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意象简析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学题材与意象。
其中,桃花题材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元素,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与推崇。
本文将从桃花的形象特征、桃花题材的发展历程和桃花的象征意义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桃花题材与意象进行探讨研究。
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有别于其他花卉的形象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桃花的花瓣呈现出娇嫩而柔美的粉色,绽放时宜人动人;其次,桃花盛开时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密的花海,给人以广袤无边的感受;再次,桃花的香气扑鼻而来,散发着一种浓郁的花香,使人陶醉其中。
这些独特的形象特征使得桃花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表达情感与描绘美好景象的最佳意象之一。
桃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诗经时期。
《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桃之夭夭”的诗句,描述了桃花盛开的美好情景。
这是对桃花形象的最早描绘,也为后世文人树立了桃花作为文学意象的先例。
随着时间的推移,桃花题材在唐宋两代文人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从杜牧的“罗浮临水谢桃花”的诗句到苏轼的“桃红李白远,秦妆楚华初”的抒情诗句,桃花成为了文人们表达情感和抒发思念的最佳媒介。
桃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桃花象征着美丽和纯洁。
桃花的粉色花瓣与细嫩的纹理,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同时也寓意着纯洁无暇的品质。
其次,桃花象征着勇敢和坚强。
桃花绽放在严寒的冬日中,像一抹希望的曙光。
这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的启示。
再次,桃花象征着爱情和相思。
在诗词中,桃花常常用来表达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和相思之情,如唐代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诗句中就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描写。
综上所述,桃花题材与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桃花的形象特征给人以精致美好的感受,桃花题材的发展历程承载了文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表达,桃花的象征意义也展现了人们对美丽、坚韧和爱情的渴望。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桃花”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其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审美特征。
本文将从含义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含义分析:1.吉祥美好的象征。
桃树开花的季节是春天,其红色的花朵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希望。
在古代文学中,桃花被用来描述吉祥如意的情形,如《离骚》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祝愿。
2.爱情美好的象征。
在古代文学中,桃花也常被用来描写爱情美好的场景,如《红楼梦》中,“宝钗笑道:‘你昨儿说什么着,三春桃李十分香——你放心,我理解了。
’”表达了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和憧憬。
3.幸福安康的象征。
古代文学中,桃花也被用来形容幸福安康的生活,如《庐山谣》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相庆已三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月明潭底水不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吐露对生活幸福的向往。
二、审美特征分析:1.娇艳欲滴的美感。
桃花的颜色鲜艳而娇美,花朵晶莹剔透,形态娇艳欲滴,这种美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抒发。
2.柔美清雅的气质。
桃花所散发出来的气息柔美清雅,给人以温馨和舒适的感受,使人产生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
3.温馨如意的情境。
在古代文学中,桃花常被用来描写温馨如意的情境,如描写春天花开的情景,表达对人生美好和幸福的向往,引领人们享受美好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情境。
综上所述,桃花是古代文学中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审美特征的意象之一,从吉祥如意到爱情美好,从幸福安康到温馨如意等,都在桃花这一意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抒发。
因此,桃花这一意象成为了古代文学的精华之一,为人们带来了美好、温馨和愉悦的审美体验。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桃花”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审美特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经常被用来表达各种情感、寓意和哲理,展现了古代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含义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对桃花意象进行分析。
一、含义1. 爱情和情感桃花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和情感。
在《离骚》中,屈原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形容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关怀,引发了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而在《红楼梦》中,则沉浸在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中,以林黛玉手中的粉笔刻画“圆缺两相宜,钟情不移花自知”,颇具诗意和感人之处。
2. 祝福和吉祥桃花也代表着祝福和吉祥。
在《山海经》中,“桃花异兽,身若虎,五色善笑,人见之必吉。
”此外,在中国古代的婚礼上,常常用桃花来示意“鸳鸯相依”,寓意新婚夫妇白头偕老、幸福美满。
3. 季节和自然桃花是春天花卉中最早绽放的之一,同时也代表着春天和新生。
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之句,以描绘河山大美为主,桃花也被列为唐代花卉之首。
二、审美特征1. 红色的美感桃花通常呈现出一种红色,这种颜色本身造就了桃花的美感。
红色代表着热情、欢乐和生命的活力,这些元素常常被融入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成为桃花的精神表达。
2. 细腻的花瓣桃花的花瓣非常细腻,容易引起人们的想象。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道:“蘂珠红湿夜,微影落斜门”,通过对细节的描绘,营造出一幅诗意独具的桃花图景。
3. 高雅的情趣桃花在古代文学中既有个性化的鲜活生命体现,又有高雅、素朴、清新的精神韵味。
梅尧臣在《桃花扇》中,通过表现柳氏中人的口耳之聚会,以及昆曲艺人的表演,将桃花的审美特征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展现了桃花的优美情趣。
综上,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代表着爱情、祝福和吉祥、季节和自然等并表现出红色的美感、细腻的花瓣和高雅的情趣。
这些元素都赋予了桃花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桃花意象也得到了不少的应用。
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解读

读·闻·观113意象是创作主体被创作者赋予一定感情色彩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是文学创作的常见表现方式,在多种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我们根据唐王朝发展兴衰史将唐代文学划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均有桃花意象出现,但是内涵有所不同,具有阶段性特征。
唐代文人注重在作品中引入桃花并深入挖掘桃花独特的视觉美感和情感寓意,借桃花来抒发内心未诉之情,展现出桃花不同的姿态。
一、唐代文学中桃花意象的变化初唐时期,描写桃花的诗人和作品初现,但深受齐梁诗风的影响,诗歌缺乏真情实感,形式上有烦琐浮华的通病,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显得浅显。
后来,李白将桃视为友情的象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实现了从咏物到咏情的转变。
盛唐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更多的是抒发欢喜快乐的情感。
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将桃花看作春天的象征。
在这一阶段,唐代文学桃花意象的造诣发展到最高,将桃花人格化,面对自然界的桃花,诗人灵感才思泉涌。
中唐时期,桃花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趋于成熟。
这一时期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渡期,很多诗人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便开始借桃花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愤懑或怀才不遇之情,如刘长卿的“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总之”(《晚桃》),意在说明自己的才能没有被君王赏识,空度多年,浪费时光,身怀壮志却报国无门,无奈之情溢出。
晚唐政局动荡不安,经历了“安史之乱”,唐代文学发生变化,这时诗人创作的作品多趋向世事变迁和对以往盛唐之景的向往。
对当前时局的不满,内心虽然仍存有希望,但已经变得颓废,态度趋于消极。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表明桃花依旧,但时代已经过去,人也经历了世事变迁。
二、桃花意象的情感寓意1.对春日美景的赞叹桃花在三四月份开放,因此常常被认为是早春的信号,诗人在赞叹春日美景时经常以“桃红柳绿”“桃花流水”等词语描绘,远远望去花朵娇艳,粉嫩的颜色好似春天里的彩霞,因此在很多关于早春的桃花中,诗人都洋溢着赞叹之情。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意象。
桃花不仅是一种花卉,而且还是文学
作品中丰富多彩的意象,它既有具体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神秘的审美特征。
在古代文学
作品中,桃花象征着爱情、友谊、纯洁等,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同时,桃花在审美层面
也具有很多特征,例如婉约、清新、柔美等。
桃花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含义多样。
首先,桃花是爱情的象征,代
表着男女之间的情爱。
在《红楼梦》中,桃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之间感情的象征,代
表着他们之间的纯洁爱情。
在《长恨歌》中,桃花则显现出多情美丽的意象,杨贵妃在看
到盛开的桃花时,即对玄宗萌生了爱慕之情。
其次,桃花也意味着友情,代表着朋友之间真挚的情义。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
猪八戒、沙僧之间的友情象征着桃花之情,不离不弃、信任彼此。
在《水浒传》中,梁山
好汉之间的义气也以桃花形象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此外,桃花还象征着纯洁、清新,代表着一种高贵的精神品质。
在唐诗宋词中,诗人
常以桃花为梗概来表达纤细婉约的情感,如宋代苏轼“桃花扇底三千客,惟有青山不改色”便展现出桃花柔和婉约、情感细腻的艺术意境。
浅析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

浅析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摘要:在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喜爱诗词歌赋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含蓄内敛的中国古代文人,也喜欢借各类植物和花草来寄托个人忧思,传达个人感情。
桃花因此也成了文人志士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事物之一。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以桃花这意象作为情感寄托,寓情于景的作品不在少数。
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本研究的分析办法,对桃花题材的意象进行分类和探析,旨在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类意象研究的建设性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桃花;意象;托物言志;象征手法一、中国历代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1. 中国古典文学与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关于文学意象最早是出处于《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
”也就是说明古人使用物品或事物记录,都是为了传递感情和思想。
刘勰的《文心雕龙》则第一次提出了“意象”指的是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作为一种常识性的事物出现了,并在古代文学上意义和作用重大[1]。
2.中国古典文学的桃花意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对桃花、桃木的实质性利用,这些物品的使用,为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出现桃花的意象提供了物质性基础和事物原型。
而中国文学中以桃花歌咏美人为开端的就是这个时期的《诗经·周南·桃夭》篇章。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专门歌咏桃花的诗赋,这个时期,对于桃花的歌咏多在于强调桃花这一植物的灵气和气质,诗词中对于桃花颇具女性气质的脂粉感觉已经开始流露出来。
到了唐代,这个时期是中国诗词歌赋发展繁荣的时期,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开明,这个时候文学作品中对于桃花的歌咏也不局限在其物质性方面,而是开始重视了其情感意蕴之美,桃花的意象形象也开始出现。
到了宋代,受到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此时,文学作品也区别于以往朝代,更多了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桃花的意象也就更多地被运用,这个时候对于桃花的意象探讨主要是在其品行和德性方面进行思考,追求生活高雅情趣是宋代文人志士将桃花极尽渲染,展现了时代的特色。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桃花,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作意象,象征着一种特殊的美好和情感。
桃花在古代文学中的使用非常广泛,不仅出现在诗歌、散文中,还被描绘在绘画、书法和音乐中。
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意象之一,它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貌,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美好情感的向往。
本文将从桃花的意象含义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桃花的意象含义1. 美丽与清新桃花的第一层含义是美丽与清新。
桃花是一种具有浓烈色彩和独特形态的花卉,它的粉色花瓣、柔嫩花蕊给人以清新、可爱的感觉。
古代诗人常常用“桃花”来形容美丽的女子,比如《桃花源记》中描绘的那个勇敢自由的女子,就被称为“桃花源的女子”,她的美丽、聪慧和善良如同桃花一般,令人心驰神往。
2. 爱情与美好桃花的第二层含义是爱情与美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象征着爱情和美好的生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桃花与爱情的结合,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被描绘成“倩影碧桃花”,暗示着她的美貌和纯洁。
桃花所代表的不仅是美丽与清新,更是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古代诗词中,也有大量描写桃花的作品,诗人们以桃花为意象,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3. 生命与希望桃花的第三层含义是生命与希望。
桃花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植物,它在春天盛开,是春天里最鲜艳夺目的花卉之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生命的力量和希望的未来,比如在《桃花源记》中,桃花源象征了一个原始的世界,人们在那里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桃花所代表的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未来的充满期待和希望。
二、桃花的审美特征1. 艳丽的外表桃花的第一种审美特征是其艳丽的外表。
桃花是一种充满色彩的花朵,其粉色的花瓣、柔嫩的花蕊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给人以美的感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桃花花瓣、花心等部位的描写,诗人们通过对桃花外表的描绘,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2. 清新的气息3. 生命力的活力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不仅象征着美丽与清新、爱情与美好、生命与希望,还具有艳丽的外表、清新的气息和生命力的活力这些审美特征。
《桃花》中的意象解读

《桃花》中的意象解读
《桃花》这个题材在中国文学中常常被用作丰富的象征和意象。
桃花通常象征着爱情、美丽、生命的绽放和春天的到来。
不过,对于《桃花》这一具体作品的解读,需要更多的上下文信息。
在中国文学中,桃花的意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读:
1.爱情与美丽的象征:桃花因其鲜艳美丽常被用来象
征浪漫的爱情或青春的美丽。
2.生命与重生:桃花在春天盛开,象征着生命的更新
和自然的复苏。
3.短暂与易逝:虽然桃花美丽,但花期短暂,常用来
象征人生的短暂和美好事物的易逝。
4.隐喻性的桃花源:在中国文学中,桃花还常常与桃
花源(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联系在一起,象征
着一种逃离现实的理想境界。
不同的诗人和作家可能会根据他们的主题和情感给桃
花赋予不同的意义。
了解特定的《桃花》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风格对于更准确的解读至关重要。
如果您能提供更具体的作品信息或文本片段,我将能提供更详细的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扇》的桃花意象简析中文摘要: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诗词上出现之频繁、含义之丰富、流传之广远,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谓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一大奇观。
清人孔尚任三易其稿,创作《桃花扇》巧妙地运用了“桃花”这一意象。
”剧中“桃花扇”一共出现五次:第一次,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新婚之夜;第二次,是二人新婚第二天,李香君却奁;第三次,是李香君不肯屈服于魏阉余党之下,用桃花扇作防身武器;第四次,是李香君以死显忠贞,血溅桃花扇;第五次,是在栖霞山两人分后又和时,张道士扯碎桃花扇,双双入道。
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的爱情源于桃花扇,又破灭于桃花扇。
可见,桃花扇在剧中不仅仅是一个道具,更是一条贯穿剧中无数珍珠的重要红线。
桃花扇扇面承载着桃花,桃花扇作用巨大,那么桃花的意象也不可小觑。
关键词:《桃花扇》;扇面;桃花;意象;桃,很早就成为先民心目中神圣的吉祥物。
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夸父临死前掷杖化为桃林,给后来寻求光明的人解除饥渴(《山海经·海外北经》),已赋予桃特殊的地位。
而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蟠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只要吃一枚就可以长生不老,这是老幼皆知的故事。
早在春秋时期,辟邪祈福又作为桃的又一个化身。
如今,桃花仍被人们作为美丽、喜庆、长寿、幸福的象征。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桃花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是历代咏花诗的重要题材。
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金鸭香炉起瑞烟。
呈妙舞开筵。
阳春一曲动朱弦。
斟美酒、泛觥船。
中秋五日,风清露爽,犹是早凉天。
蟠桃花发一千年。
祝长寿、比神仙。
(《燕归梁》)这两首诗分别以佳人和长寿写出了各自的桃花的意象。
清人孔尚任历时多年,三易其稿,创作了传奇佳作《桃花扇》。
《桃花扇》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朵艳丽的奇葩。
那么,说它奇,又奇在了哪里呢?在《桃花扇·小识》中他做了这样的描述:“桃花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荡子之题也,游客之画也,皆事之鄙焉者也;为悦己容,甘剺面以誓志,亦事之细焉者也;伊其相谑,借血点而染花,亦事之轻焉者也;私物表情,密缄寄信,又事之猥亵而不足道者也。
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
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
”也就是说,桃花扇奇就奇在它的所有者、题字题画添饰者都是上层人士所不齿的倡优、贱流,但是下等人李香君却是一个誓死忠贞爱情、不辱于权奸者敢于与封建恶势力斗争识大义的烈女子,却是高尚的。
以下层鄙劣的人的高尚品质来使上层人士相形见绌,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南明当朝昏君、奸臣当道致使国家弥漫着浓烈的腐败之气;还奇在扇面之桃花,扇面承载着桃花,桃花又以美人之血而成,可见,桃花乃是涵盖着全剧的中心意象。
那么,在《桃花扇》中的桃花的具体意象都有哪些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以桃花作为美人的意象。
清代姚际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晚,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辞赋咏没人之祖。
”以桃花比喻美人,或者将美人比作桃花,在古代诗歌中屡见不鲜。
《诗经·周南·桃夭》:“逃之夭夭,灼灼其华。
”首次唱出了以桃花作为美人的意象先声。
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将桃花与人相结合、辉映,借绯红的桃花展现女子娇羞的可爱面容。
在《桃花扇》中,孔尚任又继承了以桃花喻美人的传统,大量使用桃花意象,来展现李香君的年轻美艳绝色。
如第五回访翠【雁过声】“香草偏随蝴蝶扇,美人又下凤凰台。
都看天人下界了。
果然妙龄绝色,龙老鉴赏,果真法眼。
”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侯方域以天人下界比喻李香君,不仅年轻,而且绝色,杨龙友之前更是大加夸赞“李香君妙龄绝色,平康第一”无不是在夸赞李香君这个绝色佳人儿;第六回眠香【前腔】“侯官人当今才子,梳栊了绝代佳人”,侯方域在扇上题诗:“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
清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这时郑妥娘不满说:“俺们不及桃李花罢了,怎的是辛夷树?”在此,通过辛夷树与桃李花的鲜明对比,进一步赞美李香君的貌美;又如第七回却奁【园林好】“正芬芳桃香李香,都提在宫纱扇上,怕遇着狂风摧荡,须紧紧袖中藏。
”“世兄有福,消此尤物。
香军天姿国色,今日插了几朵翠花,穿了一套绮罗,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
”这段文字有多处字词运用的形象到位,将李香君的美丽逐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首先是“正芬芳”,它点出了花开正艳,香气袭人,也就是进一步的诉说着李香君正值青春美好年华,光彩照人,让人舍不得移开眼;其次是“尤物”,《说文解字》:“尤,异也。
尤的意思是异,就是“突出”的意思,”“尤物”一词所指代的是:“容貌艳丽的女子、特别漂亮的女人”。
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可以用尤物来形容的,在这里杨敬友用尤物来描述李香君的姿色,可见李香君的艳丽非凡。
二、作为爱情的意象据说,很久以前,在大地北方一个宁静的小山村里,住着一个叫洮子的男子和一个叫小美的花仙子。
他们为了见证彼此心灵的坚硬,双双挖出自己的心脏然后死亡。
村民将他们合葬,事后两人墓地上长出了一棵小树,树上开满了分红的花朵。
原来,洮子化作了树干,小美化作了桃花,人们将这棵树叫做桃树,小美被封为专事人间爱情的桃花娘娘。
从那以后,人们总是用桃花象征爱情。
《诗经》中有大量篇章都在吟唱爱情,尤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写女子出嫁时所唱出的对美好的爱情生活的期望和憧憬,以桃红似锦,按照桃树的开花到结果的顺序用“桃夭”以三次比兴,来比喻爱情生活的幸福美满。
桃花的花语是爱情的俘虏。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形象的运用了桃花的这一意象,它象征着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
桃花扇的第一次出现是以无桃花的宫扇形式,作为两人的定情信物出现的。
原是平常之物、世俗常爱,却因染上李香君的鲜血而变得不寻常;也就是第四次出现,因着李香君不辱于权奸之下,血溅宫扇,而成桃花扇。
至此,它的意义就变得不再简单。
它象征着李香君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正义的坚守;在《桃花扇·本末》中写到:“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这说明,桃花扇的存在与否关系着整个南明王朝的兴亡,即扇在,国在;扇毁,国灭。
桃花扇最后一次在剧中出现,是在第四十回入道【北尾声】:“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再不许痴虫儿自吐柔丝缚万遭。
”说明桃花扇已毁,那么也就暗示着南明的灭亡,两人双双入道,说明爱情也随之破灭。
孔尚任以戏剧中不可捉摸的“命运”之神对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捉弄,真实的反映了他们要求挣脱命运束缚的斗争精神。
三作为桃花源的意象春天是花的季节,花的世界。
人们一提到春天,就会想起美艳的桃花。
因为桃花在早春开放,芳华鲜美,往往成为春天来到的象征。
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为春天的失去和出现而或喜或悲;又如袁枚的《题桃树》“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这些都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桃花在姹紫嫣红的春天的重要性。
桃花的开放在早春,桃花的凋零最晚在春末,也就是说桃花象征着春天,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理想。
花开花落,预示着希望升起与理想破灭。
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写到:“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一把小小的平凡的宫扇,竟然攸关整个南明王朝的兴亡,究竟有着怎样强大的力量?《桃花扇》中多次提到桃花源,如:第一回听稗【解三醒】“重来访,但是桃花误出,问俺鱼郎。
”;第二十八回题画【鲍老催】:“是一座桃源,趁着未斜阳将调转。
”;第三十回归山【前腔】:“境隔仙凡几树桃,才知容易谢尘嚣。
” 将桃花与桃花源联系在一起,借花寓情,托物言志。
东晋陶渊明首提桃花源,他的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尘嚣,不理世事,是一个隐居于世的仙境;那里民风淳朴,人们相亲相爱,是一个太平盛世;是一个令无数文人墨客,清流文人向往的理想国度。
所以,桃花源象征着远离尘嚣烦扰的理想国度。
孔尚任用桃花源意象暗指南明王朝移民的归途,即避世入道。
入道,是对现实失望而进行的一种逃避选择,是与桃花源那理想家园相近的远离世俗无奈的一种生存方式。
虽然,在这里人们并不如桃花源里人民快乐、安逸,但这是代表他们对南明王朝最后唯一能做的忠诚了。
作品中肯定了以侯李未代表的南明爱国人士历经艰辛努力侯依然遭受挫折——救国失败,以至南明毁灭,它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唤起了人们以悲为特点的审美感受,这是悲剧的基本特征。
作者以入道来象征理想国度的破灭,更加突出了戏剧的悲剧色彩。
综上所述,孔尚任加工过的桃花意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也是作者自身情感的间接倾诉和寄托。
参考文献:1.孔尚任著,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注:《桃花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4月北京第一版。
2.王立著:《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
3.王立著:《永和的眷恋——悼祭文学的主题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
4.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著:《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四版。
5.陈铁滨著:《诗经解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
2011年11 月20 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