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和实际意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2.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
3•懂得以科学的求实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理解并掌握列宁提出的物质概念及其哲学意义,理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2•掌握运动的涵义,理解并掌握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及其实际意义;了解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规律的涵义及其特点,正确认识人和规律的关系。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1 •理解意识的本质。
2•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其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3•深刻理解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笫三章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笫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理解并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基本要点;了解事物的联系引起事物的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牛:。
笫二节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1 •掌握质、量、度、量变、质变等基本概念;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对立统…规律的内容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际意义,能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懂得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决反对形而上学。
笫四章实践、认识、真理笫一节认识和实践1.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大纲是指四川省制定的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的文件。
它旨在规定学生在各个学段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方法。
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学科范围:指明了哪些学科属于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范畴,例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
2. 学科目标:阐述了学生在不同学段需要达到的学科能力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3. 知识体系:列举了每个学科的主要知识点和概念,以及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和组织结构。
4. 教学要求:对每个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分,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内容和技能,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要求和建议。
5. 评价方法:规定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和标准,
包括考试形式、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等。
这些内容的制定有助于统一教育教学的标准,确保学生在相同学段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大纲的实施需要由教育部门、教师和学校共同参与,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一、考核的主要范围和基本要求(一)主要范围:主要考核哲学与政治理论常识、文史基本常识与写作、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事业单位概况和陕西省省情、法学、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二)基本要求:重点考查应试人员对哲学与政治理论常识、文史基本常识与写作的理解和掌握,对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事业单位概况和陕西省省情的了解情况,突出考核内容对应试者综合理解能力的要求。
二、考核的基本内容第一编哲学与政治理论常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考核知识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考核要求识记部分()哲学的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物质的概念()运动的概念()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静止的概念()规律的概念和属性()联系及其属性()发展的概念()新事物和旧事物()质和量()矛盾的概念及其属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范畴的概念()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谬误()历史观的概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的概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国家、革命的概念()人民群众的概念()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概念理解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本质和作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的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的作用()人的本质()人生价值()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第二章毛泽东思想概论.考核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哲学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考核要求识记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实事求是的含义()群众路线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意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时期土地改革工作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毛泽东提出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原则和方法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核知识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考核要求识记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现阶段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点()我国的教育方针()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的特定含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理解部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关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意义()坚持改革开放的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三步走”战略第三个阶段的划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断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坚持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和意义()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的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关系()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第二编教师道德与教育法第一章职业道德.考核知识点道德的内涵、功能职业道德内涵、特点、体现方面、意义与作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涵、基本特征、核心、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特点、基本原则、基本规范.考核要求识记部分()职业的含义()道德的内涵()职业道德的内涵()教师职业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理解部分()职业道德的特点()职业道德的体现方面()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第二章教育法.考核知识点教育法的原则依法治校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政府的教育职权义务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政府教育权教师学生.考核要求识记部分()教育法的概念和原则()公民受教育权利平等保障的含义()依法治校的含义()教育权的含义、构成()受教育权的含义、内容()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教育职权的主要内容()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的概念理解部分()教育法律责任的特点;行政、民事、刑事三种法律责任的主体和主要内容()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家庭教育权各自内容及其关系()受教育权的性质及其主要内容()不同级别的政府教育部门职权的主要内容()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的主要内容()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的主要内容()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的主要内容第三编文史基本常识与写作第一章中国文学基本常识.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学基本概念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家及其代表作.考核要求识记部分()《诗经》的来源、名称演变及“诗六艺”()“楚辞”的名称源流及屈原的代表作品()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概念()词的名称、分类、特点及流派()元曲的基本知识()散文的分类、基本特征()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发展的两大阶段()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话本小说的概念()章回小说的概念()新闻的概念()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论语》的作者、文学特点()老子及《老子》概况()庄子及《庄子》概况()《史记》的作者、编籑体例()《汉书》的作者、体例()建安文学的时间断限()“三曹”诗歌与“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美学风格()“初唐四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山居秋暝》的名句()中国诗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杜甫()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理论主张()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李商隐无题诗的作意及风格特点()苏轼的生平与创作()“易安体”的风格特点()辛弃疾及其爱国词()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品()“元曲四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及其代表作品()“曲状元”马致远及其代表作品()明代“四大奇书”()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瓶梅》()《红楼梦》的作者、书名、版本情况()《儒林外史》的作者、思想内容()鲁迅生平与创作概况()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茅盾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子夜》,塑造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形象()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冰心的代表作品及其作品“爱的哲学”、“母爱”、“童真”的主旋律()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作家叶圣陶,有童话集《稻草人》()朱自清的代表作品《背影》、《荷塘月色》()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的内容与文学史意义()创造社的主要成员()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文学研究会与人生派文学()梁实秋散文代表作品《雅舍小品》()林语堂“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田汉话剧的代表作品()老舍的创作简况及其主要作品()曹禺的戏剧代表作品()夏衍的戏剧代表作《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张天翼小说的代表作品《华威先生》()张恨水通俗小说的代表作品()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反映“土地改革”的小说()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消遣的文学思潮及主要代表作家()赵树理与山药蛋派()孙犁与荷花淀派()贺敬之与新歌剧《白毛女》()艾青诗歌“土地”与“太阳”主题意象()梁斌《红旗谱》、柳青《创业史》、杨沫《青春之歌》的主要人物形象()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伤痕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改革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反思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家与作品理解部分()《诗经》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诗经》的艺术特征()“楚辞”的文体特点()唐诗的题材、创作方法、基本形式()现代散文的表现形式()小说的文体重心、小说的本质特点()网络小说的概念及特点()言情小说的概念及特点()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的文体特点()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体制演变()《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含义()《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汉书》简况()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及风格特点()“初唐四杰”对唐诗的形成与发展的贡献()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杜甫诗歌的时代特征及“诗史”性质()“元白体“的语言特点()李贺诗歌的代表作品与“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杜牧的咏史诗的特点()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地位和贡献()《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地位()《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茅盾代表作《子夜》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茅盾抗战时期的散文名篇《风景谈》、《白杨礼赞》()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文体意义()巴金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冰心、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徐志摩诗歌创作概况及新月诗派的理论与创作()林语堂、梁实秋与三四十年代的闲适小品文创作()老舍小说的京味文学特色()《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意义()《雷雨》和《日出》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特色()张恨水通俗小说的创作特点()贺敬之诗歌中的“时代精神”()艾青的重要诗集以及对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贡献()“山药蛋派”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赵树理的“农民作家”的称号及大众化的风格特色()“战士诗人”郭小川及其代表作品()《红旗谱》的民族风格()陈忠实《白鹿原》的史诗风格()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王安忆创作简况及其代表作品()张贤亮的哲理反思小说及其代表作品()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及其代表作品第二章外国文学基本常识.考核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学早期基督教文学阿拉伯文学中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诺贝尔文学奖.考核要求识记部分()古希腊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主要成就()荷马史诗()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文学的时间界限、基本类型()但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丁与《神曲》()古典主义文学的时间界限()莫里哀及其代表作品()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及其代表作品()法国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和他的《巨人传》()英国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及著名喜剧()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塞万提斯与其名作《堂吉诃德》()法国启蒙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歌德、席勒及其代表作品()雨果、缪塞、大仲马、小仲马等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俄国浪漫主义作家普希金及其代表作品()匈牙利浪漫主义作家裴多菲的主要作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出自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现实主义文学形成时间及主要艺术特征()果戈理的主要代表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品《罪与罚》()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代表作品()契诃夫的主要代表作品()福楼拜的主要作品()《红与黑》中于连形象()《人间喜剧》的作品分类和基本内容()狄更斯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品()勃朗特三姊妹及其代表作品()马克·吐温的主要作品()欧·亨利的主要作品()杰克·伦敦的主要作品()欧仁·鲍狄埃与《国际歌》()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肖洛霍夫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罗曼·罗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海明威及其代表作品理解部分()希腊神话的内容特点()基督教文学的经典之作《新约》()阿拉伯文学的代表作品《一千零一夜》()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神曲》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伪君子》与古典主义戏剧()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十日谈》的思想内容及对封建教会的批判()《堂·吉诃德》的艺术特点及在欧洲文学史上的意义()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义()《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吝啬鬼形象()卢梭文学创作的代表作《新爱洛伊丝》()卢梭讨论教育的哲理小说《爱弥尔》()卢梭《忏悔录》对自我的大胆袒露()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浮士德》的情节、结构与题材特点()浮士德形象及其思想内涵()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雪莱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特征()雨果年代的四部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缪塞的《世纪儿的忏悔》中“世纪病”患者“阿克达夫”的形象()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小人物”形象()果戈理短篇小说“小人物”的主题()果戈理《死魂灵》的思想意义()果戈理喜剧《钦差大臣》对沙俄官僚制度的揭露()《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列夫·托尔斯泰的史诗体小说《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形象()《红与黑》在心理描写上的成就()司汤达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及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狄更斯创作的基本主题和思想内容()萨克雷的代表作品《名利场》()简·爱形象和罗切斯特形象及其意义()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阿·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苦难的历程》()法捷耶夫的代表作品《青年近卫军》()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代表作品()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品()西奥多·德莱赛的代表作品()海明威的写作风格第三章中国历史基本常识.考核知识点中国原始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社会中国现当代社会.考核要求识记部分()母系氏族公社()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父系氏族公社()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禅让制()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历()夏朝灭亡()商朝建立()青铜器()甲骨文()牧野之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礼乐制度()宗法制度()周平王东迁()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的统一()大泽乡起义()秦朝灭亡()楚汉战争()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东汉建立()光武中兴()黄巾大起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个人总结,仅供交流学习--------------------------------------------------------------------------------------------------------------------。
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河南综合类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河南综合类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河南综合类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技、生态等多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具体的大纲:
一、政治方面
1.中国国情及我国的基本国策;
2.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
3.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建设;
4.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二、经济方面
1.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
2.宏观经济运行及其政策;
3.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管理;
4.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经济;
5.国际贸易和公共财政。
三、法律方面
1.宪法基本原则和法律体系;
2.治安管理和刑事诉讼;
3.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
4.环境保护和食品药品安全。
四、文化方面
1.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
2.文物保护和旅游景区;
3.新闻传媒和网络安全;
4.教育体制和教育改革。
五、科技方面
1.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
2.信息化和网络安全;
3.能源发展和环保技术;
4.健康医疗和生物技术。
六、生态方面
1.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
2.水、空气、土壤等环境污染;
3.气候变化和应对措施;
4.城市规划和建设。
考生需要掌握以上知识点,并且能够特别关注河南省的情况,了解河
南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河南省在以上各方面的贡献和成就。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查阅相关教材、参加培训班或者在线视频学习等多种途径。
同时,建议考生多进行模拟测试,了解自己的备考情况和不足之处,提高复习效率。
贵州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选择题:
贵州省的省会是?
A. 贵阳(正确答案)
B. 遵义
C. 安顺
D. 毕节
下列哪项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
A. 汉族
B. 苗族(正确答案)
C. 维吾尔族
D. 哈萨克族
贵州省的著名景点黄果树瀑布位于哪个市?
A. 贵阳市
B. 安顺市(正确答案)
C. 遵义市
D. 毕节市
下列哪项是贵州省的特产?
A. 龙井茶
B. 茅台酒(正确答案)
C. 普洱茶
D. 铁观音
贵州省的哪个节日是苗族的传统节日?
A. 春节
B. 苗年节(正确答案)
C. 中秋节
D. 端午节
下列哪项是贵州省的地理特征之一?
A. 平原广阔
B. 高原山地为主(正确答案)
C. 盆地众多
D. 丘陵连绵
贵州省的哪条河流是长江的重要支流?
A. 黄河
B. 珠江
C. 乌江(正确答案)
D. 闽江
下列哪项是贵州省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
A. 丽江
B. 遵义(正确答案)
C. 大理
D. 桂林
贵州省的哪个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喀斯特地貌为主的?
A. 神农架
B. 梵净山(正确答案)
C. 黄山
D. 张家界。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概述
为了提高公众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促进公众素质的不断提高,针对历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经验和教训,特制定以下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主要包括以下科目:
1.政治常识
2.历史知识
3.科学常识
4.文化艺术常识
考试形式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为选择题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总分数为100分。
考生必须选择并回答所有考题。
考试内容详解
政治常识
1.国家制度与法律法规知识
2.政治理论知识
3.经济财政知识
4.社会文化知识
历史知识
1.中国古代史
2.中国近现代史
3.世界史
4.中国革命史
科学常识
1.物理知识
2.化学知识
3.生物学知识
4.地理知识
文化艺术常识
1.中国文化知识
2.国际文化知识
3.音乐、舞蹈、美术知识
4.体育知识
参考书目
以下是本次考试的参考书目:
1.《大众文化常识》
2.《现代政治常识》
3.《科学常识与常识性问题》
4.《中国历史大事典》
5.《世界文化名人大辞典》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不得超过90分钟。
2.考生必须选择并回答所有考题。
3.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每题分值不等。
4.考试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辅助工具。
5.考试期间必须保持安静,禁止交谈。
6.考试结束后必须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以上为本次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考试大纲,考生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参加考试,以确保考试的公正、公平和严谨。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六)行政程序的概念、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
(七)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的概念、特征、种类和构成要件等。
(八)行政赔偿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赔偿的范围以及行政赔偿请求人、赔偿义务机关和行政赔偿的方式等。
(九)行政复议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范围、管辖、程序及行政复议参加人。
(五)劳动争议的处理处理方式和机构,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与程序。
(六)劳动监督检查的主要形式和制度。
第二部分 公民道德建设
一、公民道德建设知识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与长期性。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公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三)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四)家庭美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
(二)“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
(一)法的概念、本质、特征和作用。
(二)法与经济、政治、政策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
(三)法学上“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及当代中国法的主要渊源。
(四)法律关系的概念及要素。
(五)立法的概念、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立法程序。
(六)法的实施及相关概念,我国法律适用的要求、原则和法的效力。
五、刑法部分
(一)刑法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
(二)犯罪的概念、特征及构成。
(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四)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五)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和实际意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2.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
3.懂得以科学的求实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理解并掌握列宁提出的物质概念及其哲学意义,理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2.掌握运动的涵义,理解并掌握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及其实际意义;了解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规律的涵义及其特点,正确认识人和规律的关系。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1.理解意识的本质。
2.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其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3.深刻理解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理解并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基本要点;了解事物的联系引起事物的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第二节 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1.掌握质、量、度、量变、质变等基本概念;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际意义,能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懂得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决反对形而上学。
第四章 实践、认识、真理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1.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着重理解和掌握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以及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理解并掌握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意义,了解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
第二节 认识和真理1.掌握真理概念,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并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及意义。
3.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学会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五章 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理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了解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理解并掌握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3.掌握社会意识的具体内容及其构成和形式。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涵义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掌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理解并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对社会实践的要求。
3.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这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对社会实践的要求。
4.能够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节 阶级国家革命1.了解阶级的起源,理解阶级斗争的根源及其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状况。
2.了解国家的起源和本质;掌握国体和政体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理解社会革命的实质和发生条件。
3.正确理解并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及其处理方法;掌握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作用。
第四节 群众、个人的历史作用1.理解并掌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及其表现。
2.正确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3.全面准确掌握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与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的关系。
4.理解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掌握人的本质是社会性;正确认识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涵义及二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正确理解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趋势。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1.了解中国国情,认识时代特征,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
3.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准确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涵义。
2.了解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要掌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和意义。
4.正确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主要教训。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第一节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了解社会主义各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基本经验教训。
2.结合十五大报告的有关内容,理解并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涵义和特征,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要求。
4.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实际,是我们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了解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全面理解和掌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容、相互关系和实际要求。
3.结合十五大报告,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全面理解和掌握“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涵义及其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2.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科教兴国的战略。
3.理解并掌握部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客观必然性。
4.了解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节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1.掌握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3.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理解并掌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了解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及其优缺点。
5.理解并掌握不同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第二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1.了解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三种企业制度形式的涵义及其优缺点。
2.深刻理解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掌握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4.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5.结合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有关内容,全面理解和把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抓好的几个环节。
第三节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1.了解市场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的涵义。
3.理解并掌握市场体系中各类市场的作用、功能、特点。
第四节 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1.掌握宏观经济调控的涵义及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2.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3.了解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原则和手段。
4.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涵义、类型及其作用。
5.了解产业政策的涵义和主要内容。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1.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涵义。
2.重点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及其确立的原因。
3.理解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集体经济及其作用。
4.深刻理解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公有制实现形式中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内容。
5.了解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涵义、特点和作用。
6.结合十五大报告的有关内容,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重点掌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掌握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及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
3.了解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
4.理解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5.掌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涵义。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1.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涵义。
2.深刻理解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3.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4.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了解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1.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深刻性和广泛性。
2.掌握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3.了解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主要形式和所取得的实践成就。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1.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及其核心。
2.掌握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理解和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目标、基本方针和重要作用。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1.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掌握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则、目标、方针。
第五节 “一国两制”、统一祖国1.掌握“一国两制”的基本涵义。
2.了解“一国两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成果及意义。
第三部分 法律第一章 法理学第一节 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1.掌握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了解法的基本特征。
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的社会规范。
3.认识法的作用。
理解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具有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1.了解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理解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
2.正确认识法与政治的关系;深刻理解法与政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