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法]

合集下载

耳穴压豆法 -

耳穴压豆法 -
5.75%酒精自上而下、由内到外、从前到后 消毒耳部皮肤。
.选用质硬而光滑的王不留行籽或莱菔籽等丸 状物粘附在0.7×0.7cm大小的胶布中央,用 止血钳或镊子夹住贴敷于选好耳穴的部位上, 并给予适当按压(揉),使患者有热、麻、 胀、痛感觉,即“得气”。
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8.常用按压手法:对压法、直压法、点压法。
• (镇静安神要穴)
5、耳屏穴位
肾上腺(别名:下屏尖)
• [部位]耳屏游离缘下 部尖端
• 主治:不明原因引起的 高热、低热,风湿性关 节炎,腮腺炎,咳嗽, 哮喘;过敏性皮肤病; 高血压、无脉症、昏厥、
脉管炎 。
• “三抗一退”作用,即
抗过敏、 抗风湿、抗感 染、退热
6、对耳屏穴位 4区8穴
皮质下别名:脑
中医护理操作
耳穴贴压法
中国.登封
耳穴贴压定义
耳穴贴压法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莱菔籽等丸 状物贴压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其 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 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
操作方法,属于耳针技术范畴。
耳穴贴压适应症
• 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疼、神 经性疼痛 );各种炎症性病症(如牙周炎、 咽喉炎、胆囊炎、肠炎、菌痢);内分泌紊 乱及功能紊乱性疾病 (甲亢、甲低、糖尿 病、肥胖、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神 经衰弱、失眠、月经不调);过敏及变态反 应性病症(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各 种慢性病症
• [主治]腹胀,腹泄, 便秘,功能性子宫 出血,水肿,痿证, 失眠等。
心 Heart
• [部位] 在耳甲腔正中 凹陷处。
• [主治] 心动过速、心 律不齐、心绞痛、无 脉症、神经衰弱、癔 病、口舌生疮。

耳穴贴压技术

耳穴贴压技术

基本操作方法
(3)点压法: 用指尖一压一松地按压耳穴,每次间隔0.5秒。本法以患者 感到胀而略沉重刺痛为宜,用力不宜过重。一般每次每穴可 按压27下,具体可视病情而定。 9.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07
ONE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耳廓局部有炎症、冻疮或表面皮肤有溃破者、有习惯性 流产史的孕妇不宜施行。 2.耳穴贴压每次选择一侧耳穴,双侧耳穴轮流使用。夏季 易出汗,留置时间1~3天,冬季留置3~7天。 3.观察患者耳部皮肤情况,留置期间应防止胶布脱落或污 染,对普通胶布过敏者改用脱敏胶布。 4.患者侧卧位耳部感觉不适时,可适当调整。
03
ONE
评估
评估
01
1.主要症状、 既往史,是否妊
娠。
02
2.对疼痛的耐 受程度。
03
3.有无对胶布、 药物等过敏情况。 4.耳部皮肤情
况。
04
ONE
告知
告知
1.耳穴贴压的局部感觉:热、麻、胀、痛,如有不适及时 通知护士。 2.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1~2分钟。 3.耳穴贴压脱落后,应通知护士。
想说给您听:
步履 不停
终能 遇见
耳穴贴压技术
01
ONE耳穴贴压技术耳穴贴压技术耳穴贴压法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莱藤籽等丸状物贴压于耳廓 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 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 方法,属于耳针技术范畴。
02
ONE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适用于减轻各种疾病及术后所致的疼痛、失眠、 焦虑、眩晕、便秘、腹泻等症状。
05
ONE
物品准备
物品准备
治疗盘、王不留行籽或莱藤籽等丸状物、胶布、75%酒精、 棉签、探棒、止血钳或镊子、弯盘、污物碗,必要时可备耳 穴模型。

《耳穴贴压疗法》课件

《耳穴贴压疗法》课件
治疗效果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患 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降压药用量减少,身体 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THANKS
感谢观看
贴压
将耳穴贴贴在选定 的耳穴上,轻轻按 压片刻。
准备工具
准备耳穴贴压所用 的耳穴贴、棉签等 工具。
消毒
用棉签蘸取适量酒 精或碘伏,对耳穴 周围进行消毒。
疗程安排
根据病情需要,确 定贴压的时间和疗 程。
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过敏体质者慎用
对耳穴贴过敏者,应慎用或不 用。
孕妇慎用
孕妇在使用耳穴贴时,应特别 谨慎。
02
耳穴贴压疗法操作方法
选穴原则
对应取穴
根据病症部位,选取相 应耳穴进行治疗。
症状取穴
根据病症表现,选取具 有缓解症状作用的耳穴

经验取穴
根据临床经验
根据中医辩证理论,选 取对证候具有治疗作用
的耳穴。
操作步骤
确定穴位
根据选穴原则,确 定需要贴压的耳穴 位置。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耳穴贴压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头痛、失眠、便秘、痛经等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症。尤其对 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治疗效果较好。
禁忌症
耳穴贴压疗法也有一些禁忌症,如严重心脏病、重度贫血、皮肤破损等患者不宜使用本疗法;孕妇、哺乳期妇女 及儿童慎用;对胶布过敏者不宜使用。在使用耳穴贴压疗法前,应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适应症,遵循医生的 建议和指导进行治疗。
次约1-2分钟。同时配合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
03
治疗效果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失眠、焦虑等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显
著提高。
典型病例三

耳穴贴压中医护理操作规范

耳穴贴压中医护理操作规范

耳穴贴压耳穴贴压法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莱膜籽等丸状物贴压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耳针技术范畴。

【适应症】适用于减轻各种疾病及术后所致的疼痛、失眠、焦虑、眩晕、便秘、腹泻等症状。

L疼痛性病症,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等。

2•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如急慢性结肠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3.功能紊乱性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高血压、眩晕、神经衰弱、失眠等。

4•过敏、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尊麻疹、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肠炎等。

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围绝经期综合症。

6.消化系统病症,如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

7.其他: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禁忌症】1.耳廓有冻疮、炎症的部位。

2.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

【注意事项】1.耳廓局部有炎症、冻疮或表面皮肤有溃破者、有习惯性流产史孕妇不宜施行。

2.耳穴贴压的局部感觉:热、麻、胀、痛,如有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3.耳穴贴压每次选择一侧耳穴,双侧耳穴轮流使用。

保留天数夏天1~3天,春秋3〜5天,冬天5〜7天。

如有潮湿,脱落及时更换。

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1〜2分钟。

(国家局的按压方法内容在相关知识链接中有呈现)4.严格消毒预防感染,若见局部红肿可用碘伏消毒,外用消炎药,防止软骨炎。

5.观察患者耳部皮肤情况,留置期间应防止胶布脱落或污染;对普通胶布过敏者改用脱敏胶布。

6•耳穴贴压脱落后,应通知护士。

7.患者侧卧位耳部感觉不适时,可适当调整。

8,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实施压丸时,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鼓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

为了加强疗效。

可对患部实施按摩、艾条灸等。

【知识链接】(-)耳廓的表面解剖L耳轮:是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位,其深入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

2•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

其上方有两支分叉,向上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省中医院耳穴贴压法埋豆的操作流程图

省中医院耳穴贴压法埋豆的操作流程图

省中医院耳穴贴压法埋豆的操作流程图
耳穴埋豆是耳针的一种,采用王不留行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适应症:1、各种疼痛性疾病2、各种炎症性疾病3、功能紊乱性疾病4、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

目标:遵医嘱选穴,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定时按压刺激俞穴达到疏通筋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评估→①临症及既往史②埋豆部位的皮肤③病人体质及
对疼痛的耐受性等心理状况④妇女有无行经或
怀孕。

告知: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弯盘内盛(王不流行籽、棉球、镊
子、探针)、茂康碘、棉签、胶布。

三、患者准备→①核对姓名、诊断、解释②取合适体位、暴
露耳部。

四、定穴→选耳探穴,确定贴压的耳穴。

五、消毒皮肤→王不留行籽放在胶布上,贴于所选的耳穴上
并按压穴位。

六、观察→病人耳部有无酸痛感及皮肤情况。

七、整理→整理用物及病床。

八、洗手后记录→埋豆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九、交待注意事项。

1、操作所选用的王不留行籽及胶布等应常规消毒,以防
感染。

2、防止胶布潮湿及污染,以免引起皮肤炎症,对胶布过
敏者,可加贴肾上
腺穴或使用抗过敏胶布。

3、夏季压丸因多汗,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留置1-2
天。

留埋期间,嘱
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4、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耳廓皮肤有炎症,冻伤
的部位不宜采用。

5、按压刺激强度因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耳穴贴压法]

耳穴贴压法]

开展和拟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法耳穴贴压法简称压丸法,是指用硬而光滑的药物种子或药丸,如王不留行、莱菔子、白芥子、喉症丸、小儿奇应丸及磁珠、塑料丸等贴压耳穴,替代埋针,以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方法。

适用范围:1、各种疼痛性病症何各种炎症性病症。

2、一些功能紊乱性疾病,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3、慢性病症及戒烟、减肥、戒毒。

4、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胆石症、遗尿等慢性病尤为适宜。

操作步骤:1、消毒、贴敷压丸。

耳廓用75%酒精消毒、脱脂、清洁,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镊子或血管钳夹取粘有贴压物的胶布块对准穴位贴压。

2、探寻敏感点,适度揉按、捏压,使耳廓有发热、发胀、放散感。

每日压3—5次,每次3—5分钟,1—5日换贴1次,5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2—3天。

注意事项:1、如果耳廓有油或水份,则很难贴牢。

2、耳廓局部皮肤破损或炎症,请勿使用。

3、如果贴压后皮肤有痒或疼痛感时,请立即取下,小心过敏、发炎。

4、防止胶布潮湿,以防胶布脱落和皮肤感染。

5、按压不能过度用力,以不损伤皮肤为宜。

6、夏季多汗,宜勤换。

冬季耳廓冻伤及耳廓有炎症者不宜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不宜用此法。

7、嘱患者定时按压,按压后有酸、麻、胀、痛、灼热感者效果好。

8、一般患者中度刺激,孕妇用轻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9、.扭伤和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在按压时应适当活动患部,以增强疗效。

二、艾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祛病防病、保健养生的疗法。

不少人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

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

【艾灸的作用】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艾灸,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艾灸的作用主要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的好处还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耳穴贴压技术评分标准细化2017

耳穴贴压技术评分标准细化2017

耳穴贴压技术耳穴贴压法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莱菔籽等丸状物贴压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耳针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减轻各种疾病及术后所致的疼痛、失眠、焦虑、眩晕、便秘、腹泻等症状。

二、评估1.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妊娠。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有无对胶布、药物等过敏情况。

4.耳部皮肤情况。

三、告知1.耳穴贴压的局部感觉:热、麻、胀、痛,如有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2.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1~2分钟。

3.耳穴贴压脱落后,应通知护士。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王不留行籽或莱菔籽等丸状物、胶布、75%酒精、棉签、探棒、止血钳或镊子、弯盘、污物碗,必要时可备耳穴模型。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遵照医嘱,探查耳穴敏感点,确定贴压部位。

5.75%酒精自上而下、由内到外、从前到后消毒耳部皮肤。

6.选用质硬而光滑的王不留行籽或莱菔籽等丸状物粘附在0.7×0.7cm大小的胶布中央,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贴敷于选好耳穴的部位上,并给予适当按压(揉),使患者有热、麻、胀、痛感觉,即“得气”。

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8.常用按压手法:(1)对压法:用食指和拇指的指腹置于患者耳廓的正面和背面,相对按压,至出现热、麻、胀、痛等感觉,食指和拇指可边压边左右移动,或做圆形移动,一旦找到敏感点,则持续对压20~30秒。

对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2)直压法:用指尖垂直按压耳穴,至患者产生胀痛感,持续按压20~30秒,间隔少许,重复按压,每次按压3~5分钟。

(3)点压法:用指尖一压一松地按压耳穴,每次间隔0.5秒。

本法以患者感到胀而略沉重刺痛为宜,用力不宜过重。

一般每次每穴可按压27下,具体可视病情而定。

9.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耳穴贴压法

耳穴贴压法

开展与拟开展得中医适宜技术得目得意义及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法耳穴贴压法简称压丸法,就是指用硬而光滑得药物种子或药丸,如王不留行、莱菔子、白芥子、喉症丸、小儿奇应丸及磁珠、塑料丸等贴压耳穴,替代埋针,以达到治疗目得一种方法。

适用范围:1、各种疼痛性病症何各种炎症性病症。

2、一些功能紊乱性疾病,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3、慢性病症及戒烟、减肥、戒毒。

4、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胆石症、遗尿等慢性病尤为适宜。

操作步骤:1、消毒、贴敷压丸。

耳廓用75%酒精消毒、脱脂、清洁,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镊子或血管钳夹取粘有贴压物得胶布块对准穴位贴压。

2、探寻敏感点,适度揉按、捏压,使耳廓有发热、发胀、放散感。

每日压3—5次,每次3—5分钟,l—5日换贴1次,5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2—3天。

注意事项:1、如果耳廓有油或水份,则很难贴牢。

2、耳廓局部皮肤破损或炎症,请勿使用。

3、如果贴压后皮肤有痒或疼痛感时,请立即取下,小心过敏、发炎。

4、防止胶布潮湿,以防胶布脱落与皮肤感染。

5、按压不能过度用力,以不损伤皮肤为宜。

6、夏季多汗,宜勤换。

冬季耳廓冻伤及耳廓有炎症者不宜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不宜用此法。

7、嘱患者定时按压,按压后有酸、麻、胀、痛、灼热感者效果好。

8、一般患者中度刺激,孕妇用轻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9、、扭伤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在按压时应适当活动患部,以增强疗效。

二、艾灸疗法就是中医常用得祛病防病、保健养生得疗法。

不少人认为针与灸就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

虽然它们都就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得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得只就是物理作用,而艾灸就是药物与物理得复合作用。

【艾灸得作用】艾灸疗法得适应范围十分广泛,艾灸,就是借艾火得纯阳热力与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得传导,来调节脏腑得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得目得。

艾灸得作用主要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展和拟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法耳穴贴压法简称压丸法,是指用硬而光滑的药物种子或药丸,如王不留行、莱菔子、白芥子、喉症丸、小儿奇应丸及磁珠、塑料丸等贴压耳穴,替代埋针,以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方法。

适用范围:1、各种疼痛性病症何各种炎症性病症。

2、一些功能紊乱性疾病,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3、慢性病症及戒烟、减肥、戒毒。

4、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胆石症、遗尿等慢性病尤为适宜。

操作步骤:1、消毒、贴敷压丸。

耳廓用75%酒精消毒、脱脂、清洁,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镊子或血管钳夹取粘有贴压物的胶布块对准穴位贴压。

2、探寻敏感点,适度揉按、捏压,使耳廓有发热、发胀、放散感。

每日压3—5次,每次3—5分钟,l—5日换贴1次,5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2—3天。

注意事项:1、如果耳廓有油或水份,则很难贴牢。

2、耳廓局部皮肤破损或炎症,请勿使用。

3、如果贴压后皮肤有痒或疼痛感时,请立即取下,小心过敏、发炎。

4、防止胶布潮湿,以防胶布脱落和皮肤感染。

5、按压不能过度用力,以不损伤皮肤为宜。

6、夏季多汗,宜勤换。

冬季耳廓冻伤及耳廓有炎症者不宜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不宜用此法。

7、嘱患者定时按压,按压后有酸、麻、胀、痛、灼热感者效果好。

8、一般患者中度刺激,孕妇用轻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9、.扭伤和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在按压时应适当活动患部,以增强疗效。

二、艾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祛病防病、保健养生的疗法。

不少人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

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

【艾灸的作用】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艾灸,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艾灸的作用主要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的好处还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艾灸的禁忌】禁忌一: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脸部、颈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禁忌二: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禁忌三: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禁忌四: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

禁忌五: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同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禁忌六: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

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禁忌七: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所以在冬季要保暖,以免治了旧病又添新病。

禁忌八: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时要注意掌握好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

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禁忌九: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禁忌十: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时,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时,或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三、拔罐目的意义: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

中医认为拔罐是通过罐内负压来打开毛细血管及毛孔,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排出体外,达到逐寒祛湿、疏通经络、消肿止痛、拔毒泻热,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

拔罐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拔罐疗法具有明显的缓解疼痛效果,外科的急性腰扭伤、慢性软组织损伤,或是内科的头痛、腹痛、胆绞痛、风湿痛,都可以用拔罐疗法。

另外,用本法治疗的适应症还有: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冠心病、心律不齐、中暑、肺水肿、急性胃肠炎、胃痛、小儿消化不良、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头痛、胁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腰背痛、痛经、月经不调、乳腺炎、术后肠粘连、荨麻疹、带状疱疹、产后缺乳、牙痛、扁桃体炎、面瘫、毒蛇咬伤、疮疡初起、近视等。

禁忌证1、凝血机制不好,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疗法,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

2、皮肤严重过敏或皮肤患有疥疮等传染性疾病者不宜拔罐。

3、恶性皮肤肿瘤患者或局部破损溃烂、外伤骨折、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皮肤丧失弹性者,局部皮肤不宜拔罐。

4、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及乳部不宜拔罐,拔其他部位时,手法也应轻柔。

妇女经期不宜拔罐。

5、肺结核活动期。

6、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严重水肿的患者不宜拔罐。

7、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拔罐。

8、重度神经质、全身抽搐痉挛、狂躁不安、不合作者,不宜拔罐。

9、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劳者,慎用拔罐。

做好每周一次。

拔火罐注意事项1.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2.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

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3.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4.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6.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

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四、刮痧刮痧排毒疗法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之一,是使用各种刮痧器具对人体某些部位及穴位进行刮拭刺激,刮拭皮肤或皮下组织出痧,有效排出体内毒素,补氧祛瘀,活化细胞,加强新陈代谢而治疗某些疾病。

刮痧疗法具有发汗解表、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清热解毒、调和阴阳、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增强皮肤渗透性、改善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功能等多种功效。

刮痧是治疗疾病初期症状的物理性疗法,主要针对疾病早期预防、病后康复、功能性病症以及亚健康症候、减肥美容、消除疲劳、提高功能等。

像头痛、颈痛、肩痛、腰背痛、腿痛、感冒、中暑、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失眠等都有非常显著之疗效。

刮痧注意事项:刮痧治疗后1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脸及手足,更不能洗凉水澡。

如有特殊情况,只能用热水。

再次刮痧一般须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去为标准。

四、刮痧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

2.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痧。

(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

(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

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

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

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

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刮痧治疗后1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脸及手足,更不能洗凉水澡。

如有特殊情况,只能用热水。

再次刮痧一般须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去为标准。

五、中药熏洗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通过药物的热辐射作用,使患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中药熏洗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泡洗。

2.护理评估(1)评估中药泡洗部位的皮肤,有皮损者慎用。

(2)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的感知觉。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泡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泡洗。

餐后立即泡洗可因局部末梢血管扩张而影响消化。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

6.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

7.药液温度一般以40~45℃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考虑病种的差异性,以防烫伤。

8.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泡浴后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趾甲长者给予修剪。

10.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200ml温开水。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泡洗的温度、时间、泡洗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