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桃花意象
桃花在诗歌当中的意象意义

桃花在诗歌当中的意象意义
桃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赋予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其代表着美好、幸福、爱情和吉祥。
在诗歌中,桃花更是常被用作意象,为诗人表达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观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桃花作为春季的代表花卉,被诗人们用来描绘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望》中写道:“绵绵春雨生门户,千嶂桃花酒满缸。
”他通过描绘细雨连绵、桃花盛开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气
象和丰富的生机活力。
在爱情诗中,桃花更是被赋予了浪漫的意象。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他把桃花潭和千尺深的水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中,表达了他与汪伦深厚的友情和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而在古代诗歌中,桃花也常被用作比喻女性的意象。
唐代名妓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
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她通过海棠花
和桃花的比喻,描绘了女子的美丽和婉约。
总之,桃花作为诗歌意象,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情感表达和文化符号的化身。
它代表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 1 -。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学题材与意象。
其中,桃花题材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元素,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与推崇。
本文将从桃花的形象特征、桃花题材的发展历程和桃花的象征意义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桃花题材与意象进行探讨研究。
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有别于其他花卉的形象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桃花的花瓣呈现出娇嫩而柔美的粉色,绽放时宜人动人;其次,桃花盛开时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密的花海,给人以广袤无边的感受;再次,桃花的香气扑鼻而来,散发着一种浓郁的花香,使人陶醉其中。
这些独特的形象特征使得桃花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表达情感与描绘美好景象的最佳意象之一。
桃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诗经时期。
《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桃之夭夭”的诗句,描述了桃花盛开的美好情景。
这是对桃花形象的最早描绘,也为后世文人树立了桃花作为文学意象的先例。
随着时间的推移,桃花题材在唐宋两代文人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从杜牧的“罗浮临水谢桃花”的诗句到苏轼的“桃红李白远,秦妆楚华初”的抒情诗句,桃花成为了文人们表达情感和抒发思念的最佳媒介。
桃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桃花象征着美丽和纯洁。
桃花的粉色花瓣与细嫩的纹理,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同时也寓意着纯洁无暇的品质。
其次,桃花象征着勇敢和坚强。
桃花绽放在严寒的冬日中,像一抹希望的曙光。
这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的启示。
再次,桃花象征着爱情和相思。
在诗词中,桃花常常用来表达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和相思之情,如唐代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诗句中就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描写。
综上所述,桃花题材与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桃花的形象特征给人以精致美好的感受,桃花题材的发展历程承载了文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表达,桃花的象征意义也展现了人们对美丽、坚韧和爱情的渴望。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桃花”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其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审美特征。
本文将从含义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含义分析:1.吉祥美好的象征。
桃树开花的季节是春天,其红色的花朵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希望。
在古代文学中,桃花被用来描述吉祥如意的情形,如《离骚》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祝愿。
2.爱情美好的象征。
在古代文学中,桃花也常被用来描写爱情美好的场景,如《红楼梦》中,“宝钗笑道:‘你昨儿说什么着,三春桃李十分香——你放心,我理解了。
’”表达了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和憧憬。
3.幸福安康的象征。
古代文学中,桃花也被用来形容幸福安康的生活,如《庐山谣》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相庆已三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月明潭底水不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吐露对生活幸福的向往。
二、审美特征分析:1.娇艳欲滴的美感。
桃花的颜色鲜艳而娇美,花朵晶莹剔透,形态娇艳欲滴,这种美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抒发。
2.柔美清雅的气质。
桃花所散发出来的气息柔美清雅,给人以温馨和舒适的感受,使人产生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
3.温馨如意的情境。
在古代文学中,桃花常被用来描写温馨如意的情境,如描写春天花开的情景,表达对人生美好和幸福的向往,引领人们享受美好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情境。
综上所述,桃花是古代文学中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审美特征的意象之一,从吉祥如意到爱情美好,从幸福安康到温馨如意等,都在桃花这一意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抒发。
因此,桃花这一意象成为了古代文学的精华之一,为人们带来了美好、温馨和愉悦的审美体验。
桃花在古代的象征意义和诗句

桃花在古代的象征意义和诗句一、象征貌美女子桃花最初作为这种意象,最早应该是出现在《诗经·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通过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来歌咏新婚女子的娇媚可人,以及美好姿容。
桃花色彩鲜艳、姿态妖娆,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愉悦的审美享受。
因此形容美人通常是说其人面容白里透红,灿烂美丽。
“人面桃花相映红”、“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评论此诗时所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二、象征爱情在古代诗歌中,以桃花为载体歌颂爱情的诗词到处可见,比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可以说是最为经典的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柳永的《满朝欢》,“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忆盟重到;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尽日伫立无言,赢得凄凉怀抱。
”这些都表达了对昔日恋情的留恋。
时至今日,我们常说的“桃花运”,似乎也跟爱情有一定的关系。
三、象征红颜老去人们往往把主观感情寄托在桃花上,表达青春易逝年华不再的无奈。
孟郊的《杂怨三首》便充分表达了这种对年老色衰的忧郁和惶恐:“夭桃花薄暮,游女红粉故;树有百年花,人无一定颜;花送人老尽,人悲花自闲”。
四、象征艳情自《诗经》之后,桃花代指女性的象征逐渐被广泛化,后来的文人由写佳人转化为描写艳情,以桃花的色、气、态来比拟女性的情态和心理。
到宋代,桃花甚至作为“倚门市倡”的社会背景被固定下来,桃花是歌妓、娼女生活的风月场所的固定的景观,柳永的《昼夜乐·赠妓》:“秀香住桃花径;算神仙、才堪并……拥香衾、欢心称;金炉麝袅青烟,凤帐烛摇红影;无限狂心乘酒兴;这欢娱、渐入嘉景;犹自怨邻鸡,道秋宵不永”。
词中的“桃花径”就是柳永喜爱的歌妓秀香住处的代称。
宋代青楼女子还手持饰以桃花的扇子,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桃花意象的艳情内涵。
桃花和柳树的诗句

桃花和柳树的诗句引言在中国文学中,桃花和柳树常常被诗人们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和表达对自然的思考与赞美。
桃花的柔美与柳树的静谧相辅相成,相互映衬出了春天的一派繁荣与生机。
本文将从桃花和柳树的特点入手,探讨诗人们对桃花和柳树的描写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桃花的诗句与意象1.繁花似锦、艳丽动人–桃花的开放形成了如锦缎般绚丽多彩的景观。
–桃花争奇斗艳、争相开放,给人以美丽的视觉冲击。
2.柔美婉约、温婉多情–桃花的花瓣柔软娇媚,给人柔美的艺术感受。
–桃花象征着女性的温柔、婉约和多情。
3.纷飞如雨、洁白如雪–桃花在风中纷飞,如同雪花纷纷坠落。
–桃花白如雪,给人以洁白纯净之感。
4.寓意吉祥繁荣–桃花象征幸福吉祥、繁荣昌盛的美好寓意。
–人们常在春天时去寻找桃花,以祈求幸运和好运。
柳树的诗句与意象1.垂柳依依、风吹柳絮–柳树的枝条垂下,轻轻摇摆,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柳树上的絮状物随风飘舞,犹如轻纱飘逸。
2.婆娑起舞、吟诵乐章–柳树的枝叶随风飘动,犹如抒情的舞蹈。
–风吹过柳树,柳树发出低沉的音韵,如同吟唱一首美妙的乐章。
3.曲线优美、生命顽强–柳树的枝条呈现出优美的曲线,给人以舒适的美感。
–柳树在恶劣环境下也能顽强生存,象征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4.柳绿花红、映衬河岸–柳树的绿叶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柳树经常生长在河岸,与水景相融合,营造出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
桃花和柳树的共同意义与融合之美1.春天的象征–桃花和柳树都是春天的标志,象征着新的生机和希望的到来。
–诗人们用桃花和柳树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向往与赞美。
2.生命的守望–桃花和柳树都承载着生命的力量,无论是桃花的绚丽盛开还是柳树的静谧优雅,都在默默地守望着生命的循环。
3.寄托情感与思考–桃花和柳树常常被诗人们用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吟唱他们对生活、世界和人性的思索与反思。
4.相互映衬的美丽–桃花和柳树的特点各自独立,但相互映衬,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桃花的艳丽与柳树的静谧相得益彰,相互衬托出对比鲜明的美。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意象。
桃花不仅是一种花卉,而且还是文学
作品中丰富多彩的意象,它既有具体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神秘的审美特征。
在古代文学
作品中,桃花象征着爱情、友谊、纯洁等,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同时,桃花在审美层面
也具有很多特征,例如婉约、清新、柔美等。
桃花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含义多样。
首先,桃花是爱情的象征,代
表着男女之间的情爱。
在《红楼梦》中,桃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之间感情的象征,代
表着他们之间的纯洁爱情。
在《长恨歌》中,桃花则显现出多情美丽的意象,杨贵妃在看
到盛开的桃花时,即对玄宗萌生了爱慕之情。
其次,桃花也意味着友情,代表着朋友之间真挚的情义。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
猪八戒、沙僧之间的友情象征着桃花之情,不离不弃、信任彼此。
在《水浒传》中,梁山
好汉之间的义气也以桃花形象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此外,桃花还象征着纯洁、清新,代表着一种高贵的精神品质。
在唐诗宋词中,诗人
常以桃花为梗概来表达纤细婉约的情感,如宋代苏轼“桃花扇底三千客,惟有青山不改色”便展现出桃花柔和婉约、情感细腻的艺术意境。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桃花,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作意象,象征着一种特殊的美好和情感。
桃花在古代文学中的使用非常广泛,不仅出现在诗歌、散文中,还被描绘在绘画、书法和音乐中。
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意象之一,它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貌,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美好情感的向往。
本文将从桃花的意象含义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桃花的意象含义1. 美丽与清新桃花的第一层含义是美丽与清新。
桃花是一种具有浓烈色彩和独特形态的花卉,它的粉色花瓣、柔嫩花蕊给人以清新、可爱的感觉。
古代诗人常常用“桃花”来形容美丽的女子,比如《桃花源记》中描绘的那个勇敢自由的女子,就被称为“桃花源的女子”,她的美丽、聪慧和善良如同桃花一般,令人心驰神往。
2. 爱情与美好桃花的第二层含义是爱情与美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象征着爱情和美好的生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桃花与爱情的结合,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被描绘成“倩影碧桃花”,暗示着她的美貌和纯洁。
桃花所代表的不仅是美丽与清新,更是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古代诗词中,也有大量描写桃花的作品,诗人们以桃花为意象,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3. 生命与希望桃花的第三层含义是生命与希望。
桃花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植物,它在春天盛开,是春天里最鲜艳夺目的花卉之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生命的力量和希望的未来,比如在《桃花源记》中,桃花源象征了一个原始的世界,人们在那里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桃花所代表的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未来的充满期待和希望。
二、桃花的审美特征1. 艳丽的外表桃花的第一种审美特征是其艳丽的外表。
桃花是一种充满色彩的花朵,其粉色的花瓣、柔嫩的花蕊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给人以美的感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桃花花瓣、花心等部位的描写,诗人们通过对桃花外表的描绘,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2. 清新的气息3. 生命力的活力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不仅象征着美丽与清新、爱情与美好、生命与希望,还具有艳丽的外表、清新的气息和生命力的活力这些审美特征。
《桃花》中的意象解读

《桃花》中的意象解读
《桃花》这个题材在中国文学中常常被用作丰富的象征和意象。
桃花通常象征着爱情、美丽、生命的绽放和春天的到来。
不过,对于《桃花》这一具体作品的解读,需要更多的上下文信息。
在中国文学中,桃花的意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读:
1.爱情与美丽的象征:桃花因其鲜艳美丽常被用来象
征浪漫的爱情或青春的美丽。
2.生命与重生:桃花在春天盛开,象征着生命的更新
和自然的复苏。
3.短暂与易逝:虽然桃花美丽,但花期短暂,常用来
象征人生的短暂和美好事物的易逝。
4.隐喻性的桃花源:在中国文学中,桃花还常常与桃
花源(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联系在一起,象征
着一种逃离现实的理想境界。
不同的诗人和作家可能会根据他们的主题和情感给桃
花赋予不同的意义。
了解特定的《桃花》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风格对于更准确的解读至关重要。
如果您能提供更具体的作品信息或文本片段,我将能提供更详细的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桃花歌咏春天的诗词不胜枚举:
·“二月风光起,三春桃李华。”( 高瑾《晦日宴高林亭》) ·“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 李白《杂歌谣辞·中山孺子妾歌》)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周朴《桃花》) ·“千朵秾芳倚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 花。”( 白敏中《桃花》)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苏轼《新城道中首》)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秦观《行香 子·春光》)
唐伯虎有一首著名的《桃花庵歌》,隐者之 情蕴含其中: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花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 意象。 尤其是桃花意象,在文学作品当中, 频频出现。桃花形色娇艳,许多墨客 骚人都钟情于桃花,喜其形,爱其色, 陶醉在花开的浪漫里,又心碎于花落 的伤感中。
3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天意象
《礼记·月令》云: “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 华。”桃花是春天的使者,是春意的代名词。“竹外 桃花三两枝”充分展示了早春的景象。阳春三月,桃 花怒放,艳压群芳,占尽人间春色。桃花与春风嬉戏, 一派浓浓春意。 正因为桃花的盛开代表着春天的到来,所以人们 为了歌咏春天,也常常歌咏桃花。桃花名正言顺地成 为春天的形象代言。
《天宝遗事》中记载,唐明皇和杨贵妃都爱 桃花。宫中种植了许多桃树,当桃花盛开之 时,唐明皇都要摘下桃花插在玉环的头上。 他说: “此花最能助娇态。”桃花美人,交 相辉映,花艳人更娇。
用桃花来写美人的诗句比比皆是:
“青帝少女染桃花,露妆初出红犹湿。”( 王建《春来曲》)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韦庄《女冠子》) “尘昏菱鉴懒修容,双脸桃花落尽红。”( 李中《春闺辞二首》) “谁怜颊似桃,孰知腰胜柳。”( 于滇《宫怨》) “春风破红意,女颊如桃花。”( 温庭筠《碌碌古词》) “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 岑参《醉戏窦子美人》 )
7
人面桃花相映红 ——爱情意象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桃花,常常与美丽 的爱情故事相依相伴。其中,最为有名的要 数“人面桃花”的故事了,故事源于唐代诗 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人以“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美貌,表达爱恋的情 思。若只写桃花,则诗中不见人情; 若只写人面,则 诗中不见色彩。“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将花与人交 织在一起。因为有美人,桃花绽放更绚烂; 因为有桃 花,美人才更加娇艳动人。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后,人们便用“人面桃花”这一经典意象,来形容 女子的美丽面容与娇艳的桃花相互辉映,也用于形容 因不能与所爱慕的女子再次相见而产生的怅惘心情。 如“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 柳永 《满朝欢》) “鸦背斜阳闪闪红,桃花人面满纱笼。”( 黄遵宪《 不忍池晚游诗》其七) 。
桃花扇
thanks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 岁年年人不同。”岁月 的流转给人以无限的沧 桑之感。桃花年复一年 的重复开落与人事衰变 的不可逆转之间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桃花在这 个意义上又有了永恒之 意,昭示了自然的永恒, 这种永恒
桃花还是情色欲望的象征。古人认为桃花盛开 的季节是男女结合的婚恋季节,桃花具备了原 始的爱欲基因。桃花在惊蛰时开放,此后万物 便开始复苏,这就使得桃花成为生命之“象”, 桃花盛开是生命涌动的季节,在古人看来,桃 花的开放与男女情欲的爆发是密切相关的,因 而桃花带有两性结合的色彩,从此桃花与艳遇、 美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建《宫词一百首》( 其一) :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借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 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借离 陆游在《钗头凤》中写下自己与唐琬的爱情 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在剧中 悲剧 : 不仅仅是一个道具,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总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 的线索。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桃花意象的 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集大成者,其中蕴含了桃花的许多意蕴,用 桃花意象既映衬了李香君的美貌,也暗示着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 李香君妓女的身份。而桃花的凋零又是李 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 香君悲情命运的写照。
桃花庵里桃花仙 ——仙隐意象
在民间,由于桃木是避邪的工具,因而桃花也 随之沾化了仙气。 东晋陶潜的不朽佳作《桃花源记》,赋予了桃 花隐逸和超脱的气质。“桃花源”是一个“理想世 界”,是陶渊明苦苦追寻的社会理想,是中国文人 的精神家园,已成为隐居避世的文化符号。“世外 桃源”的美好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只 能是诗人政治理想的幻影。
世有桃花
·桃花
桃花为桃树盛开的花朵,属蔷薇科植物。桃花原 产于中国中部、北部,现已在世界温带国家及地 区广泛种植,其繁殖以嫁接为主。叶椭圆状披针 形,叶缘有粗锯齿,无毛。树干灰褐色,粗糙有 孔。小枝红褐色或褐绿色,平滑。花单生,有白、 粉红、红等色,重瓣或半重瓣,花期3月。
其花语及代表意义为: 爱情的俘虏。
南朝独孤嗣宗《紫骝马》中有这样的句子: “照曜桃花径, 蹀躞采桑津。” 骆宾王《帝京篇》: “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 刘禹锡的《踏歌行》: “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歌。” 李益的《汉宫少年行》“晚来香街经柳市,行过倡市宿根。”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之五: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 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当我们看到这些诗句时,一幅幅春意盎然,万 物萌生、艳丽明媚的桃花春景图便浮现于脑海 之中。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总是给人以希望 的。生机勃勃的春天定会激起内心的生命活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美人意象
桃花的色彩艳丽,就像美丽的女子一样,娇媚可人。 桃花的美人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周南·桃夭》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 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方玉润评点《周南·桃夭》: “一章体绝,开千古词赋香奁 之祖。”
桃花乱落如红雨 ——悲情意象
桃花的花期极短,被称为“短命花”。桃花为美人盛 开,亦为悲情凋落。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 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 这首诗就是以桃花来写悲情的: 满眼的桃花,火红灿烂, 而怒放的桃花也终将凋零。借桃花易凋痛斥男子的薄情负 心,表达女主人公的爱恨悲欢。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李贺《将 进酒》) 春天即将终结,浓艳的桃花,纷纷落下,如红雨 飘飞。美丽桃花的凋零引发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感慨。
桃花在宋代被视为“妖俗”之花,这与宋人的审美情趣是分 不开的: 宋人尚清雅,鄙俗艳。宋人程棨《三柳轩杂识》: “宋人程棨于《三柳轩杂识》评花品时说: “余尝评花,以为 梅有山林之风,杏有闺门之态,桃如倚门市倡,李如东郭贫 女。”
桃花意象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结 晶,分析桃花的多重意蕴,可以使我们更 好地欣赏和品味桃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 河中,桃花一直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从 未停歇过,于花开花落之间悠悠地诉说着 它的情怀。无论是岁月流转,还是季节更 迭,桃花永远都绽放在人们的心中,而不 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