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花的意象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二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清单古诗词中常见意象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二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清单古诗词中常见意象课件

[南园] 泛指花草园林。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温庭筠《菩萨蛮》) [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蓬莱] 也称“蓬壶”“蓬岛”,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山。在诗词中,“蓬莱”多借 以形容环境美好、犹如仙境的地方。 好 把 音 书 凭 过 雁 , 东 莱 不 似 蓬 莱 远 。 ( 李 清征凄苦、愁绪。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芭蕉] 常用来表示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李清照 《添字丑奴儿》)
[转蓬(飞蓬、飘蓬、征蓬、孤蓬)] 蓬草随风飘转比喻身世飘零,表现漂泊的孤寂和哀伤。 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曹植《杂诗》) [红豆] 常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
感谢您的观看
六、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人文器物 [尺素(双鲤鱼)] 古代珍贵的家信写在一尺见方的白绢上,盛以双鱼形木匣。代指书信。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寒灯(孤灯)] 寄寓羁旅凄凉、思乡怀人之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韦庄《章台夜思》)
知识清单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一、古诗词中常见意象——植物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芳草] (1)即香草。后比喻有美德的人。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2)表示怀人。 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杜牧《长安送友人游湖南》) (3)由芳草年年复生,引发时光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 可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朱敦儒 《一落索》)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常见常考意象与情感 课件(28张PPT)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常见常考意象与情感 课件(28张PPT)

一·写景咏物诗
彩袖: 表现对心上人的一种爱恋、珍惜之情。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 年拼却醉颜红。彩袖:佳人
锦瑟 :表现一种美好的往事或青春年华。贺铸《青玉案》: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 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蝉:常用来表现品行的高洁。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用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 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竹子: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 以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 相照。 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 高的气质。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 落北风中。
二·山水田园诗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特 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 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 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 、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特点: 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 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鸯:表现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杜甫《绝 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桃花 ;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张志和《渔歌 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山 :表现赏心悦目的绚丽景色。杜牧《寄扬州韩绰判 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花卉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花卉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花卉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各种花卉的意象,这些意象丰富了诗
歌的表达和艺术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花卉意象:
梅花
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花卉之一。

在古代诗歌中,梅
花往往被用来表达坚韧不拔、坚守信念的精神,也有时表示寂寞、
清贫和冷艳的美。

梅花的形象深受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唐代文人
士人的象征。

桃花
桃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象征之一,也是古代诗人们经常
用来表达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的花卉。

桃花在诗歌中经常出现,有时表示恋爱和浪漫,也有时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

菊花
菊花是秋天中常见的花卉,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之一。

菊花的形象在诗歌中往往被用来表达孤独、清高和坚贞不屈的
精神,也有时表示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沉淀。

水仙花
水仙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花卉,它具有清香、清爽的特点,常常被用来表达纯洁和高尚的品质。

在诗歌中,水仙花的形象常常与山水和宜人的景色相结合,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荷花
荷花被视为一种圣洁和高雅的花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被用来象征纯洁无瑕、高洁无私的品质。

荷花的形象在诗人笔下常常与水和月光相伴,形成了一种诗意和宁静的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花卉意象还有很多,如牡丹、蔷薇、杏花等。

这些花卉意象丰富了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加多彩和富有韵味。

《诗经》中“花”的意象解读

《诗经》中“花”的意象解读

《诗经》中“花”的意象解读摘要:花是吉祥而充满生机的,花色缤纷花香沁人,自古有关花的动人诗篇不胜枚举,无论是西式的花语还是中式的花中四君子,花的内涵总是重重叠叠、意蕴无穷。

在人类文化历史中,"花"一直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意象。

它以其美丽、短暂和充满生命力的特性,成为诗人、画家、哲学家和普通人表达情感、思考生命和探索美的载体。

而《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蕴含的意象丰富多彩,其中“花”的意象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旨在探讨《诗经》中“花”的意象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通过对《诗经》中“花”的意象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民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爱情、婚姻等主题的咏唱。

一、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意象体系,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花”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在《诗经》中频繁出现,不仅展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寄托了他们对爱情、婚姻等主题的美好期望。

因此,对《诗经》中“花”的意象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二、《诗经》中“花”的意象概述在《诗经》中,“花”的意象具有广泛的分布和丰富的内涵。

这些“花”的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婚姻等主题的深切感受。

通过对《诗经》中“花”的意象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描绘自然之美在《诗经》中,“花”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之美。

如《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通过对桃花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又如《采蘋》中的“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通过对采蘋、采藻的场景描写,展示了水边植物的美丽与生机。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古代人民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赞美,也反映了他们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2.寄托爱情之思在《诗经》中,“花”的意象还常常被用来寄托爱情之思。

古诗词中花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花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花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的诗词中,花常常被用作象征性的意象,代表着各种不同的情感、美好和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花的象征意义:
梅花:梅花被认为是冬季中的瑞雪,常被用来象征坚贞和不屈的精神。

它经受住寒冷的考验,代表了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

荷花:荷花具有清雅、高洁的形象,象征纯洁、高尚和无畏。

它在污浊的水中生长,但花瓣上却不沾污,被视为崇高品格的象征。

莲花: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但花朵却洁白无瑕。

它象征着超脱世俗、洁身自好、精神的沉淀和升华。

紫藤花:紫藤花被认为是友谊和忠诚的象征。

它生长在藤蔓上,指引着人们前进,并代表了长久的情谊。

牡丹花:牡丹花被视为富贵、高贵和繁荣的象征。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花,代表着华丽、荣耀和地位。

桃花:桃花是爱情和美满婚姻的象征。

桃树盛开的花朵预示着幸福、爱情和浪漫。

菊花:菊花是秋天的代表花卉,在古代诗词中被赞扬为坚强、久远和忠诚的象征。

这些花的象征意义在古代诗词中广泛运用,使得诗词更富有感情和意境。

每一朵花都代表着一种情感、美德或价值观,通过与花的形象的交融,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花卉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

花卉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花卉常被用作一种意象,以表达作者对于生命、爱情、人性等主题的思考和追求。

花卉作为自然界最美的创造之一,它们的娇艳、绚丽和短暂的生命,使得它们成为了诗人们借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理想素材。

在古人眼中,花卉寄托了生命的短暂与美丽。

正如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所写:“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蜂簇蛱蝶何所似?飞入菊花还自知。

”杜牧笔下的花卉是生命的象征,与之相比,人类的寿命短暂如过眼云烟,而花卉的美丽却能让我们在有限的时光里感受到生活的价值。

花卉也经常被用来表达爱情的情感。

比如,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诗中的藕花,象征着恋爱、柔美与甜蜜。

作者在夕阳下误入藕花深处,暗喻着爱情中的迷失与陷入。

花卉的绚丽和娇艳能够与爱情的喜怒哀乐相映成趣,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除了表达生命和爱情,花卉还象征着华丽与激情。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他用“烟霞隔腾致,花丛皆锦集”来形容大自然的美丽。

花丛代表了无限的绚丽色彩,也象征了与生俱来的激情和挥洒自如的个性。

又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盼回船,只恐双溪舴艋舟。

”诗中的花落和情人怨遥夜,交织在一起,彰显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和爱情的无尽向往。

花卉的美丽和短暂成为了诗人们表达内心激情的最佳载体。

此外,花卉也经常被用来表达人性的柔美与坚韧。

在《长恨歌》中,白居易写道:“邀人尽妆花,泪如雨下沾衣。

”这其中的妆花就是花卉,它象征着女子柔美的外表。

然而,诗人的泪水却湿透了衣裳,显露出女子内心的坚韧和善良。

花卉在这里展现了它们的柔美和脆弱,与诗中的人物情感形成了独特的对比。

总之,花卉在古代诗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美丽,还表达了爱情的情感与挣扎,展现了激情与坚韧的一面,并且在人们的情感世界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花卉的娇艳和短暂与人们对于生命和爱情的追求息息相关,也是诗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美好形象。

《古诗中的意象——花类》教学说明 (2)

《古诗中的意象——花类》教学说明 (2)

《古诗中的意象——花类》教学说明宁海县越溪乡初级中学华咪咪【教学背景】初中语文教学有古诗阅读这一版块,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课内古诗,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课内古诗的理解,学会分析课外的古诗,举一反三。

而古诗的用语属于文言文一类,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费劲,故安排《古诗中的意象》教学,让学生接触古诗的意象,通过掌握意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外古诗的内容。

本节课侧重于花类的意象。

【适用对象】初中学生【设计特色】本节课的设计为课外的拓展性知识,与课内的联系不是很大,但是要调动到学生较多的阅读体验,考验学生的古诗积累。

所以在课程设计上以知识为主,强调课程的逻辑性,全课下来一气呵成,毫无拖沓之感。

另外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联想思维。

【过程实录】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人们常常说“歌以咏言,诗以言志”,指的就是诗人通过某些篇章暗示自己的某种思想、抱负、情怀。

即为暗示,故需要借助意象,今天就来讲讲古诗中的意象——花类篇。

首先来解释一下意象,所谓“意象”,即主观上的“意”和客观上的“象”相结合,诗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借助人们所常见的事物来加以阐述,欲遮还休,简单的说就是借物抒情。

这也体现了古诗语言表达的含蓄性。

第一种:菊花。

元稹曾在《菊花》一诗中写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从这句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历经风霜而坚贞不屈。

这是菊花的神韵,也是诗人历经贬谪而心志坚贞的风骨写照。

另一首黄巢的《菊花》中则写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菊花盛开独占风光的精神面貌,这与元稹喜爱菊花的原因相类似。

最后一首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则在尾句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两句写的是主客相约,重阳佳日,饮酒赏菊,再申心志。

此诗中的菊花俨然就是远离尘俗,有着高洁志趣的隐士形象。

【复习教案】高考诗歌鉴赏复习第四课时《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复习教案】高考诗歌鉴赏复习第四课时《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第四课时、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1、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和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11、梅子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12、竹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清高。

13、长亭送别之意。

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15、鸳鸯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16、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花的意象中国古诗中的花意象我们中国人对花是情有独钟的,所谓“花开富贵”、“花好月圆”、“如花似玉”,多是基于对花的热爱而产生的感叹。

中国的花多,咏花的诗作多,爱花的诗人多。

陶渊明爱菊,陆游爱梅,周敦颐爱莲,黄庭坚爱水仙。

迈步咏花诗苑,试着把这些咏花佳句放在一起品味,你会咀嚼出不同的味道,会享受到更多的趣味。

梅花宋代,人们认为梅花开在百花之先,乃是百花的魁首,故称其为“花魁”。

梅的坚毅高洁历来被诗人所赞美,众多的咏梅诗脍炙人口。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

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中的“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一句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孤梅独放,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

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中的“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一句句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读者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一句则充满了理趣,作者认为梅花虽白,终归逊雪三分,雪花虽白,却缺少梅花的一种清香,梅雪均佳,各有千秋。

宋代诗人林逋《梅花》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一句抓住了梅花枝干横斜、花影疏朗、香气清幽的特点,再衬以清浅的池水、朦胧昏暗的月色表现出十分优美的境界,古人称赞这两句是“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无诗才。

”。

宋代诗人刘克庄《落梅》中的“飘似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一句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此句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菊花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

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一直受到文人的偏爱。

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

唐代诗人元稹《菊花》中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一句从菊花在四季中凋谢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

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菊花》中的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

”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菊花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

“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宋到诗人刘克庄的《菊》中“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

”一句写诗人殷勤培植,浇灌与春花不同的菊,意在追求一种不随俗沉浮,甘守寂寞,幽芳自赏的情趣。

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泥沙中,菊花此时成了人格的写照。

荷花荷花冰清玉洁、婀娜多姿、素然天质,她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色,为世人所推崇,千百年来一直牵动着文人墨客和志士仁人的心弦。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一句作者以敏锐的观察与细密的体悟,把初夏时的荷态写的生动可爱、形神毕现,作者借荷花传递出了初夏的气息,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感受与视觉。

同样是杨万里之手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描述的则是盛夏荷的风貌,荷叶无边无际,与天相接,朵朵荷花映着旭日,更是红得娇艳。

花叶相间画意浓,花叶相衬更精神,作者以传神诗笔,绘神奇画面,让人浮想联翩。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中“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写的是秋风初起时节的荷花,作者以美人醉酒来形容荷花的艳丽和娇憨,荷花红白相间,色彩对比鲜明,神形毕现。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中“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却另是一番风味,作者巧妙地把采莲少女与周围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花丛中的采莲少女,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花是人,人是花,娉娉袅袅,长袖低回,碧叶共罗裙一色,芙蓉与人面相映。

这简直就是一副意境优美、富有韵味的水粉画,令人陶醉。

桃花桃花的花朵不大,其淡淡的粉桃红色,总是給人一种清新亮丽的感觉。

自古以来,桃花象征阳春、愛情与婚姻。

桃花命薄,却在短短的生命中灿烂非常,故此历史中不少骚人墨客,往往借桃花喻意,花开花落,其间的浪漫和伤情,令人陶醉,亦令人心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周南桃夭》,诗中既以红艳的桃花来渲染姑娘出嫁时的喜庆气氛,又以艳丽的桃花来比喻美丽的新娘,可谓两相得宜。

从此,诗人就常常以艳丽的桃花来比喻美人,其中最为有名的可能要数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一句,“人面”“桃花”交相辉映,花艳人更娇。

桃花以其艳丽而招人喜爱,可是在有些诗人眼中,桃花总带有几分妖冶狐媚之气,平添几分轻佻浮艳之态。

唐代诗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五中“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直接给桃花冠以“轻薄”的恶名,这对桃花来说真是太不公平了。

然而桃花任人说评说,始终不改艳丽之姿,每到春来,桃花依旧烂漫开放,装点这满园春色,“人间四月芳霏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和“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清刘灏《广群芳谱》)两句便是最好的明证。

水仙水仙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被人们视为吉祥、美好、纯结、高尚的象征,诗人们吟水仙,多从“水仙”名字着眼,视它为下凡天仙、洛神湘妃、汉滨仙女、姑射仙、素娥青女等。

水仙花具有朴素高洁的品格,赢得无数诗人的赞美。

黄庭坚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中“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一句说水仙乃多愁善感的洛水仙子所化,“凌波仙子”一语,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水仙的风韵。

自此诗一出,”凌波仙子”这一水仙雅号美称,便一直流传至今。

宋代诗人刘邦直的《咏水仙》中的“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一句赞赏水仙在严寒冬季,仅凭一勺清水,亭亭玉立,那玉洁冰清的神韵和馥郁芬芳的清香,最令人赏心悦目。

“风鬟雾鬓无缠束,不是人间富贵妆。

“(明李梦阳《水仙》)和“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时。

”(清刘灏《广群芳谱》)两句赞颂水仙朴素无华的品行和高洁的气质,使人如见其美,如闻其香。

牡丹牡丹花,娇艳多姿,雍容大方,富丽堂皇。

牡丹在我国被誉为“国花”、“国色天香”、和“花中之王”。

唐代诗人徐寅称牡丹为“万万花中第一流”,宋代欧阳修则曰“天下真花独牡丹。

”。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牡丹芳》“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一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牡丹花的瑰丽轻盈,摇曳多姿,如同美女,写得生动传神。

白居易的《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一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难体味了。

唐代诗人韦庄的《白牡丹》“昨夜月明浑如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一句写得色相俱全,使人如入梦境。

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时,李白奉诏作了《清平调词》三首,其中有一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诗人不露痕迹,把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古诗中的咏花佳句是举不胜举的,仅此文一斑,我们便可窥见花儿在诗人笔下所产生的审美情趣是多么神奇。

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

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

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

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

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兰花诗如:唐代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拟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

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

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

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①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②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说得满通俗但也更入木三分,这可是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

丁香在唐宋时期就在我国广泛栽培,据说,除了它素雅清纯的美丽和沁人心脾的幽香之外,还因为它是爱情与幸福的象征,常被人们誉为“爱情之花”、“幸福之树”。

这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常有描写。

小说《镜花缘》列为“十二友”的花卉中,丁香花是其中之一。

更有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代赠》一诗中用“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借丁香喻爱情,描述了年轻女子思念情郎的眷恋心情。

唐诗人陆龟蒙作有《丁香》诗:“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借丁香花抒怀,寄寓情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