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麻黄汤•组成:•麻黄6克去节•桂枝4克•杏仁9克(去皮尖、七十个)•炙甘草3克麻黄汤功效与作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重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麻黄汤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现代用法:水煎服。
麻黄汤方解根据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主证当属外感风寒表实证。
头痛,身疼和喘为次要症状。
风寒之邪伤人体表,阻遏卫阳,机表不得温煦,故见恶寒;寒主收引,毛窍闭塞,故无汗;卫阳被郁,故微发热,邪在肌表,尚未入里,故舌苔薄白;正盛邪实,相争于表,故脉浮紧;寒邪束表,足太阳膀胱经受邪,营卫运行不畅,故见头疼身痛;肺主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宜降,故喘。
本方为辛温发汗峻剂,是治疗伤寒表实证的代表方。
功效为发汗解表,宣降平喘,使卫阳得温,营阴通畅,肺气宜发,毛窍开放,风寒之邪随汗出而解。
方中麻黄性温可助阳散寒,味辛可解表,为肺经专药,可宣肺平喘。
为方中主药。
桂枝性温味甘,既可温经散寒,又可通营达卫,与麻黄相配使营卫通畅,共成发汗峻剂,并可解除头痛身疼,为辅药。
杏仁甘苦温,利肺降气,与麻黄配伍,宣降并用,可增强其平喘之功,为佐药。
炙甘草既可缓和麻、桂的峻烈之性,又能调和麻、杏之宣降不和,为使药。
本方是辛温解表剂,故风热表证不宜使用。
此外,《伤寒论》还指出“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伤寒表虚自汗、血虚脉见“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证,亦当禁用本方。
因汗与血、津、液、气皆为同源异流之物,重发其汗,必使正气受损。
麻黄汤按语本方以无汗而喘、恶寒发热、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柯琴用本方治疗风寒湿痹及寒性哮喘。
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麻疹、急性肾炎、荨麻疹、小儿发热、小儿银屑病、肩凝症、鼻炎、产后发热、痛经、癃闭等病症。
黄苓汤专治手足烦热

黄苓汤专治手足烦热熟悉《金匮要略》的人,都知道妇人产后病脉症治篇有一首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
但是要谈运得好用得活的人,估计不多。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经常读书看医学杂志的同志,会发现介绍运用这个方子的文章很少。
其实这个方子如果掌握的正确的话很好使。
尤其是治疗手脚心发热的症侯,可以说是一个特效专方,效果显著。
手脚心发热,我在临床上可以说三天两头都会遇到,尤其是妇女。
《金匮要略》上说,此症乃产后血虚所致,后世的医书,包括现行的教材都认为是阴虚发热,虚阳外透。
在治疗上基本上都是六味地黄汤,桂技龙牡汤,青蒿鳖甲汤之类,滋阴潜阳,咸寒峻补,结果疗效一般,甚止是无效。
我早年也是这样认识和治疗的,结果很不理想,不知其他同道是否有同感。
对此曾很是郁闷,一个小小的手脚发热都摆不平,中医的疗效哪里去了。
西医治不了,也不稀罕去治,人家找到了中医,结果也是无可奈何。
此症,我看到的几乎没有一个是产后特有的症状,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看到的大都是无其它值得辨证的症侯,来诊的就一个突出的症状,手脚发热,大冬天别人冷得要命,她还要睡觉时把一双脚露在外边。
治不好,弄不懂,怎么办?继续读书,求证古人。
一日在温习《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篇的三物黄芩汤时,思之良久,似有醒悟。
书曰:《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
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方黄芩一两(《千金》作“二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虫。
我的理解头痛者乃外感,用小柴胡汤;不痛烦者乃内伤,烦通甚热义,用三物黄芩汤。
根据我以往用经方的体验,一方不应受本条限制,只要对证可以通用。
四肢烦热,就是手脚发热,不可局限于产后。
再看其他人运用此方的医案,我觉得应该在治疗手脚发热一症上试一试。
结果大获全胜,基本上拿下了这个不起眼的顽证。
其用法是以此方为基本方加减。
现举一例示之。
贾某女45岁陕西宝鸡市,2007年3月间来诊,主述:两颧发热十五六年了,手脚夏季出汗,其它几季发热发烫,冬天不怕冷,晚上睡觉只盖一层薄被子,双脚还要发热,只好露在外头。
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麻黄汤配方,方歌,加减运用医案

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麻黄汤配方,方歌,加减运用医案1、麻黄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2、麻黄汤治愈汗出不止一例报告3、麻黄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4、中医临床怎样安全使用麻黄?用麻黄的注意事项5、麻黄汤的组成,原文解析,麻黄汤方歌方解【麻黄汤条文】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3)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2)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组成】麻黄10g 桂枝6g 杏仁10g 甘草6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
【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
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
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
【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
【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
(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内热证者,加石膏。
(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麻黄汤—搜狗百科

麻黄汤—搜狗百科麻黄汤麻黄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之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表征:发热,怕冷,头身痛,鼻子实,流清鼻涕,咳嗽等,但最主要是怕冷。
宣肺:1、将浊气排出体外。
出路包括呼吸道,体表。
浊气包括,二氧化碳,代谢废物,病毒,病菌等。
2、将卫气,营养物质,水发散到体表。
脉浮紧:邪气,病毒攻入体内,肝脏小肠等主要产热器官,代谢加快,热量主要用来产生抗体,热量输出减少。
体表肌肉为了抗邪,抖动产热,但需要大量氧气与营养物质,因此脉管浮。
紧,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表示肌肉抖动。
)(传统认为:发汗是祛除邪气的一种方式,而我认为:体内邪气已经通过排泄系统,尿道,肛门,以及呼吸系统口鼻祛除。
邪气已祛,抗体需求减少,体温降低,体内的热量通过体表发汗,散除。
所以汗出是邪祛的标志,而不是祛邪的方式)(麻黄功效:发散风寒,宣肺止咳平喘,利尿消肿,散寒通痹止痛,用于疮痈肿痛,皮肤瘙痒,鼻子实,流清鼻涕)(药征:主治喘咳、水气也。
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
)(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一名龙沙。
)中文名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功用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分类解表方-辛温解表出处《伤寒论》药方介绍药方1麻黄加术汤组成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甘草(炙)3g,杏仁(去皮尖)6g,白术12g。
(术,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痘,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一名山蓟。
生山谷。
)(药征、术:主利水也。
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麻黄汤:散寒解表第一方

麻黄汤:散寒解表第一方麻黄汤出自于《伤寒论》,是治疗太阳伤寒的主方,堪称散寒解表第一方。
原方用于治疗“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其组方如下: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麻黄汤麻黄汤中以麻黄为君药,所以得名麻黄汤。
麻黄辛苦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及散寒通滞的功效;桂枝为臣药,具有发汗解肌、温经散寒的功效;苦杏仁降肺止咳平喘,与麻黄一宣一降,共同恢复肺的宣降功能;炙甘草止咳平喘、兼顾中焦。
麻黄汤是我们《方剂学》教材上的第一方,麻黄也是《中药学》教材上的第一药,所以对麻黄汤印象特别深刻。
其实印象最深的还是上《方剂学》学麻黄汤时老师讲过的一番话,大致意思是:中医讲究三因制宜、用热远热,广东处于岭南,气候湿热,麻黄汤比较辛温峻猛,所以他在广州行医30多年,几乎没有用过麻黄汤,所以当时对麻黄汤甚为畏惧。
后来大二的时候有幸跟随儿科的几位老师出门诊,发现他们对小儿外感非常喜欢用麻黄汤或者小青龙汤,而且麻黄用量特别大。
后来有幸跟随廖世煌教授出诊两年,廖老是我们大学《金匮要略》教研室的老主任,对经方研究颇为透彻,对我读书及临床指导颇多。
廖老曾对我讲,虽然广东地处岭南,但是现在使用空调越来越多,夏月伤寒的也越来越多,有是证用是药,虽然岭南、炎夏,也可不必避讳麻黄。
麻黄等到我独立临床,尤其是去了急诊科之后,接触到很多外感发热的患者,才知道几位老师所言都不虚:夏日伤寒越来越多,而且即便是在广州也有寒疫,但是毕竟是在南方高温地区,用法用量都需要谨慎。
2016年上半年的那波流感,病人主要表现的是风寒,因此那半年多正哥用了有10000g左右的麻黄。
而到了2017年下半年的乙型流感则表现为“高热、咽痛、恶寒、便秘”的寒包火症状比较多了,这些也会用到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汤,但是这个时候用麻黄就是四两拨千斤了,用量不宜大、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用量稍大患者很容易从阳化热了流感风寒证正哥在临床上用麻黄汤一般用生麻黄5~10克,1~3岁小孩子一般用3~5克;苦杏仁一般用10~15克,若是小儿则改为甜杏仁;由于南方天气湿热,所以很多时候不用或少用桂枝,以减少辛温发汗的力度(因为患者很多时候是3天才能复诊,中间不方便调方,一般宁愿稳妥)。
5、热利基础方:黄芩汤

5、热利基础方:黄芩汤热利基础方:黄芩汤黄芩汤,是一种热利基础方,主要由黄芩、黄连、半夏、生姜组成。
它以黄芩为君药,黄连为臣药,半夏为佐药,生姜为使药,这四味药物在方剂中的配伍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黄芩作为君药,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泻火的作用。
黄芩性寒苦,归入肺、胃经,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缓解发热、口渴、尿赤等症状。
同时,黄芩还具有解毒泻火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症,如感冒、咽喉肿痛等。
其次,黄连作为臣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黄连性寒苦,归入心、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缓解发热、口渴、黄疸等症状。
同时,黄连还具有泻火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心火亢盛、口舌生疮等病症。
再次,半夏作为佐药,具有降逆止呕、化痰止咳的作用。
半夏性寒苦,归入脾、胃经,具有降逆止呕、化痰止咳的功效。
它能够降逆止呕,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
同时,半夏还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等病症。
最后,生姜作为使药,具有温中止呕、解表散寒的作用。
生姜性辛温,归入肺、脾经,具有温中止呕、解表散寒的功效。
它能够温中止呕,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
同时,生姜还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寒热等病症。
综上所述,黄芩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物配伍合理,相互协同作用,发挥出更好的疗效。
黄芩、黄连、半夏、生姜分别在方剂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共同达到清热燥湿、解毒泻火的目的。
这种药物配伍的重要性在于各药物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协同作用,使方剂具有更好的药效。
黄芩汤方剂的功能作用主要是清热燥湿、解毒泻火。
它适用于湿热内蕴、痰热壅盛等病症,如感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
根据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可以对具体病症进行细致的辨证施治。
总之,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
黄芩汤方剂中的黄芩、黄连、半夏、生姜四味药物在配伍中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协同,达到清热燥湿、解毒泻火的效果。
黄芩的作用和功效

黄芩的作用和功效
黄芩,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是一种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中。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氧化等作用,因此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功效。
1. 清热解毒:黄芩能够清热解毒,常被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肺炎等。
它具有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繁殖作用,能够有效减轻病情。
2. 抗菌消炎:黄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烈的抗菌和消炎作用。
它对多种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帮助治疗各种感染引起的疾病。
3. 抗氧化:黄芩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损伤。
抗氧化作用还可以延缓衰老、改善皮肤质量等。
4. 抗炎作用:黄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引起的症状。
它能够抑制白细胞的聚集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适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
5. 抗过敏作用:黄芩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可以减轻过敏引起的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它可以抑制肥大细胞的过敏反应,减少过敏原的释放,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总之,黄芩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氧化、抗炎和
抗过敏作用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对各种感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功效。
麻黄汤的临床应用研究

麻黄汤的临床应用研究麻黄汤出自《伤寒论》,是中医方剂中经典的解表方剂之一。
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在临床上,麻黄汤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应用也需要严格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
麻黄汤的主要适用证为外感风寒表实证。
患者往往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
其中,恶寒、无汗、脉浮紧被视为麻黄汤证的关键指征。
在现代临床中,麻黄汤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当患者因外感风寒而出现高热、恶寒、无汗、周身疼痛等症状时,运用麻黄汤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通过麻黄的发汗作用,使风寒之邪随汗而出,从而迅速缓解症状。
此外,麻黄汤对于支气管哮喘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中医认为,哮喘的发作多与外邪袭肺、肺气失宣有关。
麻黄汤中的麻黄具有宣肺平喘的作用,能够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改善呼吸功能。
但在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如加入苏子、地龙等平喘止咳的药物。
对于急性肾炎水肿,麻黄汤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中医认为,水肿的形成与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有关。
麻黄汤能够宣发肺气,促进水液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减轻水肿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麻黄汤则需要谨慎,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在临床应用麻黄汤时,需要准确把握其禁忌证。
麻黄汤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对于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已溃、失血患者等,均应禁用。
同时,由于麻黄具有升高血压、兴奋心脏等作用,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也应慎用。
在剂量的运用上,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麻黄的用量多在 9 15 克之间,桂枝 6 9 克,杏仁 69 克,甘草 3 6 克。
但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体质虚弱者,剂量应适当减少。
为了提高麻黄汤的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常常需要与其他方剂进行合方应用。
例如,与桂枝汤合方,称为桂枝麻黄各半汤,适用于表郁轻证;与五苓散合方,称为麻黄五苓汤,用于治疗风水水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芩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我们知道中药方剂有很多的分类,而不同的方剂功效作用也不一样,那么你知道黄芩麻黄汤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
葛根半两,橘皮半两,杏仁半两(生),麻黄半两,知母半两,黄芩半两,甘草半两。
【功能主治】
冬温未至发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得热,其春寒解,冬温毒始发于肌中,斑烂隐疹如锦纹,咳闷呕吐清水。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水2升,煮8合,去滓,温温分减服之。
呕吐先定,便宜消息。
【摘录】
《伤寒总病论》卷四
看完了上文对黄芩麻黄汤的介绍,是不是对黄芩麻黄汤又有了一
些新的了解呢?希望大家可以在平时多接触这方面的东西,做到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