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设计说明()
规划设计说明

规划设计说明一、背景介绍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规划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涉及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建设和发展方向,对于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某城市的规划设计进行详细说明,以确保城市的发展符合人民的需求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二、规划目标1. 城市布局优化: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各项功能区域,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便利性。
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交通优化:通过规划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便利性,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居民出行环境。
4.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5. 经济发展促进:通过规划产业布局,吸引投资和人才,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
三、规划设计内容1. 城市布局规划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人口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城市的各项功能区域,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确保各功能区域之间的距离合理,便利居民生活和工作。
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同时,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交通优化规划城市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公交、地铁等交通方式。
合理规划道路的宽度和数量,确保交通流畅,减少交通拥堵。
同时,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提高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4.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
根据人口分布和需求,确定公共设施的数量和位置,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5. 经济发展促进规划产业布局,吸引投资和人才,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
根据城市的优势产业和发展方向,确定产业发展区域,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支持,吸引企业和人才的到来。
四、规划设计实施步骤1. 调研分析:对城市的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包括人口、土地利用、交通状况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城市设计文本-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城市设计文本-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城市设计综合考虑了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组织、建筑风格、公共设施等多方面因素,通过规划、设计和管理,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城市设计不仅关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加强城市设计工作,注重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包括了整篇文章的框架和安排,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和逻辑顺序。
本文的文章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从概述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开始,介绍城市设计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说明文章的结构,即介绍本文的内容和各部分的组织方式;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引导读者对城市设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概括论述城市设计的概念,对城市设计进行定义和说明;接着深入探讨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分析城市设计对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最后介绍城市设计的原则,指导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在实践中遵循的准则。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城市设计的价值,强调城市设计对建设美好城市的重要性;展望城市设计的未来,探讨城市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潜力和前景;呼吁更多关注城市设计,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城市设计事业的发展。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设计,我们将全面深入地探讨城市设计这一重要领域,呼应文章标题“城市设计文本”的主题和宗旨。
1.3 目的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城市设计能够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此外,城市设计还可以引导城市发展的方向,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弘扬地域特色,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说明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说明一、背景介绍二、设计原则1.安全性:道路照明应确保行人和车辆在夜间有足够的光线以保证行驶安全。
2.舒适性:道路照明应提供舒适的照明环境,避免眩光和刺眼情况发生。
3.能效性:节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道路照明设计应注重使用高效能光源和照明装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可持续性:道路照明设计应考虑环境保护,采用环保的材料和技术,减少光污染。
三、照明方案1.照明点位:根据道路类型和用途,合理设置照明点位,使照明达到最佳效果。
一般情况下,道路照明点位的间距不宜过大,以免形成照明死角。
2.光源选择:选择高效节能的LED灯作为照明光源,具有寿命长、亮度高、色彩还原度好等优点。
同时,采用可调光技术,根据道路使用情况和时间要求调整照明亮度,实现能源节约。
3.灯具设计:合理选择灯具外形和材料,保证照明效果的同时避免光污染。
灯具采用防眩光设计,降低刺眼感,提高照明质量。
4.照明色温:选择适当的照明色温,根据具体用途和环境要求进行调整,以提供舒适的照明效果。
不同区域的道路照明可以采用不同的色温,以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安全要求。
5.智能调控:通过智能照明系统,实现对道路照明的精确调控。
根据天气、交通密度等因素自动调整照明亮度和时间,确保能源的最大利用和行人车辆的安全。
6.太阳能照明: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或缺乏电力供应的道路,可以考虑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利用太阳能发电,提供照明功能。
这种方式既能够满足道路照明需求,又能够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四、照明效果评价1.光照度:根据不同的道路类型和使用要求,设定合适的光照度,确保行人和车辆能够清晰辨识周围环境。
2.均匀度:道路照明应保证照明均匀度,避免明暗不均的情况发生,以提高道路的可见度。
3.色彩还原度:道路照明要求具有良好的色彩还原度,能够真实还原物体的颜色,以确保行人和车辆对道路和周围环境有清晰的认知。
五、照明维护道路照明设计应考虑到照明设备的维护和更换。
定期检查灯具的工作状态,及时更换故障灯具,保证整个道路照明系统的正常运行。
浅谈澳大利亚堪培拉城市设计说明

THE END !
谢谢观看! 2020
2.规划选址
格里芬的规划方案将城选址在澳大利亚东南部跨 莫朗格洛河两岸的丘陵和平地上。北部有较平缓的 山丘:东、南、西三面有森林茂密的高耸山脊。
格里芬把这个地形比喻为一个不规则的露天剧场:
高山→剧场的顶层楼座, 山坡→观众席, 水面→竞技场, 山脉→城市背景。
堪培拉1913年规划基本构想
3.结构规划
不足:密度过低、首都核心过于空旷等。
6.城市发展建设
6.城市发展建设
• 3 城市交通
交通堪称世界一流,道路以放射状和方格网 为主,轴线突出,林荫大道清晰可见。但难以 实现高效率的公共交通。
• 4法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从城市的规划征集制定到具体实施建设历史 近百年。国家首都规划署针对于城市发展有着 重大意义的地区三类特定区域,由联邦国会和 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并提出了极为严格和详 尽的规划原则、政策导向和具体设计条件,以 确保堪培拉首都的特性,并延续优秀的城市设 计理念和成就
浅析澳大利亚堪培拉城市设计
1.规划背景
• 1.1 政治因素 Canberra 成为首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
果。 • 1.2 社会因素
1890-1914年间澳处于经济低谷和城市失业危机之中。 在改革浪潮中,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被介绍进来。而
格里芬的Canberra正是“田园城市”思想的
间包括格里芬 湖及沿岸滨水 地带、城内丘 陵及马兰比吉 河流域
格里芬湖及滨水地带
6.城市发展建设
• 1 城市景观
有“大洋洲的花园”的美称 没有围墙的首都(代替围墙的是花草树木的相结合
的绿篱)
• 2 建筑
优点:布局严谨,90%以上的都是底层住宅; 居民的庭院绿化融入城市绿化一体
城市规划毕业设计说明书

摘要目前,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
度假旅游正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旅游产品。
专家预测至2012年我国的度假旅游收入将达到920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旅游总收入的61%。
基于这样的发展态势,本文对神泉文化旅游景区展开了新的规划。
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建设人性化的生活空间,创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科学合理的布局景区内各项设施,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各界人群的需要,营造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交流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以生态为主体的和谐理念。
以可持续发展观和节约型思想指导神泉文化旅游景区规划,协调近远期关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坚持文化、旅游、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环境建设与功能建设同步,合理布置建筑楼群,注意节能和生态保护,重视水资源和植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运行成本。
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神泉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与发展的现状,运用相关的环境与心理行为的基础理论,并对一些与景区发展关系密切、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总体功能布局、基础配套设施、生态景观设计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旅游;生态;人性化;AbstractCurrently, the tourism product is from sightseeing to tourism, holiday and special tourism combines trend. Holiday tourism is becoming the fastest growing tourism products. Experts predict that by 2012 our holiday tourism revenue will reach 920 billion yuan, accounting for 61% of total tourism revenue. Based on this development trend, the paper Shinsen cultural tourist attractions launched a new plan.People-oriented thinking from starting construction of humane living space, creating high-quality environment, to man and nature, man and the environment in harmony.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yout of the facilities within the area, the maximum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groups, to create a goo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between people, reflect the people-oriented, ecological harmony as the main idea.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attractions Guiding Shinsen planning, coordination and long term relationships, ration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Adhere to culture, tourism, living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of synchronized, reasonable layout building complex, energy and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protection, attention to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efficient use of plant resources, make ful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to reduce operating costs.In this paper, the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Shinsen cultural tourism scenic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the use of related environ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behavior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some scenic spots are intimately linked with the issue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such as cultural tourism attractions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overall functional layout,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for further study.Keywords: culture; tourism; ecology; humanity;目录引言 (1)第一章前言 (2)1.1 规划背景 (2)1.2 规划范围与任务 (2)1.3 规划目标 (2)1.3.1 旅游发展方向和定位 (2)1.3.2 乡土文化保护和创新 (3)1.3.3 用地布局和设施完善 (3)1.4 规划原则 (3)1.4.1 关注服务对象的人文主义原则 (3)1.4.2突出地方特色和发挥地方优势原则 (3)1.4.3 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3)1.4.5 品味的文化性原则 (4)1.5规划依据 (4)第二章概况 (5)2.1 区位 (5)2.2 自然状况 (5)2.2.1 地形地貌 (5)2.2.3 气候、气象 (6)2.2.4 社会经济背景 (6)2.2.5 历史文化 (6)2.3民风、民俗 (6)第三章旅游资源评价 (7)3.1 旅游气候 (7)3.2 旅游资源 (7)3.3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8)3.3.1 空间竞争分析 (8)3.3.2 总体评价 (8)第四章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9)4.1国内旅游基本特征 (9)4.2周边市场分析 (9)4.3 旅客市场现状 (10)第五章案例分析 (11)5.1 规划背景 (11)5.2 景区概况 (11)5.3 资金运作 (11)5.4 一期启动的两大景区 (11)5.4.1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 (11)5.4.2农业博览园 (11)5.4.3参考价值 (12)6.1旅游发展定位 (13)6.1.1旅游区发展方向 (13)6.1.2旅游总体形象定位 (13)6.1.3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13)6.2旅游区发展目标 (14)6.2.1总体目标 (14)6.2.2分期目标 (14)6.2.3规划指标 (15)第七章功能布局规划 (16)7.1特色综合服务区 (16)7.1.1景区范围 (16)7.1.2开发定位 (16)7.2黄河历史文化区 (17)7.2.1景区范围 (17)7.2.2开发定位 (17)7.3草原风情区 (17)7.3.1景区范围 (17)7.3.2开发定位 (17)7.4沙漠风情区 (18)7.4.1景区范围 (18)7.4.2开发定位 (18)第八章旅游度假区配套设施规划 (19)8.1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19)8.2道路交通规划 (19)8.2.1对外交通规划 (19)8.2.2度假区内部道路规划 (19)8.3绿化系统规划 (20)8.4环卫设施规划 (20)8.5环境保护规划 (21)8.6防灾规划 (21)8.7 旅游度假安全规划 (21)第九章技术经济指标表 (19)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城市设计设计说明【范本模板】

某城市生活区城市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某城市生活区城市设计。
2、建设地点:苏南某城市市郊保税区附近。
3、建设性质:本项目是一个集商业文化住宅一体化的规划设计,属于市中心城区北侧的一个职工生活区,功能齐全,绿色低碳,智能化先进。
综合体东侧的港华路为红线宽度40米城市干通,其他三侧道路红线宽度为20米,交通十分便利。
基地东侧有一宽度为20米的规划河道,东侧绿线控制为10米宽,视野开阔而风景迷人.基地地势平坦,有小河穿过。
要求打造符合城市居民、精英白领和进城务工者等不同人群生活需求,求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生活社区。
二、设计依据规划区域为苏南某城市市郊保税区。
国家有关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法规、标准、规范等。
三、设计理念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处于天地之间,社会之中,对于自然具有依赖性和亲和力,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渴望,都希望营造一个幽美典雅的环境.因此,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
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生活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生活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切的人工造景,使市民乐居其中。
四、总体规划1。
总平面布局生活区内部由小区路网分隔为三个组团,形成单身宿舍组团、居住组团以及商业服务组团的结构,各组团空间的开敞性和通透性方面体现着传统韵味,最大限度与自然亲和.组团间通过道路紧密相连,形成景观轴线和广场空间。
2。
功能、结构形式生活区西侧为打工楼,东侧为商业区,而南侧居住用地.为了合理布置生活区且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要该区中心布置商业,而将学校、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建布置于南北两侧沿路的位置,力图形成良好的视觉景观。
中心商业区设有广场,三个组团环绕广场布置,设有简单的金融服务部门,以方便市民日常生活。
3。
交通组织规划地块北侧西侧南侧为市支路,东侧为城市次干道.区内道道路系统分为组团路、宅间小路,组团路宽8米,宅间小路宽3米。
为了减少汽车对区内居民的影响,停车场主要设为地下,有指示性标志,组团路为通过式与尽端式相结合.为避免过分单一,相应的组团路与宅间小路设计为多种样式,尽可能地形成韵率感,增加节奏感。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说明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说明第一篇: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说明10、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在全国全面展开,各个城市均以试点项目为先导。
本项目的建设具备良好的场地条件和较大的占地面积,并具备良好展示效果,同时又有利于公众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普及和教育。
在场地的规划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使得雨水管理在场地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展示,相关技术措施还可以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景观,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建设海绵城市可持续雨水管理的基本原则:(1)、将雨水作为一项宝贵资源:水资源管理是可持续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收集净化雨水来冲洗场地、停车场,浇灌绿地和为景观水体补水,可以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消耗,缓解场地内涝积水现象,改善水生态环境。
(2)、重视对流域水系统的影响:建设海绵城市,其积极作用不仅仅局限于项目场地,同时会对所在的流域水文循环产生积极影响,减少下游内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促进健康水文循环。
(3)、和项目规划设计结合:在项目建设初期,通过将绿色基础设施与开放空间、道路、建筑和景观进行整体性规划设计,能够在保障各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大幅减少雨水设施的占地面积和成本,提高雨水系统的总体效益,实施可持续雨洪管理理念。
城市设计说明书

城市设计说明书城市设计说明书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范围2、规划概述2.1 规划目标2.2 规划原则2.3 规划内容2.3.1 城市用地分区2.3.2 交通规划2.3.3 公共设施规划2.3.4 绿化规划2.3.5 建筑规范3、城市用地分区规划3.1 住宅区划3.1.1 高层住宅区 3.1.2 低层住宅区 3.1.3 混合住宅区 3.2 商业区划3.2.1 商业中心3.2.2 社区商业区 3.2.3 零售商业区 3.3 工业区划3.3.1 工业园区3.3.2 生产型工业区 3.3.3 研发型工业区 3.4 公共设施区划3.4.1 教育设施区 3.4.2 医疗设施区 3.4.3 文化设施区 3.5 混合用地区划3.5.2 市政服务区3.5.3 娱乐休闲区4、交通规划4.1 道路规划4.1.1 交通网络布局 4.1.2 道路等级划分 4.1.3 道路宽度标准 4.2 公共交通规划4.2.1 公交线路规划 4.2.2 地铁线路规划 4.2.3 自行车道规划 4.3 停车场规划4.3.1 停车位数量4.3.2 停车场布局5、公共设施规划5.1 学校设施规划5.1.2 小学规划5.1.3 中学规划5.1.4 大学规划5.2 医疗设施规划5.2.1 医院规划5.2.2 诊所规划5.2.3 卫生中心规划 5.3 文化设施规划5.3.1 博物馆规划 5.3.2 图书馆规划 5.3.3 社区中心规划 5.3.4 剧院规划5.3.5 体育馆规划6、绿化规划6.1 公园规划6.1.1 城市公园规划6.1.3 植物园规划6.2 绿化带规划6.2.1 河流绿化带规划6.2.2 道路绿化带规划6.2.3 周边环境绿化带规划 6.3 行道树规划6.3.1 树种选择6.3.2 行道树密度7、建筑规范7.1 建筑高度规范7.2 建筑外观规范7.2.1 材料选择7.2.2 颜色规范7.3 建筑面积规范7.3.1 占地面积规范7.3.2 建筑总面积规范附件:1、城市规划图纸集2、交通规划图纸集3、设施布局图纸集4、绿化规划图纸集5、建筑设计图纸集法律名词及注释:1、土地管理法:指土地的管理、使用和监督等相关法律法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城市生活区城市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某城市生活区城市设计。
2、建设地点:苏南某城市市郊保税区附近。
3、建设性质:本项目是一个集商业文化住宅一体化的规划设计,属于市中心城区北侧的一个职工生活区,功能齐全,绿色低碳,智能化先进。
综合体东侧的港华路为红线宽度40米城市干通,其他三侧道路红线宽度为20米,交通十分便利。
基地东侧有一宽度为20米的规划河道,东侧绿线控制为10米宽,视野开阔而风景迷人。
基地地势平坦,有小河穿过。
要求打造符合城市居民、精英白领和进城务工者等不同人群生活需求,求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生活社区。
二、设计依据
规划区域为苏南某城市市郊保税区。
国家有关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法规、标准、规范等。
三、设计理念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处于天地之间,社会之中,对于自然具有依赖性和亲和力,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渴望,都希望营造一个幽美典雅的环境。
因此,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
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生活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生活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切的人
建筑布置虽以平行为主,但也结合了多种组合与围合方式,避免住区内空间形式过分单调,形成空间上的整体感并力图营造良好舒适的视觉空间。
5. 公建布局
生活区的公建采用集中布置的模式。
这样既可让各个组团的居民方便快捷的使用,又可在生活区中形成一种聚心力。
公建层数主要为两到三层,局部高出,中央公建以商业和社区服务为主,风格统一,采用较稳重的暖色调,以简洁、热情的方式为居民营造出一个安全、轻松、方便的休闲场所。
6. 绿化景观规划
本设计在绿化设计中力图通过绿化带的形式营造出不论身在何处都有绿色相伴的氛围。
能绿化的地方尽量设置绿化,位于生活区中心的主绿地为各组团的市民提供了休闲、聚会的好地点。
力求
使每个组团市民在拥有一处相对封闭的绿地基础上还可以享受大面积的完全开放的共享空间。
总的来说,在宏观上注意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在具体设计上追求个性化和多样性。
设计在结合地形及围边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对原有特色的尊重,力图实现健康、愉悦、时尚的主题,构建成为一个现代开放、成熟的人文生态区,成为一个散发着朴实气息的、使人们乐居其中的田园社区。
五、住宅设计
1.布局
为了使用户充分享用通风采光,规划以一梯两户的多层住宅为主,还有小高层和高层的点缀。
各类住宅设计考虑到高层次的居住质量标准以及需要层次的多样化,基本户为四室二厅。
集中管井,避免管线明露。
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结合立面造型,预留空调室外机位置。
所有房间保证足够的窗地比。
每层公共走道处均设垃圾临时收集面积,由物业统一定时清收,避免杂乱无序,方便居民。
引入“生态环境”设计手法,每层窗外飘板既有遮阳、防噪之作用,又可放置空调室外机组及布置立体绿化,同时也美化了立面效果。
顶部大型屋面板除装饰作用外,亦为太阳能集热装置,为大楼提供干净、清洁的能源。
生态环境的设计手法也体现在了单体的设计中。
绿化阳台所形成的垂直绿化,使得即使在高层上的住户,窗外也是绿意盎然,并且使建筑的外形丰
富多彩。
住
宅层高控
制为
3.0m,顶
层采用复
式布局,于屋顶处退台,给顶层住宅以宽敞的户外活动空间。
3.建筑风格
建筑形式采用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以线条与块面的构图方式和材料的
对比做造型组合,本设计采用的空间及立面构成手法均充满现代都市气息,
以全新的思维及手法最求“现代”之美感,令人耳目一新。
以现代、简洁、
典雅的风格形成了清新而具鲜明个性。
本设计立面造型于现代手法中适当运入古典的比例控制思想,在构图和
3.建筑物边界退让控制
1.) 沿建筑基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2.) 建筑物退让道路红线最小后退距离按下表控制。
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规划红线最小距离(米)
:高低
层组
合的
建筑
后退距离按建筑不同高度分别控制。
3.) 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会展场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公共设施及包括住宅在内的高层建筑,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并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的场地。
4.) 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5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10米(均自道路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
5.) 地块与地块之间考虑开设消防通道的可能,两侧需各退后用地边界3米。
6.) 地块靠近绿地及广场一侧,在解决市政、交通、消防等问题的前提下可不退让绿化控制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