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及其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试述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试述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作用时间 (小时 ) 达峰时间 1- 2 1- 3 2- 4 2- 4 1- 3 4 - 12 4 - 12 12 - 24 8 - 10 无峰 无峰 2- 8 2- 8 2- 8 1- 4 1- 4
持续时间 3. 5 - 4 3- 5 5- 7 5- 8 5- 8 18 - 24 18 - 24 25 - 36 36 > 30 > 24 24 24 16 - 24 14 - 24 14 - 24
王波, 正确认识胰岛素、糖尿病之友, 2009. 7: 44。
( 1)速效胰岛 素, 皮下注 射后, 迅速发 挥作用, 达峰 时间
和作用时间均较短, 是用于解决餐后高血 糖状态的 一类胰岛
素。
( 2)短效胰岛素 : 生物 合成人 胰岛素 (诺 和灵 R、优 泌林
R、甘舒霖 R 等 ), 该类药 起效 时间 较速效 胰岛 素慢, 作 用时 间稍长, 也适合餐后血糖稍高的患者。
国外进行糖尿病患 者胰岛细胞功能研究, 发现患 者胰岛 细胞功能, 随病程延长 进行性下降, 在诊断前可能 10年就已 经存在细胞功能的 衰退, 只 是下降 的相 对较 缓慢, 而在 诊断 后不到 5年的时 间内, 细胞 功能 的衰退 呈现 快速下 降趋 势, 以每年 18. 2% 速度进 行减退。 型糖尿 病是一 种缓慢 进展 性疾病, 胰岛 细胞功能衰竭和胰岛素抵抗是 型糖 尿病两 个主要因素, 在糖尿病发 生以后 细胞 功能 是进行 性下 降, 其下降速度决定了糖尿病进展的 速度 [ 4]。高血糖存在 代谢 记忆 效应, 若长期血糖控制不佳, 后期强化控制血糖 对于减 少心血管事件则于事无补, 因此, 尽 早使用胰 岛素干预, 实现 并保持良好 的血 糖控 制, 减 少微 血 管和 大 血管 并发 症 的发 生, 国内糖尿病专家最新的糖尿病防治指 南与强调了 胰岛素 治疗的尽早原则, 既然选择胰岛素就要选 择安全达标 率高的 胰岛素。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胰岛素的应用正常人的空腹血糖维持在3.9-6.0mmol/L(70-108mg/dl),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一般在10.0mmol/L(180mg/dl)以下,最多也不应超过11.1mmol/L(2 00mg/dl),餐后2小时又回到7.8mmol/L(140mg/dl)以下。

(一)初始剂量的估算糖尿病患者在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一律采用短效胰岛素。

而且,一定在饮食与运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下方法估算初始剂量,而后再依血糖监测结果调整。

1、按体重估算:1型糖尿病体重在理想体重的20%以内,所需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5-0.8μ/(kg·d),每日剂量可以从最小剂量12-18μ开始;在蜜月期因胰岛尚有一定的分泌功能,故0.2-0.6μ/(kg·d)的胰岛素即可满足需要。

2型糖尿病若开始就单用胰岛素,初始剂量可按0.3-0.5μ/(kg·d)计算;若口服降糖药转为胰岛素替代治疗,考虑口服降糖药物在体内有蓄积作用,初始剂量一般为0.2-0.3μ/(kg·d);与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初始剂量0.1-0.2μ/(k g·d),可从每日6-10μ开始。

病情重,应激状态,不应超过1.0μ/kg。

2、按生理需要量估算:研究发现,当成人胰腺全部切除后,每日胰岛素的生理需要量为48μ左右。

因此,从理论上讲,即使胰岛功能完全丧失,每日胰岛素用量也只需48μ左右。

但是,体内外许多因素可影响胰岛素的用量,而且药用胰岛素不同于内生胰岛素,个体对药用胰岛素的敏感性不同,故胰岛素用量宜从小剂量开始,一般先用12-18μ/d,每隔2-3天调整一次剂量,直至血糖控制良好。

3、按空腹血糖估算:每日胰岛素用量(μ)=[空腹血糖(mg/dl)-100]×10×体重(公斤) ×0. 6÷1000÷2。

注:100为血糖正常值;×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 0.6是全身体液量为60%;÷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2是2克血糖使用1μ胰岛素。

胰岛素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胰岛素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胰岛素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主要功能是调节机体血糖水平。

胰岛素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促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胰岛素还能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协调体内各种代谢过程,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

胰岛素的主要药理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降低血糖:胰岛素能够促进体内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特别是在肌肉和脂肪组织中。

胰岛素还抑制肝脏中葡萄糖的合成,从而减少血糖释放到血液中的量。

2.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胰岛素通过激活蛋白激酶B(PKB)途径,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细胞生长。

胰岛素能够有效地储存氨基酸,并通过促进蛋白质合成来增加细胞的存储蛋白。

3. 促进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肪分解:胰岛素能够促进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和葡萄糖的摄取,同时抑制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分解。

这有助于体内脂肪的存储和利用。

4. 减少肝脏的葡萄糖产生:胰岛素通过抑制糖原的分解和抑制肝糖酶活性来减少肝脏中的葡萄糖产生。

根据胰岛素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可以有多种应用。

1. 糖尿病治疗: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之一。

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或损失,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下降,因此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来控制血糖。

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可以通过胰岛素替代治疗来改善胰岛素代谢。

2. 促进生长:胰岛素在儿童和青少年期起着促进生长和发育的作用。

胰岛素能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细胞增殖,增加儿童体重和身高的增长速度。

3. 脂肪代谢异常治疗:胰岛素可以通过促进脂肪酸的摄取和合成,抑制脂肪的分解来调节体内脂肪代谢。

因此,在一些脂肪代谢异常疾病的治疗中可以考虑使用胰岛素来调节血脂水平。

4. 急性高血糖危象治疗: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妊娠糖尿病、胰岛素受体抗体阳性糖尿病等,可能会发生急性高血糖危象。

此时,需要迅速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可以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来降低血糖,缓解急性高血糖状态。

胰岛素的检测和临床应用-论文

胰岛素的检测和临床应用-论文

性。

正常情况下,血浆肾素活性可较对照值增高2倍以上,而原发性醛固酮症者则无增高,肾素活性很低。

2 肾上腺髓质功能检查肾上腺髓质功能检查通常是通过测定血、尿儿茶酚胺以及代谢产物的含量来判定,其主要临床应用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儿茶酚胺在体内的代谢见图1。

以往对嗜铬细胞瘤的筛查是查尿中的3-甲氧-4羟苦杏仁酸(VMA)的浓度,其诊断的敏感性较低,选择直接测定肾上腺和去甲肾上腺素较好,两者同时测定更好。

图1 儿茶酚胺在体内代谢示意图正常值:血肾上腺素:170~520pmol/L(30~95ng/L );血去甲肾上腺素:0.3~2.8nmol/L(15~475ng/L);尿肾上腺素:<275nmol/24h (<50μg/24h );尿总儿茶酚胺:<675nmol/24h(<120mg/24h);尿VMA <35μmol/24h(<68mg/24h)。

为确切估计测定结果的真实性:(1)需注意儿茶酚胺在精神压力或体位运动种种因素下有明显变化,尿中的排泄量也同时有变化;(2)24h 尿液的收集要求“酸性蓄尿”,尿中pH 在3.0以下(可在储器内预置6N 盐酸20ml),蓄尿后立即冻结。

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在血、尿中的浓度明显增加,确诊后可做CT 和核素MIBG 进行定位检查以确定恶性嗜铬细胞瘤及有否异位或转移等。

对于在未见明显大的肿瘤和未见尿中儿茶酚胺排泄量增加的阵发性高血压患者,可作发作时的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测定和发作后2~3h 的尿儿茶酚胺代谢物测定,可见有增加。

作者简介:袁济民(1935~),男,浙江省人,教授。

研究方向:核医学:核技术临床应用核素治疗甲亢。

收稿日期:2000-04-05(责任编辑:刘 音)胰岛素的检测和临床应用童钟杭,顾维正,郑和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3)中图分类号:R3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64(2000)05-0008-02 胰岛素(INS)是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由21个氨基酸构成的A 链和30个氨基酸构成的B 链,以二个双硫链相连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5734,是机体内唯一的降糖激素,其与机体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并参与机体细胞生长、发育、增殖、分化等调控[1,2]。

常用胰岛素特点及临床应用论文

常用胰岛素特点及临床应用论文

常用胰岛素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97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304-01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

作用机制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机制[1]。

胰岛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就能促进细胞外的葡萄糖进入这些细胞,并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同时胰岛素还能抑制糖原重新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降低,此外胰岛素还能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防止脂肪和蛋白质向葡萄糖转化。

胰岛素分泌不足,都会造成血糖升高,甚至引起糖尿病。

1 胰岛素分类[2]1.1根据来源和制备工艺分类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药用动物胰岛素主要有猪胰岛素和牛胰岛素。

是猪或牛胰腺的提取纯化物。

1.2人合成胰岛素主要成分为半合成胰岛素及生物合成胰岛素,半合成胰岛素是用猪胰岛素作为原料进行修饰合成的,生物合成胰岛素为中性或可溶性单组分胰岛素,由重组dna技术生产制成。

1.3胰岛素类似物,目前临床常用的胰岛素均为胰岛素类似物,通过重组dna合成,对人胰岛素进行序列修饰的一种类似正常胰岛素分泌作用的物质,目前临床主要有,甘精胰岛素、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等。

2 按起效时间分类的特点及临床应用[3] [4]胰岛素按照作用时间进行分类:超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

2.1超短效胰岛素2.1.1药物品种超短效胰岛素均为胰岛素类似物。

包括门冬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2.1.2作用机制和特点普通短效的可溶性人胰岛素皮下注射后形成六聚体,与单体形成一定的聚合—解离平衡,释放到血液需要一定的时间。

门冬胰岛素注射到皮下后单聚体合成六聚体的倾向降低,能够快速释放入血,因此,与普通短效胰岛素相比,吸收速度快,起效迅速,作用持续时间短。

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后,10~20min起效,最大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3h,降糖作用持续3~5h,赖脯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的药理和药动学性质类似。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作者:王武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10期胰岛素的适应证所有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的主要适应证。

不论有无急性和慢性并发症,均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不可突然终止。

2型糖尿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者,经体力锻炼和饮食治疗效果不佳者,亦可直接加用胰岛素治疗。

初发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消瘦型,可考虑加用胰岛素。

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包括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等均可使用。

糖尿病患者出现重症感染、创伤、接受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都是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应激状态过后,可停用并调整为原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出现慢性并发症,如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心脏病变、严重的皮肤病变及肝硬化、肝炎等,都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和分娩时使用胰岛素治疗,以保证胎儿发育。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结核、肿瘤等消耗性疾病时,宜使用胰岛素治疗。

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各种继发性糖尿病,如胰源性糖尿病、垂体GH瘤、库欣综合征、类固醇糖尿病及胰岛素基因突变性糖尿病等,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临床上类似糖尿病但血液中出现胰岛细胞抗体或者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如迟发型自身免疫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择1型糖尿病首选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强化治疗方案是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的治疗方案,是最有效、最易控制血糖达标的方案,而且也最容易进行剂量调节。

有>50%的患者选择预混胰岛素。

但由于预混胰岛素比例固定,不易进行剂量调节,因而疗效降低,影响血糖达标。

1型糖尿病患者应尽早进行强化治疗并坚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控制与合并症试验研究组1993年发表了轰动全球的文章(即Dcor),这是由美国和加拿大29个医学中心对1441例1型病人的前瞻性研究,花费近10年时间,耗资1 亿美元。

胰岛素的分类及临床应用进展

胰岛素的分类及临床应用进展

胰岛素的分类及临床应用进展摘要:胰岛素是临床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可有效促进糖脂代谢、蛋白质代谢以及钾离子内流等,临床应用广泛。

目前,胰岛素的临床应用形式较多,但多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应用。

本文综述了胰岛素的种类以及临床应用进展。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65-02胰岛素是一种由2条肽链通过2个二硫键联合所形成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可调节机体蛋白质代谢、糖脂代谢以及钾离子内流等,多用于糖尿病的治疗[1-3]。

目前,胰岛素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专业制剂,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据统计,临床应用的胰岛素已经40余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2]。

本文就胰岛素的分类以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飨读者。

1 胰岛素的分类及特点1.1 按照来源分类。

按照胰岛素的来源,可将胰岛素分为人胰岛素、动物胰岛素以及胰岛素类物三类。

其中,药用动物胰岛素主要包括牛胰岛素和猪胰岛素两类,主要是从牛或者猪的胰腺中提取纯化而得,主要成分包括胰多肽、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聚合体、胰岛素原等[2,3]。

猪胰岛素仅在b链的第30位氨基酸不同于人胰岛素,而牛胰岛素则有3个氨基酸不同于人胰岛素。

其分离主要是经凝胶过滤处理以及离子交换色谱法进行纯化[4]。

目前已经分离出单峰胰岛素以及单组分胰岛素,价格低廉并且疗效确切。

其中单峰胰岛素主要是经过凝胶过滤之后所制成的,能够显著降低胰岛素原含量,但无法去除其中的衍生物以及胰多肽类物质,经过离子纯化可得单组份胰岛素。

而人胰岛素则可分为半合成人胰岛素以及生物合成胰岛素两类。

其中,生物胰岛素又可以分为中性或者可溶性的单组分胰岛素,主要经重组dna技术合成,半合成胰岛索主要是以猪胰岛素为原料经修饰后合成的[3,4]。

目前临床应用的胰岛素多为胰岛素类似物,也是经重组dna技术所合成的。

人胰岛素通过序列修饰获得类似于胰岛素的物质,临床目前常应用的有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以及甘精胰岛素等。

预混胰岛素分类及临床应用

预混胰岛素分类及临床应用

预混胰岛素分类及临床应用预混胰岛素是将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胰岛素制剂。

根据其成分和比例的不同,预混胰岛素可分为四类:双相混合型、中效混合型、快速混合型和三相混合型。

以下将对其分类和临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1. 双相混合型:双相混合型预混胰岛素由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常见的制剂是30%短效和70%中效胰岛素。

该类预混胰岛素的优点是可以提供较长时效的胰岛素效果,适用于有一定血糖控制需求的糖尿病患者。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糖尿病患者的餐前或餐后使用,能够较好地模拟食物摄入与胰岛素释放的生理过程,有助于血糖的稳定控制。

2. 中效混合型:中效混合型预混胰岛素由中效胰岛素和缓释助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代表性的中效胰岛素是NPH胰岛素,它具有较慢的胰岛素吸收和较长的持续时间。

该类预混胰岛素的优点是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胰岛素效果,适用于有较长时间胰岛素需求的糖尿病患者。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长效胰岛素的替代或辅助,以及有较高胰岛素需求患者的夜间胰岛素使用。

3. 快速混合型:快速混合型预混胰岛素由短效胰岛素和快速吸收助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短效胰岛素可以迅速达到峰效应,而快速吸收助剂可以加速短效胰岛素的吸收速度。

该类预混胰岛素的优点是胰岛素作用迅速、效果较短暂,适用于需要快速调整血糖的糖尿病患者。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胰岛素调整时期,以及有较突发性胰岛素需求的糖尿病患者。

4. 三相混合型:三相混合型预混胰岛素由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和延长吸收助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该类预混胰岛素能够提供较长时效的胰岛素效果,适用于需要更长时间胰岛素控制的糖尿病患者。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众多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替代或辅助,能够提供较稳定的胰岛素效果,有助于血糖的长时间控制。

总之,预混胰岛素根据其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双相混合型、中效混合型、快速混合型和三相混合型。

每一种预混胰岛素都有其特殊的临床应用场景,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预混胰岛素制剂,以实现最佳的血糖控制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胰岛素
化学合成
中科院上海生化所:高质量的结晶纯品
重组DNA:人工合成人胰岛素
先合成编码胰岛素A链,B链的DNA序列,将其植 入大肠杆菌质粒中,提纯肽链,并用二硫键连接 起来 先合成胰岛素原,再用酶裂解 人工合成胰岛素不含杂质,不含杂质、胰多肽等
人与动物胰岛素在生物学活性及药效学上的差别
形成二聚体有关的主要部位为B链中氨基酸
B8、B9、B12、B16、B21、B23-29 B16、B23-25与胰岛素结合其受体有关,不能改变,否 则影响生物活性 阻碍二聚体形成的策略 在聚合的界面引起一个电荷上的排斥状态 如B28脯氨酸(Pro)换为门冬氨酸(Asp) B28 Asp胰岛素(Novo-Nordisk) 模仿IGF-1的结构 B28 Pro B29 Lys换为B28 Lys B29 Pro Lispro insulin (Eli Lilly)
epithelial cells
History of Innovation in Diabetes Treatment
1921 & 1923
Discovery and Commercial Availability of Insulin
1930s & 1940s
Protracted Insulin Formulations
1950s & 1960s
Sequence; Synthesis; Proinsulin; X-Ray Structure
1970s & 1980s
Human Insulin by rDNA Technology
1980s & 1990s
Insulin Analogs; First Rapid Acting Insulin
总的来说,人胰岛素与猪等动物胰岛素,药效作用上甚为相近 药效学上的差别:
人正规胰岛素皮下注射后吸收较快,起效时间较早
人超缓胰岛素较之牛的相应制剂作用较短,需每日注射2次
人与动物胰岛素在免疫原性上的差别
人胰岛素的抗原性较牛胰岛素为弱 较猪胰岛素抗原性也轻 用人胰岛素后,血中针对胰岛素抗体的滴度较之使用动物胰岛 素后为低
胰岛素纯化的进展
单组分胰岛素(monocomponent insulin)
离子交换树脂层析法 杂质 < 10 ppm 高纯度胰岛素(highly purified insulin) 凝胶层析加离子交换 杂质少于10 ppm 进一步提纯的单组分胰岛素 杂质少于1 ppm 胰岛素纯化的进步大大减少了杂质蛋白免疫原性所 引起的并发症 胰岛素过敏、胰岛素抵抗、局部脂肪萎缩
生产厂家
种属来源

国内常用胰岛素一览表 上海生物制药厂 猪
礼来 人 (人工合成) 人 (人工合成) 人 (人工合成) 人
400
诺和诺德
诺和诺德
礼来
礼来

(人工合成) 人 (人工合成) 人
诺和诺德
诺和诺德
产品名 包装(U/瓶)
国内常用胰岛素一览表
徐州生化制药厂 猪
生产厂家
种属来源
长效胰岛素 精蛋白锌胰岛素 400 U/瓶 (PZI) 混合胰岛素 70/30优泌林 400 U/瓶 (Humulin 70/30) 诺和灵-M 400 U/瓶 (Mixtard) 合成) 诺和灵-M 150 U/瓶 (笔专用)
理想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应具备的特性
无免疫原性,不引起免疫反应 化学性质稳定 可与长效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混合使用,不影响彼
此药效
代谢作用明显强于促进细胞有丝分裂作用
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作用时间:皮下注射后30-60分钟血浓度达峰值,药
效持续时间少于4 h
制备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的策略
60
60
Humalo
50
g Insulin
50
40
40
30
30
IGF-1
20
20
10 0 0.01
10 0 0.01
0.1
1
10
100
1000 10000
0.1
1
10
100
1000 10000
Ligand Concentration (nM)
Slieker LJ, et al,, Diabetelogia, 1997; 40(Suppl 2): S 54-S61
间断性用胰岛素最易产生免疫反应,故妊娠
糖尿病、2型糖尿病以用人胰岛素为妥
胰岛素类似物
速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后作用不够快,不能与餐
后高血糖同步
迟缓胰岛素在吸收过程中出现峰值,不能模拟
生理性的基础分泌
人及动物胰岛素制剂的临床应用不能完全符合
生理性需要
为解决上述问题,将胰岛素分子加以改造,以
胰岛素纯化的进展
重结晶法(1970年以前)
含相当多杂质:胰岛素原、胰岛素分解中间物、
胰高糖素、生长抑素、胰多肽
标准制剂中胰岛素原含量达10,000 ~ 20,000
ppm (parts per million),即百万分之1-2万
单峰胰岛素(monopeak insulin)
层析法提纯 杂质少于50 ppm
长效胰岛素的发展
鱼精蛋白与胰岛素结合型缓效胰岛素研制成功
Hagcdorn 1936
鱼精蛋白(Protamine)为雄鱼生殖腺所含的一组碱
性蛋白质
pH中性的胰岛素加入鱼精蛋白后,其溶解度降低,
形成胰岛素-鱼精蛋白复合沉淀物
注射至皮下组织后,蛋白酶将鱼精蛋白分解下来,
胰岛素逐渐释出
有两种主要的制剂
锌混悬剂缓效胰岛素(50年代期)
Hallas-Moller,1952年 单加锌,不加鱼精蛋白,亦可延长胰岛素的作用 在pH中性条件下,加入过量的锌 锌含量:0.15 ~ 0.20 mg/100 iu 可使胰岛素处于结晶状态,注入皮下后,再溶解,然后被吸
收 按制备方法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制剂: 半缓胰岛素(semi-lente),属作用较快的中效制剂,胰岛 素处于不定形细粒状态,注射后可较快再溶解,被吸收 特慢胰岛素(ultra-lente),属长效制剂胰岛素,处于结 晶状态,颗粒较大,再溶解较慢 缓效胰岛素(lente) 以上两种制剂的混合,其作用介于中效及长效之间
胰岛素及其临床应用
世界上第一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治疗获成功
1921年5月,Banting和Best:结扎狗胰管,从萎
缩的胰腺组织中提取物具降糖作用
1922Leonard Thompson)接受牛胰腺提取液 的治疗
患儿高血糖近于完全消失,血糖降至正常 尿酮体消失 精神、体力大大好转
中性鱼精蛋白胰岛素
Neutral Protamine insulin Hagedorn (NPH)
属中效制剂 鱼精蛋白与胰岛素二者的量相匹配,0.4 mg/100 iu,
鱼精蛋白无多余 二者呈相当的比份(Isophane proportion) 只需加微量的锌使制剂稳定:锌0.016 ~ 0.04 mg/100 iu NPH与RI混合应用时,由于无多余的鱼精蛋白,故RI 不被吸附,以速效形式存在 目前有各种比例的预混胰岛素(Premixed insulin)NPH/RI:70/30,80/20,60/40
formulation Humalog ® 10-3 M
capillary membrane peak time 1 hr
10-3 M
10-3 M
formulation
transient Clsza K, et al, Structure, 1995; 3: 615622
Preclinical Pharmacology:In Vitro Effects
Receptor Binding in Placental Membranes
% Bmax (± serm, n=8) Insulin Receptor
100
% Bmax (± serm, n=7)
100
IGF-1 Receptor
90
90
80
80
70
70
Insulin Humalo g
IGF-1
Insulin lispro is equipotent to reglular
human insulin:
Binding to human placental insulin
receptor
Dissociation from human HepG2 insulin
receptor
Stimulation of growth in human mammary
产品名 装(U/瓶) 短效胰岛素 中性胰岛素(RI) U/瓶 常规优泌林 400 U/瓶 (Humulin-R) 诺和灵-R 400 U/瓶 (Actrapid-P) 诺和灵-R 150 U/瓶 (笔专用) Lispro 400 U/瓶 中效胰岛素 中效优泌林 400 U/瓶 (Humulin-N) 诺和灵-N 400 U/瓶 (Protaphane) 诺和灵-N 150 U/瓶
礼来

(人工合成) 人 (人工
诺和诺德
诺和诺德
人 (人工
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Protamine Zine Insulin (PZI)
属长效制剂 鱼精蛋白与胰岛素的比例为1.2 mg/100 iu,鱼精蛋
白有过剩 需有过量锌使制剂稳定:锌0.2 mg/100 iu 如PZI与RI混合应用,有一部分RI被鱼精蛋白吸附而 变为缓效 PZI约可吸附其本身半量的RI 例如PZI 20 U + RI 20 u (1:1混合) 约相当于PZI 30 u + RI 10 u (3:1混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