显得失礼。

下面我从具体方面来简要说明两国打招呼的不同之处。

首先从打招呼的姿势来看,不管是从电视上还是在现实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的鞠躬。

即使是打电话,看不到对方的脸,日本人也是毕恭毕敬。

当他们打招呼的时候,不同的场合以及表达的心情不同时,他们的弯腰的度数也不同。

一般来说,弯腰的度数越大,表达的敬意越高。

在面试或者谢罪等重大场合,弯腰到45度的很正常。

看到日本丰田汽车总裁丰田章男在美国国会作报告时,就鞠躬45度表示歉意,可惜在日本社会行的通的礼节,美国人并不买账,逼得丰田章男落下了男儿泪。

除了站着行礼之外,日本人经常下跪行礼。

中国人讲“男人膝下有黄金”,可见不到迫不得已时,中国人是不下跪的。

但是在日本,亲朋好友互访时,互相下跪那是敬意的表达。

如今日本社会依旧等级森严,长幼尊卑的用语分得清楚,我从日语的学习过程中,就足以看出这点,日本人对上司、长辈、晚辈、同辈所用的话语完全不同。

从打招呼中折射出这种社会秩序。

在如今的中国,打招呼的姿势已经没有那么多讲究了,但是古代还是相当严格的,“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在古代不单单是抱拳,还要跑到长者跟前作揖。

浅析寒暄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浅析寒暄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浅析寒暄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作者:张娅萍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12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语言与文化历来密不可分。

接触一种语言往往最先接触的就是语言中的寒暄语。

日语寒暄语的发达程度和复杂程度在全世界都是屈指可数的。

中国与日本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由于受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的地域性特征。

所以要想运用好寒暄语就要深入到寒暄语背后的文化层面。

【关键词】寒暄语语言文化中日课题项目:外研社资助横向课题: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文化障碍的分析研究——以寒暄语为例。

寒暄语是人们生活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在人际交往中起润滑剂的作用。

寒暄在日语中写作「挨拶」,来源于古代汉语。

文章通过分析中日两国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寒暄语来探讨中日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见面时的寒暄语日本人在见面寒暄时,根据和对方的熟悉与否或熟悉程度而使用不同的寒暄语。

对熟人使用「内向きの話」(内向语言),对生人使用「外向きの話」(外向语言)。

日本人的内外区别意识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得很明显,会把“内”和“外”加以严格区别。

说话时要分清楚谁是自己人,谁是外人。

日本人所说的“内”指的是家庭成员、单位同事、国家内部等,属于同一领域的人。

“外”指的是家庭以外,单位以外,国家以外,不在同一领域的人。

1.与陌生人见面时常用的寒暄语日本人与陌生人见面时先是自报家门。

比如:「はじめまして、長岛と申します。

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初次见面,我叫长岛,请多关照。

)而中国人和陌生人见面常常会主动问对方“您贵姓”,而不是先自我介绍。

这是由于在潜意识里面认为自己的名字并不重要,而先询问对方的姓名是一种更为谦虚的表达方式。

但日本人却认为如果先问对方姓名是不礼貌的,会给人添麻烦,如果先自报家门,方便对方称呼自己,也可以让对方先在心理上接受自己。

先考虑对方的感受,这一日本人的性格特征,被称为「相手に思いやり」。

从中日的寒暄语看中日文化

从中日的寒暄语看中日文化

2013.05从中日寒暄语的异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日文化的差异。

一.见面时的寒暄语1.从时间性看中日文化的异同见面时的寒暄语中,中国的“你好”一般对应日语的“こんにちは”,实际上日本人一天从早到晚,这一内容的寒暄语并不相同,其中有“おはよう”(早上好)“こんにちは”(白天好)“こんばんは”(晚上好)这三种形式。

对此,刘德平先生曾指出中国的日语教科书中写到“昼間(白天)”的时间用“こんにちは”寒暄,而“昼間(白天)”的时间范围很模糊,没有具体的时间点,季节不同这一时间段也有所不同。

从这点可以看出,日本文化具有模糊性。

2.从称呼看中日称呼文化的异同偶然见面的场合,在中国一般添加称呼,也就是“称呼+你好”。

而在日本经常说“どうも”、“お久しぶりですね”、“偶然ですね”。

中国人称呼亲属以外的人多用亲属的称呼,例如:“阿姨你好”。

而日本用亲属称呼问候的很少,那样会让对方感到不快。

3.中国的质问文化中国有“干吗去?”、“吃饭了吗?”这样的质问寒暄。

实际上类似的寒暄,提问并不是目的,而是向对方表示问候。

日本向对方提问的场合多以天气情况来问候,如“いいお天気ですね(天气很好啊)”。

4.日语过去的言及日本人偶尔也会用“昨日はごちそう様”、“昨日はどうも”等来提起先前发生过的事情,例如:朋友请吃饭了说“ごちそうになりました、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第二天或者是几天后也再次说“この間はごちそうになり、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来表达谢意。

而中国人如朋友请吃饭,当场会说“谢谢款待”,再见面的时候不习惯再次说,反而经常会说“大家都是朋友,不要见外”。

5.中国人对自由的追求和日本人对规则的严守中国多用灵活多样的寒暄形式,日语多用固定的方式进行寒暄。

例如,到家了,汉语里有很多寒暄法,在家的人会说“回来了”、“怎么刚回来呀”、“吃饭了吗”,刚回家的人会说“干嘛呢”“累坏了”等等。

日语里一般是“ただいまーおかえり(なさい)”,回家晚时会说“ごめん、おそくなっ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新年寒暄语之比较
【摘要】寒暄语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

新年寒暄语是指人们相互拜年时所用的语句。

包括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

口头用语是人们在碰面时互为打招呼用的语句,而书面用语则特指贺年卡上的语句。

本文将以书面用语为中心,结合中日两国新年的文化背景,对两国的新年寒暄语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

【关键词】新年;寒暄语;贺年卡;文化
寒暄语作为人们交流的一种手段,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

新年寒暄语则是指人们相互拜年时所用的语句。

包括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

口头用语是人们在碰面时互为打招呼用的语句,而书面用语则特指贺年卡上的语句。

本文将以书面用语为中心,结合中日两国新年的文化背景,对两国的新年寒暄语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

一、中日两国的新年
1、中国的新年
中国的新年,指的是农历的正月,称作春节。

对中国人来说,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

新年的风俗多种多样,人们会在自己家的门框上贴“春联”,或是在门的正中间贴一个倒写的“福”字,寓意“福会来到”。

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当然,大人们会给小孩压岁钱。

大年初一,人们通常会早起,穿上准备好的新衣,出门拜年。

新年拜年,从大年初一开始。

人们和碰见的人互相问候。

一般
会说“新年好”、“新年快乐”、“恭喜恭喜新年好”、“恭喜恭喜新年快乐”等。

如果是对生意人,会说“恭喜发财”,祝福他们生意兴荣,财源广进。

此外,给长辈拜年时会说“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祈愿他们健康长寿。

人们也会根据年份天干的不同,来问候,如“龙年好”。

除了口头问候,人们还会相互赠送贺年卡。

但这些年,赠送贺卡的人逐渐减少了。

与此相对的,利用短信进行拜年的人却在不断增加。

短信息拜年,是个时兴便捷的表达问候的方式。

比如:“新年快乐!愿你月月赚钱,天天开心,时时快乐,分分精彩,秒秒幸福!”
2、日本的新年
与中国不同的是,寄送贺年卡这种方式在日本还是非常流行。

贺年卡用来表达对他人平日帮助的感激之情。

平均一人会寄40张以上。

另外,在1月1日那一天统一寄出,是日本特有的习俗。

3、中日两国贺年卡的异同点
通过比较,发现两国贺卡在寒暄内容、文学特色、以及所表现出的文化方面,具有相同的特点。

两国贺卡在内容上,都是以新年的感谢、祝福之辞为主;在文学特色上,都会引用具有本国特色的古代诗歌;而且,都体现出了两国重视礼仪的文化。

但是,在语言句式上,却有所不同。

中国的贺卡用词丰富、句型多变、采用多种修辞手法;而日本的较为单一,有固定的语句。

三、中日两国新年寒暄语不同的文化原因
1、中国的“个性”文化
现代中国人的意识和语言心理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影响,“自我意识”不断强化,而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下降。

这样,中国人在说话的时候比较注重事实,会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自己的主张。

因此,中国的寒暄语就比较丰富,多种多样。

2、日本的“谦逊”文化
儒家思想自古就对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谦逊和美德。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克己”。

“自我抑制”这种意识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人。

另外,日本国土狭小,民族单一,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基本上都比较相似。

由此,日本人形成了谨慎、谦逊的性格,不太喜欢过分地突显自己。

因此,日本的寒暄语语句比较固定,都会遵循一定的格式。

总的来说,寒暄语深深地受到了文化的影响,文化不同,寒暄语当然也不同。

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时候、使用日语的时候,要尽量抛开汉语的思维方式,以日语的方式进行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