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完整版

合集下载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习题答案解析大全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习题答案解析大全

第1章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

简单地说,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受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稀缺性:人类生活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总是超过人们所能得到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所有的需要都被满足的社会。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就是作出决策的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或生产转换线,它是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两类商品最佳产出数量的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国民经济,考察社会的经济总量。

它研究的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总供给、总储蓄、总投资、总就业量、货币供给量及物价水平等。

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是在给出假定的前提下,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预测经济活动的结果。

均衡分析:是指经济事物中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过程分析:是包含着时间因素的经济分析。

事实上,任何经济变量从不均衡状态变动到均衡状态总是要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过程分析就是要分析变化发生的过程。

由于过程分析通常要把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各期间的变化情况,所以过程分析也称为“期间分析”或“序列分析”。

静态分析:是指不考虑时间因素,不考虑均衡达到和变动的过程,只是在假定条件下分析均衡达到和变动的条件。

比较静态分析:是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将如何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量的基础上,考察研究不同时点上诸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国经课后习题共107页文档

国经课后习题共107页文档
methods • d. Relatively high wage levels for all domestic workers
• Answer: d
6
• 6 For a nation to maximize its productivity in a global economy:
• a. • b. • c. • d.
• Answer: d
5
• 5 Free traders maintain that an open economy is advantageous in that it provides all of the following except:
• a. Increased competition for world producers • b. A wider selection of products for consumers • c. The utilization of the most efficient production
• a. Increase all domestic costs and prices • b. Keep all domestic costs and prices at the same level • c. Lessen the amount of competition facing home
• Answer: b
3
3 How much physical output a worker producers in an hour’s work depends on:
• a. The worker’s motivation and skill • b. The technology, plant, and equiphe product is to manufacture • d. All of the above

第03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练习)(解析版)

第03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练习)(解析版)

第03课我国的经济发展(模拟精练+真题演练)1.(2023·湖南·模拟预测)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

这启示我们要( )①激活生产要素,提高生产配置效率,畅通产业链和供应链②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③扩大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④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长效机制,使居民收入稳步增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①②:材料强调要着力扩大内需,而激活生产要素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属于生产端改革,①②错误。

③:扩大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有利于扩大投资性需求,刺激社会总需求,③正确。

④: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长效机制,使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费,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2023·辽宁沈阳·统考三模)新就业形态依托数字经济呈现出数字化、即时化、智能化特点,增加了移动互联网平台作为就业载体、劳动者就业工具以及获取就业资源信息的途径。

新就业形态在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提供丰富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让许多人的就业和创业有了着落。

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有利于( )①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依托数字经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③保障基本民生,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④挖掘潜力拓展增量,促进灵活化充分就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③④:新就业形态增加了移动互联网平台作为就业载体、劳动者就业工具以及获取就业资源信息的途径,让许多人的就业和创业有了着落,说明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挖掘潜力拓展增量,促进灵活化充分就业,有利于保障基本民生,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③④符合题意。

读懂中国经济数据(中)参考答案(共5则)

读懂中国经济数据(中)参考答案(共5则)

读懂中国经济数据(中)参考答案(共5则)第一篇:读懂中国经济数据(中)参考答案读懂中国经济数据(中)试卷参考答案[考试时限]:60分钟 [分数]:90分00 13 11、在统计理论上,如果居民住的是自住房,那么他不用交房租,他既没有1房屋的收入,也没有房屋方面租金的收入和支出。

正确错误2、统计部门目前除了靠样本户自报外,没有其他途径来核实居民收入数据的真实性。

正确错误3、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腐败和收入分配不公的严重程度。

正确错误4、居民收入低估也会导致GDP本身一定程度的低估。

正确错误5、2011年,国家统计局城乡居民住户调查的居民人均收入数据和城乡人口数据对比国家统计局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资金流量表),两者相差了54%。

正确错误6、资金流量表数据的好处在于,某些类型的收入可能居民自己不愿意透露,但从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的收支数据中可以间接推算出来,因此可靠程度更高。

正确错误7、根据本讲,CPI是各种消费品价格的综合反映,因此与消费者的主观感觉是一致。

正确错误8、根据本讲,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以准确反映最终消费,其增长率也常常紧追最终消费的增长率。

正确错误9、按照国际统计惯例,购买住房记为投资,而不是消费。

正确错误10、根据本讲,房价单独作为一项常规统计指标,常常没有落实不准确。

正确错误11、本讲中认为,CPI仅仅是一个近似反映通胀的指标。

正确错误12、根据国家统计局城乡居民住户调查的居民人均收入数据和城乡人口数据推算,2011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32.7万亿元28.6万亿元24.5万亿元19.6万亿元13、根据本讲,2011年,城镇住户调查取得的城镇10%最高收入家庭数据,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

5.88万元8.51万元10.97万元13.65万元14、根据2006、2009、2012年的三次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状况调查和研究,发现2011年城镇居民10%最高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至少应为()。

高中地理《中国的经济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中国的经济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中国的经济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山东省的主要油料作物是()A.大豆B.花生C.油菜D.油棕2.广东盛产荔枝,山东盛产苹果。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B.水分C.热量D.土壤3.为改善山西煤炭外运条件而修建的铁路为()A.大秦线B.宝中线C.包兰线D.京九线4.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北干旱区、北方、南方的农业特点依次是()A.绿洲农业、坝子农业、河谷农业、旱地耕作、水田耕作B.河谷农业、坝子农业、绿洲农业、旱地耕作、水田耕作C.河谷农业、河谷农业、坝子农业、旱地耕作、水田耕作D.坝子农业、河谷农业、绿洲农业、旱地、水田耕作暑假期间,家住成都平原的小明同学常会看到挂“豫×”“皖×”“苏×”牌照的收割机在农村揽活,从事粮食作物的收割。

这些收割机跨区作业的足迹遍布多个省市区,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暑假期间,成都平原待收割的粮食作物是()A.小麦B.水稻C.油菜D.棉花6.推测东北地区见到这批收割机可能是在()A.3~4月B.5~6月C.9~10月D.11~12月7.该粮食作物在海南一年可种三季,但在东北一年只能种植一季,是因为东北()A.纬度高,热量不足B.距海远,降水较少C.人口少,地广人稀D.纬度高,光照不足“建设城市群交通圈”是我国“十三五计划”确定的165个重大项目之一。

2019年10月18~27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湖北武汉市举行,这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举办的又一次规模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

读上海浦东新区、成渝实验区、武汉城市圈实验区的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规划建设图中三个实验区形成的共同区位条件是()A.地形平坦开阔,光热充足B.开发较早,工业基础雄厚C.矿产种类多,能源资源丰富D.经济腹地广,辐射带动作用强9.武汉是武汉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关于武汉的说法错误的是()A.武汉在水陆空综合交通方面优势显著B.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之一C.武汉的辐射范围能达到山东半岛D.武汉辐射周边的金融、商贸、科教、信息、物流和旅游集散中心“红三角”经济圈包括江西赣州、广东韶关、湖南郴州的8万k㎡土地。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与答案分析详解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与答案分析详解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与答案分析详解第1章导论:经济学基本知识第1章导论:经济学基本知识1.1 知识要点本章的目的是引领初学者走进经济科学的殿堂,并解释经济学是怎么产生的,经济学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经济学,经济思维是怎么回事……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需要弄清的问题。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可以对这门学科有个整体、框架性的认识,能结合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生活现象加深理解和认识。

1、经济学的产生源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稀缺性导致人们把资源用在一种用途时会有机会成本,人们在理性人的原则下权衡成本和收益做出经济选择。

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科学就是经济学。

(1)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资源总是稀缺的。

(2)机会成本:某种资源用于一种经济活动而放弃的用于其他经济活动而创造的最大价值。

(3)理性人假定:在经济分析中,需要假定进行经济决策的主体(居民户、厂商、政府)都遵循一定行为准则,这一行为准则是既定目标的最优化。

2、资源配置和利用在不同经济制度中有着不同解决方式。

世界上主要有三种经济制度: (1)计划经济制度,即生产和消费都由政府计划部门决定的制度;(2)市场经济制度,即资源配置和利用都由市场价格决定;(3)混合经济制度,即计划与市场有不同程度结合的制度。

3、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体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法不带价值判断,所表述的问题可以用事实、证据,或者从逻辑上加以证明或证伪;规范分析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问题的理论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2)最优化与均衡分析。

最优化分析指借助最优化理论分析个体面临决策的时候,从各种可能中选择达到某一目标的最佳行为;均衡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经济个体各自在作最优决策时,他们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互相约束而达到一定的平衡的。

(3)边际分析:指增加最后一单位自变量时所带来的因变量的变动量。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课后习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导论(P1~P4)第一章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P1~P2)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2~P4)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P4)第二篇利益主体(P4~P11)第四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P4~P7)第五章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P7~P8)第六章公有制的实现形式(P8~P9)第七章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P9~P11)第三篇市场环境(P11~P15)第八章现代市场体系(P11~P12)第九章现代市场的培育与管理(P12~P14)第十章国内市场国际化与国际竞争(P14~P15)第四篇增长与发展(P15~P23)第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科学发展方式(P15~P17)第十二章推进经济现代化(P17~P18)第十三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P19)第十四章经济国际化(P19~P20)第十五章公有制企业及其发展(P20~P21)第十六章繁荣农村经济(P21~P23)第五篇分配与消费(P23~P27)第十七章国民收入的分配(P23~P24)第十八章贯彻按劳分配原则(P24~P25)第十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P25~P26)第二十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P26~27)第六篇宏观调控(P27~P30)第二十一章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P27~P28)第二十二章宏观调控的主体与基本手段(P28~P29)第二十三章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P29~P30)第七篇前景(P30~P32)第二十四章努力实现光辉的前景(P30~P32)第一篇导论第一章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一、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证明,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彻底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走上独立自主、民主自由、文明富强的道路。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必然性。

从国内看:到二十世纪上半叶,首先,在经济条件方面,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已经有了矿山、铁路、航运、制造、轻工、供电、供水、邮政、金融等大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形式的产业,初步具备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力物质条件。

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完整版)

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完整版)

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完整版)第二章1、第一,保障城镇劳动力的全面就业。

重工业具有资本密集程度高的特征,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低,如政府不加干预,就会产生过高的失业率,影响社会稳定。

第二,保障城镇职工的低工资水平。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面临严重的积累困难,政府必须人为的扭曲生产要素的价格,包括压低工资水平。

第三,抹平具有不同人力资本禀赋的职工之间的报酬。

人力资本积累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生产效率,由于国有企业是唯一的就业场所,拥有高人力资本的职工尽管得不到应有的激励,但这种较优越的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很低。

第四,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维持低工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为维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要求实行基本生活用品的低价格政策。

二是为保障职工及家庭的基本生活还需要提供实物福利和社会性服务,这必须限制受惠者的范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就业体制均服务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2、为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必须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制度,以保障职工及家庭的基本生活还需要提供实物福利和社会性服务,这必须限制受惠者的范围。

从而国家在制度上实行了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的实施限制了城乡人口、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人为的造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扭曲,进而减缓了城市化水平。

3、第一,就业是否存在竞争。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育,城市职工就是不再是“铁饭碗”,而需要面临就业岗位的竞争,特别是与外地劳动力的竞争。

第二,就业渠道是否单一。

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的第二个方面为是否就业渠道单一。

企业制度改革以前,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唯一渠道就是国有企业。

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吸收了大量的城市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和农村转移劳动力。

第三,各自的产业结构是否对比较优势做出不同的反应。

传统就业体制下,各自产业结构无法对比较优势作出不同的反应,并没有根据不同所有制企业对资本的集约程度不同而做出相应反应。

事实上,国有企业与资本集约程度的相关系数为负,全部非国有企业为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仁第一,保障城镇劳动力的全面就业。

重工业具有资本密集程度商的特征,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低,如政府不加干预,就会产生过爲的失业率,影响社会稳定。

第二,保障城镇职工的低工资水平。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面临严重的积累困难,政府必须人为的扭曲生产要素的价格,包括压低工资水平。

第三,抹平具有不同人力资本禀賦的职工之间的报酬。

人力资本积累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生产效率,由于国有企业是唯一的就业场所,拥有高人力资本的职工尽管得不到应有的激励,但这种较优越的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很低。

第四,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维持低工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为维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要求实行基本生活用品的低价格政罠•二是为保障职工及家庭的基本生活还需要提供实物福利和社会性服务,这必须限制受惠者的范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就业体制均服务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2、为实施电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必须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制度,以保障职工及家庭的基本生活还需要提供实物福利和社会性服务,这必须限制受惠者的范围•从而国家在制度上实行了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

户藉制度的实施限制了城乡人口、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人为的造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扭曲,进而减缓了城市化水平。

3、第一,就业是否存在竞争。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育,城市职工就是不再是“铁饭碗”, 而需要面临就业岗位的竞争,特别是与外地劳动力的竞争。

第二,就业渠道是否单一。

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的第二个方面为是否就业渠道单一。

企业制度改革以前,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唯一渠道就是国有企业。

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吸收了大量的城市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和农村转移劳动力。

第三,各自的产业结构是否对比较优势做出不同的反应•传统就业体制下,各自产业结构无法对比较优势作出不同的反应,并没有根据不同所有制企业对资本的集约程度不同而做出相应反应。

事实上,国有企业与资•本集约程度的相关系数为负,全部非国有企业为正。

4、第一,资源重新配置效应。

改革以前,由于政府人为的扭曲的劳动力的配置,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改革以后,资源配置逐步向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移,发挥了中国劳动力资本丰富的比校优势,进源配置效率得到提升.第二,保持比较优势的效应.中国目前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于是劳动力的这种流动,有助于为城市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有助于保持经济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第三,填补岗位空白的效应。

与农村地区劳动力相比,城市地区劳动力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就业层次较高,而就业层次较低的职位需要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进行填补,以保证整个经济的完整运行。

第四,促进城市建设的效应。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计划体制下依赖于投资资源的再分配;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发展主要通过自我融资实现。

当城市建设越来越依赖市场的自我融许吋,较多的人口和更为活跃的经济就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的积累来源。

5、第一,如何保持城乡就业的稳定与增长。

从需求角度看,目前尚有许多因素是就业形势趋势继续严峻。

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人口数量虽最终不能决定中国的长期就业形许,但是劳动力素质的确构成就业增长的一个制约因素。

如采劳动力素质不能获得全面提升,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必然会出现结构性短缺。

第二,全国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形成・WTO吋代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全国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有可能在局部地区失衡,从而出现工资水平上升的情形,这是如果没有劳动力的流动,工资水平将无法平抑,劳动力资源的优步•将无法发挥。

第三幸金融体制与银行改革金融政疑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有两个方面.1、经济发展途径方面。

金融政罠本身也是发展政我的一部分.就短期经济增长来说,政府通过中央银行使用货币工具,对货币、利率、信贷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以防止经济周期带来的波动。

就长期经济发展来说,资本枳累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通过政府釆取鼓励或抑制金融许产增长,货币和资本市场发展的一系列措施, 以及保障信贷发放的公平性或坡视性手段,金触政疑对资本积累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发展结果方面•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是经济货币化的程度鬲。

货币化程度提爲以后,能否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金触体系,便需要政府的金融政策给予保障。

金融深化的一个主要指标是: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活动越来越来越货币和其他金融工具,即后者在经济总资产中的比重上升.从这个意狡上说,金触深化程度可以从观察金融资产总规模和相对规模来衡量。

金融深化相应还表现在金融机构和金融直产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上面.1、货币的发行者和外汇储备的管理者.印制货币、发行纸币和铸币,干预外汇市场以调节本币对他国货币的汇率,管理外汇储备以维护本币对外价值。

2、政府的银行。

为政府提供银行存贷款的便利,同事作为政府的财政代理和保护人・3、国内商业银行的银行。

也为商业银行提供存贷款的便利,并充当资金困难的商业银行置后可以求助的贷款人。

4、国内金融机构的控制者。

确保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触机构严格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幸审慎经营业务;还调节银行的准备金率,监督地方银行的活动。

5、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操纵者.试图操纵货币和信贷政我工具来实现主要的宏观经济目标。

国有专业银行不能实现完全商业化的原因,在于其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

特别是政府要求银行执行政我性金融任务,混淆了商业业务和政筵性任务,银行的经营绩效不能得到恰当的评价。

从经济体制的效率看,金融机构多元化可以创造竞爭的局面,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从金融深化本身的要求看,随着金融工具的增加和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客观上要求有多元的金融机构,各自专门从事各■种不同的金融业务•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货币化的经济中,需要金触市场进行金融许产的交易,同时创造金融资产。

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形成金触资产的价格,改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降低金融资产交易的成本。

货币市场的功能,主要是作为瓷金的短期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的金融中介,并为中央银行调整储备比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基础条件。

在运作良好的货币市场上,通过货币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的短期金融资产买卖,是进金的价格反映出其供求状况,并使瓷金的供求达到平衡.如果交易不规范,可能会出现下列两种情况:1>不具备进入市场直格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2、不应该投资于资本市场的资金被投入证券市场。

在这些情况下,就会刺激企业事业单位胡乱集资,交易行为违反规则。

一旦遇到问题,就会使得揶用的、拆借的资金甚至违法集资得来的资金无法偿还,导致出资人恐慌.此外,那种使用他人资金的金融中介,通常采取一种机会主艾态度,在选择投资方向是,往往不是以风险中性的态度来选择预期收益最大的项目,而是选择收益最大但风险也最大的项目. 由于政府仍然利用率正中手段来实现其经济政霾的目标,有时甚至用利率政策来达到其政治目标,因而中国的利率远远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在中国,利率始终被政府不恰当的用来抑制或鼓励某些经济环节的发展,而激励目标的选择往往是干预性的。

2、差别性贷款也是对利率的一种扭曲,其产生的效果与金融抑制政疑中压低利率的效果是一致的。

由于这些行政千预的存在,中央银行在决定利率时就不能完全依据于资金的实际市场供求水平。

第四幸经济增长结构变化和地区差异1、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它们是怎么被克服的?(整理了书上的相关內容,请自己截取有价值部分,因为字数太多了)中国改革以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目标,通过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災环境, 高度集中的计划资源配置制度和缺乏自主权的微观经营体制而形成的。

传统经济增长揆式的失败,首先表现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如果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应该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政府采取人为扭曲资金价格的方式,在许金密集型产业上投资过多,抑制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导致整个经济不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面进行,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其次表现为技术效率的低下,由于利润不再是衡董企业效益的尺度,计划的资源配置制度又常常不能按时分配物资,经营者被迫维持大量的物资储备,没有提鬲许源利用效率的积极性,职工超员、物资超储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便成为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单位的特征。

由以上得出结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从整体上看并不能导致高速度的经济增长。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一系列制度变革和资源重新配置,带动了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改罢了国内的投资结构和引进外资,扩大了对外贸易等,从而使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自上世纪70年代末经济改革开始后,通过对微观经营单位的放权让利,以及激励机制的改进,经济效率大幅度提高,中国经济的效率有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可以预期生产率也应该有了较大的变化.事实上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一系列技术效率的综合体现,简称TFP)的确大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分解为体制变革的因索,资源重新配置效应,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在改革以前,它对经济增长是抵消作用的,但是改革开放后,TFP大大提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起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相应时期的发展毫不逊色。

2、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蕴藏在哪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已经发生了变化,已呈现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明显迹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包括物资资本、劳动力数董、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和其他体制改革因素.从这些增长因素的积累越势•来看,我们可以确信过去的增长源泉不会耗竭。

第一,中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高速度增长的判斷,在于其所具有的很高的资本枳累率,而且这个物质进本积累的潜力不会耗竭,持续的技术进步加快经济的增长,要有相对充裕的资金积累做保证,中国史少数能保持较大数额的资金积累的国家。

第二,劳动力数量不会构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

从人口数量和结构预测来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会长期内保特一个很大的绝对数量,从而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比较优妙。

第三,人力资本积累在继续,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是巨大的,人力资本积累已成为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引擎,改革以来,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很快,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逐年递增,而且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迅速增加,保证了经济增长的后续力。

第四,劳动力转移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随着户藉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的提离,中国的劳动力转移会一直持续下去,因此劳动力转移舟成为中国国內生产总值的增长提供持续的源泉。

第五,较大的技术进步余地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中国由于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选择技术进步的实现方式上具有后进优势,可以釆用模仿,购买等形式来实现技术进步,购买的技术一定是被证明为成功的,有商业价值的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