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_刘莹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学题材与意象。
其中,桃花题材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元素,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与推崇。
本文将从桃花的形象特征、桃花题材的发展历程和桃花的象征意义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桃花题材与意象进行探讨研究。
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有别于其他花卉的形象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桃花的花瓣呈现出娇嫩而柔美的粉色,绽放时宜人动人;其次,桃花盛开时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密的花海,给人以广袤无边的感受;再次,桃花的香气扑鼻而来,散发着一种浓郁的花香,使人陶醉其中。
这些独特的形象特征使得桃花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表达情感与描绘美好景象的最佳意象之一。
桃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诗经时期。
《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桃之夭夭”的诗句,描述了桃花盛开的美好情景。
这是对桃花形象的最早描绘,也为后世文人树立了桃花作为文学意象的先例。
随着时间的推移,桃花题材在唐宋两代文人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从杜牧的“罗浮临水谢桃花”的诗句到苏轼的“桃红李白远,秦妆楚华初”的抒情诗句,桃花成为了文人们表达情感和抒发思念的最佳媒介。
桃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桃花象征着美丽和纯洁。
桃花的粉色花瓣与细嫩的纹理,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同时也寓意着纯洁无暇的品质。
其次,桃花象征着勇敢和坚强。
桃花绽放在严寒的冬日中,像一抹希望的曙光。
这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的启示。
再次,桃花象征着爱情和相思。
在诗词中,桃花常常用来表达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和相思之情,如唐代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诗句中就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描写。
综上所述,桃花题材与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桃花的形象特征给人以精致美好的感受,桃花题材的发展历程承载了文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表达,桃花的象征意义也展现了人们对美丽、坚韧和爱情的渴望。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桃花”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其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审美特征。
本文将从含义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含义分析:1.吉祥美好的象征。
桃树开花的季节是春天,其红色的花朵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希望。
在古代文学中,桃花被用来描述吉祥如意的情形,如《离骚》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祝愿。
2.爱情美好的象征。
在古代文学中,桃花也常被用来描写爱情美好的场景,如《红楼梦》中,“宝钗笑道:‘你昨儿说什么着,三春桃李十分香——你放心,我理解了。
’”表达了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和憧憬。
3.幸福安康的象征。
古代文学中,桃花也被用来形容幸福安康的生活,如《庐山谣》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相庆已三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月明潭底水不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吐露对生活幸福的向往。
二、审美特征分析:1.娇艳欲滴的美感。
桃花的颜色鲜艳而娇美,花朵晶莹剔透,形态娇艳欲滴,这种美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抒发。
2.柔美清雅的气质。
桃花所散发出来的气息柔美清雅,给人以温馨和舒适的感受,使人产生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
3.温馨如意的情境。
在古代文学中,桃花常被用来描写温馨如意的情境,如描写春天花开的情景,表达对人生美好和幸福的向往,引领人们享受美好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情境。
综上所述,桃花是古代文学中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审美特征的意象之一,从吉祥如意到爱情美好,从幸福安康到温馨如意等,都在桃花这一意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抒发。
因此,桃花这一意象成为了古代文学的精华之一,为人们带来了美好、温馨和愉悦的审美体验。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桃花”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审美特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经常被用来表达各种情感、寓意和哲理,展现了古代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含义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对桃花意象进行分析。
一、含义1. 爱情和情感桃花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和情感。
在《离骚》中,屈原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形容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关怀,引发了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而在《红楼梦》中,则沉浸在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中,以林黛玉手中的粉笔刻画“圆缺两相宜,钟情不移花自知”,颇具诗意和感人之处。
2. 祝福和吉祥桃花也代表着祝福和吉祥。
在《山海经》中,“桃花异兽,身若虎,五色善笑,人见之必吉。
”此外,在中国古代的婚礼上,常常用桃花来示意“鸳鸯相依”,寓意新婚夫妇白头偕老、幸福美满。
3. 季节和自然桃花是春天花卉中最早绽放的之一,同时也代表着春天和新生。
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之句,以描绘河山大美为主,桃花也被列为唐代花卉之首。
二、审美特征1. 红色的美感桃花通常呈现出一种红色,这种颜色本身造就了桃花的美感。
红色代表着热情、欢乐和生命的活力,这些元素常常被融入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成为桃花的精神表达。
2. 细腻的花瓣桃花的花瓣非常细腻,容易引起人们的想象。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道:“蘂珠红湿夜,微影落斜门”,通过对细节的描绘,营造出一幅诗意独具的桃花图景。
3. 高雅的情趣桃花在古代文学中既有个性化的鲜活生命体现,又有高雅、素朴、清新的精神韵味。
梅尧臣在《桃花扇》中,通过表现柳氏中人的口耳之聚会,以及昆曲艺人的表演,将桃花的审美特征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展现了桃花的优美情趣。
综上,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代表着爱情、祝福和吉祥、季节和自然等并表现出红色的美感、细腻的花瓣和高雅的情趣。
这些元素都赋予了桃花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桃花意象也得到了不少的应用。
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桃”意象的审美意蕴

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桃”意象的审美意蕴含蓄敏感的中国古人善于用感性思维捕捉客观物象,在文学创作时常以景写情、以象易物,在对客观外物的描写中寄寓生命的感动和心灵的慨叹,创造了丰富的审美意象,桃意象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历来对桃有着深厚的感情,桃树原产地即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栽培、使用、食用历史。
在人们的认识中,桃木可驱邪避祸,桃花极具观赏性,桃果被称为五果之首,桃核可制成手串,其根、叶、花、仁皆可入药,可谓浑身是宝。
在这个寻常景物中,人们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创造出了桃意象丰富的意蕴。
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桃意象的指代性表现出一脉相承、融会贯通的特点,但有时其象征意义也会大相径庭。
从这些文化现象中,我们可大概窥探出古代文人复杂的创作情感,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观念的更迭变换。
一、诉说季节物语,映射爱情婚姻桃意象是春天的象征。
早春时节,桃花荑萼满枝,微红初泛,用一抹明丽的红色打破了春的宁静。
宋代黄升《重叠金除日立春》云: 一笑绕花身。
小桃先报春。
桃花于阳春三月盛开,姿色娇媚,一树繁英,秾丽夺眼。
诗词中常以桃花歌颂春天,如宋代陈亮《采桑子》: 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春色喧妍。
东风本就是春天到来的象征,桃花与东风并举,歌咏生命蓬勃、郁郁而发的春天,共同昭示世人春的脚步悄然临近。
桃和爱情的关联,首先因为桃花盛开在爱情发生的时节,是婚爱时令的典型景物。
《周礼地官媒氏》: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春天被认为是情爱、婚嫁的法定时节,侍春而发的桃花成为美好的背景和点缀。
《诗经桃夭》中描述美丽女子的爱情和嫁娶,开篇即以桃花起兴。
其次,桃花常用来隐喻爱情的主人公,即年轻美貌的女子,上文已有论述。
今日人们所说桃花运桃花劫等,都和女子、爱情相关。
爱情出现裂痕或有所损失时,如同美好的桃花最终飘落成泥,令人怜惜叹惋。
陆游与唐婉无奈分手后,见桃花而感伤,写下了著名词作《钗头凤》: 春如旧,人空瘦。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意象。
桃花不仅是一种花卉,而且还是文学
作品中丰富多彩的意象,它既有具体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神秘的审美特征。
在古代文学
作品中,桃花象征着爱情、友谊、纯洁等,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同时,桃花在审美层面
也具有很多特征,例如婉约、清新、柔美等。
桃花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含义多样。
首先,桃花是爱情的象征,代
表着男女之间的情爱。
在《红楼梦》中,桃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之间感情的象征,代
表着他们之间的纯洁爱情。
在《长恨歌》中,桃花则显现出多情美丽的意象,杨贵妃在看
到盛开的桃花时,即对玄宗萌生了爱慕之情。
其次,桃花也意味着友情,代表着朋友之间真挚的情义。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
猪八戒、沙僧之间的友情象征着桃花之情,不离不弃、信任彼此。
在《水浒传》中,梁山
好汉之间的义气也以桃花形象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此外,桃花还象征着纯洁、清新,代表着一种高贵的精神品质。
在唐诗宋词中,诗人
常以桃花为梗概来表达纤细婉约的情感,如宋代苏轼“桃花扇底三千客,惟有青山不改色”便展现出桃花柔和婉约、情感细腻的艺术意境。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桃花,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作意象,象征着一种特殊的美好和情感。
桃花在古代文学中的使用非常广泛,不仅出现在诗歌、散文中,还被描绘在绘画、书法和音乐中。
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意象之一,它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貌,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美好情感的向往。
本文将从桃花的意象含义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桃花的意象含义1. 美丽与清新桃花的第一层含义是美丽与清新。
桃花是一种具有浓烈色彩和独特形态的花卉,它的粉色花瓣、柔嫩花蕊给人以清新、可爱的感觉。
古代诗人常常用“桃花”来形容美丽的女子,比如《桃花源记》中描绘的那个勇敢自由的女子,就被称为“桃花源的女子”,她的美丽、聪慧和善良如同桃花一般,令人心驰神往。
2. 爱情与美好桃花的第二层含义是爱情与美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象征着爱情和美好的生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桃花与爱情的结合,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被描绘成“倩影碧桃花”,暗示着她的美貌和纯洁。
桃花所代表的不仅是美丽与清新,更是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古代诗词中,也有大量描写桃花的作品,诗人们以桃花为意象,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3. 生命与希望桃花的第三层含义是生命与希望。
桃花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植物,它在春天盛开,是春天里最鲜艳夺目的花卉之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生命的力量和希望的未来,比如在《桃花源记》中,桃花源象征了一个原始的世界,人们在那里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桃花所代表的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未来的充满期待和希望。
二、桃花的审美特征1. 艳丽的外表桃花的第一种审美特征是其艳丽的外表。
桃花是一种充满色彩的花朵,其粉色的花瓣、柔嫩的花蕊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给人以美的感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桃花花瓣、花心等部位的描写,诗人们通过对桃花外表的描绘,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2. 清新的气息3. 生命力的活力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不仅象征着美丽与清新、爱情与美好、生命与希望,还具有艳丽的外表、清新的气息和生命力的活力这些审美特征。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

桃之天天 , 灼灼 其 华 。之 子 于 归 。 其 室 家 。 宜 桃 之 天 天 , 黄其 实 。之 子 于 归 , 其 家 室 。 有 宜 桃之 天 天 , 叶 蓁 蓁 。之 子 于 归 。 其 家人 。 其 宜
第1 2卷 第 7期 21 0 2年 7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A l o . 2 No 7 1 1 .
J12 2 u. 01
文 章 编 号 :6 2— 7 8 2 1 )7— 14— 17 6 5 (0 2 0 0 1 2
氛, 可谓相得益彰 。清代学者姚 际恒在 《 经通论》 诗 中说 : “ 桃花色最艳 , 以取 喻女子 , 故 开千古 词赋 咏美 人之祖 。 ” 方玉润评点《 周南 ・ 桃夭 》 “ : 一章体 绝 , 开千古词 赋香奁
一
中种植了许多桃树 , 当桃花盛开之时 , 明皇都要摘下桃 唐 花插在玉环 的头 上。他说 : 此花 最 能助娇 态 。 桃花 美 “ ” 人 , 相辉 映 , 交 花艳人更娇。 用桃花来写 美人 的诗 句 比 比皆是 : 青帝 少 女染 桃 “ 花, 露妆初 出红犹湿 。 ( ” 王建《 春来 曲》 “ 旧桃花面 , )依 频 低柳 叶眉 。 ( ” 韦庄《 女冠子》 “ 昏菱鉴懒 修容 , 脸桃 )尘 双 花落尽红 。 ( 中《 闺辞 二首》 “ ”李 春 ) 谁怜 颊似桃 , 知腰 孰 胜柳 。 ( ” 于滇《 宫怨 》 “ 风破 红意 , 颊如桃 花 。 ( )春 女 ” 温 庭筠 《 碌碌古词 》 “ ) 朱唇一点桃 花殷 , 宿妆 娇羞偏髻鬟 。 ” ( 岑参 《 醉戏窦子美人》 ) 三 人面桃花相映红——爱情意象 爱情 是人 类永恒 的主题 。桃 花 , 常常与 美丽 的爱情 故事相依 相伴 。其 中 , 最为有 名 的要 数 “ 面桃花 ” 人 的故 事了 , 故事源于唐代诗人崔护的《 题都城南庄》:
我国唐代文学中桃花意象浅谈

我国唐代文学中桃花意象浅谈作者:梁彬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0期摘要:本文中,将以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为研究对象,在简述唐代咏桃诗歌的发展脉络基础上,对桃花形体美的展现、情感寓意以及艺术表现等展开讨论,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把握唐代桃花意象文学创作的成就。
关键词:唐代;文学;桃花;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桃花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意象自古有之,其始于南朝,繁盛于唐代。
唐代开始,文学作品中开始对桃花独具的视觉美感与情感寓意进行挖掘,形成唐代独有的桃花意象作品。
我国古代文学中,桃花意象是一种备受文人墨客青睐,且频频被使用的一种意象。
本文尝试对唐代文学中的丰富的桃花意象进行粗浅的分析,以加深对唐代桃花意象文学创作的理解。
一、唐代文学中桃花文化的发展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对于桃花的描写也集中于诗歌当中,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特点。
(一)初唐时期桃花文学作品初唐时期咏桃诗人与作品已经很多,但是初唐诗人所做的咏桃诗歌缺乏情感投入,没有深刻的文化底蕴,思想较为狭隘。
如诗人李桥在作品《桃》中写道“独有成蹊处,橄华发井旁……还欣上林苑,千岁奉君王。
”,宫廷色彩浓重。
然而作为咏物诗的必经发展过程,初唐时期桃花作品依然是桃花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盛唐时期桃花文学作品盛唐时期以李白的诗歌文学造诣最高,其桃花题材作品是对该时期咏桃诗的最高体现。
李白在诗中将桃花人格化,在其《古风》一文中,将“桃花”同“南山松”作了人性化的比较,给予桃花一定的人格象征,在我国桃花文学作品发展史中颇具意义。
盛唐时期还没有广泛种植桃花,诗人题咏的对象都是自然界中的桃花,这也更便于诗人将深刻的思想内涵融入作品当中。
(三)中盛唐时期桃花文学作品中唐时期,唐王朝已进入由盛而衰的转型期。
中唐诗人常借桃花来表述内心的理想抱负以及怀才不遇的情怀。
像刘长卿在《晚桃》中写道:“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总之”,有心报国投身无门的无奈之情油然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以桃花这意象作为情感寄托,寓情于景的作品不在少数。以中国古典文学作析办法,对桃花题材的意象进行分类和探析,旨在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类
意象研究的建设性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桃花;意象;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参考文献: [1]孔尚任.桃花扇[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王立.心灵的图景— ——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M].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9. [3]王立.永和的眷恋— ——悼祭文学的主题史研究[M].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9. [4]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
二、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分析 根据各类作品的归纳和总结,古典文学中桃花的意象 分析,总结为几类。 1. 以桃花作为美人的意象 桃花,多为红色,花香浓郁、色泽诱人。根据桃花原始 的物象特征,在古典诗词中经常看到的就是将桃花誉为美 人,以桃花来借代美人。清代姚际在《诗经通论》中说:“桃 花色最晚,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辞赋咏没人之祖。”可见,桃 花和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象征和借喻手段得到 了广泛的运用。关于桃花美人,不同环境和不同的年代的 人,表现出来的人文理想也会不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 一种要算是诗经里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 归,宜其室家。”用桃花来比喻新嫁娘的美丽容貌,用桃树多 实来祝福主人家人丁兴旺,这是一种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 法。多指端庄女子。第二种,艳,当属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了。 “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李香君这枝桃花,占 得是个艳字。想来秦淮八艳的艳名,舞文弄墨之人也大抵皆 知。第三种美人,纯,就素面登场了。“去年今此门中,人面桃 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去,桃花依旧笑风。”崔护的这首诗, 大抵没几个人不知道。护所经之地,是城南一村居,想来那 赐之女子,也如这门前门后桃花,是自然生长的。封建社 会,这样独自在家且会抛露面的,肯定是贫苦人家的女孩
君臣贵贱之分。(《桃花源诗》有“秋熟靡王税”之句,即”表 明桃花源中没有封建国家的田赋制度。)这当然是陶渊明 的空想。在这里,桃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社会理想,有着“十分单纯质朴的民族制度”的影子。后 世诗人便用“桃花源”或“桃源”来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及逃避尘世的山林之想:“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唐 李白《古风》十五)“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 (唐张旭《桃花溪》)“吟魂随溪上云,小桃源别是乾坤。”(元 张可久《双调“水仙子”小园春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 文化总是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封建社会中,人们受 到压迫,感到时局的不济,却无法直抒胸臆,在面对不安的 现状和不满的现实的时候,人们只能寄托在理想的世界, 但又苦闷于找不到出路,因此很容易为《桃花源记》所描绘 的理想境界所吸引,很容易因之而产生共鸣。王安石《桃源 行》说“:重华(舜)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谓淳 朴美好的上古之世一去不返,千百年来残暴、混乱的局面 却层出不穷。这样的感叹,正是过去时代读《桃花源记》的 人们所常有的。《桃花源记》中的桃源的景象是和谐的自 然,对于这种神话般生活的向往,是与当时时代相关的,这 种用桃花借代桃花源,旨在追求自由和谐生活的向往,也 成了后来许多诗人所效仿的,他们将对于时代和境遇的不 满寄托在对于自由桃源的向往中,这种在诗词中剖析历 史,感慨时局的风格后来也受到了后人的沿用,不难看出 桃源特质在审美层面得到本质意义的认同,这种将桃花暗 指桃源的情韵就像一条流淌不息的精神血脉和一种习俗 一般,在以后的文学手法中也得到不断的使用,后人秉承 前人,感受着桃源的魅力[5]。
2.中国古典文学的桃花意象 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对桃花、桃木的实质性利
用,这些物品的使用,为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出现桃花的意 象提供了物质性基础和事物原型。而中国文学中以桃花歌 咏美人为开端的就是这个时期的《诗经·周南·桃夭》篇章。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专门歌咏桃花的诗赋, 这个时期,对于桃花的歌咏多在于强调桃花这一植物的灵 气和气质,诗词中对于桃花颇具女性气质的脂粉感觉已经 开始流露出来。到了唐代,这个时期是中国诗词歌赋发展 繁荣的时期,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开明,这个时候文学作品 中对于桃花的歌咏也不局限在其物质性方面,而是开始重 视了其情感意蕴之美,桃花的意象形象也开始出现。到了 宋代,受到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此时, 文学作品也区别于以往朝代,更多了对社会和时代的思 考,桃花的意象也就更多地被运用,这个时候对于桃花的 意象探讨主要是在其品行和德性方面进行思考,追求生活 高雅情趣是宋代文人志士将桃花极尽渲染,展现了时代的 特色。
收稿日期:2012- 11- 20 作者简介:刘莹(1979-),女,黑龙江绥化人,主任科员,硕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We n Xue·Li Shi Yan J iu
☆ 文 学·历 史 研 究 ☆
子。平常荆钗布裙,不施粉黛不说,农忙时怕还要帮着父下 地干活,久了,皮肤自然就会健康红润的多,再与桃花这一 映衬,崔大才子的心里可就有点沉甸甸的想法了。要说崔 护那时刚好进士未第,正属落魄时节,心低落,才会想到去 城外走走,看看,呼吸呼吸新鲜空。若是中了,怕也是呼朋 唤友,风得意的去酒楼青楼狂欢去了,那我们可就少了这 么一首经典的千古绝唱,也不会认识那样一位如桃花般美 丽的民间小女子了。第四种,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了,怜 人的美女。林黛玉从小亲亡故,被寄于外祖家,未及年,父 亲又因病去世。平时虽说锦衣玉食,奴仆群,但到底是寄人 篱下,于是常睹物伤心,作悲声,感叹世飘零。“桃花帘外 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 透。”这桃花与美人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却不像前三 种那样互相形容,彼此陪衬。而是一种纯粹的对比,从而形 差。帘外正是风轻拂,百花盛开的好时节,帘内却是心事重 重,泪痕点点。究其根源,为什么会这样呢?当然还是人的 心境不同。“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人之泪。若将人泪比 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这林黛玉看到桃花时,心里就没 有回大地满心喜悦的感觉。从花的颜,她没看出粉嫩娇艳, 没想到自己的姿容,却只联想到眼泪。想来眼泪若是哭到 桃花的颜,该是怎样一种伤心啊。而人们将林黛玉与桃花 联想在一起的时候,自然也不会想到她如皎花照月般的容 貌,想到的只是一朝春尽花落人亡的世和心了[3]。
文章编号:1002- 2589(2012)35- 0200- 02
200
一、 中国历代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 1. 中国古典文学与意象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关于文学意象最早是出处于 《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明古人使用 物品或事物记录,都是为了传递感情和思想。刘勰的《文心 雕龙》则第一次提出了“意象”指的是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 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 作为一种常识性的事物出现了,并在古代文学上意义和作 用重大 [1]。
The ory Re s e a rc h
学 ★★ 理 ★★ 论
浅析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
刘莹
(哈尔滨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局,哈尔滨 150000)
摘 要:在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喜爱诗词歌赋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含蓄内敛的中国古代文人,也喜欢借各
类植物和花草来寄托个人忧思,传达个人感情。桃花因此也成了文人志士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事物之一。在
海人民出版社,2010. [5]陈铁滨.诗经解说[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田 苗)
201
2. 桃花作为爱情的意象 桃花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爱情的俘虏。在中国,桃 花一直以来都离不开爱情两个字。崔护在《题都城南庄》写 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 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诵。事实上,这首诗词中暗藏 的是一个才子佳人的动人爱情故事。这样一段桃花缘才成 就了这样一首流传至今的诗词。一次春日的邂逅,崔护与 佳人偶遇,两人心中泛起爱的涟漪,但白驹过隙,待到第二 个春天,崔护再来到同一地点的时候,却再也等不到当时 的佳人了。伤心伤感之际,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成就了一首 好的诗作。这样一段故事和这样一首动人的诗词,也给后 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人面桃花”这一词语也就意义深 远,成为关于爱情关于佳人的象征。因此,在爱情的比喻 上,崔护这首诗词就成了将桃花视为爱情的经典意象。这 样一种对于爱情的象征,也就深刻的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志 士的创作,这种将对爱情的向往寄托在对桃花的追思上, 也成为古典文学的一种手法。爱情之于桃花以及桃花之于 爱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上的渊源也就此影响深远。这种对 于爱情的美好向往或者对于感情伤逝的缅怀就不断地出 现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为后人所感悟[4]。 3.桃花作为桃花源的意象 桃花还有着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意象。春天是 花的季节,花的世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 诗》前的一篇序,作者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图画:人们种 田养蚕,从事农业生产,在这基础上,过着怡然自得,和平 安乐的生活,没有种种社会混乱和动荡,也没有赋税,没有
三、结论 纵观本文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分类 及研究不难发现,在中国古典文学悠久的发展过程中,桃 花在各个朝代都受到了当朝文人学者的青睐,不仅仅是因 为桃花自身具有的一些品质和性格,使得学士们愿意以桃 花作为思想和感情寄托,更是由于文学作品的传递性,在 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已经约定俗成为几种大 致类别,在文人学士心中形成了特定的意象。对于古典文 学作品中,这些桃花意象的研究,对于后人分析古代学者 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为中国古典文学中 意象的研究做了贡献。
不难看出,在历朝历代,桃花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受到
时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以及文人自身的影响,呈 现出不一样的情感和思想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 但总的来说,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桃花都是以青春、女性、 生命。时间等象征出现的,这些经典的内涵在中国古典文 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里程碑的意义,成为历代文人志士 精神的皈依,时代和文化的产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