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八城市植被生态效应的调查一、概述绿色植物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效应影响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

生长在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应是也显著的,主要表现在降温增湿、调节环境条件、吸收有毒气体、滞留烟尘净化空气、降低环境噪音等。

本实验以城市生态学中的城市植被为研究对象,说明其产生的效应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1.不同的城市绿地由于植被种类、数量、营建方式的不同,植被产生的生态效应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通过城市中不同地点的城市植被生态效应的测定,了解城市中不同植被群落在城市中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效益的差异。

2.掌握测定城市植被生态因子的测定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实验结果,即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效应的差异,主动在城市建设中应用生态效应好的植被群落类型。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一)实验内容1.通过对城市中具有不同植被类型的地域(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屋顶花园)的生态因子(CO2、温度、湿度、S02、NOx、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含量等因子)的测定,比较不同地域的不同植被群落生态效应的差异。

2.采样分析项目测定项目:CO2、O2、SO2、NOx、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含量、温度、湿度。

3.测定网点的布设方法选择一处城市地域,根据植被生长的实际情况和人力、物力条件,在各功能区分别设置相应数量的采样点。

每个测定网点附近设定一个无绿化的测定点作对照实验。

4.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采样时间:由于街头绿地相对于城市公园和屋顶花园而言,受周围因素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选定采样时间上应当尽量避免周围环境对测定数据的干扰。

所以测定时间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等周围环境相对比较安静的时间段同时完成测定数据。

采样频率:测定次数不少于7次。

(二)实验方法根据测定因子的存在状态、浓度、物理化学性质及测定方法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仪器。

1.O2/CO2的测定本实验可采用O2/CO2气体测定仪(型号CES-02)2.二氧化硫SO2的测定――――紫外荧光法实际工作中可用紫外荧光SO2监测仪测定。

生态学实验报告(经典)

生态学实验报告(经典)

实验一.不同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测定及其比较(一)、实验内容: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水分、容重和pH测定的仪器与使用方法; 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

(二)、目的要求:熟悉生态学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 熟悉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特点和规律;比较分析以上生态因子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异同及其原因。

(三)、主要仪器设备:温度计、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环刀、铝盒、土壤钻、小铲、烘箱、50ml小烧杯、玻璃棒、土壤筛(孔径1mm)、分析天平、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等。

(四)、实验方法及原理:研究生助教介绍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等仪器使用方法和观察记录方法后,学生分成8组,在校园中选取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开展光照强度、气温、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pH等的时空测定。

照度计:测定太阳辐射强度(单位为umol m-2 s-1)。

一般采用照度计,它是利用光电原理制成的。

光电池具有一个氧化层,在光的作用下,从那里放出电子,只要用一个低电阻的电流表把金属膜和金属基部相连接,就会发出一个与光强度成正比的电流。

这种电池对300-700nm的光是不是灵敏的,而且具有反应迅速、不需要外接电源等优点。

测定时,在照度计的电池槽内装上电池,把光电头插头插入仪器的插孔,打开开关及探头盖,照度计的显示屏上显示读数,待数字稳定后,把光敏探头置于欲测光源处,便可读数。

显示屏的读数分4档,每档相差10倍(单位为lx)。

温度计:温度包括气温和土壤温度。

主要介绍土壤温度计。

土壤温度计的原理与构造与一般的水银空气温度计相似,所不同的是土壤温度计一端弯曲,以便读数。

土壤温度计有不同长短的一组温度计组成,以测定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

测定时,在土壤表面挖不同深度的小坑,把不同深度的温度计埋至不同的深度(注意温度计的底部与地表平行),把土填回,用手压实,一小时后便可读数。

pH计:pH计有多种类型,可根据精度的需要选用不同的pH计。

环境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生物学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环境中的生物群落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生物群落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采集实地样本并进行数据分析,我们能够得出关于生物多样性、生态位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引言:环境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群落是指同一环境中不同物种的集合,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实验选择一定范围内的生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以全面了解生物群落的特点。

材料与方法:1. 实地调查:选择一个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自然环境,如森林、湿地等,进行实地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应遵循采样原则,包括随机采样、割取样本等操作。

2. 数据记录:对于每个采样点,应准确记录物种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位的分布等相关数据。

3. 数据统计与分析:通过计算各个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得出关于生物群落的统计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讨论:我们选取的生物群落调查区域为一片森林,共设立了10个样方。

通过对各个样方的调查和数据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物种数量:在10个样方中,我们共发现了50种不同的物种。

其中包括10种鸟类、20种昆虫、15种植物和5种哺乳动物。

2. 物种多样性指数:根据Shannon-Wiener指数计算结果,我们发现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为3.5。

这说明了该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

3. 生态位分布:通过对各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进行测定,我们发现不同物种之间在资源利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表明了各个物种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4. 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关系数,我们得出了一些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鸟类和昆虫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昆虫和植物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于所调查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

实验2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

实验2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

实验2植物群落的调查及分析植物群落是指具有相似物种组成和相互关系的一群植物在确定地点生长的特定区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植物群落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该区域的生态特征、植物物种组成和相互关系等,为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实验将进行植物群落的调查和分析,旨在了解一定区域内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和稀有种,以及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等。

下面将从实验设计、调查方法和结果分析三个方面介绍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设计:1.确定调查区域:选择一个相对封闭、不受外界干扰的区域作为调查区域,如一个森林、草原或湿地等。

2.制定调查方案:根据调查目的和可行性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时间、样方设置和数据收集等。

3.标定样方:在调查区域内确定若干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相同,并记录下样方的位置和编号,以便后续的调查。

4.进行调查:在每个样方内进行植物的物种调查,包括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

可以使用物种清单、标本采集或摄影等方式记录数据。

5.数据分析: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计算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以了解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调查方法:1.物种清单法:在样方内对所有出现的物种进行记录,包括植物名称、数量和分布等。

可以使用直接观察、标本采集或图像比对等方式记录物种信息。

2.采样法:在样方内随机选择若干个固定面积的小区域进行采样,并将采集到的植物标本进行鉴定和分类。

通过统计每个样方内的物种数量和出现频率来了解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3.调查工具:可以使用手提式GPS仪、量角器、采样网、标本工具和数字相机等工具进行调查和记录。

根据需要还可以配备显微镜、显微摄影仪和物种鉴定手册等。

结果分析:1.物种组成: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每个样方内的物种数量和丰富度指数,得出每个样方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2. 物种多样性:计算每个样方内的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从而了解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习报告实习一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调查一、实验目的通过调查,初步掌握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及各统计指标的含义二、工具备品皮尺、钢卷尺、测绳、枝剪、粉笔、铅笔、标签、方格纸、调查表格、植物检索表等。

三、调查方法全面踏查和样方法相结合。

其基本步骤是:全面踏查:对所要进行调查的植物被地全面踏查一遍,选定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固定或)临时样地。

样地调查:(1)样地面积:森林:20*20平方米,其中:灌木样方五个,2*2平方米,草本样方五个,1*1平方米(2)每木调查:具体按测树学方法进行。

平均胸径大于8厘米者,2厘米一个径阶;小于8厘米者,1厘米一个径阶。

(3)植被及灌木调查:植被调查在1*1平方米小样方中进行,下木调查在2*2平方米小样方中进行,乔木调查在实习中绘制树冠投影图。

植物名称:记录植物中名或学名,并采集有关植物标本(实习中只采集野外不能识别的标本。

经鉴定后再将植物名称填入,但在鉴定前要填入代号)。

由于标本不完整,鉴定有困难时可暂时填入**科或**属的一种。

如苔草属的一种。

层次:可根据植物高度划分为几个层次。

若一种植物分布在几个层次中,按其分布情况记入分布最多的层次中层次盖度:即该层次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方面积的百分比。

按植物自然情况进行测定。

范围指最低高度到最高高度。

如果植物最低为0.3米,最高为1.5米,则记为0.3-1.5米。

多度:指该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用德鲁提的多度等级进行分级。

分布:指丛生、片状、稀疏、单株等。

(4)统计及报告:按测树学统计林木组成和平均胸径。

植被统计频度和多度。

描述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

四、实验数据表1森林群落类型调查表一、样地基本概况标准地面积:20*20 平方米地点名:调查日期:2015.05.26 海拔:150米经纬度:坡位:半山腰坡度:15.2°森林类型:天然林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林分郁闭度:80%二、地质、土壤调查土壤类型:壤土母岩类型:砂岩、砾岩、岩石风化残积土壤厚度:一米以上岩石露头:10%土壤A层厚度:棕色枯落物厚度:1.5cm土壤颜色:棕色土壤质地:黄棕壤土壤侵蚀状况:很少排水状况:良好三、经营历史与人为活动状况:表2样地每木调查表序号树种名称胸径cm 树高m 冠幅m*m1 α33.52 20.6 8.7*5.12 麻栎21.82 17.15 4.5*4.43 麻栎28.45 26.5 8.3*7.54 麻栎28.60 24.0 6.1*5.45 麻栎37.38 22.4 9.2*8.36 麻栎32.95 25.3 6.6*6.37 麻栎22.12 18.0 5.4*4.68 麻栎28.96 21.9 6.3*5.49 麻栎20.57 15.4 4.6*3.710 麻栎25.82 18.4 5.3*4.111 麻栎30.21 21.0 7.4*5.812 麻栎22.28 17.4 5.2*4.713 麻栎32.70 17.9 6.5*6.214 麻栎37.72 22.0 9.1*8.015 麻栎22.00 15.9 5.6*5.316 麻栎29.30 14.4 6.5*5.6表2数据分析整理如下:径阶平均直径各株树木直径(cm)/(m)树高实测值株数(株)平均树高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20.5722.0625.8228.6729.7632.7033.5237.5520.57/15.421.82/17.15 22.00/15.9 22.12/18 22.28/17.425.82/18.428.45/26.5 28.60/24.0 28.96/21.929.30/14.4 30.21/21.032.70/17.933.52/20.637.38/22.4 37.72/22.01413211215.417.1118.424.117.717.2020.622.2由标准地每木检尺实验数据计算得直径算术平均值: 28.40cm径阶株数分布图1234520222426283032343638径阶/cm株数/株各径阶平均树高胸径散点图y = -0.0136x 2+ 1.0774x - 0.2804R 2= 0.36780510152025300510152025303540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胸径树高散点图y = -0.0313x 2 + 2.1668x - 15.481R 2 = 0.37940510152025300510152025303540胸径/cm树高/m表3灌木/下木小样方调查表样方面积:2*2平米总盖度:样方物种名称盖度(%)平均高m 多度(株)1a 28 1.54 12 b 26 1.5 1c 18 1.15 1d 15 1.1 23 eb 20 1.45 14 f 25 1.5 1g 80 1.6 35 e 40 1.7 1c 20 1.3 1表4草本小样方调查表样方物种名称盖度(%)平均高m 分布状况1 A 30 0.08 稀疏B 60 0.80 片状C 50 0.10 稀疏2 络石60 0.07 丛生A 20 0.12 稀疏D 10 0.06 单株3 E 20 0.06 片状麦冬40 0.10 丛生F 10 0.08 稀疏B 10 0.12 单株4 络石40 0.07 稀疏G 50 0.04 丛生麦冬10 0.11 丛生5 络石30 0.07 单株C 10 0.10 稀疏D 10 0.06 单株表5植物频度和多度统计表植物名称小样方号(株)频度(%)平均多度1 2 3 4 5α0 0 0 1 25 0.25 麻栎 6 3 3 3 100 3.75a 1 0 0 0 0 20 0.2b 0 1 1 0 0 40 0.4c 0 1 0 0 1 40 0.4d 0 1 0 0 0 20 0.2e 0 0 1 0 1 40 0.4f 0 0 0 1 0 20 0.2g 0 0 0 3 0 20 0.6A 3 4 0 0 0 40 1.4B 0 2 0 0 1 40 0.6C 0 3 0 0 1 40 0.8D 0 2 0 0 2 40 0.8E 0 0 4 0 0 20 0.8F 0 0 3 0 0 20 0.6G 0 0 3 0 0 20 0.6络石0 3 0 2 2 60 1.4 麦冬0 0 5 3 0 40 1.6由以上数据可知,该样地内群落组成较为丰富,乔灌草均有分布。

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

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

引言概述: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旨在研究和分析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五个主要方面的探索,对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关键领域进行详细讨论。

我们将介绍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我们将探讨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然后,我们将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研究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我们将总结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内容:1.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1.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研究对象和范围1.3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1物种的适应性和生态位2.2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间相互作用2.3环境因素对物种分布和繁殖的影响2.4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策2.5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1开发和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2土地利用和碎片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3气候变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4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5捕猎和捕捉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影响4.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4.1值得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物种4.2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管理4.3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技术4.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措施4.5战略环境评估和可持续发展5.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5.1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价值5.2科学技术对环境生态学的影响5.3环境生态学的挑战和机遇5.4新兴领域和研究前沿5.5环境生态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总结:通过对环境生态学的介绍和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在保护和恢复环境中的重要性。

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都是关键领域。

环境生态学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

未来,环境生态学将继续深入研究物种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植物群落调查的实训报告

植物群落调查的实训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植物群落调查实训旨在使学生掌握植物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分布规律及动态变化特征,提高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和对植物生态学的认识。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10月15日至2023年10月20日实习地点:某森林公园三、实习内容1. 植物群落样方设置与调查- 根据实习区域的特点,我们选择了随机布点的方式设置样方。

- 样方大小为20m×20m,共设置了10个样方。

- 在样方内,我们调查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高度、胸径等指标。

2.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 通过样方调查,我们记录了不同植物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组成、数量、高度、胸径等指标。

- 分析了不同植物层的结构特征,如分层高度、冠幅、叶面积等。

3. 植物群落组成调查- 对样方内所有植物进行鉴定,记录其学名、科属、高度、胸径等指标。

- 分析植物群落组成特征,如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优势种等。

4. 植物群落分布规律调查- 通过样方调查,我们分析了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如集群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等。

- 结合地形、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探讨了植物群落分布规律。

5. 植物群落动态变化调查- 通过对样方进行连续调查,我们分析了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特征,如物种更替、生长速度、群落结构演变等。

四、实习过程1. 实习前期准备- 收集实习区域的相关资料,了解其植被类型、地理环境等。

- 准备实习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如指南针、GPS、测绳、皮尺、笔记本、记录表等。

2. 实习过程- 按照实习指导书的要求,分组进行样方设置和调查。

- 记录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分布规律及动态变化特征。

- 分析调查数据,撰写实习报告。

3. 实习总结- 实习结束后,各组进行交流,分享实习经验和成果。

- 对实习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五、实习成果1. 调查了实习区域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分布规律及动态变化特征。

2. 掌握了植物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

环境生态学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环境生态学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目的】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群落分析方法。

【实验材料】海拔表、皮尺、卷尺、样绳、照度计、GPS。

【实验原理】群落调查是考察与研究群落的基本途径,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是样地法。

样地是在群落中圈出的能代表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面积地段,通过对样地的调查来推断整个群落的情况。

运用样地法进行群落调查时,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样地的形状、面积与数量,并确定样地设置的方法。

样地设置的原则是使设置的样地具有代表性。

样地形状一般有方形、圆形、条形等。

样地的大小和数目根据群落的不同而不同,一般群落越复杂,样地的面积要越大。

通常草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 m2或更大的样方。

灌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3m×3m、4m×4m甚至5m×5m。

乔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00 m2。

样方的数目据群落的类型、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人力和时间等确定。

但全部样方的总面积,应略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样地设置的方法有随机设置、系统设置、典型设置等。

随机设置是使所有被抽中的机率相等,可在群落中系统地设置一些点,编上1,2,3,……100等数字,然后随机地抽取其中的数字,以确定样地的位置。

系统设置即在群落中以一定的规则确定取样位置,如在群落中设置几条等距离的样线,然后在每一样线的相等间距设置样方。

典型取样即在认为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方。

【实验方法与步骤】1.样地设置每组4-5人,在马尾松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10样方。

10m×10m的乔木样方,在乔木样方内设置一个5m×5m的灌木样方,再于乔木样方的4个角分别设置1个1m×1m 的草本样方。

2.调查记录调查记录的内容、项目随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

细致的数据整理分配工作应在室内进行。

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可使用群落调查表格,群落调查表格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而制订。

乔木层调查采用每木调查的方法,即分别调查每株树木的物种名、胸径、树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调查与分析
【实验目的】
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群落分析方法。

【实验材料】
海拔表、皮尺、卷尺、样绳、照度计、GPS。

【实验原理】
群落调查是考察与研究群落的基本途径,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是样地法。

样地是在群落中圈出的能代表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面积地段,通过对样地的调查来推断整个群落的情况。

运用样地法进行群落调查时,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样地的形状、面积与数量,并确定样地设置的方法。

样地设置的原则是使设置的样地具有代表性。

样地形状一般有方形、圆形、条形等。

样地的大小和数目根据群落的不同而不同,一般群落越复杂,样地的面积要越大。

通常草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 m2或更大的样方。

灌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3m×3m、4m×4m甚至5m×5m。

乔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00 m2。

样方的数目据群落的类型、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人力和时间等确定。

但全部样方的总面积,应略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样地设置的方法有随机设置、系统设置、典型设置等。

随机设置是使所有被抽中的机率相等,可在群落中系统地设置一些点,编上1,2,3,……100等数字,然后随机地抽取其中的数字,以确定样地的位置。

系统设置即在群落中以一定的规则确定取样位置,如在群落中设置几条等距离的样线,然后在每一样线的相等间距设置样方。

典型取样即在认为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方。

【实验方法与步骤】
1.样地设置
每组4-5人,在马尾松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10样方。

10m×10m的乔木样方,在乔木样方内设置一个5m×5m的灌木样方,再于乔木样方的4个角分别设置1个1m×1m 的草本样方。

2.调查记录
调查记录的内容、项目随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

细致的数据整理分配工作应在室内进行。

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可使用群落调查表格,群落调查表格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而制订。

乔木层调查采用每木调查的方法,即分别调查每株树木的物种名、胸径、树高等。

灌木层与草本层的调查分物种调查其平均高度、平均基径、覆盖度、数量等。

层间植物可单独调查。

表1 群落基本情况调查表
调查者:调查日期:
样地编号:样地面积:
群落类型:群落名称:
地理位置:经度:纬度:
地形:海拔:坡向:坡度:
土壤、岩石、地下水位:
微地形、地被物:
动物活动情况:
人为干扰情况:
样方编号:群落类型:群落名称:
群落郁闭度: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表2 乔木调查表
物候相按营养期、花期、果期、果后营养期记录
生活型记录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
表3 灌木调查表
灌木样方号:样地面积:
表4 草本调查表
调查者:日期:样地号:样地面积:
群落郁闭度: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群落类型:群落名称:
表5 层间植物调查表
调查者:日期:样地号:样地面积:
群落郁闭度: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群落类型:群落名称:
4.数据整理
数据整理是将野外调查的原始资料条理化,并演算出一些反映群落特征的数量指标。

其中反映种群在群落中优势度大小的指标有:
相对多度:指种群在群落中的丰富程度。

计算式为:
相对多度=(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同一生活型植物的个体总数)×100%
频度与相对频度:频度是指一个种在所作的全部样方中出现的频率。

相对频度指某种在全部样方中的频度与所有种频度和之比。

计算式为:
频度=该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
相对频度=(该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总和)×100%
相对显著度:指样方中某种个体的胸面积和与样方中所有种个体胸面积总和的比值。

计算式为:
相对显著度=(样方中该种个体胸面积和/样方中全部个体胸面积总和)×100%
重要值:是一个综合的指标,通常综合考虑相对多度、相对频度和相对显著度中两至三个指标。

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上述指标可整理成群落表(表6),从中可清楚看出群落中各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度的大小。

5.物种多样性计算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的一个重要特征,物种多样性的定量测度可以用多样性指数来反映,常用的多样性指数简介如下。

(1)Shmpson多样性指数
该指数是Shmpson(1949)基于概率论提出的。

其计算公式如下:
SP = N (N—1)/ ∑n i (n i—1)
式中,SP为多样性指数,N为群落(样地)全部种的个体数,n i为第I个种的个体数。

(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该指数是以信息论范畴的Shannon-Wiener函数为基础的。

其计算公式如下:
SW = —∑p i log2p i
式中,SW为多样性指数,p i为第i种的个体数的百分数,N为群落全部个体总数,n i 为第i种的个体数。

【作业与思考】
全班分2个大组,每大组分5个小组.每小组各调查一个10m×10m的样地,并汇总大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并计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每位学生独立完成数据分析并上交实验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